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蒋介石拜把子兄弟的真实叙述,ISBN:9787503415302,作者:冯玉祥著

冯玉祥

[作品]沙家浜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 京剧《沙家浜》由来: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

北京京剧团集体创作

最新跟帖
流云

流云

抛弃其他的任何问题,诸如大义问题、民族问题、气节问题等等,就单论倒戈叛变的问题。若要问最有名的经常倒戈的将军,则首推冯玉祥将军。

从民国相关史料来看,冯玉祥将军一生至少经历了七次倒戈叛变。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投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于1912年1月3日通电全国响应起义,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彼时身为清军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的冯玉祥亦参与起义,并被委任为北方革命军参谋总长。

第二次、护国运动(联蔡(蔡锷)倒袁(袁世凯))。民国四年(1915年)冯玉祥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私自议和停战,声明发对帝制。彼时冯玉祥是北洋军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第三次、武穴停兵(联孙(孙中山)倒段(段祺瑞))。民国六年(1917年)11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命冯玉祥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冯拒绝出兵,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彼时冯玉祥是北洋军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第四次、北京政变(联张(张作霖)倒吴(吴佩孚))。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宣布倒戈,随后发动北京政变。彼时冯玉祥隶属于直系,为直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任西北边防督办。

第五次、郭松龄反张(联郭(郭松龄)倒张(张作霖))。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郭松龄起兵反张,此时身为张作霖北京政府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亦加入到郭松龄的反张阵营中,出兵攻奉。

第六次、直隶之战(倒郭(郭松龄)为己(冯玉祥))。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初,正当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白热化,正需冯玉祥和李景林支援之时。冯玉祥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突然率兵转而攻打自己盟友李景林的直隶,霸占天津。继而致使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最终功亏一篑。

第七次、中原大战(联阎(阎锡山)倒蒋(蒋介石))。民国十八年(1929年),冯玉祥接受阎锡山的条件,联合反蒋。而彼时冯玉祥刚刚接受了蒋介石行政院院长及鄂、湘两省地盘的条件,宣布归附蒋。



若单纯的看以上的倒戈事件,冯玉祥将军可以说就是一个反复无常,两面三刀之人,谁弱就叛谁,谁强就跟谁。比如护国战争时,冯见袁世凯众叛亲离,败亡以在朝夕之时,就果断的背叛袁世凯,与蔡锷议和;北京政变时,冯见直系衰落,奉系渐强,果断接受张学良的贿赂,转投奉系,直接率兵转头攻打直系大本营北京。

但是,若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细究这些倒戈事件,冯玉祥的“倒戈”多数时候似乎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比如滦州起义,冯玉祥起义反对腐朽的清朝,意欲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这件事本质上是没有错的,反而是利国利民之事。再比如护国行动,冯玉祥反对袁世凯称帝,继而与护国军议和,这也没错,革命军好不容易才推翻腐朽的帝制,岂能再让袁世凯复立呢!

当然,也不可否认冯玉祥有些时候做的的确不地道,比如直隶之战时,他在之前明明就与郭松龄、李景林签订了攻守同盟的合约,可是就在郭松龄急需他们协助之事,他却为了一己私欲,公然的毁约,转头去袭击自己同盟的地盘,这等行径实在是让人所不齿。



不过呢!总体上来说冯玉祥是一个私德有亏,公德无亏之人,在民族大义上,冯玉祥做得还是很好的,至少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私利,去出卖国家的利益,从始至终他都没做过一天的汉奸,反而是积极的抗击外敌。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不过最终因实力不济归于失败。此次抗击外敌虽失败,但冯玉祥却未放弃抵抗,为了自勉,他还在自己的书房题有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七七事变爆发后,冯致电第29军将士:“抗敌守土之责,断不容丝毫退让”,为筹措抗战物资,他是四处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地,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呼吁富人捐款捐物,为抗日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总得来说,无论冯玉祥此前如何,在抗日战争之时,他不失为一个爱国军人。

bob

bob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事实是历史上的魏延一开始便是刘备的部曲,并且始终忠于蜀汉,只不过在诸葛亮病逝后死于与杨仪的政斗中,并非叛变。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魏延传

而真正的蜀汉第一“反骨仔”非魏延昔日同僚孟达莫属。孟达一生三叛,他到底是寡义少恩还是被逼无奈?我想各位都是明眼人,看完下文,自有分辨计较。

△孟达,字子度

一叛:振威昏庸,投靠雄主

话说早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将京师地区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左冯翊(píngyì)、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三辅(地区)。

时光流转,数百年匆匆而过,到了三国初年,右扶风地区被改置为扶风郡。

△右扶风地区示意图

我们今儿个要说的孟达,正是这扶风郡郿县人。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老乡,名叫法正——刘备最终的军师,没有之一。

孟达和法正应该是很早就认识的,毕竟二人都是家世不俗:孟达的父亲孟他(佗)曾官拜凉州刺史,而法正的祖父乃是名士法真,父亲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监。说白了老孟家和老法家都是同一个阶层的,完全可以彼此亲近亲近。

这不,建安初年的时候,西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可谓是颗粒无收、赤野千里。为了避难躲灾,孟达与法正结伴逃往蜀地,投靠了当时的益州之主刘璋。

刘璋是承袭了他老爹刘焉的官职和基业。但是众所周知,刘璋在历史上的评价主要就是四个字——暗弱无能。精明如刘焉会选这么弱的继承人,主要是因为长子刘瑁、次子刘诞在长安被杀,只剩下三子刘瑁和幼子刘璋,而以益州官员赵韪为首的掌权派觉得刘璋更好控制,所以刘璋由此被推举为新任益州牧。

刘璋软弱无能,掌权的益州派出于本地保护主义,自然对外来者也就是所谓的东州派,进行打压。来自扶风郡的孟达和法正郁郁不得志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这就引出了后面张松、法正、孟达等人,因不满刘璋无能,而密谋向刘备“暗送秋波”,后来刘备入蜀作战成功,孟达与法正等都算是有功之臣。

△刘璋,投降刘备后,改封振威将军,因而标题也称其为“振威”

这是孟达第一次叛变,因为刘璋暗弱无能,自身得不到提拔和发展,所以转向了雄心大志的刘备。这一次叛变不光是孟达一人,有相当一批益州官员也一同倒向了刘备。刘璋个人能力太弱,以至于令一众官员都寒了心,在我看来这次叛变倒也算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

二叛:拒援武圣,心虚叛逃

刘备平定蜀地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公元219年,孟达从秭归发兵向北进攻房陵得手,又进一步进攻上庸。刘备不放心孟达独自镇守上庸这种边界地带,便让义子刘封从汉中溯沔(miǎn)水而下,统领孟达的军队。

△孟达攻占上庸路线

原本守好新占领区倒也无事,可是关羽发起的襄樊之战,先胜后败,中间向刘封、孟达提出了支援要求。

这其实是一个挺棘手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关羽为人傲慢,人缘差,所以想来刘封、孟达不太可能与之交好,另一方面刘封、孟达刚占领上庸,后方不稳,手中可战之兵又有限,所以二人回绝了关羽。想来二人都认为,关羽打不赢自然会退回江陵,他俩到时候理由充分,也不怕关羽责难。

可谁曾想关羽干脆就牺牲了,这下孟达慌了,蜀汉集团的二号人物死了,自己还牵涉其中,有坐视友军战败之责,刘备绝对不会轻饶他。孟达思前想后,越想越怕,再加上刘封平时对他趾高气昂,诸般苛责,他便干脆带着四千多家部曲投降了曹魏。

△关羽战败

这次叛变起因其实是没有救援关羽。孟达自然有他的理由,前面也说过。但是不客气地说,我要是君主,孟达这种人我也不会喜欢和重用。

为何?

因为他自私自负,无团队意识,毫无大局观。

上庸那种地形狭长的沿江地区,守没多大好处,攻又面临着粮草、兵力不足的问题,其实是鸡肋之地,后期也一直是曹魏的地盘,蜀汉也没有受太大影响。而荆州之地,乃是蜀汉振兴的根基,就算扔了上庸也要守住。我想要是换了赵云、张辽等有胆识之将,他们一定会或多或少地支援关羽,因为关羽的得失牵扯极大。显然,刘封和孟达没这个概念,自己顾自己就好,可见二人都是自私短浅之辈,坐视友军覆亡,从态度上就有严重的问题。

△上庸地形狭长,环山夹水,资源贫瘠,兵力难以运动、展开,不是用武之地

所以,孟达的这次叛变其实是圆不过去的。他就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怀着对他人的不满和逃避自己的过失,就叛变敌国,实在是毫无忠义可言的自私之人。

三叛:心不自安,叛魏归汉

孟达带着人马和地盘投降,曹魏自然是“不要白不要”的态度,因而曹丕也重重封赏了孟达,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以孟达为新城太守,摆出有功必赏的姿态,其实心中根本也是鄙视孟达这种投机分子的。

△孟达

孟达当时与曹魏重臣桓阶、夏侯尚关系好,所谓朝中有人底气足,因而他在曹魏混得心安理得、风生水起。

可是等到曹丕死后,桓阶、夏侯尚也相继离世,孟达又慌了,他作为一个叛将心虚是一辈子的事,这下朝中没人了,这觉也睡不好了。诸葛亮瞅准了时机,向孟达递来了橄榄枝,而孟达再次为了自保,准备叛魏归汉。

其实这个时候孟达早就臭名远扬了,诸葛亮撩拨他也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孟达归汉既可以打击曹魏,也可以讨回失去的地盘,就算失败蜀汉也没有损失。

△司马懿奇袭孟达

而曹魏这边收到了魏兴太守申仪的密报,提前得知了孟达要造反的消息。于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先假意安抚孟达,然后八天突进1200里,火速端掉了孟达的老窝。而孟达当时还如坠梦中,认为不可思议,安逸久了竟然连造反都那么的不走心,实在可笑。孟达的结局自然是被斩杀,然后首级传送京师。

孟达这一次的叛变,依然是为了自保。其实他从前两次叛变就已被世人看清楚了,是个十足的自私自负、不忠不义之人,各方与他只有利用,根本谈不了信任。而他也成为了蜀汉最没有操守的臣子,一生三叛,下场凄惨。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在此感谢。

缃の波斯猫

缃の波斯猫

说到在“朝三暮四、不断叛变”这方面的造诣,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将领王擢(zhuó)让人叹为观止:短短3年内,他变节了4次,一生中共为5个不同的政权服务,而且竟然还能得以善终。

但我们别就此嘲笑他,此人的离奇经历,其实是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梳理他的经历,我们能从其中管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乱象。



严格来说,王擢称不上是个大人物,所以他在史书中的登场是突然式的,而且还不怎么体面:公元344年,“凉州将张瓘败赵将王擢于三交城”。

这里的凉州,指的是西北的前凉,它是当时北方仅存的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对偏居东南的东晋称臣;

而“赵”,则指的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是一个几乎统一了北方、武力空前强盛的政权,让东晋头疼不已、望而生畏。(除此之外,那时并存的大小政权还有西南地区氐族人李氏兄弟建立的成汉,东北燕、辽地区的慕容鲜卑)

当时后赵的统治者,是历史上排得上名号的暴君石虎。那一阵子,他对内杀儿子、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奴役百姓,对外袭扰东晋、进攻慕容氏(却反而挨了顿揍));当然了,对于西北地区相对弱小的前凉,他更不会客气。不过从上文说列的结果来看,王擢显然给他丢脸了。



不过石虎不会善罢甘休。公元346年5月,凉王张骏去世,世子张重华接班。面对这个年轻人,石虎认为自己吞并河西的大好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即兵分多路进攻前凉,王擢就是统帅之一。

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起初赵军势如破竹,王擢突袭武街,抓获了凉州将领曹权、胡宣,徙七千馀户于雍州;大将麻秋、孙伏都攻下重镇金城,前凉全境为之震动。

不过,随后一位年轻的儒生——凉州主薄谢艾横空出世,带着区区五千人奇袭后赵大军,麻秋狼狈败退。

但到了下一年五月,后赵卷土重来,王擢继续担纲重任,先后攻下晋兴、广武、武街,逼近曲柳。然而,两个月后,他脆败于谢艾的前锋部队,狼狈逃回黄河以南地区。没过多久,麻秋率领的主力也被谢艾打得落花流水,后赵再次铩羽而归,石虎甚至感叹不能再打前凉的主意了。



到了公元349年,一代暴君石虎终于死了,像当初司马氏一样,为了争夺权力,他的儿子们展开了血腥的权力争夺战。最终,石虎的养孙子石闵——也就是冉闵笑到了最后,他几乎杀光了石氏全族;公元351年,独苗石祗也被手下所杀,后赵宣告灭亡。

随后,后赵的疆域四分五裂,各派势力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冉闵的冉魏遭到围攻、氐族的前秦扎根关中、慕容鲜卑的前燕南下,中原乱成了一锅粥。

而当时的王擢,正担任后赵的西中郎将,起初还屯守着自己的陇西地区、默默关注着各位大佬互掐,以便见机行事。

不过,作为一名赌客,他可没有什么“买定离手”的觉悟,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重新下注,立场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公元352年7月,在冉闵被慕容恪击败后不久,东晋殷浩也试图北伐;王擢派遣使者向东晋请降,被遥拜为征西将军、秦州刺史。

不过,到了十月,眼见慕容氏的前燕发展势头迅猛,那些后赵的旧部纷纷贴上来抱大腿,夔逸、张平、李历、高昌、刘宁等都从燕王慕容儁那里获得了新的任命,王擢也利索地跟风,果断抛弃东晋、投靠了慕容氏,并被任命为益州刺史。

不过,当时的王擢身在陇西,跟东边的前燕并不搭界。11月,前秦丞相苻雄对他发起了猛攻,王擢孤掌难鸣、难以抵挡,只好往西跑向凉州,投靠了曾经的对手——张重华。

见到这位曾经的羯赵猛将,张重华倒不记仇,反而以实际行动表示了热烈欢迎:他任命王擢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并且给予了特殊的恩宠待遇:“特宠待之”。



不过,王擢随后的表现有些对不住张重华的青睐。他带着前凉将领张弘、宋修以及1.5万凉州铁骑进攻前秦,结果却遭到了惨败,在龙黎之战中,前凉军人被斩首1.2万,张弘、宋修也被活捉,差不多算是全军覆没了。而王擢则再度发挥了自己战场老油条的本色,果断舍弃秦州、单骑跑回了前凉都城姑臧。

精锐损失惨重,张重华那个心痛,他亲自穿孝衣为阵亡的将士送丧,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但丢了的地盘得拿回来,随后他又组织了2万兵马交给王擢,好歹从前秦手里夺下被被占据的秦州。

到了公元354年3月,东晋名将桓温伐秦,晋军从蜀地、江陵分头进攻,一路攻城略地、连连得手,王擢也从西北攻打陈仓以策应晋军。

四月,桓温温与秦兵战于蓝田,取得大胜;桓温之弟桓冲则在白鹿原击败苻雄。连王擢也势头喜人,他于五月攻克陈仓,杀掉前秦扶风内史毛难。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晋军甚至已经逼近长安,收服关中仿佛指日可待。

然而,随着晋军的挺进,前秦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缺食少梁的桓温多次遭遇失败,不得已开始回撤。6月,占据了陈仓的司马勋、王擢也被苻雄击败,司马勋逃奔汉中,王擢逃回了略阳。



经此大变,王擢再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初在接触到晋军后,他对桓温其人也有所了解,随后偷偷派人向时任梁王张祚汇报,说桓温善于用兵、但志向却难以猜测。

桓温确实不是个简单人物,他之所以伐秦,是想在之前伐蜀成功的基础上再次立下旷世奇功,以巩固地位、攫取权位;但他又担心拿下关中后会兔死狗烹,由此犹豫不决,才间接导致了此次行动最终流于失败。

由此可见,王擢还是有识人的眼力劲的,然而他没想到张祚是个不成器的货色。

听说桓温雄心勃勃、其志难测,原本还帮助晋军的张祚胆战心惊,担心自己成为对方的下酒菜;同时,他对“善于”叛变的王擢也起了疑心,甚至还采取了刺杀的下三滥手段。可惜,刺杀未遂。随后在桓温撤退后,他终于壮起胆子,派兵攻打王擢,却丢人地被对方击败。

到了11月,不被前凉容纳的王擢率领部下投降了前秦,被任命为尚书,一年后去世。而他的儿子王统,则担任了前秦的益州刺史一职,可见王擢也算是得以善终。



如果对照以翻脸闻名的吕布,王擢也丝毫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被称为“五姓家奴”,但咱们并不能因此而鄙视他。王擢的奇特经历,其实是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世的影子罢了:

司马氏南迁、衣冠南渡后,原本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沦为了权力真空区,各路枭雄以武力较高下,成了彻彻底底的丛林社会——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由于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彻底整合中原的能力,政变、军事斗争此起彼伏,导致权力更迭如同家常变法,今天你也许还在称王称霸,没多久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全家遭殃。

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人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中原汉人也好,还是所谓的五胡也罢,他们的最大任务只有一个:活下去。在这种卑微的人生追求面前,所有的政权更迭,都没有任何道德高下之分。于是,对王擢这种混迹于中原的武将来说,无论为谁服务,对他来说都没任何区别,能活命、保家就可以。

那么,对于王擢这种朝秦暮楚的军人,那些政权为什么会接纳他呢?原因其实一样:身在乱世,后赵、前秦、前燕、凉州张氏,哪里还讲究什么道德情操,只不过存在愿不愿意做表面功夫的区别罢了。正是因为处在以武力较高低的军国时期,王擢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将,更加是最宝贵的资源,若没有深仇大恨,谁会拒绝他的投降归顺?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五胡十六国时期深刻证明了这一点。

xdanne

xdanne

布衣将军冯玉祥

lilinbell

lilinbell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盗墓将军孙殿英

孙殿英

孙殿英,早年间凭借其装神弄鬼的本事,当上了某封建部门的头子,收了不少徒弟。在这期间,他还干起毒品买卖,发了一笔横财,趁机招兵买马,其中就有不少流氓、土匪。孙殿英俨然成了土匪头子,之后又趁第二次直奉战争到处抢掠,扩充队伍。

第一次倒戈

1925年春,豫陕甘剿匪总司令和国民军胡景翼部爆发大战,孙殿英被剿匪总司令收编。当年土匪头子摇身一变,成了第五军混成旅旅长。

第二次倒戈

不久,剿匪总司令憨玉崑战败,孙殿英又改投国民军3军副军长叶荃,担任旅长,之后又升任旅长。不过随着战事变化,国民军3军需行军至河南,山大王孙殿英不肯离开自己的地盘,于是中途脱离队伍率其部留下来,继续招收土匪、培养他的信徒。

第三次倒戈

孙殿英在尝到权力的滋味后,开始居安思危。当时军阀混战,一个地方军阀很容易被大军阀吞并。而那些大军阀出身太高,不好接纳自己一个土匪。孙殿英知道在山东的张宗昌,同为土匪出身,自己去那应该没问题。于是派人请求张宗昌收编,张宗昌果然同意。

张宗昌

不久,张宗昌奉命袭击国民三军所属部徐永昌部,立下战功,之后又晋升军长(火箭啊)。

第四次倒戈

1927年秋,孙殿英被派往与冯玉祥交战,不过被国民革命军打败。孙殿英败退天津,不久后走投无路,只得投靠蒋介石,接受改编后,又被任命为第6军团第12军军长。

插曲:东陵盗墓——慈禧、乾隆墓

1928年6月,孙殿英的部队被调至清朝东陵附近,作为天生的土匪,他当然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盗墓。

于是,孙殿英借军事演习的名义把整个东陵都给封了起来,接着命令士兵挖墓,先慈禧墓后乾隆墓。整整三夜后,满满5大皮箱的珠宝、字画等奇珍异物被运往司令部。不过,这哪有不透风的墙,孙殿英的龌龊行径被登上报纸。全国各地民情激愤,纷纷要求惩办孙殿英。孙殿英拿出部分宝物献给国民党高官,这就包括四大家族以及军统首脑,因而得到保护,这事算是平息了。

第五次倒戈

1930年春,中原大战前夕,孙殿英看到冯玉祥、阎锡山湿透很猛,便想叛变蒋介石。冯玉祥也有意把孙殿英给拉拢过来,于是为人他当安徽省主席,孙殿英欣然接受,公开叛蒋。

冯玉祥

第六次倒戈

之后中原大战开打,蒋介石派重兵攻打孙殿英,孙殿英当让打不过,溃败而逃。这时,他又想到了张学良,便向张学良示好,投靠了张学良。此时,张学良收下了蒋介石抛来的橄榄枝,带兵入关,孙殿英也算是再次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抗日同盟军,极力拉拢孙殿英。不过蒋介石哪能让煮熟的鸽子飞了,于是借口让他当察哈尔省主席让他攻打同盟军。不过战事吃紧,孙殿英在蒋介石的过河拆桥下被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能孤身逃跑。

1938年,孙殿英经过不懈努力,再次投奔蒋介石,蒋介石也给了他新编第五军军长的职位。孙殿英很是感激,不过这次他学聪明了,不再出风头,而是踏踏实实地做“生意”。做什么生意?老本行毒品,“养活了”一大批国民党高官。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他利用各层关系,不仅和国民党走的亲密,还和八路军以及日本人做起了生意。

第七次倒戈

1943年4月23日,日本人在太行山将孙殿英包围,倒戈将军再次倒戈日本人,当了汉奸。之后孙殿英又利用他的鸦片贸易诱降许多国民党高官。

第八次倒戈

随着抗日战争走向尾声,孙殿英又开始谋划自己的出路,他此时又示好蒋介石,恰此时蒋介石正在准备内战需要孙殿英一样的汉奸部队,便收编了孙殿英部。孙殿英再次倒戈后,大概是为了得到蒋介石的信任,拼命地准备内战。

第九次倒戈——唯一正确的倒戈

1947年春,解放军围攻汤阴,孙殿英奋力抵抗,苦苦支撑盼着蒋介石的支援,不过很遗憾,蒋介石到最后都没派来,只能投降。

在被俘的日子里,孙殿英整日唾骂蒋介石不够意思,不来支援他。共产党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不计前嫌,好生照顾他。不过,天公不作美,孙殿英长年吸食鸦片,再加上心情沮丧,身体每况愈下,即使共产党四处为他求医治疗,他还是病重逝世。

倒戈将军孙殿英,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恶贯满盈的一生。

小康丸子

小康丸子

有朋友提到了“倒戈将军”冯玉祥,我觉得不对。

冯玉祥将军是多次转换过阵营,有倒戈将军的名声。但是,这不算“叛变”!民国军阀混战,为了各自利益,为了生存,军阀之间结成短暂的联盟也是情理之中。就是信仰不同的国共两党,两者之间还经历过两次合作呢,你不能说他俩也是“相互叛变”吧。

就拿果粉一直很推崇的阎锡山来说,其变换阵营的次数不必冯玉祥少。但是,由于阎锡山一直很反共,没有投共,晚年过得不错。所以,果粉很喜欢洗白阎锡山。

而冯玉祥将军就不一样了,在我党困难的时候,他对我党表示了同情。这可是犯了蒋介石的大忌。而且,冯玉祥是坚决主张抗日的。在蒋介石下令“侈言抗日,立斩无赦”的时候,冯将军亲赴察哈尔和我党合作一起抗战,组织抗日同盟军!这可是我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抗日合作。


等到解放战争时,冯将军在1947年就撰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大量批判。注意,这一年,解放军还处于劣势。1948年,冯玉祥又组建了民革,主旨就是推翻蒋介石独裁,分化了国民党内部势力。

在大是大非和民族大义上,冯将军还是做的可以的。

至于那些批评冯玉祥部下“倒戈”多的,请看看同样是冯部的佟麟阁和张自忠将军。民国军阀相互合作和争斗,这是旧军阀的通病。不能因为这些争斗,来讽刺冯玉祥。

(文|勇战王聊历史)

开心麻麻

开心麻麻

侯景!

侯景,本姓候骨,字万景,山西朔州人。看他的姓也就知道了,不是汉族人。他羯族人,南北朝时期第一战将!

他的一生完全可以说纵横天下,莫之能敌。中国的士族门阀制度被他一手摧毁,再也没有复起,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为中华进步尽了一点功劳!

当时之世,只有一个毛主席“千古之下为之神往”的白袍书生大将军陈庆之可以与他一战!其余皆不是他侯景的对手。

第一次叛变:

初,他只是怀朔镇兵,随长官反叛北魏朝廷。

第二次叛变:

由于他具有一定天生的军事才能,在战斗中拉起了一小队人马,转身投靠了北魏权臣尔朱荣。本来是起义反抗北魏的起义兵,结果投靠了北魏第一权臣天柱大将军尔朱荣。

第三次叛变:

在尔朱荣和葛荣的邺城大战中,侯景率军立下了生擒葛荣的大功,一战成名,再加上他确实御军有度,悍勇有谋,深得尔朱荣信重,也就独掌了一军。

尔朱荣死后,尔朱荣的部将高欢起兵反叛尔朱荣家族,侯景不假思索就归降了高欢,尽管这时候,侯景兵强马壮可以一战,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投降了。

他的实力确实不容小嘘,拥兵十万,高欢也就容忍了他割据河南整整十四年,积蓄了更大的力量。

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还玩养寇自重的把戏。一次高欢以二十万人马围住了死敌宇文泰一万余人,本来占尽了上风,高欢欲用火攻,一把火烧个干净算了。侯景却主张我众敌寡,胜券在握,应该生擒宇文泰。高欢听其言,结果中了人家的埋伏,损失了戴甲战士八万人,铠甲十八万具,失去了统一北方的大好时机。

第四次叛变: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视骄横跋扈的侯景为心腹大患 ,侯景亦为屈居于黄口小儿之下心有不甘,两人君臣之间水火不容,侯景先向宇文泰求援,不纳!转而向梁武帝萧衍称臣。

第五次叛变:

侯景做了梁武帝萧衍的臣下后,欲求婚于王、谢名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请梁武帝做媒,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高拒绝了他,种下了反叛的种子。

后来梁武帝试图拿侯景的生命和侯景的旧主高澄交换自己的一个宗室亲戚,被侯景先获得了情报,于是起兵叛乱。发表榭文曰: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侯景军所经之处,高门大族屠杀殆尽,资产全部充军,豪门奴婢、部曲尽数解放,这些人纷纷投入侯景大军,侯景军军威更镇,只用了不到半年,就打开了建康城,俘虏了梁武帝萧衍父子。

后来侯景看着萧衍不好控制,想法饿死了他,又找了一个傀儡萧纲立为皇帝,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梁国算是侯景的了。

第六次叛变:

这次没有打仗,只是命令他的有一个傀儡皇帝萧栋禅让,侯景再一次叛变了梁国,建立了“汉”国,自己坐了大汉皇帝。

“天令其亡必令其狂”!连“宇宙大将军”都出来了,再加上他的六次叛变,天下各方各种势力恨透了他,人人欲诛之而后快。

梁国大将,后来的“陈”国皇帝,陈霸先不负众望击败了侯景,败军之中,侯景被自己手下所杀,侯景的一生结束。

peggy08008

peggy08008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镇嵩军首领刘镇华应该算是典型的一例,他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奉行“有奶就是娘”,先后投靠并背叛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最后归附于国民党蒋介石。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

刘镇华,本名茂业,河南巩义县河洛镇人,1883年生于一个小商家庭。刘镇华的镇嵩军臭名昭著,罪行累累,奸淫掳掠,横行乡里。1926年初,刘镇华率10万镇嵩军围困西安,从春到冬长达八个月之久,他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城内军民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饿死、冻死、病死、战死的达五万之众,这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长安”事件,后来,冯玉祥将军挥师南下,才解了西安之围。

老百姓对刘镇华及镇嵩军恨之入骨,称刘镇华是“刘屠夫”,编着歌谣骂到:刘镇华,日你妈,你把百姓给的扎,给你票子你不要,你光要的北洋造(袁大头银元)”。镇嵩军驻扎的地方,一日三餐都要让当地百姓做好送去,还要吃好喝好,稍有不从,就拳打脚踢,鱼肉百姓,老百姓骂到:“镇嵩军不是人,顿顿吃饭要砸盆,镇嵩军真坏蛋,顿顿吃饭要摔罐,镇嵩军不要脸,顿顿吃饭要砸碗”,刘镇华的恶迹由此可见一斑。

1936年10月,刘镇华的靠山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听到这消息后,他连惊带怕,导致精神失常。1949年,刘镇华去台湾,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阿爪

阿爪

首先,谢谢邀请。

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倒戈叛变的将领数不胜数,被历史所不耻,本期小姐姐给的大家盘点有名的倒戈叛变。我们流传几百年的“冲江一怒为红颜”一语,想必,当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应该都会想到,“冲江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吴三桂的“冲江一怒为红颜”改变历史的进程,满清少数民族开始入主中原,开创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何说吴三桂是历史比较有名的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吴三桂本来是明朝末期著名的抗清的英雄,他出身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他在不到二十岁时候就考中武举,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都是当时辽西抗清名将,在吴三桂十六、七岁时期,其父吴襄在与后金作战中,被俘虏,吴三桂仅仅率领几十骑直接冲入后金几万八旗劲旅当中,救出其父并且成功脱险,可见少年吴三桂勇悍过人。

(吴三桂救父.)

崇祯在位时期,吴三桂为辽东总兵,手握威震八旗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明末明朝唯一精锐的战斗力部队,一直在山海关抗击清朝八旗,在崇祯十七年,在大顺军围住北京城时期,身为明朝将领,此时吴三桂本应该勤王护驾,可是吴三桂拥兵自重,结果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吊死煤山,吴三桂得知崇祯吊死,立刻退居山海关,开始拥兵观望时局发展。

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开始多次招降吴三桂,并给吴三桂部下送去白银作为军饷,显示招降诚意,吴三桂本已经打算投降大顺政权,当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在奔向北京路途中,吴三桂收到家里逃出来仆人说到,他最爱的妻妾陈圆圆已经被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其父以及家人已经被李自成已经杀掉,李自成此时已经统帅大军开始讨伐吴三桂,此时,面对背后是八旗铁骑,面前面对是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做出了一个后世流传几百年“冲江一怒为红颜”的事。

(吴三桂大战李自成)

当爱妻家人被霸占杀害之后,吴三桂开启了山海关的大门,投降清军,吴三桂作为“叛国贼”带领自己部下与清军联合打败大顺政权,八旗入主中原,清朝入关后,吴三桂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从山海关一路攻城略地,南下打到广东、云南,最后出兵缅甸,杀死南明永历帝,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吴三桂立下汗马功劳,后被清廷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吴三桂投降清朝)

清朝康熙继位之后,面临三藩的威胁,三藩的首脑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在镇守云南之后,不断扩充实力,储备粮食、战马、云南,吴三桂此时拥兵近二十万,贵州、云南两省全部被吴三桂控制,成为国中之国,而三藩所需要军饷已经占据清朝国库总收入多半,康熙身感入不敷出,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朝廷时刻面临威胁。在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撤销三藩,在形式逼迫下,吴三桂一面假装向朝廷上书,同意撤藩,另外一方面积极备战,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吴三桂杀死南明永历帝)

随后一路攻城略地,饮马长江,康熙十三年十一月,吴三桂攻占衡阳,随后在衡阳称帝。期后病死,康熙经过八年平盘,最终平定三藩。

(吴三桂称帝)

纵观吴三桂一生,在小姐姐看来,吴三桂就是“三姓家奴”,一生追逐于各个角色,不断倒戈叛变的一个将领。

Dream_baby

Dream_baby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孙殿英当仁不让。孙殿英不仅因盗窃东陵出名,倒戈同样出名。

孙殿英起初是投靠"庙道会",后成为会首,后拉一些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丁香玲部,从副官升到营长。然后独立山头,亦匪亦兵扩充力量。后投奔憨玉昆任旅长。又在张宗昌手下当了师长,军长。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1930年又叛蒋投靠冯玉祥,后被张学良改编任四十师师长。

抗战暴发后,其开始在抗日战场上还算
英勇,但被日军包围后又投降日军,任伪二十四集团军副司令。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又变成新编第四路军,在解放战争中于河南汤阴被俘,后病死于战犯管理所。

咖啡和膏药-岱恩小V

咖啡和膏药-岱恩小V

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五支部队,其中之一就是东晋的北府兵,而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就是一个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因为北府兵的强大,所以尽管东晋末年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只要得到了北府兵的支持,就会立刻掌握局势,而失去北府兵的支持,则很快就会兵败身死。

北府兵的由来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在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皇帝苻坚决定率兵南下,攻打东晋,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东晋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问题,于是谢安就派自己的侄子谢玄镇守广陵,并在广陵募兵。

由于北方战乱,所以大量汉人南迁,由此形成了“流民”,这些流民的家园被毁,所以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极度仇恨,而且谢玄在募兵时,不问出身和地位,只看其能不能打仗,所以这只军队虽然没有经过长期的正规训练,但自成立之初,就有着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由于这些流民大多来自广陵、京口地区,而京口又被称作“北府”,所以这支军队通常被称为“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大败前秦军队,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

然而,在淝水之战中功劳最大的谢安和谢氏家族,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却处于不利位置,谢安急流勇退,交出兵权,离开了朝廷中枢。而谢玄被也解除了北府兵的兵权,移镇东阳城,不久之后病逝。

谢玄死后,北府兵的领导权先是落入司马恬手中,后来又落到了王恭手中,此时我们的主角刘牢之,因为在一次和前燕的战斗中,救援不及,被以“怯弱畏敌”的罪名免去了官职。

刘牢之的第一次背叛

东晋自从建立以来,其朝政就为各大门阀家族把控,最早的是琅琊王氏,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几乎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王敦起兵直接逼死了晋元帝。之后,王家后人兴趣转向了政治之外,出了很多人才,比如书圣王羲之。

琅琊王氏之后,就是颍川庾氏,代表人物是庾亮。庾亮之后,又是桓温,桓温之后便是谢安。所以,谢安执掌朝政时期,司马家族出来一个叫司马道子的人,他天天撺掇孝武帝疏远谢安。在他看来,这些门阀家族没有一个好东西,他们都是觊觎司马家族的皇位和权力。

谢安有一个女婿,叫做王国宝,因为谢安没有用手中的权力给他安排足够高的职位,所以便怀恨在心,投靠了司马道子。正是在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等人的逼迫下,谢安才被迫退出了政治中心。

后来,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儿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道子成了皇叔,便以此身份把持朝政,重用王国宝这类的小人,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这个时候,镇守京口的王恭坐不住了,他手里掌握着最精锐的部队北府兵,当然不肯眼睁睁看着司马道子如此胡闹,于是出兵讨伐。司马道子准备不足,于是选择了息事宁人,下令处死了王国宝等人,王恭也就率领北府兵回到了京口。

但司马道子心里并不服气,他命王愉为江州刺史,作外藩以作屏卫,于是王恭二次起兵讨伐。这一次,司马道子没有屈服,而是派儿子司马元显出兵抵挡。

第一次起兵讨伐时,王恭就起用刘牢之为司马,后来又兼任晋陵太守。然而,王恭出身高贵,从心底里是看不起刘牢之这类从底层升上来的军官的,所以只是利用刘牢之为他打仗,其实并不如何尊敬他。

对于这一点,刘牢之心里很清楚,所以十分怨恨。而还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王恭此时的对手,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知道刘牢之对王恭不满,于是派人去策反刘牢之,并许诺事成之后,让他取代王恭的地位,成为北府兵的首领,刘牢之左右权衡之后,答应了下来。

而就在此时,王恭也得到了刘牢之要背叛的消息,但因为告密之人素来和刘牢之有仇隙,所以王恭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设下酒宴招待刘牢之,并任命他为前锋,把全军最好的士兵和装备分配给他。这就是王恭的一厢情愿了,这一点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变刘牢之造反的想法的,所以当刘牢之离开之后,立刻背叛王恭,归顺朝廷。

刘牢之的背叛,导致了王恭的迅速失败,最终王恭兵败被捕,押到了建康。临刑前,王恭吟诵佛经,理顺胡须鬓发,毫无惧色。死后家无钱财布帛,惟有书籍而已。

刘牢之的第二次背叛

王恭死后,刘牢之果然代替王恭,接管了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但刘牢之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中司马,属于低级将领,靠着出卖主子,一下子成了北府兵的首领,手下诸将当然不服。

为了建立威信,刘牢之一边在军中安插亲信,一边发动了讨伐孙恩的战役。孙恩本是五斗米道的教主,趁着王恭起兵时造反,刘牢之统率大军东征,果然北府兵战斗力强悍,很快就打得孙恩全军覆没,不得不逃到了海上,成了海岛。而刘牢之凭此一战,声威大震,也在军中树立起了威望。

而司马元显在打败了王恭之后,声望已经超过了父亲司马道子,于是从此之后渐渐取代了父亲,掌握了朝政大权,郁闷的司马道子只好天天借酒消愁。

公元403年,司马元显出兵讨伐荆州太守桓玄,并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桓玄是在王恭起兵时,趁乱夺据了荆州,渐渐地不受朝廷节制。司马元显对桓玄非常忌惮,此次讨伐,也意在一举解决这个最大的麻烦。

但是,对这场战役刘牢之很没有信心,他觉得桓玄从小就享有英名,如今又凭仗江南之众,自己根本打不赢。而且,就算万一打赢了桓玄,到时候功劳太大,反而会受到司马元显的猜忌,于是犹豫不决。

刘牢之的这点小心思,被桓玄看了出来。他派人去劝说刘牢之,“如今足下与桓公为敌,战败了将会遭到灭族之灾,战胜了同样会遭到灭族之灾,出路在哪里呢?与其头足异地,身败名裂,为天下人所耻笑,不如调转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贵,这样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长地久。”

刘牢之深以为然,于是下定决心投降了桓玄。

刘牢之的背叛,导致了司马元显的战败,很快桓玄的部队就攻破了建康,活捉了司马元显。司马元显及其六个儿子,以及众多部下,都被桓玄斩首,司马道子也被毒死。

刘牢之的第三次背叛

刘牢之第一次背叛王恭,还算能说得过去,毕竟那个时候司马道子代表的是东晋朝廷,王恭属于叛乱。但是,第二次背叛司马元显,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此时的桓玄属于叛军。

因此,在刘牢之第二次背叛的时候,北府兵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满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新主子桓玄也不待见他。一是因为桓玄同样瞧不起出身低贱的刘牢之,二是因为桓玄对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心有忌惮。

于是,在司马元显被杀之后,桓玄立即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将其调离京口。这就是明摆着就夺走刘牢之的兵权啊。可是,刘牢之在这乱世中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支北府兵,如果失去了对北府兵的领导权,那他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砧板上的肉而已。

所以,当刘牢之得到这个任命的时候,非常愤怒,长叹道:“才刚刚开始而已,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大祸将会降临了!”于是召集部将,准备背叛桓玄。

然而,这一次部将们不肯再跟随他背叛了,他们说,“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于是,众将一哄而散,这其中有一个当时还不起眼的将领,叫做刘裕,后来成了北府兵的首领,并最终篡位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

而刘牢之则心灰意冷,尤其是误以为儿子刘敬宣之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综上所述,处在历史演变关头的刘牢之,心中并没有自己的理想。他一生戎马,但都是为当权者驱驰,目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不能综观时局,也就无法合理地运用强大的北府兵。刘牢之先后屈服于司马氏皇权的名分和士族桓玄的社会影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的,相比较于他的晚辈刘裕,刘牢之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cookies

cookies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之前,面对敌汤恩伯兵团的疯狂进攻,鲁南军区机关和后期人员奉命转移。在渡过小清河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被军区保卫部押解的国军中将郝鹏举认为这是逃跑的大好时机,遂不顾一切跃起窜逃,被军区保卫部干部战士当场击毙,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郝鹏举)

郝鹏举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军旅生涯中多次倒戈或者叛变,倒是深得西北军这方面的“真传”。1920年毕业于河南第四师范学校,随即投奔冯玉祥的部队,成为冯的传令兵,因其具备一定文化,1925年还被冯玉祥选送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升任第二集团军独立炮兵团长、第2军参谋长等职务。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郝鹏举叛冯投蒋,被任命为第25路军少将独立旅长,逐渐升为路军参谋处长、副师长等职务,为了表示效忠还特地加入了“蓝衣社”。抗战爆发后担任胡宗南第一军少将参议和干训团长,胡宗南其实并不喜欢他,始终不予军权,不久因为跟某团长夫人的桃色事件搞得满城风雨,胡宗南奉蒋命令将其羁押。



(大汉奸缪斌)

1940年买通看守越狱成功,投奔傅作义不受待见,遂叛蒋投日,主动致信两大汉奸汪精卫和缪斌,出任汪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教育长”,也成为一名可耻的汉歼。1944年出任汪伪“第八方面军司令兼淮海省长”,配合日寇驻防徐州,手下发展到四个军70000多人的武装。

1944年底汪精卫伪政权大势已去后,郝鹏举再给重庆政府频送秋波,表示愿意“反正效忠”,遂于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3集团军总司令及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奉命“光复”徐州。然而等到国军接收部队和大员到达后,郝部立即被缩编成为四个师,并被赶出徐州市区,驻防台儿庄一线。

(陈毅接见郝鹏举)

此处已是国军与新四军防区的接壤地带,等于说郝鹏举的部队被中央军和新四军夹在了中间,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改任“徐州绥署主任”的顾祝同逼迫郝鹏举在前面搞摩擦打进攻,借我军之手解决伪军的意图比较明显。一向善于保存实力的郝鹏举深知形势不妙,产生了投奔新四军的念头。

经过接触和谈判,1946年1月初,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接见了郝鹏举,答应了他有关起义的一些条件,1月9日郝鹏举的部队四师一团20000余人正式起义,改编为“民主同盟军”,同时发表起义通电。但是由于战事紧张和情况特殊,新四军并未对这支部队进行彻底改造,只派了少量政工干部,留下了这个家伙再次反水的隐患。

(朱克靖烈士)

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军大兵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犯,郝鹏举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新四军难以抵挡,立场又开始动摇。不仅联系冯治安吴化文等西北军旧友,还给陈诚写信请求“归队”,甚至直接接受保密局的暗中指导,企图借举办“起义一周年大会”时机,诱捕陈毅等军政首长,所幸并未得逞。

1947年1月16日,郝鹏举实施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叛变,接受南京方面的“鲁南绥靖区兼第42集团军”番号,并且扣押了新四军代表、他在苏联的同学朱克靖,最终朱克靖烈士牺牲在南京保密局监狱中。



(郝鹏举)

而我华东野战军为稳定解放区形势,出动第二纵队迅速消灭了这支叛军,仅仅20天后的2月7日,就生俘郝鹏举本人。

陈毅最后一次接见了郝鹏举,痛斥他的反复无常,并作诗一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而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但当时并未立即枪毙这个叛将 ,而是关押起来等待审判,结果郝鹏举最终却自寻死路。

(汪精卫缪斌与东条英机)

天天他妈咪

天天他妈咪

沙家浜》中胡司令胡传魁的原型人物胡肇汉,就是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不断倒戈叛变的墙头草,而且倒戈后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最后被抓住正法,结束了他善变的一生。

胡肇汉出生于贫苦人家,从小给人放牛,当长工,长大后当兵,开小差,还担任过水上警察的中队长,长期混迹社会使他养成了处世圆滑、心狠手辣的性格,抗战后他又投奔太湖伪军程万里部作副官。

不久胡肇汉瞅准机会组织兵变,把阳澄湖的一支地方游击队的队长给杀了,自己取而代之,并打出了抗日旗号,自封为阳澄湖游击队司令,和日伪军也打了几仗,由此成为阳澄湖地区的地头蛇,开始称霸一方。他胆大精明,工于心计,远不是《沙家浜》中“草包司令”的样子。

因为他打着抗日的旗号,所以我军有关部门对他进行了争取,他也配合新四军打了几次土匪武装。叶飞率领新四军进驻当地后,曾亲自找他谈话,晓以大义,将胡肇汉部收编为独立一支队,胡肇汉仍然为司令。但当叶飞率部撤离时,胡肇汉却在半路带着他的人又跑回了阳澄湖,你继续称霸一方。

新四军撤离当地后,在阳澄湖地区留下了36名不便行动的伤员,其中包括《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新四军团参谋长夏光。根据组织安排,他们与当地地方武装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任司令员。

夏光知道胡肇汉仍留在阳澄湖地区,便继续对他进行争取,胡肇汉担心新四军主力再打回来,不敢推辞,就含含糊糊的答应,只接受了“江抗东路司令部”副司令的委任,但对新四军若即若离,队伍并不随新四军行动,而是独立发展自已的势力。

半年后,国军势头渐强,见风使舵的胡肇汉立即变脸,公开接受了国军委任的团长一职后,又率部充当“忠义救国军”的先遣队,在本地区不断制造摩擦,甚至配合日伪军与新四军对抗,捕杀抗日干部和爱国群众,手段极为残酷。

虽然夏光等新四军部队对他进行多次打击,但却屡屡让他逃脱,最终没有受到制裁。

1949年,胡肇汉随国军逃往孤岛,被任命为“江苏救国军二纵队”副司令,不久,又胆大妄为的潜回了上海地区,妄图作乱,结果被逮捕归案。1950年12月被正法,结来了他反复无常的“精明”一生。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缕缕心香在

缕缕心香在

中国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为数不少,这些人因为反复无常而为人所不齿,民国年间就有这么一位,一生多次反戈,但结局却是不错,解放后还担任过新中国的高级职务——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化文。

吴化文(右)

吴化文是张宗昌的同乡,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他起初投军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逐渐发迹,后来跟随老上司韩复榘到山东,担任了韩部手枪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手枪旅官兵都是韩复榘从其老三路军中选拔的青壮年,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这支队伍因是韩复榘的亲兵,没有正式编制,所以军费由山东省财政支付。韩复榘被国民政府枪毙后,吴化文马上投奔了新任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他的手枪旅被沈鸿烈改编为新四师,作为保卫省政府的主要部队,隶属鲁苏战区,师长仍由吴化文担任。

当时山东省境内国民党有两大力量,一是沈鸿烈的山东省政府;二是于学忠的苏鲁战区总部。沈鸿烈和于学忠不和,吴化文新四师是山东省政府的警卫部队,驻地应该在省府附近,但于学忠却把吴化文部安排到靠近益临公路的蒋峪以西,对付益都方面的日军,离东里店(山东省政府驻地)60多公里。沈鸿烈对此很不满意,却又不好说什么,只是极力笼络吴化文,有时从大后方带回的茅台酒、银耳、火腿等贵重稀罕物品,沈鸿烈都舍不得吃,吩咐手下“留给吴师长用”。吴化文对沈十分感激,自然而然站到沈鸿烈一边,有时于学忠给吴部安排任务,吴化文大都婉言谢绝,不听于学忠的调遣。这样一来,于和沈、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国民党山东省省主席沈鸿烈(左)

后来沈鸿烈调离山东,吴化文索性反水,率新四师2万余人投日,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吴任总司令。吴化文对于学忠恨之入骨,有一次配合日军将于的总部包围,于学忠差点被活捉。后来于学忠在山东也呆不下去了,撤到了安徽阜阳,当然这是后话了。

抗战胜利后,吴化文又重新回到国民党怀抱,后来担任了第96军军长,归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但在济南战役中,吴化文故伎重演,阵前倒戈,投奔了共产党。吴化文被任命为解放军第35军军长,吴部后来随军南下,打入了南京,最先占领总统府的部队即为吴化文部。

今日东里店(沂源县),当年沈鸿烈山东省政府驻地,素有”小济南“之称

吴化文当汉奸期间曾在山东临朐、沂水北部一带制造无人区,名声很坏。全国解放后,山东受其祸害的百姓和一些山东籍知名人士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吴化文回鲁接受审查。中央和华东局考虑他是起义将领,没有让其回山东,只是将其部改编为海军,吴本人退出现役,到地方任职。我的邻居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曾是吴化文的手下,他向我透露此事,应该不假。

吴化文后来担任过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交通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2年病逝,算是善终。

In the riv

In the riv

运气最好的倒戈王――吴化文。

吴化文,1904年生,山东莱州人。人生名言:跟谁不是吃饭。这哥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叛变―消停―再叛变的循环。

吴化文17岁从军,第一个老板是冯玉祥,他跟着冯做到师参谋长,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韩复榘被蒋介石收买反冯,他就跟着二老板韩复榘攻打冯大老板,这次投机成功,让他做到了济南警备司令;


1938年初,韩复榘因为“违抗命令,擅自撤退”被蒋介石枪毙,吴化文部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师,他任师长,抗战初期,吴化文部与日寇作战甚力,但随着新老板沈鸿烈执行蒋介石反共政策,吴军遂与八路军在山东地区摩擦不断。到1943年,吴化文干脆曲线救国投降了日寇,到南京“晋见”汪精卫,被封为汪伪“第三方面军”司令。

吴化文替鬼子卖命之后,在山东疯狂杀戮老百姓,制造了多个“无人区”,以至于在山东臭名远扬,被八路军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吴化文与汪精卫

1945年,吴化文眼见日本鬼子就要完蛋,仗着手里有几万人枪,又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搭上了线,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第五路军总指挥,山东省接收大员。这已经是吴化文第四次换老板了。

然而,杂牌军的日子并不好过,1946年开始,吴化文部多次与解放军作战,人马损失过半,加之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对吴化文并不信任,曾经打算在吴到济南开会时扣留他,吴化文遂感到疑惧,并与解放军秘密联系。1947年中,蒋介石组织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吴化文部改编为第84师,吴升任第96军军长,便又改变主意,继续和解放军作战。


到1948年中,国民党在山东的地盘不断缩小,吴化文部受王耀武指挥,困守济南。9月16日,解放军开始进攻济南,9月19日晚上,不想给蒋介石陪葬的吴化文召集96军全军军官,提出阵前起义,他说:

“为了保全我们96军弟兄们的生命, 我们不能再为蒋介石卖命了,不能再做中华民族的罪人。我决定起义,投靠共产党。 愿意跟我走的军官们,做好一切准备,听我指挥。”

96军起义以后,全军两万多人连夜撤出阵地,济南南郊大门洞开,这给了王耀武致命一击。9月23日,济南解放。若干年后,王耀武在功德林里写思想汇报,说济南战役本来还可以再守,但是怕给人民带来无谓的损失,就决定不打了,一切设施俺也没下令破坏,可恨那个吴化文,起义也不提前给我通个气,要不我也起义了,何必当俘虏。

神奇的是,1948年10月,吴化文所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第35军103师和104师攻入南京,占领了“总统府”,扯下了青天白日旗,成了蒋家王朝的掘墓人。

这次吴化文终于不用再倒戈了,解放后他退出了军界,出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交通厅长,还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他在西湖边购置了一间大房子,和妻小悠哉悠哉,逝世于1962年,他去世后,周恩来,陈毅等人还送了花圈。

天使诺基亚

天使诺基亚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