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很早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建好了会自己去参观验收吗?去了不是不吉利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LIMBO

LIMBO

帝陵即便修的再早,只要皇帝尚在,就没有竣工之说,只能是一直修下去。竣工有困难要一直修,竣工没困难,创造困难继续修!难不成你还跑皇帝面前报告说:墓已修妥,你可享用了?秒秒钟满门活腻的节奏

zzhustzz

zzhustzz

我只知道我姥爷还在世的时候,

就已经打好了自己和姥姥的棺材,

并且,和姥姥俩人分好了哪个是他的,哪个是姥姥的。

黑白照片也在他7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照好放了起来,

说是等他老了就拿出来,结果姥爷是90岁去世的,

放了十几年。

寿衣是姥爷生病之后买的,

当时,并不一定觉得治不好,但是据说是为了冲喜就让我妈他们几个去买了,

买回来他自己看了还满意,就一直家里放着了。

结果一个月之后就真的派上用场了,想到这里还是比较伤心的,

不舍得姥爷就此离我们而去。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在我们北方小地方的农村,这些事真的是见怪不怪,

我奶奶也是去世前好久就把自己的棺材打好了放在老家,

他们老人似乎对这一天都看的很淡,也能接受,

想想也是,是人都会有那么一天的。皇帝也一样。

皇帝对自己的“万年吉地”是十分重视的,

在他们眼里自己的陵墓不仅是自己身后事,更关系到皇帝的尊严和皇朝的兴衰。

所以从选址到设计、建造、竣工,都是让最信任的人操持,

如雍正帝就委派他最信任的怡亲王允祥署理,

其中更是常常亲自检视,验收。如有位分高的后妃先于皇帝去世,

恩准陪葬的还先葬入帝陵,康熙乾隆的皇后都先于他们过世,

皇帝甚至会亲自送入地宫,《康熙王朝》电视剧就有这一幕,

这不是什么不吉利,那里是龙脉所在,是吉地。

小酒窝

小酒窝

自秦汉时期开始,丧制规定,皇帝不管年龄大小,即位一年后,就要开始营造陵墓,这就是一当上皇帝就要为死亡作准备.皇帝和他人并不认为提前造墓有什么不吉利.高贵的身份相适应.如果死后再修建陵寝,恐怕来不及,必须提前修好.当时皇帝将全国给他的供赋分成三份,一份作宗庙祭祀之用,一份供招待宾客之用,剩下的一份就专门用来修建帝陵和购置随葬品.由于修陵规模渐大,用银渐多,专门用来修陵的那一份钱往往不够,常从国库开支.


gilgil

gilgil

礼部会有专人查看这种事情!而且皇室也会有人督工!所以一般应该不用皇帝亲自去看。

年轻时该去远方

年轻时该去远方

我在以前的问答中,也提到过古代墓葬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愿意换一个角度来说明一下,古代皇帝究竟会不会参观他的墓,果真去了又会不会觉得晦气呢?

古代往往把身后之事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自己的墓葬,非常重视,因为重视,所以自然要关注自己墓室的进度,甚至还会参与到墓室设计之中。

这其实对于很多皇帝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没有太多忌讳,而且,也没觉得晦气。

为什么不觉得晦气,我觉得,原因应该包含了以下几点:

第一、是皇帝自己想要建设墓地,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皇帝既然重视,就会持续的关注这些墓室的进度,晦气这东西,属于是一种心理暗示,皇帝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晦气。

而且,反而认为,自己能够建设自己的墓室,让百年之后,能够依然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一种成就感,更是一种荣耀,当然不会感觉到晦气。

既然皇帝都不觉得晦气,要是有哪些不长眼的大臣说了一些晦气话,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晦气。

第二、从风水学以及中国长久以来的阴阳学说看,凡是被选定为墓地的,尤其是被选定为皇家墓地的,必然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在风水学中,很讲究风水宝地,认为这样的风水宝地,不但可以养人,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地方参观,非但不会产生晦气,反而会得到来自上天的眷顾。

而从阴阳学角度来说,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古人最讲究阴阳调和,所以,在选择阴宅墓地时,都会选择一些阳地作为选择,而阳地的判断,一个最直观的标准,就是山南,水北,这些地方就是阳地。

所以,买房子的时候,坐北朝南,就会卖的好,因为这样的宅子,通风采光都很好。游览过十三陵的都知道,十三陵是很少见的风水宝地,这个地方北东西三面环山,就像是一把龙椅,而十三陵在其中,恰恰应了山南水北这样的要求。

为什么要把陵墓修建在阳地呢,这就是阴阳调和的学说。墓地,是阴宅,阴宅要是放在了阴地,那就是阴上加阴,至阴之地,不是风水宝地,而是养煞之地,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陵墓,或者自己祖先陵墓放在那里,用一些封建迷信的观点来看,把坟地放在这样的至阴之地,是要倒霉几代人的。

第三,是对建造者的一种监督。

皇帝最怕死后被盗了墓,事实上,中国的皇帝,包括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皇帝,没被盗墓的少之又少,所以,被盗是正常,不被盗那是非正常。所以,如果没法掩盖墓地的位置,好歹掩盖墓室的位置,让盗墓贼进不了墓室,也是好的。

而这些秘密,都在那些设计者和进入墓室的工匠身上,按照简单粗暴的手段,那一定是在墓室干完以后,解决了一些核心人物。

但问题是,这样大的墓地,绝对不是随便谁能设计制造的,如果把这些人都杀了,以后谁还敢帮自己的儿孙建造墓穴。

所以,倒不如拿钱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老老实实,别多事。这种工作,肯定不能让别人来,只好亲力亲为。

所以说,古代皇帝会参观自己的墓地,不会觉得晦气,相反,还会觉得很得意,很有成就感。

诗音

诗音

我要是皇帝,我不仅要验收,还要躺进去感受下,再提点修改命令[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道癫

道癫

这跟现在的人的想法不一样,似乎看这些东西有点晦气,其实不然,就像现在的农村一样,还有些老人有些老的讲究的,他们讲究,之前准备好这一切,活着的时候看一看,就是能“得到福”了。

我以前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就亲眼看到过这些现象。

有个爷爷,早早就自己准备好了寿材,就把自己的寿材放在了院子里的小偏屋里,没事就过去摸摸 ,并满脸笑意;

有个年纪很大的大娘,人家也早早准备了寿衣,有时候还穿在照镜子,无比满意的模样;

而像他们这样的举止,在村里一些老人那里是经常看到的。

如果你没见过,突然看见这些人的举止会大吃一惊,可是他们都习以为常,并经常性地穿穿看看,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想象着自己老死之时的模样,他们对待死亡已经是非常淡然,看得开了。

用老话来说就是:看过了,才得到了,得到了,才能享上福。
并不像现在人感觉这么的忌讳。
看淡生死啦!

lyz_luyu

lyz_luyu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卜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着,将手上佩带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思想。

Sunny

Sunny

不光是古代,现代农村也很重视自己死后事,只是现代人看得淡一些了,古代看得重一些。

在现代的很多农村,老人们都会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棺材、寿衣等,这在农村不叫棺材,而叫“千年屋”,棺材做好后会上一层红漆,意图吉利,庇佑子孙。棺材做好后会存放在大堂里,用一块布盖好保护起来。在农村人眼里,这不是不吉利,反而是吉利的,能给子孙带来福泽的。而且在死前,他们早就为自己选好了下葬的地方。所以,在农村这都是吉利的事情,而且农村死人叫“白喜事”,每当有谁家里老了人,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带着自家的小孩都去吃一吃肉,特别是自己亲戚家,更会吃摆在地上的肉,他们认为这样更能给孩子带来福报,会健康长寿。

所以普通人都这么重视,皇家更是重视了。

因为这不光光是简单选个墓地而已,而且还要讲究风水,如果被选定为皇家墓地,尤其是被选定为皇上的墓地的,必然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都是皇家龙脉之地,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古代帝王对自己的陵墓非常的重视,因为他们觉得陵墓不仅仅是自己死后居住的地方,更加关乎着自己的体面尊严以及整个国家的兴衰。一般皇上都是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去选地建造,而且还要常常去查看监督检验。同时在这样的风水宝地转一转,不但可以养人,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地方参观,非但不会产生晦气,反而会得到来自祖宗的保有和上天的眷顾。

再一个就是,既然选择陵墓这么重要,帝王们如此重视建陵之事,必然不允许它出任何差错。所以会时常去陵墓视察监督,再放心的人也没有自己亲自监督放心,这也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了。如果发现不妥之处,或不满意的地方,皇上就会立即派人修理,甚至拆除重建。

最后一个就是历朝历代的建陵传统都是这样,验收参观已经习以为常了。

自秦汉时期起,就有官方丧制规定:皇帝不管年龄大小,即位一年后,就要开始营造陵墓。也就是说皇帝登基不久就要为死亡作准备,所以他们并不认为参观陵墓有什么不吉利。

一地一景

一地一景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统:绝大多数皇帝,在登基的那天开始,就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给自己修造陵墓,而且力争在自己生前完成,自己还得亲自去验收一下。


除了少部分在位较短的皇帝,或者经历比较特殊的皇帝之外,大多数皇帝,都是生前早早建完了自己的陵墓。很多皇帝建好了陵墓之后,还会显得十分高兴,就好像新房子建好了一样。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生前给自己建造陵墓,肯定是一件很晦气的事情。那么,古代的皇帝们,为什么就要生前建造陵墓呢?他们难道就不会觉得晦气吗?

其实,这是一个时代观念差距的问题。

古代的皇帝们,非但不会对此感到晦气,反倒会对此十分兴奋。


帝王对自己的身后事都很重视。生前,他们有着无上的权力和奢华享受,死后也同样希望享受如生前一样的权力和奢华,所以陵寝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古代人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所以对于死后的布置,也是十分用心的,而且恨不得比对待活着的时候还要用心。

而且,皇帝对陵寝的地形、风水,也都都必须极其地讲究。他们相信好的风水能够福泽绵延子孙,保障江山永固。例如雍正皇帝,原本他的陵址是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上。当时雍正派大臣去勘测 ,大臣勘测回来报告说虽然是吉地,但是做陵寝不适合。于是雍正只好废掉了原来选的陵址另选其他址。


雍正当时派自己的弟弟允祥和懂风水的大臣高其倬去考察适合的陵址,刚开始一无所获,在走遍了京城附近所有地方,终于在泰宁山找到了。于是上报雍正说泰宁山这里,山青水秀,龙穴砂石,是建陵的万吉之地,雍正在看完以后回复到虽然泰宁山是万吉之地,但是离东陵相距百里,恐怕不符合祖制和礼法。大臣知晓雍正的顾虑,跟雍正说,虽然相距百里但是同属一个地方,而且分陵,历史也早有先例 ,雍正听完很是满意,便开始下令在泰宁山修建陵墓。从1730年开始修建,历经八年后在1737年竣工,取名泰陵。

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一个迷信的原因。在皇帝们看来,自己的陵寝并不只是什么晦气的地方,而是自己死后的居所。而且,这个居所选好了,还能福泽子孙,有诸多好处。


除此之外,皇帝们不光对建造自己的陵寝十分热衷。陵寝建造完以后,皇帝们往往还要亲自去看看自己死后的住处。

陵墓竣工早,皇帝没有去世,他们会去参观验收自己的陵墓。因为陵墓的质量决定自己死后在这里是否舒适和体面问题,发现有什么不妥的问题,可以立即派人修改或重新择陵址修建。

例如清朝的道光皇帝在参观早逝的皇后墓时,发现地宫积了很多水,皇后的棺椁下半部分就泡在水中,道光大怒,大骂修陵大臣,下旨严办。当初选陵址和施工的大臣全部入狱,拆除原有陵墓,又派别的大臣重新选择陵址,进行重新修建。


而之前他的太爷爷雍正皇帝,于1735年去世,1737年陵墓才竣工,自然没有办法参观自己的陵墓,那他们会觉得的晦气吗?答案是不会,因为不管君主大小,刚登基就为修陵做准备,他们已经司空见惯,没有晦气的,陵墓都是大臣给自己选的风水宝地,是带来祥瑞的,不会感到不吉利。在古代皇帝们的眼里,这其实是一个很神圣的事情。

如果当时yilan

如果当时yilan

古代皇帝的陵寝可以说是一个皇帝执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事情,有时甚至贯穿皇帝执政的始终。

最简单的陵墓建设也需要几年功夫,长一点的甚至要几十年。有些皇帝的陵墓规模十分浩大,比如秦始皇陵,有些规模小一点的,也需要几万人工去建造。为何皇帝都如此重视自己的陵墓呢?

皇帝陵墓关系国家命运,修葺陵墓也是为了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古代对风水堪舆看的比较重要,尤其对于帝王来说,更是如此,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所谓是分金定穴,讲究的是前有仙气,后有兵马,招阴至阳,才是安息圣地。

清朝皇帝甚至有祖制,新皇登基,首要的事情就是选择万年吉壤,为自己盖坟墓。

当年雍正皇帝本应将自己葬于清东陵旁,可后来他另选地址,也就是易州太平峪,称为清西陵。雍正皇帝自己说的是:

“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其次早修陵墓也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

毕竟,万年吉壤才是皇帝的最终归宿,容不得任何差错。

皇帝在世的时候,还能时常去陵墓视察一番,以保证自己死后居住地的质量。如果发现有任何不妥之处,可以立刻派人修理。要不然等到自己去世以后,继任者可能就就不会如自己这般上心。

小草叔

小草叔

皇帝们修陵寝,好比盖另一个世界的房子,非常的重视,小到用料考究,大到布局设计,皇帝都要亲自过问,甚至参与其中,临竣工自少不了参观验收。不过皇帝一般从登上宝座起就开始修建陵寝,一直修到死才算完工,因此在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好。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事情,而死是永远的长眠,自然马虎不得。


以秦始皇为例,13岁即秦王位,随后就开始了陵寝的修建,到他去世时,已经修了37年之久。如此长的时间跨度,要说秦始皇没有参观过自己的陵寝是不可能的,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陵寝修的好与否,只有自己亲眼见了才算。既然是为自己将来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质量而把关,所以就不存在吉利一说,万一被人糊弄了怎么办?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陵就属慈禧的轰动了,秦始皇陵因神秘莫测而让人无可奈何,慈禧陵寝是因陪葬品的奢华而惊艳世人。史书上虽没有秦始皇参观自己陵寝的记载,但这肯定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历史上确有慈禧参观自己陵寝的记录。

在慈禧的棺椁底下,专门有一个存放宝物的“金井”,据说放的东西越是珍贵,就越能得到上天的庇佑,而不被盗。当然这些宝物有专人陆续的存放,但是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意与信任,一般墓主人需要请手放置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宝贝。于是在陵寝将要大功告成的时候,慈禧就亲自光顾了自己的陵寝,并将最心爱的一串手链放入金井之中。


不过,后来慈禧后悔了,因为手链是从三江流域挑选的上好珍珠制成,不仅个大,而且晶莹圆润、光彩夺目。慈禧从得到这件宝贝起,就爱不释手,如今放了墓里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甚至产生了失落和惆怅的情绪。

后来的某一天,慈禧专门为外国政要的夫人举办了一场宴会,为了抢风头,慈禧就派人将手链取了回来。但后来她那件心爱的宝贝并没有随她下葬,而且消失的无影无踪。至于流落何方,无人得知。不知道陵墓的被盗与取回手链有没有关系。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带上我去串门儿,一些老人家往往会在堂屋放置一口硕大的棺材。从棺材盖及侧面的横面上看,厚度足半尺有余,一种厚重感让人备感压抑,然而这也许才是老人心里最舒适的尺度。那时候,年幼的自己就相当疑惑,棺材不是放死人的东西么?放在家里吉利么?其实现在想想,正是有那口棺材放在家里,老人的心里才踏实。


话题虽然扯的有点远,但道理是一样的,切身利益的东西,就没有吉利与否一说。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更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讲究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Chloekwok

Chloekwok

小雪微鉴:自古以来就有古代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寝的先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种事并不吉利,但是在皇帝的眼中,这是一种政治工程。想象一下,身为九五之尊,身前仰视一切,死后,他的陵寝如果不够气派,该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就是武则天为自己树碑立传,在后来,陕西乾陵的故事被引为佳话。

政治工程

首先,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想法压根就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小雪小时候,在古屋中看到过自己的爷爷给自己和奶奶两个人,早就做好了自己的棺材。

慢慢的,我就知道了古代皇帝为何在生前给自己修建陵墓,而自己还要亲子验收。

首先,这是一项政治工程,每个皇帝在晚年,都会给自己的一生打分,或者说,他会回首自己的执政岁月,看自己的功绩有多大。

历史上的武皇武则天就是一个例子,她曾经给自己的亲信狄仁杰说道:如果我死后要给自己立碑,自己要立一座无字之碑,是非功过都让后人去评价。

在后来乾陵修建好以后,武则天亲子去看了乾陵,那座高两米的无字碑,是经过了武则天的授意的。

如果武则天没有授意,自己的后代一定会在上面写碑文,一表尊敬和纪念。所以说,为自己修建陵墓是自古以来的一个政治工程,它的规制,将直接决定了自己作为皇帝的面子。

风水宝地

一般皇帝的陵墓,都受过风水先生的勘测,所以,并没有所谓的不吉利的说法。

如果说不吉利,其实在皇帝的晚年,都对自己的寿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死后安葬在那里,自己才会安心长眠。

我们就以乾陵为例,所处的位置正是风水宝地,背山面水,三面环山,非常有讲究。古代皇帝特别讲究陵寝的规制,所以,历代皇帝的陵墓的规制都是非常大的,这一点,皇帝都是很清楚的。

综上,古代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墓,并亲子验收,并没有所谓的不吉利。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faithyuan

faithyuan

古代皇帝一般登基之后就开始选择陵址建陵,而且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号工程,所用人力物力均耗费巨大。我的家乡就在遵化东陵,清代皇家陵寝地之一,我就以清代的皇帝陵寝为例给大家聊聊清代皇帝陵寝从选址到建设陵寝的过程。
▲清代地宫结构图

具体咱们以乾隆皇帝的裕陵为例,乾隆皇帝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准备选择万年吉地,之前由于雍正皇帝另在保定易县建陵,导致乾隆皇帝选择陵址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定下昭穆制度,决定在东陵陵区内选择陵址建陵。然后就选派精通堪舆之术的官员在东陵范围内选择陵址,风水官员们经过详细的勘察后向乾隆推荐了顺治孝陵西侧的胜水峪作为万年吉地。风水官员是这样说的:“查看胜水峪。地傍祖陵。土色细润。自属吉壤。请俟谒陵时阅视。”乾隆收到风水官员的奏折后决定陵寝就选址在胜水峪,并且要在去东陵祭拜先祖时亲自看看这块万年吉地。而同时也开始准备建陵所需的各种物料,如砖石木等等。

▲孝贤皇后像

乾隆七年命工部尚书哈达哈和属下两工部侍郎、左副都御史德尔敏总理监修万年吉地工程。乾隆八年正式开工经过长达九年的建造于乾隆十七年竣工,共耗费达白银203万两。而陵寝竣工后即马上将已经停灵近四年的孝贤皇后葬入裕陵地宫,而且乾隆皇帝对孝贤皇后感情极深,亲自送皇后梓宫入葬地宫,清实录里是这样记述的:“上临享殿,奉移孝贤皇后梓宫。安地宫。上亲奠酒。”这里说的“上”就是皇帝。

▲乾隆皇帝裕陵图

以上就是乾隆裕陵的建造过程,可见陵寝选址是皇帝亲自定夺的,而且还会亲自去查看地形,包括之后的咸丰也曾亲自查看风水官员举荐的几处万年吉地。定下陵址后,选派监修大臣开始施工,建造完毕后清代皇帝都会借谒陵之机亲自查看一番,这其实算不上验收,说参观更合适一些。而且从乾隆亲自送皇后梓宫安放地宫来看,清代皇家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这个忌讳,道光皇帝也曾到自己陵寝地宫查看进水情况,而慈安慈禧太后也曾阅示过自己已经建造完工的陵寝。

另外再说一下陵寝工期,并不是有的人说的那样皇帝不死工程不能完工,至少清代时期没有这个规定,清代有的皇帝死时陵寝还未建造或者未完工如同治、光绪,而有的死时陵寝早已完工很久如康熙、乾隆等。

(喜欢清代陵寝历史的朋友请关注我)

当然回去提前看一下的,不然怎么知道修建的合不合自己心意,风水是不是足够完美。

尤其是明清皇陵,皇帝们更喜欢去实地看一看。

明成祖朱棣在修建长陵的时候,提前到十三陵地区亲自查看过,并且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寓意为“与天同寿”。

就这样,十三陵才确定下来。

后来,好多皇帝都以拜谒皇陵的借口前去查看自己的陵寝。

比如明朝著名的万历皇帝,28年都不上朝,但是在观看自己的陵寝这一块,可是相当有精神,劲头很足,三番五次都想要去看看。

这个陵址就是他亲自确定的,并且改小峪山大峪山。后来,在宝床之下挖出了大石头,即使有人认为此地风水不好,万历皇帝也没有在重新选址,可见他对自己选择的陵址多么满意。

清朝时期,顺治的孝陵也是自己选好的地方。

满清入关以后,有一次顺治皇帝和众人出门打猎,来到了遵化地区。

顺治看到此地王气葱郁,边说此地可为朕之寿宫,后来抛下玉扳指,扳指停落至处便是正穴,后来随行人员赶紧在扳指中间插入记号。

后来此处就是顺治的金井之处。

皇帝去看一看自己的万年吉地是在平常的事情。

绿客star

绿客star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