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铠甲勇士

铠甲勇士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的时间从907年开始,到979年结束,前后共72年。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之频繁,社会之动荡,一点也输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呢?

首先是自唐朝中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而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倾向更加明显,唐王朝中央几乎已经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唐王朝灭亡后,北部中原地区虽然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等王朝,但是存在时间都不长,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王朝都和唐王朝一样面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掌握藩镇的武人集团先后称帝。

五代十国时期的复杂的民族关系也是导致乱局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代十国时期,北部的契丹政权已经兴起,并且大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因而借着中原的乱局频繁干涉中原王朝的政局。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幽云十六州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被后晋割让给契丹的。

下沙博爱

下沙博爱

说起五代十国,所谓的五是经历的五个朝代,十就是周边的十个独立政权,在短短的五六十年间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和政权,简直都分配不过来。朝代政权多,这也就罢了,关键是每个朝代还都经历了先后不知道多少个皇帝,加起来这么多任帝王,大概一人也轮不上几天了吧,可能除了专门研究这个时期的专家学者之外,没人能分清他们了。这段时期为什么会乱到这种地步,皇帝这么多,难道全都寿命很短吗?这还真是一个原因,这个时期的皇帝普遍英年早逝,他们并不是正常死亡的,而是被杀掉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被杀掉,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基本逃不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节度使特别喜欢造反,五代十国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度使造反,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权力啊,谁不想当皇帝,而且由于从晚唐遗留下来的传统,节度使手中可是个个有实力的,没一个空头司令。权力虽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爱,有的时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节度使造反,有实力肯定就会招来不信任,皇帝就想出来一个移镇的法子,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镇掉到另一个镇,把他们跟所带的军队给剥离开,这样帝王的皇位得以稳固。但是这些措施都让节度使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个是士兵经常倒戈,最有名的赵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黄袍加身给送上了皇位吗。士兵为啥这么喜欢倒戈呢,主要还是穷,那个乱世当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种职业了,靠打仗挣钱养家糊口,搞农业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开锅。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着会获得更大的奖励、更多的金钱,一般要造反进京的都会给士兵一点承诺,成了之后给多少钱作为奖励。

文官劝进也是一个因素,劝进就是来为那些造反的节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为什么喜欢劝进,也就是喜欢跳槽选择另一个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没有办法活,乱世是武将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里没有权利,只能依附这些手握实权的武将,简直是铁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谁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这个位置,文官就会谗言进劝为保实权。

第四个是宰相弄权,五代时期弄权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讲的都是也宰相权臣弄权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们也说了那个时候文臣处于弱势,文臣的头头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读多年圣贤书,他们就希望通过控制朝政,控制皇帝达到掌权的结果,但是一般都会适得其反招的节度使造反,毕竟清君侧是个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凝望

凝望

1. 五代十国混乱是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有军权,逐渐不听朝庭命令,也就是相当于各大区司令专权,比较有明的“安史之乱”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因为死太监可以随便决定皇帝生死,使得像李世民一样牛的皇帝不可能再有,掌控不了大局.所以各地方自立小朝庭,相当于军阀混战,所以五代十国(其实是十一国).

2.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所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代十国农业生产肯定受到影响,粮食不够,所以人吃人.唐末以残暴著名的军阀秦宗权为最,他的部队行军,一向不带粮秣,只用车子载着盐腌过的人尸,饿了就割肉烹食.

追本溯源的话,根子在节度使制度,也就是掌握了军事权力就相当于掌握了所有权力。由之而来的题干中隐含的不守规则(比如对天子的不顺从啊,对杀戮的不节制啊,以下犯上)等等就很顺理成章了。拿到枪杆子的话事,这种规则下可不就这样么。

而节度使不受控制的根子在安史之乱后续问题的处理。不用举例证明的是,在玄宗治内,直到贤相张九龄时期,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力都还很稳固,这也是被称为“开元盛世”的时期。李林甫上台之后,就每况愈下了。但如安禄山,还能本着对李林甫的顾忌不敢心存反念,但这种靠个人的狡猾维持的恭顺是不足长久的,制度设计上的缺失终究不能靠个人弥补。

而安史之乱本身就是地方大员掌握军事权力后足以威胁皇权和中央统治的实例,安禄山叛乱的时候身兼三镇节度使,使河北成为唐朝治下的国中之国。而解决了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并没有运用足够的政治智慧解决河北孤悬于中央统治外的痼疾,反而设了四镇节度,意欲以分权来避免灾祸,结果反而导致河北四镇再次从中央控制中脱离,甚至可以自行任命官员不经中央批准。从此尾大不掉,之后愈演愈烈。不受节制的节度使再也不仅仅局限于河北四镇。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会急剧衰弱到肃宗朝的地步,也可能会有其他防范在日后可以弥补这种地方军事上的绝对控制。但也不好说。

再往下深究一层,节度使的前身行军大总管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节度使一职在睿宗朝成为固定职衔,自玄宗朝大盛。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本我觉得还是缘于府兵制的崩溃,在府兵制下,番上宿卫制度导致将领不能拥兵自重。这样就杜绝了之后藩镇割据的可能性。但府兵制的崩溃有其必然性,均田制的破坏和久戍不归都导致到了玄宗朝,府兵制已然成为恶政,不可能继续实行下去。除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北衙禁军对南衙禁军的消解和高宗朝以来的历次政变,也彻底地改变了玄宗朝的军事结构。在转变过程中,未曾从制度上对节度使的权力做出足够监督和防范是后来产生问题的根本。从中央到地方这中间巨大的权力真空,被节度使攫取了。

当肇始者和模仿对象是安禄山的时候,之后五代十国的种种混乱和惨剧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宋朝是如何解决这一切的呢?结论也是制度设计。

经过的中唐之后的纠缠乱局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大戏,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宋朝对武将的严密防范是为什么了。

宋太祖赵匡胤设计了更戍法,又称出戍法,直到宋神宗时被废止,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各地驻军定期轮换,和府兵制的番上宿卫本质上是一回事,将领不能长期固定统领手下兵丁,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就被杜绝了。

终宋一朝,对武人的防范和压制自始至终都很强烈。比如宋朝官员有文资和武资之分,同级的官员见面,文资一定是在武资之上的。

枢密院的设立,枢密院又称枢省,是宋朝中央对军事负责的机构,但枢密院的官员是文官,也就是中央主管全国军事的,全是文人。而宋朝讲究“将从中御”,也就是大的军事行动,必须通过枢密院审核批准,武将在战场自作主张行动,哪怕获胜也是要受罚的,这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莫怕黑

莫怕黑

春秋政权漫山遍野的鬼怪乱爬,彼此厮杀升级,这样确凿很乱,只有五霸故事比较清楚。战国时期大家都进化的差不多了,就战国七雄立在那儿呢,小国不剩几个了,这个我觉得并不乱。

至于认为五代十国比春秋战国更乱,主要还是题主五代十国接触得比较少吧。

毕竟五代十国的政权比春秋时期的政权数量少太多,时间跨度也短了大概二百四十年。然后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逻辑还是很清晰的。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水浒传

题主是读书家的话,南方政权单靠人物逸话应该也可以记忆。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趣闻也挺多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算少数能在知乎上与“今已亭亭如盖矣”媲美的名句了。

真_行百里

真_行百里

五代十国时期,不仅中原小国林立,甚至一夜之间就会诞生一些小国,这些小国大多是一些消失的古代小民族所建立,相互之间战乱不断,都想吞并地盘。

levanalissy

levanalissy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快,这就是大家容易搞混乱的地方,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五代十国,带你亲自体验五代十国的历史!让你不再混乱,搞清楚中国最混乱的时代,好在茶余饭后有一个侃大山的机会。说五代十国就要先从它的形成说起,唐朝实行的是藩镇制度,唐朝前期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无能藩镇割据,导致各地的军阀势力不断扩大,最后唐朝支撑了150年就垮下去了!

大唐这个最大的障碍垮掉以后,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从上到下都是被圣光笼罩,像是受到神圣的指引,于是纷纷宣布独立,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就出现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在当时是最具影响的,但是朝代太多后世为了和以前的朝代进行区分,所以在每个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个后,这就是:五代,关于十国本场就不说了,因为十国都是一些很小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五个国家。

首先说一说后梁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是朱温,这个朱温在历史上也是一号人物,他原先是黄巢的手下的大将,投降唐朝后被封为宣武节度使,最后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建立了梁朝,也就是后梁,他根据唐玄宗的留下的“经验”,喜欢给自己的儿子带绿色的帽子,经常搞出一些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随后朱温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珪灭了,但是朱友珪还没有把皇位焐热,就被皇四子朱友贞干掉了,朱友贞就是后梁的梁末帝,后梁是被朱温的老对手李克用给消灭的,因为之前朱温暗杀过李克用,所以他记仇了,随后李克用消灭的后梁,建立了唐。

李克用在灭亡后梁,觉得自己大仇已报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但是他这个儿子不争气,就知道唱戏和戏子乱来,就在他和戏子开心玩耍的时候,他的皇后刘氏也在“搞经济”,刘皇后把国库当成了自己的钱包,看得出她是一个爱钱的女人,所以后来皇帝要打仗需要军费的时候,刘皇后就是不给,气得李存勖戏也不唱了,随后在这两口的经营下,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个人就是李嗣源但是这皇帝胆子比较小,听说自己的儿子要抢自己的皇位就被吓死了,随后李从珂登基,但是由于和石敬瑭相互猜忌,最后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来契丹帮助自己。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干掉了李从珂建立了后晋,但是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取的契丹资源,直接导致了燕云十六州在随后的三百年都没有收回,知道朱元璋时期才被收回来,这个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因为手段龌龊,所以被其他国家看不起,于是整日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随后他的儿子石重贵上台当了皇帝,石重贵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上台后开始和契丹叫嚣,但是契丹也不惯着他,随后就举兵攻打了石重贵,最后石重贵被消灭,契丹随后建立了大辽,但是契丹始终是外族,所以随后汉族有一个汉子站了起来,他就是刘知远,直接就把契丹打了回去,建立了汉。

这个后汉建立的很有骨气,当然刘知远也是一个重义气的汉子,就把这些好兄弟封了大臣,随后他就去世了,在临终前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吩咐了自己的老兄弟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刘承祐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后发现这几个叔叔都不会治理国家,于是非常的不尊重他们,于是就把他们纷纷赐死了,最后他还密谋想杀郭威,郭威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就把起兵造反了,随后就把刘承祐消灭了,接着他就建立的周朝。

郭威的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被后汉杀害了),于是他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这个柴荣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15岁就当了兵,24岁就当了将军,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他的曾经把燕云十六州抢回了一半,但是奈何自己身体不好,最后撤军,在39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小儿子,最后契丹打了上来,赵匡胤在兵至陈桥时,搞了一个陈桥兵变,随后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至此五代十国结束,大宋江山建立。

Hattie~

Hattie~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60年,后周柴荣公元9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岁。陈桥兵变的过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报契丹来犯,仓促之间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战;初三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初五返回开封;仅仅五天的时间。

无论日后赵匡胤再如何辩解不知情,如何显示自己是被兵将们黄袍加身,已经什么殿前都点检当天子之类童谣等等,从事后结果看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兵变。这场兵变从当时人的角度看,其实和整个五代十国又一场兵变差不多。

950年郭威也是带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看样子是不是和这很相似。只是和这有点不一样的是当时的后汉政权立国有些短,刘知远赶契丹离中原后建国时是公元947年。刘知远不久就死去,继任的皇帝振不住了,开始消地方节度使兵权。具体过程不讲了,反正是郭威的全家是被杀了,仅跑了个继子郭荣,也就是后来的柴荣,郭威后来杀入汴梁,以后的故事就是后周的建立。同样的事情九年后再次发生,郭威算是被迫的,仓促之间的事。而陈桥兵变是静静的,仅仅有韩通被杀。如此有计划的事情,赵家的家属当然不会有事的。城里城外是有准备和配合的,瞒着只是王博、赵质和柴家的孤儿寡母。但赵匡胤掩饰之举也是应该的,总不能赤裸裸的说我就造反了,这样是不行的。

再回过头说947年的事,那一年是后晋灭亡。后晋的灭亡是成也契丹,败也契丹。后晋最有的就是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契丹得以进入中原,中原失去屏障无险可守,在大平原上以步兵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不利影响。其实我们感概的是,以后宋一直未收回,并且在对待外患上一直没有成效,宋以后整体败亡于蒙元,所以对此有所不甘而已。其实契丹公元907年就已经建国,这个时间要看清楚,这一年是唐亡的时间。就是说契丹比宋早五十多年呢?当时的太原和幽州的节度使已有多次借助契丹人和中原对抗的历史。但当时石敬瑭和后唐对抗时,答应的条件太大些,不仅仅称儿皇帝、岁贡而且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在契丹人帮助下,936年得以灭后唐建立后晋,在这之中不要简单的说勾结、卖国之类的话。从这前后的发展脉络看,这一切都是中国统一过程中的必须面临。后唐大致统一中原后,有目的的消除节度使的权利,进而完成集权也是唐亡以后重新统一的应该的策略。石敬瑭就是太原留守,在这被削权过程中,借兵反后唐罢了。从这可以看出重新统一过程中的反复和为难之处。不整节度使吧,一堆骄兵悍将在哪里不好好听话;限制吧,他们就造反,唉反正是为难。但此时可以看出五代已和魏晋南北朝不一样了,无论咋打 中原的统一趋势一直很清晰明朗。这这就是历史的趋势。南方和周围的十国不用搭理,五代是没腾出手,一旦完成内部整合,收拾十国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日后发展也看出没啥折腾的。

但这后晋当儿皇帝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反正诸将和群臣是不舒服,多少有点屈辱。石敬瑭942年死后,石重贵当皇帝后不想这么憋屈,那就不纳贡不称儿皇帝了,契丹当然不愿意。契丹和后晋944年、945年、947年先后三次交战;最后一次时后晋杜重威降契丹,汴梁被攻破,石重贵被俘至北方,北宋年间公元974年死在北方。这一幕看似相识否!简直就是靖康耻的预演。契丹人感觉不错,不走了,改国号辽,看清楚就是在汴梁改国号为辽的。感觉这和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国王在法国的凡尔赛宣布称帝建立德国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感觉当时的节度使们咋这么无耻啊,卖国贼咋这么多。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夷夏之防是后世才有的。我们的现在的很多正统的看法很多来自明朝。举例简单的说,在宋以前,史书均是以北朝为正朔,魏晋南北朝是以魏晋为正统的,但到明朝以后就改为以蜀汉为正统,这不见得是三国演义的问题,是明朝人以后有蒙元的问题而改的。

再回到五代,五代的第一个后梁是朱温建立的;剩下四个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却均是李克用的后代和部速属建立的,李克用却不是汉人,是沙陀人。这之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所以有人骂石敬瑭汉奸是不对的。从这些情况看,当时北方从五胡乱华以后,一直是胡汉相互融合之中,有唐一代,在北方也一直用胡人任节度使领兵打仗的。安史之乱是安史是胡人,但对抗安史的哥舒翰等很多也是胡人。安史之乱后,河北六镇也多有胡将,当时人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但契丹人和中原这些长居此处的胡人不同,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最大问题不仅仅光是马的问题,而是游牧民族轻后勤或是说没有后勤。这种特点是生产方式形成的,这种方式下,游牧民族可以大范围迂回包抄作战等。蒙古对付中东欧洲国家时,就是这类战术,欧洲国家习惯于小范围平推的阵地战,这种几百公里迂回作战真是没见过的。

回到契丹这里就产生问题了,已经在汴梁建立辽了,就好好整合各路人马。收赋税,设百官等等制度开始建国呗,契丹打下汴梁后,当时人五代的百姓也见多了,就当又一次改朝换代。

最多兵士再抢掠一番得了,反正每次都是这样的。但契丹还是太落后了,居然不会这些。前面说了游牧民族是没有后勤放的,那么他们后勤烤就是劫掠 也就打草谷;这不到汴梁后也是不改,居然一直就靠抢劫为生,这个问题和靖康耻时金面对的问题一样,不会统治。可契丹时周围可还有一群节度使呢,契丹人就被太原的刘知远赶出了中原。

说了这些前因后果,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政治视野明显不一样。这以后为了防止出现节度使割据,收天下之兵于开封也是一系列的措施最后结果。但为了防止出现消权过程再次出现消权不成反被害的结果,杯酒释兵权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且这事也得趁着赵匡胤威望最大时,并且趁活着的时赶快做,否则一旦出现小皇帝或年轻皇帝继位,事情就会有变。五代写了那么多所谓荒淫无耻的皇帝,这之中虽有皇帝自己本身的问题,但也不免又有办事不成反被害后抹黑的。而从陈桥兵变成了五代最后一次的兵变的结果看,七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千年的政治制度。从此再也无藩镇节度使之类的长时间割据,清初削藩也是这一事情的影响结果。

从五代的混战和魏晋的五胡乱华看,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是非常对的,明初胡人大规模改汉姓也是非常对的策略。不能天天把仇恨、歧视、对抗放在日常生活里。杀戮不解决问题,虽能解决产生问题的人,但问题依然是在那里的。我们不希望平时好好的邻居 ,会突然来杀戮,就像现在一些地区冲突那样。我们的祖先是在一步步试错中走来的,这之中的智慧有些是血淋淋的教训,不要以腐儒简单的好人坏人看待问题,要看清古人努力、奋斗以及无奈。汉字武的意思就是止戈,这就我们的智慧。我们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这里。陈桥兵变以及此后的影响就在这里。

有些事知道即可!中国必须讲民族团结!不会学苏联的。孙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只能革命时用,民国时就必须换成袁大头五族共和,这是非常有必要政治手段,非常及时和高明。宋辽宋金宋蒙应该按照中国的南北朝的形态讲。不要过分渲染靖康耻和崖山之后。隋灭陈时咋不悲伤,隋可是胡汉杂之,将领也多胡人!

等待幸福的格桑

等待幸福的格桑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国几乎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皇权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五代十国这么乱有它自己内在的原因。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残的戏码屡见不鲜。皇权斗争激烈,这主要在五代十国时期盛行养子。本来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避免孩子之间争夺财富发生的各种混乱斗争。一但人际关系混乱,利欲熏心的人们就很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之后爆发出各种夺权的戏码。这种夺权特别是发生在皇家,上层阶级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遭殃的只能是百姓。

养子关系

这种收养养子的风气盛行于唐代末年。太监收养养子也可以理解,毕竟有人在膝下承欢是一个终身不会有孩子的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那些军阀妻子小妾生的亲生儿子都已经一堆了,还收养养子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可能这就像南北朝时期服用五石散,虽然对人体有害,但是是一种潮流。五代共有"百余平民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皇帝承继大统"。

这主要由于在唐朝末年,割据势力隐隐有超过中央集权之势,”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慢慢变成了各路军阀的共识。各路军阀诸侯纷纷通过收养养子的方式拉拢人才,扩张势力。

军阀豪强纷纷通过收养义子招纳笼络人才、扩张割据势力。后唐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消灭后梁,李克用能征善战的义子们功不可没。与其说他们收的是义子,不如说养子们和假父亲为了互利互惠削弱了军阀政权的中央权威。义子叛乱是五代战乱频仍、王朝短命、纲常沦丧的重要原因。

荤君

荤君

五代十国是继承唐朝藩镇的乱事,唐朝皇帝下台,朱梁篡位又不合法。天下不服共击之。晋王李存勖为首,后来打败梁自立皇帝,继承唐的法统。驸马石敬瑭看得天下容易,勾结辽人自立为晋。由于分赃不均辽又灭了晋后,退回北方。刘知远看机会来了改国号为汉,不过两年死了。国家又归了部将郭威,又变成了周。

一系列事只发生在短短的五十年。中间又夹杂着十多个小国。理不清头绪自然乱。和他相似的乱世只有民国了。

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

文|涛说乱世史|

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确实是“节度使制度”。即中晚唐出现的节度使权力太大,同时掌握军、政、财权,成了不可一世的地方王国。


如果有怀疑,可以参看“涛说乱世史”率先制作的【25史正史词云】。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25史正史词云】——五代十国篇,基于旧五代史▲ )


(旧五代史的词频统计明细▲)


五代十国词云解读:

1、出现前二位正是“节度”、”节度使””。尤其“节度”的频次,出现700多次,等于3、4、5名的总和。


其实,《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的词云频率,节度出现的也是第一,这充分说明,节度使制度,充分地影响了唐朝、五代十国的历史。


2、第三名、第四名是“都指挥史”和“检校”。

“都”意为主要,都指挥使,多指五代军队军司的首长(侍卫司+后期的殿前司),这充分说明了五代十国战争频繁,军事占绝对主角。


检校,是指一种“荣誉职位”、“虚职”。如“检校太师”。五代十国军阀乱战,改朝频繁,前朝的官员不杀,留下来给一些虚职和荣誉性职位;另外武人当政,会被加检校,体现尊贵。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3、世宗、太祖、明宗。世宗专指周世宗柴荣(郭荣),五代第一明君。明宗指“粗为小康”的唐明宗。太祖就很多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梁太祖朱温。


4、“元年”。五代改朝太过频繁,所以动不动新朝建立,元年出现了200多次……


结论:使用正史词频,可以让结论更加可靠。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应是节度使制度,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放权平乱之后的节度使制度。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VKCheung

VKCheung

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理解为夺取政权离不开军事力量。当然掌握枪杆子的人多了,世道就不可控了。

看看历史上的乱世。汉末黄巾军起义,为了镇压黄巾,导致地方政府掌握了枪杆子,进而就是军阀割据,诸侯争霸。再看唐末黄巢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席卷天下,将大唐折腾得奄奄一息。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门户,互相征伐,进入五代十国乱世。

历史告诉我们,枪杆子必须拿到朝廷中央才安全,凡是地方政府的军事实力超过朝廷,朝廷就可能会被颠覆,就会改朝换代。有实力的地方政府太多的话,就会引起军阀割据、乱世纷争。

五代十国时期,又与中华历史上的其他乱世有点不太一样。这个时代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纵横捭阖;这个时代没有三国时期经验的权谋与智慧;这个时代没有南北朝时期的荡气回肠和跌宕起伏。

这个时代的印象,就是无尽的阴谋与背叛;这个时代的印象,就是不绝的杀戮与混乱。 大唐王朝的节度使潘镇制度,曾经将他推向最骄傲的荣耀。但是,大唐也把枪杆子留给了节度使的军阀们。

安史之乱跟五代十国之乱,其实都是这一个原因。地方的枪杆子比朝廷的枪杆子又大又硬;而且朝廷自己的枪杆子,还被官宦和权臣轮流把持,经常不听使唤。

一个个实力派的藩镇节度使,争权力,抢地盘,把乱世人性的欲望和丑恶,无限放大。在这个时代,文明与儒雅被丢弃;在这个时代,只有强权和武力才是被崇尚的。

然而仔细寻觅,透过血腥与混乱,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些许尊敬的对象:

自我毁灭的枭雄——朱温;

走向迷失的王者——李存勖;

壮志未酬的潜龙——柴荣;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与这个时代共鸣他们;他们君临天下;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和乱世的走向。

yezi0730

yezi0730

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制度,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导致了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众多割据的藩镇国家,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林立。

藩镇在自我发展之后个个都拥有了兵壮势雄的军队,当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的时候,谁也消灭不了谁,就导致了五代十国长达54年的大混乱。

当然这个时间也是有争议,我说的这段时间是从唐朝灭亡后到宋朝建立的时间,还有另一个看法,就是从黄巢起义到宋朝将其他十国真正灭亡算起,在此暂且不提。

可能有很多朋友因为历史书不怎么提的原因,不太了解五代的情况,下面就简单跟大家讲一下,五代十国就是唐朝灭亡之后,出现的众多大大小小的藩镇国家,其中坐落在中原、势力最大的藩镇被称一个朝代,在当时中原是皇位的象征,所以招致了很多人的争夺,中原藩镇每一次更换势力都是一次朝代的更迭,当时总共经历了五次的朝代更迭,所以被称为五代。

五代国家是是当时那片大地上最强大的势力,除此之外,它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藩镇,这些藩镇都是因为唐朝末期因节度使制度而产生的国家,我们将其中十个最有影响力的称为十国,十国国家或以五代国家为宗主国进贡,或自立为帝而不受史家的承认,这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之所以一直分裂是因为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有作为、而且国力又强盛的势力,导致大家一直相安无事,无法实行统一大业。

直到最后后周的出现,后周皇帝柴荣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接手了从姑父手上接来的皇位后,将后周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次出征十国都会收获惊人的战绩,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分裂的众多国家被灭了大半,使得国家渐趋统一,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征后意外得病了,从此之后一病不起。

在他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宋代周,接过了柴荣的果实之后,他四处征战最终结束了混乱的五代十国,造就了一统,不过此时的宋朝,已经没有唐朝时候那么大的领土了,因为在中原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王朝,那就是辽朝,因为缺少骑兵,以及缺少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所以宋朝一真奈何不了辽朝,这些暂且先不提。

上面说了很多,但是我们究其根本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制度,在唐朝势衰之后使得很多节度使拥有了除军权之外很重要的民政之权,拥有了完全的自主性,可以培养自己的军队,收取自己的赋税,俨然成了一个小国家,最后发展着,成了尾大不掉的藩镇国。

Jason Lee

Jason Lee

五代十国的形成,起于唐末乱世,主要是由于三大原因:

首先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从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拥兵一方,根本不受唐朝廷控制,节度使死了也不受代,而是自己指定继承人,其实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军政民政都是自己说了算,也就仅仅是打着唐王朝的旗号而已。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除了唐宪宗时有过短时期的强势中央政权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外,基本是愈演愈烈,最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雏形。

第二个原因就是宦官专权。唐末的宦官当政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几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发生了很多刀光剑影的争权血案,最严重的就是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了,由于皇帝诛杀宦官的计划走漏风声,参与的大臣被宦官清洗,杀了几百个大臣,朝廷为之一空,文宗也彻底失去了对宦官的控制。唐末仇士良、杨复光、田令孜等宦官先后把持朝政。这种内耗,必然会导致唐中央朝廷的式微。而且有的很多宦官还和节度使暗中勾结,帮他们侦察朝中大臣和皇帝的一言一行,往往今天皇帝和大臣刚说了一句话,过了一两天外地的节度使就知道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爆发当然是因为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只得铤而走险。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的唐朝统治,成了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各地藩镇以勤王为名扩大自身实力,互相征伐,扩充自身实力。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等豪杰并起。以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为标志,开始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乱世,直到979年北宋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水兮浅浅2013

水兮浅浅2013

在我们高中时期,政治课本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实咱们回过头看历史的时候,如果将这句话放进去做一番比对的话,就一下子能够明朗许多。

挑个比较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咱们平时看五代十国,乍一看,好家伙,五个朝代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台,周边还有好几个小政权此起彼伏地打酱油,让谁看着都闹心。

那么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离乱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用咱们上面的话一卡对,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出现了问题。

那么,晚唐这个时期的经济,到底怎么了呢?

南方的崛起

自打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经营南方,在海运、农桑的大力发展之下,南方经济,一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后来,随着晋室东渡,衣冠南下,离乱的北方,使得北面的民众不断向南迁徙,而南方则成为了那段乱世之下,一块相对平稳的宁土。

在东吴、晋室、南朝的相继经营之下,凭借着自身气候优势的南方经济,开始成为了后面的大统一王朝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而此时的北方,频繁的战乱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

河北、河东游牧、农耕的混合化,降低了耕种的比重;

而关中昔日沃野千里的土地,也随着千余年来,驻足在此的王朝百姓们不断地耕种,变得日益贫瘠。

北方农耕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王朝的霸业,南方的输血,则成为了一条日夜不能断绝的生命线。

而自打隋朝开始,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们便开始了在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之间来回摇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注定了王朝立足北方的重要。

王朝的顾虑

经济重心的南移,却使得钱粮赋税成为了王朝之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就曾选择了一步到位的方法,带领朝臣们前往江都,他的做法很大胆,但结果却很惨,落得个身死陨灭的下场。

可以说,他的死,给整个唐朝的皇帝们上了一课,即便大家都知道,南面比关中好,南面适合,但谁都不敢踏出向南的一步。

顶多跑到东面的洛阳,意思意思。

关中土地的日渐贫瘠,运河粮道的艰涩不便,使得定都关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鸡肋的事情。

如果古代也有钉子户的话,恐怕唐朝是最牛的钉子户了,拿一个王朝的国运来固守关中,最终却不得不愿赌服输。

唐朝的崩析,五代十国的离乱,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南移所造成的种种不利,最终引发的分崩动荡。

晚唐的危机

当一个王朝的存续,离不开那一条蜿蜒的漕运之时,保不定哪一天,就有人给他掐断了。

而这个人就是黄巢。

在盛世,通过漕运的政策完善,修浚河道来保障生命线的畅通,多少可以遮盖一下弊端,然而在农民起义的暴击之下。

遮羞布立即被撕开。

在黄巢南北游击的战斗方式之下,南方各藩镇最终脱离朝廷的管束,形成了一个个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的个体政权。

南方的崩析,小规模地实现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重合,而北方,在失去了南方的输血之后,使得短时期内,每一个立足中原的王朝,都很难聚合出统一天下的实力。

五代十国的分裂自此形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北方政权的需求,也最终决定了统一势不可挡。

因此,在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积累之后,北宋随后拉开了统一的序幕。

而北宋的定都汴梁,便是皇权从根本上承认了经济南移的现实,选择了妥协。

kenqy2541

kenqy2541

首先感谢尔朱少帅师友的邀请!然后向平台提点意见:我中午下班时,接到的问题是“唐节度使坐大的原因,”遂利用午休时间速写数节若干字,几近完成,及至下午抽空脱稿配图发布时,发现题目变成了“五代十国之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虽然追根溯源都差不多,但读起来文字总是不顺,有隔离,只好做修改和补充。我们当代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若干次考试答题,应知道紧扣题面的重要性。好了,我还是回答问题吧。

一,五代十国,严格的讲应是五代十一国,即从唐朝灭亡起,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出现的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所谓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个国家。所谓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国。分别是:

五代

①由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的后梁帝国。

②河东节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后唐帝国。

③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后晋帝国。

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一一后汉帝国。

⑤后汉帝国大将郭威一一一后周帝国。

十一国

①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建立的岐王国。

②由武安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南楚王国。

③由镇海节度使钱镠一一一吴越王国。

④由西川节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国。

⑤由淮南节度使杨渭一一一南吴帝国。

⑥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国。

⑦由清海节度使刘岩一一一南汉帝国。

⑧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国。

⑨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一一一闽 帝 国。

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后蜀帝国。

①由南吴帝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国。

二,从以上所列,一眼可以看出,这些开国帝王全是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节度使及其部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藩镇割据”。那是什么导致的“藩镇割据”呢?不用说,就是改变唐王朝命运乃至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再进一步,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诸如唐玄宗老年昏瞆,李林甫嫉贤误国,杨国忠弄权逼反,安禄山狼子野心膨胀,以及垂涎杨贵妃姐妹美色等等,这些当然也算原因,但只是表面、直观、次要的原因;主要的、深层次的,也即起始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后世提及的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二是人们常常疏忽的唐王朝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政策导向。

三,先说社会结构。皇帝之下依次为:封爵贵族(宗族及功臣元勋),门第贵族(世家士大夫),官僚贵族(寒门士大夫),庶民(农工商吏),贱民(乐工、客民、杂户等)。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崇门第贵族,就连皇帝大臣也要让他们几分,功臣,甚至宗族皇室以和世家门第联姻为荣,寒门士子高中进士,如果能娶世家贵族的女子为妻,那分得意,如同今天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跨进了精英俱乐部。进入世家贵族行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贵族自然有贵族的生活方式,吟诗作赋,填词谱曲,皇帝大臣以身作则,造就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负作用,即尚文轻武之风渐行,人才都集中在以首都长安为主的几个大都市里风流潇洒,享受生活,无人自愿去边地过苦寒的军旅生涯;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初打江山团队上至偏裨,下到卒伍的子孙们,都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也无人愿意投军。随着最后一位开国名将李勣的谢世,大唐军队的汉人将领基本乏人,仅有的几个,如大败吐蕃,收复河湟的华州人,当世名将王嗣忠,也遭李林甫陷害,几欲斩首,在哥舒翰的苦求下才逃过一命,结果是于罢官一年后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他多次上书朝庭指安禄山日后必反)。各镇将领多数由胡人降将及其后代充任,中下级军官也多是少数民族移民,兵士则多为苦寒地区的边民和中原地区未读过书,且家境贫困的流氓无产者。例如,安史乱起,反叛者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而朝庭平叛的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仆固怀恩(铁勒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也是少数民族。极言之,将自己的身家与社稷之安危托负于外人,企图以爵位官职和天子之恩怀柔感化,无异于用自己的屁股之肉饲狼,以换去头颅和心脏的暂时安全。反过来说,当时除了一个郭子仪,朝庭也再没有什么汉人名将可用,而郭子仪除了自己几万人外,虽身兼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指挥不了其他各镇人马。这便是天下承平日久,生活优越,贪图享乐,忘记创业之苦,缺乏忧患意识的代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至今也没有完全克服。

(四)A:再说募兵制。有必要解释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之不同。①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军民合一,募兵,职业军人。②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兵将分离,募兵,兵将隶属。③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④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打江山,靖周边,将为前程,兵为吃粮,无家庭后顾之忧,以军营为家,虽是兵民合一的府兵,但战斗力惊人。及至干戈平息,江山大定,军队裁减,府兵转业安置,主要军力需布置于边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便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B:太宗、高宗、武周朝各州都督都是朝廷从中央政府委派,随时对调或重回朝庭任职,权利只限于本州军队的管理,不能插手地方行政,军队员额及军官的考核晋升也由兵部负责。及至玄宗当政后期,内乱外患复起,各州兵马不够用,朝庭又没有预备役,只好在原有的总督之外,增设十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称“节度使”,数量激增,供给便跟不上,于是又放权叫自行收税,自行擢拔军官,节度使与辖区行政长官(刺史)时起磨擦,为了集中权力,便于发挥战力,遂将行政权也交给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除军权外,辖区的行政权,财政权,人事任免权(刺史以下行政官员都有任免之权)集于一身,当时人称之为“藩镇”,意为国家的屏藩和重镇,结果却弄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又因为朝庭无将可派,只能在军队副将中提拔,弄到后来,干脆兼任,如“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一身而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区司令官,大半个北方地区尽入其手。

C:藩镇手下的牙将,多数是其子侄或当地豪强的纨袴子弟、地痞流氓,为了壮大势力,培植死党,节度使将后者收为义子。这些人吃谁家饭,跟谁转,只知有义父,不知有朝庭。“安史之乱”后期,皇帝大臣贵族们急于还都享福,继续享受贵族生活,没有下功夫将这些安史之乱的余党斩草除根,只是让他们名义上承认朝庭就凑合了,大家各行其事,于是连原先忠于朝庭的节度使也纷纷效仿。最后是节度使一职父死子继,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庭稍有不依,便刀兵相见,因为他手里有兵。

D:到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李晔时,朝庭几乎成了空架子,除藩镇肆意攻打长安,囚禁皇帝外,连宦官也控制挷架皇帝,宦官头子韩全海,张彦弘深恨宰相崔胤进谏李晔撤换他们左右禁卫军司令官职务的建议,勾结风翔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崔胤发现自己的危机,便向宣武节度使朱温靠拢,他写信给朱温,称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汉末何进请董卓一幕重现)。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庭事务,他唯一的目的不过想做一个强大的军阀。皇帝密旨挑起他的野心,遂统军西上。韩全海得到消息,劫持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两年,救出李晔,重返长安,先是对宦官作彻底屠杀,后屠杀皇室宗亲和不肯依附的大臣,拆毁长安宫殿和民房,挟持李哗到洛阳,几月后刺杀李晔,命其儿子李柷继位,三年后(公元九O七年),命李柷禅让,在大梁(开封)建立后梁帝国。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唐王朝彻底灭亡,各地“藩镇”纷纷如法炮制,自行称帝称王,开启了五代十一国相互攻伐,杀声不断,血流成河的黑暗时代,这是由军阀的本性(抢地盘)所决定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以为是以上所述,当然只是个人浅见。




Jellyzhou

Jellyzhou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