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被抹黑2千年,征服四方的雄主,如何变成暴君代名词?
烟雨
商纣王做为亡国之君,历史上常被用来做镜子,做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典型被大家指责了三千多年。可是其统治时的文功武治并不次于秦皇汉武,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正因为是最后的国君,所以都被认为是亡国之君。此话也不假,商朝在纣王手中终结,周武王推翻了他的统治,建立于中国第三个王朝周朝。
亡国之君历史上都没有好的评价,历史向来是胜利者书写的,周朝的典籍中把纣王写的十分不堪,后世的文人又添油加醋,加之电视剧《封神榜》的渲染,纣王简直是个恶魔附身。真是这样的吗?我认为对纣王的评价远远夸大其词。
纣王挖出其亲叔比干的心,我认为这是为了妖魔化纣王设计的桥段!纣王在位时间很长,纣王时的统治范围是整个商朝中最大的,哪个亡国之君做到了?
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之时,商朝的军队主力正在淮海一带与东夷部落厮杀(很纳闷商出自东夷,为何又与东夷打仗?),周武王领兵杀来,纣王几无可用之兵,只有凑集奴隶迎战,被周武王策动,阵前倒戈,纣王被逼自焚于鹿台。
周朝建立,为了宣扬它的政权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拼命地在史书中妖魔化纣王。如果说纣王是个昏君,为什么他的另一个叔父箕子不降武王而远遁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又为什么东征东夷的将领侯喜带二十多万军队不降周朝,而远赴海外?历史之迷,只有等待后人去解开!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一笑而过。喜欢就请点赞加关注哦!
据阿凡
历史都是胜利者或者叫窃取别人成果者写的,不把前任写的昏庸、残暴,怎么显示出窃取者的救世主和取得的合法性,加与手段神话、神迹等愚民等手段,任你前任英明神武,后世人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与事实不符,历史的真相在历史里,书上看到的就当消遣,我们应生活在当下,孝顺你的父母,善待他人!
rubyliujj
当王不为民,王朝坐不长~~~那一个王朝不是由亲民到祸民,再由人民之力推翻,周而复始,从古到今,王朝更替之法规。
殷商信鬼而好占卜,一次祭祀往往牺牲几百头牛,贵族死亡大都用数十人、数百人殉葬;任何建筑或揭幕、肇始仪式时都要杀人祭奠、奠基……诸般恶习在周朝则得到了严格限制与取缔。
例如,周朝祭祀的最高等级是太牢,又称大牢,只能用一牛、一猪、一羊,而杜绝了殷商动不动牺牲数百头牛的恶习……
抹茶微苦
暴君之“暴”,有两种。一种是斩杀贪官,作乱天下者。一种是暴残百姓,轻菅弱者。至于,扩大彊土抗杀外族,战场上杀人,不为暴君吧!
大凡历史上,整肃吏制,是必要杀掉许多暴官贪僚的。而贪官者,也是有友人。而此友人若正好是个“会写几行字者”,则必留下“声讨暴君,伸张正义”的文字,而替“与己有好处的贪官”鸣几声不平。而后世人,不明事实,信以为真。于是,“杀贪官平民愤”之正君之行为,也就归“暴君”之列也。
大大的壳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过子贡说的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并没有大家说得那么糟,君子之所以不愿意居于下流,是因为一旦背负了恶人的名号,就哪哪都不是人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纣王。纣王是暴君吗?无疑是的。他宠信奸臣、耽于美色、好大喜功、掠夺奴隶……但作为天子来说,只要能治理好国家,这些都不是大恶。相比之下,纣王开拓疆土,用征服的奴隶发展农业,文治武功都颇有成绩。真要比,纣王有些像隋炀帝,只是名声更不好一些。
但是。纣王是被周武王赶下台的。周武王伐纣,是背着以下犯上的罪名的,所以才要写泰誓以正名,而泰誓中也无非点出了纣王数典忘祖、耽于美色这种道德污点。周武王为什么不敢提别的?其实本质上来说,周反商是有利益关系在里面的——纣想争取周的土地与奴隶。但这件事周武王不说,因为怕占领不到道德高地。而之后,孔子又一心复周礼,周朝如果是正道,那商纣就只能是邪道了,所以子贡才会说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这样的公道话。
如鱼饮水
这没什么好说的,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商纣王能力再好,是征服四方的雄主,但最终还是败在了周武王姬发手中,这是无法狡辩的。题主的意思是说,商纣王为何成为暴君的代名词,这就和一本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有关了。
《封神演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用啰嗦了。在这本书里面,商纣王明显就被代之为昏君、暴君之名,周武王姬发替天行道,兴兵讨纣,最终创立享国近八百年的大周王朝。而我们大部分了解商纣王,都是从小说和影视剧中得到的,正经的史书典籍,你会去看吗?小说和史书是不一样的,即使史书上对纣王描写不是过于丑化,但如果小说对纣王描写成暴君,那就不一样了。
《封神演义》受众广、影响大,而里面暴君形象的纣王也就久而久之被人所熟知,这样一代传一代,纣王的暴君形象也就固定下来了。如果你非要向世人证明纣王非暴君,那就写一本影响力大的关于纣王的小说,彻底转变纣王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非要到处说纣王不是暴君,是被丑化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老百姓只关心小说好不好看,人物吸不吸引。
小闲10
纣王被抹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犯了灭人之国的罪行。
据甲骨文的一些记录,纣王在最后一次对淮夷用兵之前,先进攻了山东半岛。这当然是战略需要,正如后世周亚夫之先灭胶东。当时山东半岛上有诸多东夷部族,如【莱夷】。也存在着华夏系的小型国家。
纣王不管青红皂白都灭了,这就犯下了极其可怕的罪行,严重的冒犯了上天。因为当时的人都认为国和社稷是神圣的,因为有【天命】才有社稷国家。这种思想在孔子时代仍然非常浓厚。其他较大的诸侯国就非常恐慌,害怕纣王也会灭了他们的社稷。
其次,据日本甲骨文学者岛邦男的研究,纣王改革了祭祀制度,开始用祭天帝之礼祭祀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文献中有时候也称纣王为【帝辛】就是这个原因。即,纣王开始称帝了。这在当时绝对是大逆不道的。
以周人为主的数百个诸侯感受到了极大的羞辱、愤怒和恐惧。于是才有了武王伐纣,以及对纣王的诛心之论。当然了,纣王的【荒淫】也不是空穴来风,殷人嗜酒,后期尤为炽盛,淫乱也是可想而知的。再有,殷人铁血善战、对敌凶残,天下诸侯都倍感恐惧。
这些背景事件和情绪,是纣王被严重抹黑的原因。
ccoldman
首先要说的是,纣王可以算是雄主。伟人说过“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至于纣王的罪名,其实是有典型的层累过程,顾颉刚先生在纣七十恶的发生次第中考证很详细,大约是说,最早反映纣王的罪状《尚书》中,纣王最大的罪名不过是酗酒,其他的罪名则是后代不断累积的。
至于纣王从雄主变成暴君的代名词,个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纣王是前朝亡国之君,所以被周朝诋毁是很正常的事。这首先是出于政治需要。其实在周初尚不明显,因为西周前期更多是对商朝文化遗产的继承,而到西周中期以后,周朝文化的面貌才为之一变,这样一来纣王才成了万恶之源。这其实和汉承秦制、武帝改革有些类似。到了春秋就非常明显了,所以孔子的徒弟子贡会感慨:“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王其实也没有这么坏,只不过天下的坏都加到他身上了。
第二,战国人喜欢讲寓言,这进一步加剧了纣王的恶。战国人讲寓言更多是为了表达政治主张,而对于其准确性倒不是很看重。于是有一些人物,就被作为寓言的典型案例。说到好人,都是尧舜;说到坏人,都是桀纣。这就是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而纣王作为前朝亡国之君,明显罪恶又容易比桀多。所以荀子会说“古者桀纣……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到晋朝的《帝王世纪》,可以说是纣王罪状的大集成。
第三,后世文学的传播作用,这是纣王恶的第三次加剧,当然和大众喜好有关。平话、戏剧里的角色往往黑白分明,而到小说《封神演义》中,纣王居然还调戏了女娲,而妲己居然是狐狸变的。电视剧《封神榜》则进一步把这种文学形象立体化,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所以直到今天,纣王在大众心中的暴君形象也一直有增无减。
感谢阅读!
lemontea景杉
商纣王是一个典型的暴君,而且后世的暴君也基本上和他差不多。
纣王的无道并不是在于传说中的肉林酒池。因为所谓肉林在甲骨文中被写为“奏”,是一种祭祀仪式,而酒池则是殷人素来的习惯而已。周朝初年有禁酒之令,但特许殷商遗民们饮酒。所以说纣王罪状中的肉林酒池都是出于后世误解。
肉林酒池,一种充满感官刺激的画面。
纣王真正罪恶在尚书•泰誓中说的很清楚,那就是:
“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
也就是纣王破坏了自古以来传统,重用政治上的投机分子,排斥自己的亲人和重臣,而走到这一步的纣王已经完全破坏尚书·洪范中所描述那种天子、卿士、庶民共治天下传统。史记•殷本纪记载 纣王是一个“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文武全才,而且“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也就是说纣王聪明,渊博,武艺超群,不仅能徒手格斗猛兽,而且还能够伶牙俐齿的反驳一切进谏者,可以说是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男子。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容易自我陶醉,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命运在赐予其礼物的同时,便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一般来说,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都喜欢标新立异,彰显自己的伟大,所以这类人也就最喜欢改变传统、习俗、制度,最终沦为有破坏无建设的昏君,当他们发现自己已经铸成大错时往往出于自尊,在第一时间就会使出种种暴力手段来打压异议,同时堕落为暴君。而后世三千年来的“雄主”、“伟人”大多如此。
封神榜•仙界传纣王与妲己夫妇
所以历史上能够给百姓带来福祉的君王,往往是些貌不惊人的邻家男孩,因为君王的圣德绝不是去折腾。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端己以正南面而已矣”。就是说舜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无为而治,一个真正伟大的天子只需要恭敬地作为天下道德的表率。老子更是在道德经•十七章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也就是说伟大的君王是那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对其统治下的民众实行无为而治,在行动上无所为,在语言上无所教,不干涉民众的一言一行,所以,人们感觉不到这类君王的存在,以至于这类君王治理天下,实现天下大治,民众安居乐业,人民都还以为是自己成就自己,这种幸福的生活理所当然。 故古人看来身为君王,权力当然要行使,但却要在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框架内运作,绝不是那种破坏“祖宗之法”来展现自我伟大的荒唐暴政。
淡藍橡皮.iav
不知道帝辛是谁?其实你对他很熟悉,就是商纣王。只不过你所知道的他是来自于那个周人对他的侮辱性称呼:纣。还有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
商王帝辛,是殷商的最后一代君主。他的母亲生了三子,名受德的商王帝辛是少子。为何少子被立为君主?
宗法制从夏诞生,经历了商的发展,到商末期已趋于成熟。虽然还不似周代的大完备,但这时已经在向立子立嫡的方向转变。殷商原来的兄终弟及制趋于瓦解。
帝辛的母亲先为妾,后为妻,在生长子微的时候尚为妾,所以微子算庶出。生少子受德时为正妻,帝辛也就成了嫡子。
帝辛在位时期大肆征战东夷,为国家平外患。但因此大耗国力,树敌众多。西边周人的部落也趁这个机会强大起来,难以抑制。
商亡,非亡于帝辛一人,是积年之过。内部贵族各怀心思,外面强敌虎伺,最终导致灭国。而帝辛作为亡国之君从此便被抹黑,所有的污点都被加诸帝辛一人,这正是亡国之君的可悲处。
说到这儿又有记载,商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焚灸忠良”、“为炮烙以伤民牲。”
其实这种杀祭方式不是帝辛创制的,也不是帝辛一人为之。时代之风使然。
凡事皆杀人,凡祭皆杀人,像什么祭祖、建宗庙等都要杀人祭祀。伐祭、埋祭、剁祭。破腹陈尸,砍断肢解,割下人头,都非常残忍,有成年奴隶,也有幼小未成年的奴隶。要是埋祭,也有葬式不同。跪式,俯身、侧身、直肢、屈肢。
如帝辛者敢于平外夷(东夷),改制度(改兄终弟及)想必是心怀天下者。但只是手笔太大,行动太快,不懂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那么迅猛,当然也确实是好大喜功。所以导致殷商改革太速,发展太快,最后难以控制,重重矛盾纠结终于不可调和,最终亡国。
只是帝辛要承受所有罪恶,成了洪水猛兽般的人物,实在让人喈叹。
willlemon
商纣王的“臭名昭著”是拜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所赐,在后来人们便一直把商纣王定性成为凶残暴君。
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罪行主要有两个:第一宗罪是沉灞酒色,奢靡腐化。有事例为证,据说,纣王喜欢饮酒,便命人凿地为池,池中注酒,然后同姬妾亲众在酒池上边划船,一边饮酒;他又在宫内竖起像树林一样的木桩,上面挂满熟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人光着身子在这。肉林"里疯打疯闹,饿了就吃,吃了就玩;他还大兴土木,造了一座鹿台,地基三里见方,高逾百丈,并把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们聚集在台上,宴饮狂欢,长达七日七夜,以致君臣姬妾都忘了日月时辰。
第二宗罪是残忍暴虐,荼毒四海。有事例为证。据说,他行炮烙之刑,用炭火把中空的铜柱烧红,然后叫被残杀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煳而死;他为了观察正在成长的胎儿,竟残忍地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脚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冻,竟叫人砍掉他的双脚,砸骨验髓。此外,还有例如宠幸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种种罪行,罄竹难书,人神共愤。后来,纣王众叛亲离,终于被周武王打败。他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他的宠姬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断头台。
尽管如此,但后人还是对此提出了质疑。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质疑过,他认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恶都加在纣王的头上。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了商纣王的70多条罪恶发生的次序之后,发现他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是后人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大打折扣。
甚至有学者指出,绝大多数史籍都刻意抹杀了商纣王的历史功绩。据考证,纣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对民族发展做了许多好事,对古代中国的统一有不小的功劳。他曾经平定东夷,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宋、楚、徐等小国家承继着同一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中国的统一是纣王开其端,而秦始皇收成果。
他们认为,所谓酗酒,无非殷人本好酒,而纣王酒量或许特别大些;所谓不用贵戚旧臣,是以纣王兄长微子启为首的反对派因丧权失势而强加于纣王头上的;所谓起用小人,是提拔奴隶小臣为大夫卿相,这正是进步措施所谓听信妇言,其实是周人少见多怪,商朝女性活跃,纣王妻妲己可能是与武丁时代的女帅妇好一样的杰出人物;所谓不留心祭祀,乃弥天大谎,出土卜辞证明,帝乙、帝辛时期的祀典最为完备。
至于为什么要丑化商纣王,有专家认为,是将夏桀的罪行强加到他身上去了,导致我们现代人被误解千年。
mag_babe
首先,必须指出,现在的主流思潮是以殷非周、以纣非周,这种思潮导致了帝辛这位亡国之君,竟然成了“千古圣帝”。
如题主的“商纣王是征服四方的雄主”——请问论据出自何处?
先不论纣王功绩如何,以及商周对比如何。但是,所谓周朝抹黑殷商,其实就是名符其实的“躺枪”——根本原因就是太多人把《封神榜》当史实!
和把《三国演义》当史实一样,即使看过了原著《三国志》,也仍然带进了主观的负面情绪。
来看一组数字:古史辨派的领袖顾颉刚在他的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中指出:
“纣恶在周人《尚书》中只有6点,战国书中增加了27事,西汉书中增加了23事,东汉时增加了1事,东晋时增加了13事。”一、周人“恶纣”的6点
出自武王伐纣的战书泰誓(真尚书·周书):
(1)不重祭祀(今商王受,弗敬上天);(2)酗酒享乐(沈湎冒色,台榭、侈服);
(3)好杀残忍(焚炙忠良,刳剔孕妇);
(4)搞种族灭绝(敢行暴虐,罪人以族);
(5)不招贤纳才(官人以世——搞世袭);
(6)好色淫靡(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从上述六点重,首先可以肯定一件事,用宠幸妲己而“污蔑”纣王的事跟周朝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为“惟妇人言是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的。《左传》中的泰誓孑遗略并没有这句话。其实,太史公的泰誓尽管和周代的原版略有不同,但并不影响大体事实,只不过具体到一个人(妲己),那当然还是得较真!
注意:妲己,首见于国语·卷七晋语一:
“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既然在武王嘴里连妲己的名字都没有,而“取悦妇人”一罪状又放在泰誓·下(另5条罪名却全部在《上》)——可见,“以妇人罪”的所谓“黑纣”,在周王室那根本就不能成立。
但是,上面6点可能有人会说:这已经“黑”得够狠了好吗?
嘿嘿~那是因为你们根本没有看过其他人的“黑”而已。
1、糟丘酗酒
2、淫女肉林
3、雕柱而桔诸侯
4、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
5、戮涉者胫而视其髓
6、剖孕妇而观其化
7、杀比干而观其心
8、杀梅伯而遣文王其醢。
《吕氏春秋》里的恶纣之记载,比起尚书·周书·泰誓不仅多了几项,而且说得极其详细,绘声绘色。而耸人听闻的“炮烙之刑”是出自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竹书纪年》。事实上,周人(周朝官方的态度)对殷的好与坏之定义,一直是明辨是非的:
“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泰誓)。我们知道,周人以夏朝继承者的身份而反殷,那么武王的战书中反而批夏尊商汤,可见态度明确,是非分明!而在《尚书》中,周人还收录了商先王盘庚的讲话用以治世。
盘庚的教诲,由周公之口说出:
毫无疑问,殷商亡国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德”!
事实上,周人对此前的商王没有不推崇的,如成汤、盘庚等殷商有为的君王,周人是一直尊敬有加的。特别是商汤,两周800年,商汤一直被周人祭祀供奉(也因此,商汤仅次于三皇五帝与大禹之后,成为后世公认的上古圣王)——武王伐纣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朝歌祭祀商汤!
怎滴我大周居然成了黑商、黑纣专业户了?????
除了“周恶纣”以外,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纣王是被儒家黑的,比如郭沫若先生就曾经撰有驳说儒,把“恶纣”的导火索引向儒家。
但其实,有关纣王恶名的事,在《论语》中只记载了“微子逃亡,箕子为奴,比干谏死”3件事,孔子比周王室还更客气了!
事实上,孔子可能是第一个发现纣王的另外一面的人: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恶皆归矣”——论语·子张第十九这段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他的高徒子贡说的,然而孔子的神圣地位自不必说,他的弟子是不会说出忤逆他观点的话的。
子贡的话是啥意思了?
他的意思是纣王(个人)未必如此不济,只不过有追求的人(君子)是不屑于惋惜亡国之君的(恶居下流)。因此,纣王才被千夫所指(天下恶皆归矣)。请问:末代皇帝不负责亡国之罪,那请问该哪位负责?
如今的人的思维怎么了??使劲吹捧失败者贬损成功者!
儒家招谁惹谁了???居然躺枪躺成这样?????
正像题主用盖棺定论口吻说的“征服四方”那样,目前流传最广、最多的言论就是商纣王是个犹如秦皇汉武般的开疆拓土之大帝!
对此,实在忍不住说句:一群文盲!张冠李戴!这些人嘴里的“征服四方之功”、“开疆拓土之功”,主要是指殷伐东夷。
但是,请问:征服东夷是纣王干的吗???从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人物说起【攸侯喜】
目前在广为流传的“殷人东渡美洲说”中,殷商诸侯攸侯喜被认为在武王伐纣后,带着十万大军一路北上,直达楚科奇半岛,通过当时可能存在的陆桥,越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后来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据说,印第安人祖先的名字用英语翻过来叫“hosi”,且不论仅以这个发音跟今天的中文发音一样,就此武断地说侯喜=hosi是典型的牵强附会(据语言学家研究,上古发音与今天根本就完全不一样)。
就问:攸侯喜参加了纣王伐东夷了吗??事实上!真正平服东夷的,是纣王他老爸帝乙!说三遍:是帝乙!是帝乙!是帝乙!!!!!!
【帝乙伐夷】
根据甲骨文记载,殷商与东夷的最大规模之战争,发生与帝乙时期,有两次:
【第二次人方之战】帝乙十五年,与东夷的又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了。帝乙亲自率领军队出征,战争所经过的地区比上次范围更广,一直达到了山东的齐、顾等地,战斗进行得比上次更为激烈、艰巨。有几件传世的商代晚期铜器铭文,记载了帝乙十五年征伐东夷的历史事件,最著名的是“小臣尊”。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在今山东省梁山出土了一批铜器,其中有一件名叫“小臣艅尊”。这件尊做成犀牛的形象,鼻上的牛角粗壮,两眼传神,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当时是做装酒用的礼器。尊上有铭文:
丁巳王省夔,王锡小臣艅夔贝。唯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省”即巡行、巡省。
因此,所谓“征服四方”分明就是帝乙的功劳——殷商的帝王向以天干地支命名并据此而定功绩级别:“甲”最高,“乙”次之;宗庙亦然:“武”最高;“文”次之。
殷商最强君王曰武丁。文丁者:帝乙是也!
辛:居末三位——功过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攸侯喜是帝乙时的将领!
压根就跟纣王时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纣王伐东夷,甲骨文无载。
所有记载皆出自传世文献:
《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注:“为黎之搜”不是指在“黎”这个地方展开军事行动,而是指大规模的奴隶叛逃,纣王发兵追捕。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的军队正在与东夷作战。反而是周人自己麻烦不断——竹书纪年·帝辛载:
“冬十二月,昆夷侵周”;又“三十五年,周大饥”。但是,殷商天下开始瓦解,却是真的,《竹书纪年》里有“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说道这个,就要引出一段历史。
顾颉刚从《周易》中考据出,帝乙把自己的妹妹许给了周文王——在那之前,帝乙杀了人家的老爸“季历”。
对此,周人不仅不拒绝,反而大方接受还歌颂了帝乙: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朝中重臣叛逃,与身为统治者而屈尊下嫁妹妹。
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殷商自身的衰落吗?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帝乙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帝乙时期,又一次做出了他们历史上多次做过的事,那就是迁都以延续国祚,殷商600多年里,共有11次迁都(汤5迁、中丁1迁、河亶甲1迁、祖乙1迁、南庚1迁、盘庚1迁)。
帝乙把都城从“殷”迁到了“沫”(淇县)。
因此,左传·昭公十二年说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正确理解,不是说殷商因为与东夷战争而削弱了本身,主要问题还是内忧外患无法收拾——虽然史书并未说明帝乙迁都的目的,但是,历史是会重演,在尚书·盘庚里,盘庚说:“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就是说,不走的话就会被群起而灭之!而在盘庚迁殷之前,曾经爆发“九世之乱”的殷商内部斗争。
因此,帝乙迁都的原因也不难猜测,一是宗教势力太大,“商汤祈雨”(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虽为传说,但是甲骨文中确实有记载多次商王假死以祭神的事实,说明巫师的权力异常的大。
二是正如武王泰誓里说的“罪人以族”一样,殷商王朝动辄搞种族屠杀,此种残忍至极的制度文化,亡国是必然。
总有人说,纣王战东夷为“周人所趁”——然而,《竹书纪年》与《史记》都清清楚楚写着有两次行动: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盟津而还。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
一年时间了,纣王还不知道?可能吗?
另外,武王伐纣时,有“八百诸侯”前来助阵,可偏偏就是东夷没来,不仅不来,后来居然跟着武庚一起叛乱反周(三监之乱)。即使到了昭王时期,和东夷同属一个文化圈的徐夷、淮夷依旧在造反。
我就整不明白:整天怪周王朝,到底怪什么???
/wxwindy
其实商纣王(帝辛、子受)的亡国悲剧,并非是他个人有何罪不可赦的恶行或过失,而是作为华夏原生代殷商文明的悲剧,已经落后不适应于新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了。为了确定周王朝代替商王朝,周文明代替殷商文明的不可置疑合法性,就必须要将帝辛这个末代商帝、亡国之君丑化黑化到极限。——这仅仅是历史进步的需要。个人荣辱殊不足道。
商朝代表的殷商文明,盛行人殉和占卜,巫鬼当道,神权势力强大,甚至有考证他们祭祀完鬼神和祖先后,势必进行大规模食人行为,可说如印第安人文化那般的原始文明酋邦。
殷商天子:帝辛在汲取了商文明先进的文字与青铜器,去除其糟粕后新生的周文明, 在其奠基者周公姬旦加以规范制度化后,才是真正意义上成型的华夏文明。早早将神权和原始宗教人员排除出统治中枢和政治生活,更彰显了不同于世界各地其他古文明的先进性。
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章立制,推行井田,力主“明德慎罚”,并以五等爵位分封宗亲和功臣为诸侯、武装拓土四方,以一股股周人为核心,将广大中国地域内的其他各上古先民,融合同化。
周公:姬旦所以人殉奴隶制殷商文明被封建邦国的周文明取代,原是历史必然;因此周人便将夏朝末代天子夏桀的那些恶行,原样不动照抄一遍,甚或进一步夸大其辞,加诸帝辛其身。
帝辛被后世大肆渲染的众多罪行,很大程度上将他的列位先祖的责任一起背上了。便是与被后世称颂为三代圣君的商汤、以及中兴英主的武丁相比,真实历史上帝辛本身的行为,也未见得会比两位英雄先祖更恶劣。
哪怕在帝辛“罪恶”的流传过程中,可说推波助澜不遗余力的早期儒家,其实亦对这些纯系夸大其辞的说法心知肚明,在一些细节便露出他们的实际观点,正在儒家四书《论语》和《孟子》之内。
孔子最得意弟子之一子贡就声称,帝辛所谓“不善”只是天下人将所有罪恶皆归其人的产物;孟子同样表示,帝辛为政,继承了商汤、武丁一脉相承的“故家遗俗,流风善政”。
儒家五经《春秋左传》中,也同样记述了叔向、栾书等春秋名臣言辞,将帝辛的亡国原因,主要归结于对东夷战争导致的国力和军力大损,并承认帝辛曾是一位如后世项羽、拿破仑一般百战百胜、一败而亡的悲剧霸主。
子贡:【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第十九孟子:【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孟子·公孙丑下
叔向:【桀克有緍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
栾书:【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左传·宣公十二年
被收录儒家五经《诗经》的商颂·玄鸟一诗,「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一句,汉代经学大家郑玄解作「殷高宗武丁之子孙,有武功有王德于天下者,无所不胜服」。
【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经·商颂·玄鸟宋代儒家大师如朱熹,解释成「武王,汤号,而其后世亦以自称也。言武丁孙子,今袭汤号者,其武无所不胜」;都认为武丁的某个子孙,自袭先祖商汤的“武王”之号,战无不胜。
而历史上武丁之后诸子孙,武功平平,其实并没有“无所不胜服”之人。一直到帝辛即位后,平定淮夷,开疆东海,才符合诗中「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之说。因此,此诗其实正是殷商遗民建立宋国后,怀念和歌颂帝辛曾经威震四方,疆域至海,诸邦来朝的武功而做。
周国崛起,与殷商对峙,牧野之战时的疆域图后世大多数的儒家门徒绝不敢想象,此诗竟是歌颂他们心目中无恶不作的商纣王,因此强行把这句次序颠倒,曲解成“商武王成汤的子孙武丁”,将该诗的歌颂对象变成了武丁,也成了一贯通行说法。
可惜这些声音,往往都被历朝历代皆以帝辛为亡国暴君和昏君代表的主流声音所淹没了。而到了后世愈传愈广,有的说辞已经罔顾人类基本智商了。比如著名的“酒池肉林”——那样的酒还能喝?不会馊?那样的肉还能吃?不会臭?
毕竟“商纣王”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后世君主以此警惕自身,后世臣子用以谏阻君主,至于历史真实的帝辛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牧野之战,东夷俘虏临阵倒戈的根源,如前文所述,便是帝辛所继承的殷商文明,对奴隶战俘的残酷杀戮所致,是殷商的体制问题、文明问题,实非帝辛个人之罪。
当然,帝辛殉国和周武革命,同样也导致了另一个让历代统治者意想不到、却让华夏文明得益匪浅的结果。
如果说当年商汤将夏朝末代天子夏桀擒获后,把他流放于南巢,让其自然死亡,还算是勉强符合上古更立天子时的法则。毕竟晋代出土的战国时文献竹书纪年·五帝纪,便有「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的记载。兼修儒法的大师荀子也同样认为,尧舜禅让说是虚言,浅陋之谈。(【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那么周武王姬发将帝辛这位前任天子逼死,更将他的尸体斩首以告四方的行为,则赤裸裸地彻底宣告了:所谓“天子”,上古相传天帝在人间的代表,当其“失道”之时,也是可以被人臣所弑杀的。
后来产生的儒家学说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父子为三代圣贤,便不得不将周武代商革命以正义化,于是他们宣布天子一旦失道,便成“独夫”,杀之不为弑君。
在汉景帝时,儒家学说代表辕固还专门就这一问题,和道家黄老学说代表黄生在皇帝面前激烈争执,因为此话题直接关系汉王朝的建立和合法性,以及是否同样可以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所以汉景帝宣布话题过于敏感,不予讨论。
但此后随着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王朝其实正是默认了儒家一派的观点。汉武帝直接宣称“代汉者当涂高”,对众大臣表示【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因此可以说,当周武王姬发攻杀帝辛一事,被从真实历史中商周两国的天下之争,洗白成得到天命的正义臣子推翻无道天子,并且取而代之后;也便彻底确定了华夏文明朝代更迭的崭新法则:“一姓不可长王天下”成为万姓之共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上古英雄梦同样发端于此,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甚至连孔子的子孙也积极投身到这样的农民义军中,其后更诞生刘邦这样的布衣天子,以及丰沛群豪这样的布衣将相集团。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周而复始,吐故纳新,也确定了华夏文明相对于欧洲中世纪贵族文明的先进性,更非崇尚“天子万世一系”而洋洋自得的东瀛井蛙小国可比。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任英雄如虎,任红颜如玉,亦只不过是岁月长河翻起的小小浪花罢了。帝辛如是,与他同生共死的爱妻苏妲己亦如是,他们被后世丑化至恶之极致,说到底,也只是华夏文明的新生代价罢了。谨以屈子名句,以敬这位上古伟大英雄: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yuanyuanyou
商纣王,帝乙少子,又名帝辛,沫邑(今河南淇县)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赐其谥号为“纣”,这就是商纣王这个名字的来历。
提起商纣王,估计很多人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他沉迷于酒池肉林、纵情声色、昏庸无道的暴君形象。众多的史册更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殷实的历史依据,据《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而尚书.牧誓中也有记载,商纣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
那么商纣王真的像史料中记载的一样残暴无道吗?其实,商纣王很有可能被我们冤枉了三千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憋屈的君主。
我们都知道,关于商纣王昏庸无道的最早记载源自于尚书.牧誓。但这是只是一篇周武王讨伐纣王时发布的誓师词,这其中的真实性我们难以考究,毕竟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武王伐纣
当时的商纣王贵为天下共主,而周武王只是一方诸侯。当时诸侯要讨伐天子必须要名正言顺,否则即为乱臣贼子,受天下人唾骂。而武王伐纣也是如此,当初武王在牧野向商纣王发起战争,便发表了这一篇“动员词”。一方面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亦说明了他造反的合理性。
于是列举出现任商王帝辛的种种“暴行”,集纣王罪过之大成。其中主要罪名有:惟妇言是用(听信妇人的话)、昏弃厥肆祀弗答(减少祭祀活动)、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不中用他的同祖兄弟)。后两种罪名在我们现在看来,根本算不上什么严重的罪吧?
商纣王在位期间确实是对鬼神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也是第一个对鬼神产生怀疑的君王。我们都知道,自中华文明起源以来,所有的部落首领及君王都是政教合一的综合体。而商纣王敢于挑战这一权威,对鬼神产生怀疑,在我们今天看来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武王指责商纣王“厥遗王父母弟不迪”这一理由更让人不能理解,如果一个政权只懂得“任人唯亲”,国家何来的进步?历来只有“任人唯贤”的国家才得以长久发展。牧誓中提到,商纣王重用奴隶而忽略宗亲,也就是说他的用人制度已经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由此看来,武王伐纣很有可能是传统势力向革新者的一种抵抗。
苏妲己剧照
而商纣王“惟妇言是用”的说法并没有事实作为依据,当时的妲己只是商纣王攻打东夷诸部落时,部落首领进献的一个嫔妃,从未见过世面,如何懂得如此多的阴谋诡计?不要相信什么九尾狐上身的说法,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从来都是人们虚构的。
据史料记载,帝辛(商纣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 ,深得父皇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 ,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商纣王开拓了中国的版图,并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把这样一个人物说成是“惟妇言是用”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
至于商纣王牧野之战为何失败,他的种种暴行又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局开始讲起。
当时商纣王刚刚征讨完东夷诸部落,俘虏众多,兵力空虚,一时间无法完全消化。而周国恰好遇上饥荒,百姓都愿意为粮食而战,周武王看准了这一时机,在牧野之战将自己的君主一举击败。(资料源自中国通史简编)
牧野之战
这场战争几乎是趁火打劫的不义之举,我们可以从两个事例中得出这种结论。
第一,商纣王征服东夷诸国的大军始终没有投降周人,各地武装更是叛乱不断,从反抗的力度来看,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周人无可奈何,只能将他们分散迁移,削弱他们的力量,这场大迁移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史无前例。
第二,伯夷、叔齐拒食周粟。当年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作为当时的贤者,却冒死劝阻周武王伐纣,除了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外,是否也有其他原因?
第三,商亡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商纣王,将他生前所为化作地名和故事,代代相传。迄今3000余年,朝歌大地以及淇河两岸至今仍遗留着许多纣王的遗迹,如纣王城、纣王墓、纣王殿、鹿台、朝歌寨、纣王饮马池等等。甚至在朝歌当地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当人们形容一个东西很牢固时,他们会说:“殷纣王的江山——铁桶一般。”
从这三件事例中可以看出,商纣王并非传说中那么残暴无道,而周武王的伐纣大业也没有历史说的那么光明正大。
而商纣王滥用炮烙极刑;挖比干的七巧玲珑心;杀周文王之子伯邑考并做成肉饼等说法均出自周后,到了明代的《封神演义》才其具象化。
当时周朝出现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出于三种原因。
第一种,章明伐纣的正义性。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安抚民众,如何章明自己伐纣的正义?自然是将纣王抹得越黑越好,最好可以引起天下人愤恨,这样更方便自己的统治。
第二种,制造舆论,满足政治需要。周朝末年群雄争霸,许多诸侯国都窥觊周天子的王位。这时候就必须极力丑化商纣王,为其祖上反商建周寻找道德借口,称祖上反商建周是讨伐纣王的暴戾,而周天子并无暴戾失德之处,以免诸侯们依汤武革命之例反周。
第三种,跟风黑。就像很多人黑明星一样,并不是每个黑粉都真的那么讨厌他们,只是跟风而已。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有关知识,又不愿在判断或行为上出现错误,就需要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想法最具有参照价值。
而明代的《封神演义》就更好理解了,明末政治昏暗,作者对纣王形象刻画的目的在于要揭露当时社会统治者的昏暴丑陋,贯穿了“以善伐恶”、“以有道伐无道”的主要思想,以及抒发对美好政治的向往。但也让纣王成为被无限扭曲和被谩骂的无辜标靶。
如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贡所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里的意思是,商纣王的不善,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只是君子们非常憎恶居于下流,所以将天下的罪行都强加在纣王的身上而已。
商纣王的历史功过,我们已经无从考究。写这一篇文章并非为商纣王洗白,逝者已矣,现在再来辩白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希望我们在发表一些历史观点的时候要尊重史实,不人云亦云,这样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cain.net@163.com
现在很多网友都在为商纣王辩护。觉得商纣王不是一个昏君,他的亡国,是被后世,尤其是西周抹黑的结果,他本人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君王,尤其是在开疆拓土上做出了重大的历史功绩。他的失国只不过被西周趁虚而入偷袭得逞。
说西周在抹黑商纣王,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周武王讨伐的理由有四点:一是听信妇言,二是不祭祀祖宗,三是不信任亲族,四是招诱四方奴隶。
(商纣王与苏妲己,影视配图)
说后世抹黑纣王,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了宣传西周的正统性,美化西周的各种纲常法纪。所以特别强调纣王无道才引得西周动兵。儒家学派对纣王的批判是渐进的。孔子没有说过纣王的不是,但他多次赞美周文周武。孟子就旗帜鲜明说纣王不是,说周武王伐纣不是犯上作乱,是以有道伐无道。然后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又对这个意思进行了加强。
说纣王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是因为纣王两次讨伐东夷,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土地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几乎把整个东夷给灭了。
虽然很多人为纣王叫屈,但是纣王还是成了亡国之君,商朝还是灭亡了。
那么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是国家破败不堪,人民困顿艰难造成国家灭亡,我反而觉得这与末代帝王关系不大,因为这是时势所然,不是他能够控制的。如果本来这个国家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家却灭国了,那就一定是君王的责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商朝的灭国,商纣王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他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给搞掉了,他还不是昏君是什么?
那么,商纣王作为一个昏君,他昏在哪里呢?
(周武王画像)
第一点,他处理不好国际关系。商朝一直在和周边的国家与部落发动战争,这是事实。而且在和周边的部落和国家打仗过程中,可以获取大量的奴隶和土地,壮大农业生产,这也是事实。
但是,在商朝前期,主要是一种反击的方式。就是说,当受到周边部落入侵的时候,才进行自卫反击。如果你经常主动挑起战争,像商纣王这样,两次对在当时来说非常强大的东夷部落发动灭绝式战争,那势必会造成周围部落的极大恐慌。大家自然要联合起来反对你。这就是地缘政治。你不能一味强势,你得怀柔,又打又拍,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国际关系。
第二点,纣王处理不好和诸侯王之间的关系。纣王的胃口很大,他不但想获得别国土地和奴隶,他还想掠夺诸侯王的土地的奴隶,周武王讨伐他的理由之一“招诱四方奴隶”就是这个道理,他和九侯、鄂侯、西伯昌等等诸侯王发生矛盾,有的杀,有的关,其实就是想掠夺他们的土地和奴隶。
孔子孟子为什么歌颂西周的制度?因为西周是采用分封制,把土地都分给了诸侯,大家都有,也没有去掠夺他们,和诸侯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所以周天子一直受到尊重。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天子的形象才严重下降。不过,周幽王也就戏弄一下,他没有掠夺过诸侯的土地和奴隶。
第三点,他处理不好和亲属的关系。比干、箕子、微子,被后世称为“商末三贤”。这三个人也是商王室的重要成员,也是朝中的重要大臣。不管他们的贤明,是被后世过度美化还是其他,总之,商纣王和王室成员关系处不好。
他处理不好的原因,是他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要知道,那时候的商纣王,和后世的皇帝有根本的区别,那时候是比较民主的,君王要是独断专行,肯定不行。而商纣王想绕过所有王室成员,独断专行,因此,所有的王室成员才会和他闹僵。
周武王说他不祭祀祖先,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商纣王的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商代井田制的样子,网络配图)
第四点,他处理不好和百姓的关系。牧野之战,老百姓都反戈,帮助周武王讨伐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有人会说,这是西周宣传得好,煽动了老百姓。如果你本身没有问题,老百姓会听从别人的煽动吗?又有人会说,牧野之战中,反叛的主要是奴隶。那么请问,奴隶是不是你的老百姓?就算还不是,当你把奴隶抓回来,在井田里生产的时候,你可不能只给他们戴上脚镣,你得想办法把他们变成你的老百姓,让他们亲附你啊!
至于什么“酒池肉林”,什么“北里之舞”,什么“宠幸妲己”,有也好,没有也好,都是没啥关系的。只上面四个关系处理不好,纣王还不是昏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