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提到的作品

[游戏]亮剑

亮剑都梁

都梁

最新跟帖
小鱼头顶长西瓜

小鱼头顶长西瓜

按照现在来说兵团司令员就是正大军区职务,军衔在中将-上将!一般规模为2-3个军。

兵团是归野战军或者中央军委指挥,承担独立作战任务的作战集团!

normaice

normaice

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出现了“兵团”一级的作战编制单位。

最早的兵团建制,出现在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中,1937年,八路军中出现了我军最早的兵团,留守延安的八路军留守处,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

这时期我军的兵团,有点像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是因为特定的保卫任务而组建整编的,并不存在于我军的战斗序列中。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中逐渐出现兵团一级的编制,1948年冬天到1949年夏天,解放军进行整编,全军共有16个兵团。

介于野战军和纵队之间,一般下辖3-4个军,相当于集团军

首先了解一下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编制“纵队”,纵队最早是国民革命军东征时期的一个部队编制。

后来纵队的编制被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地方游击队广泛采用,但是其编制大小五花八门,最小的可能就相当于一个营,最大的相当于一个军。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普遍采用纵队的编制,全军共编有27个野战纵队,纵队的编制一般是下辖3个师,有的编制小的纵队是下辖2到3个旅。

到1948年11月的时候,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全军的部分编制和番号进行统一,野战纵队改为军,因此纵队也就是人民解放军编制中“军”的前身。

如果要说一个纵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从解放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后期,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广大群众踊跃参军。

早期一个纵队的人员大致在2万人左右,到解放战争中期的时候,全军的纵队基本上都达到了满编额的3万人,当时像东野一纵、二纵等,兵力都在3万人以上。

到解放战争后期,各野战军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编,一个纵队的兵力普遍都超过了6万人,甚至像中野四纵这样的主力纵队,人数超过7万多人,后来拆分为13、14两个3万人以上的主力军。

各主力纵队的疯狂扩编,以及作战的需要,各野战军在纵队之上,野战军之下开始整编兵团一级的建制,全军由27个纵队,整编为16个野战兵团。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央军委对各大野战军的番号建制进行重新排定,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分别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一野下辖第一、第二兵团,拥有6个军的编制。二野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10个军。三野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有16个军。四野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共12个军。

另外直属中央的华北军区,下辖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全军共计16个野战兵团。

按照中央军委的编制规划,一个兵团的编制应该是3到4个军,兵力在十万人左右。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各野战军的情况不同,兵团的编制规模也不尽相同,有不足的,也有超过的。

比如一野长期在西北作战,环境艰苦,装备也比较差,军队扩编情况也不好,紧凑着也只能整编六个军,两个兵团的编制,总兵力也只有15.5万,最后中央把华北军区的第十八、第十九两个兵团划给一野,才达到了34万人。

解放战争中期,刘伯承元帅、邓小平同志率领二野穿越大别山,直插敌后,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一度二野的兵力从5个纵队及地方部队共计27万人,战斗到仅剩7个纵队12万人,可见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全军整编时,二野的部队整编为三个兵团、十个军,共计28万人,也未达到十万人的预定兵团编制。

相比于一野、二野的艰苦,三野和四野就比较富裕了,三野四个兵团的编制,下辖16个军,每个兵团下辖4个军,总兵力58万人,每个兵团都比较富裕。

全军最富裕的要数林彪元帅率领的四野了,这支部队是全军装备最精良、作战最强悍的部队,以奔赴东北的八路军精锐和新四军主力,再加上东北抗联组建而成。

别看四野也是四个兵团,下辖只有12个军,但是四野的每个军都是四个师,全军整编时,四野总兵力超过70万人,每个兵团的兵力都在15万人以上。

兵团建制的产生与消亡,新中国成立以后,兵团建制逐渐取消,由军区直接管辖军

介于战区和军的建制中间的兵团建制,并不是我军,甚至是中国战场独有的,这是为了应对二战时期,大规模战役的作战需求,各国基本都出现了超越军的建制。

比如苏德战场上,德国的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苏联的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等,这些几个军、几十个师的大规模军团的建立,是未来应对大规模的作战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一次战役的兵力投入,战争的涉及国家、地区,都是历史之最。

中国战场也是同样的情况,相比之下,因为中国的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普遍要比日军差。据国民政府统计,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是战损比是5:1。

另外日军的基本作战编制是师团,一个师团的兵力大致是25000人,最多的师团人力将近3万人。

在正面战场上,我国军队一个满编的军,兵力也就3万左右,而且国民党军队脱胎于旧军阀,有些军存在大量的空额,人数都不足2万人。

这样在正面交战时,我国军队一个军,很难抵挡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进行集团军、兵团的整编就非常有必要,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来犯的日寇。

抗日战争的这种作战风格,同样延续到了解放战争中,面对国民党军挂着整编师名头的,拥有四五万人,以及飞机大炮等大量美式装备的军队。

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也进行相应的整顿,扩编迅速的纵队,直接升级为兵团,比如陈赓的中野二纵,其他的由野战军整合几个纵队为兵团,应对解放战争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兵团的建制逐渐被取消,改为由军区直接管辖军。这也是为了适应历史的需要,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以后,大规模战役基本不会发生了。

而且此后世界战争格局也发生变化,逐渐向高科技、精准打击转变,美国基本取消集团军的编制,以师为基本编制,一两个师就可以应一场对局部战争。

所以,人民解放军也没有必要保持兵团这样超越军的建制单位,一般性的局部冲突,一个军的兵力完全足以应付局部冲突,兵团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342121134

342121134

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三部分组成。人民军队的编制由小到大以此为班、排、连、营、团、旅、师、军:一个班通常有十人左右;一个排通常由三个班组成;一个连通常由三个排组成,再加上炊事班、通信员、司务长、三个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一共在120人左右;一个营通常配有四个连,人数在500人左右;一个标准团配有三个营,人数在1500左右。

一个师通常包括五到六个团,但在师的编制内包括有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一共在一万人左右。旅通常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的人数在7000人左右。相比之下每个军的兵力是不一样的:像三十八军这样的重点快速反应部队曾辖三师二旅;而西部的一些军有的只辖三个旅。

历史上人民军队还曾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指挥层次为方面军-军团(或军)-师。当时一个方面军通常下辖2-4个军团(或军),每个军团下辖2-4个师。由于军队规模不大,所以这样的编制能满足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曾编有兵团,是介于战区和集团军之间的指挥层次。这一时期共产党指挥下的八路军以军-师-旅作为基本指挥层次,新四军以军-支队为基本指挥层次。

抗战时期八路军留守处曾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由萧劲光担任司令员,下辖1个旅部、9个团。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的军队中都存在兵团这种编制体制:参加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就有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等部,而解放军这边也有宋时轮兵团(9兵团)等。抗战胜利后解放军为反对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纷纷组建了野战军。当时野战军下辖若干野战纵队,而各野战纵队又下辖旅。

随着战争规模逐渐扩大之后解放军中开始出现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等称谓。1947年华北野战军组建第一、二、三兵团:分别以徐向前、杨得志、杨成武为司令员。每个兵团下辖3个纵队,总兵力在8-10万人不等。1948年东北野战军组建第一、第二兵团:以肖劲光、程子华为司令员,统一指挥全军的12个纵队。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以第四、十一纵队组建先遣兵团先行入关作战。

这一时期的解放军各部基本上是根据所处战场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在探索大兵团、正规化建设。三大战役结束以后各野战军开始统一整编。这时解放军中的兵团编制开始趋向统一。由于三野、四野兵强马壮,所以这两个野战军的兵团编制下人数一般在十几万到二十万;相比之下第一野战军由于地处西北、人员稀少补给困难,因此一野的兵团虽然也辖3个军,但刚开始一个兵团的部队员额只有五至八万人。

当时由原西北野战军改编的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下辖两个兵团、6个军,每个军辖3个师,总兵力约为15万人:第一兵团辖第1、2、3军;第二兵团辖第4、6、7军。由原中原野战军改编的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下辖3个兵团、9个军,每个军辖3个师,总兵力约28万人:第三兵团辖第10、11、12军;第四兵团辖第13、14、15军;第五兵团辖第16、17、18军。

二野第三兵团12军的前身是红四军第十二师、八路军385旅769团。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王近山就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第四兵团13军最早的前身是红31军,抗战时编为八路军386旅。14军的前身是决死一纵队。15军则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第五兵团的16军和18军是由原来的一纵队(红一师)分出来的。18军进藏时扩编到了八万人,比一野一个兵团人还多,后来曾参与过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由原华东野战军整编的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编为4个兵团、12个军,每个军3个师,总兵力约50万人:第七兵团辖第21、22、23军;第八兵团辖第24、25、26军;第九兵团辖第20、27、30军;第十兵团辖第28、29、31军。改编时三野各兵团大概在10万人上下。在改编后解放东南沿海作战中第八兵团部撤销,所属各军有两个整编为淞沪警备区,一个划归九兵团。

第九兵团曾经被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成为了首批入朝部队。第九兵团20军是粟裕大将带出来的部队,27军是许世友带出来的部队。解放战争期间20军曾创下歼敌数量全军第一的纪录。27军第80、81师在朝鲜战场的长津湖战役中歼灭了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4000余人,从而创造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唯一全歼美陆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范例。

由原东北野战军改编的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编为4个兵团、12军,每个军4个师,总兵力约90万人:第十二兵团辖第40、45、46军;第十三兵团辖第38、47、49军;第十四兵团辖第39、41、42军;第十五兵团辖第43、44、48军。另外主要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的50、51、54、55、58军由野战军司令部直辖。这是全军兵力最多的一个野战军:各兵团所属各军从师至连的编制人数均多于其他各军。

华北野战军编为3个兵团、9个军,每个军3个师,总兵力在30—40万人左右:第十八兵团辖第60、61、62军;第十九兵团辖第63、64、65军;第二十兵团辖第66、67、68军。抗美援朝时出自华北野战军第二十兵团的68军取得了奇袭白虎团的胜利。二十兵团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由华野的18、19兵团调给了一野,所以华野最终没能成为五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取消兵团一级组织,改由军区直辖各军。当兵团作为人民军队的一种编制逐渐成为历史时一种新形式的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屯垦戍边在我国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基本国策:所谓屯垦是指驻扎下来开垦田地的意思,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出于促进生产、稳定边疆的原因就成立了一系列的生产建设兵团。

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乌鲁木齐。新疆解放之初国民党残部及其暗中扶植的土匪势力仍盘踞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国境之外,与此同时受外国反华势力支持的民族分裂势力也一度活动猖獗,在这样的局面下人民解放军必须在新疆维持一支具有足够威慑力的驻军。部队的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供应问题)就成为了困扰着当时的新疆军区和中央领导的一大难题。

当时新疆刚刚才解放不久,人民生活仍相对比较贫困。新疆军区在参考古代屯垦戍边的经验后提出动员战士们参加垦荒生产以自筹粮食的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支持,于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新疆军区开始动员军人参加农业生产。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疆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军大部分,第五军(民族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部共10.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

1954年10月7日根据王震、王恩茂两位将军的建议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后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除原驻疆部队转业复员军人之外来自来自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江苏等地的支边青年及知识分子也纷纷响应中央的号召加入到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开发大西北的行列中。

到1966年底兵团职工总数已达80.86万人,耕地面积达80.86万公顷,粮食总产达72.3万吨。一时间全国个军区纷纷效仿新疆兵团建设了自己的军垦机构。1968年3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969年4月兰州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969年5月7日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969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在福建、江西两省组建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3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到了七十年代全国一共组建了十二个建设兵团以及三个农建师。这些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职工加起来约有480万人(其中仅新疆兵团就有200万人)。这些生产建设兵团一方面肩负着促进当地生产的职责,一方面也承担着应对境外势力威胁的职责。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孤立,60年代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开始出现波折。

1968年继新疆兵团之后第二大兵团在黑龙江成立。整个黑龙江兵团拥有多达六十九个团和后勤保障单位。除此之外还有35个营的常规武装营按乙种步兵连队的配置配齐班组武器。这些部队都是可以随时拉出来打仗的。1969年后又组建了整整150多个武装民兵连队。整个兵团的六个师以「建」「设」「钢」「铁」「边」「防」为联络代号,实行严格保密制度。

1970年3月成立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为应对越南战争可能对我国边防造成的影响也组建了大量的武装部队。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我国南部边疆的形势出现了一定缓和,与此同时与北方的苏联关系也有所缓和。在这种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的生产建设兵团陆续被裁撤重组。就连资格最老的新疆兵团也在这一过程中脱掉了自己的军事外衣——划归农垦部管辖。

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我国的西部边疆再次出现不稳定的因素。1981年12月撤销六年的新疆兵团得以恢复,名称则由原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的其实是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兵团各级都建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对兵团各项事业的发挥着领导作用;和地方省市一样兵团设有行政机关和政法机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国务院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但在内部行政、司法事务上享有自治权限;除了有自己的党政组织之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实上还是一个准军事实体,兵团本身就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转型而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

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外还有一个名字是中国新建集团公司, 所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可以被视为一个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多项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承担着党务、政务、军事和经济建设四项基本职能,所以也形成了与之对应的党、政、军、企四套领导机构。这四套领导机构之间互相配合妥善处理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这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一个特例。

木豆

木豆

所谓的兵团,就是几个军的集团,在全国大面积作战时候,单独的军会出现军力薄弱,需要三四个军协同作战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才会有兵团这个建制,不知说的对否,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

大路

大路

向建设兵团战士和父母兄弟致敬!!!!!!

kanjiliang

kanjiliang

诚邀,如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各阶级各党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以改革或用革命完成自己的答案。结果很明白,革命派代表的军队成功的灭亡了清朝,建立了民国和新中国。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也各不相同,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出现了兵团这样一种编制,那么兵团的规模有多大呢?


所谓兵团,实际上就是将几个军,纵队,整编师级别的单位划到一个指挥机构所形成的单位,级别介于军和野战军(方面军)之间。自内战爆发,国共双方为了战争的需要集合优势兵力建立了各个兵团。国军方面有黄百韬,黄维,邱清泉等兵团,兵团司令为中将军衔。解放军方面有陈谢兵团,西北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兵团等等。

那么兵团的规模有多大呢?

由于各部队实际情况不同,兵团的人数也不一样。举个例子,华野第一兵团(1/4/6纵)约95000,第三兵团(3/8/10纵)约8万,但是中野的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 左右,所以中野的兵团一般都有十万之多。人数最少的当属西北野战军,巅峰时期的西北野战军也不过3个兵团15万人,平均每个兵团不过5万士兵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阿卡aka

阿卡aka

简单介绍人民军队最早的“兵团”建制吧,就是1937年8月25日成立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

淞沪会战爆发后,当前局势已经威胁到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为此,蒋介石终于达成了红军主力改编问题协议,于1937年8月25日正式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总兵力4.6万人,开始投入各大抗日战场。

为了保证八路军陕甘宁边区中央根据地的安全,军委同时宣布成立八路军东、西两个后方留守处,同年12月改称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由改编成的115、120、129师这三个师分别抽出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部合编而成,下辖129师385旅第770团和改编成的8个警备团及两个独立营,兵团总兵力约1.5万人,直接受中央军委统一指挥,由萧劲光任兵团司令员。

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可以说是人民军最早的“兵团”番号建制,虽然编制比较小,但经过几年的不断壮大后,兵团发展到了近二十个团,总兵力达到了3.5万人。1942年留守兵团和120师及陕甘宁保安部队等部合编晋绥联防军后,仍保留了留守兵团番号建制。1949年人民军队统一编制后,留守兵团一部分由贺老总率领与第二野战军组成西南军区,一部分编入了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各个兵团。

东西南北中

东西南北中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用时下的话说,机遇稍纵即逝,抓不住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中国军队力量的变化,紧跟着时代变化的脚步前进。

在抗战决胜攻坚阶段,中国曾出现过17个兵团。正是这一临时性的创举,一举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那么立下战马功劳的一个个兵团,当时到底有多大规模呢?

适应形势需要建军、改编

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军队建立的起点。为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我党创建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为了集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对当时的军队开始改编。军队被改编成了115师、120师、129师。每个师下设了2个旅。这样的改编,让军队力量得到了资源整合。抗战打响后,进入了持久拉锯战。

为了有效抗击敌军的打击,各个军队不得不增加新生力量,也导致了各个部队出现了严重超编的情况。

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在。人民军队也是如此,它的建立并不是偶然,有着必然的因素在。民众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先前的各种地方武装力量在打前站,才能有庞大、有组织的人民军队。

正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发展地方武装,才会有地方武装扩充正规军队这一正确的扩军路线,人民军队也才能日益壮大发展起来。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战争变得更加胶着。为提升军事效率,军队开始了编制调整工作。原本3个师的格局,成为了历史。各个区域范围的野战部队,都在发展壮大,已下辖了好几个师。

这给区域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当时出现了纵队编制。纵队是凌驾于师上的一级,一个纵队要管理多个师。纵队则接受地区野战部队的管理。

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战局,军队力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48年,为适应新时期作战要求,各个地区的野战部队经过了合并归整,改编为五大野战军。49年春天,五大野战军被调整为四大野战军。

根据战斗形势来调整人民军队力量是中国取得战斗胜利的一个法宝,也是各国军事力量布局的惯例做法。中国能够随大流趋势建军,发展军事力量,也能够因地制宜地改变军事力量布局,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

兵团级应运而生

49年春天,战争到了最后阶段,为了迅速围歼敌军取得胜利,需要多个纵队联合作战。由于多个纵队隶属于不同的野战军,纵队的最高统帅司令员又是平级,联合作战时的协调指挥是个大问题。因而,军队编制又做了一次改革调整,野战军和纵队之间,增设了兵团级。

当时的军队架构调整为,四大野战军,各自下辖若干兵团,兵团下有纵队,纵队下为师。

四个野战军的兵力部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兵团间的兵力部署也各有不同。兵强马壮的两大野战军要数第四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

当时,第四野战军拥有兵力100万以上,下设4个兵团,一个兵团的兵力20万以上。第三野战军总兵力为80万以上,下设4个兵团,每个兵团的兵力分布多在15万至20万之间。

也并不是每个兵团都人数众多,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

第一野战军总的军事兵力在35万上下,下设了5个兵团,除去炮兵、装甲兵这些特殊兵种,每个兵团的兵力不会超过10万,少的兵团兵力在5万左右。第二野战军总兵力在30万左右,下设4个兵团,每个兵团的力量也不超过10万。

兵团级是根据战场发展需要建立的,这样的配置能按照作战任务需要,实现管理、使用、指挥的一体化。为了避免指挥协同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设立的兵团级能够保证更好地凝聚整体战斗力。

兵团级在发展中自然消亡

这样四大野战军下设17个兵团的布局,属于一种临时性的编制,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建立的。伴随着战争结束,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进入了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军事武装力量进行了规范化改革调整。全军的纵队都被改编成了军,建国初期,我们的军队总计拥有了70个左右的军。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兵团级这一编制撤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了平稳过渡,兵团级这一编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得以正式撤销。当时,为了支持新疆发展建设,还保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序列。

但这个兵团本质上也与战争年代成立的兵团已经有所不同了,要承担经济发展和守卫戍边的双重重任。

国家的军事武装力量应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发展。撤销临时性编制兵团级,就是从这样的考量出发的,这样可以防止军事力量畸形发展。

我国的军事力量也在发展中不断有所改变、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军总人数从550万一下子缩减至400万。后因战争的需要,军事力量曾扩充到627万。取得胜利后,52年军队进行了精简整编改革,全军力量回落到400万。

国内剿匪取得胜利后,53年军队力量缩减至320万。57年,军队人数减少到240万。85-87年间,我国军队进行了改革,减少军队人员高达100万。中国军队正在朝着精兵之路发展。

处于战争年代,军事力量直接关系到领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平年代,军事力量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军事力量是国家在国际舞台具有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也只有军事力量强大了,国家、民族、民众的安全才有坚实的后盾。

我国的军事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一起与时俱进的,这是适应建设现代化强大国防的需要。不单单靠人数规模强军,主要通过小型化、技术化、多样化来强军。

时代在奔涌向前发展,和平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未来战争不可预见,提升军事力量现代化水平势在必行。

weianan

weianan

当时的兵团规模跟现在的集团军是一样的,都是十万人左右,只是现在搭的架子小点,各级领导的级别小点。

cheerful_p

cheerful_p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建制始建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有五大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华北野战军。一个野战军一般三个兵团,一个兵团一般三个军,一个军大概1万到两万人,一个兵团大概六七万人。建国后,设有各个生产建设兵团,从事生产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至今存在。朝鲜战争后,兵团建制逐渐取消。兵团级在1989年正式取消,军上面一级直接为大军区级。

我们熟知的王近山将军就是二野的兵团司令。


QT.chan

QT.chan

解放军的兵团49年整编以后相当于外国的集团。一个兵团下辖三个军。

801酱小狸

801酱小狸

军队的建制是由战争势太决定的。二战欧洲战场,德军为了适应侵略战争规模需要,除了以集团军规模进行各场战争,后来在侵法时候就因为战争规模扩大产生了集团军群的建制一般由所谓元帅担任集团军群指挥官。到了苏德战争更是一个战区甚至几个集团军群在作战。

而我国在抗日战争整理后内战爆发,蒋军先是以整编师为作战单位,大概相当于集团军规模。后来随着内战规模扩大,动不动整编师就被孤立起来歼灭,后来就由3—4个整编师组合为一个兵团,让解放军一举吞不下。避免被解放军鲸吞。解放军也是,一开始是小规模集中力量打运动游击战,分别以旅建制分聚自由组合打小规模旅团级歼灭战,打了以后马上散开使强大的蒋军摸不着共军主力。后来杖越大越大就以纵队(相当于军,当时共军军种单一称不上集团军)分聚自如,还算便于隐藏。一直持续到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共军环顾中国,似乎没有不能歼灭的国军军事集团了。所有需要主动寻歼国军重兵集团了。于是就由三五个纵队组合为一个兵团建制采取大迂回大穿插大包围旨在消灭国军重兵集团。

闪土曼

闪土曼

兵无定法,重在随机应变。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逐渐扩大,国共双方每一场战斗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场战役而已,动辄也就是几十万兵力的投入,加上后勤人员,每一场战役怎么也是“百万大军”。

战场也愈铺愈大!有时候,打起仗来,纵横几百里都是战区。


人民军队还面临了一个新的任务,必须争夺大中城市了,战争的形态也已经改变。

统帅部、战略方面军(四大野战军)、军、师、旅、团、营、连这种指挥序列已经不敷使用了。

战争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可以更灵活地指挥大战役的指挥机构。

因为一个军再怎么扩编也超不过五万人,一般的也只有3万人,应付一场百万级别的战役确实力不从心,单独攻占一座大城市也吃力异常,必须几个军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发挥力量。

不约而同,国共双方都在军之上设置了“兵团”这种指挥机构。


人民军队的兵团编制是:

一个兵团下辖三个军。兵力大概十万人左右,攻占一座中等城市卓卓有余了。

一开始的准备是设立20个军团。

还是那句话,“并无定法,重在随机应变”。

因为国民党起义部队加入了人民军队,临时又增加了三个兵团,第21兵团,第22兵团,第23兵团。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兵团完成了历史任务,逐渐的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因为建设新疆的需要。

又组建了新的兵团,更大的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不过,此兵团已经不是彼兵团了。

仔细看,他应该是一座长城。

vanilla

vanilla

比军多,以前解放战争各路野战军管理编制不同意,军,纵,旅,团啥都有,还有直属独立团独立师,后期都整理为兵团了。抗美援朝后逐渐取消了,现在只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了

dengyi

dengyi



timyd

timyd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