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最悲伤、最难过、最难忘怀的古诗是什么?
kelly.jiang
古人写诗就和现代人发微博一样,越是大V,感情越是虚假。
比如说写下千古痴情名句离思的元稹,却不是一个痴情种子,反而显得有点渣。至少有三位女子与他留下了“千古佳谈”。
离思可谓是我少年时期读过的最悲伤、最难过的古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有的人,失去了,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
有的人,错过了,就等于错过了整个世界。
有的人,无论是失去了,还是错过了都让人感到很忧伤。
更让人忧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忧伤慢慢变得不忧伤了。
……
一、初恋崔莺莺唐贞元十五年,元稹到蒲州任职,与一个名“双文”的崔姓少女恋爱。崔双文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由于崔家不是官宦之家,没有什么权势,与崔双文结婚无法对元稹的仕途起到帮助作用,所以元稹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唐代的读书人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元稹便在贞元十六年再次赴京应考。元稹文才卓越,深受新任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后来他从韦门子弟口中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还没有许配给别人,于是就动了小心思,认为这是一个攀高枝的绝好机会。
元稹虽与崔双文两情相悦,但求官心切的元稹最终选择了抛弃崔双文娶了韦夏卿之女韦丛。
许多年后,也许是受良心过意不去,也许是对初恋情人难以忘怀,也许……
元稹以自己与崔双文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所以崔双文一般也被称为崔莺莺,此外《莺莺传》也是王实甫《西厢记》的蓝本。
二、亡妻韦丛离思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所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韦夏卿将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那个时候元稹科举落榜,但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会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韦丛许配给他。
元稹原本将这段婚姻视为一个仕途晋升的绿色通道,但没想到韦丛却是一个贤惠端庄、通晓诗文、不贪慕虚荣、贤惠淑良的好妻子。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
可惜的是,唐宪宗元和四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甚至在韦丛营葬之时,元稹由于公务缠身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下葬那天,元稹又写了三首悼亡诗,即名传千古的遣悲怀三首。
三、红粉知己薛涛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涛的爱情故事是中唐文艺界最出名的爱情故事之一。
唐元和四年(元稹原配妻子韦丛去世的那年),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达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两人初次见面便被相互吸引,他们议诗论政,情谊渐深。
后来,元稹因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但距离并没有使两人的感情变得疏淡,他们很快鸿雁传书、互诉衷肠。薛涛喜欢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平时写信的低笺比较大,于是她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诗,这种纸笺又被称为薛涛笺。
但是,由于两人年龄悬殊过大,三十一岁的元稹风华正茂,而薛涛比元稹大了十一岁左右,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身份低微,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面作用,所以两个的感情无疾而终。
所以元稹的诗中有多少深情,真的很难说,也许是为赋新辞强说愁罢了。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些诗句的喜受~
感谢阅读,我是咕嘟君,欢迎关注!
子业的夜
古往今来,那些怀古,分别,悼亡,思念的诗词赋作皆不同程度的令人感到悲伤难过,以至于无法忘怀。在这些诗词当中,最让我感到潸然泪下,黯然伤神的是先秦诗人屈原《九歌》中的名篇《国殇》。
《国殇》之悲痛《国殇》从题目到内容,无不彰显流露着壮烈悲痛之感。首先单单是题目“国殇”二字,就传递出一种撕心裂肺的伤痛之情。“国殇”指的就是为国捐躯之人,而“殇”指未成年而死。
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这首诗的背景和写作缘由有必要简单交代一下,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内容。
(一)
背景: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大,多次发动侵略楚国的战争,而在秦楚战争之中,楚国输多胜少,屡屡被打败。《国殇》描绘的就是其中一场敌众我寡,最终楚国惨败的战争。
(敌众我寡,兵力悬殊)
(二)
写作缘由:屈原作此篇,有两个目的。
1.其一,正如《九歌》创作之初旨在祭奠之意,它包含的作品全都是祭歌,而《国殇》作为之中的名篇,是用以祭祀悼念在疆场中死去的楚国战士。秦楚战争中楚国很多牺牲的战士横尸沙场,无人安葬,屈原作《国殇》之意,就是为了替为国捐躯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以期望安度他们的灵魂,类似于佛教中的超度。
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
2.其二,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对能够战胜强秦,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再来看具体内容,全诗不过短短十句,每句仅仅14个字,总计140个字,就已经渲染出了战场沉重压抑的氛围,以及刻画出了殊死恶战的悲怆惨烈。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我们从全诗描写的三个场景来解读一下战场的惨烈无情和屈原的伤痛之情。
场景一(开头前两句):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是秦楚两军阵前对峙,初步交锋的场面。
“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因锋利而闻名故作为楚军将士进攻的武器,“犀甲”是犀牛皮做的盔甲,作为防御性武器。楚军身穿犀甲手持锋戈,两军阵前严阵以待,这是第一处静态描写,展示出了面临强敌毫不畏惧的气势。
图示为吴戈越剑
“毂”读(gǔ),本指车轮的中心部分,这里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这一场面描绘的是双方战车交错,步兵刃械相接的场景,是为动态描写,言极交战之迅速,战况之紧急。
抬起头望向敌军,密密麻麻不见尽头,他们的大旗非常之多,以至于像乌云一样遮蔽住了日光,可是勇敢的楚国战士明知敌人数倍于自己,也依旧奋然迎战,毫不退缩,这是第二处静态描写。面对射过来的箭矢,战士们不仅不躲避,而且还争相向前冲,此画面又是一处动态描写。
两句话,四小节,一静一动依次交替,总共两处静写两处动写,寥寥数言就暗示了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过程将会极其惨烈,伤亡将会极其严重,楚国战士明知结局会输但还是义无反顾,反映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为国捐躯的决心。
场景二(中间三句):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两军交战正激,楚军伤亡惨重,最后战败的场面。
“凌”意为侵犯,“躐”读(liè)意为践踏。一“凌”一“躐”两字,反映了秦军实力强大来势凶猛,横冲直撞在楚军之中,打乱了楚军队伍的阵型排列。
“骖”读(cān)即骖马,古代驾在战车前两侧的马,左右共两匹。“殪”读(yì),意为死去,“刃”指兵器上的刀刃。左骖殪,右刃伤是细节描写,楚国战车左侧的马已经战死,右侧的马被兵刃所伤,反应了战斗之激烈损失之惨重。
(战车是攻守利器,一般配2到4匹马)
“霾”读(mái):通“埋”,意为掩埋。“絷”读(zhí),本指马缰绳,这里意为将马牢牢拴住。“霾两轮兮絷四马”这句诗是战斗进行到高潮的描写,四马战车是统帅的战车,战况危急统帅命人挖坑洞将战车四个轮子原地掩埋,同时固定住了战马,一方面说明了楚军战士大量战死,统帅陷入了绝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楚军统帅坚守不退,直至战死的决心。
与此同时,统帅手拿玉槌敲打战鼓,希望能鼓舞士气继续进攻,可在强秦势如破竹的攻势下,似乎不起作用。天昏地暗乌云压阵,连神灵都震怒于秦军行径。神灵为什么会震怒,因为“严杀尽兮弃原野”,秦军杀光了所有的楚军战士,他们横尸遍野无人收尸。
场景二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交战开始,楚军就处于下风,伤亡数倍于敌军,高潮部分统帅坚守战场直至战死,最后以楚军全军覆没为结局,可谓悲壮惨烈至极。看着楚国战士勇敢的冲向前,无所畏惧的与敌军厮杀,他们一个个为了国家前仆后继,可依旧改变不了结局,这一幕令我感到痛心疾首,徘徊在脑海中的伤痛之感久久不能散去。
场景三(末文四句):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四句话既是出征前的回忆,也是屈原对战士的伟大讴歌。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在出征之前楚军将士就知道这场战斗有去无回,前途的路遥远没有尽头,不知是生还是死。面对没有胜算的仗,楚军战士是如何抉择的呢?他们的选择是“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注:这里的“秦弓”就是秦人的弓箭,是楚国战士在之前的交战中缴获的,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所以用做战争兵器。)
(图示为出土的秦代弓弩)
拿着长剑背着秦弓,就算身首异处也不会后悔。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多么悲壮而又决绝,楚军像极了他,唯一不同的是荆轲只有自己一个人,楚军还有很多战友,荆轲一个人尚且能够一往无前视死如归,更何况我们的楚军战士,他们都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给出了答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我们是忠诚勇敢的战士,刚强不阿没人敢侵犯,就算战死沙场精神也能永存,死去后的魂魄还做冥间英雄!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身为保家卫国的战士不应该害怕退缩,而是上战场交付性命,这就是军人的宿命。
看到这里我泪如雨,虽然被他们不惧死亡的气节折服,为他们奋勇杀敌的坚定信念而骄傲,但当看到他们一个一个倒下,最后全部为国牺牲都毫无怨言时,一种难以言语的悲痛之情涌上心头,这种感情十分复杂难以琢磨,有为他们感到心痛和惋惜,又替他们觉得不值,最悲伤的是他们的殉国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安定,让人心如刀绞,伟大而忠臣的战士啊,死得如此惨烈以至于一个收尸的没有,你们没有留下名字,尸骨也未曾留下。这是昏庸的楚国君主欠你们的,也是国家欠你们的,可惜没有机会偿还了,国家覆灭之后,没有人记得你们,除了屈原,他为你们写下了这首祭歌《国殇》,这大概是唯一能够慰藉我悲痛心灵的地方了。
《国殇》之难以忘怀战场之残酷无情,将士之视死如归,国破之涂炭生灵,一句“悲伤,难过”不足以言表,《国殇》之所以难以忘怀,起初是因为两点。
其一:为通篇风格而难以忘怀。屈原《九歌》其他作品,大多想像奇特、辞采瑰丽,而《国殇》却是“通篇直赋其事”,祭祀死去的战士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若堆砌华丽的词藻就显得轻浮,为此屈原肯改变词作风格,我深表已然,足以看出他对这些战士情义之深。
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其二:为楚军高尚的爱国情操而难以忘怀。抛开私人情感不谈,客观冷静的分析一下,楚军其实大可不必非要上战场。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至君主昏庸无能,官僚贵族荒淫奢靡,下至官吏腐败,收刮民生,国祚大限已至,纸老虎一般的楚国面对强秦来袭,亡国就是铁钉定纸板的事,楚国将士完全可以做出其他决定,或告老还乡,或远走他国,可他们全部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保家卫国,明知敌不过,明知自己会身死,甚至知道即使自己奉献生命也不一定能够保住国家,却还是要奔赴战场,殊死一搏。这就不仅仅是大义凛然,舍生忘死能够解释的了,他们能够慷慨赴死,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信念支撑着,这种信念超越生死,这种信念来自祖国,它就是无限热烈的爱国情操。是它让战士们抱着杀身成仁的姿态,是它让战士们即使失去生命也觉得光荣,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如何爱国。
本来写到这里也该结尾了,但以上两点皆出于历史和文学情结,任何文学作品它都是来自于生活实际,读古人作品不应脱离生活实际,因为这次疫情影响,便有了第三个令我难以忘怀的原因。
其三:看到文中上战场而牺牲的楚国战士,我不禁想到了奔赴湖北一线的那些医护人员。他们也同样是战士,同样冒着生命危险,只不过敌人换成了病毒。截止3月8号,全国各地共计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湖北,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中离世的医务人员就有41位。
他们的离去我感到悲伤难过,但同时也为他们自豪,为他们感到光荣。他们的死是值得的,他们拯救了无数的生命,现在离去我们也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并且会加以缅怀。他们是有着高尚爱国情操的伟大战士,在这里我送上屈原的《国殇》,以此来铭记这些殉国的白衣战士!
卧龙
我以为 最悲伤、最难过、最难忘怀的诗非葬花吟莫属。现引原文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cocoachen
古诗词作品中,要选一首既悲伤又难过又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很容易,但要选出一首“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个“最”,实在因人而异,因时间、情境的不同而有异。
自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那些将生死别离写到极致的诗词,最是令人悲痛难忘。
所以,悼亡诗词容易打动人心。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贺铸的“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纳兰性德的“清泪尽,纸灰起”,还有李商隐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都将爱人间的生死之隔写得真挚动人、情深无限。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往昔如在眼前,可人早已不再。所以,怀念逝去友人的诗词,也能令人感动。“元白”挚友,元稹逝去后,白居易写给他的一首梦微之读来也令人流泪,其中“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更是饱含着悲痛,可谓字字泣血,读来锥心不已。
父母亲人的离去更是令人伤痛。
袁枚《随园诗话》里有收录一首诗,很口语化,仅二十余个字,但给人极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都在世间做儿女,为人父母,这是人所共情,诗为——
叫一声,哭一声,
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
不需要铺垫,不需要景,就是直白书写,一字字读完,便要潸然泪下。
父母与子女的爱永远是指向分离,父母在我们尚有来路,父母不在人间只有归途。
胖男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夜昙夜昙
我读过最悲伤、最难过、最难忘怀的的古诗呀?就是李商隐的《锦瑟》了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多少都说这是一首情诗。我不反对,在这首诗中,在我看来。它确实存在着一种情。一种看得见,摸不着,摸得着,得不到的情。
锦瑟,姑且理解为是一种乐器,它有五十弦,却让人觉得无端。怕是曾有心上人以此奏乐,而今人已去,只余一把瑟处原地孤立,无人碰,也黯然无声,这才,叫人觉得无端吧。伸手触摸,那一根根弦和一支支柱,都叫人思念又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收吧。
恍然间记起往昔,读《庄子》,如同庄周梦蝶那样,心上之人也曾与梦中相见。醒来时却依旧独身一人,窗外日头已高,杜鹃在啼鸣,声声入耳,声声思。相传这杜鹃鸟是那蜀中望帝所化,啼鸣了这么些年,怕是也心凉了吧。
这浓稠情丝,在这些年间,早已化作清流入海,却不知沧海亦可成桑田。那海中的鲛人也只余下了市井间售卖的珍珠,那以冰冷著称的蓝田玉,也被浓情捂暖化为了一缕青烟散失在空中……
够了,这段情该结束了,就让它成为记忆里一段过往,留在梦里去追寻吧。过去了,就真的找不回来了,当时明月在,也难照彩云归。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啊?佛家有言: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忧、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每一种都要用厚重的语言层层描摹。
而这首诗呢,七言,八句,五十六个字,生生就给写尽了。这样的诗,又怎么能不叫人读来觉得最悲伤、最难过、又最难以忘怀呢?
喜欢诗词的人都知道,诗词的根本是用来抒情的,不论是爱国情怀还是仕途不顺,用诗词表达出来的都是一种情。
单就个人而言,我觉得最悲伤、最难过、最难以忘怀的,也就是这首《锦瑟》了。读到它的时候就觉得那种悲情深入骨髓,于是也只读了一遍,就住进了心间,从此,再未离开……
ECHOJING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的这首武陵春·春晚,每每念及,都忍不住悲伤满怀。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我就不赘述了,能查到的渠道很多,这里浅谈下我的感受。是女子,便最易沉浸在李清照哀婉的词调中。尤其是晚年时期颠沛流离的她,作品中再无少女的俏皮,也没有了早年生活的安逸。作为无家无国无爱人的“三无”代表,她的诗词中字字均可品出孤苦,句句都是无止境的伤悲。且这种情绪是出于诗,却无法止于诗。它像一个放大镜一样,无止境地放大了这种伤痛。那么为什么是这一句最让人动容呢?抛开景物描写不谈,心境的描述才是李清照最打动人心的。曾经我以为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简直是疼痛至极,可是随着阅历增长,我越来越笃定,这世上最残忍的四个字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物是人非”。这句话,我十年前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写过。十年后,它仍然受用。心中无爱,自然无悲喜可言。心中有爱,即便天山人间,也总有相见之时,爱不断,也无甚可悲。最怕有爱却无法,相见却已变。想想《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吧。“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怕只怕是无可奈何、难就难在无力改变!一方固守不变,另一方早已悄然走远。“物是人非”是多么残忍的形容,短短四个字道尽一切,也断了回来的路。一切都没变,变的是心境,却最难挽回。“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是敏感的,是细腻的。尽管她有很多大气不俗的作品,尽管她有家国情怀,但我始终喜爱她的小女儿之态。毕竟是女子,便会有千般模样,但只有一个模样是她自己,这便是我们所爱的。
Julian
我看过的最悲伤、最难过、最难忘怀的古诗,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与爱妻唐婉凄苦爱情故事留下的系列诗作:
——陆游20岁娶表妹唐婉为妻,因被其母逼迫,无奈分离。10余年后,陆游在沈园偶遇已婚的唐婉,愁绪万千,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思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年后,唐婉再来沈园,看到了陆游的题词,肝肠寸断,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栏杆。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锁。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不久病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又一次来沈园,伤感之余写了沈园怀旧:
其一
梦断香魂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独吊遗踪一泫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回去后,对沈园、对唐婉、对刻骨铭心的往事,常萦绕在心里和梦中,又写了梦游沈园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
墨痕犹锁避尘间。
——陆游85岁时,再次来到沈园,满怀深情写下最后一首有关沈园的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也去世。
JoviZ
山河不哭
[原创]
寒山鸦疏影,秋水孤鹤鸣。
山外有悲恸,枯枝不忍
听,
临风水更冷,小鱼泪腥生。
落日山残灯,月落水泣中。
我倒倾盆酒,山河放歌声。
<李恭觉~2018年11月2O日于北京>
丹丹
题主好!小编是一枚标准文字控,喜欢文字、古诗词、音乐、雪山、草原、大海,我来分享一些:
一、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鯨,梦醒时见你。可实际却是:
林深时起雾,海蓝时浪涌,梦醒时夜续。
不见鹿,不见鯨,也不见你……
二、曾经,他也有梦想,后来,他把梦想卖了,换成了柴米盐茶
三、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曲中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既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四、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五、有一天你拍了一张,很美的照片存在手机里,却不知道该发给谁分享,才突然想起这一路除了自己,没人陪你看风景。
PS:愿你今后的人生,雨天有伞,天黑有灯,余生有良人相伴,从你遇见我的这一刻开始,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在你的身边发生
kancamshop
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体会到诗人临终时的无奈和牵挂。读了这首诗之后让人心情非常 沉重和悲伤。
浦饭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音!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东软王坤
我读过最悲伤,最难过,最难忘怀的,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词,现引用原文如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浅析:
1,这是一首悼亡词,写给他的原配妻子。诗人在原配妻子去世十年的时候,想起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起妻子美丽的倩影,想到阴阳相隔,永世不能再相见,不由得心中无限凄凉,不由得浊泪已千行。
2,本首词写实(第一片段)和写虚(第二片段)相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把自己心中的苦闷,无奈,难以释怀,都通过这首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引起了我的共鸣,每每读罢,不禁泪湿青衫。
3,苏东坡作为豪放派的一代大文豪,名满天下,却能对妻子如此情深义重,如此多年不舍,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