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马田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荒唐昏庸且无能的皇帝,而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则是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皇帝。
前一阶段热播的大明风华,再次将明朝的历史带入大众的视野。
大明风华刻画了多位明朝初年的皇帝形象,其中就包括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这对兄弟。
关于朱祁镇其人,可以说是堪称无能昏庸吧。土木之变是他的锅,这点怎么洗地都甩不掉。
在土木之变后,朱祁镇的所作所为,也同样是厚颜无耻。朱祁镇借助夺门之变再次上台后,他的“政绩”包括:
清洗了于谦、王文、范广、商辂、王纮等诸多忠臣,恢复王振的命运,重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奸臣,对喀喇沁的蒙古领主孛来忍气吞声等,足以证明这就是个垃圾皇帝。
至于景泰帝朱祁钰,则是一位拯救大明朝于危难之际的皇帝。朱祁钰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重用于谦,保护了北京城的安危。
这是需要一定政治勇气的。在当时,南迁的声音骤起,如果朱祁钰扛不住真的南迁了,那么华北地区就会再次落入蒙古人手中,等于是白送。
如果是昏庸无能的朱祁镇在台上,没准事情真的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等到明朝的自然是万劫不复的命运。
总而言之,朱祁钰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狠心除掉朱祁镇,给了奸臣和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蓝兰夕阳
随着大明风华的热播,明朝前期的几个皇帝又“火”了一把,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也火了一把。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明宣宗的儿子,而且明宣宗只有两个儿子。两个人都当过皇帝,明英宗两段皇帝生涯中间为明代宗。明英宗与明代宗的较量中,最后占据优势的明英宗,明代宗只是如流星一样在天空一闪而过。
明英宗是明宣宗的嫡长子,也是孙太后的儿子,他的出身绝对比明代宗要好。如果没有什么机缘巧合,明代宗永远不可能成为皇帝。土木之变中,明英宗兵败被俘,明朝处于危亡之中。朱祁钰在于谦、孙太后等人的支持下登上皇帝宝座,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瓦剌为了离间明朝,将明英宗放回。明代宗并没有将皇位还给了明英宗,而是将其软禁。七年之后,夺宫之变中明英宗复辟,明代宗退位。此后明英宗又当了八年皇帝。明英宗和明代宗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明代宗的功绩和历史评价要好于明英宗。
明代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军事上,明代宗和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明朝转危为安。明代宗设立兵器“准样图”,明朝武器和发放有了标准。
政治上,针对明朝内忧又外患的境况,采用积极合理的措施,巩固明朝江山。明代宗革新吏治,重用于谦、商辂等贤臣。明代宗吸收王振乱政的教训,着力限制宦官,清除宦官势力。明代宗善于纳谏,积极招纳贤能之士。明英宗时期的一些弊政基本上得到了缓解,明朝出现复苏迹象。
经济上,明代宗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当减免老百姓的税赋负担,赈济老百姓、安抚流民。明代宗还特别重视治理水患,水患得到一定缓解。明代宗本人注意节俭,注意减免宫廷开支。明朝经济有了一定复苏。
由于明代宗的励精图治,明朝的恢复了国力,朝鲜、安南、暹罗等国纷纷来朝。
明英宗比明代宗要差很多。明英宗时期 明朝由盛转衰。明英宗在三杨的辅佐之下有一定成就。明英宗掌权之后,开始重用宦官王振。王振专权,明朝太监左右朝政。王振专权之后,朝政日益败坏。瓦剌大军打来之时,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王振为了私欲,耽误了撤军行程,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大军包围。土木之变明朝精锐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永乐年间的重臣也基本上损失殆尽,明朝几十年的积蓄也大大消耗。
明英宗第二次当皇帝之后也没有多大进步,尤其是对待明代宗的态度非常令人心寒。明英宗将明代宗迫害致死,处死了对明朝有大功的于谦等人。明代宗一朝的势力基本上被清除殆尽。明英宗再一次登基之后,比第一次有所改善。但是比起明代宗还有一定差距。明英宗废除了宫妃殉葬制度,被认为是一项德政。
历史上,对于明英宗和明代宗两位皇帝的评价也不一样。总得来说,历史对明代宗的评价好于明英宗。
《明史》的赞曾经这样评价明代宗说:
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明史》的赞曾经这样评价明英宗说: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奎T_T
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曾是大明王朝的两任皇帝,他们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但为了皇位的争夺,兄弟两最终反目成仇。二次登上皇位的朱祁镇剥夺了兄弟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直到朱祁镇儿子上位皇帝,才恢复了自己叔叔朱祁钰的皇帝称号。
朱祁镇是大明朝第六位皇帝,这哥们儿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相反倒是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挡道。著名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皇帝朱祁镇盲目听从太监王振的建议,亲自出征蒙古瓦剌部。悲剧的是非但没有打败瓦剌,而且损兵折将,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皇帝朱祁镇被蒙古瓦剌给生擒活捉了。
有道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被朝臣推举为大明王朝第七位皇帝。
上任之后的朱祁钰力挽狂澜,坚守北京,拒绝南迁,重用少保于谦等贤良志士守卫北京城,最终击败瓦剌对北京的进攻,使得北京城转危为安。朱祁钰在任期间,能够知人善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做出显著贡献。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可惜的是最后朱祁镇借助旧臣势力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二次坐上皇帝宝座。朱祁钰不久病逝。
二次出任皇帝的朱祁镇不但杀害了少保于谦,而且对景泰时期老臣大肆迫害。重用曹吉祥,石亨等人。即使二次登基,依然没有新的建树,反而使得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损失殆尽。

leslycheung
我是帝国通史,我来回答:
整个大明王朝中,兄弟二人组先后当皇帝的比任何一个王朝都多,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其他都是和平让位,只有大明朱家朱祁钰和朱祁镇两兄弟,却是掀起了腥风血雨。
一、客观的功过是非朱祁镇是为英宗皇帝,这个英字颇有讽刺意味。因为这位皇帝确实是一位“英豪”,率领大明王朝的精锐一鼓作气前去“天子守国门”,但他作为君王,却并没有死社稷的勇气,不但百家,而且沦为了囚徒,饱受凌辱。
这位九岁登基的孩童皇帝 ,长期处在极为压抑的环境下,朝政由张氏决断,成长由制度规范,他在失去本该拥有的快乐中成长起来,而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压抑感,使得其在当政之后开战了大肆的报复。而这一切,就奠定了英宗早年的当政基础,也成为了历史评价英宗朱祁镇的关键点之一。
瓦剌部的再次入侵,成为了点燃英宗心性火药桶的一根火柴,面对入侵,愿意我行我素的英宗皇帝和王振一唱一和,全面准备进入御驾亲征状态。历史上评价他宠幸宦官,这的确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污点,但他是孩童皇帝,自小身边就是宦官内侍,如何不培养出信任呢?但这一切造成了他的失误,葬送了皇位。
朱祁钰,这位堪称大起大落的代宗皇帝,一个代字变充分彰显了其一生,代坐皇位是他的人生巅峰。朱祁镇在外,朝中无人主政,而瓦剌部全面进军,跨越长城兵临城下,随时都有亡国危险之时,朱祁钰登台,这位本是太平王爷的监国之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
二,可怜的皇帝就当时而言,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构成了英代二朝的重大事件,其他事件都被这两件事关皇帝的大事所遮盖。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历史评价,也在这两件事当中形成。朱祁镇以夺门登基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皇帝,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认可的皇帝。因为在这之前他对皇帝职业无动于衷,但失去远比得到更能教育人,于是这位皇帝真正意义上登上了大明的舞台。
至于朱祁钰,只能说他是一位苦命的大明藩王,被无端卷入这场权力的游戏当中,又无奈被时局所抛弃。他刚拔上井研看了一眼,却又被朱祁镇给蹬了下去,在解决了大明王朝存亡危机之后,悄然退场。

蓝光 blue light
朱瞻基是个不偏心的好父亲。儿子就两个,两个儿子都当了皇帝。别人是兄终弟及,他们却有点不同。兄长正当壮年,弟弟却继承了皇位。这两兄弟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皇帝的故事,还得从朱祁镇年幼时说起。
他们的爹朱瞻基求子路上艰难,多年未有子嗣。1427年孙氏生朱祁镇,次年母凭子贵孙氏册封为皇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继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正统早期还是不错的,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辅政。
三杨辅政“三杨辅政”中的“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下重要功勋,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长期担任阁臣,三人皆历仕五朝。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在“三杨辅政”时期,凭借三人在文臣中超绝的声望,以及两代帝王的特别信任,内阁地位迅速提高,阁臣品秩提升,获得了“票拟”权,虽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俨然凌驾于六部之上,论权柄之重,六部尚书已不比阁臣。
杨士奇是“三杨”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历任建文、永乐、仁、宣及正统五朝,长期把持内阁。在宣宗皇帝驾崩时,当时尚为太子的正统皇帝时年九岁,而杨士奇已经是古稀高龄,主少臣疑,作为一个身历五朝的勋臣股肱,杨士奇率群臣于文华殿谒见太子,口称万岁,以安群臣之心。可惜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
另二杨是杨溥与杨荣。都已年迈。
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世,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宠信太监王振。
2宦官王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事情还得从王振发迹说起。王振是蔚州人,曾经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原本他也想担任学官,可是家道艰难,生活难以为继。当时明成祖下旨,“许学官考蒲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于是王振选择自宫,进入明朝皇宫之中。
由于朱元璋的规定,所以明朝的宦官都是什么文化的人,当过学官的王振显得鹤立鸡群,因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明宣宗在位时,派王振负责教导太子朱祁镇。王振很聪明,每天都能哄得太子十分开心,因此得到朱祁镇的喜爱。
明宣宗去世时,太子也就8、9岁,一个幼子更加依赖王振。不过当时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尚在,她还能压制着王振,有事没事叫去骂一顿。几年后张氏病逝,担任司礼监太监的王振,真正开始展示他的“才华”。
王振专权期间,做了不少坏事,那些凡是不迎合他的,都被他赶出朝廷,贬到地方,他还将朱元璋设立的那块禁止宦官专权的铁牌毁掉。明英宗对他可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此人。
3土木堡之变
蒙古骑兵在也先的带领下,对大明朝发起挑战。警报传来,朝廷震惊了!年轻的皇帝却很激动,太监王振也很激动。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于是他怂恿皇帝御驾亲征。也许正值青春叛逆时期,尽管大臣们都反对,但是皇帝还是一意孤行,带着大太监王振,还有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号称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走到半道上,发现蒙古军队实力还是很强的,
还是赶紧撤吧。王振不肯错过如此大好的光宗耀祖先生机会,于是,他想了一个很馊的主意,带皇帝家去他家看看。这皇帝要是去了,祖坟冒不得冒青烟嘛。
这么荒唐的事情,皇帝居然答应了。于是,大军调转方向,奔蔚县去了。
走到半道,王振又觉得:如果这几十万人去他们家。会把庄稼都踩坏了,老百姓会骂他。
于是,又劝说,皇上别去了。以后再找机会。
大军走到土木堡这个地方,被蒙古人追上了。结果,年轻的皇帝朱祁镇,成了蒙古人的俘虏。
皇帝被俘,群臣愤怒。找到这个罪魁祸首。明朝将军樊忠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然后用大锤将王振击杀。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即位。
4朱祁钰即位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朝堂之上于谦用其浑厚的嗓音说道:“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郕王生母吴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杀叔后占有了吴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钰。因此母子长期隐藏宫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认。本来朱祁钰只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对帝位本不存奢望。
朱祁钰起初是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皇位”。于谦又正声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朱祁钰从了。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
景泰帝朱祁钰他任人为贤,对王振的党羽进行打击,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处死,“族属无少长皆斩”,其他家族成员也遭到流放。
重用忠臣于谦。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5太上皇回朝
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瓦剌的也先三天两头派人和谈,王直多次请求皇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钰当时就不乐意了,坐上了宝座,如何愿意下来。
然而再不愿意,“太上皇”毕竟是明朝的“太上皇”在外族那里始终不合适。1450年,宣称北狩一年的明英宗终于回家了。景泰帝无意归还皇位,“太上皇”的车驾直接被开往南宫禁地,开始长达七年的囚徒生涯。
朱祁钰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太子却不是自己亲生的。权利这东西一旦沾上了就放不下来。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景泰帝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事与愿违,新太子才立了几个月,就得重病死了。这可是景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对景泰帝打击可想而知。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6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可见英宗对他弟之恨有多深。
7念念不忘
明英宗复辟后,对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他下诏追复王振的官职,还命人“刻木为振形,招魂葬之”。北京的智化寺是王振所建,明英宗下诏,在寺内为王振建立旌忠祠,而且塑像祭祀,还书写碑文,为王振歌功颂德。王振死后的待遇,俨然如同他是为明朝殉国的英雄一般
朱祁镇对王振是“真爱”,忘记了亲葬大明几十万精锐之人是谁,又是谁造成自己被俘的耻辱。复位后不但不给王振定罪,既然还想给他立祠!这也只有昏君才能干这事了。
再多说一句,朱祁镇复辟之后还特地为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
8忠臣于谦被诛
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就有定论了,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这点朱祁镇心里比谁都清楚,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必须要杀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于谦正是当年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导者,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也就代表着朱祁镇是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否认了自己现在夺位的正当性,这自然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要关系到明朝的几个政治势力了,正是因为明朝的土木之变,让朝廷中的两大势力损失惨重,这两个势力就是武将集团和宦官集团,而这个时候由于打退了瓦剌的进攻,文官集团已经有了占据上风的势头了,而且还稳稳的压制了其他两个阵营的实力。
所以才会出现武将和宦官联合在一起扶立朱祁镇复位的事情了,而这场政变针对的就是当时的文官团体,而于谦正是他们的代表人物。结局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这两位是怎样的皇帝应该很明朗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欢迎关注,精彩内容持续奉上。

C_C小希
提起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真是令人唏嘘不已,真真是印证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如果把他们哥俩的事迹拍个片,其实再没有比兄弟恩仇记更合适的片名了。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同父当然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他不同的后妃生了兄弟二人,朱祁镇为兄,比朱祁钰其实也就大九个月,但是朱祁镇出生不久就被立为太子,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君臣之分早已定下,朱祁钰大概也就是以富贵亲王终老。
然而老天弄人,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第十五年也就是他的第一个年号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明廷震动,为了防止国无长君导致政局不稳,特别是防止瓦剌军以明英宗为要挟达到自己目的,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大臣在孙皇后的支持下,拥立朱祁钰为帝,第二年改元景泰,朱祁钰就是景泰帝。之后,明朝打赢了对阵瓦剌的北京保卫战,明英宗做了一年整的俘虏,瓦剌看无利可图放回明朝,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
然而,真实的历史总是比戏剧更有戏剧性,景泰八年正月十七,一群贪图富贵的投机家趁着景泰帝病重不起,拥立朱祁镇重登上皇位,历史上称之为南宫复辟或者夺门之变,明英宗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不几天,景泰帝不明不白的死去,官方说法是病死,但由于他的病情实际上已经开始好转,所以算是暴卒,所以很多史学家都是认为朱祁钰是太监奉了朱祁镇之命勒死的。这还不算完,朱祁镇还把朱祁钰彻底否定,他废朱祁钰帝号,仍为郕王,并给了“戾”的恶谥,有怙恶不悛之意。彻底否定朱祁钰的为人和施政,并将其葬于北京西山,没有进入天寿山明陵。
天顺七年,又是一个正月十七,朱祁镇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距离他夺门之变重登帝位整整七年。
朱祁镇前后在位22年,还当了一年俘虏、六年多囚徒,他冲龄继位,前期有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主政,后来成人了又宠信宦官王振,酿成大祸。复辟后,他杀戮了于谦等忠臣,信用所谓的夺门功臣,最终酿成了曹石之变。总之他在位乏善可陈,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废除了明朝妃嫔殉葬制度,算是做了一件善事。
朱祁钰在位七年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他哥哥多,首先是支持于谦等忠臣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然后又重用于谦等正直的大臣改进军制,整修武备,劝课农桑,可以说如果不是被朱祁镇复辟,他的皇帝做的比朱祁镇好得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处理朱祁镇的问题上,本来说好了他死后皇位又传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而当他坐稳皇位后,反悔了,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后来早夭),可以说,如果他不这样弄,也许夺门之变不会发生,因为那样朱祁镇就是夺自己儿子皇位了。或者,他能像朱棣这样的君主,直接害死朱祁镇,绝了后患,他又做不出来,还是一个善良但是有点小气的人。

永远的7玥22日
朱祁镇(1427年-1464年),两次登基,在位共计22年,期间疯狂过,无知过,被俘过,被关过,复辟过等等,一生充满着悲剧的神奇色彩。本来是接手的大好河山,因偏信王振,给自己的帝国带来了足以灭种的灾难。
这一切反对抗争的主角并不是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他能做的仅仅是被俘虏时面南而坐,他做的也只有这些。相信他之前,他之后的皇帝没有人想要经历他的经历。
打错一仗,信错一人,杀错一人可能是对他最全面的描述了。幸运的是,当朝的宫妃们遇上了这位传奇皇帝,得以在皇帝驾崩后,不用再为之殉葬,是这位二次登基的皇帝废掉了几千年的殉葬制度,这点对他来说无疑可以赢得一个大大的赞,好在朱祁镇当皇帝后期,任用贤臣,听取纳谏,仁政爱民,释放建文帝后代才不至于使后代给他上更难听的谥号,也算是对他不高的褒奖吧!
再说说朱祁钰,因哥哥朱祁镇外出征战,被授予监国之职,但是他没有想到哥哥一去竟然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馅饼。在哥哥被俘,整个朱家帝国面临倒掉的危机时,被掌权人士拥立为帝,结果业已登基便尝到了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废侄子太子位,囚禁太上皇哥哥,这些为朱家所不齿的事情他几乎都干了,好在他任用于谦等人,及时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又使大明王朝重上正规,他的功绩是不可被遗忘的,由于朱祁钰的一手整顿与改革了大明在土木堡之变中慢慢恢复,渐渐中兴,也算是英明之主。
然而一切美好的东西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后全部反转了,被夺位,被囚禁,离奇去世,也算是让英宗报了仇,不过总体来说朱祁钰确实有两把刷子。

改名了xyz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
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本来朱祁镇作为明宣宗的长子继承了皇位,但后来弟弟朱祁钰也坐上了皇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对兄弟俩做皇帝时的表现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1、朱祁镇幼年继位,太皇太后张氏掌权,三杨辅政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也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
因为明宣宗体弱,所以朱祁镇作为长子,在出生才四个月就被立为了皇太子。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9岁的朱祁镇就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孙氏被尊为皇太后,皇太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新君初立,国事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手中。
尽管如此,张氏却不重用自家人,她重用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有三杨在,明朝一度很安定。
但好景不长,正统五年(1440年)到正统十一年(1446年),“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先后去世,朝廷政治开始走下坡路。
2、朱祁镇听信宦官亲征瓦剌,土木堡战败成俘虏
少年天子朱祁镇长大了,没了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束缚,他想效仿自己的父亲,大展拳脚,但是他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听信身边的宦官王振的谗言。
朱祁镇没有多少上战场的经验,却御驾亲征瓦剌,大军出征却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到了大同发现尸横遍野,就打算打道回府。
可都出来了,王振哪能那么容易放朱祁镇回去。
为了给自己长面子,王振说服朱祁镇让大军绕道走自己的家乡蔚州。
可中途又怕大军踩踏家乡庄稼,又要求大军原路撤回,结果辎重跟不上,只能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原地驻扎。
瓦剌军追上明军,将朱祁镇困在土木堡,军心动荡,瓦剌也先假意议和,朱祁镇上当,然后就成了瓦剌的俘虏。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可谓损失惨重。
3、朱祁钰临危受命继位,保卫北京,封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但大明朝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在于谦为首的大臣们的建议下,孙太后同意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并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瓦剌也先想要通过朱祁镇,向明朝要好处,可没想到明朝这么快就立了新君,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
眼看到了国破家亡的生死存亡之际,明朝全国上下齐力一心,在于谦等文臣武将的反抗下,北京保卫战大获成功,瓦剌最后只能退走大漠。
第二年,新皇帝朱祁钰改元景泰,朱祁镇被俘一年,瓦剌也先想要和明朝求和,并愿意将朱祁镇放回来,可是朱祁钰不愿意。
虽然朱祁钰最后还是心不甘情不愿把朱祁镇接回来了,但朱祁镇一被接回来后就被囚禁在了南宫。
朱祁镇被朱祁钰关了7年,在这七年里,他的弟弟朱祁钰重用于谦等人,将大明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但随之而来的是他野心的增长。
朱祁镇废掉了皇太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朱见济很快就夭折了,皇储之位一时之间空置。
到了后来,朱祁钰自己身体也不好,卧床不起,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4、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位当日处死于谦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宦官曹吉祥,密谋拥立太上皇复位。
徐有贞和石亨率兵千人先后控制长安门、东华门,然后将南宫大门撞开,众人跪倒在地,口呼“请陛下登位。”
朱祁镇就这样又做回了皇帝,复位后,朱祁镇在当日就处死了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然后将朱祁钰废为郕王,软禁在了西苑。
朱祁钰不久就去世,去世时不满29岁。
综上所述,论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的历史评价如何?按客观事实说,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让明朝损失惨重。
朱祁镇自己被俘不说还让瓦剌也先差点打进北京,虽然有于谦等人在保住了国家,但已经动摇了明朝根基,所以朱祁镇历史评价不高。
而朱祁钰,在哥哥朱祁镇闯了大祸后被拉出来做皇帝,不仅重用于谦等人保住了北京,还将国家治理的有声有色,可以说得上是明君了。

龙小猫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皇帝,他的一生一共只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但是这两个儿子都当过皇帝,而且朱祁镇还当了两次,这在明朝中是没有过的。 朱祁镇作为朱瞻基长子,在其父亲朱瞻基去世以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当了皇帝。一开始,皇位坐的倒也顺利,
公元1446年,也先实行了东进战略,并率领骑兵攻打兀良哈三卫,这时候的明朝竟然不做任何反应,也先“破兀良哈”威胁朝鲜的手法给兀良以重创,三卫被迫就范。也先的这次东征,完全破坏了明朝“断其左臂”的策略,因此明朝的西方门户被打开。
当时明朝上下,一片混乱,这时候“皇帝不急太监急”作为太太的王镇就游说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皇帝被说的一时也没了主意,迫不得已只能带兵御驾亲征,因此作为皇帝的朱祁镇,陷入了更大的一场灾难“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带着明军10万浩浩荡荡的出征,这次战役的最大优点就是起到了一个震慑的作用,但是这位皇帝好像不怎么会带兵,不但自己被敌人打败,而且还被俘虏了(这简直太丢人啦)。
明英宗出征以前派弟弟朱祁钰镇守北京,他本以为自己能凯旋而归,没想到却成了阶下囚,皇帝被俘,作为太监的王振被愤怒的明朝的将领打死,因为是他怂恿皇帝出征的,不出征就不会有这事。王振被打死了还不算,他的尸体还被万人踩踏,顿时“尸暴血流”而在北京的王振家族,上上下下不分男女老幼,哪怕是一只蚂蚁,均被朱祁钰处死。
一年多以后,也先见朱祁镇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居然把他放了回来。但是回来归回来,皇位已经不是他的了,大明的主人已经变成了他弟弟朱祁钰的啦。这件事情也是孙太后安排,张太后觉得朱祁镇被俘肯定凶多吉少。不如另选新主吧,所以就选了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
对于一个做惯了皇位的人是不能忍的,于是朱祁镇在公元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然后朱祁镇胜利重登皇位,朱祁镇的再次就位也连累了一个人那就是于谦,这次事件致使于含冤而死。
总结:明朝的皇帝有好多奇葩,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也不例外,陷入权力的争夺,最后弄得你死我活,实在是悲哀,朱祁镇作为皇帝,他并没有主见,做事拖泥带水。竟然受了一个太监的怂恿,做事不考虑后果,因此成为明朝第1个被俘虏的皇帝,而朱祁钰呢,俗话说“居安思危”朱祁钰在哥哥回来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总有一天他会和自己争夺皇位,他应该事先安排好的,结果他却没有安排,且在这场事件中他败了,败的不是那么好看,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curemi
明英宗朱祁镇差点断送了明朝江山,其弟朱祁钰临危继位,力挽狂澜,保住了明朝江山社稷,为中兴之君。英宗趁朱祁钰病重时,其儿子朱见济又死了,发动了夺门之变,南宫复位成功。后来让英宗的太子朱见深继承了皇位,为明宪宗。

tooooto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兄弟俩,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成为了近期热烈讨论的对象。电视剧呢,始终是带有艺术加工的部分,历史中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皇帝呢?
哥哥被抓 弟弟登基这同父异母的兄弟俩呢,本来可以兄友弟恭,和谐地共存着。可是呢在明英宗在位的正统十四年,年少气盛且满腔热血的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却因为种种原因,兵败土木堡,损失了明朝精英战力,甚至连明英宗自己都被瓦剌生擒。
一时间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乱,被朱祁镇留下来监国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在群臣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登基后,明代宗朱祁钰肃清明朝廷内部存在的问题,对外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让瓦剌人将俘虏的明英宗送回明朝。
于明朝而言 朱祁钰略胜一筹做人方面,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都不是坏人,尤其是朱祁镇,根据史料记载,朱祁镇对身边的人都十分信任和善待,而朱祁钰呢,虽然有了私心让他眷恋皇位不肯放手,但是他却无意伤害哥哥和侄儿。
可在当皇帝这方面,朱祁镇就远不如朱祁钰了。朱祁镇登基后,前期有张太皇太后及一干老臣辅佐,朝政还算清明,一些奸佞小人也不敢妄为。待到他们相继离世后,年少气盛的朱祁镇开始了“宠信奸佞小人”之路,当然了这其中也不乏打败仗、杀忠臣等等,包括土木堡之变折损明朝精英战力,自己也被俘虏,最后致使明朝陷入混乱。
而朱祁钰在明朝危亡之际接过烫手山芋,清除阉党势力,招贤纳士,重用贤臣,厉兵秣马,打退瓦剌,让明朝廷重新稳定下来,重新步入正轨,于明朝而言,是大功一件,若是当时没有朱祁钰,明朝可能就此灭亡也不一定。
最后再提一句,比起朱祁钰,朱祁镇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在景泰八年复位成功后,他做了一件他祖父和父亲都未曾做的事——废除殉葬制度,不得不说,这项不人道的制度废除后,还是值得点赞的。

西木子1225
朱祁镇:善良聪慧,恩怨分明,治国无能
朱祁钰:世人心性,治国有道
两人成长轨迹是不一样的,朱祁镇是根正苗红孙太后的儿子,亦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嫡长子,所以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
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明史*本纪第十从小生于温室,长于温室,要风就有风,要雨就有雨,成长是极其顺意的。
而朱祁钰却不一样,他的母亲是个罪籍奴婢,是原来汉王朱高煦府上的一名奴婢吴氏,在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生擒了叔父朱高煦时,随意宠幸的,并赦免她的罪带回京城,放在太监陈符的家中住着。此事记录在罪惟录里。
(朱祁镇与朱祁钰)
所以朱祁钰的生长环境是不一样的,私生子的心理是怯懦自卑的。 因此,他们两位兄弟后来的那些所作所为,就很好解释了。
顺风顺水长大的朱祁镇,对于寒酸长大的弟弟朱祁钰是有一种优越心理的,而且基于弱者更受同情的心理。继承大宝的朱祁镇多次照顾他的弟弟朱祁钰。
正统五年时,朱祁镇命令户部,给郕王:“岁禄一万石,今在京岁支米三千石钞万贯……”。九年,“又赐郕王祁钰钞一万贯。”——明实录又因为成长环境太过顺意,所以朱祁镇成长为一个理想性热血青年,在王振的鼓动下,朱祁镇觉得踏平瓦剌大军就是小菜一碟。
安排了弟弟镇守京师后,大咧咧的御驾亲征。 为何说朱祁镇这次出征是大咧咧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朱祁镇根本就没有详细的谋划,大军仓促之间集结,只带了一个月的口粮。
连敌人是什么情况还没搞清楚就出发,在大同摸到了敌人一些情况,又畏缩的想带着50万大军跑路回京师。结果,瓦剌骑兵大军把他们包围在土木堡。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被俘虏的朱祁镇)
土木堡兵败后,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了。也先想把朱祁镇当作开门童子,专门赚开明朝城池。可惜,明朝大臣们明显不是傻子,赶紧立了一个新皇——朱祁钰。
朱祁钰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有当皇帝的时候。一个私生子能逆袭当家主之位?这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然而,在土木堡之变后,一切都顺理成章: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于是,心理卑微的朱祁钰被于谦等一干大臣扶上了皇帝之位。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于)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明史》(卷170)史书里的“惊谢至再”,说明朱祁钰是卑微心理发作,突然听说他要当皇帝保家护国了。这等大事,令他心里惊恐并且一再推辞。(或许朱祁钰也有想宋徽宗禅让给宋钦宗时的情景心理)
(朱祁钰)
但是,朱祁钰坐上皇位,并且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他就深深迷上了权力的滋味。
所以私心作祟,他根本就不想接回被俘虏兄长,怕回来后抢他皇位。后来在于谦等大臣保证不抢他皇位的情况下,才不情愿的接回朱祁镇。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明史》而且,迷恋上皇位的朱祁钰,把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废除了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不久之后,朱见济竟然死了。
本来灰溜溜回来的朱祁镇,没什么颜面见大臣,也甘心待在南宫里被软禁。
但是,废太子之事,令朱祁镇心里起了怨恨,再加上他弟弟令人砍伐南宫里的树木,更是令他心里恐惧不已,以为这个弟弟要杀害他。
后来,景泰帝病了,又因为无后代继承皇位。而朱祁镇不但身体健康,而且还在南宫软禁期间又生了两个儿子。
一些大臣心里就活络了,为了捞取从龙之功,开始阴谋复辟。 景泰帝之死,是明朝人畏忌莫深的话题,一般史书上说的是病死。但也有一些史料从明实录里推测,景泰帝是被勒死的。如寓圃杂记、罪惟录等。
“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罪惟录(南宫复辟)
南宫复辟之后,朱祁镇恨极了这个弟弟,不但降回郕王,还把他的谥号定为为戾。人说死者为大,可朱祁镇却把他死去的弟弟最后的尊严都抹掉,定了个恶谥号。
然后,朱祁镇释放了被囚禁了50多年的建庶人朱文圭,下令废除了殉葬制。所以捞了个英宗的庙号。
所以,明史评价朱祁镇:“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明史评价朱祁钰:说他前面力挽狂澜,中兴大明,是明君景象。但是换太子之事,令世人对他印象改观,又把哥哥囚禁在南宫,更是让兄弟情尽。
笔者评:朱祁镇继承了大笔家产,可是因为知人不明,在土木堡之变后丢失了使用权。他弟弟却在临危时刻,继承朱祁镇的大笔家产。
见证人是于谦。 后来,朱祁镇回来后,想要回这笔家产,弟弟却不想还回。还想把这笔家产传给儿子。
所以朱祁镇怒了,恨这个贪心的弟弟,复辟后不但不准死去的弟弟进皇陵,还把见证人于谦也杀了。其中最冤的就是于谦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kltcxl
朱祁钰
他哥朱祁镇不被瓦剌他也当不了皇帝,朱祁钰知人善用,依靠于谦守住了京城,稳住了大明的江山,哥哥被俘,他也是临危受命,顶着压力上位。
上位后他很节俭,对灾区予以不同程度的减税,发展经济。当时水患多发,他也是派官员着手处理。
他在位期间,景泰蓝盛行。
外交上也做的不错,周边许多国家来京朝贡。
他做皇帝做久了就不想下来了,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当皇帝,不惜贿赂大臣。其实做皇帝那么累,做个富贵王爷不是更好。
朱祁镇
当了两次皇帝,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在加上热血就下令攻打瓦剌,可偏偏不如祖先,打不过人家被俘了。过了七年才回来。
经历过灾难后也成熟了许多,回来当皇帝后开始重用贤臣,远奸佞,废除殉葬制度也算一件好事儿。

几孤风月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这是两兄弟,也是交替做皇帝的两个人。他们俩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在明朝历史上,这对兄弟也是比较著名的皇帝。
朱祁镇被大家戏称为眀堡宗,为啥?因为他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人给生擒了。结果皇位就落到了弟弟朱祁钰身上,而朱祁钰做了8年皇帝以后,体弱多病又无子嗣,从瓦剌归来的朱祁镇再次发动政变,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历史上对朱祁镇的评价之所以还不错,主要就来自于这个阶段。朱祁镇登基的时候才9岁大,还在玩泥巴的年纪,就要处理国家大事?这可能不太现实。
张太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到了明英宗时代就是太皇太后了,天下她最大,谁敢不买她面子呢?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也只能靠边站,国家大事全都由张太后一个人说了算。
这位张太后和她的丈夫明仁宗朱高炽一样,都是非常仁厚且有能力的人,她可不像吕后那样一心只为了自家的利益。
张太后在位期间,启用了三杨辅政。三杨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老臣一个比一个有能力,所以有他们辅佐,朱祁镇只需要坐在龙椅上打哈哈就行了。
这一时代延续了仁宣之治长达11年的时间,正统十一年,伴随着杨溥的离世,张太后和三杨全部去世,朱祁镇也正儿八经成为了说一不二的皇帝。
朱祁镇亲政以后,开始大肆启用宦官。宦官自幼跟着他一起长大,所以是朱祁镇身边最亲密的人,因此朱祁镇特别喜欢身边的宦官王振。
当时瓦剌人时常带兵南下,王振就怂恿23岁的朱祁镇带兵北伐。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明军20万大军死伤殆尽,朱祁镇被人也被瓦剌人给抓了。
皇帝被抓了,这可真是旷古奇闻。为此明朝一下子就乱了,大量官员主张南迁,把北方留给瓦剌人。唯独于谦走到台前,直言不讳地认为,谁让南迁,谁就该杀。
朱祁镇被抓走以后,瓦剌的领袖也先本来还想着要跟大明朝勒索点好处,结果在孙太后和于谦的支持下,朱祁钰居然成为了新皇帝。
朱祁钰和朱祁镇不是一个妈生的,他是庶出的孩子,本没有继承权。他自己也不想做皇帝,可这是赶鸭子上架了。在于谦和众将士的努力之下,总算是挡住了瓦剌的进攻。
朱祁镇在瓦剌吃好喝好,白白浪费了人家一年多的粮食,最后也先觉得把朱祁镇放回去扰乱明朝,似乎比留在自己这里或者杀掉要好得多。所以朱祁镇就被放回来了。
回来以后,朱祁钰就把朱祁镇册封为太上皇,将他幽禁在了南宫。并且不允许他随意出来,也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去探望,相当于是坐牢,这一坐就是7年。
朱祁钰啥都好,就是没儿子。他当了8年皇帝以后,身体一下子就垮了,而且还没有儿子,这让大臣们看不到希望。
毕竟朱祁钰一死,要么太上皇朱祁镇复出,要么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这两个人可都是活得好好的。
因此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首的投机分子们,果断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把朱祁镇从南宫给接了出来,让他再次成为了皇帝。朱祁镇一上台就杀掉了名臣于谦、范广,断了自己的后路。
朱祁镇再次掌权,这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许彬等人的功劳,所以朱祁镇开始大肆封赏这帮人,可这帮人全是大奸大恶之人。
在这帮人的胡搞之下,大明朝盛世太平的局面,瞬间就垮了。朱祁钰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也被朱祁镇给毁了。
以至于经济垮塌,民间数十万人发动起义,所以说这糊涂蛋做皇帝,是真的不适合。他对历史唯一的贡献,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朱祁钰对大明朝来说,那就是大救星。因为在大明朝即将丢了北方天下的时候,朱祁钰扛起了大旗,坚决抵抗瓦剌的入侵。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未来,否则大明朝在朱祁镇这一代就亡国了。朱祁钰是庶出,本没有资格登基,所以他上台以后,非常谦虚,知道知人善任,也懂得虚心下问。
这么一来景泰时代的大明朝,要比正统时期繁华太多了。土木堡之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朱祁钰的统治之下,逐渐开始消失。
朱祁钰重用于谦治国,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此外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出了改革,可谓是大明朝的中兴之主。
问题是,朱祁钰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他没有儿子。不是他不孕不育,他有过一个儿子朱见济,可惜夭折了。此后就没生过儿子了。
皇帝没有子嗣,再加上他体弱多病,那就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因此大臣们一个个都倒向了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镇重新登基的时候,朱祁钰还活着,只不过是在病榻之上。
夺门之变发生了一个月以后,朱祁镇才想起来,自己的弟弟还在病榻上躺着呢!所以朱祁钰这个时候就去世了。
朱祁钰最大的悲哀,那就是没有对朱祁镇下手。囚禁他7年时间,只会增加他们俩之间的仇恨,对两人的关系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给朱祁镇一个痛快的,难道你要囚禁他一辈子吗?
所以说朱祁钰实在是太心慈手软,如果朱祁镇这一脉被斩断了。那么大臣们也就只能依靠朱祁钰指定人选继承皇位了,谁还会发动什么夺门之变呢?
可惜朱祁钰迟迟没有这么做,或许是顾念兄弟之情吧,但是朱祁镇可不会顾及什么。人家被关押了7年之久,出来就是要发泄愤怒的,你正好撞在了他的枪口上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