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不救关羽?夷陵之战为什么不跟着出征?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aRchErSHoOo415

aRchErSHoOo415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在刘备势力还非常弱小,甚至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刘备按照隆中对战略,只用了短短12年时间,就达到势力的最高峰,刘备鼎盛时期,横跨荆州、益州,占据汉中、上庸,甚至关羽擅自扩大了襄樊之战,想要打开进入中原的南大门--襄樊。

襄樊之战具体开战时间,是从公元219年七月开始,到公元220年正月基本结束,襄樊之战的前半段,是关羽不断地在胜利,比如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俘虏于禁七军三万多人,关羽以弱势兵力打出如此辉煌的战役,获得了整个三国之中唯一的“威震华夏”称号。

关羽威震华夏不仅仅是威震了曹魏的中原地区,同时威震华夏的消息也传到了益州刘备的耳中,当时的刘备,刚刚在汉中击败了曹操称汉中王不久,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刘备从赤壁之战到汉中之战,一直在打胜仗,比如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南四郡,攻取益州之战,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全是刘备胜利,人就是如此,胜利得多了,难免头脑发热,连曹操都会犯这个错误,何况关羽与刘备呢?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刘备所犯的错误就是命令关羽攻打襄樊并坐视关羽扩大了战争规模,原本襄樊之战是用来策应汉中之战的,汉中之战刘备已经打赢了,但已经消耗了益州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汉中虽然归属刘备所有,但刘备在汉中的军队也经不起再次的战争,所以刘备让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减轻汉中的军事压力,注意:襄樊之战的定位就是策应汉中之战所发动的战争,而不是单独的战争。

关羽所犯的错误就是擅自扩大了襄樊之战,原本刘备的命令是策应汉中之战,既然是策应,那就应该控制战争规模,只要达到目的就能适可而止,毕竟关羽在这个时候发动全面攻击襄樊的战争,而益州因为刚刚经历了为时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完全没有能力来支援关羽,关羽只靠荆州三郡的实力,就要发动一场针对襄樊的全面战争,况且关羽还要防备来自东边孙权的虎视眈眈。

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原本可以阻止关羽扩大战争的,但是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打出了一个胜利的高潮,关羽的荆州兵不过三四万人,加上后期北上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但是光在襄樊就俘虏了于禁的三万人,成建制地俘虏敌人的三万人,这在整个三国战争中,都是了不起的战争,而曹操更是没有遇到过如此的大败。

曹操在汉中的失败和在襄樊前期的失败,让蜀汉政权中的某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曹操已经不堪一击,所以刘备以胜利者的姿态没有阻止关羽扩大了战争,而是默认了关羽扩大襄樊之战,原本的策应汉中之战就变成了攻打襄樊,打开进入中原南大门襄樊的战争,从一刻起,就注意了关羽和蜀汉的悲剧。

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诸葛亮在此事件中有过任何的表态,但可以从当时的情况来推断一下诸葛亮关于此事的态度,需要申明一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期间,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负责管理刘备左将军府的事项,刘备称汉中王后,诸葛亮自然开始管理刘备的汉中王府事项,蜀汉政权的决策者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只能给刘备提建议及谋略,而不能做出任何的决定。

襄樊之战示意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清楚地记载了,刘备应该夺取荆州和益州,然后向东联合孙权,向南稳定后方,同时积极修理内政、休养生息、提拔人才,等到天下有变时,兵分两路北伐,一路从荆州,另一路从汉中,现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相当于北伐,但是刘备并没有依据隆中对战略,派兵从汉中北伐,两路北伐大军遥相呼应。

隆中对北伐的前提条件是天下有变,关羽北伐时,算不上天下有变的条件,只能说策应汉中之战,同时,关羽北伐时,身在益州的刘备集团,不仅没有从汉中北伐,而且对于荆州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似乎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提供任何支援,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关羽北伐是不符合隆中对战略的,诸葛亮肯定是反对的,但是诸葛亮没有决策权,他最多也只能给刘备建议,是否需要支援关羽,由刘备来决定,很明显,刘备没有选择支援关羽,整个襄樊之战期间,看不到刘备做出任何反应,当然了,这只是史书没有记载,也许刘备历史上真实的反应是有,但我们不知道。

关羽

其中原因就是时间来不及,刘备没有救关羽是因为不知道关羽在大胜之后情况如何,冷兵器时代,军情传递是有时间差的,从襄樊前线把情报送到刘备那里,至少得有一个月时间,当刘备收到关羽的情报已经是一个月后了,战场上的信息瞬间万变,刘备收到的情报早就成为过时情报,当关羽在襄樊大胜之后,形势就开始逆转了,紧接着孙权派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关羽在前线的部队军心不稳,被徐晃击败,关羽一败就败走麦城,直到被杀。

在这整个过程中,当孙权派出军队偷袭荆州时,就已经截断了关羽逃往益州的后路,同时也阻断了益州获得襄樊及荆州前线的情报渠道,所以当关羽在前线失败时,刘备根本不知道,当刘备知道关羽失败时,关羽已经败走麦城,刘备想救关羽的话,也不知道上哪救?况且还要突破东吴的封锁线,所以刘备什么也没做,诸葛亮自然如此。

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无论是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都是人,不是神,人都会犯错误的,关羽的错误在于扩大了襄樊之战,刘备的错误在于没有阻止关羽扩大襄樊之战,诸葛亮的错误在于没有预测到孙刘联盟会破裂,孙权会偷袭荆州对着曾经的盟友动刀,一系列的错误铸成了襄樊之战的惨败。

而夷陵之战可以看作是襄樊之战的延续,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了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不带诸葛亮?

一是因为诸葛亮是丞相,需要镇守后方。当时刘备已经称帝,当一国皇帝率军出战时,国内留守的一定是太子和丞相,这是政治需要,以防所有关键人物被一锅端,需要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天才来辅佐刘备的太子,事实上,刘备早就确定了诸葛亮辅政大臣的身份,所以需要留守。

刘备

二是因为诸葛亮需要避嫌。东吴政权负责镇守荆州的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瑾是亲兄弟,并且早年因为诸葛亮没有儿子,还过继了诸葛瑾的儿子给诸葛亮,亲兄弟如果同时出现在一场战争中,难免会尴尬,难免有些地方无法施展,所以还是不带的好。

三是刘备没有从来带诸葛亮一起出战的先例。在刘备心目中,诸葛亮一直是他的大管家,为刘备管理整个政权,在后方为刘备提供足兵足粮,刘备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萧何,这是用人也是定位,刘备打仗一般带的是庞统、法正这样的谋士,这个时候庞统、法正早就去世了,刘备自然只能自己出战了,至于诸葛亮刘备就没有带他出战的习惯,所以才没有带 。

tongbaby

tongbaby

三国演义》尽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在关键的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诸葛亮并未发挥作用,关羽兵败被杀,刘备被火烧连营。但把失败的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又有失公允。

关羽大意才失荆州

史料记载,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原本是在孙权进攻合肥,襄樊兵力空虚之际发动的局部战役,同时可以缓解刘备的压力,并非正式的北伐。但关羽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应者众多的情况下,想要乘胜前进,打起了围城战和持久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关羽看到刘备取四川没自己什么事,老将黄忠都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他非常想建立更大的功勋。所以,关羽在久攻不下,曹操援军不断时,持续地抽调荆州的兵力到前线,还命令刘封和孟达增援他,未能见好就收,退兵守好自己的荆州。

对关羽这边的形势,刘备和诸葛亮应该知道大概。由于路途较远,消息传到时就晚了。在关羽战事顺利时,刘备大概也乐观了,既没有派兵增援关羽,又没有帮关羽稳固住荆州。至于诸葛亮那时以政务为主,在军事上没有决策权,只能建议。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后来的形势变化,提出应对之策,说明他是人不是神。而且,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料到的一点是曹操与孙权联手,东吴竟然背盟偷袭了荆州。

待到关羽走麦城,刘封、孟达没有营救,刘备派兵去救关羽已来不及,诸葛亮也无计可施了。

诸葛亮无力阻拦刘备征吴

在刘备执意带领大军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诸葛亮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一定能够阻止主上伐吴,不然即使伐吴,也不至于陷入危局啊。”可见,刘备以往在军事方面充分信任法正,取益州和汉中时法正献计献策,起到参谋长的作用。诸葛亮更多是在后方镇守,筹措粮草,支援刘备。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在军事方面仍不能左右刘备,他反对刘备伐吴,但无力阻拦。至于诸葛亮没什么没有跟随刘备出征,主要还是刘备需要诸葛亮保太子刘禅守四川。

诸葛亮真正掌握蜀国军政大权是在刘备去世后,他极力光复汉室,多次兴兵北伐,但未能成功。究其原因,一是蜀国经历了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没有足够的实力实现目标。二是诸葛亮并非韩信那样的军事大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演义》写尽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诸葛亮终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黄YENO

黄YENO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认为,荆州乃战略要地,也是险境绝地,骁将关羽因驻守荆州而被推至吴蜀明争暗斗的风口浪尖上,原因是他坐镇一方,势力急剧膨胀,于是蜀汉内部有人想借孙权之手来除掉尾大不掉的关羽。

章太炎可以说是这种“阴谋论”观点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关羽傲世轻物,桀骜不驯,军事能力出众,加上他独据荆州后势力大增,俨然成了蜀汉仅次于刘备的二号人物,阻挡了诸葛亮欲攀上权力中心的道路,于是诸葛亮授意关羽主动挑起战争,待关羽大举压上被孙吴偷袭身后时,又拒不发兵救援,最终关羽进退无路,遂被孙权、吕蒙所害。

近来还有人热炒刘备才是陷害关羽的真凶,原因是关羽虎踞荆州,势焰熏天,对刘备至高无上的权力构成挑战,于是刘备做局,先怂恿关羽趁曹军东调之机大举进攻襄樊,然后又借孙权之手除之而后快。说刘备借刀杀人根本是无稽之谈!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两人的情谊是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的,且历久弥坚。即使刘备真的有除关羽之心,那也有很多办法可选择,完全无必要为了害一个人而把战略要地荆州给搭进去。

就诸葛亮而言,刘备对他虽小有猜疑但总体是信任的,并且他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了包括关羽在内的蜀汉将士发乎内心的尊重与敬佩,对他心悦诚服,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看,从关羽败死、荆州丢失的后果看,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并未改变,仍为丞相。再说诸葛亮如果真的想陷害关羽,或因自己的一点私心而废刘备之霸业,那刘备一定不会容忍的。显然诸葛亮谋害关羽的推测是无法成立的。

那么,关羽被吕蒙偷袭,败走麦城时,刘备、诸葛亮为何不增兵救援?而是坐视其被吴军擒杀?

答案似乎可以从隆中对中寻找。诸葛亮在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中提出: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顺着诸葛亮的思路,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并非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贯彻隆中对所提出的东线作战计划。而刘备在关羽被吕蒙偷袭后不进兵救援,恰恰也是在坚决执行隆中对制定的战略计划。彼时的刘备正率大军驻扎汉中,而关羽正大举进攻襄樊,目的是吸引曹军主力,待曹军精锐全被关羽牵制住后,刘备则率蜀军主力穿越秦岭,直扑长安,底定关中。

诸葛亮用兵的基本脉络已经呼之欲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为了策应刘备出汉中攻长安,目的是逼迫曹操将西线的曹军精锐尽数抽调支援东线。但未料到曹操撺掇孙权打关羽身后,使其功败垂成。

关羽在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突遭吕蒙偷袭,不仅前功尽弃,还丢了荆州,以至于刘备在西线所做的精心准备瞬间都成了无用功,其两线作战计划也失去了现实意义。关羽败死章乡时,刘备还没来得及兵出西川,因两条腿折了一条,诸葛亮制定的西线作战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流产了。

关羽失败后,刘备、诸葛亮想救亦无法救,因蜀军主力大都布置在汉中一线,鞭长莫及,有心无力。

假如诸葛亮真的设计谋害关羽,又不发兵救援,那他事后仍然稳坐丞相尊位又作何解?难道刘备是傻子?

219年12月,关羽兵败身亡,丢失荆州 。刘备于221年4月在成都即皇帝位。根据诸葛亮等人的建议,认为“汉”是“高祖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因此仍定国号为“汉”,改元章武,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许靖为司徒;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之后,刘备以为曹丕刚称帝,正忙于安内,无暇顾及外事,而自己在军事上已经完成了伐吴的准备为由,于221年7月,命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辅佐太子刘禅,自己亲率5、6万(一说10万) 大军, 浩荡顺流而下,讨伐孙吴,以复夺荆州,为关羽报仇。

由于这次军事行动关系重大,引发蜀汉朝野的严重关注与普遍忧虑。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曹, 他认为刘备刚上位就空国而出伐吴,时机不对。他几次劝阻刘备,向其陈说厉害,可惜刘备不听,执意东征,诸葛亮考虑到自己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南郡太守 ,为避嫌疑,他略作谏阻便不再吭声了。翊军将军赵云和诸葛亮一样,也认为此时不应伐吴,他劝谏刘备道:“国贼是曹魏,不是孙权,如果能先灭了曹魏,孙权自然会臣服。目前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位,天下人心不服,若我们能趁此机会,进攻关中,占据黄河及渭水上游,进而讨伐凶逆,则关中地区忠于汉室之士必会趁机背叛曹氏,裹粮策马以迎王师。把伐魏之事放置一旁,先后原先的盟友东吴作战,是很不利的,何况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绝非智士应有的策划啊”!

诸葛亮和赵云的意见几乎是一样的。但刘备夺荆州心切,为关羽复仇之意更是难以控制,拒绝采纳赵云意见。

益州学士秦宓也乘机进谏,用天象来劝告刘备万勿伐吴。刘备闻言大怒,以秦宓妖言惑众,扰乱军心为由,将其下狱治罪。幸亏诸葛亮极力劝阻,为秦宓说情,刘备这才将他赦免。

从此再也无人敢反对刘备东征了。刘备遂命诸葛亮辅佐太子镇守成都,自己择日起兵御驾亲征。

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谏阻,亲率大军出三峡,大举攻吴,企图夺回荆州。次年被书生带兵的吴将陆逊用火攻大败于夷陵猇亭,几乎全军覆没,他率少数残兵败将退回蜀境。不久在羞愧忧急中死去。吴蜀争夺荆州的战争终告结束。

刘备东征孙吴时不带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随征,反而让欠缺经验的马良做谋臣,大概是因为诸葛亮不赞同他倾力伐吴吧。据记载,刘备率大军出征前 ,诸葛亮屡劝无果,遂喟叹道:“若法孝直(法正)在,必能阻吾主东征(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伐吴)”,这话实在是有些意味深长。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骊月

骊月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不救关羽?夷陵之战为什么不跟着出征?首先诸葛亮没有传说中那么神机妙算,而且因为当时关羽风头正盛,蜀汉没有想到他会突遭惨败,因此想救也来不及。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是不赞成的,且他当时的主职是管理内政,因此没有随军出征。

为什么不救关羽

首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期势不可挡,威震华夏,而后突遭东吴偷袭,兵败身亡,过程很短,而在那时候消息传递缓慢,等蜀汉收到关羽兵败的消息,那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

其次,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虽取得了胜利,但消耗同样巨大,兵将疲惫,就算得到消息去救援,也是有心无力。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过了一年才伐吴的原因。

为什么不随军伐吴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随刘备伐吴呢。

首先,诸葛亮是铁杆的吴蜀联盟拥护者,他一直秉承着自己“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联吴抗魏,所以刘备伐吴,诸葛亮是反对的。

其次,刘备在的时候,诸葛亮一直是主管内政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的,刘备出去打仗都没带过诸葛亮,所以刘备入益州带的是庞统,取汉中带的是法正,这两位才是行军打仗的全职谋士。

最后,那么为什么伐吴的时候两人意见分歧时,而诸葛亮没有阻止呢,或者说阻止不了呢,我们可以看诸葛亮之后说了一句“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在行军打仗这方面,法正才是能左右刘备思想的人。但我们也不能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毕竟永安托孤,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不可能不信任。应该是诸葛亮与法正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诸葛亮在治国这方面能力卓绝,因此刘备把他留下来管理国家,自己带兵出征也是合情合理的。

总结:综上所述,蜀汉没救关羽,是因为关羽败得太快。诸葛亮没随军伐吴,是他不赞成伐吴且跟他当时的工作岗位所决定的。

那片海626

那片海626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不过,你问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过,说到底都涉及“隆中对”中所制定的战略的执行问题。

两个问题的本质:“隆中对”的执行


(一个又一个的意外突发状况,彻底毁了诸葛亮的美好设想和事业蓝图。)

刘备原本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说到底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这一切都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发生了改变,倚《三国志》所载,一番“隆中对”之后刘备的心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可见,当时围绕着刘备集团的未来发展,刘备与诸葛亮是答成共识和一致的。其中“隆中对”的关键是:

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同上

这里的关键,一是“跨有荆、益”,二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蓝图已经规划了,剩下来就是如何执行和实现的问题,你问的两个问题都是执行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救关羽?

救关羽,指的应该是公元219年,荆州方面在前线,关羽败于徐晃;后方被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后路,面临被首尾包抄的危机境地。为什么不救,最主要的是来不及。根据《三国志》,曹操从汉中败退的时间是五月:

夏五月,(曹操)引军还长安。

此后,秋天(推算就在七月份),郡臣呈请立刘备为汉中王。随后,刘备就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乘此东风,也就是天下有变,关羽开始从荆州出击了:

秋七月,(曹操)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八月,关羽擒获了于禁和他的部下,斩杀了庞德、包围了曹仁,产生了震动天下的效果,使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此时是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仅仅过去一个月,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冬十月,(曹操)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

关羽陷入险境是在十月份,从形势大好到大势已去几乎都是骤然发生的。远在成都进行汉中大战之后休整的刘备几乎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和应对。而且即便是救援,面对曹操和孙权的遥相呼应和首尾相击,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换人!


(关二爷呀,傲慢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关羽之败,败在前线的军事,败在与东吴的外交,败在内部不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总之,是全方位的失败。)

从《三国志》中我们能够得出基本结论,赤壁大战之后,对于“跨有荆、益”,刘备集团是有信心的,对于接下来的两面出击,也有计划的,那就是:刘备取益州之后,领益州之众出击秦川,而诸葛亮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从荆州出击,进军宛、洛。可是问题出在刘备取益州的过程遇到了挫折,庞统率军攻城时中箭身亡,不得已,诸葛亮带领张飞和赵云等赶来救援,于是计划被打破。镇守荆州,并日后进军宛洛德计划就由关羽来执行了。

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泝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其实,可以看到留关羽镇守荆州当初是权宜之计,完全是计划外的。事后证明,无论是前方的军事,还是后方的外交,关羽都不合格。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有如下评价:

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长,理数之常也。

第二个问题: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征吴?


(其实,在战事前线时时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先后是庞统和法正。诸葛亮,是镇守后方的角色。所以,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的。)

首先,这和诸葛亮在刘备身边的角色有关系。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相当于“二把手”,是“常务副总”的角色。而且他和刘备的配合关系是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征讨东吴,自然要留诸葛亮镇守后方。

此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刘备征吴,根本不是诸葛亮所赞成和支持的。回想“隆中对”,诸葛亮可从未说过要征吴,反而是与之结好。

综上,神机妙算的不是诸葛亮;对于处于险境中的关羽,根本来不及反应和救援且除了换人没有更好的办法;不是刘备不带诸葛亮证吴,而是压根就不需要带,这是由二人的角色和分工决定的。


(诸葛亮见此景,也许会深情拥抱的。美好的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最怕就是意外,更何况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外。)

旅行的猫

旅行的猫

诸葛亮被神化了,到了“圣人”的级别,了解中国史的应该知道,圣人不仅是无冕之王,地位往往高过君王,碌碌无为的皇帝都是无法与圣人相比的。

诸葛亮为什么封圣?就因为他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知道儒家追求的个人成就是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为帝王师”,而诸葛亮都做到了,就成为儒家的楷模。

儒家发源于孔子,孔子讲究要积极入世,展平生所学,帮助帝王治理天下。为此,孔子身体力行,坐牛车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可因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根本不符合实际,故无一国采纳,抑郁终生。直到汉之大一统后,才觉得儒学可用,遂成天下显学,受历代大一统皇朝推崇。

儒家受推崇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儒家只强调辅助君王,却绝不替代君王,给了君王们无比的安全感,这是儒家的长存之道,纵观历史,儒家造反者仅黄巢一人,并且被儒家切割不认,其他就没有秀才造反这一说,许多人问曾国藩在灭太平天国后有极大的权柄和势力,为何不造反,驱除鞑虏,复我中华?其实这就是无知!曾国藩被尊为天下大儒,其自小所受的教育就不可能造反,有了实力也最多做太傅,为帝王师足矣。

除了宣扬自己观点,还是要有实例证明,才能说明问题,而诸葛亮就成了最好的例子。首先,出身较低,是破落的小世族,儒生普遍出身较低,这就有了普遍的代表性。其次,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逐渐权倾朝野,军政大权集于一手,皇帝刘禅都得叫一声“相父”,威势不亚于曹操,可诸葛亮没有篡位,不象曹丕最终代汉而立,这就行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归功于儒家的教化,就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早就被历代儒家梳洗打扮过多遍,把儒家的各种美德加身,比如清廉、敬业、才干,甚至老婆都是个丑女。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必是儒生,他把各种故事传说加以整理,塑造出一个接近“神”的诸葛亮形象,不仅算无遗策,还能沟通神明,比如借东风,比如燃灯祈寿。

可再如何神化,也不能脱离史实吧?这才有题主所问,都如此神机妙算了,怎么还在有关蜀汉国运的两大重要事件上毫无作为呢?答案之一,当然是诸葛亮没那么神,不是神仙也不是穿越者。答案之二呢?诸葛亮不仅不是反对者,在这两件事情发生时,诸葛亮还是支持者。

先看关羽失荆州。关羽失荆州是起始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久攻不下,使荆州防守空虚,才被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在荆州已失,老巢被端后,关羽军心大乱,战力全失,被援救襄樊的徐晃击败,回撤途中被东吴埋伏活捉后身首异处的。

关羽打襄樊不是关羽自作主张,而是刘备系列战役的一个环节,这种战略规划,在隆中对就讲得明明白白,天下有变,令一上将出荆州兵进中原。这个战略规划是诸葛亮提出来的,他怎么会反对呢?至于关羽兵败,诸葛亮身处千里之外的益州,救援怎么来得及呢?何况关羽败得那么快,之前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呢,转眼就败了,只能说关羽的无能是谁都没想到的,情况是急转直下的。网上一些腹黑作者说什么诸葛亮是有意为之,借曹操孙权联手,作掉不听他话的关羽,就纯属胡说八道,自己心黑有无知的疯言疯语,不值一驳。

再看夷陵之战。刘备称帝后,如仅居益州一隅,永不得发展,更谈不上一统天下,则必然要出征。向北伐实力强大的魏国,还是向东进攻相对弱势的东吴,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诸葛亮怎么会反对呢?史籍中从无记载诸葛亮有反对之语,说诸葛亮不同意的,都是后来者为树诸葛亮形象的臆断和修饰。夷陵之战为何刘备不带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还有更重要的事,在刘备亲征的情况下,诸葛亮必须镇守益州大本营,供应大军粮草、兵源,处理朝政,稳定得之不久的益州。就如刘邦的萧何一样的功能,这就很好理解了吧?

再附赠回答一个问题,既然东山伐吴是正确战略方向,为什么诸葛亮掌军政大权后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一次都没再东出伐东吴呢?

大家想想地理常识,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从四川打荆州,路径是顺江而下出三峡,水路进攻有好处,就是行军迅速,水运载量还大。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但失败,大军根本撤不回来,基本上是部队,辎众,战船都回不来,是全军覆没!刘备是君主,可以下决心去打,败了也担得起责任。诸葛亮是臣子,如果出现失败的情况,一战葬送全部国力,诸葛亮担得起这责任吗?恐怕会被灭族啊!可两军作战,谁能保证一定胜利呢?所以说诸葛亮一生谨慎,这才是他最大的谨慎啊!能读懂的有几人?

景胭

景胭

关羽看不起诺葛亮,将相不和,没有上师命令,自告奋勇,岂有此理,恍且,诸葛亮派他守荆州時,千叮万嘱,叫他联吴抗曹,关羽本不当回事,自作主张仇吳攻曹,而造的后果。

南极的北面

南极的北面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比较感兴趣,这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为大家看待此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欢迎交流!


我们看待问题,尤其是对于历史问题,往往自带后来者的角度去思考!反而自身并没有过多的感触!即对于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已经对事态发展的结果、过程等,已经了然于胸了,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自己观点看法!

潜意识逻辑

我喜欢将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喜欢叫做潜意识逻辑!

不符合事情发展的正常规律,不反对,但也不很赞同!


我喜欢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依托是,这能让人深层次的去想一些问题,一些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这里以一个时间参与者,历史欣赏者的角度来谈谈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诸葛亮,给大家神机妙算的深刻印象,我想大半应该归功于文学著作《三国演义》,和系列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唐国强老师所扮演诸葛亮的那一版!“火烧连营”“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这是怎样的气度和怎样的睿智。他临危受命、三顾茅庐,未出隆中而已三分天下!他鞠躬精粹、他七出祁山,他终命陨五丈原!死后更是出奇,死诸葛惊走了活仲达。就是这么一个鲜活的形象,很完美,完美到可以与神灵肩并肩!


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结论,孔明的身上承载着我们更多的期待!


先谈关将军兵败:

关二爷义薄云天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我想不太会有人,作相反的论说!

我们看到,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先的起班人马,必须成长起来!这是当时情势逼迫和需要的。他必须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存在,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何以魏蜀吴三家成鼎足态势,而能共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用数学角度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看,大一统的基础还不具备!西汉的观念还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也正是,蜀存在的精神依托,也是曹操止步于王的顾忌所在!

从当权者的心理讲,必不会坐视一家的作大,唇亡齿寒的道理很简明!

他们苦于这种平衡,但也尽力地维系着这一微妙的平衡。

关将军的轻敌冒进,显然是打破了这种原有的平衡,而可叹的是,没有相当的实力来把控时局的变换,终是大意失了荆州!败走麦城,一代将星陨落,是偶然性,也是必然性!有过五关斩六将的骁勇,也是苦于此,受名所累。对大局势盲目的乐观,对自身盲目的自信,对敌人战术战略上的双轻视!令多少后来人惋惜啊... ...


我们在看孔明先生当中得作用,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但人力怎可枉费心机,逆历史潮流呢!怎能尽泄天机,为一家之利害呢?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已经如同朽木,病入膏肓,已是无药可救了!再强为,必会遭到天道果报,再强为,是对普天大众的不公啊!大公无私,旁人只道是一个成语,而真当身临其境时,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困惑为难啊!孔明先生,这是也是作了个普通的参与者,他选择去相信这位义薄云天的将军,尽人事,剩下的交给天道去左右吧!这是一种无奈,更多的是一种顺应。

再谈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耗光了蜀国所有的资本了,这时刘备,我更多的愿意讲,他走到了他人生乾卦的最后一爻,上九爻亢龙有悔。看似雄壮的国力,军力。外加“二弟”的仇恨,交织在这个老迈的帝国缔造者的心头!

用更贴合现代的口吻讲:咱已不是当年贩履织席的小子,皇位加身,兄弟被人害了!这能答应,实力不允许啊!待我去平了他蛮吴,为吾弟报仇,为我大汉江上再造伟业,为后辈开疆拓土,多么的悲壮,多么的意气风发!

孔明先生未随军出发,明面上是大后方需要保证!其实其与刘备之间的微妙变化,这里不作太多的解释,你品,你细细品!

看似是必然,但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可奈何,多少的不尽人意!

可怜人白帝城托孤,对孔明来说,又是怎样的险象环生!与本问无关,不多述说!


明知天意不可为,而强为之?这是三顾后的感动?还是耐不住激动,想搅动风云,后世留名呢?还是本身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种顺应?

我是稼润国学主编青雲,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会在后续的岁月里,逐个进行讨论!

欢迎点赞转发加关注,我们下期见!

eleven水

eleven水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提起诸葛亮,我们想到的都是神机妙算与三分天下,但却很少有人像教员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也非神人,也会犯错。

每每提起三国时期,我们就不能避开蜀汉这一话题。而提到蜀汉,我们就又不得不提到它灭亡的两个核心事件,即关羽败走麦城与刘备兵败夷陵。很多时候我们在提到这两个事件时都会想,诸葛亮既然有神机妙算,如妖孽般聪明,那他又怎么会想不到去援救败走麦城的关羽,以及败走夷陵的刘备呢?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为何三国时期的“妖孽”诸葛亮,没有援救因兵败导致败走麦城的关二爷关羽,以及因兵败导致病逝于白帝城的汉昭烈帝刘备。

一,为何不救关羽

正文开始前,笔者引用一句俗语来做开头,即大意失荆州(不一定只是说关于大意)!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进行了一场生死大战,而这场大战最终以刘备惨胜宣告结束。虽说汉中之战是刘备胜了,但也因此元气大伤,起码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注意,上文是关羽败走麦城的同年事件,也是发生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的一场重大事件。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襄樊之战正式打响。这场战役是曹魏率先围攻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不料被关羽抓住机会趁势反击,最终结局逆转,反而成了关羽进攻曹魏防守。这里需要提到,自襄樊之战正式打响后,关羽所带领的荆州军几乎是连战连捷,从头到尾只输过一次,但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失败,就让关羽直接从巅峰跌落到了低谷。

笔者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并不是因为诸葛亮不想救关羽,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救关羽。换句话说,当时关羽位于襄樊前线,而诸葛亮还在汉中成都附近,这两地之间仅直线距离就超过2000里。而且当时关羽一直是连战连捷,根本没有表现出一丝丝要失败的趋势。

而当关羽失败的趋势开始逐渐明朗的时候,再想去向诸葛亮刘备求救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们先不说这两地之间的距离,就说当时已经偷袭荆州并控制了关羽四面八方的东吴和曹魏,又岂会给诸葛亮派出援兵的机会呢?

而且距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孟达,在时间上都是来不及的,因为关羽从兵败到被杀,这之间仅仅只有数天时间,而且还一直在变动,别说突破重重包围去救他,就是想找到他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二,为何不救刘备

夷陵之战发生在东吴境内,而诸葛亮当时正位于成都处理内政,所以在这件事儿上我们可以与前文提到的不救关羽划上等号,即不是不救,而是来不及救。

但这里就又引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夷陵之战时刘备身边的顶级谋士已经只剩下了诸葛亮一人,但他又为何在这种关键无比的战役上,不将诸葛亮带在身边呢?

关于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这件事儿,笔者有这么两个看法。

首先,最基础的一个应该就是刘备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而且这种愤怒已经让刘备顾不上最初与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战略,即联吴抗曹。而且正是因为有隆中对的存在,所以诸葛亮必然是全力阻止刘备伐吴的那一批人(蜀汉内部不下五位高级将领因不支持伐吴而被贬官撤职)。而诸葛亮既然不支持伐吴,刘备自然也是不能带上他,因为他担心带上诸葛亮反而会给他掣肘。

其次,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说二人的关系因为很多原因而没有最初那么好了。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且正是因此才有了名满天下的隆中对。所以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和刘备是知己,是非常好的伙伴。诚然,当时的二人或许真的如此,但经过这些事情后,二人的关系肯定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赤壁之战后,孙权曾邀请诸葛亮前往东吴就职,而且许诺的待遇也远超刘备所能给予的。但诸葛亮最终还是拒绝了孙权,而且非常果断。此外,诸葛亮最初是没有子嗣的,所以远在东吴的诸葛瑾便将自己的二儿子过继给了诸葛亮。

按说这很正常,但放在诸葛亮身上可就不正常了,因为当时诸葛瑾可是东吴重臣,出了这种事儿,刘备又怎么会放心的下呢?

再者,关羽败走麦城后,诸葛瑾曾作为使者前往刘备阵营求和,但在此之前他却先去了诸葛亮那里,而且二人还交谈了一晚上(刘备想不乱想都不可能)。

文章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诸葛亮或许真的是神机妙算,但在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他是真的没有想到,也是真的救不了,毕竟当时没有电话,没有飞机,诸葛亮总不能未卜先知地将大军提前送到麦城吧?至于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也是想救而不能救,因为那时的刘备已经跟他产生了隔阂,他如果强行劝阻或参加,反而会激起刘备的疑虑,最终害人害己。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maryqiqi

maryqiqi

首先,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他只是比平常人想得多,想得远罢了


很多人会觉得为何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就能通晓天下大事,而且能迅速帮助其主刘备打败曹操,进而占据荆州奠定蜀汉大业,其实大的原因在于诸葛亮在茅庐时没有闲着,他在努力收集天下资料,通过资料看到了一些常人忽略的结论,比如曹操势大不可强取,江东稳定不可强夺。一言以蔽之,诸葛亮不是神仙,到更像是一个出色的统计学和心理学家


然而想归想,世事变化无常又岂能是人可以预见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话写得好,当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拒绝了孙权的求亲,就知道这荆州恐怕危险了,只是当时的关羽连战连捷,刘备也被曹操托在汉中一带,再加上关羽的部署的确妥当,因此才忽略了孙权偷袭,要不是刘备自己的亲家糜方事先投降作为内应,吕蒙也不能如此轻易的夺取南郡,因此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Dophin

Dophin

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擒,而后被杀。一代英雄,自此落幕。

关羽的死,对于整个三国历史,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正是因为关羽的死,使得刘备不顾一切彻底和东吴翻脸,带兵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当中,蜀汉损失惨重,彻底元气大伤。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因为在夷陵之战当中,损失过于惨重。导致整个蜀汉,自此由盛转衰,也注定了后面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只能为蜀汉稍稍延命,却无法真正兴复汉室。

可以说,关羽的死,是后来这一切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向来以多智近妖而闻名的诸葛亮,为何没有及时救援关羽?为什么眼睁睁看着关羽被东吴所败,看着刘备草率的发动夷陵之战呢?

其实,不是诸葛亮不想救,而是真的救不了。

这事,还得从当初刘备入川的时候开始说起。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南方算是暂时站稳了脚跟,趁着曹军大败之际,迅速占领了荆州四郡。自此之后,半生漂泊的刘备同志,总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不过,荆州四郡,终究地盘还是太小,根本不足以支撑刘皇叔复兴汉室的宏伟梦想。所以接下来,刘备集团将目光投向了西边的益州。


当时的益州,由汉室的另一位宗亲刘璋统领。照理来说,同为汉室,理应联手抗敌才对。可是刘璋这个人,实在没什么大志向,甚至还想过直接投降曹操。可惜因为曹操当时没有礼待刘璋的使臣张松,使得张松回到益州后,改劝刘璋交好刘备。后来,等到曹操要进攻刘璋的时候,刘璋觉得自己独力难支,所以便请刘备入蜀,共退曹操。

刘璋没想到,自己这次招来的,其实是更大的敌人。刘备本来就想着要进占蜀地,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所以在接到刘璋的邀请后,直接带上麾下大半精锐,欣然入蜀。

当然,刘备在积极开拓蜀地的同时,也不会犯下让自己后方空虚的错误。当时刘备虽然带庞统、黄忠、魏延等一大批能臣武将入川,但荆州这边,还是留下了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众老底子镇守荆州。有这样一群人镇守后方,荆州自然也是安全的。

但是,刘备入川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刘璋本来是想让刘备过来,帮他抵抗曹操,尤其是对付他的心腹大患张鲁。结果刘备来了以后,根本不忙着对付张鲁,反倒开始在本地拉拢人心,一副要彻底扎根的意思。

刘璋也不傻,自然看出刘备原来也没安什么好心,所以最终,双方彻底撕破了脸。

就这样,刘备由原本的暗取改为明抢。不过,益州好歹也是刘璋的老窝,凭刘备带来的这点人,想要拿下益州,还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刘备开始向后方请求增援,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全都调到了益州这边,全力对付刘璋。至于荆州那边,则由关羽来负责。

随着刘备从荆州抽调了大部分力量,此时的荆州,已经开始越来越虚弱。但因为当时蜀汉和东吴关系还不错,双方联手的情况下,倒也能挡得住曹操,所以荆州暂时还算安全。

就这样,在经过了两年多的攻略之后,刘备最终围困了成都,逼得刘璋不得不投降。随着刘备逐渐掌控住益州,蜀汉政权开始走向国力最强的一个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刘备逐渐掌控了益州,孙权和曹操,都开始有点来气了,都不愿看着刘备这样顺利做大。作为盟友的孙权,首先从背后插了刘备一刀,用偷袭的方式拿回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对于孙权的行为,刘备虽然愤恨,但受限于曹操的压力,也只能忍了下来。

而北方的曹操,同样不可能看着刘备就这么轻松做大。在刘备拿下成都之后,曹操进击汉中,直接威胁到了蜀地。为了保护蜀地的安全,刘备不得不调集大军前往汉中地区,和曹操来一场汉中大战。

汉中之战,真的是刘备一生当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刘备出身一般,辗转半生,都没有自己的地盘。直到赤壁之战以后,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开始慢慢做大,成为真正可以和曹魏、东吴分庭抗礼的力量。而在汉中大战当中,刘备更是直接战胜了昔日畏之如虎的曹操,达到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巅峰。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成了名副其实的汉中王。

但是,这场汉中之战,也埋下了后来夷陵之战的隐患。

汉中之战以后,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当时曹操主力无暇东顾,如果能够拿下襄樊这个区域的话,整个荆州、益州、汉中、襄樊,就能连成一片。从此之后,蜀汉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

但是关羽唯独错估了一点,那就是他认为东吴不敢趁机北上,袭击他的后方。所以关羽几乎倾尽全力,进攻襄樊。襄樊一战,也是关羽一生当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之一。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成建制的俘虏了曹军近三万人。

在整个三国历史上,成建制的俘虏三万精锐,几乎所从未有过的事情。关羽也因此一战,威震华夏,甚至逼得曹操都不得不一度考虑要不要迁都。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孙权突然从背后捅了一刀。吕蒙白衣渡江,迅速占领了关羽的后方。此时的关羽,虽然打赢了襄樊一战,却无力彻底攻下襄樊。最终,只能退守麦城,然后有了麦城之败。

从刘备打赢汉中大战,到关羽在麦城被生擒,这期间一共就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局势实在是变得太快了,快到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

诸葛亮智慧过人,这确实不假。但是,不管诸葛亮再怎么机智过人,他也不是神,无法做到真正的未卜先知。

在三国演义当中,襄樊之战,是关羽按照刘备的意思发起的,出主意的人是诸葛亮。但是在正史当中,这其实是存疑的。从种种迹象来看,打赢了汉中之战的刘备,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其实也已经到了极限,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下令,让关羽接着打。所以,历史上真实的襄樊之战,极有可能是关羽自作主张。或者也有可能这本是一场局部冲突,结果阴差阳错被打成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大战。

而在这期间,诸葛亮一直身在益州。从荆州到益州,光是消息传递就需要不少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诸葛亮还来不及反应,所有的事情就已经结束了。

除此之外,就算诸葛亮反应过来,有没有能力去救,其实也是一个问题。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固然出色。但相较于他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其实更像是一个战略家,更擅长于内政。此时的蜀国,刚刚经历过两场大战,正是最为虚弱的时候。就算诸葛亮反应过来,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调集足够的力量去援救。

至于后来的夷陵之战,诸葛亮为何仍然没有参与,原因其实就更简单了。

因为此时诸葛亮在蜀国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内政管理者的形象,负责的是整个蜀军的补给,以及益州的稳定。而且,诸葛亮一直是孙刘结盟项目的主要倡导者,其兄长诸葛瑾又在东吴身居高位。在这种对东吴的关键战事当中,刘备不管出于哪种考虑,都不大可能带上诸葛亮。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蜀国,瞬间由盛转衰。蜀国的国力,本就是三国当中最弱的一个。在经过夷陵之败后,从战略上来说,已经再也没有胜利的机会了。后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其实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动。北伐时期的诸葛亮,其实已经没有了必胜的把握,只是在以攻代守,想要赌曹魏会出现失误。

可惜,后来的曹魏,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小的失误。但在整体上,并没有犯什么大的战略错误。所以就算诸葛亮多智近妖,后来的几次北伐,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crazydennis

crazydennis

诸葛亮在和刘备进驻西川之前,在诸葛亮的心中,镇守荆州最得意而又最放心的人选就是大将关羽。因为诸葛亮深知,自桃园三结义以来,关羽对大哥刘备情义深重。最为点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关羽抛弃身在曹营的荣华富贵,“过五关斩六将”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刘备的家眷去投奔大哥刘备,以不负当年的结义之盟。因此诸葛亮必会料到关羽肯定会毫无二心的誓死防守荆州。临走之前,诸葛亮特意送给关羽八个大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又嘱托关羽修建烽火台,由此也可以感觉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用心良苦。

关羽之死,应该也是他的性格所驱使的。多年来镇守荆州平安无事,东吴孙权那边一直就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大将,所以随着天长日久,难免也会让关羽放松警惕!再加上东吴又派使者对关羽阴奉阳违的奉承和夸赞,以及东吴防守夏口的大将吕蒙诈病,这才致使关羽防守荆州的警惕性更加松懈,也更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之后关羽就北上强攻樊城,被大将曹仁射了一箭,使关羽的士气大减,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紧接着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荆州失手。这才致使关羽腹背受敌,孤军无援,败走麦城,宁死不降。“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导致杀身之祸的根源。也和他那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狂傲性格有关系。

当诸葛亮远在西川闻讯关羽的一系列实际战况之后,立马就断定“荆州危矣”。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并不是诸葛亮不出兵营救关羽,而是根本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荆州与西川相隔遥远,又都是全是山路,又没有现在的公路,等把求援信息马不停蹄的送到西川,在当时估计也得需要好几月的时间。那时候又不像是现在,电话通讯和网络的这么方便。所以,一切都晚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死这一事件之后,对刘备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也致使刘备从最鼎盛强大的时期逐渐走向了衰弱和死亡。

刘备为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硬要携倾国之力70万大军坚持出兵伐吴。在此诸葛亮也不能跟着出征参战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出兵伐吴,集中了西川的所有兵力和物力,西川空虚,诸葛亮需要镇守西川要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曹操趁虚而入!结果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死在了当今湖北的白帝城!这所有的一切,感觉也不能都怪在诸葛亮的身上。如果一个人再会神机妙算,能力再大,有时候也左右不了全部,手再大也捂不过天来。一切都是天意和命运的安排!

彪poon

彪poon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不救关羽?夷陵之战为什么不跟着出征?我是王小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说一下这两个事件危害对蜀汉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丢掉了地盘丢了性命。为刘备起兵伐吴埋下导火索,也间接地害了张飞一条性命。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为什么不跟刘备去讨伐东吴?我来给你分析一下当时的大背景和诸葛亮的无奈。



1,诸葛亮刘备无力救援关羽

刘备任命关羽镇守荆州本身就是错误的命令,刘备对他这个二弟和荆州都认识不足,或者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必须派一个值得信任的,又能威镇曹操孙权不敢侵犯的人镇守。刘备确实有点一相情愿了,论威望能力关羽足够,但长期战争中取得的成绩,也养成了关羽孤独骄傲的性格。

关羽独立镇守荆州时,诸葛亮问关羽:倘若曹操领兵攻击荆州怎么办?关羽回答:全力抗拒曹操。诸葛亮又问:曹操孙权一齐来攻呢?关羽说:我分兵抵抗。诸葛亮说:你如果这样去镇守荆州,荆州危险。我有八个字你一定牢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表示牢记军师之言,铭记肺腑。

然而,骄傲的关羽把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记到肺腑,对孙权联姻的行为斥责说:我虎女怎么能嫁犬子。把东吴上下得罪个死。手下将领犯错,关羽大叫:你等着,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同样,说话不留余地,也把刘备的干儿子也得罪了。在这种背景下,刘备诸葛亮怎样去救关羽,兵没有,汉中刚收复还不稳定。

2,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诸葛亮极力反对

刘备去讨伐东吴,诸葛亮一百个反对,但反对有用吗?诸葛亮反对是站在全国的高度看问题,面前的敌人是曹魏,不是东吴。为报仇就要不顾主要敌人,去赌国运。若是曹魏乘机攻击汉中怎么办?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你诸葛亮反对我报仇,干脆你别跟我去,留下看家吧。赵云也反对我报仇,好吧,前线别去了,搞后勤工作吧。

诸葛亮不是不想救关羽,而是力不从心。不跟刘备伐吴,一个是刘备赌气不让去,另一个是要防备最强大的敌人曹魏。关羽大意失荆州,损失了蜀汉三分之一实力,刘备一意孤行几乎损失了蜀汉全部能战之兵。给诸葛亮留下一个烂摊子,好在诸葛亮不谓艰难,精心发展,奋发图强使蜀国恢复了一定实力。

雪恋

雪恋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蜀汉只要有诸葛亮在,便一定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比如题主所问,诸葛亮在关羽襄樊之战期间,为什么不救关羽,夷陵之战又为什么不随军出征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且听小司徒一一道来。

(一)敬若神明 凡人之躯


诸葛丞相的能力与对蜀汉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诸葛丞相,却也并不是料事如神的,襄樊之战期间,诸葛亮并非不想救关羽,而是另有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汉中刚刚大胜两个月之后,便是进位汉中王,进位汉中王之后,刘备便是大肆册封自己集团的文武重臣。

彼时,镇守荆州五郡、董督荆州事的关羽为武将顺位第一人,是为前将军且假节钺,在这之后,刘备集团还有着两大军事行动一前一后展开着。

首先开展的是副军中郎将刘封率军数千人由汉水东下上庸、西城、房陵等东三郡,宜都太守孟达接受刘备调令从关羽辖区荆州宜都郡进军房陵,这就是刘备夺取东三郡的战役。

而在上庸开战之后,关羽也是自己主动出兵三万余人,北攻曹仁、吕常等据守的襄阳、樊城一带,就这样,刘备集团在汉中争夺战仅仅两个月后,中线与东线同时出击,只不过,这次出击,中线刘封是奉命而行,且命令指向性很是明显,那就是拿下东三郡。

可是,关羽由于具有假节钺的权力,能够自行调动军队,因此,他的出击,并非刘备诸葛亮法正的大本营所安排,按理说如果关羽进攻目标明确、计划完善,这一次出击也没有太大问题,可是问题却在于,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太顺利了,七月出兵,到八月便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所以,其交战并取得重大战果的速度简直太快了,与此同时,八月,刘封孟达稳定了上庸东三郡,因此,两大方向仅仅出兵一个月后,便是如此战果,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或是法正,其内心,都是有些飘飘然了。

飘飘然的结果就是过分忽视曹操的实力以及东吴的阴险程度,那么,成都方向不知道关羽出兵吗?

恐怕未必。

因为孟达身为宜都太守,奉刘备令北调,关羽一定知晓此事,又刘备七月进位汉中王,同月关羽便是受到了封赏而后进兵襄樊,所以,这就证明,哪怕在那个年代,荆州与益州的通信也是可以在一个月内传达到的。

且关羽围攻襄樊的时候,多次传檄上庸刘封孟达,因此,这足以看出,蜀汉各方之间保持着相当的联系,那么,为什么关羽襄樊战败后期,蜀汉大本营没有丝毫动作呢?

答:由于之前过于乐观、过于轻视,又加之关羽败的太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九月,徐晃援军抵达,但彼时,关羽尚且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十月,曹操亲自坐镇后方,曹魏西线长安十二军五万余人集结完毕,中线宛城徐晃数万大军前进至樊城北部四冢,东线夏侯惇、张辽二十六军十万余人准备完毕,关羽顿时压力骤增。

而也正是在同月,东吴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后方两大重镇江陵、公安,两大城池不战而降,这些事情关羽自己都不知道,刘备诸葛亮又怎么能知道?

十月末,关羽战败襄樊前线,返回江陵,还抱着试一试与吕蒙争夺南郡的态度,可是此时,陆逊早已经西进宜都、建平、武陵,切断了益州与荆州的联系。

十一月中下旬,关羽败逃,此时,就算刘备诸葛亮想要做出反应,也真的来不及了,所以,诸葛亮不是不救关羽,是他根本来不及救关羽。

(二)鸡肋荆州 势在必行

夷陵之战期间,诸葛亮是否主张讨伐东吴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的态度,更没有记载诸葛亮为了劝谏刘备说过一句话,但是,诸葛亮没说,却有两个人说。

一个便是翊军将军赵云,另一个便是秦宓,其中秦宓还因为触怒刘备,差一点被刚刚称帝的刘备杀掉,那么,这根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赵云的身后,就是诸葛亮,两人的关系与刘备对二人态度的转变,早在汉中争夺战刚刚胜利的时候便是见到分晓了,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刚刚经历荆州五郡丢失、不久后上庸丢失、汉献帝被迫禅位、刘备称帝等一系列大事的蜀汉,的确不应该对着东吴大动干戈。在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中记载着这样的一句话,当时刘备伐吴大军惨败而回,诸葛亮不无痛心的感慨道:

“若是法孝直在,必能制止主上东征,就算无法制止,也绝对不会有如此惨败。”

可是,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伐吴的,可是,他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也不能够阻止刘备,因为刘备攻打荆州,是为了维护隆中对,隆中对是谁提出的?自然是诸葛亮,支持攻打荆州,就是支持隆中对,更何况,诸葛亮一直主张联结东吴,又没有就东吴的屡次反复无常想出来好的办法,他还如何阻止刘备呢?

所以,无法制止刘备的诸葛亮,只能干起了老本行,那就是辅佐太子留守后方,事实上,这是自从汉中争夺战四年多以来,诸葛亮一直的工作,是为留在后方,足食足兵。

更何况,当时刘备刚刚登基,又带走了绝大部分精锐兵力,所以,诸葛亮是必然要坐镇后方辅佐太子的,就算他要去,恐怕刘备都不会同意,故而,夷陵之战,才没有出现诸葛亮的身影,应该,有着这些原因存在。

茶卡

茶卡

关羽自作主张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大概率是自作主张,并不是蜀汉朝廷商量的结果,所以诸葛亮在开始阶段并不知晓,当然也无法插手。

公元219年,刘备势如破竹拿下汉中后,自封为汉中王,开始第一波封赏。他册封了关羽、黄忠、马超和张飞,分别为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一时风光无俩。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

这一年的关羽在忙什么呢,这一年关羽接受了册封,随即开始发动襄樊之战。那么关羽为什么会猝然发动?

1.荆州的州府始终在曹魏手中

荆州的州府不是蜀汉占据的江陵,而是襄阳。所以既然关羽是襄阳太守,又被全权授予督掌荆州军政大权,心高气傲的关羽,肯定会露两手。要知道他与马超和黄忠一起册封为四大将军,他是不满意,心里不服气的。

2.与刘备遥相呼应,趾高气扬

刘关张三兄弟,前期可以说被曹操追着屁股打。一直到赤壁之战,终于回了一口大血,这还是周瑜帮忙的结果。所以等到刘备军事要塞汉中之后,关于摩拳擦掌,多少会有点心高气傲,正好发动一场大战,趁胜追击多从曹魏那里拿一些地盘。

在史书上,我们找不到刘备下旨,或者诸葛亮知晓襄樊之战的记载。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那是玩笑话,三国时代真正神机妙算的,是荀攸和贾诩。

夷陵之战弃用

诸葛亮是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旁证是诸葛亮获悉刘备大败的消息后,长叹一声,说了一句话。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诸葛亮说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可以制止刘备东行伐吴。潜台词就是诸葛亮本人是反对的,但是劝不了,因为刘备不听他的。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与刘备意见冲突,所以刘备没有让他随行。

那么诸葛亮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可以借用赵云劝说刘备的话,作为诸葛亮的内心独白。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赵云当初劝刘备说,国贼是曹魏,又不是孙权。只要我们先打败了曹魏,吴国不战自降,自然会臣服与我们。

这恐怕就是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还是那句话,刘备不听。刘备反而尽起国中兵马,一副成竹在胸,此战必胜的样子。正照应了那句话,天欲亡之,必先狂之,刘备就是这样。

代代

代代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