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一首诗词最悲壮?为什么?
noraren
最悲壮的一首词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西风凛冽,天空中一群大雁在凌晨的弯月下凄厉的鸣叫。白霜铺地,晓月当空。马蹄声破碎,军号声呜咽。
不要说雄壮的关隘,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铁桶般难以逾越,而今重整旗鼓再次出发。重整旗鼓再次出发,苍茫的群山如大海,夕阳如战士的鲜血一样绚烂,悲壮。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上阕写景,勾勒出一幅冬日凌晨的行军画卷,描绘了娄山关战役的惨烈场景。下阕表现了作者从容淡定面对失利和所有困难的气度,和一定会成功的自信。全词雄渾悲壮,气贯长虹。是最悲壮的一首词。
彬子cry
只记得两句我很喜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swing.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Vein-维恩
文天祥遗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milkyway1888
毛主席诗词,七律:
红軍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濛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今开颜。
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消灭了蒋介石軍队取得了伟大胜利。
babapi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guobin_玖贰
近代研究苏轼的人,绝大多数都肯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表现了苏轼的悲壮情绪。苏轼虽曾“奋厉有当世志”,但在仕途上属于守旧人物,这就决定了他的沉浮。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他深感壮志难酬,人生易老。因此,在其诗词中语多喟叹,情多伤感,说他“乐观”、“豪放”是不符合现实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强调的是“哀吾生之须臾”,则其所怀的心情不能不是感伤的了。
上阕看似对三国众多豪杰的赞慕,实则是对这些风流人物的消逝而悲壮。下阕对具体人物的描写中,体现出诗人心中的哀叹。诗的结尾较为含畜,但与开头遥遥相应。
苏轼将永存的“江月”与“人生如梦”联系起来,强调人生的“须臾”,抒发了他自己的悲壮情绪。
landy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古到今意境悲壮的诗词很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夏明翰的就义诗,很多很多,也很难说哪一首最悲壮。今天就拿一首我喜欢的毛主席的《忆秦娥》跟大家一起欣赏。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仓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可谓通俗易懂,简短凝练,但是这些最明白简单的文字却描绘出了最悲壮的意境,气贯长虹,豪气冲天。
这是毛主席在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胜利攻克娄山关后填的一首词。
词的上阙抓住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残月、马蹄声、喇叭声”几个意象。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一幅苍凉肃杀的红军行军图。“烈”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行军环境的恶劣,读来犹如身临其境。用“碎、咽”来形容行军的马蹄声和喇叭声。给人一种低沉阴郁之感,暗示了所面临战斗的激烈艰险。虽然只是一个战前景象的侧面烘托却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下阕写得是战斗胜利后的情景。拂晓行军出发到黄昏时终于胜利夺下了娄山关。说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什么雄关险要犹如钢铁铸造,今天我们就是要迈开大步踏平一切险阻,重新翻越这险关要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毛主席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抗战必胜的乐观态度。“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简短的八个字,就像是一个无限拉长放大的特写镜头。展现了山河的广阔壮丽,战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我们的心也不由自主随之胸潮翻滚,热血沸腾,亲爱的小朋友们,这就是共鸣呀!
cathy_lv
欲悲闻鬼叫
我哭犲狼笑
洒泪祭英雄
扬眉剑出鞘
咏雪儿xy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一黑就兴奋
诗曰: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明靖鼎革之时,无数人的命运随之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无数人之中,夏完淳的名字绝对熠熠生辉。这位明末殉国的翩翩公子,牺牲时年仅十六岁。他集文才、人才、 志气于一身,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
夏完淳天资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三岁岁随父夏允彝起兵抗清。父亲夏允彝殉难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
夏完淳被捕之后,由洪承畴亲自审讯。
洪承畴说:“小孩子懂什么东西,怎可能起兵造反。只是误入叛贼之中而已。现在归顺的话,不会让你没官可作。”
夏完淳说:“我听说洪亨九先生,是本朝的伟人,在松锦之战阵亡殉国,鲜血都溅到水鸟之上。先帝震惊哀悼,给予褒扬抚恤,此事感动中华与四夷。我常常思慕亨九的忠烈,我年纪虽小,杀身报国这种事,当然是当仁不让!”
旁边的士兵以为夏完淳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上面坐的就是洪亨九大人。”
夏完淳怒斥道:“洪亨九先生殉于王事已久,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还曾经御祭七坛(其实是九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都跟着哭了。你们是什么逆党,敢假托洪亨九之名,污蔑他的忠魂!”
洪承畴听了夏完淳的话羞愧万分。洪承畴默然久之,只得挥挥手,今士卒将夏完淳押回牢狱。然后,上报清廷,判处死刑。夏完淳在监狱中向嫡母与生母写下了狱中上母书: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可以无愧矣。行刑当天,夏完淳傲然挺立,拒不下跪。
正如北岛诗中所说:
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1647年,九月秋决,夏完淳和其余三十多名明末遗民在南京慷慨就义。
手提鬼头大刀、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面对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岁美少年,他那杀砍掉无数人头的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指尖的温柔
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dillonking
《唐诗三百首》中哪一首最为悲壮?
枯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个时期都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文化形式,其中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最璀璨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华夏历史的珍贵记忆和血脉基因,历经三千多年不曾中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心灵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遗产绚烂的艺术明珠。
在诗文化之中,唐诗又是最为辉煌耸立的文化丰碑,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巅峰。唐诗开创了一个瑰丽雄奇的诗歌时代,群星闪耀,瀚若星河,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流派众多,风格迥异,题材多变,形式丰富,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韵律优美、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在华人的血脉中留下深深烙印,而且对世界上许多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诗作品犹如浩瀚苍穹,灿若繁星,历经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佚失散落,如今依然遗存近五万首,这对一般人来说,全面阅读自非易事,于是在唐代就有一些选本,比如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唐诗类选》等,到宋代唐百家诗选、《万首唐人绝句》等。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汇编启蒙诗选,从唐诗中选择易学好懂的名家名篇,作为开蒙教材,最著名的是《千家诗》,宋朝刘克庄编辑,南宋末年谢枋得对原有《千家诗》有所整理增删,收录226首诗。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九年蘅塘退士孙洙在《千家诗》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出版了《唐诗三百首》,收录77家诗311首,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启蒙教本,一直流传至今,也是当今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最好的入门教材。
《唐诗三百首》从风格题材来讲,有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赠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等。自古以来就经常有人对这些诗词进行排名,选出自己心中的最佳,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教育阅历、喜好风格、理解感受不同,因而每个人都有心中最佳的诗词排名,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境遇境界不同,不同时期对诗词的理解也有差异,因此可能自己都无法确定,正所谓“文无第一”,一则是文人谦虚美德,再就是题材风格迥异,自然难以评定。
谈到《唐诗三百首》中最为悲壮的律诗,现在大多公认以杜甫的登高为七律之冠,被誉为“旷世之作”,代表了杜甫的巅峰水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八句皆属对工整,押韵合律,气势雄浑,有排山倒海之势,悱恻感慨,尽显无限悲凉之意。前放后收,戛然而止,心情激荡,余音绕梁,动人心弦,意境幽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然而,若依笔者而论,《唐诗三百首》中最为悲壮的诗词,却以陈子昂的古风登幽州台歌堪称第一。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所追求的刚健雄浑的诗风,一改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评价:“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则盛赞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则认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登幽州台歌创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针砭时弊,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屡次进言反而被降职,怀才不遇,积郁难排,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诗篇。
登幽州台歌本来是怀古诗,然而通篇未见一字描写景物,而是俯仰古今,慷慨激昂。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寥廓空旷,雄浑悲壮,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燕国作为小国,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才,高筑将台,置黄金于其上而得名。燕昭王敬贤爱才使得天下豪杰纷纷而至,邹忌、剧辛、乐毅、屈庸等皆从他国而来,人才济济,袭破东胡,联合抗齐,连拔齐国七十余城,以一小国,跻身七雄,而那些贤才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使得陈子昂登台后感慨万千。
对比自身遭遇,面对荒凉古台,世事沧桑变幻,物是人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复可见,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一片凄凉,因此孤独寂寥,悲从中来,不由得怆然泪下。
登幽州台歌词语简洁,粗笔勾勒,时空转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展现出一幅空旷辽阔深邃雄壮的画面,境界雄浑,气势奔放,饱含真情,慷慨激昂,凄凉悲壮,把诗人的孤单寂寞,身处困厄,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境遇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抒发了诗人的激情壮志和崇高理想,极富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凝练隽永,意境深远,雄浑悲壮,凄凉沧桑,堪称《唐诗三百首》咏物怀古、怀才不遇最为悲壮的诗词之首。
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