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一首诗词最悲壮?为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校注本被认为是最为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

王国维

[作品]满江红

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 压下―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 恶的殊死博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 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血与火 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

王玉彬

最新跟帖
吟生 妳柞伴

吟生 妳柞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萨拉_Anita

萨拉_Anita

带钌长街行,告别众乡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zhaoliang

zhaoliang

唐后主李煜的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一站666666

下一站666666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都知道这是谭嗣同的绝命诗,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用鲜血换醒国民的觉醒,他觉得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所以积极推崇倡导维新变法,赢得光绪帝的赞同和支持。

改革的路上不会平坦,阻力重重在所难免,流血牺牲都会有,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悲壮的誓言留千古!


guqiu

guqiu

这样的诗太多,你自己挑吧?我就不信你能给排名定位!还问为什么?你太折腾人!恕不从命!

Ni_Co

Ni_Co

断头今曰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头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放革命家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胸怀,是历史上任何诗无法比的。他把共产党的铮铮铁骨表现的无比彻底。

CecileYau

CecileYau

可怜白发生。

因为谁也逃不过。


zhutouguoguo

zhutouguoguo

我觉得岳飞的《满江红》最为悲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都写出悲壮的情怀。

裴亮

裴亮

谢谢邀请!

我认为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最悲壮。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体现了豪放派的阔大胸襟,也体现出了作为个体的人生壮志凌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体现了男子一样的报国热情,也体现出了李清照把个人的小悲情融入国家的大悲情之中。

饭想

饭想

最悲壮诗词应该是荆轲写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这是一首多么悲壮的诗词,作者明明知道身入虎穴,不能生还,还是慷慨赴义。他的那份勇气,那份胆量,又有哪一个人具备,真乃古今一人。全诗虽然只有两句,却胜似千言万语。第一句写的是临别时的景色,萧瑟凛冽的秋风,阵阵吹过,让清澈透底的易水显得更加寒冷,一派凄惨萧条荒凉的气氛。景色之中融入歌者的感情,那种大义凛然,谁能做到。第二句写出作者英雄赴难,义无反顾,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献身精神,多么慷慨激昂。荆轲通过此诗让自己流传千年,他的名字永远载入了历史,真正的英雄,非他莫属。

英雄是在无意间产生的

来不及思考

而一个人明明知道死

却在死亡的过程中

谈笑自若

那种视死如归的傲骨

谁能拥有

多吃多睡

多吃多睡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南唐李煜之作,抒发了亡国之痛,读来甚是悲壮。全词如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李璟第六子。他在二十五岁时继承帝位,但他实际上并无治国能力,在三十九岁时,宋军攻破金陵,他被迫"肉袒出降",南唐灭亡。李煜在位共十四年,降宋以后,处境恶劣。此词乃归宋以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之作。

词的上片写故国往日繁华。南唐建国四十年,国土三千里,楼阁高耸入云,苑内花繁树茂,宛如世外桃源,哪里闻得兵戈之声。短短几句话,情感饱满。"几曾识干戈",既有留念,又有自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居安不思危,干戈起而国倾颓。

下片写国破之恨。"一旦"承上片"几曾",转折看似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国君变为阶下囚,生命的华彩乐章陡然褪色,容颜憔悴,形销骨立。想起拜别祖宗时仓皇狼狈,教坊的别离之歌凄恻哀凉,穷途末路的自己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王国维的意思是说:李煜的词不只是写个人的悲慨,他不局限于个人的身世遭遇,他在所写的自身痛苦中,体现了人生的痛苦,体现了全人类的痛苦。王国维将他和宋徽宗比较,二人同为亡国之君,但境界有大小。徽宗写的是自我的痛苦,一个君王的痛苦。而李煜则是"以血书者","血书"不是咬破手指、满纸血腥,而是他用自己的、个人的生命经验概括出了历史长河中无数生命的苦难。在这一意义上,也可说他在代表人类受苦,所以说他"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

就这一首词来说,虽是亡国之作,但让人感动的并不仅仅是他昔日帝王的影子,而是他让人感到这样一种无奈: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实在消逝得太快,所谓"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短暂而美好,消逝了就永远不能再得到。生灭无常,人的生命转瞬间就"沈腰潘鬓消磨"。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腰带变小,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秋兴赋序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就以"潘鬓"指中年白发。所以,回忆过去回不去,不肯忘却又只能徒增烦恼。李煜最后的死也与这无法释怀的悲哀再次相联。他的另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哀叹故国之思,沉浸在回忆中不可自拔,"小楼昨夜又东风"云云让宋太宗很恼怒,认为他无悔罪之心,就用药把他毒死了。

李煜虽不是一个优秀的君王,但他却用真纯之心写出了不朽的作品,带给读者灵魂的颤动。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强烈感情,悲壮而不歇斯底里,正是他词的魅力所在。(一往文学作者/锦墨)

歪歪歪歪C

歪歪歪歪C

我认为最悲壮的是元好问的岐阳。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曼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字裕之,自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工诗、词、散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 论诗主张表现真情,提倡刚健质朴之风,又亲历战乱和流亡,所作诗情感真挚沉郁,风格苍莽悲壮。 擅长七律, 笔力雄劲,意象深远,论者称为“杜甫嗣响”。有遗山先生集。

这首诗写于金汴京沦陷前夕。金正大八年(1231年)正月,蒙古军攻岐阳,四月破城。岐阳三首,此为第二首。诗人通过描写蒙古军攻陷岐阳时造成的惨绝人寰的景象,对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统治阶级所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导致的社会的破坏和生灵的涂炭,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表达了对国事安危,人民受难的焦虑,以及对战争的极度厌恶。

首联追溯历史,写十年来蒙古军侵犯关中地区的战事,说明金兵有险不能守,致使蒙古军一再进犯秦地。颔联写诗人对岐阳战事的关注,岐阳陷落后,消息断绝,秦地百姓纷纷东迁逃难,哭声载道。颈联写岐阳城破之后的惨景。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地所见,满野尸骨无人伤悼,只有野草为伴。残阳如血,冷酷的照耀着岐阳这座空城。这一联紧承上句而来,与颔联两句共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尾联以责问上天的语气,揭示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用字经经营中,恰当的表达了。深沉悲郁的感情,如草不横说明金兵毫无战功,十年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案情极力渲染了,战地天日无光的阴暗场景,形容战争,危害之烈又如第5句,野蔓有情所占股,即精确表达了白骨遍野的残酷情景,要用野草有情的法语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疼痛,令人有惊心动魄之感,野草自是无情,他们在荒废的战地,疯狂滋长,围绕着遍野的白骨更想出,更显出城破人亡的悲凉死寂。

samhou

samhou

古今诗词中“悲壮”的名句甚多,若论整首(篇)辞章“悲壮”者,窃以为古诗当推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诗。今人词作当推陈毅的赣南游击词一篇。先看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初中教参载明“汉乐府中的叙事诗”。是对东汉末年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真实反映。

对于此诗,我品味到不仅有“八十”老兵“悲惨”的一面,更有“八十”老兵“悲壮”的一面。“十五从军征”,少年从军本身就很悲壮。他不似新丰折臂翁,“偷将大石捶折臂”以避徭役。 十五从军八十归,六十五年间家讯杳无,怎么不悲。老兵还没有到家,只见松柏冈上旧坟添新坟,不知该不该悲。老兵回到家,才见野兔从狗洞出进,野鸡在梁上扑飞。室中无人已久矣。再看院中,长满野生谷物。井旁长出冬葵。满眼荒凉,满心伤悲。舂米作饭,采葵煮汤,菜饭已熟不知招待谁?孤苦零仃身倦心碎。挪步出门向东望,老泪纵横湿衣裳。

诗中没有“箭飞石滚,人仰马翻”的战斗场景,没有“壮志凌云,气吞河山”的人物语言。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老兵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涯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读诗犹如读史,把十五从军征仅仅看作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武装相互间的征伐,那么“老兵”这一人物形象就只有“悲惨”而无“悲壮”可言。如果视为汉魏时期曹操两次北征乌桓,历经数年终于统一北方这一历史贡献,那么“老兵”这一人物形象就自然熠熠生辉。尽管形影相吊的“老兵”却彰显出悲壮的气节。解读文学作品不可“背时”,但任何作品都与作者的审美有关。作者要把人物怎样塑造,读者是无可奈何的。但是读者有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从多角度来解读作品中人物的权力。说白了就是对作品的品尝。

再看陈毅于一九三六年夏作的赣南游击词:天将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陈毅的赣南游击词是一组,这里只摘录了相关的几首。这几首词简明易懂,都是记叙陈毅元帅在赣南深山坚持打游击的真实写照。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受伤的陈毅被中央最高军事指挥组安排留在根据地打游击。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艰苦。用“九死一生”形容也不过份。陈毅他们不仅要与前来围剿的敌人较量周旋,还要应对恶劣的气侯环境,还要提防队伍中意志薄弱者的叛逃或叛变。与中央红军失去联系已两年多的陈毅突然接到消息,要他下山到大余城接头。幸遇群众报告,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已经叛变。陈毅脱险,归途中又遇陈海带敌军四个营的兵力搜山,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读赣南游击词在结合重温陈毅的梅岭三章。

一个坚强的战士,浪漫的诗人面对生与死是那么坦然,“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无不彰显出革命者悲壮的气慨!

azhengyang

azhengyang

最悲壮诗词句当属家轩问【破阵子】的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何等的豪迈悲壮……

#   Mvi1.

# Mvi1.

吾以为是毛泽东诗词答友人: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

阿汤哥

阿汤哥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