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次哭一次,余华《活着》这本书为什么让人忍不住感动得热泪盈眶?
李敏
上午读了一遍,哭了三次,人生的几次绝望,亲人的无奈离去,都没有让富贵倒下,只要或者就有希望!
火蓝剑客
张奶奶遭遇生活重重打击后,做出了何种选择?
《活着》书里的主人公福贵,人生何其坎坷,依旧选择活着。我们因他年轻时的败家痛苦,为他后来的遭遇流泪,同时也敬佩他孑然一身时活着的勇气。
福贵,这一苦难农民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不由地想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的那些人和事。像福贵一样,历经磨难的农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
张奶奶(按辈分叫的),和丈夫生了五个子女,两个女儿三个儿子。
大儿子和老婆离异,留下一个女儿自己抚养。二儿子没结婚。三女儿和四女儿嫁到别村去了。
小儿子跟着父母,娶了媳妇才两年。三个儿子都住在一个院子。成家的,就各自住各自的。二儿子没娶到媳妇,跟着老人一起生活。
张奶奶和张爷爷夫妻恩爱,张爷爷心疼张奶奶,重活很少让她干,总是分担家里一大半。张爷爷一向身体硬朗,对张奶奶也好,一个农村女人嫁给这样的男人,真的是上天修来的福分呀。每次看到张爷爷,总是乐呵呵的,手里拿着根大烟杆。
后来,小儿子不幸患病,去大医院检查,肝癌晚期。没钱医治,一直在农村靠药物养着,没多久就去世了。五十多岁送走小儿子,没曾想,这才是张奶奶痛苦的开始。
小儿子得病去世之后,张爷爷受到了重大打击,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三天两头就需要把医生接到家里来看看(农村有那种背着药箱到家里看病的医生)。小儿媳妇也由娘家人接回去,改嫁了。
一下子,家里少了两口人,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有一天,大儿子突然对张奶奶说,在农村挣不到钱给爸治病,我要去广东打工。红红(大儿子的女儿,张奶奶的孙女)就麻烦二老照看一下。
张爷爷张奶奶起初死活不同意,但是看自己丈夫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红红马上读小学了。只得答应了。
张叔叔在熟人的帮助下,去广东后在工地上找了一分活,开始学着建房子。起初张叔叔啥也不会,总是被老板骂。可是张叔叔干活踏实,不偷懒。有一天,当所有人都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工地上顶着烈日,把手头的活干完。老板看到这一幕后,觉得这人不错,便不再骂了。
大家以为看到这里了,张叔叔是不是要转运了?其实没有,张叔虽干活踏实,但毕竟是小学文化,只能算暂时能呆那里挣点钱了。每个月也能给家里寄点钱回去。
半年后,张叔扛木头的时候,不小心砸到了脚。张叔疼得嗷嗷直叫。老板赶紧送医院,一住院就是半个月下不了床。虽然老板报销了医药费但作为一个打工人来说,受伤了就干不了活,一时半会儿挣不了钱,挣不了钱,连租房子的钱也掏不起了。
等脚背的伤口恢复以后,不得已,张叔卷铺盖回村里了。明明想去大城市挣点钱,没曾想,钱没挣多少,倒是给自己弄伤了。张奶奶只能暗自抹眼泪。
张爷爷躺在病床上,使劲抽着叶子烟。从那以后,张爷爷身体每况愈下,一年后因病离世了。
一个是自己心疼的小儿子,一个是心疼自己的丈夫,都在张奶奶身边相继离去,张奶奶该默默承受了多大的打击呀!小儿子死后,还有两个儿子陪着。可丈夫死了,她的世界就崩塌了。那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人宠爱她,呵护她。以后的她,成了这个家里最大的家长,她要开始独自撑起这个家了。
家里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孙女。可日子还得过下去呀,两个儿子继续种田种地,张奶奶在家带孙女。农活忙的时候,也去地里帮着儿子干一点,尽管她快六十岁了。
h_wolf_h
因为余华把人生拉的很长很长,在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他用主人公经历的很多事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酷,福贵的人生又是多么的苦,把生活掰碎了给你看,把伤痛剥开了让你见识,所以我们会觉得读这本书很压抑,感觉人生很丧,突然就让我想起了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热泪盈眶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同理心,大家把自己放到角色中去感悟,觉得主人公很可怜,所以我们会哭,可是活着不就是要承受很多东西吗?
一只狠心的猪
为自己而活,为家人而活,为信念而活,便是要活在当下。大多数人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在自己的希翼中,活在欲望与恐惧之间的得失交错,活在倔犟与遗憾交替的傲悔轮回,一念之间便是整个世界,无心也罢,痴妄也罢,执着的活着才是人生的真意。
小马过河文子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不为活着以外任何因素。如果你没读过余华的这本书,是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书中的主人公福贵,先是由地主少爷变得一贫如洗,然后是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挨次离去……这样的人生苦难,如果不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又如何能扛过这非常人所能承受之痛?假如你还对当下的生活所不满,觉得工作压力大、亲人不理解、无房、无车、无存款,活得太累,太苦。那是因为你都在为活着以外的因素而活,忽视了活着的本身。如果你读完这书以后,就会对当下所有不满有所释怀。
此书之所以动人,作者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对生活的点滴感受而不是看法,生活加给他的各种磨难,没有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而仍然友善的平静的对待这个世界,坚强的活下去。
戒烟的蚂蚁
《活着》是余华最为著名的一部代表小说,全书以老农民福贵的回忆展开故事,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中国最动荡的50年间,不断遭遇苦难和死亡,在至亲至爱死去之后,福贵仍然坚强乐观生活的故事。
这本小说一共读过两次,每一次都感动到落泪。对于福贵,我很佩服他的乐观,从来没有什么事情难倒过他,为没有什么苦难动摇过他活下去的意志。
最让人感动的是作品里的女性角色,福贵的母亲,家珍和凤霞。在败光家产以前,这一家人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但是家境败落之后,她们没有责怪福贵,也没有抱怨生活的困苦。
福贵的母亲裹着小脚坚持下地干活,妻子家珍再得了软骨病之后,害怕拖累一家人,也坚持下地挣工分,直到她连针都拿不起来的时候,她才肯躺在床上。
再说凤霞,凤霞是个乖巧伶俐的孩子,和家珍一样的漂亮,可是因为高烧没来得及医治,变成了哑巴。可凤霞没有抱怨过,她和家珍一样任劳任怨,一样默默为这个家出力。
福贵的爹娘,妻子儿女,女婿外孙最后全都死去,可福贵依然乐呵呵地活着。其实,这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苦中作乐,经历过大半生的大起大落,福贵什么没看过,什么都懂了,既然命运让他活着,他就好好活着,代死去的亲人们一同活着。
看似是个悲剧,其实余华要表达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人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活着就是单纯的活着,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有机会来世上走一遭,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轻易结束生命呢?活着吧,去看大好河山,去经狂风暴雨,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梧桐雨2-4-7
你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是心压抑的不行。以至于再看<<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个悲剧收场。
《活着》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无论生活中遭遇什么不幸,人都要好好的活着,活着,才对得起生命的意义。
比起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人遇到问题就自杀,或者抑郁症,或者悲观失望,如果把他们放到福贵那个角度,是不是要死好多回了。
福贵经历了别人几辈子的人生。虽然是小说,却又写的那么真实。我的心随着福贵的记忆潮起潮落。亲人的一个又一个离世,直到小外孙的去世,我猜想福贵的心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反观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了。即使有点波折。都算不上什么。看了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另外一些感悟。珍惜拥有的一切,不焦虑,不着急,脚踏实地的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关注我,关注铃铛营。
淡定vava
为什么读《活着》总是热泪盈眶呢?活着这本书为什么这么打动人?这本书我读过2遍,也看过一遍电影,每一次看都会流眼泪,不同的年龄,也会有不同的感触,所思所想也不同。
大概每个人读书都是这样,因为当下的境况不同,会对书中的不同部分更加侧重。
记得第一次读《活着》,我只是会有感慨,为什么富贵的人生这么苦,20多岁,总觉得人生无限美好,可是看到书中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那么辛苦,却最后都一个个离开了这个世界,有莫名的伤感,但只是肤浅的同情,总觉得离自己很远。
最近又一次读《活着》,最近也发生了一些些事,奶奶离开了,朋友刚生下来的孩子离开了世界,自己经历了疾病又转好的过程,才突然觉得人活着本来就是受苦,不受这种苦,就得受那种苦。
有人在经历丧失亲人的苦,有人在经历离婚的苦,有人在经历事业上的苦,有人经历疾病的苦,也有人因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苦。
年纪越大,经历的越多,见到的越多,就会对余华的这本书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这本书,想要传达给我们这样几条信息:
1、在人生得意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
富贵年轻的时候,真的是谁都不放在眼里,吃喝嫖赌,愣是把家里的几百亩田地和一个大院输光了,倘若当时他不那么目中无人,也许就会听听家珍的话,即使收手,不再赌博了。
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都要记得家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抛弃的,因为他们才是不计前嫌,永远接纳你的人。
2、人生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拥有的时候,务必珍惜
富贵这一生,送走家里所有的人,那个时代太苦了,吃不饱穿不暖,因为社会动荡,总会出现各种人死或是人伤的事情,就算是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人总喜欢做付出就能收到回报的事情,就像是工作一个月就能发一个月的工资,谈一单生意就会有进账,对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不会那么快的见效,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持续投入。
实际上,有钱不能让人幸福,人际关系好的人,更容易幸福。
3、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活在当下,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报答
加缪曾经说过: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在《活着》这本书中,富贵曾经也因为命运悲惨,想过去死,但他想到,死根本是一件不用着急,总会到来的事情,所以他放弃自杀,活了下来。而曾经跟富贵在一起去参军的春生,因为文化大革命,经常被红卫兵折磨,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自从富贵回归家庭之后,他逐渐认识到了身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于儿子和女儿,自己的妻子,以及之后的外孙,他都会非常非常的爱,能够好好对待他们,尽管他们都离开了,却因为他有很多回忆,也能坚强的活着。
他买了一头牛,管牛叫富贵、家珍、彩霞......仿佛把自己的所有,又寄托在这头牛身上了,人生就是这样啊,能活下来,就是一种意义。
我是芳芳没想到,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普通人,谢谢你读完了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留言,点赞。
☞☜
作者好残忍,写死了善良懂事的有庆、历经苦难好不容易找到幸福的凤霞、勤劳忠厚的二喜、不离不弃的家珍、连可伶的小苦根都让他死啦
也许人活着就是要遭遇生活的各种甜和苦,福贵是悲惨的但也是幸福的,他有孝顺他的儿女,也有深爱他的妻子。千帆过尽,每个人的一生是窄如手掌,还是宽若大地,冷暖自知,别人无从理解和知晓。生活阔步向前,我们如漂浮的浮木一般,颠簸其中……
珍惜生命,拥抱苦难,热爱生活
Joannali
《活着》以平淡无奇的口吻却写出了小人物的苦乐伤悲,亲人的离去,让富贵慢慢的变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学校出来后,这是我唯一翻阅了2次也写了2篇理解的书。第一次我读到了深深的绝望,对生活,对生命充满了绝望。第二次却读到了希望。
这本书我感觉是看了一场无比细腻的电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着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缩影都拓印在这书里,生动却又悲痛。
富贵的一生正如书中结局所写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他的一生犯过错,也曾悟过;经历过生离死别,也体会过片刻温馨;享受过也曾贫穷过。从自己的父亲,母亲,到儿子有庆,再到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又到女婿二喜,孙子苦根,短暂的欢悦紧接着就是死亡的到来,环环相扣,喜与悲的冲击下,诠释出了活着的真谛,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会渴望活着,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会看到希望。
在读《活着》时,无声的哭泣,有对富贵悲伤,也有对自己的生活落泪吧。富贵的人生和我们自己的人生何其相似啊,活着何其沉重。
jessica130
《活着》来自心灵的震撼
第一次看余华的《活着》还在上小学,那是只可怜小小的苦根。如今三十多岁了,再读《活着》感动于很多细节。
家珍,丈夫福贵有钱时,在外面胡混,找妓女,甚至故意让妓女背着他从自己娘家门口过。在丈夫一穷二白时,却放弃在娘家的优越生活,回来和丈夫一起吃苦受罪,而且从不提以前的事。这胸怀,如今的人,谁能做到?
有庆,这个孩子知道自家生活困难,上学时总把鞋子套在手上,面对父亲的责打,却不解释。最难得的是幼小的孩子不把这些当委屈。没有哭鼻子,抹眼泪的。
福贵,在所有的亲人都一一离自己而去时,陪着自家的老牛,喊着亲人的名字,那份恬淡,那份从容,无数次读到这里,我脑海里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心低的那根弦被拨动了。
细节感动着我,小人物大境界。
tracyni
有一本书和《活着》非常像,名字叫《慈悲》,非常推荐大家也阅读一下,个人认为它是《活着》的姊妹版。余华的《活着》我读了2遍,往后就不敢再读了,因为这种深刻而痛苦的人生经历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每一次在网上看到《活着》这本书的名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余华啊余华,你为什么要把福贵写的这么惨?
擦干眼眶里的泪水,仔细静下心来想一想,我认为这本书有2个地方感动了我,可能也感动了我们每个人。
第一,人生之事,大悲大喜,不过一场云烟福贵是在老年的时候回忆自己这一生的,从出生、结婚、中年、变老。全文采用的是一种“回忆文体”,其实更是一种“长者姿态”。不管是哪个时代,老年人都是充满人生智慧的。他们半只脚已经埋到了土里,体验了丰富精彩的一生,对世间之事已经看的淡然。“长者”更多地是以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去审视芸芸众生、世间百态。所以,为什么高僧总是在老年才会得道,本质就是在于“是否放下了对世俗的执念”。
而福贵的回忆,真的就像一场梦一样,你说他这辈子过的苦,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真的亲身经历了吗?我们并没有,我们只是“听了听”而已。
就好比你现在回忆20年前上小学时候被老师批评,你能想起那个场景,但你自己还会像当年那么害怕吗?肯定不会,你心中可能连一丝涟漪都不会波动。
所以,人生之事,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感觉“惊天动地”,但几十年,甚至几年、几天之后再看都不会有一丝的情绪波澜。这,才是一生的真正含义。
第二,一个人“孤独、孤苦”地活在世上,是一种多么悲惨至及的感觉?我无法想象我自己能够像福贵一样,失去全部亲人以后还能淡然的活在世上。这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答案,是回忆。
回忆太真、太假、太痛苦。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或者其他的东西,只要是回忆,我们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自己在脑海里想象。
回忆,好像真的发生过,福贵当初确实有钱、有老婆、有孩子、有亲人、朋友。但回忆,好像又没发生过,福贵现在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每天就对这一头和自己一样老的老牛。
所以,不管从前如何、回忆如何,至少福贵现在每天睁开眼,是自己一个人,每天累了、困了,也是自己一个人,每天晚上回家睡觉,更是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孤独、心冷、终老。
福贵啊、福贵,你干嘛还要“活着”!福贵啊、福贵,你可要好好“活着”!
我是千城,谢谢你读到最后,觉得有同感也点赞、留个言吧!
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读书,打开新的世界。
Megan131
《活着》这本书是余华的代表作,以解放前后中国南方的农村作为叙述背景,讲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忆一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关于苦难的叙述,没有比余华的《活着》更能打动我的了。余华通过福贵,一位特殊时期的中国农民形象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生命本身可能遭受的巨大苦难。
我相信很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的文字从不刻意煽情,可是看着福贵一次一次安葬自己至亲的人,隔着书本就能感受到他的绝望,这种绝望让人动容。
余华和擅长细节描写,那些看似冷漠但是又细致入微的细节扣人心弦,读到那些文字,忍不住就喉头哽咽,热泪盈眶。那些描写因为太真实,所以是如此触动人心。
福贵输光家产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家珍一边给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夫妻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福贵挑着装满铜钱的担子进城去还赌债,五岁的凤霞仰着脸问:“爹,你是不是又要好几天不回家了?”女儿对父亲的关爱和期待,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表现骨肉亲情,表达福贵对自己两个子女的爱,余华这样写:
离家两年后福贵回到家里,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七岁的凤霞和三岁的有庆。凤霞睁大眼睛看了我一阵,嘴巴动了动没有声音。我对凤霞说:“我是你爹啊。”福贵该有多伤心多自责啊!
为了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不得不把凤霞送人。凤霞知道自己要走了,家珍给她扣纽扣时,她眼泪一颗一颗滴在自己腿上。
凤霞被送走几个月后在一个深夜里回来,一开门看见是凤霞,家珍没穿鞋就床上下来,一把将凤霞抱过去呜呜地哭了。
再次送走凤霞,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手过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的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将凤霞送走了,背起凤霞就往家里走。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地抱紧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
为了不把鞋子穿坏,有庆手里拿着鞋子光着脚丫在雪地里跑,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那是鞋,不是手套,你给我穿上。”有庆穿上鞋转身往城里跑,跑了没多远又脱下鞋。这孩子让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遇上大饥荒,凤霞被王四欺侮,抢走了她挖到的地瓜。王四用手指了指凤霞:“你让她自己说,是谁的。”他明知道凤霞不会说话,还这么说,气得我浑身都哆嗦了。
家珍给了队长一把米,队长一走,家珍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她是心疼那把米。
……
很心酸,很无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让人无比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活着》这本书为什么让人感动?因为太真实了,余华的文字没有任何虚饰,就那么真诚直白地把那些场景摆在读者的面前。
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懂事听话的儿女,还有他的女婿和外孙,还有那条最终陪伴着他的老牛,还有曾经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都是福贵这个人真实的感受,当我们读到这些感受的时候,无不为之动容。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活着,真的太难太难,尤其是对于福贵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