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提到的作品

[穿越]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清】褚人获

最新跟帖
cookies

cookies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之前,面对敌汤恩伯兵团的疯狂进攻,鲁南军区机关和后期人员奉命转移。在渡过小清河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被军区保卫部押解的国军中将郝鹏举认为这是逃跑的大好时机,遂不顾一切跃起窜逃,被军区保卫部干部战士当场击毙,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郝鹏举)

郝鹏举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军旅生涯中多次倒戈或者叛变,倒是深得西北军这方面的“真传”。1920年毕业于河南第四师范学校,随即投奔冯玉祥的部队,成为冯的传令兵,因其具备一定文化,1925年还被冯玉祥选送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升任第二集团军独立炮兵团长、第2军参谋长等职务。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郝鹏举叛冯投蒋,被任命为第25路军少将独立旅长,逐渐升为路军参谋处长、副师长等职务,为了表示效忠还特地加入了“蓝衣社”。抗战爆发后担任胡宗南第一军少将参议和干训团长,胡宗南其实并不喜欢他,始终不予军权,不久因为跟某团长夫人的桃色事件搞得满城风雨,胡宗南奉蒋命令将其羁押。



(大汉奸缪斌)

1940年买通看守越狱成功,投奔傅作义不受待见,遂叛蒋投日,主动致信两大汉奸汪精卫和缪斌,出任汪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教育长”,也成为一名可耻的汉歼。1944年出任汪伪“第八方面军司令兼淮海省长”,配合日寇驻防徐州,手下发展到四个军70000多人的武装。

1944年底汪精卫伪政权大势已去后,郝鹏举再给重庆政府频送秋波,表示愿意“反正效忠”,遂于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3集团军总司令及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奉命“光复”徐州。然而等到国军接收部队和大员到达后,郝部立即被缩编成为四个师,并被赶出徐州市区,驻防台儿庄一线。

(陈毅接见郝鹏举)

此处已是国军与新四军防区的接壤地带,等于说郝鹏举的部队被中央军和新四军夹在了中间,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改任“徐州绥署主任”的顾祝同逼迫郝鹏举在前面搞摩擦打进攻,借我军之手解决伪军的意图比较明显。一向善于保存实力的郝鹏举深知形势不妙,产生了投奔新四军的念头。

经过接触和谈判,1946年1月初,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接见了郝鹏举,答应了他有关起义的一些条件,1月9日郝鹏举的部队四师一团20000余人正式起义,改编为“民主同盟军”,同时发表起义通电。但是由于战事紧张和情况特殊,新四军并未对这支部队进行彻底改造,只派了少量政工干部,留下了这个家伙再次反水的隐患。

(朱克靖烈士)

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军大兵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犯,郝鹏举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新四军难以抵挡,立场又开始动摇。不仅联系冯治安吴化文等西北军旧友,还给陈诚写信请求“归队”,甚至直接接受保密局的暗中指导,企图借举办“起义一周年大会”时机,诱捕陈毅等军政首长,所幸并未得逞。

1947年1月16日,郝鹏举实施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叛变,接受南京方面的“鲁南绥靖区兼第42集团军”番号,并且扣押了新四军代表、他在苏联的同学朱克靖,最终朱克靖烈士牺牲在南京保密局监狱中。



(郝鹏举)

而我华东野战军为稳定解放区形势,出动第二纵队迅速消灭了这支叛军,仅仅20天后的2月7日,就生俘郝鹏举本人。

陈毅最后一次接见了郝鹏举,痛斥他的反复无常,并作诗一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而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但当时并未立即枪毙这个叛将 ,而是关押起来等待审判,结果郝鹏举最终却自寻死路。

(汪精卫缪斌与东条英机)

咖啡和膏药-岱恩小V

咖啡和膏药-岱恩小V

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五支部队,其中之一就是东晋的北府兵,而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就是一个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因为北府兵的强大,所以尽管东晋末年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只要得到了北府兵的支持,就会立刻掌握局势,而失去北府兵的支持,则很快就会兵败身死。

北府兵的由来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在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皇帝苻坚决定率兵南下,攻打东晋,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东晋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问题,于是谢安就派自己的侄子谢玄镇守广陵,并在广陵募兵。

由于北方战乱,所以大量汉人南迁,由此形成了“流民”,这些流民的家园被毁,所以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极度仇恨,而且谢玄在募兵时,不问出身和地位,只看其能不能打仗,所以这只军队虽然没有经过长期的正规训练,但自成立之初,就有着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由于这些流民大多来自广陵、京口地区,而京口又被称作“北府”,所以这支军队通常被称为“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大败前秦军队,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

然而,在淝水之战中功劳最大的谢安和谢氏家族,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却处于不利位置,谢安急流勇退,交出兵权,离开了朝廷中枢。而谢玄被也解除了北府兵的兵权,移镇东阳城,不久之后病逝。

谢玄死后,北府兵的领导权先是落入司马恬手中,后来又落到了王恭手中,此时我们的主角刘牢之,因为在一次和前燕的战斗中,救援不及,被以“怯弱畏敌”的罪名免去了官职。

刘牢之的第一次背叛

东晋自从建立以来,其朝政就为各大门阀家族把控,最早的是琅琊王氏,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几乎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王敦起兵直接逼死了晋元帝。之后,王家后人兴趣转向了政治之外,出了很多人才,比如书圣王羲之。

琅琊王氏之后,就是颍川庾氏,代表人物是庾亮。庾亮之后,又是桓温,桓温之后便是谢安。所以,谢安执掌朝政时期,司马家族出来一个叫司马道子的人,他天天撺掇孝武帝疏远谢安。在他看来,这些门阀家族没有一个好东西,他们都是觊觎司马家族的皇位和权力。

谢安有一个女婿,叫做王国宝,因为谢安没有用手中的权力给他安排足够高的职位,所以便怀恨在心,投靠了司马道子。正是在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等人的逼迫下,谢安才被迫退出了政治中心。

后来,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儿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道子成了皇叔,便以此身份把持朝政,重用王国宝这类的小人,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这个时候,镇守京口的王恭坐不住了,他手里掌握着最精锐的部队北府兵,当然不肯眼睁睁看着司马道子如此胡闹,于是出兵讨伐。司马道子准备不足,于是选择了息事宁人,下令处死了王国宝等人,王恭也就率领北府兵回到了京口。

但司马道子心里并不服气,他命王愉为江州刺史,作外藩以作屏卫,于是王恭二次起兵讨伐。这一次,司马道子没有屈服,而是派儿子司马元显出兵抵挡。

第一次起兵讨伐时,王恭就起用刘牢之为司马,后来又兼任晋陵太守。然而,王恭出身高贵,从心底里是看不起刘牢之这类从底层升上来的军官的,所以只是利用刘牢之为他打仗,其实并不如何尊敬他。

对于这一点,刘牢之心里很清楚,所以十分怨恨。而还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王恭此时的对手,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知道刘牢之对王恭不满,于是派人去策反刘牢之,并许诺事成之后,让他取代王恭的地位,成为北府兵的首领,刘牢之左右权衡之后,答应了下来。

而就在此时,王恭也得到了刘牢之要背叛的消息,但因为告密之人素来和刘牢之有仇隙,所以王恭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设下酒宴招待刘牢之,并任命他为前锋,把全军最好的士兵和装备分配给他。这就是王恭的一厢情愿了,这一点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变刘牢之造反的想法的,所以当刘牢之离开之后,立刻背叛王恭,归顺朝廷。

刘牢之的背叛,导致了王恭的迅速失败,最终王恭兵败被捕,押到了建康。临刑前,王恭吟诵佛经,理顺胡须鬓发,毫无惧色。死后家无钱财布帛,惟有书籍而已。

刘牢之的第二次背叛

王恭死后,刘牢之果然代替王恭,接管了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但刘牢之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中司马,属于低级将领,靠着出卖主子,一下子成了北府兵的首领,手下诸将当然不服。

为了建立威信,刘牢之一边在军中安插亲信,一边发动了讨伐孙恩的战役。孙恩本是五斗米道的教主,趁着王恭起兵时造反,刘牢之统率大军东征,果然北府兵战斗力强悍,很快就打得孙恩全军覆没,不得不逃到了海上,成了海岛。而刘牢之凭此一战,声威大震,也在军中树立起了威望。

而司马元显在打败了王恭之后,声望已经超过了父亲司马道子,于是从此之后渐渐取代了父亲,掌握了朝政大权,郁闷的司马道子只好天天借酒消愁。

公元403年,司马元显出兵讨伐荆州太守桓玄,并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桓玄是在王恭起兵时,趁乱夺据了荆州,渐渐地不受朝廷节制。司马元显对桓玄非常忌惮,此次讨伐,也意在一举解决这个最大的麻烦。

但是,对这场战役刘牢之很没有信心,他觉得桓玄从小就享有英名,如今又凭仗江南之众,自己根本打不赢。而且,就算万一打赢了桓玄,到时候功劳太大,反而会受到司马元显的猜忌,于是犹豫不决。

刘牢之的这点小心思,被桓玄看了出来。他派人去劝说刘牢之,“如今足下与桓公为敌,战败了将会遭到灭族之灾,战胜了同样会遭到灭族之灾,出路在哪里呢?与其头足异地,身败名裂,为天下人所耻笑,不如调转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贵,这样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长地久。”

刘牢之深以为然,于是下定决心投降了桓玄。

刘牢之的背叛,导致了司马元显的战败,很快桓玄的部队就攻破了建康,活捉了司马元显。司马元显及其六个儿子,以及众多部下,都被桓玄斩首,司马道子也被毒死。

刘牢之的第三次背叛

刘牢之第一次背叛王恭,还算能说得过去,毕竟那个时候司马道子代表的是东晋朝廷,王恭属于叛乱。但是,第二次背叛司马元显,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此时的桓玄属于叛军。

因此,在刘牢之第二次背叛的时候,北府兵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满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新主子桓玄也不待见他。一是因为桓玄同样瞧不起出身低贱的刘牢之,二是因为桓玄对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心有忌惮。

于是,在司马元显被杀之后,桓玄立即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将其调离京口。这就是明摆着就夺走刘牢之的兵权啊。可是,刘牢之在这乱世中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支北府兵,如果失去了对北府兵的领导权,那他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砧板上的肉而已。

所以,当刘牢之得到这个任命的时候,非常愤怒,长叹道:“才刚刚开始而已,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大祸将会降临了!”于是召集部将,准备背叛桓玄。

然而,这一次部将们不肯再跟随他背叛了,他们说,“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于是,众将一哄而散,这其中有一个当时还不起眼的将领,叫做刘裕,后来成了北府兵的首领,并最终篡位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

而刘牢之则心灰意冷,尤其是误以为儿子刘敬宣之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综上所述,处在历史演变关头的刘牢之,心中并没有自己的理想。他一生戎马,但都是为当权者驱驰,目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不能综观时局,也就无法合理地运用强大的北府兵。刘牢之先后屈服于司马氏皇权的名分和士族桓玄的社会影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的,相比较于他的晚辈刘裕,刘牢之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Dream_baby

Dream_baby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孙殿英当仁不让。孙殿英不仅因盗窃东陵出名,倒戈同样出名。

孙殿英起初是投靠"庙道会",后成为会首,后拉一些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丁香玲部,从副官升到营长。然后独立山头,亦匪亦兵扩充力量。后投奔憨玉昆任旅长。又在张宗昌手下当了师长,军长。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1930年又叛蒋投靠冯玉祥,后被张学良改编任四十师师长。

抗战暴发后,其开始在抗日战场上还算
英勇,但被日军包围后又投降日军,任伪二十四集团军副司令。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又变成新编第四路军,在解放战争中于河南汤阴被俘,后病死于战犯管理所。

阿爪

阿爪

首先,谢谢邀请。

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倒戈叛变的将领数不胜数,被历史所不耻,本期小姐姐给的大家盘点有名的倒戈叛变。我们流传几百年的“冲江一怒为红颜”一语,想必,当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应该都会想到,“冲江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吴三桂的“冲江一怒为红颜”改变历史的进程,满清少数民族开始入主中原,开创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何说吴三桂是历史比较有名的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吴三桂本来是明朝末期著名的抗清的英雄,他出身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他在不到二十岁时候就考中武举,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都是当时辽西抗清名将,在吴三桂十六、七岁时期,其父吴襄在与后金作战中,被俘虏,吴三桂仅仅率领几十骑直接冲入后金几万八旗劲旅当中,救出其父并且成功脱险,可见少年吴三桂勇悍过人。

(吴三桂救父.)

崇祯在位时期,吴三桂为辽东总兵,手握威震八旗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明末明朝唯一精锐的战斗力部队,一直在山海关抗击清朝八旗,在崇祯十七年,在大顺军围住北京城时期,身为明朝将领,此时吴三桂本应该勤王护驾,可是吴三桂拥兵自重,结果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吊死煤山,吴三桂得知崇祯吊死,立刻退居山海关,开始拥兵观望时局发展。

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开始多次招降吴三桂,并给吴三桂部下送去白银作为军饷,显示招降诚意,吴三桂本已经打算投降大顺政权,当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在奔向北京路途中,吴三桂收到家里逃出来仆人说到,他最爱的妻妾陈圆圆已经被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其父以及家人已经被李自成已经杀掉,李自成此时已经统帅大军开始讨伐吴三桂,此时,面对背后是八旗铁骑,面前面对是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做出了一个后世流传几百年“冲江一怒为红颜”的事。

(吴三桂大战李自成)

当爱妻家人被霸占杀害之后,吴三桂开启了山海关的大门,投降清军,吴三桂作为“叛国贼”带领自己部下与清军联合打败大顺政权,八旗入主中原,清朝入关后,吴三桂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从山海关一路攻城略地,南下打到广东、云南,最后出兵缅甸,杀死南明永历帝,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吴三桂立下汗马功劳,后被清廷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吴三桂投降清朝)

清朝康熙继位之后,面临三藩的威胁,三藩的首脑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在镇守云南之后,不断扩充实力,储备粮食、战马、云南,吴三桂此时拥兵近二十万,贵州、云南两省全部被吴三桂控制,成为国中之国,而三藩所需要军饷已经占据清朝国库总收入多半,康熙身感入不敷出,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朝廷时刻面临威胁。在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撤销三藩,在形式逼迫下,吴三桂一面假装向朝廷上书,同意撤藩,另外一方面积极备战,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吴三桂杀死南明永历帝)

随后一路攻城略地,饮马长江,康熙十三年十一月,吴三桂攻占衡阳,随后在衡阳称帝。期后病死,康熙经过八年平盘,最终平定三藩。

(吴三桂称帝)

纵观吴三桂一生,在小姐姐看来,吴三桂就是“三姓家奴”,一生追逐于各个角色,不断倒戈叛变的一个将领。

peggy08008

peggy08008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镇嵩军首领刘镇华应该算是典型的一例,他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奉行“有奶就是娘”,先后投靠并背叛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最后归附于国民党蒋介石。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

刘镇华,本名茂业,河南巩义县河洛镇人,1883年生于一个小商家庭。刘镇华的镇嵩军臭名昭著,罪行累累,奸淫掳掠,横行乡里。1926年初,刘镇华率10万镇嵩军围困西安,从春到冬长达八个月之久,他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城内军民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饿死、冻死、病死、战死的达五万之众,这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长安”事件,后来,冯玉祥将军挥师南下,才解了西安之围。

老百姓对刘镇华及镇嵩军恨之入骨,称刘镇华是“刘屠夫”,编着歌谣骂到:刘镇华,日你妈,你把百姓给的扎,给你票子你不要,你光要的北洋造(袁大头银元)”。镇嵩军驻扎的地方,一日三餐都要让当地百姓做好送去,还要吃好喝好,稍有不从,就拳打脚踢,鱼肉百姓,老百姓骂到:“镇嵩军不是人,顿顿吃饭要砸盆,镇嵩军真坏蛋,顿顿吃饭要摔罐,镇嵩军不要脸,顿顿吃饭要砸碗”,刘镇华的恶迹由此可见一斑。

1936年10月,刘镇华的靠山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听到这消息后,他连惊带怕,导致精神失常。1949年,刘镇华去台湾,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开心麻麻

开心麻麻

侯景!

侯景,本姓候骨,字万景,山西朔州人。看他的姓也就知道了,不是汉族人。他羯族人,南北朝时期第一战将!

他的一生完全可以说纵横天下,莫之能敌。中国的士族门阀制度被他一手摧毁,再也没有复起,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为中华进步尽了一点功劳!

当时之世,只有一个毛主席“千古之下为之神往”的白袍书生大将军陈庆之可以与他一战!其余皆不是他侯景的对手。

第一次叛变:

初,他只是怀朔镇兵,随长官反叛北魏朝廷。

第二次叛变:

由于他具有一定天生的军事才能,在战斗中拉起了一小队人马,转身投靠了北魏权臣尔朱荣。本来是起义反抗北魏的起义兵,结果投靠了北魏第一权臣天柱大将军尔朱荣。

第三次叛变:

在尔朱荣和葛荣的邺城大战中,侯景率军立下了生擒葛荣的大功,一战成名,再加上他确实御军有度,悍勇有谋,深得尔朱荣信重,也就独掌了一军。

尔朱荣死后,尔朱荣的部将高欢起兵反叛尔朱荣家族,侯景不假思索就归降了高欢,尽管这时候,侯景兵强马壮可以一战,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投降了。

他的实力确实不容小嘘,拥兵十万,高欢也就容忍了他割据河南整整十四年,积蓄了更大的力量。

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还玩养寇自重的把戏。一次高欢以二十万人马围住了死敌宇文泰一万余人,本来占尽了上风,高欢欲用火攻,一把火烧个干净算了。侯景却主张我众敌寡,胜券在握,应该生擒宇文泰。高欢听其言,结果中了人家的埋伏,损失了戴甲战士八万人,铠甲十八万具,失去了统一北方的大好时机。

第四次叛变: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视骄横跋扈的侯景为心腹大患 ,侯景亦为屈居于黄口小儿之下心有不甘,两人君臣之间水火不容,侯景先向宇文泰求援,不纳!转而向梁武帝萧衍称臣。

第五次叛变:

侯景做了梁武帝萧衍的臣下后,欲求婚于王、谢名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请梁武帝做媒,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高拒绝了他,种下了反叛的种子。

后来梁武帝试图拿侯景的生命和侯景的旧主高澄交换自己的一个宗室亲戚,被侯景先获得了情报,于是起兵叛乱。发表榭文曰: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侯景军所经之处,高门大族屠杀殆尽,资产全部充军,豪门奴婢、部曲尽数解放,这些人纷纷投入侯景大军,侯景军军威更镇,只用了不到半年,就打开了建康城,俘虏了梁武帝萧衍父子。

后来侯景看着萧衍不好控制,想法饿死了他,又找了一个傀儡萧纲立为皇帝,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梁国算是侯景的了。

第六次叛变:

这次没有打仗,只是命令他的有一个傀儡皇帝萧栋禅让,侯景再一次叛变了梁国,建立了“汉”国,自己坐了大汉皇帝。

“天令其亡必令其狂”!连“宇宙大将军”都出来了,再加上他的六次叛变,天下各方各种势力恨透了他,人人欲诛之而后快。

梁国大将,后来的“陈”国皇帝,陈霸先不负众望击败了侯景,败军之中,侯景被自己手下所杀,侯景的一生结束。

ο天黑黑°

ο天黑黑°

因为最近在看三国,不知不觉就想到了燕人张翼德口中的三姓家奴吕布了。吕布先是跟随他当时的义父丁原丁建阳讨伐董卓,哪知被董卓的谋士他的老乡带着一匹赤兔马驮着点金银珠宝给收买了,趁着丁原晚上看书的时候走进书房,咔嚓一刀,把丁原给剁了。丁原在吕布动手之前看到吕布走进来,还问了一句:吾儿奉先何事。吕布也不客气,直接回了一句:吾姓吕汝姓丁,谁是你儿子。说完手起刀落,就把丁原给杀了。这是吕布杀的第一个爹。也是他的第二个爹(当然要算上他的亲爹了)。杀了丁原之后,吕布二话没说就又认了董卓为干爹(话说,干爹还真好认,但是看着刚把干爹的脑袋给剁了的吕布,董卓竟然不害怕,所以我想封董太师东汉末年头最铁的人),话不多说,咱们接着唠。

话说吕布拜了董卓为干爹以后,倒也相安无事,毕竟吕布很勇猛,能干事,会打仗!董太师也是很喜欢的。

接着,咱们就要说到,因为董卓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到了没人能管的了的地步。不仅乱杀不服自己的大臣,而且还把皇帝的后宫搞得乌七八糟。这时候,司徒王允实在是忍不了,于是最终司徒大人想到了一招连环计。(至于这连环计当中究竟用到了什么,就不多说了),先是把自己府里的美女貂蝉许配给吕布,然后又用计不露声色的给了董卓。以至于有一天吕布无意间看到貂蝉竟然进了董卓的府里(这下不用感叹。我的貂蝉在哪里了),吕布气不过去找司徒大人,司徒大人只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德样子说:我还以为是太师给你接貂蝉回去的,完全没想到他怎么做出这种不顾伦理道德的事情来,真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啊。话说这吕布,真是太喜欢貂蝉了,立志要从自己的义父手里把貂蝉给抢过来。就算把董卓杀了也不在乎。于是,司徒大人和吕布就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有一天,董卓在皇宫待烦了,决定去郊外的嵋邬去待几天。这时吕布和司徒大人不约而同的感到机会来了,于是司徒大人去皇宫跟皇帝讨了一份杀贼的诏书,同时还有一份让董卓回来的诏书。董卓呢,很自信,没带几个兵就往回走,走到半路,被满朝文武大臣给围住了,这时候才觉得事情不妙。于是大喊:吾儿奉先何在!吕布这时候倒是不说什么,猛的出来,趁董卓还没反应过来,也就把董卓给剁了。这就是吕布杀的第二个爹,也是他的第三个爹。从此,也难怪张翼德见了吕布就恶心他一下,叫一声三姓家奴!!

topfelix

topfelix

最有名的好像是 吴化文!最后攻入南京总统府的竟然就是吴化文的部队。这也说明国民党政权的确已经是到灭亡的时候了,天命难违!

jgain

jgain

古有吕奉先,近有孙殿英。

gnedying

gnedying

郝鹏举。

日本人来了投靠日本人,日本投降归顺老蒋,老蒋不行了投靠解放军,在解放军里吃不了苦又投靠蒋介石,最后让解放军一举歼灭。

Cool_Kid

Cool_Kid

你是在暗示王岗寨三十六友吗?虽然《隋唐演义》里,瓦岗寨一直都是以非常正面的影响出现的。但是细算下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他们似乎都是在不停的叛变!

就拿秦琼来说吧,非常证明的英雄形象!但是细数下来,先后跟过张须陀、来护儿、李密、王世充,最后一次还是临阵倒戈投了大唐!虽然每一次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秦二爷跟过的人是着实不少啊,还有程咬金、牛进达等等,至于说什么为了天下!似乎也有点牵强,良禽择木而息倒是说的过去。

不过我总觉得是因为大唐得了天下,李世民做了皇帝,然后抹黑了对手,才让人觉得他们投奔李世民是为了正义!我到觉得就是为了奔一个好前程!其实这么说也没毛病啊!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顧曉妖要冷靜

顧曉妖要冷靜

倒戈叛变是最为世人所不耻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不少倒戈将军。最早当属吕布,他曾被称为三姓家奴,先跟丁原,后跟董卓,又跟司徒王允,反复无常,最后死的悲惨。


到了明代人人皆知的大奸臣吴三桂,关键时刻投降了清朝,山海关门户打开,引清军入关,做了平西王。后来又不满清朝,自立为吴王倒戈清朝,后被灭。


到了民国军阀时期倒戈成风,今天团结在一起打其中一个军阀,明天又跟那个在一起。最著名倒戈将军是冯玉祥,石友三,孙殿英。

冯玉祥行伍出身,在军阀混战中作战勇敢,从小兵逐渐升官,后来成了民国初期西北军的统帅,他作战勇敢体恤士兵,最初格局很小为了自身利益经常倒戈,后来认识了三民主义,懂得了革命道理,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石友三,最早的西北军阀,曾经是冯玉祥的长官和仁兄弟,他为人奸诈,比较反动,经常为了利益倒戈于呵呵军阀之间,为人所不耻。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人,后被人杀死。


孙殿英,小混混出身,在乱世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阀,他曾率领部队盗东陵,挖慈禧墓,偷盗了许多国宝,造成了中华国宝和文化的极大损失,后来投靠蒋介石,抗日战争时又投靠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投靠蒋介石,最后被解放军打死。

爱吃草的疑似狼

爱吃草的疑似狼

阎锡山!他的倒戈事迹不比冯玉祥少!

好多人都在说冯玉祥,说他倒戈八次,是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将军,这话没毛病。

但其实审视整个民国,你会发现,倒戈、变脸、反复横跳在那个时代都是是司空见惯的,大部分军阀将军都搞过倒戈叛变。

不过在这方面能跟冯玉祥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阎锡山阎老西了

(阎锡山)

第一次倒戈

清朝派遣公费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军事。阎锡山趁机加入同盟会,掌握新军开始革命造反,这跟冯玉祥的滦州起义反清性质一样,都算是“倒戈”。

第二次倒戈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当权称帝。冯玉祥举兵反袁算是“倒戈”,而阎锡山却背叛了同盟会,站在袁世凯一边,全力支持袁称,并设法打击国民党。这是一次“倒戈”。冯玉祥的“倒戈”还是进步的,阎老西的倒戈可是彻头彻尾的助纣为虐。

第三次倒戈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互相争斗,阎锡山,左右逢源,谁在中央支持谁。段祺瑞在中央当权,阎锡山立刻投靠了段,等到皖系被直系打垮后,阎锡山也不出兵为皖报仇,而是服从吴佩孚的直系中央……等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他又不认直系中央,直接出兵讨伐吴佩孚。这反复横跳就算成一次倒戈吧!

第四次倒戈

国民党北伐,势若乘虎。阎锡山又审时度势,背叛了北洋改投国民党。

第五次倒戈

蒋介石召开”大会”,加深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新军阀们纷纷反蒋。先是桂系反蒋,爆发蒋桂战争;接着,阎锡山、冯玉祥义揭起反蒋之帜,爆发蒋、阎、冯大战。阎锡山一开始就想联和冯玉祥,可当冯玉祥来见他时,他又翻脸将冯玉祥软禁,作为和蒋介石讲价的筹码。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第六次倒戈

阎锡山想和蒋介石讨价还价,结果老蒋不吃那一套,无奈阎锡山只得放冯玉祥出山,跟老蒋开战。

第七次倒戈

1936年,蒋介石在山西驻军,企图削弱阎锡山实力。他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于是打出“联共抗日”的旗号,争取共产党的支持。

在这段时间里,阎锡山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他既要联共,又要在暗中防共、反共;既要抗日,又要在暗中和日、亲日;既怕蒋、拒蒋,又要依靠蒋。可谓真·墙头草!

后来抗战形势不容乐观,短短几个月内,阎锡山十几万旧军队,就丧失了70%,手中仅剩下两三万人;山西半壁河山,陷入敌手,一些未沦陷的地区,政权也已处于瘫痪状态。于是他生出了倒戈之心。

1940年初,日军派汉奸白太冲将日军参谋长田中隆光和伪省长苏体仁的信件送给阎锡山。阎锡山复信愿与日军合作,共同剿共,以确保山西治安。阎锡山虽未正式投敌,但也经常作为鬼子的“友军”参加,赞助日寇的“剿共”战斗。

该倒戈时不倒戈

抗日胜利,阎锡山又投靠蒋介石。解放战争,阎锡山最后困守太原城,毫无希望,明明此时才是最应该走傅作义的道路,“倒戈”以保全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他此时却顽固到底死不投降,毫无意义地死守半年多,太原打得尸山血海,数万条生命白白逝去,然而最后他自己坐上飞机一逃了之。

小结

阎锡山这个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靠着左右逢缘,为山西的建设与和平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算是枭雄。但是他在革命立场方面始终左右摇摆,反复横跳。其实前几次倒戈都有情可原。唯有联日反共,死守太原这两点是不可原谅的。

tangshuo034

tangshuo034

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者,莫过于东汉末年的吕布。吕布原为丁原部将,后杀死丁原,投奔董卓,并认董卓为父。司徒王允用计使吕布又杀董卓。吕布被董卓部将李傕击败后,投靠袁绍,因被袁绍猜疑,旋又依附张扬。后投到刘备门下,又乘机袭取刘备所占徐州,与刘备为敌。后被曹操俘获,吕布提出为曹操效劳时,刘备出面阻止,最终被曹操处死。

侯景,羯族,南北朝时人,先投北魏权臣尔朱荣,帮助他镇压了六镇边兵起义。后投东魏专权者高欢,再投南朝梁武帝,又叛梁攻陷建康,使粱武帝饿死皇宫。之后,他篡位称帝,兵败被杀。

郭药师,原是辽朝将领,后投降大宋,被任命为燕山留守,驻守北京一带,金兵来攻时他率十多万军队投降,帮助金兵直取北宋东京汴梁,成为金灭宋的罪魁祸首。

杨梅梅

杨梅梅

吴三桂和冯玉祥

天使诺基亚

天使诺基亚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