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为什么项羽会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从而改变历史?

如题,楚汉之争为什么项羽会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从而改变历史?
最新跟帖
shigh

shigh

我是@中国江山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失败的原因

原因1:项羽的军队号称有"四十万精兵",但真正直属于自己的亲兵的却只占有不到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军队的掌控力明显不足,这对于一个统帅,一个王者无疑是一种巨大威胁。权利的分散,导致在决定命运战役的时候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排兵布阵的时候,也不能够如臂使指。

原因2:项羽是个刚愎自用的习武之人,本身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特征和能力。项羽虽然是个战无不胜的英雄,但是他只会使用靠战争来解决事情,其他方面的斗争却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他是去和刘邦争天下,争皇位的人,试问一个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如何去争天下,争皇位?统帅军队,指挥战斗,在战斗艺术上面,项羽确实是一个高手,但是他不是一个战略家,过不是一个政治家。在政治方面的幼稚,使他一次次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原因3:民心。试问项羽只会武力,怎么得到民心!举例来说吧,项羽在起义中多次采用残酷屠城的方式,而其目的只是为了泄愤,那么多无辜的秦国子民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惹来如此杀身之祸!如此方式得到的不过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不过是一座死气沉沉的城池,老百姓如何去爱戴他,信任他?从他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兵,火烧阿房宫,杀已降的秦王子婴,纵容士兵抢掠咸鱼的百姓,就已经失去了关中百姓的好感。项羽并没有反思,想要的东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残忍的方式去抢,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么分别。还有秦灭之后项羽杀义帝的这一举动,更是推翻了自己一直以来所高举的大义旗帜,使得天下百姓对项羽的好感降入谷底。

原因4:不听谏言。有古文为据:韩生曾劝谏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对于不听谏言的领导者,人们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愿意站出来劝谏领导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领导者不听取,到最后没人愿意站出来说真话,每个臣子说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话,那么这个组织离失败也不远了。再者,刘邦也说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是他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原因5:穷兵黩武。项羽分封诸侯,建楚国,都彭城,号西楚霸王。从此便做了类似天下规矩的监督者和仲裁着,不断的发起战争。不光使得人困马乏,兵无战心。更是错过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在刘邦养精蓄锐,壮大自己的时候,项羽通过一次次对外的战争耗尽了楚国的家底。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做:

1:鸿门宴必杀刘邦,永绝后患。因为放眼天下,唯一可能与项羽一争天下的只有他,必须在刘邦成长起来之前,扼杀他,清除威胁。

2继承秦的制度,称帝定都咸阳。因为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必须抢先称帝,向天下百姓宣布自己的正统地位。如此既可以安定人心,又可以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善待秦国遗民,依然沿用郡县制。善待秦国的百姓,这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己胸襟的方式,收买人心。采用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消除老百姓心中国家的芥蒂,更适合管理和教化。

4秦律苛重,修缮律法,并且废除一切苛政律法。好的保留,坏的踢出,这样才会让老百姓心中有明显的差异化,对于新的政权更加信任。

5按功勋封赏官职,且军权要牢牢控制住。论功行赏,才会让收下的将领士兵的欲望和抱负得到满足,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力。

6 循序渐进,大量启用儒生治理地方和战后重建工作 。吸取秦亡的教训,无为而治,与民生息,不兴刀兵。

7裁减大量军队,解放生产力 ,减免或者减少税收 ,改善民生。努力发展农业经济,这些软实力。

8等到时机成熟,乘北方匈奴尚未统一,联和弱的一方灭掉另一方匈奴部落 ,再回过头一举荡平,自此北无大患,天下一统。

9任用贤才,优待贤才。使得天下有才之人归心,则天下归心。敢于纳谏,察纳雅言。

小语宝贝

小语宝贝

你好,我平时很喜欢历史类故事,对这个历史事件也做过研究。按理说,项羽背景家世远胜刘邦,而且统兵作战能力以及个人武力也远胜刘邦,在覆灭秦的过程中,个人战绩和威望远超出刘邦,那为什么楚汉争雄最后却以刘邦取胜,项羽自刎乌江呢?

我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让我们看看项羽到底失败在哪。

一.个人性格。

我们看看项羽的性格。骄傲自大,有勇而无谋,优柔寡断,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项羽出身于不同于刘邦的草根出身,项羽出身楚国名门,乃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在秦始皇同意六国后,跟随叔父项梁继续发展自己的武装。从小就以复国为目标,武力过人,也养成了自己骄傲自大的性格,凡是勇在先,智在后面,认为凡是都用武力能够解决,有小谋而缺少大智慧。

项羽另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优柔寡断,作为掌权者,最忌讳这个,哪怕你的决定是错的也要坚持下去,而不是如此做法。鸿门宴上,已经决定要杀刘邦,却在刘邦的一番谎话之后被其逃出,最后亡与刘邦之手,岂不是自己一手给自己挖的坑,既然是敌人就要狠得小心,没要为自己后患,这也说明他从心底看不起刘邦,不认他能与自己一争高低。

还有性格过于残暴。如: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还有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这还不包括项羽在攻占城池中发生的多项惨案,更说明了性格残暴,缺少仁善之心。

项羽

二.知人用人能力

项羽与属下争权夺利,缺乏从谏如流、同时又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项羽很懂得体恤下属,每当有人生病都伤心落泪,还会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但是到了授予官职的时候,项羽就抠门了,舍不得放权,官印拿在手里棱角都磨圆了,也不肯轻易交付出去。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只有小恩小惠,却从来不会放弃大权。

同时有不善于听从建议。范增曾对项羽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结果项羽还是没能杀韩信。还有鸿门宴上原本要杀刘邦,却因为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

项羽最大的失败应该应该是错失了"兵仙"韩信,原本是该属于自己麾下的人才,最后却因为长时间冷落得不到重用,最后跑到刘邦那边,成就了韩信和刘邦,最后成为亲手击败项羽的人。

韩信

三.大局观念

项羽缺少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与身为一国之君的气量,大局观不足。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于是,在咸阳抢劫一空后,它带着抢来的财富和百万大军还都彭城,根本没有考虑争天下的打算,把一个富饶无比的关中拱手让给了刘邦,放弃了建都关中形胜之地的良好抉择。

同时在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而刘邦入关后,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完全减少了秦人的抵抗心理和恐惧心理,而项羽确实将自己推到了秦人的对立面,完全失去关中的民心。

综上所述,项羽无论是从性格还是用人以及大局观根本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君,即便是刘邦不打败他,他迟早也会败亡他人之手。

如果是我,起码要做到知人善用,不会把韩信放给刘邦,要没用他,那就杀掉,省的给自己找麻烦,做事情前多考虑一下,多听听从手底下人的意见,该放的权利还是要放得,要怀着一个争夺天下的心怀来进行自己的统治,从而改变历史。


阳光的影子

阳光的影子

秦历二世灭亡后,各路起义军最终形成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大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也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历史片断之一。

结果都知道,项羽失败,乌江自刎。刘邦胜利,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勇冠三军,战无不胜的项羽为什么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项羽根本不具备争霸天下的政治素养。

项羽少时不喜欢读书,力气大,凡事以力服人,”为学只学万人敌”,是个标准的武将苗子。

项梁战死后,项羽被推举为起义领袖,他勇武过人,百战百胜,在反秦斗争中最为关键的“巨鹿之战”中,率军“破釡沉舟”歼灭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扫除了最大障碍。

“巨鹿之战”后的项羽无论威望还是军事实力都要远远超出其他起义军,进入咸阳后自封“西楚霸王”并对其他义军首领封王,看似已经雄霸天下,其实却是因为政治素养的空白已经注定了最后的败局。

首先从他自封的称号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扫平六国,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做为自己称号,自称“始皇帝”,项羽做为灭秦的主力,自称“西楚霸王”,格局和气度上就与自己的声望和功绩不符。

其次,项羽放着秦朝几代人建设的咸阳不建国立都统治天下,却烧了秦宫,装了珍宝,想着赶紧回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哪有点雄霸天下的眼光和见识?

项羽入咸阳前,刘邦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实力可以了,陈兵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这么明显的机会项羽没有抓住趁势消灭刘邦,只是大怒,反而被刘邦和张良一番运作,一场后世妇孺皆知“鸿门宴”闹剧过后,喜滋滋的逃过一劫。

“鸿门宴”是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本性事件。“鸿门宴”中项羽空白的政治素养,和自身愚蠢表现的淋漓尽致。

刘邦事前周密运作成功拉拢住了项伯,得到项伯的保护,而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谋,到了项庄舞剑,樊哙无礼冲帐的时候还在优柔寡断,错失了除掉最大竞争对手刘邦的大好时机,估计项羽当时觉得自己勇冠天下,无人能敌,压根就不把刘邦当回事儿吧?

刘邦虽不比项羽出身高贵,只是个“混混儿”,但刘邦有天生的领导气质,混迹乡下时,身边就有追随者,起兵以来,身边汇聚了很多人才: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张良、陈平、韩信等等。刘邦善于在斗争中学习、动脑筋,也善于用人,这些追随者有本事、有才华,更是对刘邦死心塌地。

反观项羽,谋士只有范增,而范增也不象有大谋略的人,还出了一个蠢主意——立“义帝”,就是楚怀王的孙子,项梁起兵反秦之初立为楚王,做为反秦的号召力,项梁死后,范增主张改王为义帝,这个义帝反而对项羽越来越掣肘,项羽本来就头脑简单,入关后巨大胜利更让他目空一切,结果派人杀了“义帝”,而刘邦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帜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名正言顺的攻打项羽,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奔刘邦。

项羽不仅无脑,还很凶残,项羽好屠城,但凡攻击不顺利的城池,一旦攻下就屠城,难以得到民心。

项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的战斗中,因久攻不克,“已拔,皆院之。”攻下后就将城内成年男子全部活埋。

项羽做事,盲目自大而且愚蠢,不仅被刘邦多次轻易哄骗,在入关封王时只根据自己喜好忽视全局,漏掉了反秦同样有大功劳的田荣、彭越,平白树敌。事后证明,这两人在项羽的败亡,刘邦的胜利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牵制了项羽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间接帮助刘邦争取了战略机遇期。

未得封赏的田荣联合彭越攻杀了项羽封的三齐王,率先反叛项羽,齐地不仅直接威胁到项羽老巢彭城的安全,而且引起了连锁效应——另一个反秦代表陈馀也在赵地反了。

齐地被项羽定为优先平定方向,迅速击败田荣,田荣败亡平原虽然被百姓杀死,但彭越却成功逃脱。项羽平定齐地并没有实施一些安抚措施稳定局势,相反却是到处焚烧房屋,杀戮降率,制造恐怖。可以看出项羽只相信武力征服,大争之世赢得民心为第一的政治意识一点也没有。

自此以后,项羽东平彭越,西攻刘邦,长期陷入两面作战,千里之间疲于奔命。

战争到了决定胜负大势的荥阳之战时,彭越更是配合刘邦不断袭击项羽的粮草补给线,更是让项羽陷入困顿,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刘邦趁势稳定北方,从容制定消灭项羽的战略部署。

项羽受自身不足败亡是必然的,项羽是位勇将、猛将!绝不是建立霸业的政治人物。“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人物受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制约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后来人对他们的评论也是基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前提。

miaoyingqi_

miaoyingqi_

就两点:树一面大旗,收拢天下贤才!

项羽失天下主要是自身的问题,心胸狭窄,妇人之仁!因此他目光短浅,难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此他很难形成正确的政治道路,也很难笼络天下贤才为他所用!而刘邦其人正好有选人用人之长,因此刘邦周围会荟聚众多贤才!

2012

2012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