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清算?

许一世情
张居正矫枉过正,大权独揽,独断朝纲,当然张居正的个人贡献,功劳就不说了,张居正双标自己炒房地产可以但是老板修宫殿不行,干扰太多反误了性命

虾小鱼
牛啊,不清算,万历一辈子都在他阴影里面,即使清算了万历都没摆脱他的阴影

江南地主
因为皇帝的老师不好当
尤其是青春期皇帝的老师最难当。
中国古代,皇帝的老师无非是受到重用或者被整的很惨两种结局。
受到重用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皇帝喜欢这个老师。
被整的很惨的基本上就是皇帝不喜欢这个老师。
而让皇帝不喜欢的老师,基本上是在皇帝青春叛逆期管皇帝管得很严的老师。
刚好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说。
从其他角度来说
皇帝清算张居正总体的出发点就是树立威信
告诉世人他才是皇帝。

TgL800615
张居正和万历
万历还是裕王时,张居正是侍讲侍读,即万历的老师,万历登基时才十岁,张居正依然对万历很严格,导致万历虽然登基做了皇帝,还是有点怕张居正,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张居正的好感也一点点消失,心中怨恨满满积累,在张居正死后对他做清算也是情理之中了。
张居正和李太后
嘉靖死后,万历还小,内阁首辅高拱说话不小心得罪李太后,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因此把高拱赶回老家,张居正得以升任首辅,并且得到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和冯保
冯保也是在万历为裕王时就是裕王府太监,在裕王小时候就一直伺候着,很得裕王的信任,所以在张居正一直和冯保联系,及时掌握皇帝的一言一行。
清丈田亩、一条鞭法为大明带来很大的增收,但也因此得罪大多数勋贵,考成法整治吏治,也得罪了不少官场上的人。所以在他死后,对手们纷纷攻击张居正,勾起了万历心中对张居正不好的回忆,然后下令清算张居正,当然,改革措施也随之烟消云散。

微循环
张居正死后遭清算,有其自身原因:一.他一再劝万历节用爱民,不要奢侈浪费,但自己生活极为豪华,坐的轿子竟要三十二个人抬,吃用之考究,那是不用说了:二.对众大臣要求严格,推行考成法,自己却贪恋权位,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守丧,影响很坏;三.改革中打击了一批贪污臣属权贵,自己却收贿多多,一次送给总管太监冯保的金银就达十余万两!四.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固然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却在某些方面也加重了农民负担,因为他规定农民要用白银纳税,而农家银两很少,要以铜钱去換,银价腾贵造成民怨。因此改革不但得罪了许多权贵,还使相当一部份人民受损。
最令万历动心的是他认为张居正生活豪富,家中一定多金,这才下决心抄了他在湖北的家,果然抄出了白銀"数百杠",一杠以万两计,该有多少?而诸葛亮死后家里没有多少财产,二相比较,张居正被清算也并不太冤。

Karmen'
张居正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政治家、首辅,没有之一。历经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在万历年间任内阁首辅十年,政绩卓著。张居正死后,其个人和改革措施逐渐遭到政敌和万历皇帝反对,并遭到清算,生前荣誉被褫夺,家产被抄,死后被戮尸,家人收到牵连,长子愤而自尽。其被清算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担任帝师和首辅期间,对年幼的万历皇帝读书学习过于严厉,在皇帝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为皇帝所不喜欢,为日后被清算埋下伏笔。
二是担任首辅独揽大权时间过长。待皇帝成年后,虽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也曾向皇帝和李太后上书请求隐退,但由于李太后坚持不许,被迫在首辅的位置上继续干下去,使得急于亲政的万历帝深感失望。
三是在任期间力推改革,大大得罪了官僚集团和切身利益受损的大地主阶层。张居正为扭转国家财政收入不足的颓势,力推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出大量被大地主们侵吞的土地,增加了国家税收;推行“一条鞭法”,允许农民以银两代替实物纳税,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打击了在实物纳税过程中舞弊克扣的各级官吏的不法利益。
四是政敌不满张居正独揽大权,以张四维为代表的政敌在张居正死后极力抹黑攻击他,并利用皇帝对张居正积聚已久的不满情绪,借机提出清算。
五是张居正本人生活奢靡,好排场,确有贪腐行迹,落人口实。张居正好排场,回荆州老家探亲乘坐36人抬大轿,排场惊人。生活奢侈,家财富足。
总的来看,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深深地得罪了皇帝,死后无人可以压制皇帝,使得对张居正新仇旧恨一起来,这才遭此厄运。

Chesterfield
可能是逆反心理吧,再就是张首辅后期几年感觉到生命的所剩不多,迫切的快速割除弊政治,导致和小皇帝产生了很多冲突,再加上利益集团对他的污蔑,所以才,,

hzjinyong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老师,也是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辅佐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10年之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实行考成法。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加修长城,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而经济上,张居正全面清查和丈量全国的土地,在此基础上,他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
改革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明朝兵强马壮,边境安宁,嘉靖、隆庆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
张居正在这十年里,也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他几乎成了万历皇帝唯一全心全意信赖和依靠的人。
按张居正自己的话说:“吾非辅,乃摄也。
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就好像商鞅变法一样,商鞅因为变法,权贵们的利益有了损失,商鞅最后落个五马分尸的结果。
虽然张居正在世时没有人扳倒他。他忘了历来与皇权多有冲突的, 就是臣子功高震主。
很明显,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就处于功高主的局面中,无法自拔。但凡一位强力的政治人物过世后,政局必然会出现动荡,或短或长。
这个强力政治人物留下的政治标签,让后人为难。若是延续,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的新舵手,压制不住矛盾。
所以,被压制的矛盾集中爆发,只能以荡清原有的标志,尽量平息事端。比如商鞅,他必须被杀,才能压制住老贵族的怒火。万历亲政,必须清除张居正的标签,才能安抚反张联盟,才能形成新的政治核心。
作为首辅大臣,张居正无论从对皇帝的态度和自身的生活奢侈程度的把握都过了头。
他没有充分考虑到,一个孩子可以会长大成人。万历皇帝也有一天会长大。
张居正死后得以亲政,而幼年时期压在万历皇帝头上的三座大山,李太后因为儿子亲政回宫,张居正此时已死亡,而张居正的政治联盟大太监冯保,被万历皇帝贬黜。
一个人被压抑太久,当突然翻身的时候,必然会反击,皇帝也不例外。张家被抄家,他狂妄的态度埋下了祸根。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但是他执政独断专行,待人严苛,生活奢侈,表里不一。作为一个高级秘书,自己的职场角色转化不恰当,注定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

左岸右转
张居正的改革只是客观上暂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一条鞭法”使失地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促进城市手工业的发展,白银的大量流通又有利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的成长。
但是这一切不过是大明帝国的夕阳余晖,张居正的改革无法改变腐朽的政治体制和生产关系。大明王朝从强转弱的态势是任何人在原有框架下,再怎么变革都无法扭转的。
也正因由此,他的改革没有形成一股稳定的政治势力,不可能产生长效机制,单凭他一人长袖善舞。在张居正的背后是他笼络的内廷,有皇帝,有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他扫除一切反对派的力量,实际是有皇权替他背书而已,并不是张居正本人所具有的绝对权威。一旦皇权的光芒不再惠及,张居正和他的新政势必将皮毛不存。
历代改革者的目的无可厚非,但都会触及传统既得利益者,张居正也不例外。一条鞭法,清丈土地得罪了占有大量土地的官僚士绅,考成法使许多没有才干只有“路子”的官员升官无望,裁减冗官又砸掉不少人的饭碗,使得朝野怨声载道。
内阁辅臣大学士没有太监的支持,就没办法上达天听安然执政,明中后期这种情况特别严重。没有冯保的支持,张居正无法在政坛纵横驰骋,实现不了他的政见,迎合了冯保,作为士大夫会被人议论不堪,况且冯保贪污纳贿必定染及自张居正身。
这种汹汹然的非议如同洪水一般暂时被“堤坝”抵挡,这个“堤坝”就是张居正想方设法与之达成共同认知和利益的内庭势力,什么时候“堤坝”溃决,那么张居正眨眼间将淹没其中。
张居正在,官员包括皇帝都能低眉认可,他一去世,官员对他积年累月的仇视,皇帝对他逆反的心理和亲政的冲动,如同狂风暴雨般砸向他的一切,摧毁与之并存的“堤坝”。 张居正被清算的突破口应是从司礼监太监冯保开始,冯保首当其冲被抄家,张居正也很快祸发身后累及子孙,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桂林小文
我们都知道,张居正乃是明朝一代名相,著名的明朝历史书籍明朝那些事中,对于张居正的评价是这样的:张居正是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要知道的是,这句话中,可是没有“之一”二字,所以说,张居正在明朝的贡献可见一斑。
那么,张居正在死后为何惨被抄家,长子甚至都被官兵刑讯逼死,一般网上流行的版本都说张居正是因为死后被查贪污,最后不幸身败名裂,事实上原因有三。
贪污财宝:死后查抄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
贪污是张居正身败名裂的直接原因,据明史记载,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官兵进入张家之后,“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随后朝廷逼供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张敬修被迫杜撰200万两的贪污事迹。
因此,明神宗差点气的把他从坟里挖了出来,但是虽然皇帝没有鞭尸,张居正亲人儿女却是倒霉了,张府十几人被活活饿死,大儿子被刑讯逼死,妻子自杀不成毁了容貌,他的弟弟和另一个儿子则被发配了出去。
得罪同僚:生前得罪大量朝臣,死后墙倒众人推
张居正生前因为实行新政,严抓贪腐,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在新政推行期间,张居正对于阻拦新政者,一直是严肃处理,因此得罪了大批同僚,因此新政推行,给张居正带来了大批的政敌。
张居正新政实施期间,抄家无数,严明吏政,使大明国库积金四百万余两,余粮可供十余年,但以此为代价的是无数贪官落马,朝中结党众人无不对张居正产生嫉恨,张居正生前没有人能够和张居正扳手腕,但死后的一具尸体,朝中便再也没有人惧怕。
所以张居正一朝身死,朝臣便开始了群起报复,上折弹劾张居正。
得罪皇帝:与皇帝实际不和,过多干预政权
上述两个原因虽说也很重要,但事实上只是给了皇帝一个借口,毕竟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所以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出在皇帝和张居正的关系上。
张居正在皇帝年少时便已经成为了首辅,并且担任帝师一职,而张居正对当时的小皇帝管教颇为严厉,并且他的身后有太后撑腰,二人是新政的主要谋划者,而当时的新政推行,主要就是由这两人推行,中间再由司礼监掌印冯保代为沟通,小皇帝也只是被迫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如此一来,在皇帝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张居正的印象便只有一个严厉的老师和夺权的佞臣形象,这让皇帝如何不嫉恨在心。尤其到了晚年,张居正开始变得骄傲腐化了,并且还接收了一副可以盖以欺君之罪的对联。
这幅对联是一个小官邱岳为了快点升迁,写给张居正的。
上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下联: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幅对联将皇帝和张居正摆在了一个位置上,甚至因为下联普遍比上联更加重要,所以更是将张居正的地位隐隐压过了皇帝,而张居正自己也说过自己“吾非相,乃摄也”,所以这样的首辅哪个皇帝愿意看见,毕竟站在皇帝角度下,自己独揽大权才是最好的。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虽然也做过一些糊涂的事,个人道德也未必完美,但他在政治上的建树却是明朝无二,他帮已经濒临破产,统治阶层几乎解体的大明王朝重新建立起了强有力的官府机构,并且挽救了国库的亏空,虽然明朝的衰败势不可挡,但是他的功绩却是整个封建王朝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因此他死后的身败名裂也一直是后世所惋惜的。

amberxizuo
因为越是努力工作的人越不受老板青睐!老板不喜欢不听话的员工,强势的员工。

Miss M
你见过哪一个变革者不备清算。

被追杀的狼
张居正是彪炳史册的大政治家、改革家,作为明神宗朝的内阁首辅、帝师,他对明后期的政治局势影响巨大。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生前权势熏天的人物,其卒后却受到了清算。分析清算张居正运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生前的严加管束和冒犯深感不满和厌弃。张居正任首辅期间,同时担任年纪尚小的万历皇帝的老师。据史书记载,张居正在教授万历皇帝时,常严厉训斥小皇帝。以致于万历从小就就怕张居正。最重要的是,张居正的存在,阻碍了万历的亲政,使他无法乾纲独断,树立自己的权威。 二是继任阁臣对张居正及其势力的不满。自首辅制形成后,首辅为了避免地位与权力的旁落,往往对其他阁臣进行严格控制。张居正也不例外。在其任首辅期间,动辄严厉打压其他阁臣,如吕调阳、张四维等。这自然引起张四维等人的忌恨。至张居正卒后,张四维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接任首辅之位,为巩固其首辅之位,张四维必然要清除张居正的旧势力。 三是部分官员因不满张居正所推行的改革而反对张居正。例如张居正推出的“考成法”规定了政府各部门间层层监督, 对具体事务进行注销、查考,事专责成,使官员不得不勤于政事。 这本利于改变当时政务拖沓推诿、政令难以真正实行的弊病,但却为那些习惯于因循姑息、苟安于位的官员所深感不满。又如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严格规定了非公事不许使用驿传,官员的升迁、改调等亦不许使用,堵住了很多官员享受特权的方便之门。这些都引发了被触动利益的官员群体的反对。 四是张居正任首辅时期,对反对官员的不当处理,引发了很多官员对张居正及其势力的不满。张居正在位时,在处理反对官员上,有存在过火行为。贬谪、廷杖、下狱,甚至迫害致死的都有。这势必激起反对官员们的集体反对。

yejiagouwukuang
张居正被清算是必然的,张居正改革让他成为了一代名相但也得罪了大明的利益集团,特别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有了很大的成见。
一、皇权与相权之争
自秦始皇称帝以来,皇权与相权之争就纷争不断,特别是张居正内倚冯保、李太后外则靠着自己越来越大的势力使万历皇帝成为了一个摆设,加上张居正对万历皇帝也是态度上有些不大尊重,虽然对万历皇帝的教育上很用心,但是方法不合适宜,特别是那句“吾非相,乃摄也”,更是在万历皇帝的心中埋下了他日后悲剧的根源。
二、张居正个人原因
张居正身为独揽大权的首相无法洁身自爱,他与镇边大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交往甚深收过他们的赠金,有传言说戚继光还给张居正送过补肾的海狗参,传言张居正回老家祭祖时逾制乘坐三十二人的大轿,他一边铺张浪费却让万历皇帝节减,当万历亲政知道这些三观都崩溃了,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三、张居正得罪利益集团太多
张居政为了将改革落到实处对违背他政令的官员削职、下诏狱、杖戍、等手段都不手软,稍有违令的下属官员也是立马革职下狱,实行一条鞭法时更是将全国的读书人都得罪了,其中还包括朱明皇族,勋贵,因为他们都是各地兼并土地的主力。
张居正刚一死,皇帝、文臣、皇族、勋贵立即一起发力,遭到了清算在所难免了。

真情无限
张居正是“万历新政”的主要推手和主要执行人,可是为何在去世之后却遭到了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清算,落得个抄家的下场,甚至差点儿被开棺戮尸!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他自幼管万历帝管得太严,小皇帝“逆反”心理泛滥,报复性地抄了张居正的家。可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万历帝任性不假,可仅仅因为“逆反”心理便抄了已故内阁首辅的家,未免有些夸张了。个人认为,“逆反”性报复或许是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那么,万历帝为何要清算张居正呢?
▲张居正画像
急于树立皇帝的权威在万历朝的前十年里,外有张居正、内有冯保,上面还有陈太后和李太后(主要是李太后)管着!万历皇帝稍微任性一下,就会遭到各种限制、甚至是责罚,有时候甚至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在群臣眼中,只知道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心底里根本不把小皇帝当回事。
张居正死了,但李太后还活着!万历帝想要收回所有的权力,生母李太后是绕不开的一尊佛。虽然明朝不允许后宫干政、更不允许皇太后临朝称制,但李太后与张居正“合作”整整十年,她就是张居正的“幕后老板”。没有她的鼎力支持,张居正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可有这么一个强势的老妈,对于皇帝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看看晚清时期的清穆宗同治帝就知道了。万历帝急于摆脱李太后和张居正阴影,在这个时候清算张居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以借助清算张居正树立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让群臣知道今后谁才是大明朝真正当家的人。谁不听话,张居正的今天就是谁的明天!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件事给老妈李太后上上眼药,让她清楚地认识到——儿子已经长大了,手别伸得太长!显然,万历帝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群臣迅速重新“站队”,李太后则是识趣地选择了“退休”。
进行权力洗牌、培植自身势力张居正在台期间,明王朝的朝堂虽然谈不上是铁板一块,但实权、要害部门几乎都掌握在张居正的“同党”手中。张居正死了,但这些人还在台,万历帝想要拿下这些人、培植安插自己的势力,必须要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而清算张居正、给张居正扣上一个个的“大帽子”不正是最好的理由吗?这些人作为张居正的“同党”,岂能不一并清算?如此一来,万历帝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借助清算张居正瓦解其在朝中的势力,继而在各大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人,从而真正控制朝局。同时,对于那些摇摆不定的“墙头草”也是而言,也是一剂猛药——张居正已经完了,你们今后还跟着谁?自己掂量去吧……
安抚遭到张居正打压的政治力量张居正在台期间,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的确打压了不少于自己政见不同的朝臣,这些人在张居正活着时有苦难言……张居正一死,他们便纷纷跳了出来!对于这些人,万历帝必须要给一个说法。清算张居正无疑是这帮人最愿意看到的,如此一来万历帝便无形中安抚了这帮人,顺带着把他们也纳入了自己的麾下,最起码也可以保证这帮人不会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
张居正的“屁股”的确不干净除了一些政治原因,张居正的“屁股”不干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居正在台期间,向冯保行贿、接受下属贿赂的事情也没少干,生活更是奢侈无度!据史籍记载,张居正返乡时乘坐的轿子居然是四十个人抬的“移动总统套房”,里面还自带厕所……
史籍甚至还记录了戚继光为了给张居正运送“壮阳”的海狗鞭不惜动用军队下海捉海狗、动用军用驿站为张居正运送海狗鞭等事情。可见,张居正这个人虽然能力出众、对明王朝也绝对忠心,但他的私生活和道德品质似乎并不是很高尚……换了您是万历帝,您会怎么想?“一边在我这儿装“道德模范”,对我的一点儿小过错便指手画脚;一边自己奢侈无度、贪财好色!”这不是妥妥的“两面人”吗?万历帝知道这一切之后,火冒三丈几乎是必然的,不是吗?清算张居正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戚继光画像
综上所述,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清算张居正绝不仅仅是“逆反”性的报复,更加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背后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借助清算张居正立威、收权、稳定朝局才是万历帝的主要目的,顺带着撒一撒憋了十几年的恶气或许也是一个方面吧,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当然,张居正“两面人”的做派或许也是万历帝对他“翻脸无情”的一剂催化剂。一边在皇帝面前装“道德模范”、对皇帝的一点儿小过错便指手画脚;一边自己却撒了欢地享受!这事儿怕是哪个皇帝碰上都会被气得七窍生烟吧?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