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yoyemi
说一桩风流韵事,一代枭雄杜月笙与京剧名伶孟小冬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杜月笙是主动的一方,爱听戏的他爱屋及乌,对于唱戏的女人也是偏爱有加,在他的留个夫人中间,四夫人姚玉兰就是唱戏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等于到了孟小冬,杜月笙可谓是一见倾心,不论从长相还是唱功上,孟小冬都属于极品,因此当孟小冬离婚赴沪,杜月笙就让自己的四夫人姚玉兰赶紧把孟小冬安置好,当然此时还远未达到金屋藏娇的程度。
杜月笙虽然上窜下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孟小冬刚刚离婚,还沉浸在梅兰芳在姻上带给他的伤痛上面,因此,对于男人、感情和婚姻,孟小冬是十分敏感的,她完全不想着自己还能在男人面前东山再起。
当年的孟小冬还是很傻很天真的,对于梅兰芳她几乎掏心掏肺风险了一切,虽然说女追男隔层纱,但这种被溺爱出来的感情,显然没有引起梅兰芳的珍惜,而且孟小冬主动到梅兰芳可以不付出任何东西就得到她,自然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梅兰芳也不可能替孟小冬担当什么。
好在杜月笙在上海滩不但是一个狠角,而且是一个十分有担当的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在为人处世方面最能让人舒服,对于孟小冬这种感情世界并不复杂的女人,杜月笙自然可以摸到孟小冬的心坎,为了显示担当,按照杜月笙的规划,他是要以君子之道与孟小冬接触的。
但是孟小冬有情伤在身,因此并不主动,这就需要杜月笙把那层窗户纸捅破,杜月笙应该是在这些方面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再说了有四老婆姚玉兰做内应,姚玉兰经常在孟小冬那里过夜,这就是机会,一天夜里杜月笙给孟小冬来了个偷梁换柱,睡觉的时候还是姚玉兰,等醒来却是杜月笙那个死鬼,从此两人也就开始了同居生活!

龟龟の妖
听说民国时期的文人多薄幸,比如鲁迅、徐志摩、郭沫若。特别是郭沫若,他的故事如下:郭沫若的第一任妻子名为张琼华,是父母包办的婚姻,新婚五天郭沫若就离家出走,从此她为了郭守了六十八年的活寡。第二任,佐藤富子,郭为其取名安娜。她为了和他同居义无反顾与父母断绝关系,抗战开始后也被抛弃,于是她也来中国定居,后来都没能回家看望百岁母亲,那时一别竟是永别。第三任妻子于立群,郭先是接触到她的长姐于佩琛,并一见钟情,在两人两情未果的情况下于佩琛就因抑郁自缢了,后来见到于立群又一见如故,移情别恋,于是两人结为夫妻,但郭沫若仍然对她不太好,后来她自缢身亡。

第一缕阳光
我说两个关于鲁迅、胡适两位文学泰斗婚姻上的事吧。
01 包办婚姻1906年7月26日,鲁迅成亲了,当天晚上,大家都守在洞房外准备看小夫妻的热闹,谁知鲁迅拿起铺盖,睡到母亲房里去了。
他娶的新婚妻子名叫朱安,比他大三岁,正符合当时人认为“女大三,抱金砖”的标准。
早在六年前,他和朱安的婚事就由双方父母定下了,虽然已经西化的鲁迅,骨子里看不起包办婚姻,但他还是默默接受了。
他只给未婚妻提了两个标准:放足、读书。
朱安
结婚当天,新娘子要从花轿里下来,因为轿门太高,朱安还没落地,鞋子先掉了。
原来,为了“满足”丈夫的要求,朱安故意穿了一双大鞋,但鞋里塞满了棉花,鞋子掉了之后,一双三寸金莲露了出来。
正在迎亲的鲁迅又气又恼,他气妻子的自作聪明,也恼妻子的思想顽固。
他按捺住心中的不悦,在亲朋的导引下,完成了成亲的仪式。
回到新房,鲁迅掀开盖头,和朱安简单聊了几句,聊完鲁迅更失望了,他娶的这个妻子竟是如此无知!
可想而知,朱安对鲁迅的两条要求,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她只顾欣喜未来的夫婿学识渊博、文质彬彬,却没想过,自己要怎样和他匹配呢?
没有想象中婚后的琴瑟和谐,朱安的悲剧从嫁入鲁迅家就开始了。
新婚当晚,鲁迅就搬进了母亲屋里,再没碰朱安一下,以后的日子里,俩人连话也很少说了。
仅仅在家呆了三天,鲁迅又留下孤独的朱安和惆怅的母亲,出发去了日本。
鲁迅
17年后,鲁迅遇到了比他小17岁的许广平,他炙热的恋爱了,并很快与许广平同居,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海婴。
而朱安呢,常年与她为伴的只有逐渐老去的婆婆,在照顾婆婆去世后,她只能整天一个人面对着空空的院子发呆。
就像鲁迅年轻时自己所说:朱安是母亲给自己娶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在这场婚姻里,看似鲁迅是无情的,朱安是可悲的,许广平是无辜的,可这些又能怪谁呢?
02 以死相逼同样是包办婚姻,胡适也遇到了和鲁迅一样的难题。
13岁的胡适,由母亲做主,与故交之女江冬秀订婚。后来的十几年间,胡适到上海、美国求学,两人从未见过面。
作为旧式大家庭的女儿,江冬秀也从小裹脚、大字不识一个。
在得知自己未来的夫婿是留洋学生时,江冬秀开始主动要求学习,她学的很慢,但好在有进步。
有一次,听说胡适在外生病了,江冬秀心急如焚,就自己给他写了一封信。胡适拿到信后,高兴的不能自己: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在这一刻,胡适对这位旧式妻子,说不上有多喜爱,但起码心底升起一丝敬佩了。
与朱安对待鲁迅出轨许广平的态度不同,江冬秀则泼辣许多。
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有一个昔日女友韦莲司,两人经常通信,女方还为了他终身不嫁,有一次胡适向江冬秀表达了想离婚的想法,没想到这位小脚女人到厨房拿起一把菜刀,就驾到了自己脖子上,扬言:胡适敢再有此想法,就当场死给他看!
吓得胡适赶紧赔礼道歉,从此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可纵观整部历史,女子自强如江冬秀者,不多,能在妻子的“虎威”下屈服的男人,亦不多。
更多的是像朱安这样逆来顺受、任劳任怨的女人,也有更多的像鲁迅这样失望透顶、另寻寄托的男人。
明代诗人曹学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由于民国的几位著名文人,如沈从文、徐志摩、李叔同等,都有抛弃发妻、另寻新欢的行为,更加深了人们“自古文人多薄情”的观念。

子不语
民国奇女子二则:
一、“大总统门生”沈佩贞袁世凯搞复辟帝制时,沈佩贞印了一张名片,中间写了一行大字“大总统门生”。原来沈佩贞年少时曾经在北洋学堂就读,而袁世凯是该校的创办人,称自己为袁世凯门生也无可厚非。据说袁世凯收到这张名片时,点头默认了,还曾任命她为总统府顾问。
有一天,沈佩贞在醒春居宴客,以嗅女子脚为酒令,嗅女子小脚是古代文人最爱做的事,女子用长长的裹脚布来裹小脚,长久裹脚会有脚味,近代就有个文人辜鸿铭喜好写作时问女子小脚味道,这样比较有灵感。
上海神州日报尽情的刊载,连刊了三天,描写当时的丑态。沈佩贞大发雌威,率领一班娘子军去神州日报主事人汪寿臣的家,当时汪寿臣在北京选举众议院议员刚好不在家,另一个待选议员郭同借助在汪寿臣家,沈佩贞等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郭同给殴打了一顿。
这事在当时成为一时趣事,濮伯欣在小时报上,写有打油诗:
“最是顽皮汪寿臣,醒春嗅脚说来真。何人敢打神州报,总统门生沈佩贞。”
二、针神沈寿与张謇的三角恋绯闻沈寿,是中国一位著名的刺绣家,曾绣了一位意大利皇后像,驰誉中外,被誉为“针神”。
沈寿三十多岁时,丈夫余觉纳了两个妾,一个十七八,一个二十左右,青春活泼。沈寿年纪轻轻为什么让他的丈夫纳妾呢?
原来沈寿有隐疾,是性冷感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性冷淡),因此沈寿无所出,让丈夫纳妾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后来,余觉的那个十七八岁的小妾,被送到日本学刺绣,没想到这个小妾在日本和一个革命党好上了。
这个小妾和革命党在武汉被捕,余觉此后还为此四处奔波,后听闻那个革命党成为伪满国立法院院长,其小妾便不知其踪了。
沈寿还曾与著名实业家张謇传出绯闻。当初张謇在南通经营,邀请沈寿到南通,沈寿丈夫余觉跟随。
张謇在南通为沈寿开了福寿绣品公司,公司经营不善,有所亏损,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上的纠缠,因此张謇与沈寿夫妇有些龃龉。
后来,余觉离开南通,张謇对沈寿颇有些买椟还珠之意,亲沈寿远余觉,甚至于,张謇“忽自作多情”,给沈寿写了很多缠绵悱恻的鸳鸯蝴蝶派诗词,贻人口实,这三角恋在当时成为谈资。
沈寿病死在南通,张謇把她葬在狼山景区,墓碑上不写其夫姓,又不署余觉之名,余觉大为不满,想要把沈寿棺椁迁出狼山,还与张謇打起了官司,没想到正打着官司,张謇却去世了,此事遂不了了之。
参考: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ps:回忆录真的好看啊啊,为了认证,请帮个忙呐

安pInG0
讲一个吴奇伟用鸡腿指挥作战的故事。
吴奇伟是粤系军阀张发奎手下大将,中原大战期间,张发奎投靠李宗仁、白崇禧,与他们一起北上进攻湖南,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
云南军阀龙云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趁机入侵广西,直捣广西首府南宁。为了解南柠之围,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率军与南宁城下的滇军展开激战。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双方士兵战斗意志都很强。有一天,吴奇伟带着几个警卫员,正在边啃一只鸡腿边视察战况,这时一个连的滇军突然从小路上杀上来,一直杀到他们面前。
这时情况非常危险,白崇禧、张发奎等人的总指挥部就在后面,而且毫无防备。说时迟那时快,吴奇伟举起鸡腿,指向警卫员们,大吼一声:“散开射击!”装备精良的警卫员们立即投入战斗,暂时死挡住了滇军。
打了好一会,一个团的友军赶来支援,协助警卫员们击退了这伙滇军。事后白崇禧对吴奇伟夸奖到:“滇军用鸦片枪指挥战斗,吴将军用鸡腿指挥战斗,将来一定值得在战史书上大书特书。”

mafengwowh
1民国名士刘成禹、张伯驹所著的洪宪纪事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群言举世已滔滔,假印刊章孰捉刀?”说的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丑剧------伪版顺天时报,发行量只有一份,只供刚登上“中华帝国”皇帝宝座的袁世凯“御览”。
原来,利令智昏的袁克定为促使老子下决心复辟,竟伪造了一份天天刊载拥护赞成复辟帝制的报纸。袁世凯看到后,自然十分高兴,真以为舆论对自己称帝有利。
2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刘存厚,先归附蔡锷,后依张勋,又随段祺瑞,反复无常,人称“刘厚脸”。同时,孙中山派到成都从事革命活动的樊孔周被刺,疑为刘存厚所害。有人拟成一副对联:“樊孔周周身是孔;刘存厚厚脸犹存。”嵌入二者之名,实为不可多得的妙联。
3当年,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问名士幕僚赵承绶:“啥叫政治?”赵引经据典,滔滔不绝。阎笑:“没那么复杂!所谓政治,就是让对手下来,咱们上去!”阎又问赵:“啥叫宣传?”赵又洋洋洒洒,说古论今。阎更加不屑:“听着,所谓宣传,就是让大家都认为咱们好,别人不好!”
4章太炎青年时代写出春秋左氏读后,曾很自负地宣称,如果刘逢禄看了这本书,只能是爬着逃走,刘逢禄是比章太炎的老师俞樾还长一辈的清代经学大师,曾著有左氏春秋考证。
5国民党主席林森病危时,曾想由吴稚晖继任。吴稚晖婉拒,理由是“看见外国使节穿燕尾礼服呈递国书时,尾巴一翘一翘的模样,就忍不住要笑。”
6黄侃的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黄侃年轻时曾拜访大学者王闿运,王对黄侃的诗文激赏有加,不禁夸赞道:“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钝犬啊。”黄侃听罢美言,狂性立刻发作,竟道:“你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你的儿子。”好在王闿运通脱,并未计较。
7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安慰。大诗人欣喜若狂冲到邮局,要把自己情意绵绵的文字,发到遥远的林美人手中。经办人看了内容,面露惊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密斯林发去电报了。”诗人抢过名单,全是熟人,遂一个一个对质,还真是。

星期绿
不知道下面这些算不算
1.张爱玲小时候读张恨水的书,突然想写通俗小说。最后写了《红楼梦》里面人在现代生活,逛上海滩,徜徉十里洋场,乘人力车,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叫摩登红楼梦。
2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众多,沈从文突然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便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胡适耳里,胡适微笑着说:
“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3当年陈寅恪、刘文典、沈从文遇到空难还是什么、要跑到防空洞、刘文典跑到一半突然想起来陈寅恪、就回去找陈寅恪去了、回跑的路上看到了沈从文也在跑、就说了:我跑、是为了庄子、你跑个什么劲?!
刘文典还说过这么一句:以陈寅恪的学识、一个月领四百大洋不为过、我一个月四十大洋、也不为过、沈从文、一个月最多给个四毛、
想想、有点意思、大师也都有点怪性格4马君武,广西大学历史上最爱打架的校长。君武校长,讳和,马校长,马省长,桂林人桂林人桂林人,广西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第一任实业次长,中国第一个博士学位的省长,中国第一个留德化工博士~~~
下午看到这个话题,晚上恰好从君武校长像前走过,不禁莞尔,坐在校长像前打字,说说我所知道的校长八卦趣事,也不翻书详加考证了,反正校长很多事在革命逸史里都有,区博的民国小报中也附带不少,愿校长不要见怪的好^_^。
校长一言不合就动手
君武校长年轻时,长相颇帅气;写文章不错,有随笔名家的美誉;化工课业成绩也很好,怎么想都该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学霸,不过,很多人忘记了,校长祖籍湖北,又生长在广西生长在广西生长在广西,虽然是在广西最为开化的桂林度过了童年,但骨子里还是有湖北人的叛逆和广西人的~呃~行动力~。
相传君武校长年轻时候,一次和知名和尚苏曼殊斗嘴,我猜想是苏曼殊爱吃糖而君武校长不喜欢甜食,被苏曼殊比下去了,君武校长居然不顾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常规,想要用拳头 解决问题,怼得苏曼殊再也不敢和君武校长贫嘴,这时君武校长年轻,尚情有可原;
到了民国初年,这时君武校长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该稳重点了,但是,校长偏不。一次在南京,和宋教仁、蔡元培一起开会,宋教仁说了几句袁世凯的好话,君武校长不干了,嘴里大喝一句“叼你公龟”(桂柳话桂柳话桂柳话),右手一拳 打出,把宋教仁的左眼打伤(据说后来养伤养了两个月,可见君武校长这一拳的威力),附带把身边的蔡元培吓得不轻,北蔡南马高下立判(当然,北蔡胆子是不如南马,日后北上敦促袁大总统南下的时候就被人利用了这点);
再后来,护法战争时期,这时校长三十有六了,在大元帅府当秘书长。当时大元帅府有个秘书叫陈群(后来投汪那边去了),脾气暴躁,也是个爱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主,之前的秘书长章炳麟徐谦都避之不及,唯独君武校长,直接和陈群动手,拳头 怼上去,校长啊,都这年纪了,咱可以稳重点不,结果,君武校长把陈群打得满元帅府乱窜。后来元帅府流传一句话“广西佬惹不得”的缘由就来自这个事件。
附录君武校长帅照一张。
小蘑菇xx
王宠惠是民国著名法学家。早年王宠惠日本东京留学时,与好友秦力山租屋同住,王宠惠住在楼上,秦力山以及另有几个留学生住在楼下,他们雇了一个日本女子照顾生活起居,此女子容貌艳丽,举止妖娆。
当时王宠惠只有二十来岁,年少英俊,颇得日本女子的倾心,常常向王宠惠献殷勤,并且还用语言调戏王宠惠。面对日本女子的大胆行为,心无杂念的王宠惠根本不为所动。为了免被骚扰,王宠惠便让秦力山劝告日本女子,以后不要再来打扰自己。然而这位花痴女子根本不听劝告,依然对王宠惠死缠烂打。
有一天早上四点多,天还没有亮。那位春意荡漾的日本女子,竟然赤身裸体的到了王宠惠的房间,打算以身相许。王宠惠被眼前这一幕吓得大惊失色,大叫:“不可,不可!”赶忙穿上衣服跑到了屋外。
住在楼下的秦力山及其他几位留学生,听到王宠惠在楼上大叫,都从梦中惊醒过来,他们跑到楼上,询问发生了什么事?王宠惠是满脸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后来秦力山他们知道事情的详情后,不禁对王宠惠见色不淫的定力十分佩服。自此之后,王宠惠拒色的美名便在留学生中传播了开来。
王宠惠不仅在法学上造诣颇深,还热衷于投身政治,在民国政府中多次出任要职,还担任过国务总理。按理说,身为政府官员,纵算不上阔绰,衣食倒也是无忧的,可王宠惠在平常生活中却颇为吝啬,属于铁公鸡一毛不拔。为此几个跟他极熟的好朋友为他取了个绰号,叫做“办法”。王宠惠在北京为官时,为了节省开销家中不用厨子,不开饭。早饭随便吃一点稀饭,午饭特别是晚饭则必定会到熟人家去吃。
他每到一个朋友家去,必定是坐到晚上六七点不走,主人留他吃饭,他总还要客气一次,说:“还早呢,还是回去吃罢。”主人再留他,他不仅不再去推辞,还会说:“有啤酒吗?有酒我就在这里吃罢。”这是第一个“办法”。如果主人不开口让其留下吃饭,王宠惠也有妙招,他会说:“有什么‘办法’没有?我们出去吃馆子好不好?我来请你。”主人一听这话自然脸上挂不住肯定会留他吃饭了。这是第二个“办法”。有时候好朋友们当真一起出去下馆子吃饭,吃完之后,大家都会抢着付钱,而王宠惠总是落后的,仅仅是装装付钱的样子而已,这是第三个“办法”。有时他的朋友们不同他客气了,吃完饭后先走,让他去付账,那时王宠惠还有第四个“办法”:他一拍衣袋,就喊道,“喂,你们走不成,今天我忘记带钱了。”
久而久之,朋友们对王宠惠形成了两怕:一害怕其串门,二害怕和其一块出去吃饭,因为都知道这位是蹭饭专业户,一旦沾上就躲不掉了。

素石
林语堂:在爱情中守候,在婚姻里白头
林语堂也算是民国时期不折不扣的文学大师了,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还著有《苏东坡传》、《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等,文风幽默风趣。他的婚姻,可以算得上是民国数位才子中比较幸福美满的,与妻子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语堂的一生最爱,并不是与其共度一生的廖翠凤,而是另有其人。
他与妻子廖翠凤两个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在结婚典礼上,他出人意料地将结婚证书烧掉了,说道:“结婚证书只有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此后的漫漫数十年里,他们一直恩爱有加,携手度过了一生的幸福岁月。
可是林语堂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忘却的人,那就是当时厦门首富陈天恩的千金——陈锦端。与电视剧中的那些狗血爱情一样,他们在大学读书时一见倾心,却惨遭女方家庭棒打鸳鸯。从此,陈锦端就成为了林语堂心口的那颗朱砂痣,终其一生,念念不忘。
林语堂爱作画,他画中的女人,连挽的发髻都无一例外是陈锦端的模样。在他老年生病之后,从嫂子口中偶然得知陈锦端来了当地,还坐在轮椅上的他,想要立马奔出门去,兴奋地喊叫:“我要去看她,我要去看她”。
廖翠凤心知自己的丈夫爱着别人,却并不计较。她多次邀请那时单身的陈锦端来家做客,还并不避讳地跟孩子们解释:“这就是你父亲曾经喜欢的锦端阿姨”。
林语堂对待爱情坦荡而真挚,廖翠凤对丈夫的情事也开明而豁达。唯有这样互补的两个人,才能专注于当下,在爱情中互相滋养,携手前行。
林语堂的文风一向诙谐幽默,对待爱情也看得通透。正如其所说,“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他一如既往地念着陈锦端,却并不固执纠结,在心中为旧爱保留一处位置,却更懂得惜取眼前之人。与自己的妻子好好生活,对婚姻妥善经营,终换来一生岁月静好,美满幸福。
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他告诫我们,“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倘若你智慧,即使婚前你和爱人不相识,婚后你也是能和爱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
其实,爱也罢,恨也罢,相守也罢,相离也罢,不外乎是两个人的命运纠葛;或热烈、或诚挚、或悲戚、或荒诞,都不需要我们去随便置评,因为这其间种种,都是真实而不加修饰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