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也会得癌症吗?

癌症是近代才演变产生的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辞源

《辞源(重修排订册版本)(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合订本。1949年出版辞源...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

[作品]内经

内 容 简 介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本书系王冰所注,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 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巨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囊 括了多人作品。原书共18卷,即《素问》和《灵枢》各9卷、...

刘新荣

[作品]黄帝内经

天地之间,万物翻备,莫贵于人。而人体之保全,又赖于命于天地滋养,违之则病。而人又能治病,医之则救。古之医者,黄帝也。读了《黄帝内经》,即知病从体中生,体在自然中,心与自然万物相应,则病不生,故治病先治...

论敏编

[作品]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据程充1481年校订本(明成化十七年刊本)整理。全书共5卷,分列内、外、妇、儿诸科疾病。每卷首冠丹溪原论,次为戴元礼辨证,次列方剂、附录。书后附有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戴良《丹溪翁...

朱震亨

[作品]中华医史杂志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编辑出版: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CN11-2155/R 邮发代号:2-65 刊期:季刊 本刊1947年创刊时称《医史杂志》,季刊,中英文合刊,在上海出版;1949年停...

最新跟帖
独嗳⒉澈児z

独嗳⒉澈児z

古代癌症一点都不少,只是叫法和认识不同而已,中国古代只有中医,中医的那套理论不可能把癌症独立分为一种疾病,都是按照表征归到相关领域里去了。因为认知的局限性,中医不能把发生在不同器官组织的这些病变归为一种疾病,所以没有单独给这种疾病命名,癌症是现代医学下的一个名词。使用时间还很短。

中医并不是建立在科学体系下的学科,没有解刨学和生理学做基础,属于循证医学,他只能把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癌症根据症状分到相关领域里,比如肺癌的恶病质咳血,统一归到和肺结核相管的肺痨范围。体表肿瘤破溃和痈疖疮毒并论。

癌症的表现复杂多样,位置多变,影像的功能迥异,没有现代医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很难把这些几乎完全不相关的症状统一到一个名词之下。中医只能含糊的用所谓的五行和寒热温凉等去笼统解释,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古代中医对癌症单独的理论,但也不是王全没有,比如食道癌和胃癌,症状相对明显,愈后也大多不好,古人客气把他清楚的和其他疾病分离出来,但也只限于疾病的名称相对具有特异性,而不是能够真的认识癌症。古人把食道癌叫做噎食,因为食道癌晚期的病人基本不能进食,吃一点吐一点,所以称为噎食。而胃癌一般能够进食,但隔一会也会吐出来,称之为转食。这个在局部地区已经被广泛认识,噎食等于食道癌,转食为胃及十二指肠癌晚期梗阻。另外,乳腺癌因为距离体表近,通过必要的检查,容易直观判断,对一些浸润生长,推之不动的恶性肿瘤称之为石乳。

烟雨话东吴

烟雨话东吴

古代人也会得“癌”,只是叫法不同。现在给大家阐述一下自己对古人也得“癌”的学习心得,愿与医长同僚共勉!

黄帝内经》痈疽论中说: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不行,不行则卫气壅遏而不通,故生大热,热盛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肤衍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损,故叫作“痈”。

在这里,就是西医ct片中的“高密度和低密度影”的诊断。

热毒炽盛,下陷肌肤,骨髓皆焦枯,内连五脏,气血涸竭,当其病下筋骨,良肉无余,故叫作“疽”。

这是西医临床检查报告中,疑似(考虑)什么“癌”的结论。

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则生胸腹腑脏之中,外则生肤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壅滞之本者,始于血老不作汗,肉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内热所为。痈疽生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积微之所成。

这说明“癌”的生成,有内外之分,不是绝对由父母遗传,而是自身情绪、环境等等所致。

脓水已成,则死者十有八九矣,岂不慎欤!

这就是西医里的“癌晚期”。

还有好些古文献里论述更具体,说明古人也得“癌”。

暖兮小悠princess

暖兮小悠princess

如果古代没有癌症,那么“癌”这个字是何时发明的?所以这种想法很不可取。这里不妨以乳癌为例,赘述一番。


宋元时期,对乳癌的记载是“妇人乳岩,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岩,不可治也。”(见《丹溪心法》),至明代明代本草纲目·果部金陵本可见类似说辞,但乳岩一名已为乳癌,说“乳癌(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然而上溯的话,却可见唐代《外台秘要》中提到“乳痈坚硬……(治法)”。毋论其他,就描述而言,这些记载相似度很高。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对癌症的认识,一直是缓步发展中的。


反过来说近代对癌症的认识。外国的Cancer这个词派生自希腊语中表示螃蟹的Karkinos一词,而到了18世纪还有使用“癌毒(cancer poison)”一词。这一认识建立在16世纪尼克雷斯·托普(Nicolaes Tulp)对癌症的描述上,即“癌症是一种毒药,会慢慢扩散”,可结论却是癌症“具有传染性”。因此那时的一些人对癌症患者,就像今日的恐艾或恐其他什么一样。而托普这个虽然不能说错,但却并非完全正确的认识,已经远好于同时期其他人对癌症的认识了:


德国的威赫姆·法布里(Wilhelm Fabry)认为乳癌是乳腺导管中出现乳汁或其他物质的凝块(不通则堵?我想到了不通则痛)。

著名化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对此的认识如同今日国内的老头老太,认为是酸性体质(如淋巴组织)导致。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近代癌症的认识是先进的呢?有。17世纪时法国医生让·路易斯·珀蒂(Jean Louis Petit)曾提出过全乳切除术的概念,只是直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欧美更多采用的是保守疗法和放射治疗。最初如1817年的乳癌切除术,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谋杀。


因此保守治疗才成了上选。直至一战时期(20年代)乳癌患者的生存率不足10%,甚至于这一时期没人认为男性也会出现此类疾病。直至70年代,全乳切除术才列为美国的医疗标准。所以有些人引以为豪的现代,是名副其实的近50年之医学发展。而在此前,如清代医方歌括中“疡毒根深在脏腑,乳癌非此不能痊。”,作为一本1644-1911年出现的医书,它对癌症的认识并不比“癌症是一种毒药,会慢慢扩散”逊色。而且更合理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认为癌症是“具有传染性”的。

掌心的纹路

掌心的纹路

说到癌症,早在12世纪(1170年)的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就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

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1264年宋朝福建人杨士瀛著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是传统医学文献中最先对癌的特征进行简明叙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这和现代医学的“癌”(cancer)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有点相似。

Cancer这医学名词是来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来自希腊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细胞异常失控,毫无规律分裂生长,结果形成肿瘤。癌肿的血管犹如螃蟹的爪,从肿瘤向外四处伸展。

如果属实,宋朝以前,“癌”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要认识古人的所谓肿瘤是困难的。主要是描述肿瘤的名目很多,当然肿瘤分类也成问题。历代文献所记录的名称,有其大如瘤的脓肿叫痈,还有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肿瘤不分良性与恶性,脓肿,血(块)肿或霉菌球的肿块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说的肿瘤不容易。

癌症是可致命的恶性肿瘤,是近代所用的医学名词。在以前,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甚至遗传学还在萌芽阶段。同时,诊断造影学还没有诞生,诊断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难诊断出来。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对于“癌”这个概念是没有认识的。史册没有出现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记录,也没有提过“癌”这个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偶然有记录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凭这些征象症状,难以作出可靠的诊断。唯有从一些“蛛丝马迹”的文字资料,去推敲、揣测,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间接诊断。

现代的人患癌的发生率有增加是事实。概括的说,可能是因为有了物理学、放射学等等的发现,大大帮助科技的发展,加上显微镜及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诊疗更为精细准确,所以能够早日发现更多的肿瘤病例,因此发病率相应增加。

同时现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利的工作环境,以及长期接触很多足以致癌的机会,如辐射、化学药物、空气、食水污染,掺有化学品的食品如添加剂、防腐剂、杀虫剂等等,癌症的几率的确是增加了。已经转移或扩散的癌症病征,是可以导致误诊误医的。

例如华南地区有很多人患上颈疬,出现在颈部皮肉间可扪的核块(瘿瘘),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结病。这些核块,可能是细菌感染如结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细胞扩散到颈项的临床病征。

同时,据对古埃及和南美的木乃伊的研究,科学家发现,癌症并非“自然的”,纯粹是“人造的”。现代生活方式的糜烂、污染水平的与日俱增,以及不良饮食习惯,都是癌症产生的温床。

有研究发现,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急速飙升,尤其是儿童及中青年患癌症的比例。单就英国而言,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多达15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系埃及考古学教授罗萨莉·大卫指出:“在工业化国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两大主因。但是古时候,得癌症是很罕见的。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会引起癌症。污染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引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二科 邓天好博士

kathy_

kathy_

只不过是当时没有癌症这么个说法

一路狂奔的小鹿

一路狂奔的小鹿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医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无法治愈所有的癌症,难道古代的人也会得癌症吗?

癌症是我们自身的遗传物质的改变,自身的正常细胞恶化成癌细胞。癌症不会像“SARS”一样突如其来又迅速消失。它与我们相生相伴,是潜伏在我们遗传密码里的危险信息。因此古人与我们一样,也会得癌症。古代人得癌症虽然不常见,但依然有存留下的证据表明癌症并不是新出现的疾病,而是古老的疾病。古人的癌症发病率显然没有现在这么高。不是因为现在的环境污染多么严重、生活习惯多不健康,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癌症都是老年病而古代生活艰辛,70岁即被称为“古稀”了。人们还没有到癌症高发的年纪,就已经因为其他原因去世了。科学家推测,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古今并未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76.1岁(男性74.6岁,女性77.6岁),而夏、商时期预期寿命只有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西方古代富裕人群才有可能活到40-50岁,低收入平民的寿命约在25-30岁。英国到了15世纪,男性预期寿命50岁,女性则只有30岁。

目前古人患癌症的确凿证据来自化石和遗体。年代最久远的一块化石是170万年前脚骨骨肉瘤化石,要知道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也就200万年左右。虽然软组织病灶证据不易保存,科学家还是从木乃伊遗体解剖中发现了结肠癌肝转移的痕迹。

170万年前古人类骨肉瘤化石

我国古代对癌症的记载始于公元3世纪初,王叔和的《脉经》中就有癌症病例的记载,中医学里把恶性肿瘤称为癌。公元一二六四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里对癌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里,男者多发生于腹,女者多发生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直到近现代,医生才逐渐的认清楚癌症的真实面目。16-17世纪西方医生开始研究癌症,18世纪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普及,医学对癌症有了新的认识——细胞的增多。此时还发现了癌症能够转移到其他组织中。利用外科手术来切除癌症病灶得益于19世纪无菌操作的推广,在此之前手术后患者极易因复杂感染而死亡。

诸多证据都说明,其实古人与我们一样也会得癌症。由于古代社会整体寿命较低发病率小,外科和解剖学的发展迟缓,而很少被记载或系统研究。

总之,在古代,人均寿命短,科学技术不发达,医学上对癌症没有系统正确的认识,更没有现代化的CT、核磁、PET等诊断设备,即便是罹患了现代医学认为的“癌症”,仅仅凭表面的症状,以当时的条件也是无法被诊断的,更谈不上得到相关治疗了。

想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欢迎关注美中嘉和抗肿瘤!

maryqiqi

maryqiqi

从环境方面来说,天蓝水清,空气中没有很多有害气体,如雾霾;从吃的方面来说,大多数人属于自己种菜自己吃,而且没有农药;从心理方面来说,人们大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很多的困扰。

朱小柒

朱小柒

现如今社会谈癌色变,多少家庭让癌症困扰,癌症让很多英雄落泪。可以这么说在医生检查后宣布患有癌症时,我们看到大多数是不甘,恐惧。那么我们不仅想问古代有没有癌症一说?

什么是癌症

癌症包括很多恶性疾病,准确的说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当人体正常细胞运行中,在其内部或者外在至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疯狂增长无节制分裂异化并无限增长的细胞我们称之为癌细胞,也就是癌症。

癌症一词最先出现在什么时候

古代对于癌字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史书上也无记载那个帝王将相,名流雅士因癌去世。只是记载一些他们去世之前的病症,根本无法判断是否因癌症而亡。

其实早在甲骨文就有瘤这一字出现,在我国文献记载中如《黄帝内经》中很早就有瘤字的记载。癌字最早出现在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在1836年德国医学家在显微镜中观察到这种异常增长的细胞,称之为癌细胞。以此有了癌细胞的观念,慢慢引入细胞学。

古代为什么很少有癌症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生活水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无法想象的艰苦,加之古言有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观念。从古人习惯上可以看出,古人基本上不会熬夜,劳作相当于锻炼了身体。也正应对了通过日常生活习惯,预防了患上癌症的可能性。

古人生产能力有限,在饮食方面多以粗茶淡饭为主,肉食为辅。古代没有农药除虫除草,加之环境优越,很少使用有害物质从而减少了癌症的发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多吃于肉食,各种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加上环境污染,让癌症细胞有了可乘之机。

古人的人均寿命极短,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在18岁左右,民国时期人均寿命才约为35岁。而现在人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0岁以上。癌症一般都是中年以后才有的症状,通过寿命对比,古人有可能在生命上没有得癌症的时间就去世了。古人医疗技术相当落后,一些对于现代人很容易治愈的病症在古代就是疑难杂症,多少古代英雄亡于一个小小的痢疾。

由此得知,古代很早就有癌症记录只是得当时癌症处于盲区,以疑难杂症统称。总之癌症的并发原因很多,遗传,环境,习惯,饮食等,我们平时还是多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现在还没有治疗癌症特效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攻克癌细胞。

陈嗡嗡

陈嗡嗡

古代人没癌这个概念,得癌的也很少,不会象现代人得了癌,下得半死、倾家荡产、性命难保。

得癌之因,和食品化学添加剂、农药、大气等污染有关。与饮食节制,过多的营养(油腻、肉、糖、零食等)摄取,活动少,口服化学药品(西药),输液,放化疗破坏人体强大的免疫力,都有较大的关系。

W's Up.LI

W's Up.LI

不得不说,最近两月,去世的人不要太多。

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微博@卢思浩)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常态。寿终正寝者,我们沉痛却也释然。这一生过得精彩,足矣。但面对英年早逝者,我们往往扼腕叹息,还这么年轻的生命,怎么就走了?

人生最怕遗憾。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李咏因癌症在美国去世,享年50岁。

是的,咏哥正是我所说的,令人扼腕叹息的那一个。

虽然已经淡出银屏,但咏哥的离世还是令很多人痛心。一个总是乐呵着,给人欢笑的人离开,是最令人难过的。而更令人遗憾的是,他还那么年轻。

咏哥的离开,也让癌症和健康的问题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根据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这么高的患癌比例,癌症现在已成为威胁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病。但当我们回溯历史,却发现“癌”这个字几乎很少出现。

难道中国在古时候,很少有人患癌吗?

癌从何来?

现代医学认为,各类癌症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异常增长。当人体内机体细胞在其内部或外在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疯狂增生、分化变异之后恶性肿瘤就产生了。

癌症英文是Cancer,它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形容癌肿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如同张钳伸爪的螃蟹。

在中国,现存文献中宋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12世纪)最早使用了癌字并视为痈疽之一种。

此后仁斋直指附遗方论(1264年)对癌作了详细论述说:“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 ... ...毒根深藏,穿孔透里。 ”意思说:癌是体表的恶性肿物,外形凹凸不平,坚硬不移,一如岩石,有毒根深藏于体内。

从造字分析看,癌原作“岩”,读yán。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即较明确的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乳腺癌)。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象形字嵒加病字头疒(疒读nè),说明癌是一种病,且是恶病。

虽然命名的角度不同,但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癌症的意象都是顽固、猖狂、丑陋的,足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癌症的痛恨与恐惧。

癌的命名,千奇百怪

中国医学所记载的癌症是可以观察得到、触摸得着的癌瘤。至于其他的体内脏腑的癌及恶性肿瘤,则在不同的学科内按其主要特征命名。

对癌症的命名主要是根据癌症患者后期身体的状况与癌瘤的形态,因此形成众多的名称。

根据癌症病人后期的身体状况命名

癌症病人后期,气血相逼,血脉虚减,身体日削,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内经》 称之为“脱营” 、 “ 失精” 。

素问 · 疏五过论说: “ 凡未诊病者,必间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 不在脏腑 不变躯形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 洒洒然时惊。 ”

防癌,从健康生活开始

由此可见,并不是古人很少得癌症,而是古代科技不发达,人类生存条件恶劣,死亡率很高,导致平均寿命很低。

据林万孝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之所以古代的癌症似乎比今天少很多,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大多数人来不及活到得癌症的年纪,就被感冒发烧等现在司空见惯的小病给带走了。

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虽然已经长寿了很多,但也多了要面临预防癌症的问题。研究发现,80%~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如地理条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个观念,应当深深地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1、不吃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花生、大豆、米、面粉、植物油等发霉后,可产生黄曲霉菌,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2、少吃熏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熏肉、咸肉、咸鱼、腌酸菜、腌咸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产生一种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3、不饮酒,特别是不饮烈酒。因为酒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多种致癌物质,酒精又能直接刺激口、舌、食道、胃、肠粘膜,可能致癌。

4、不吸烟。烟尘吸入气管和肺中,危害比空气污染大5万倍,烟雾中有多种致癌物质。

5、不要过度晒太阳。在阳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久晒对皮肤有致癌作用。

6、不吃过热、过硬、烧焦或太咸食物、不喝过烫的水。因为它能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破坏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给癌变以可乘之机。

7、多吃新鲜蔬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肉类食物,体重不要过胖,这样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人生已经诸多不易,

所以我们更要照顾好自己。

愿大家一生平安。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点点

点点

有的,记载上没有只不过是因为古人说不清病理,但肯定比现在少,一个原因是古时候人均寿命短,也就40左右,大部分人活不到癌症相对高发的老年,二是古时候没有工业环境污染,癌症毕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古时候没有艾滋病是真的

晚于立冬

晚于立冬

古代的人农业生产种菜都没有衣药杀虫,也没有工业污染。水源,食品没有添加防腐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很少得癌症。以前的传染病多,如天花,霍乱等等这些因为没有西药可以有效的治疗所以病死率高。

解放前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导致病人没能享受到在当时较好的医疗资源。另外医疗器械的发展应用也是落后的!以前的伤风,感冒,发高热致死率非常高!古时候处于封建时期人们的思想保守,巫婆当道,这祸害也不浅。人们得了一点需要做小手术却没有技术支持!古代人因小病而死亡率最高!

菠蘿K

菠蘿K

古代有没有癌症一说?没有,但古代肯定有癌症。你说的是没有没有癌症一说,是说这个叫法,因为古代不叫癌症,有其他名词,不同国家地区的古代叫法也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会有瘤,岩之类的说法。由于古代并没有确诊癌症的技术,其中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才是真正的癌症(恶性肿瘤),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推测,或者考古对木乃伊进行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来验证。


癌症在古代可以说是罕见病,很少,癌症是慢性病,多数发生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古代人平均寿命都达不到这个年龄,相对于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得癌症。到了近现代,癌症才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疾病,现在可以说是常见病多发病。


癌症发病率比古代明显升高,一是刚才说的年龄因素,寿命的延长,患癌概率增加,二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明显增加。有的人就抱怨现在活着真不安全,好吧,你的意思是活在古代安全?这就像是有钱人抱怨,有钱真不安全啊,是啊,没有钱就没有这些烦恼了,那你是愿意有钱呢还是愿意没钱呢?你要是跟古代人一样,只活三四十岁,那也多半不用太担心得癌症的事,概率低……你真愿意?所以,你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乖乖北瓜虫

乖乖北瓜虫

谢邀。对于为什么古代没有癌症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癌症”的来源。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与它相对的是良性肿瘤。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癌症是由于正常细胞异常过度增殖而导致的。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曾经描述了一些癌症的症状。他把良性肿瘤称为ὄγκος,意为膨胀、肿块。恶性肿瘤则称καρκίνος,意为螃蟹或小龙虾。所以在那个时期,已经有关于“癌症”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癌症有遗传倾向。我想古代不是没有癌症,我国古代的人民平均寿命为四十多岁,除去战争动乱,土匪横生造成的死亡外,恶疾造成的死亡大概就位于首位了。

连现在的中医都把癌症归结于“正虚邪实”“邪盛阳衰”之类的,更不用说古代了,当西医还没引进古中国的时候,只有我们的中医们去诊断,所以就算是“癌症”,也不会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是处于蒙昧无知的年代,就应当是听从祭司把人绑祭坛上烧了。

所以并不是古代没有癌症,只是没有“癌症”这个确切的词语而已。

下面来普及一下癌症的一些局部表现。

1,肿块。

2,疼痛。

3,溃疡。

4,出血。

5,梗阻。

6,其他。

四轮行天下

四轮行天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