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蓓儿爷的未来在哪里
修行之人,预知时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只要修行高,都可以的。事实上不止弘一法师这样的高人,在佛教里面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居士修行好了也能预知时至的。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能理解的,因为大家都是俗人,永远达不到高人的境界,所以很难明白高人的所作所为的。所以以俗人的眼光去看待高人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打个不太雅的比喻就是,一只蛆呆在粪池内它就认为那是它的美好世界,反而认为粪池之外的世界没那么美好,可是从我们人的境界看呢?那再换个角度,如果从上帝的角度看我们世间的人呢?
sloth
修行的人这事真实,没必要怀疑,
俗人也很多前几天就知道的会安排好后事,
我爸没病有一点老年症状,一六年十二月份前五天就说要回去了,到那天穿好衣服洗好无疾而终,一辈子勤劳善良,一个小孩都没惹过的好人,一个烧香人,
挠人猫咪
我的老外婆,活了一百零四岁。在生也没有修行,去世之前,外婆给表姐说,她要到我家来看我,外婆说她今年要走了。表姐在外婆去世后才告诉我这个话,我的伤心欲绝可想而知!
我的外婆一个普通的老人家尚能预知时至,何况修行的高僧大德们!毋庸怀疑!
温度计
对我来说,在近现代所有成就非凡的艺术家当中,弘一法师一直是最有感染力的一位。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性魅力直击我们的灵魂,那么真实不虚,却又总是谜一般存在。
当然,弘一法师留下的最大谜团就是他精准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并在临终前从容不迫地与好友一一道别,安排好后事。在他自己预测到的归期飘然仙逝,涅槃之像,面带微笑,慈祥安然,如睡着了一般。
其实我无意去探寻事情的真相,就算只是他的朋友或者弟子们根据一些事情编织的谎言,这个谎言也足够美丽,让人不忍心去戳破。事实上,上面描述的弘一法师临终前与好友告别的诸多事例的确是真实的,甚至还在辞世前几日致信给好友刘质平,对衰老死亡的态度超然乎常人,不喜不忧亦不惧,表现的一如往常。
在很多人看来,也就是弘一法师的这封信成了他未卜先知的最好证明。因为在这封信上,弘一法师竟然精准地写下了自己的归期: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看到这封信的资料图片时,我还是产生了一些疑问的,一位信上面填写的日期是红色笔迹,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在信写完之后填写的。那么,是不是弘一法师本人填写呢?没有任何人为此作出说明,也没有在各种资料中找到任何可信的答案。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就算弘一法师的未卜先知只是人们的美丽构想,他那种对待死亡的超然态度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忘记,弘一法师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弘一法师早年天资过人,艺术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临近不惑之年时遁入空门,修为甚深。这一点我们从弘一法师早期和晚年书法风格的迥异便能看出来,生死已被看得淡然,达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人生境界。
时常会想起弘一法师谱曲的送别,那是我听过的最美、最感人的旋律。如果你不能跟弘一法师心灵相通,听到的就只有伤感;如果你能领悟弘一法师临终前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你就能在送别的旋律中听到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顾小顾_安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人哭着来,笑着走,来去无牵挂。于佛家来说,生死轮回,本就是虚妄。每代高僧都希望能得生净土,得地悟道,而非轮回生死。所以弘一法师的事应该分两个层次说。
一、从世俗的生死观点来说,弘一法师是能够感应到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燃尽。这是很多人的实证。不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有过类似的实例。而弘一法师是修行者,对自己的微观更能达到入微入细,自然知道大限将至。笼统的来说,人们是知道自己的大致归期,却很难精确到毫厘。弘一法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物证和认证来证实法师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洒脱、从容面对。
二、从佛教观点来说,玄奘法师最后时刻,弟子问他:“得生否?”,法师很肯定地说:“得!”。这在佛教里叫做入定。有了一定修为层次的人,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刹那入定而往生乐土。可以是重新轮回转世,可以是往生净土。在三十三重天际遨游。时间短,在须臾之间。没有这个禅定的功夫是不可能办到。由是,从记载上看,玄奘法师,是有这个定力的。再看看弘一法师。当代法师中,能真正折服众生的,弘一法师是一位大法师。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能让人感知到他的智慧和慈悲。我们吟唱《离别》,我们观赏法师的诗话,我们拜读法师的偈语,虽佛不可相中求,但相中自有真佛在。
悲欣交集!天心月圆,华枝春满!这是怎样的智慧和慈悲。动荡的年代,跌宕的遭遇,无比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成就一代大法师:弘一法师。于俗希望弘一法师悲悯精神永存,于佛道希望弘一法师功德圆满,造福人间。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的多智多才多勇多慈的大法师。哪个才艺不通至高无上的真理?正如条条大路通达北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如果您喜欢我的论述,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世俗沾染的无奈
在佛教中这叫预知时至,一般得道高僧,大德,大善人,或长年吃斋持戒的居士,行善积德的大善人,会预知归期,尤其长期诵经礼佛修行的大德在圆寂前个把月前会有佛菩萨托梦告诉他几号几时来接他往生西天佛国。高僧开始做往生前的准备,并告别至亲老友,到那天那时辰,人就走了,象活了119岁的河南海贤老和尚,五台山梦参大德,虚云老和尚等。
封面
这个是肯定的。
有的在家居士,有的善良老人都能提前预知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像弘一法师,这样的可以说是得道高僧,预知自己的临终之日,有何奇怪。
有修行的人,特别是有成就的修行人,大多数都是能预知自己不久于人士的那一天的。他们会在那一天到来的前好几天,不饮不食,或是打坐,或是静躺,静静的等待闭门不出。所有后事如何打点都提前告知身边亲近的人后,就静静的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弘一法师,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不论是在家出家,都已经超脱了自己,甚至是超脱了生死。又修行几十载,可以说是难得得道高僧了。预知生死,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不值一提。
修行者,尤其是佛家修行者,或是真正的出家人,小的求个解脱烦恼,自了得了。中的求个能不再轮回真正了脱生死,大者发无量菩提之心,普渡众生。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刹那。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不修,更待何时。
悠游水忆龙
人临终前预知要走不为奇怪,我母亲活到八十八岁,提前一个月就说自己要死了,没有重大疾病,提前五天说我最近3一5天就走了,果然在第五天在医院说回家,我以为不要紧一切都正常,只是不吃饭,叫她吃药不吃要回家,硬说服吃药喝了一口中药当急身亡。
沙丁鱼会笑
我觉得是可以的,至少他们这一类人是可以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那是正儿八经的富二代,他们家贼拉子有钱,他老爹本来就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不过由于家里太有钱,所以辞官回家继承了亿万资产。
所以李叔同自幼的生活,那是相当潇洒的。当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李叔同已经在考虑哲学问题了,他也研究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般研究这些问题的人,都是太闲了,或者是饭吃得太饱。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李叔同,居然还是个大学霸,你不得不服气,人家的起点就是你追逐的终点,可人家同时还在追逐属于自己的终点。
很多同龄人还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李叔同已经开始研究话剧、哲学、佛学这些东西,因此他在艺术和宗教上的成就相当高。
这种富家公子,又是饱学之士,不管怎么说前途都是相当光明的。不可能会有人把他跟什么法师联系在一起。李叔同其实有四段难忘的爱情,这或许是他看破红尘的重要原因。
1、对戏园子里的杨翠喜如痴如醉。李叔同的父亲68岁的时候,和他19岁的三姨太,生下了李叔同。等到李叔同5岁的时候,他73岁的老爹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才24岁。
剩下的后半生,虽然不缺钱,可是无聊啊,该怎么打发呢?于是她便爱上了看戏,她自己看戏,也常常带着儿子李叔同一起去看戏。
久而久之李叔同对戏曲有了痴迷,长大以后的李叔同,对戏园子里的一个叫杨翠喜的戏子,爱得如痴如醉。只要杨翠喜上场,那么李叔同必然会一掷千金地捧场。所以两个人是情投意合,算得上是郎才女貌。
可是庆亲王奕劻也很喜欢杨翠喜,所以段芝贵为了拍马屁,就把杨翠喜给赎身送到了载振那里。这可把李叔同伤心坏了,好几天没吃下饭。
家里人看李叔同哭得死去活来,只好赶快给李叔同安排婚事。他们认为只要李叔同早点结婚,那么他就会逐渐忘记杨翠喜。
俞氏比李叔同大2岁,她家里也是做生意的,主要经营茶叶,所以跟老李家是门当户对。俞氏好歹也是大家闺秀,可是李叔同却不喜欢。
为什么?李叔同体会过杨翠喜那种热烈的爱,对俞氏这种含情脉脉,又怎么会提得起精神呢?所以李叔同死活不答应。
结果有钱好办事,李叔同的二哥告诉他,只要他娶了俞氏,那就可以从家里拿走30万出去自己单过。毕竟是小妾的儿子,在大家族里,是抬不起头的,所以他早就想要出去了。
为了这30万,李叔同娶了俞氏,而且还跟俞氏生了三个孩子,但是他对俞氏并没有那么上心,在难逃到上海以后,李叔同再次沾染上了一系列恶习。
李叔同到了上海以后,不仅加入了城南文社,而且整天流连于风月场所。这一时期,李苹香成为了李叔同追捧的对象。
李苹香不仅是上海名妓,而且还是个才女,正对李叔同胃口。两个人整天泡在一起谈天说地,可谓是情意绵绵。
但是李叔同的母亲去世以后,李叔同痛定思痛,决定告别这种腐朽的生活,于是便离开了上海,前往日本留学。他和李苹香的这段感情也就无疾而终了。
李叔同虽然比较爱玩,可是智商高又有钱,所以他在学术界的朋友非常多。一眨眼功夫他就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老婆孩子全都扔在家里,自己跑日本去潇洒了。
在日本他接触到了歌剧,对这种表演形式非常感兴趣,并且亲自上场,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在当时也算是名噪一时。
此外他还开始学习绘画,那个时候的艺术生特别喜欢画光身子的女性,但是没人愿意给李叔同做模特,无奈之下他才向房东的女儿寻求帮助。
没想到人家一口就答应了,因此两个人越走越近。李叔同坦言自己有老婆孩子,但是她对李叔同依旧不离不弃。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以后,居然还把这个日本老婆给带回来了。而且,李叔同独自和这个女人住在一起,丝毫不管原配俞氏和三个孩子了。
李叔同是一个参透人生的高人,在39岁那年,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期间,忽然参透了佛法,懂得了放下,从此遁入空门。
很多人遁入空门,都受不了清规戒律,但是李叔同是一个执着的人。他不会因为一时的热血就遁入空门,他这么做是真的参透了一些道理。
李叔同不仅把自己的财产都给散尽了,而且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玩字画和书籍,都一一送给了自己的朋友。他想要落得一干二净。
可是他真的可以一干二净吗?当然不可以,因为还有两个女人在盯着他。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俞氏,一个则是他的日本老婆。
日本老婆询问李叔同,什么是爱,李叔同告诉他,爱就是慈悲。日本老婆来的时候,连门都没法进,她惨然地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小姑娘,你错了,他伤害的又何止是你呢?你也只能看到你自己的伤心之处罢了。岂不知你快乐的时候,俞氏正抱着三个孩子在家抹眼泪呢!
学佛并不是出路,而是一种过程,一种看透自己的过程。先把自己掏空了,再去体会身体本来的面目,或许你就能看清自己的身体,正处于哪种阶段。
李叔同能够在39岁的时候做出出家为僧的决定,而且奋不顾身地抛下了红尘中的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看透。
所以我认为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是真的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不是还能再坚持下去。因此李叔同的确是可以预感到自己的生死的。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一样,南怀瑾先生在坐化之前,也曾经告诉自己的弟子,你们太笨了,我讲得口干舌燥,你们还是听不懂。算了,我不讲了,我马上要走了。没多久南怀瑾先生就走了。
泰勒韩
弘一法师,一个新旧时代相结合,却活出最高水平的人物,他才华横溢,却冷眼看生死,临终之际只留“悲欣交集”四字,便慨然而亡。
世人惊奇,这样一个活到通透又淡泊的人,是不是早已经预算出了自己的死期?不然为何会如此坦然?今天我们就走近弘一法师,看看他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有如此“未卜先知”的能力。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诗意傲然的天边云朵如果将弘一法师的一生分成两个部分,那肯定是一半红尘一半佛缘。没办法,他的一生轨迹太过清楚了,出家之前活得诗意而多才,出家之后又过得淡泊而自信,这样的人生很少有人能轻松驾驭。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是有名字的,那就是李叔同。
说起来,弘一法师的出生也算特别,父亲当年已经68岁,而母亲却只有19岁。相差如此巨大的年龄差,恐怕弘一法师自己也接受有点困难。但他的父亲在其5岁时便去世了,这算是少年丧父之痛。
可以想象,这时的弘一法师与母亲在李家的地位非常尴尬,他个性的受冲击时间应该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有人说,弘一法师5岁便已经对佛学产生了兴趣,那其实只是他当时生活无奈的一种表现,大概还真说不上与佛家续缘这么高深。
看看他12岁时写下的诗句: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如此悲凉却充满醒世意味的诗句,该是何等苍凉少年心的酝酿?
后来,弘一法师慢慢长大,母亲却又去世了,这一年他26岁。这对于弘一法师而言是非常痛苦的,父亲早丧,导致他与母亲生活悲苦。而在自己长大了,有能力了,可以让母亲享受天伦的时候,她竟早早辞世。
这样的人生对弘一法师可能过于凄惨了吧?所以,这时的弘一法师为自己化名:李哀。
正是因为心中的哀伤难平,26岁的弘一法师在埋葬了母亲之后,毅然离开生长的土地,东渡日本去留学了。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而今,父母俱亡,还有什么能牵绊这朵飘零的无暇云朵呢?
弘一法师在日本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成为将西洋音乐、绘画、戏剧引入我国的第一人。但是,这不妨碍他内心的凄凉,对于人生,对于情感,弘一法师从来都是重而不留的。
当时,他的好友许幻园家里破产,与大家辞行。弘一法师挥笔写一经典曲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这不是送别,是牵念,是惦记。因为在弘一法师的心里,每个人都是一朵云,当他们在一个地方呆不下去了,就会自由而去。父母如此,朋友如此,包括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要想知道他为何能淡然预期自我死亡的想法,从这里就能窥见一二了。
弘一法师的后半生:泥土一般朴实的生命之花前半生的弘一法师没有安定之所,内心始终是飘的,哪怕才华压身,却无法让他静下来。但他后来到了杭州,在这里他一呆就是六年。虽然当时他从日本回来时已经有了心爱的人,却从没有想过什么白首偕老之永恒。爱一个人就是在心里爱着她,对于弘一法师而言,这就是现实。
特别是当他到了杭州之后,经常去虎跑寺听佛法。这时的弘一法师才真正开始明白,想要求得内心的安定,一切的物质都是不可能给予的,唯有放下。所以,他曾这样说过:人生有三个台阶,第一是温饱,即吃、喝、住。再上升一步便是艺术,达到尽善尽美才好。而如果艺术再升华,那便是思想意识。
这似乎恰恰就是弘一法师的一生真实写照,他从小与母亲为着吃喝住而看人脸色,长大了有能力去求学,让精神上得到提升,并从艺术中实现才华展现。最后,他出家了,这便是思想意识上的升华,谁也替代不了,那是他个人的人生台阶上升。
当时,弘一法师出家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的妻子跑过来阻拦。弘一法师与妻子相约西湖边做最后的尘缘了断,话别之后,不顾妻子苦苦哀求,登上一叶小舟消失于雨中的西湖。这不是情感所能左右的人生,他的艺术之途想要达成升华,就肯定会走这一步。
只不过,一步迈入佛门,弘一法师便再不是十里洋场那个受人追捧,出入人声鼎沸之地的俗家才子。他放下一切,放空一切,回归了最真实的自我:行云流水一孤僧,孤云野鹤一自身。
其实,早在出家的两年之前,弘一法师已经开始素食并挥去俗世之熏陶了。他在断食日志中曾这样写:“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从来没有什么比一朵云更孤芳致洁,也从来没有什么比一抔泥更昏波不染。
有人说其实弘一法师的死期并不是他自己预测出来的,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可是,我们为何不换一个角度:弘一法师已经看破了生死,什么时候想死都是自己的决定。如此,他能安排好后事,然后从容赴死,还需要未卜先知吗?可见,哪有什么预测,哪有什么未卜先知,一个真正对生死了然于心的人,是从来都安然以待的。
生于俗世,弘一法师没得选择,他只能努力保持自身的孤傲。而于出家,却是弘一法师对生命的诠释,他必定会区别于世俗,做到最朴实中的孤标傲世。这种云泥之矛盾,之差距,唯有在弘一法师的身上才不会突兀。
藏羚羊
弘一法师是开悟的大师,他不是属于未卜先知那一类型的人,他是通过修炼达到了法眼通的程度,他用法眼,就能看到一个人前几世和后几世所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一切事情,要知道法眼比天眼和慧眼要高级得多了,而且看到的时间和空间更深更远,所以,法眼能看到一个人前几十世上百世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是毫无疑问的!
罗多克小领主
“未卜先知”在佛家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预知时至”。能够预知时至者,修行大都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预知时至,听着很不可思议,但是在佛家却屡有见证,从古至今预知时至的圣贤太多了。
例如宋朝的时候,山东东平梁氏的乳母崔婆,为人敦厚淳朴,很早就断了血肉饮食,早年茹素。
梁氏的母亲晁氏喜欢禅学,而乳母梁氏则喜欢一心念佛。
到72岁那年忽然得了痢疾,因此更加精进念佛。
有一天忽然自唱一偈云:
“西方一路好修行,上午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为有莲花步步生。”
人问:“崔婆,你何时往生?”
崔婆答:“申时(下午三至五时)”,后果然如此。可见,预知时至确有其事。
而且崔婆荼毗之后,舌头没有被火化,成莲花状,这在佛教是另一种有修行的瑞相。
例如翻译诸多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他就曾经发愿,若他翻译的经典无误,愿他荼毗之后,舌头不被火化。
后来鸠摩罗什法师荼毗之后,舌头就是这样没有被火化,而是呈这种莲花状。
这也可以佐证崔婆的预知时至不是巧合,更不是打妄语,而是真实往生的瑞相。
而弘一法师临命终时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从这四个字的含义来看,弘一法师应该是往生西方了。但也只是字面上推测是,不敢断定。
从字面上看,弘一法师留下的“悲”字,不是指俗世的悲伤,而是佛家的慈悲不舍苦难的众生之意,“欣”则是欢欣回归西方极乐世界之意。
按字面的意思理解,这是一代高僧往生临去之时,不舍众生又欢喜归去的心情,也是往生的瑞兆,但即使弘一法师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不能说他老人家在世时,就已经“预知时至”。
因为就末学目前所读到的关于弘一法师的书籍中,并没有提到他老人家早“预知时至”。
所以您提这个问题,应该是您自己混淆了“预知时至”与“往生”这两件事情的具体含义。
因为预知时至,与往生不是同一个概念。
例如俗世中也能偶尔见到一些人,他们不学佛修行,却偶尔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即使他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也不等于他就是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而弘一法师临终前那四个字含义更倾向于,对后世众生讲,他往生时的心情。
aeccit
心诚则灵,南无阿弥陀佛。
跑步狗
弘一法师是佛门中晚年修行很精进的人,也算得上是中流砥柱。
法师他一生贡献,主要在于世间文学、艺术和音乐等等领域。这些方面贡献很大,才华出众,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重要的建树。对中国现代文化传播方面,以及西方艺术流传中国,影响力非凡。
在佛法方面,大家都知道,弘一法师在佛法律宗上面,有比较深的研究和出色的成就。他一生弘扬佛法,主要在这个律宗方面深入地进行研究,自己坚持弘扬,精研戒律。对后世学佛者影响极大。
据资料展示,弘一法师在晚年修行中,持戒还是很是很精严的。还有辟谷和打坐等等的修行。
但临终情况,就是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往生的。这几个字,其实出于《楞严经》。法师用意,可能在于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反思和忏悔。
至于是否真能预知临终时刻,不得而知。也没有那么重要。具体情况也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厉害。具体不再详细说明。
不知道弘一法师能否最后是预知自己过世、往生具体时间,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我们看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在他平时对大众的影响力。看他真正能理解、弘扬佛法具体情况。而不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未卜先知,在佛门中,过去有的大师也有这种预知的能力,就是一个人智慧力修得圆满了,就可以显示相当超奇的瑞相,还提前知道以后将要发生的事,这也是有的。
但按照佛法的原理,就是这种预知能力,也不是怎么特别高深的能力。比这个能力要大的,还有许多境界。三贤十地,罗汉、菩萨境界都一层比一层高。
按照经典的记载,修学好的,都显示了很多种的智慧力。这也没有什么神奇。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知行合一,其实是属于智慧力一种表现,是人人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够达到的。
fatao
悲欣交集是弘一对自己的总结。从出家的角度来说还是没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