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希阳U_NG
知识不够,闲话来凑。
这二位爷,那是实实在在的有故事。
大哥朱祁镇,用当年明月的总结很到位:打错一仗,杀错一人。这也是让人黑他的最大污点。
老弟朱祁钰,过渡皇帝,被人架上皇位,尝到甜头后,心思都在如何防着他哥哥身上。最后历经夺门之变。亮点是,重用了于谦,治理了黄河。
大哥朱祁镇
其一,打错一仗。正统十四年(祁镇大哥的年号),瓦刺挥兵南下,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打算大大的干一仗。结果,让王振这啥也不是的玩意给坑了,结果是20大军死伤无数,朱祁镇自己也让人给逮住了,成了俘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土木堡之变”。之所以让大家诟病,原因多为朱祁镇御驾亲征的目的竟然是觉得战争可以玩?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兵,着实不可玩也。还有一点就是,轻信王振,当时,但凡是个明白人都劝诫他不要去,关键是不听啊。以为朱棣大帝附体呢。
其二,杀错一人。其实,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上最灿烂耀眼的本人觉得就是于谦了。因为这是货真价实的英雄,历史的节点,力挽狂澜的他,硬生生为大明续上了命,没有北京保卫战,也许就大明就不是亡于万历了。
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抓,最牛的军队也让人给打崩了,士兵军心涣散,再上王振那帮啥也干不成了,回来四处瞎说,撒播夸张于事实的谣言,大明王朝可以说是风雨飘摇,这时候,一帮主和谈判派出来了,干啥?迁都吧,往南迁,打不打的再说,先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时候于谦站出来了:主张迁都的,都该死。难道宋朝的事都不记得了?
于是,在于谦的力荐之下,大明朝迅速稳定下来,立了临时的皇帝——主心骨有了,制定作战计划——北平保卫战,筹集作战物质——通州军粮,这都干完了之后,部队的心气也上来了。有这么有自信的领导,还怕个鸟。
北平保卫战打响了,当然,过程十分震撼,人性的闪光点,会永远的被历史铭记。当德胜门在于谦身后缓缓关闭后,他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光荣榜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各位有幸去杭州的小伙伴,别忘记去于谦祠,瞻仰一下这位英雄。
北平保卫战——胜!!!一说到于谦,有些刹不住。不说点又觉得你们体会不到他被冤杀究竟是多大的冤。
没错,等朱祁镇再登上皇位的时候,于谦被他杀了。
怎么杀的?最开始有人说得杀于谦啊,朱祁镇说不能杀,于谦有功啊。可是,又有人说了,他必死不可,他不死你名不正言不顺啊。没办法,朱祁镇一上头,杀了。事后发现后悔,也晚了。
其三,是个好人。有多好呢?他临死前不忍心看那么多无辜之人一起赴死,于是违背了祖训,废除了殉葬制度。也许,在做俘虏的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最难面对的生死。对人,对己,对生命的尊重。
他性格好,做俘虏都能和看守人处成铁子,最后还甘心为他背叛也先。不得不说,不是真心实意,能处到那份上吗?还有一点,他和钱皇后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国产爱情故事,等待和爱。
其四,夺门之变 差点把这个忘记了,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朱祁镇在被软禁七年之后。再次登上了皇位,统治大明王朝。
朱祁镇就到这了。
老弟朱祁钰
其一,防他哥。我他哥被抓后,大明决定要再立一个皇帝,这差事就落到他头上了,一开始他不爱干,作为皇室子弟,这孩子觉得做皇帝不咋地,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所以不想干,没招啊,太后都下诏书了,让你干你就得干。
没成想,这一干,上瘾了。
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啊,这差事好啊,尝到甜头的他心里一直有根刺啊,因为这皇位他是捡来的,随着于谦打了胜仗,眼瞅着他大哥朱祁镇没啥利用价值了,要回来,那他大哥回来他咋整,心里别扭不。于是,他基本就是不想他哥回来,能拖就拖,别人觐见就当没听见,或者顾不上,偶尔还得亲自出手设置点障碍。没成想,出来个能人,靠张嘴真把他哥接回来了。
朱祁钰不乐意啊,老不乐意了,派人接他哥时候就整了两匹骡马,一台车。一回来就给关南宫里了,也就是软禁起来了。到什么程度呢,好像吃喝都得皇后做手工才行。可见这皇位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几年后,朱祁钰有病了,他哥夺门之变,重新拿回来皇位。他这位过渡皇帝,也就彻底过度过去了,没有陵寝,最开始也没给谥号。
他在位这几年,放权给于谦,打赢了瓦刺,稳住了江山。顺便治理了黄河。再有就是防他哥。
以上就是两位爷的故事。是非功过,交给历史,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
PS,网络配图,如有侵权,速删!!!

kltcxl
朱祁钰
他哥朱祁镇不被瓦剌他也当不了皇帝,朱祁钰知人善用,依靠于谦守住了京城,稳住了大明的江山,哥哥被俘,他也是临危受命,顶着压力上位。
上位后他很节俭,对灾区予以不同程度的减税,发展经济。当时水患多发,他也是派官员着手处理。
他在位期间,景泰蓝盛行。
外交上也做的不错,周边许多国家来京朝贡。
他做皇帝做久了就不想下来了,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当皇帝,不惜贿赂大臣。其实做皇帝那么累,做个富贵王爷不是更好。
朱祁镇
当了两次皇帝,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在加上热血就下令攻打瓦剌,可偏偏不如祖先,打不过人家被俘了。过了七年才回来。
经历过灾难后也成熟了许多,回来当皇帝后开始重用贤臣,远奸佞,废除殉葬制度也算一件好事儿。

西木子1225
朱祁镇:善良聪慧,恩怨分明,治国无能
朱祁钰:世人心性,治国有道
两人成长轨迹是不一样的,朱祁镇是根正苗红孙太后的儿子,亦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嫡长子,所以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
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明史*本纪第十从小生于温室,长于温室,要风就有风,要雨就有雨,成长是极其顺意的。
而朱祁钰却不一样,他的母亲是个罪籍奴婢,是原来汉王朱高煦府上的一名奴婢吴氏,在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生擒了叔父朱高煦时,随意宠幸的,并赦免她的罪带回京城,放在太监陈符的家中住着。此事记录在罪惟录里。
(朱祁镇与朱祁钰)
所以朱祁钰的生长环境是不一样的,私生子的心理是怯懦自卑的。 因此,他们两位兄弟后来的那些所作所为,就很好解释了。
顺风顺水长大的朱祁镇,对于寒酸长大的弟弟朱祁钰是有一种优越心理的,而且基于弱者更受同情的心理。继承大宝的朱祁镇多次照顾他的弟弟朱祁钰。
正统五年时,朱祁镇命令户部,给郕王:“岁禄一万石,今在京岁支米三千石钞万贯……”。九年,“又赐郕王祁钰钞一万贯。”——明实录又因为成长环境太过顺意,所以朱祁镇成长为一个理想性热血青年,在王振的鼓动下,朱祁镇觉得踏平瓦剌大军就是小菜一碟。
安排了弟弟镇守京师后,大咧咧的御驾亲征。 为何说朱祁镇这次出征是大咧咧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朱祁镇根本就没有详细的谋划,大军仓促之间集结,只带了一个月的口粮。
连敌人是什么情况还没搞清楚就出发,在大同摸到了敌人一些情况,又畏缩的想带着50万大军跑路回京师。结果,瓦剌骑兵大军把他们包围在土木堡。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被俘虏的朱祁镇)
土木堡兵败后,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了。也先想把朱祁镇当作开门童子,专门赚开明朝城池。可惜,明朝大臣们明显不是傻子,赶紧立了一个新皇——朱祁钰。
朱祁钰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有当皇帝的时候。一个私生子能逆袭当家主之位?这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然而,在土木堡之变后,一切都顺理成章: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于是,心理卑微的朱祁钰被于谦等一干大臣扶上了皇帝之位。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于)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明史》(卷170)史书里的“惊谢至再”,说明朱祁钰是卑微心理发作,突然听说他要当皇帝保家护国了。这等大事,令他心里惊恐并且一再推辞。(或许朱祁钰也有想宋徽宗禅让给宋钦宗时的情景心理)
(朱祁钰)
但是,朱祁钰坐上皇位,并且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他就深深迷上了权力的滋味。
所以私心作祟,他根本就不想接回被俘虏兄长,怕回来后抢他皇位。后来在于谦等大臣保证不抢他皇位的情况下,才不情愿的接回朱祁镇。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明史》而且,迷恋上皇位的朱祁钰,把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废除了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不久之后,朱见济竟然死了。
本来灰溜溜回来的朱祁镇,没什么颜面见大臣,也甘心待在南宫里被软禁。
但是,废太子之事,令朱祁镇心里起了怨恨,再加上他弟弟令人砍伐南宫里的树木,更是令他心里恐惧不已,以为这个弟弟要杀害他。
后来,景泰帝病了,又因为无后代继承皇位。而朱祁镇不但身体健康,而且还在南宫软禁期间又生了两个儿子。
一些大臣心里就活络了,为了捞取从龙之功,开始阴谋复辟。 景泰帝之死,是明朝人畏忌莫深的话题,一般史书上说的是病死。但也有一些史料从明实录里推测,景泰帝是被勒死的。如寓圃杂记、罪惟录等。
“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罪惟录(南宫复辟)
南宫复辟之后,朱祁镇恨极了这个弟弟,不但降回郕王,还把他的谥号定为为戾。人说死者为大,可朱祁镇却把他死去的弟弟最后的尊严都抹掉,定了个恶谥号。
然后,朱祁镇释放了被囚禁了50多年的建庶人朱文圭,下令废除了殉葬制。所以捞了个英宗的庙号。
所以,明史评价朱祁镇:“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明史评价朱祁钰:说他前面力挽狂澜,中兴大明,是明君景象。但是换太子之事,令世人对他印象改观,又把哥哥囚禁在南宫,更是让兄弟情尽。
笔者评:朱祁镇继承了大笔家产,可是因为知人不明,在土木堡之变后丢失了使用权。他弟弟却在临危时刻,继承朱祁镇的大笔家产。
见证人是于谦。 后来,朱祁镇回来后,想要回这笔家产,弟弟却不想还回。还想把这笔家产传给儿子。
所以朱祁镇怒了,恨这个贪心的弟弟,复辟后不但不准死去的弟弟进皇陵,还把见证人于谦也杀了。其中最冤的就是于谦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tooooto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兄弟俩,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成为了近期热烈讨论的对象。电视剧呢,始终是带有艺术加工的部分,历史中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皇帝呢?
哥哥被抓 弟弟登基这同父异母的兄弟俩呢,本来可以兄友弟恭,和谐地共存着。可是呢在明英宗在位的正统十四年,年少气盛且满腔热血的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却因为种种原因,兵败土木堡,损失了明朝精英战力,甚至连明英宗自己都被瓦剌生擒。
一时间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乱,被朱祁镇留下来监国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在群臣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登基后,明代宗朱祁钰肃清明朝廷内部存在的问题,对外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让瓦剌人将俘虏的明英宗送回明朝。
于明朝而言 朱祁钰略胜一筹做人方面,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都不是坏人,尤其是朱祁镇,根据史料记载,朱祁镇对身边的人都十分信任和善待,而朱祁钰呢,虽然有了私心让他眷恋皇位不肯放手,但是他却无意伤害哥哥和侄儿。
可在当皇帝这方面,朱祁镇就远不如朱祁钰了。朱祁镇登基后,前期有张太皇太后及一干老臣辅佐,朝政还算清明,一些奸佞小人也不敢妄为。待到他们相继离世后,年少气盛的朱祁镇开始了“宠信奸佞小人”之路,当然了这其中也不乏打败仗、杀忠臣等等,包括土木堡之变折损明朝精英战力,自己也被俘虏,最后致使明朝陷入混乱。
而朱祁钰在明朝危亡之际接过烫手山芋,清除阉党势力,招贤纳士,重用贤臣,厉兵秣马,打退瓦剌,让明朝廷重新稳定下来,重新步入正轨,于明朝而言,是大功一件,若是当时没有朱祁钰,明朝可能就此灭亡也不一定。
最后再提一句,比起朱祁钰,朱祁镇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在景泰八年复位成功后,他做了一件他祖父和父亲都未曾做的事——废除殉葬制度,不得不说,这项不人道的制度废除后,还是值得点赞的。

curemi
明英宗朱祁镇差点断送了明朝江山,其弟朱祁钰临危继位,力挽狂澜,保住了明朝江山社稷,为中兴之君。英宗趁朱祁钰病重时,其儿子朱见济又死了,发动了夺门之变,南宫复位成功。后来让英宗的太子朱见深继承了皇位,为明宪宗。

龙小猫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皇帝,他的一生一共只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但是这两个儿子都当过皇帝,而且朱祁镇还当了两次,这在明朝中是没有过的。 朱祁镇作为朱瞻基长子,在其父亲朱瞻基去世以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当了皇帝。一开始,皇位坐的倒也顺利,
公元1446年,也先实行了东进战略,并率领骑兵攻打兀良哈三卫,这时候的明朝竟然不做任何反应,也先“破兀良哈”威胁朝鲜的手法给兀良以重创,三卫被迫就范。也先的这次东征,完全破坏了明朝“断其左臂”的策略,因此明朝的西方门户被打开。
当时明朝上下,一片混乱,这时候“皇帝不急太监急”作为太太的王镇就游说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皇帝被说的一时也没了主意,迫不得已只能带兵御驾亲征,因此作为皇帝的朱祁镇,陷入了更大的一场灾难“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带着明军10万浩浩荡荡的出征,这次战役的最大优点就是起到了一个震慑的作用,但是这位皇帝好像不怎么会带兵,不但自己被敌人打败,而且还被俘虏了(这简直太丢人啦)。
明英宗出征以前派弟弟朱祁钰镇守北京,他本以为自己能凯旋而归,没想到却成了阶下囚,皇帝被俘,作为太监的王振被愤怒的明朝的将领打死,因为是他怂恿皇帝出征的,不出征就不会有这事。王振被打死了还不算,他的尸体还被万人踩踏,顿时“尸暴血流”而在北京的王振家族,上上下下不分男女老幼,哪怕是一只蚂蚁,均被朱祁钰处死。
一年多以后,也先见朱祁镇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居然把他放了回来。但是回来归回来,皇位已经不是他的了,大明的主人已经变成了他弟弟朱祁钰的啦。这件事情也是孙太后安排,张太后觉得朱祁镇被俘肯定凶多吉少。不如另选新主吧,所以就选了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
对于一个做惯了皇位的人是不能忍的,于是朱祁镇在公元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然后朱祁镇胜利重登皇位,朱祁镇的再次就位也连累了一个人那就是于谦,这次事件致使于含冤而死。
总结:明朝的皇帝有好多奇葩,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也不例外,陷入权力的争夺,最后弄得你死我活,实在是悲哀,朱祁镇作为皇帝,他并没有主见,做事拖泥带水。竟然受了一个太监的怂恿,做事不考虑后果,因此成为明朝第1个被俘虏的皇帝,而朱祁钰呢,俗话说“居安思危”朱祁钰在哥哥回来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总有一天他会和自己争夺皇位,他应该事先安排好的,结果他却没有安排,且在这场事件中他败了,败的不是那么好看,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飘飘裙起舞ing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兄弟俩,他们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并且都做过皇帝。
古代皇位继承大都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那么为什么作为弟弟的朱祁钰会坐上皇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俩兄弟身上的故事吧。
一、朱祁镇幼年登基由“三杨”辅政,太皇太后掌权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孝恭孙皇后生的朱祁镇,另一个是吴贤妃生的朱祁钰。
朱祁镇是长子,朱瞻基身体弱,在朱祁镇四个月的时候就册封他为皇太子。
之后朱瞻基38岁早早去世,年纪还小的朱祁镇就坐上了皇位。
虽然新君年幼,不利于稳固国本,但是当时有“三杨”辅政,加上国家大事都由太皇太后张氏掌管,大明朝一度国泰民安。
不管是边防、吏治还是经济,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随着正统五年到正统十一年,“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的相继去世,国家的权利转移到少年天子朱祁镇手里,政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二、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朱祁钰临危受命做皇帝朱祁镇亲政后,十分宠信身边的宦官王振,王振在宫里兴风作浪。
明太祖朱元璋时北征驱除鞑虏,明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天子镇守国门,到了明宣宗,瓦剌逐渐强大,并通过朝贡骗取明朝的赏赐。
因为赏赐按人数算,到最后瓦剌竟增加使者数目到3千人。
王振为此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去打瓦剌,朱祁镇也想效仿自己的父亲,给自己树一下威望,于是就把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让弟弟朱祁钰监国,自己御驾亲征去了。
朱祁镇带着20万人的军队出证,可是连下大雨,大军到了大同就粮草供应不上了。
朱祁镇慌了打算撤军,可王振不想错过给自己长面子的机会,让军队在撤军时绕道走自己的家乡蔚州,走到一半又担心军队踩踏庄稼,要求军队按原路撤回。
就在大军行至怀来城的土木堡这个地方时,大军随地驻扎,却等来了也先军队的追击。
朱祁镇被困在土木堡,也先假意议和,后又将明军一举歼灭,就这样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
皇帝被俘,大明朝堂上下忧心忡忡,但国不可一日无菌,在于谦等大臣的拥护下,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
本来能坐上皇帝之位是很开心的事,但是朱祁钰继位,朱祁镇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
瓦剌本来是想用朱祁镇来问大明朝要好处的,现在一看明朝换了皇帝,而手里的朱祁镇变成了太上皇,没了利用价值,于是一气之下挥师攻打北京。
面对瓦剌进攻,朱祁钰在于谦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誓死保护京师。
君臣一心联合抗战,最后瓦剌被打败退兵了,朱祁钰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三、太上皇朱祁镇回明朝,“夺门之变”后再做皇帝打退瓦剌后,朱祁钰按理说坐稳了皇帝之位,心里应该很安稳,可是他却一直忧心忡忡,因为还有个太上皇朱祁镇留在瓦剌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瓦剌在兵败后想把朱祁镇送回来,和明朝求和,但是朱祁钰不愿意,他怕朱祁镇回来会抢他的皇位。
朱祁钰让杨善去探查朱祁镇的消息,可没想到杨善竟然把朱祁镇给接回来了。
朱祁镇被接回来后,朱祁钰显然很不高兴,他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且持续了7年时间。
除了软禁朱祁镇,朱祁钰还废掉了皇太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结果朱见济却夭折了。
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皇储之位又空着,朝堂上下为今后何人做皇帝担忧。
这时候,武清侯石亨、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复位。
在石亨和徐有贞的帮助下,朱祁镇很快掌控了长安门和东华门,并且众人在撞开南宫大门后,跪在朱祁镇的脚下,口呼“请陛下登位”的话,朱祁镇就这样再次坐上了皇位。
朱祁镇复位后,废朱祁钰为郕王,将他软禁起来,还在当日就处死了于谦,一代功臣就这样死去,实在可惜。
四、朱祁镇和朱祁钰做皇帝时的功过,历史如何评说?朱祁镇:
1、朱祁镇少年时做皇帝,亲信宦官王振,亲征瓦剌被俘,损兵折将,有损明朝根基。后又瓦剌进犯,差点导致明朝覆灭,这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
2、朱祁镇在朱祁钰病重时发动政变,并不顾手足之情将朱祁钰囚禁,这是他犯的第二个错误。
3、朱祁镇将于谦、王文等忠臣处死,这是他犯的第三个错误。
虽然朱祁镇复辟后也有废除殉葬制度,平定石曹之乱的功绩,但总体来说他的历史评价不怎么样。
朱祁钰:
1、相比起朱祁镇,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重用于谦等忠臣良将,驱除瓦剌保卫京师,光这点就远胜朱祁镇很多了。
2、不过朱祁钰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他在坐上皇位后,将接回明朝的朱祁镇软禁,还废掉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私心和野心都很重。
不过总得来说,朱祁钰是一位明君。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啦,希望对大家有用。

安格_灵
英宗在位宦官王振专权导致土木堡之变,大明差点亡国,而后被俘多年,弟弟临危继位然后想传位给自己儿子但是儿子不幸夭折了,此时英宗已经回国被弟弟软禁多年,在石亨徐有贞等小人的提议下挑了个最差的时间夺了弟弟的权,因为当时代宗没有子嗣,而且活不长了,只能传位给英宗的儿子,而英宗儿子还小,等于过不了多长时间英宗啥也不用干就能当太上皇,权力还是自己的,这样一来玩了一招脱裤子放屁,当然鼓动夺权的小人们最后也没啥好下场都被回过味来的英宗灭了,不过英宗临终时取缔了殉葬的恶俗,说到底,英宗能力不行,但是是一个好人吧。

漫天流萤
四字概括:白璧微瑕。
何为白壁?临危受命,与众贤臣将士扶大厦于将倾,上不愧宗庙;内官不肆,内监独以兴安为著,安有廉操,中不愧宫廷;内政修明,外战却敌,下不愧百姓。
何为微瑕?不是不归政与朱祁镇,论大义,朱祁钰这个皇帝不是篡位而来,而是临危受命,朱祁镇出征之前便命其居守,朱祁镇北狩之后,太后命其监国,后来廷臣合议,推其继位,太后允之。
上北狩,太后召百官入集阙下,谕曰: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命郕王临百官。然庶务久旷,今特敕郕王总其事,群臣其悉启王听令。
廷臣合辞请皇太后日:车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古云: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请定大计,以安宗社。 太后允之。
会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回京后口传帝旨,令郕王继统。王始受命。…………遥尊帝为太上皇。(这个口信的真实性存疑,主要是想表达后面的遥尊帝为太上皇)
微瑕在于其废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情做得不地道,并且在当朝引起了很大的反对。客观来讲,这件事没什么好洗的,如果要黑朱祁钰,最好的角度是这个,至于说不归政朱祁镇,没太大问题,人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便能犯下任何罪行,更何况皇位?软禁了朱祁镇七年,居然还能让朱祁镇活蹦乱跳、没出什么“意外”,只能说朱祁钰心肠真好。
景帝之贪位薄兄,自造夺门之祸,固帝之德失,但由人民言之,亦可曰帝之家事,且无残害之行。较之成祖之处建文及其嗣,仁暴悬殊。然至易储事作,人心颇不直帝,而一时意气相激,恩怨相功,议论不一。
有人拿朱祁钰和朱祁镇作对比,拜托!朱祁镇这种货色比得上景泰帝?内政外交什么的就先不说了,这个太欺负朱祁镇这种弱鸡了。只看看家庭内部事务,朱祁镇奉为父师的太监王振是什么货色,景泰帝一朝唯一比较有名的太监兴安是什么水平。
人情淘淘,侍讲徐珵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天数,天命已去,唯南迁可以纾难。”尚书胡 不可。兵部侍郎于谦力主保卫北京,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书王直、学士陈循是谦言,力赞之。太监兴安亦厉声曰:若去,陵寝将谁与守?
安有廉操、,且知于谦贤,力护之。或言帝任谦太过,安曰: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
兴安唯一被诟病的就是佞佛,这一点,有小害,却无大过。
朱祁钰算明君,特别是在明朝这种史上皇帝水平最差之一的朝代中,更是难能可贵,明英宗这个庙号给朱祁钰是很合适的,至于朱祁镇,给个明幽宗顶天了。

胡萝卜坐飞机
朱祁镇算是为传奇皇帝,兵败被俘,回朝之后又能复辟登基,可谓是皇帝中第一人,千百年间能做到如此的皇帝也就这么一位。
朱祁镇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情就是两件一个就是土木堡之变断送了明朝当时基本上所有的精锐部队,二是废除殉葬制度。在夺门之变复辟之后,也基本可以做到亲贤臣远小人,也是提拔了一批贤臣,只是杀于谦一事一直被后人所诟病,但是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不得不为之。
《明史》中是这么说的: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属于有错但是不大,虽无太大的功绩但也最后免除殉葬也算是盛德之事。在我看来,也许还是当年名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评价更为贴切,这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人。
朱祁钰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事情就是一力支持于谦,最后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史》赞曰:
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简单来说就是这是一个好皇帝,功绩很高,但是由于被夺位,所以可惜了。算是个悲情皇帝吧。本来就是被逼上位,带领明朝渡过了最危急的时刻,也许当时他唯一对不起的就是那个被他囚禁南宫的哥哥朱祁镇把。也正是因为这个导致自己也被夺位。但是就算朱祁钰接回朱祁镇,好好对待他,就不会有这场政变吗?也不可而知了。、
历史没有如果,皇位之争的残酷在今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一切都已成定局的时候,后人其实也无法评断谁是谁非了。

五芒星
说那么多背景啊 ,额外资料啊。也叫人很不想看。 熟悉明史的都知道,土木之变。朱祁镇被俘了。朱祁钰临危受命,做了皇帝。 本来关系很好的哥俩。等回过头来,知道了做皇帝的好处。不愿意接哥哥回来。等哥哥被臣子们接回来。直接往南宫一送。也算是软禁了吧。 南宫是什么地方,元朝旧宫殿。又旧又闭塞。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老房子。没办法,一个大败仗在那摆着呢。说什么也不好听。 朱祁钰一大败笔就是在立储的问题上,弄得太小气了。原本就是哥哥的儿子是太子,等自己上来了,把哥哥的儿子废了。立自己的儿子。按说这也无可厚非。可是,自己的儿子病死了,始终生不出儿子。就把太子的位子空在那,要等自己在生出儿子。(封建社会,家国天下,那讲究的是男子承习香火。继承祖业。) 在当时,朝野上下。对这事有很大诟病。 在对待哥哥的问题上,也是太失人心。南宫就一棵大树。平时就是乘凉用的。怕人借用大树内外沟通。直接就给砍了。 朱祁镇送了一把随身携带的金刀(匕首)给身边的宦官。马上就被当成图谋不轨把宦官给抓了。幸好这宦官骨头硬,到死也没乱说话。不然,估计就借着这由头把哥哥朱祁镇办了。 到最后,干脆把南宫封死。门锁灌上铁水。留一个小孔送些残羹剩饭。后来实在不方便,(治病啊等其他问题。进不去又出不来)。这才打开。 吃的上面肯定是不行,不然钱皇后也不会去带人做针线活来补贴南宫了。从前的大明天子,现在吃的不如从前就算了。饭菜质量(残羹剩饭肯定是有的),份量还不够。 七八年的时间下来,当哥哥的心。自然是一点点凉下来了。 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七情六欲。种种下来,就有了后来的夺门之变。 朱祁镇又当了皇上,该报仇的报仇,改报恩的报恩。 原来真的是挺好的哥俩,天下至尊的位子前面。可能都迷失了原来的方向了吧。

双子大叔
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也不能有二君。在一个朝廷中,若是同时存在两位皇帝,那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就存在过一朝同时有两位皇帝的情况,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正统年间,北方的瓦刺开始侵扰明朝的边疆。
当时明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年仅二十几岁的朱祁镇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加上宦臣王振的怂恿,朱祁镇便决定亲自出征,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反对他都听不进。
果不其然,朱祁镇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而古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孙太后与朝中大臣便拥护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泰帝”。
然而朱祁镇只是被俘而非被废,这样从名分上说,明朝就有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皇帝。而瓦刺那边呢?本来是想以朱祁镇作为谈判条件的,谁知道明朝干脆换了个皇帝。八年后,明代宗病重以至于不理朝政,整个皇宫人心惶惶。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大内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亨、太常卿许彬等朝中大臣率领亲兵、家丁等数千余人发动“夺门之变”。
他们的目的便是帮助朱祁镇复辟,重新夺回皇位,虽遭抵抗但最终还是成功了。朱祁镇上位后又是抓捕当初拥护朱祁钰之臣,又是改年号。
然而他却唯独没有在成功复辟的当天废除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直到半个月后的二月初一,朱祁镇才下旨“废帝为郕王,迁西内”。不久后,朱祁钰暴毙而亡。
由于把持朝政的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在朱祁镇被瓦刺俘虏时,为什么需要第二位皇帝朱祁钰,严格来说并不算一朝二帝,毕竟做决策的还是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