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都是骗人的?历史上的百姓能吃上肉吗?

卟卟哼哼
古代范围太广了,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吃肉喝酒。往往古装影视剧给人的感觉是古人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其实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多数情况下只存在于上层人士。
据考证,古代人大碗喝酒是存在的!到元朝至现在大碗喝酒出现的比较少了,主要原因就是酒的度数的提高。秦朝之前的酒主要是谷物自然发酵成为的酒,最高度数也只有几度而已,类似于现在的啤酒,但是比现在的啤酒味道好,这样的酒大碗喝起来也好无压力,并且纯谷物,无副作用。
秦朝之后到元朝之前,酿酒改为利用酒曲发酵谷物、水果而酿造而成,这样发酵的酒最高也就十多度。话说武松景阳冈喝的酒算最烈的了,度数也就十八度左右。多数人三碗不过岗,三碗折合现代的白酒也不过一斤左右,当时的人们和现代人的酒量也差不多。
元朝之后,蒸馏酒发扬光大,也就是所谓现在的白酒。当时用大碗喝的酒主要还是酿造的果酒米酒,所谓的蒸馏酒没有几个人会大碗喝。因为蒸馏酒的最后出现,导致人们说起我国的酒,就认为是高度酒,难喝。实际上,我国的果酒,喝起来绝对是天下美味。
上古时期,古人主要食物来源是打猎和采集,时不时的有肉吃,那个时候物质贫乏,打来一个猎物就要分给好多人,都没有机会大口吃肉,除非部落的主要人物才会有机会大口吃几口肉。尧舜时期,各家各户都会养猪,但是每户养的猪就那么一两头,人们会吃到肉,但也大口吃不了。前秦时期,牛羊肉是最为高大上的肉,只有帝、王等人才能享受,礼记王制这样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一般人都无故不能吃肉的,只有身份地位高的人才能吃肉,可以大口吃肉。唐宋时期,牛肉不是想吃就可以吃的,达官贵人一般都是吃羊肉,普通百姓只有吃吃猪肉的份儿,这个时候能大口吃肉的也就只有达官贵人而已。明清时期,大量猪肉成为人们的肉,但是平常百姓一般是吃不起肉的,能吃大米饭就算了不起了,过年过节吃顿肉而已。大口吃肉的人都是带着主角光环的人,不是那么随便就可以的。
上古时期,百姓可以吃的上肉,但是不多可以让人活命。尧舜时期,百姓可以吃点自家养的猪。先秦时期,一般的百姓是吃不到肉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吃过肉。唐宋时期,普通百姓也是偶尔吃点猪肉。明清时期,人们能见到肉,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吃不起的。但是,普通百姓中的两类人还是可以经常吃到肉的,比如猎人和渔夫,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是肉。还有,古代普通百姓最常吃的肉,莫过于自家养的鸡,也只限于母鸡不下蛋的时候杀了吃。
想想我们可以经常吃到肉喝到酒,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是很幸福的。

贝背
中国古代,喝酒比较平常,对贵族抑或 “百姓”,古称“庶人”,都不是很大的事情。当然,元代以前没有蒸馏酒,酒的酒精度,一般不会超过15度。
古代“百姓”或曰“庶人”能不能吃上肉,就很难说了。
一从古籍和考古出土看,中国古人的食物,无非三大类。
一是在较寒冷或多山林的地方,以狩猎为生,用吕思勉先生的话说,“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
二是在气候温热,植物茂盛之处,则食草木之实,以麻丝为衣。
三是在河湖近旁,则以食鱼为主。
这三种食物里,更主要的是第二种。这是伴随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的结果。
墨子.辞过曰:古之民,素食而分处。
按郑玄的说法,“素食”有两个含义,一是谷类之外的菜蔬;二是谷类中之粗疏者。
诗经.豳风云:“九月筑场圃。”郑笺解曰:“耕治之以种菜茹。”疏云:“茹者,咀嚼之名,以为菜之别称,故书传谓菜为茹。”
上古先民,一定在农耕方面经历过艰难探索。这一巨大功劳,被集中于神农等这样的祖先神身上。
淮南子.修务训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云云。
长此以往,古人形成了以稻麦菽粟为主的饮食习惯。
墨子.辞过篇说:“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二不过,古人并非不尝试家畜养殖,也并非不食肉。
商代,饲养家畜已有猪、犬、羊、牛、马、兔、鹿等种类。当时商王还驯养象。
不仅甲骨卜辞对此有记载,也有不少家畜遗骨出土。
殷商蓄养家畜,皆归于王室或贵族,最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卜辞记载,商王一次重要祭祀,就用掉数十上百头牛、羊、猪狗等等。
商代王室和贵族,肯定食肉,已发掘的贵族墓中的大量兽骨可以证明。
其时的平民墓葬中,则很难见到家畜遗骨,无法证明当时的“庶民”或奴隶有可能吃到肉。
这些人,吃不到肉的可能性更大。
三周代,周官.职方氏载,主要的饲养的是“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饲养最多的,是后两种。
管子.山权数说,士大夫以上人家,“以前无狗、后无彘为庸”。不豢养猪狗的士大夫家庭,会被人认为没本事。
周代的宗法等级制度,对于能不能吃肉,有明确规定。
左传.庄公十年载,齐桓公伐鲁,曹刿请见庄公,邻里人劝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说这是可以吃肉的那些当权者和士大夫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其中!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些吃肉的人固陋不通,没什么真知灼见。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有资格吃肉的贵族,还可以享受夏日发冰的福利。
孟子.梁惠王说,庶人,“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那个年代,能活到七十的庶人大概不会多。
贵族,吃肉也分等级。
国语.楚语曰,祭祀是有讲究的:“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献,庶人有鱼炙之荐”。“鱼炙之荐”,楚语说,就是“庶人食菜,祀以鱼”。
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亦与严重的“短缺经济”有关。
因此,礼记.王制云:“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四汉代,生活已大为改善。但仍然吃肉不多。
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霍光传均言汉人平时不吃肉。颜师古曰:“菜无肉食也。(霍光传)言王在道常肉食,非居丧之制也。”
有身份的人,一般非祭祀无酒肉。
那平民百姓,也就可想而知了。汉书.翟放进传载汝南童谣曰:“饭我豆食羮芋魁”,是说民间日常以羮饭为食。
差别在于,富贵人家少食肉是习俗,庶人则主要因为吃不起。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即位,赐百户爵一级,女赐牛酒。就是百户长进爵一级,百户长妻赐牛和酒若干。后又诏令,八十以上者,赐米若干,肉若干。武帝建元元年,续颁此令,又有其他赏赐。可看作此为先秦庶人七十以上食肉之延续。
秦汉之时,民间食狗肉渐多。
汉书.樊哙传云,樊哙以屠狗为事。颜师古注:“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
隋唐,人们已少食狗肉,但仍知秦汉习俗。韩愈亦在送董邵南序中说:“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看看燕北一带是否还有高渐离那样屠狗的义士。
五魏晋南北朝,基本仍是唯贵者与老人食肉。
魏书.高宗纪载,太安元年,即455年,高宗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行州郡,观察风俗,诏云:“入其境,耆老饭疏食,少壮无衣褐,则聚敛烦数,匮于财也。”这是说,因为税赋过重,使老人只能吃素,青年亦无衣穿。
北齐书.卢叔武传载,此时生活富于两汉。北方可食牛羊,南方则食鸭鹅,南北皆有鸡、猪、鱼。因南方禁食牛肉。
即便如此,庶人吃肉,大概仍属极奢之事。
齐书.庾杲之传载,才子杲之,“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瀹韭、生韭、杂菜是也。”他请一老人吃饭,温两壶酒,各自斟酌,说肉食者鄙,与民并耕而食,不为口腹所累。
其时,食之不及庾杲之者,当甚众。
六隋唐,曾菽麦亦很短缺。
隋书.食货志云:“炀帝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初皆剥树皮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土煮或捣藁为末而食之。”
新唐书.食货志载,肃宗时,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鬻籺为食,民行乞食者属路。“籺(he)”,是米麦糠皮或碎屑。其书又云,懿宗时,关东至海皆大旱,冬蔬皆尽,贫者以蓬子为面,槐叶为齑。
食肉,亦为罕事。
旧唐书.窦建德传云,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建德为游侠,而凡民可知矣。
旧唐书.裴秀传云,其父生三子,童时,与兄弟同学至济源,有虞人以鹿肉款待。休曰:“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冀日何继?无宜改馔。”
隋唐,士大夫及子弟,常为疏食,更况庶民?
连年兵燹,大概确实民生凋敝。所以,唐太宗曾禁御史食肉,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或许,鸡可一次食尽,而牛羊等难免剩余浪费。
其时,官府有令,非屠肆不杀牲,屠肆非都会不可设。
鱼类不需蓄养,价格最低。然隋唐时,北方人仍很少食。
旧五代史.齐藏珍传载,周世宗问其扬州所见,他伶牙俐齿把见到南方吃鲜鱼形容得如蛇虺一般吓人。
《资治通鉴》记,华州刺史进贡唐宪宗蚶蛤等水产,“上皆不用”。
七宋代,是中土食物花样翻新、品类繁多之始。
限于篇幅,不遑多论。
可参看百岁寓翁枫窗小牍、陆游《老学庵笔记》、徐大焯《烬余录》等,各类肉食目不暇给。
元明清,又有增益。
然而,对于最底层的“百姓”、“庶人”,未必就比前世好到哪儿去。
自古以来,君王贵族包括士大夫的饮食,与底层民众相差天壤地别。
春秋时候,孔子尽管说自己常以疏食(见礼记.杂记),但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孟子曾讽刺梁惠王等诸侯,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周官之“膳夫”,《礼记》之内则,枚乘之七发,都记录了王公贵族食用之奢侈,是“百姓”“庶人”之可望而不可及。
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大概是最好的描述了。

jiangsisisnow
不请自来的回答下这个问题: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事一般是形容梁山好汉的。
那么,历史上的百姓能吃上肉吗?
这事要具体分析看,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基本来看,除了战乱灾荒年代,以及人口爆炸而导致的内卷化状态下,老百姓还是能吃上肉的。
秦汉以及之前的古典中国时代,国家规定“一户百亩”,也就是一户五口之家大约有一百亩田地(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市亩)。
根据原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吴慧先生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的统计,汉代平均亩产能达到三石原粮(未去壳的粮食),换算成现在的市亩,大约是每市亩132公斤。其中亩产较高的是四年五熟的复种田,亩产达3.33石,产量较低的南方水稻田也能达到2.77石。
石(dan)在汉代是容积单位也是重量单位。石被用作粮食时,其就是容积单位。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汉代的一升大约能装200毫升小米,一石大约20升,大约是17.5公斤小米。
当时汉帝国已经实现了“一人耕而四人食”,即一个成年劳动力除自己以为已经能养活起四个非农人口。综合统计,汉代每一个成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是年产原粮1789公斤;汉代每一个农业人口全年的需求量为原粮405公斤(口粮和其他用粮);汉代城乡人口平均每人一年占有的原粮为496.5公斤。地广人稀加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得汉帝国时代成为了中国古代人均占有粮食的一个高峰。
因为汉帝国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地广人稀,因此带来了兴旺的畜牧业。汉代《盐铁论》记载着大畜牧主们“原马被山,牛羊满谷”。普通人家则“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的盛况。因此汉代人饲养着多种牲畜专门提供肉食。牛,羊、猪、狗、鸡、鱼为汉代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同时由于地旷人稀,狩猎同样是汉代人肉食的辅助提供手段。同时史料还告诉了我们,汉代人一个重口味的饮食爱好,汉代人爱吃猫头鹰。
根据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每石粟是26.25钱。《史记》记载,一石粮食是20钱。居延和敦煌地区出土的汉简当中,有较多的价格记载。居延竹简记述,在汉宣帝刘询的时代,粮食最低到了一石5钱的程度。敦煌竹简则记述,猪肉是一斤9钱。悬泉置竹简记载,当地的驿站招待路过的一个官员和一个官员随从吃了一顿饭,用去了米六升和肉一斤,这顿饭的价值是10钱。居延汉简中,肉价最便宜时到了3钱一斤。
根据汉简记载,当时的人们经常用粮食直接换肉吃的。汉代物价新探的研究表明,汉代时的肉(猪牛羊狗)价为6~10钱或1.5~2斗粮一斤肉。因此汉代的普通家庭,吃肉还是没问题的。
由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可知,宋朝平民日收入约100文,而在宋朝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最低生活费用为20文到30文。宋代牲畜价格考可知,一只鸡70文,所以宋朝平民的日收入足够买一只鸡。而《东京梦华录》称,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
而由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可知,明朝一只鸡的价格为0.03两到0.07两,其中0.05两的鸡被标记为“大鸡”。万历年间北京的一个普通劳动者,从事的非技术性工作为0.04两,某些劳动强度较高的工种可达0.05两,而具有专门技术的工匠,日薪约为0.07两。所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北京人的日收入能做到购买一只鸡。而万历五年牛肉1斤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
所以基本来看,好的年景,中国百姓还是能吃到肉的,甚至吃肉不费事。但这个范围主要在古典时代的自耕农,唐宋之后的城市居民。其他范围缺乏记载,不好断言。

微风魔术师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闪现的画面的就是水浒传中的场景。
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叫一个恣意潇洒。
(梁山好汉,大碗喝酒)
但是古时候的百姓真的能喝上酒,吃上肉吗?那就要从不同的时期和环境来看了:
环境影响着人们,少量饮酒有助于睡眠,在天气寒冷时,还可以预防风寒。多吃肉则可以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有酒肉的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能否吃上酒肉不仅代表着古代百姓的生活质量,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状况。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唐朝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普通百姓也是能够时常吃到酒肉的。汉末乱世,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生存尚且不易,何谈酒肉。
(饥荒中的孩子)
古代的百姓人口密集度还是不大的,在深山中有飞禽走兽,猎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有肉吃,可是酒就不行了,猎户们居住的地方是离镇上是比较远的,一般不太会出远门,所以喝酒就比较困难。然而镇上的人可以买酒喝,但是肉可是很贵的,一般人家买不起。
所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况的很少的。
(猎户在处理猎物)
古代的贫富差距很大,富人自然不用说,当然是山珍海味。穷人经常吃肉是不太可能的,他们首先得维持温饱。宋朝是我国古代较为富裕的朝代,在宋朝鼎盛时期,市民劳作一天的收入可以买一只鸡,但是他们不可能把一天所有的收入拿去买鸡吃,所以对于盛世的百姓来说,隔三差五吃顿肉食不稀奇的。
(宋朝盛世下的市井)
在普通家庭,每逢家里有酒肉的时候,喝酒吃肉的往往都是男性,作为一家之主他们对食物有充分的支配权,但是古代妇女吃肉往往很少,更不要说喝酒,由于地位悬殊很大,妇女甚至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男子们觥筹交错,妇女们则侍立在旁)
古代的百姓是否能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取决于当时的环境,生活的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男女地位。古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并不是骗人的,在盛世的富裕家庭是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样的生活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Joey
在古代老百姓能做到顿顿有酒喝有肉吃基本上可以为两类人,除了一方豪强或者乡绅地主,普通老百姓是别想这样的美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唐代比较有名的诗仙李白,《将进酒》中“斗酒十千恣欢谑”,十千钱才能买一斗酒,按照古代计量单位一斗酒等于八两,十千钱等于相当于现在的人名币两千元,而且古代的酒度数普遍较低最高才二十多度,一斤酒差不多两千五百块。这个价格堪比现在的茅台,而且李白几乎是天天喝酒,真土豪是也,普通老百姓恐怕喝不起。
由于古代没有这么多的调料品,因为猪肉有异味,所以现代人常吃的猪肉被排除在外,剩下的就是牛肉、羊肉和鸡、鸭、鹅。首先说牛肉,牛作为农业耕地的首选,在官府上都有登记注册,是不能随便宰杀,否则会被治罪;接着在说羊,如果是生在汉朝或者唐朝,还要在边疆的陇西之地,老百姓才能吃上羊肉,边疆战事冲突多,但危险系数也直线上升,说不定哪天就没命;最后说鸡鸭鹅,作为农村里常见的家禽一般多久都会认为应能经常吃到,但是很抱歉,也不可能,在没有现代社会的饲料和畜医,家禽生长速度蛮基本上一年才能长大,像现在四个月家禽,还有一个古代畜医技术的落后,家禽死亡率特别高。
综上所述,在古代要想做到酒肉顿顿有,只有成为一方的土豪或者达官贵人,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的。

乐淘淘1120
这个问题怎么说,古代肯定是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存在的,百姓也是能够吃得上肉的。但是这个说法有个前提:那只是小部分人和少数情况,并不是经常的事情。
先来看大口吃肉:礼记王制中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以看出在周代礼制规定,吃肉都是有等级阶级限制的,不能随便吃的,只有身份地位高的人才能吃肉,一般老百姓都是无故不能吃肉的。
其实古代的肉类跟现在的肉类没有什么区别,基本都是一些常见的动物的肉,大概就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鱼肉肯定需要需要海边地区的才有的,所以除了渔民和住在海边的百姓可以吃到,其他人一般都不怎么吃得到鱼肉。
再说猪肉,在古代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准确来说是很少有人去吃猪肉,因为中医的理念认为吃猪肉是无任何益处的,甚至有副作用的,比如导致身体虚胖。同时古代烹饪技术不太成熟的,对猪肉的做法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做法,所以做的猪肉不是很好吃,这加剧了人们不喜欢吃猪肉的情况。到了明朝的时候,猪肉这才开始流行起来。
至于牛肉,就更加难吃到了。因为除了少数朝代的部分时期,大部分时候牛肉是不可以用来吃的。牛在古代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毕竟是农耕社会,牛在作为农业耕地中重要的劳动力。甚至在有的朝代,随便杀牛也是一种犯罪,并且如果牛生病或者老死也是不可以吃的,只能将它们埋掉。
羊肉在古代属于高档肉类,羊肉价格非常高的,也是皇家贵族吃得最多的肉类。羊都是北方草原牧民所养的,毕竟羊需要牧场草原来放养的,当然在古代也有少数的农村地主会养一些专门用来吃的羊。所以说到底就是羊肉在古代是稀缺品,也基本存在于皇宫或者是富贵人家中,而普通老百姓根本是吃不起的。
最后来说鸡鸭肉,也是最接近古代老百姓的肉类了。鸭子适合有水的地方养殖,而鸡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养的,并且养鸡也是非常简单的,在古代每家每户都会养几只鸡。但是普通老百姓养鸡主要目的是用来生鸡蛋,是为了吃鸡蛋。并不是吃鸡肉。毕竟把鸡吃了就再也没有鸡蛋吃了。所以老百姓一年下来全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一只鸡肉的就差不多了,大口吃肉就比较难了。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要排除一种人,那就是猎民,毕竟天天打野生动物,兔子肉啥的也是能吃得到的。
再来说说大碗喝酒古代人用大碗喝酒是有的,但是那只存在酒的度数低的时期。秦朝之前的酒主要是谷物自然发酵成为的酒,最高度数也就几度而已,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但是比啤酒味道好,这样的酒大碗喝起来也好无压力,并且纯谷物,无副作用。
秦朝之后到元朝之前,酿酒改为利用酒曲发酵谷物、水果而酿造而成,这样发酵的果酒最高也就十多度,所以这种果酒还是适合用大碗来喝。到元朝至现在大碗喝酒出现的比较少了,主要原因就是酒的度数的提高。
元朝之后,蒸馏酒族渐发展起来,也就是现在的白酒。蒸馏酒没有几个人会大碗喝,毕竟度数高了起来,一般人扛不住。因为蒸馏酒的最后出现,就认为古代的酒是高度酒,难喝。其实历史上的果酒,才是味道最好的酒,并且度数也不高,适合用大碗来喝。
总结从古代至今,好的和少的社会资源总是被社会少部分人所拥有的,在古代酒和肉都是比较少的社会资源,所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才可能享受的到,普通老百姓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一只鸡就不错了,勉强也算能够吃得上肉了吧。
(图片来源网络)

笨笨笨小西
大口吃肉 大碗喝酒确实是骗人的!
古人认为
耕种季节宰杀大型牲畜是有罪的!
比如春耕
你非把牛杀了吃肉
这就是有罪的
这是古代约定俗成的规矩
为了口腹之欲宰杀正在耕作的牛马
是有很大的罪过的
大周时期
周天子在春耕时候也要下地种地的
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出自《吕氏春秋》!
这才是古代的规范!
从皇帝到庶民,谁也不能恣意妄为!
现代人已经不懂这些了!
轩辕凌霄

寻水的鱼鱼
无论是大口吃肉还是大碗喝酒,相信很多人都是基于水浒传的认知。
整个情节的设定,既凸显了当时梁山好汉们的豪迈性格,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观众食欲,有时候看着那些电视剧情节,甚至有了流哈喇子的冲动,其实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如此丰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要掂量一下。
在那个古代生产力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年代,这样的情节究竟有多少可靠性呢?
普通百姓吃得起的肉就拿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烧鸡桥段,这才是真正普通百姓能够大块朵硕的存在,至于为什么,相信只要农村生活过的孩子都知道,养鸡养鸭怕是最简单的了,不像其他大型食草动物,由于体型较小,他们所需要的食物也有限,何况有些杂草他们直接就可以食用。
一只鸡本来肉就不多,普通百姓在没有余粮的情况下,鸡的生长速度也极为缓慢,那时候也并没有生长激素的添加剂,很多时候鸡仅仅作为一种下蛋的工具,普通百姓在逢年过节,也就宰只鸡打打牙祭,说起大块吃肉,其实有点牵强。
相比较我们古代人吃肉的禁忌可多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其实我国古代对于吃肉有着严格的规定,在那个生产力不足的年代,吃肉也基本是天子以及达官贵人的专属特权。
在我国周朝时期,作为最高等级的牛肉天子专供,各位诸侯王才只能吃羊肉,再往下分封,像是大夫家族,就只能吃猪肉和狗肉,我们经常听到的猪狗不如,其实也和这里有莫大的渊源。
很多人一辈子吃不到肉是有可能的,本来就物质匮乏稀缺,能够吃饱肚子都是许多人最美好的愿景,面对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吃肉终究不过是一种奢望,至于《水浒传》中的情节,真实性自然不言而喻了,据说孟子对于极乐世界的定义,就是能够在70岁吃到肉,是不是有点让人大吃一惊呢?
自古以来猪都作为愚笨形象的代表古人对于猪肉也有一种嫌弃的意味,普通百姓家庭养一头猪的成本代价也相当高,毕竟在当时没有现如今先进的冷藏技术,很多时候鲜肉很容易腐烂变质,更多时候都会将其风干晾干,制作成火腿或者腊肉,大口吃肉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牛肉作为高品质肉类的典型代表,整个《水浒传》中经常会出现,作为小说他必然有一定的虚构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但却远高于现实,终究是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美好的夙愿,即使会有那样的场景,也不会经常出现,作为普通百姓,能够吃上肉都是奢望。
具有侠义精神的侠客们,其实能够吃肉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毕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意外发个小横财,到客店之中买几两肉,过过嘴瘾也还是可以的,其实普通人吃肉还有一种途径。
现如今国家加强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但在当时除了家养的家禽,打打野味还是可以的,适当改善一下生活也未尝不可,但是很多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当然作为一只快乐的山贼,这样的机会还是挺多的。

hongxiao_h
在有关古代的影视剧中有很多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镜头。这些多半是真实的,因为镜头对准的是特定人群,如侠客、将领、底层官吏等。他们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来源,是有能力搞到酒和肉来吃的。
具体到普通百姓就很难说了。
能否大碗喝酒要看酒的度数古代的酒并不同于今日之酒。说文云:“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诰也有说法“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古代,酒就是酉,是用成熟的稻谷酿制的。在先秦时期,酒等同现在的醪糟,酒精度数并不高,所以喝酒也要吃糟的。
其后,人们对酒进一步提纯,但酒精的度数一直维持在较低的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酿酒用的是压榨法,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20%后,就很难继续发酵,所以古代的酒大都在18度以下,至多不会超过20度。元代之后,蒸馏技术开始出现,酒的度数可以达到30-60度,此时才有了和现代口感差不多的白酒。酒精在18度以下,一口闷是没有问题的,难怪李白喝酒要论斗、武松喝了18碗酒;再高超过30度,或者达到现在的45-50度,恐怕没有人能喝得了几碗。
吃肉也要分三六九等,平民吃肉可能是要犯法的左传·庄公十年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就是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可见,古代吃肉食要分阶层的。同时,《礼记》也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说明身份不同,可以吃到的肉也不同,其中“庶人无故不食珍”说明平民吃肉为恶劣之事,是违反礼制,要触犯法律的。在古代,马和牛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一般是不允许杀生的。同时,古人又讲究崇尚羊的“跪乳之恩”,因此羊也在保护之列,同马牛一样属于上三品。而在生产不太重要的鸡狗猪则属于下三品,食客的等级也要对应下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吃肉的规定又有所不同牛和马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耕文明的逻辑里,是不能随便杀吃的;羊肉由于较好的食疗作用,在唐代成为潮流,在宋代则成为肉食主流;鸡肉属于家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开始食用鸡肉了,此后朝代除了礼制约束之外,并没有过多规定;狗肉也有食疗的功效,但由于产出量不高,加之又和人的感情好,一直未成为肉食主流;猪肉可大规模饲养,但在明朝之前,猪肉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在明代猪的地位迅速攀升,到了清代猪肉已经成功逆袭,成为肉食主流。
酒肉禁忌虽然逐步放开,但普通百姓吃不吃得上还要另说。受社会环境、肉价等因素影响,普通百姓往往要在吃喝上做出取舍,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温饱都是天大的难题,更不要说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了。

丁晟Frank
《水浒传》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上酒家就是喝酒吃肉,这让不少观众都过足了眼瘾,那么在古代真的是否与剧中一样呢?
农业大国肉食并不多见我们汉民族是农耕民族,基本都是靠天吃饭,百姓想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几乎是不可能的,运气好一年下来雨水充沛,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那就谢天谢地了,还想天天喝酒吃肉?做梦去吧你,至于想吃牛肉那就是要犯罪,因为土地都是依靠牛来犁的。至于电视剧上动不动来几斤牛肉基本是瞎扯,梁山好汉都是什么人?那都是土匪不用种地的,所以寻常百姓基本是逢年过节才能沾点荤腥,当然要是在太平年代的话老百姓过的还是非常知足的,所以不奢求大鱼大肉只希望一生平安。
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把刀,由于他们所处地理环境特殊,种不了天地只能依靠放羊来度日,生活必需品都是奇缺,基本都是靠抢来的。他们吃肉是要比中原百姓多得多的,这也是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种地的百姓要强壮的原因之一。

东水湾小鱼
简单来说,百姓能吃上肉,但是不多。
先说吃肉。这个其实不用看古代,回忆一下上个世纪的情形就能有大概映象,在物资匮乏的时期,一年到头恐怕只有过年能够闻到点肉腥味,平时连猪油都难有的吃。
这还是在现代工业有所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在古代,肉食只会更少,虽然古代人口更少,但平均下来,平民百姓也很难吃到肉,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条件大鱼大肉,要不然上升怎么成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一致追求呢?就是因为生活好啊。
平民百姓吃肉的次数得看年景,一般来说,丰年吃的肉多,这在很多史书乃至文学作品当中都有体现,比如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估计豚。”要是碰到灾年甚至在战乱时期,别说吃肉,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吃肉估计只能寄托在梦里了。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是不可能大口吃肉的,没那个条件的,有那个条件的达官贵人又多附庸风雅,讲究礼数,吃饭要斯文,大口吃肉的也少,唯有草莽武将,吃饭不用计较这么多。
再说喝酒。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大碗喝酒往往代表着酒量好,豪爽!是大侠的风范,然而现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酒的度数低。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古代人的酒量比现代人好,但有很多证据可以表明元朝之前的酒度数很低。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含乙醇越多,度数越高,提纯到99.5%以上称为无水乙醇。而早期的酒多为色酒,也就是发酵酒,是用谷类果实发酵酿成的,乙醇含量低,度数也就低,相应的,不容易让人醉,因而就有了大碗喝酒的可能。
这种酒相当于今天的黄酒、啤酒,想想晚上约上几个朋友喝酒,如果是喝啤酒的话,有可能几个人喝一瓶吗?一般都是端上一箱上来,换算到古代,那就是一大碗一大碗地干。
到了元朝,蒸馏技术改善了,比较多的蒸馏酒出现了,酒的度数提升,更容易让人醉,大碗喝酒的现象就逐渐减少,大家可以想象白酒那种度数,来一大碗,绝大部分都不可能喝下,大碗喝酒就逐渐消失了,直到现在给今人造成古人很会喝酒的假象。
算起来,现在谁家喝不起酒、买不起肉的呢?现代社会的生活注定会比古代滋润。

emiliejia
那个时代,法律不让杀牛

yali
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很少。肉粮转化需要大量粮食饲养家畜,一般人家根本负担不起。至于酿酒,更是奢侈浪费粮食,只有诸侯、领主能做到。
小国寡民的诸侯,饮食虽有酒肉,也是祭祀丶征伐丶外交仪式上置酒席。影视剧中,"切上五七斤上好黄牛肉丶大碗筛上好酒",纯粹是胡编乱造的瞎话。
牛是农耕重要的生产资料,历代官法严禁宰杀,违者论罪,那个饭馆敢干?
图说北宋社会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开封繁华景象,各行各业好不热闹,唯独没有卖牛肉的。
孟子理想化社会愿景(当然是乌托邦,实现不了),也只局限在老年人能吃上一点点猪肉,穿上野蚕粗丝织品。
可见百姓日常生活中,喝酒吃肉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白玉老虎
关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说法,古时候多半都是用来表述打家劫舍的山贼或绿林好汉的生活模式,并且是一种令那时候的平民百姓羡慕得直吞口水的好日子。这方面,在国人心中最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形象,莫过于山东水泊梁山的好汉们了。因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不是寻常百姓家所能享受到的生活,因为他们无经济条件过这样的日子。但也不是王公贵族或有钱人会选择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太粗野低俗,与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习惯是格格不入的。如此看来,在古代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人,根本就是山林寇贼和江洋大盗特有的生活标签了。然而,即使在水泊梁山这样占山为王的大寨子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只能是头领们的专利,小喽啰们除非在特别的日子,那也不是经常可能有大口的肉吃,大碗的酒喝的。因为,古代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很有限,根本就无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来满足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总之,古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况也不是骗人的,只不过是限制人群罢了,普通人肯定是一辈子都享受不到的了。就像满汉全席一样,也是事实存在的东西,但对于普通人就是个梦,一辈子都不可能吃到的。

weigeng
农业社会产生的酒,进入农业社会以后,肉食的比例就下降了很多。
狩猎社会和游牧社会的时候,大多数的能量和营养靠肉食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