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最新跟帖
辉哥仔

辉哥仔

对于人民军队历史上兵团这样的编制,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五大野战军下辖的各个兵团。然而最早的兵团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了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救国热潮。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远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三个步兵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

此时,剩下的红军部队加上从三个主力师抽调的部分人员,共同组成了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处,1937年12月,改称为留守兵团。留守兵团建立之初约有9000人,下辖警备1至8团,由后来的海军司令萧劲光任司令员。

所以说人民军队中最早的兵团编制应该是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

萧劲光大将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中出现了几个战略机动兵团,比较有名的有陈赓,谢富治领导的陈谢兵团,陈士榘和唐亮领导的陈唐兵团。

陈谢兵团由4纵、9纵和38军组成,目的是挺进豫西,跳出国民党的重兵包围,机动歼敌。陈唐兵团下辖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在洛阳战役中陈士榘指挥陈唐兵团和陈谢兵团一举攻克洛阳,扫除了陇海线上的一大障碍。

此时的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主要担任某一战略任务。到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得十分庞大,为了统一指挥,便于管理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此时兵团才成为解放军正规编制。

陈赓大将

整编之后各个野战军下辖的兵团信息如下:

第一野战军下辖两个兵团,全军共15.5万人。中央军委给予了2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实际上也是2个兵团,后来华北野战军的第18、19兵团划归给第一野战军,一野才有四个兵团。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第二副司令员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1、第2、第7军;

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下辖第3、第4、第6军;

彭德怀元帅

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全军共28万余人。当时中央军委给予了4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3-6,实际上只有三个兵团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下辖第10、第11、第12三个军;

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下辖第13、第14、第15三个军;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下辖第16、第17、第18军;

刘伯承元帅

第三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全军共约58.1万余人,当时中央军委给予5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7-11,实际上只有四个兵团。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下辖第21、第22、第23、第35军;

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下辖第24、第25、第26、第34军;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下辖第20、第27、第30、第33军;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下辖第28,第29,第31军;

陈毅元帅

第四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全军共约90万人,当时中央军委给予6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17,实际上只有四个兵团。

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第十二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40、第45、第46军;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肖华,下辖第38、第47、第49军;

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莫文骅,下辖第39、第41、第42军;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下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

林彪元帅

华北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全军约23.8万余人,当时中央军委给予3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8-20,实际上也是三个兵团。

华北野战军司令员为聂荣臻,副司令员徐向前,政委薄一波,参谋长熊奎,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后为周士第),下辖第60、第61、第62军;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下辖第63、第64、第65军;

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下辖第66、第67、第68军;

聂荣臻元帅

此外还有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的三个兵团,分别是:

第二十一兵团:由长沙起义的陈明仁部队改编而成,划归为第四野战军指挥,1952年撤销兵团番号,兵团部改为第55军军部;

第二十二兵团:由新疆起义的陶峙岳部队改编而成,划归为第一野战军指挥,1954年10月,第22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22兵团番号撤销。

第二十三兵团:由绥远起义的董其武部队改编而成,划归为华北野战军指挥,1952年12月,第23兵团番号撤销,缩编为第69军。

五大野战军加上投诚起义的部队总共划分为19个兵团。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各兵团均派军队参与战争,1958年,由于大规模的战争已结束,解放军取消了兵团的编制。但是新疆建设兵团一直保留至今,担负建设新疆的任务。

jamyang

jamyang

新疆建设兵团最大!

慧声慧色

慧声慧色

从战争到和平年代,军队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就陆军来讲,今天我们国家的军队编制已简化为班、排、连、营、团、旅、师、集团军,当然往上还有兵种机构的细化。

除了刺激战场,人民军队也有兵团。

不看抗日战争剧的朋友可能很少听到兵团二字,当然有些游戏中可能提到。不过兵团确实有过,今天也有。只不过规模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兵团编制最早是在渡江战役开始前出现的,国民革命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曾有过这个编制。兵团也可看做是战役战术兵团(军)和基本战术兵团(师)的总称。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曾编设兵团。兵团作为介于军和集团军之间的一种指挥层次,属于战时行动军队。其规模不算大,但类似于集团军,是军队的一级组织。

与集团军不同,兵团并不是固定编制。它是根据作战计划和战时情况进行调度组建的,说起来更像是一个兵家用语,如某某兵团。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为统一战线编制了四大野战军集团。即一野西北野战军、二野中原野战军、三野华东野战军和四野东北野战军。各野战军集团下辖兵团。与集团军规模有大有小不同,兵团规模一般很小,通常只有二到五个军。由于规模不定,所以人数少则五六万,多则10-20万。

当时比较有名的兵团司令有陈锡联、杨勇、陈赓等。其中,名气最大的陈赓就曾和谢富治指挥过太岳兵团,该兵团又称陈谢兵团。

太岳兵团的基础是中原野战军的第4、9纵队,下辖13军、14军和15军。其成立初期就是为了配合邓小平等率领的野战军主力完成大别山斗争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该作战计划历时38天,先是诱敌西进,通过豫西牵牛破解敌人优势,进而歼灭。是抗战史上的一伟大壮举。1949年,陈谢兵团被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成立了17个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兵团编制被陆续取消,1889年正式取消兵团一级组织。
▲生产建设兵团

现存兵团为建设兵团,性质不同从前。

前面说了,如今自然有兵团。不过它们是生产建设兵团,只是沿用了以前的军队名称而已,并不具备直接作战功能。

它们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的兵团,就是在新疆解放初期根据毛主席指示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下辖部分官兵集体转业组成。

该兵团成立初期为防止解放残留势力等干扰,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全民皆兵,火药武器全都配备。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改制,如今更像是一个隶属于中央的现代化生产试验基地。只有武装部有少数现役军人,大多数兵团职工都是老百姓,称呼虽然是排长连长,不过并没有武器。

时至今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数量以扩增至220余万。拥有农业管理局三所,耕地面积9.3万顷,在党的屯垦戍边号令下,正大力发展农业、畜牧养殖业。
▲黑龙江建设兵团

位于新疆石河子市的一四二团是目前新疆最大的一个兵团,又称“天下第一团”。地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辽阔。目前辖区人口将近4万人。教育、农业等领域蒸蒸日上。

今天的兵团更多的承担着“科学画家”的职责,他们接受中央的指令投身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建设蓝图。保证边疆秩序稳定和生产经济的繁荣,虽然拿的不是枪杆子,但依然令人佩服。

masson

masson

在中国近代军史中,兵团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不光在共军这边,在国军那边也曾经长时间有兵团这一层建制存在……

当然,以军队的编制来说,比较常态的——军师旅团营、连排小工兵……一般到军已经是很大规模的军事单位了…

但是随着热兵器以及很多机械化装备的出现,军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所以在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除了主流的军的编制之外,出现了纵队、方面军、路军等非常设编制,但是呢,方面军一般是比较高层级、战略层面的军队编组,有点类似后来的战区(行营、绥靖公署等),所要经略的面积太大,所辖兵力动辄数十万起,而军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军事单位,一般也就4-6万人。

所以从战役和日常指挥的需要来说,需要在方面军(战区、行营)和军之间设置一个临时性的指挥机构,兵团也就应运而生了……当然在红军时代就有类似的编制,那就是军团,比如林彪曾是红一军团司令,而彭德怀和董振堂则是红三五军团的司令……

共军最早的兵团应该是出现在抗战开始,八路军整编为115、120、129师东出抗日之后,留了几个团组成了留守兵团,肖劲光主持;为什么不再像之前那样以军团相称?个人觉得还是为了跟之前国共对立时做个区分吧,毕竟手足相残那是并不愉快的回忆……

在抗战时期,国军也启用了兵团的军事编组层级,但并不常见,还是以战区-军为主……

国共内战开始初期,双方都各自有过一次整军过程,国军以“整编师”取代了之前的军,由此也经历了一段相当混乱的过程,比如大名鼎鼎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其实就是原来的七十四军……在47、48年前后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军队规模和级别也随着上升,绥靖公署之下,兵团逐渐成为常见的军事单位,比如辽沈战役期间,国军投入了1、6、8、9四个兵团共约55万人;淮海战役期间国军更是集结了多个兵团(第2、6、7、8、12、13、16兵团)和4个绥靖区(第3、第4、第1、第9绥靖区)共80万人;平津战役,则主要是傅作义所辖约三个兵团……可见这个时期,国军作战,一方面是绥靖区,但主要的战役级单位就是兵团……

共军在辽沈开始时,主要还是以野战军指挥到纵队(相当于军)为主,但这时已经有类似三野的山东兵团(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出现,在淮海战役之后,解放军进行了相对正规化的整编和全军统一编组,除了纵队改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设置了兵团的军队编组,从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开始,编组了一野(1、2兵团)、二野(3、4、5兵团,6兵团未组建)、三野(7、8、9、10兵团、11兵团未组建)、四野(12、13、14、15兵团,16、17兵团未组建)和华北野战军(18、19、20兵团),再加上湖南陈明仁、新疆陶峙岳和绥远董其武三支起义部队改编的21、22、23兵团,这是我军史上出现的兵团级单位。主政的,也都是王震、许光达、陈锡联、陈赓、杨勇、宋时轮、陈士渠、程子华、萧劲光、刘亚楼、邓华以及徐向前、杨得志这样的百战名将!

朝鲜战场中,我军曾调遣五大野战军多支主力兵团入朝参战,轮战思路明显。授衔时,兵团是差不多相当于大军区副职的高位,除了基准军衔也是上将,更有许光达、肖劲光这样的大将!

人数规模上却是大相径庭,人数少的兵团也就7、8万人,人数多的,比如四野林总手下那几个主力兵团,整装之后大概足足有15-20万人……由此也可见兵团作为军事编组单位的不确定性……

建国之后,军队逐渐从野战化转为军区,兵团也陆续取消。当然也有新疆建设兵团这样军民政合一的架构持续到如今,在某些特殊年代,甚至还有黑龙江建设兵团等等多支类似的单位……

当然,从军队正规化的角度来说,多次裁军整军之后,兵团已经不大可能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反倒是集团军的概念一再强化……

流浪/xs的猫

流浪/xs的猫

兵团的建制是在解放战争中出现的,一般由三个纵队(军,一般是三师九团制)组成,相当于集团军,而野战军(方面军)由若干兵团组成。在几大野战军中,兵团建制以华野最为清晰:西兵团(外线兵团,粟裕直接指挥,辖1、4、6纵),陈唐兵团(外线兵团,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任司令员,辖3、8、10纵),山东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辖7、9、13纵),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辖2、11、12纵),华野还有特种兵纵队和没有正式番号的纵队(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跟随某个兵团参加作战行动。

不过应该指出,由于解放军主要是打运动战,其具体战役中各兵团的几个纵队会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大的战役甚至会出现野战军间的交叉合作(如淮海战役,华野三纵就曾多次直接配合二野作战)。

murphy

murphy

最早的兵团是延安留守兵团,其次是西北野战兵团。

所以一开始兵团是当做小型野战军(方面军)使用的,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方面(战区)的野战机动部队。

同样的,国民党方面的兵团,一开始也是当成小型方面军,或大型集团军使用的,一个兵团可以辖十几个军。

不过,国共双方,最后都把兵团定义为集团军一级,辖2到5个军。

一米阳光

一米阳光

兵团是一个战略级作战集团。相当于这次军改前的大军区和现在的战区。担负着一个战略方向的作战和防务。

schwarz001

schwarz001

正兵团级,即副大军区级,待遇略低于副国级和正大军区级,可视为准国级,一般是上将,授衔对标的是政务院秘书长。

副兵团级,现在已经和正军级合并,等于现在的正部省军级。原先和正部级一样,比正省军级普遍高一点,当年政务院的部比省高一点,大区的部比省低一点。

自由鱼Violitta

自由鱼Violitta

兵团就是国外通常说的集团军,集团军分两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集团军是基本的战略单位,由若干军组成,集团军群即中国和前苏联的方面军;

中国的集团军层级低,就是原先的军,由若干师组成。

闲云野鹤

闲云野鹤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展到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到已经能与国民党蒋介石军队大兵团作战了。中革军委对人民解放军的编制编成几次调整,逐步形成了野战军、兵团、军(纵队)、师(旅)、团……的编成。全军共划分为五个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野战军与军(纵队)之间增设了兵团一级指挥机构,这是在我人民军队中第一次出现兵团这一层级的编制。

在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军队出现兵团这一编制后,全军五大野战军所拥有的兵团数量不一,数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所拥有的兵团数量最多。每个兵团下辖2至3个军(纵队),一般下辖3个军,但是各个兵团所辖兵力相差还是较大的,数东北野战军所辖兵团数量既多,而且所辖兵员也较多,解放前夕曾号称有百万大军。一般情况下,一个作战兵团的兵员大致要在12万至15万人左右。

我人民解放军兵团一级编制保留到了解放初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期间,还保留有兵团一级的编制和指挥机构。抗美援朝停战之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大裁军的进行,中央军委陆续撤消了陆军中兵团一级编制。虽然此后陆军中没有兵团一级的编制了,但是在海军、空军中仍然有兵团一级的建制单位,比如海军中的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海军航空兵,空军中的军区空军都是兵团级单位。我军在军官职务等级序列表中长期存在着兵团级一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改革为兵团级正职类同于大军区副职,兵团级副职类同于正军职。到此,兵团级编制和兵团职干部规格才完全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

戈壁浮云

戈壁浮云

关于解放军兵团建制这个问题,因为之前也查询过史料,今天和大家一起沟通一下。兵团主要存在于解放战争后期,成立野战兵团有三层意义,一是野战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分开,野战部队主要负责与敌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包括阻击,迂回和攻坚等;二是适应当时的战场条件,国民党军经历一次次失败,开始常态化编组机动兵团,兵力多的精锐可达10余万人之多,固人民解放军编制及指挥体系也需要适应战场环境变化,以往都是由野战军直接领导纵队(军),这时候成立兵团,实力大为增强,可以遂行一个方向的作战任务,兵力装备后勤相对比较充实;三是当时通讯技术个装备均比较落后,在衡宝战役中135师就是因为电台故障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孤军深入。通讯问题是对军队指挥作战影响非常大的因素,由于通讯能力差,当时无线电台一般只能到团一级扩大部队规模,只能增加指挥机构,这样才能更有效快捷的掌控部队进攻节奏。据我所知,一野兵团一般辖3个纵队(军),兵力在7万人左右;二野(刘邓)所部共3个兵团9个纵队(军),没个兵团8万人左右;三野辖16个纵队共4个兵团,每个兵团在15万人左右;四野辖12个野战纵队(军),编为4个兵团,每个兵团约为16万人左右,特别提一点的是,除四野各军辖4个建制师外,其他野战军均为军辖3师,东野之所以多出一个师,是因为入关前将12个独立师编入各军,使东野各军普遍达到5万人左右,甚至个别军达到6万余人。当然,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兵团基本都已撤销,改由军区直属。朝鲜战争后,只剩下一个“兵团”,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也是特殊时期下的产物。

haishichengwei

haishichengwei

军与方面军之间的机构

Becca天天向上

Becca天天向上

兵团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130年6月,红军在福建召开汀州会议,决定整编军队,第一次确立军团建制。

兵团的前身就是红军的军团建制,这个建制在抗战时期被打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才重新施行,只不过“军团”改成了“兵团”。

兵团建制的起源

在1930年的汀州会议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整编部队,决定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第三纵队以及赣南地方武装合编为红一军团。

红军第5军和第8军组成红3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

同年,红军取得文家市战斗胜利后,红1军团和红3军团汇合,两个军团由此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后来也叫中央红军。

后续又成立红二方面军,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但红三方面军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施行军团制,这个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查询资料,不再多说。

所以,红军时期的军队建制是这样的:

中革军委——方面军——军团——军或师一级。

由于当时处于初创阶段,而且经常面临反围剿作战,因此当时的建制还是不够完善的,变动也比较多。

比如有些军团下辖全部是师一级单位,有些军团下辖的是军一级,有的是下辖军一级+师一级。

到了抗战时期,为了抗战的需要,红军整体改编为八路军,整体变成军一级单位。

这个时候的建制至少在名义上是:

军委——八路军总部——师一级,后续又有调整,比如成立军分区等,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除了115师、120师、129师以外,延安留守部队也被单独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

兵团建制正式实行

抗战结束后,真正的兵团建制是在1947年开始实行的,但此时还不是全面统一的规划化实行。

1947年3月,面对国民党大举进攻,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决定将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组成西北野战军。

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

这个就是兵团建制开始的雏形,此后一直到1948年,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组建的8个兵团,分别辖若干纵队或师、旅。

这个时期,虽然兵团建制在不断增多,但基本上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编制。

真正大规模整编是从1948年冬季开始的。

这一年冬季,对军队进行了统一的整编,全军兵团的编制趋向统一,全军共编有17个兵团,分别隶属总部、野战军,一般辖3~4个军。

此时军队的建制是这样的:

中央军委——四大野战军——兵团——军级单位——师级单位。

这个建制和红军时期是有历史沿革的,这时的四大野战军和红军时期的红一、二、四方面军是一个级别的,兵团也跟那时候的军团差不多。

野战军下辖兵力以及兵团的规模也有差异。

比如第一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共6个军,人数是15,.7万人。

第二野战军下辖3个兵团,共20多万人,第三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共50多万人,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共60多万人,华北军区下辖3个兵团,共20多万人。

兵团建制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争期间需要大规模机动作战,快速反应,所以兵团建制能解决这个问题。

建国后,作战部队基本上取消了兵团番号基本取消,改成了军区制,兵团也被集团军取代。

就目前而言,编制是这样的:

军委——各大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军级单位——师级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方面军这个建制有时候也会直接隶属于统帅部直接指挥,而不属于战区管辖。

军队建制是随战争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建制,都是为了适应战争,而做不同的调整。

binbon

binbon

兵团是野战军属下,军
以上的军事编制

nando_huang

nando_huang

兵团编制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战斗序列而形成的,当时的西北野战军编为一野,中原野战军编为二野,华东野战军编为三野,东北野战军编为四野,各野战军下辖兵团。至于兵团的人数差别比较大,人数最少的是一野的第一、二兵团,只有5到6万人,二野每个兵团约8万多人,三野每个兵团约12-15万人,四野每个兵团约15-20万人。

第1兵团:1949年6月组建,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后由徐立清任政委。下辖三个军。

第1军(辖第1、2、3师),由原第1纵队改称,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副军长王尚荣,副政委冼桓汉、余秋里,参谋长陈外欧。

第2军(辖第4、5、6师),由原第2纵队改称,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参谋长张希钦。

第7军(辖第19、20、21师),由原第7纵队改称,军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参谋长何辉燕。


第2兵团:1949年6月组建,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王世泰,参谋长张文舟。下辖三个军。

第3军(辖第7、8、9师),由原第3纵队改称,军长黄新廷,政委朱明,参谋长李文清。

第4军(辖第10、11、12师),由原第4纵队改称,军长张达志,政委张仲良,副军长孙超群。

第6军(辖第16、17、18师),由原第6纵队改称,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参谋长唐子奇。

1949年11月,第6军和第7军对调编制,第6军归第1兵团编制,第7军归第2兵团编制。

第3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彥。下辖第三个军。

第10军(辖第28、29、30师),由原二纵改称。军长杜义德,政委王维纲,副军长范朝利,参谋长高厚良。

第11军(辖第31、32、33师),由原三纵改称。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副军长郑国仲,参谋长杨国宇。

第12军(辖第34、35、36师),由原六纵改称。军长王近山,政委王近山,副军长肖永银,副政委李震。

第4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下辖三个军。

第13军(辖第37、38、39师),由原四纵第10、13旅及豫西军区部队组成。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副军长陈康。

第14军(辖第40、41、42师),由四纵第11、22旅及淮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师组成。军长李成芳,政委雷荣天,副军长王启明。第42师即廖运周师。

第15军(辖第43、44、45师),由原九纵改称。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

第5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政治部主任甘渭汉,下辖三个军。

第16军(辖第46、47、48师),由原一纵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组成。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

第17军(辖第49、50、51师),由原十一纵及冀鲁豫部队组成。军长王秉璋,政委赵健民。

第18军(辖第52、53、54师),由原豫皖苏军区部队与一纵20旅组成。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副军长昌炳桂。

第7兵团:1949年2月由山东兵团改称。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下辖四个军。

第21军(辖第61、62、63师),由原二纵改称。军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副军长高志荣。

第22军(辖第64、65、66师),由原三纵改称。军长孙继先,政委丁秋生,副军长彭德清。

第23军(辖第67、68、69师),由原四纵改称。军长陶勇,政委卢胜,副军长梅嘉生。

第35军(辖第103、104、105师),1948年9月吴化文率部起义于游击起义,同年10月改编为第35军,49年2月与原鲁中南纵队合编。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副军长杨友伯。

第8兵团:1949年2月组成。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副政委江渭清,参谋长何以祥。下辖第四个军。

第24军(辖第70、71、72师),由原六纵改称。军长王必成,政委廖海光,副军长皮定均。

第25军(辖第73、74、75师),由原七纵改称。军长成钧,政委黄火星,副军长詹化雨。

第26军(辖第76、77、78师),由原八纵改称。军长张仕初,政委王一平,副军长钟国楚。

第34军(辖第100、101、102师),由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何基沣部队组成。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副军长饶子健、过家芳。其中100师即为原何基沣起义部队。

第9兵团:1949年2月组成。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下辖四个军。

第20军(辖第58、59、60师),由原一纵改称。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副军长张翼翔。

第27军(辖第79、80、81师),由原九纵改称。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副军长贺敏学。

第30军(辖第88、89、90师),由原十二纵改称。军长谢振华,政委李干辉,副军长饶守坤,参谋长夏光。

第33军(辖第97、98、99师),由原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起义的原国民党第59军合编组成。军长张克侠,政委韩念龙,副军长张震球、孟绍濂。

第10兵团:49年2月组成。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下辖三个军。

第28军(辖第82、83、84师),由原十纵改称。军长朱绍清,政委陈美藻,副军长肖锋,参谋长吴肃。

第29军(辖第85、86、87师),由原十一纵改称。军长胡炳云,政委张藩,副军长段焕竞,参谋长梁灵光

第31军(辖第91、92、93师),由原十三纵改称。军长周志坚,政委陈华堂,副军长姚运良,参谋长黎有章。

第12兵团:48年12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改称。司令员肖劲光,政治肖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韩先楚,副政委唐天际,参谋长解方。下辖三个军。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由原三纵改称。军长罗舜初,政委袁升平,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何振亚。

第45军,由原八纵改称(辖133、134、135、158师)。军长陈伯钧(兼),政委邱会作,副军长张天云,参谋长雷震。

第46军(辖第136、137、138、159师),由原九纵改称。军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副军长杨梅生,参谋长袁渊。

第13兵团:48年12月由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改称。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肖华,副司令员李天佑、彭明治、李士林。下辖三个军。

第38:(辖第112、113、114、151师),由原一纵改称,军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副军长贺东生、邓世通。

第47军(辖第139、140、141、160师),由原十纵改称。军长曹里怀,政委周赤萍,副军长晏福生,副政委刘西元,参谋长黄炜华。

第49军(辖第145、146、147、162师),由原十二纵改称。军长钟伟,政委徐斌洲,副军长熊伯涛、朱大纯,副政委刘随春。

第14兵团,1949年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8月军委命令军团直属机关改为空军直属机关。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黄永胜、刘震,副政委吴法宪。下辖三个军。

第39军(辖第115、116、117、152师),由原二纵改称,8月改归13兵团建制。军长刘震(兼),政委吴信泉,副军长谭友林、孙子仁,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第41军(辖第121、122、123、154师),由原四纵改称,8月改归12兵团建制。军长吴克华,政委欧阳文,副军长温玉成,副政委孔石泉,参谋长李福泽。

第42军(辖第124、125、126、155师),由原五纵改称,军长吴瑞林,政委刘兴元,副军长赵东寰、张辑戌。

8月兵团直属机关改为空军直属机关后,39军归13兵团建制,41军归12兵团建制,42军归野战军司令部直属。

第15兵团: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3师师部组建兵团直属机关。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洪学智、贺晋年。下辖三个军。

第43军(辖第127、128、129师),由原六纵改称。军长李作鹏,政委张池明,副军长龙书金,副政委袁克服,参谋长黄一平。

第44军(辖第130、131、132师),由原七纵改称。军长方强,政委吴富善,副军长李化民,副政委谭辅仁,参谋长黄忠诚,副参谋长张松涛。

第48军(辖第142、143、144师),由原十一纵改称。军长贺晋年,政委陈仁麟,副军长周仁杰、刘转连、郑邦捷,参谋长高体乾。

第18兵团:49年2月由原第1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1野战军建制。司令员徐向前、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周士弟,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胡耀邦。下辖三个军。

第60军(辖第178、179、180师),49年2月由原第1兵团第8纵队改称。

军长兼政委王新亭,副军长张祖谅,副政委周仲英。

第61军(辖第181、182、183师),49年2月由原第13纵队改称。

军长韦杰,政委徐子荣,副军长鲁瑞林,参谋长白天。

第62军(辖第184、185、186师),49年3月由原第15纵队改称。

军长刘忠,政委袁子钦,副军长方升普,参谋长熊奎。

第19兵团,49年1月由原第2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1野战军建制。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副司令员葛晏春,参谋长耿飚。下辖三个军。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49年1月由原第3纵队改称。

军长郑维山,政委王宗槐,副军长易耀彩。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49年1月由原第4纵队改称。

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参谋长唐子安。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49年1月由原第2兵团第8纵队改称。

军长邱蔚,政委王道邦,副军长肖应棠、王克斌,副政委蔡顺礼。

第20兵团,49年1月由原第3兵团改称。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延杰,副政委李天焕。下辖三个军。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独立第55师),49年2月由原第1纵队改称。

军长肖新槐,政委王紫峰,副政委张连奎。

第67军(辖第199、200师,独立第53师),49年2月由原第2纵队改称。

军长韩伟,政委旷伏兆,副军长马龙、刘儒林,参谋长赵冠英。

第68军(辖第202、203、204师,独立第25师),49年1月由原第6纵队改称。

军长文年生,政委向仲华,副军长徐德操,副参谋长宋学飞。

后将部分起义部队组建了三个新的兵团,分别是21、22、23兵团。

21兵团,49年8月原国民党长沙绥署主任、湖南省主席程潜和第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率部起义,10月改编为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政委唐天际,副司令员文建武、王劲修、傅正谟、唐生明、魏镇,参谋长文建武(兼)。

第52军,军长王劲修(兼),副政委杨树根,副军长吴林焕、张诚文,参谋长周志飞。下辖第214、215、216师。

第53军,军长彭杰如,副政委王振乾,副军长王振祥,参谋长杨文模。下辖第217、218、219师。

第22兵团,1949年12月由新疆起义部队改编为第21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震(兼),副司令员赵锡光,副政委饶正锡,参谋长陶晋初。下辖骑兵第7师、骑兵第8师,第9军。

第9军军长赵锡光(兼),政治委员张宗瀚,副军长王根僧、陈德法,参谋长李祖唐,下辖第25、26、27师。

第23兵团,1950年12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第9兵团等部队改编为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

第36军,军长刘万春,政治委员康健民,副军长王建业,参谋长樊折桂。下辖106、107、108师。

第37军,军长张世珍,政治委员帅荣,副军长卫景林,冯梓,参谋长化博知。下辖第109、100、101师。

timyd

timyd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