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刚死,和珅就被嘉庆处死,这是乾隆的意思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四库全书

含四本:《绿野仙踪》、《禅真逸史》、《品花宝鉴》、《姑妄言》

三韩、曹去晶

最新跟帖
我是怪咖你愛嗎

我是怪咖你愛嗎

嘉庆帝驾驭不了和珅啊

再说了,一朝君子一朝臣

chunyu513

chunyu513

我觉得不是,和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也是皇帝的能臣,乾隆为了维系所谓的盛世光景,需要和绅,和绅会办差,事情往往会做到乾隆皇帝的心坎里,他给皇帝完成了其他大臣做不了的事,乾隆想粉饰盛世华年,确什么,确钱,怎么能搞来钱,正常的国库税赋不够,赶不上用钱的速度,怎么办?正经八百的官员,无能为力,但是和珅有办法,能满足皇帝的需要,能给皇帝搞来大把的银子,能让乾隆成为其要的十全老人,成就其十大武功,和珅其实用的饮鸩止渴的方式,皇帝其实也知道,但是已经上瘾了,离不开了,也不想离开,其所编制的璃梦,估计乾隆皇帝心里话是说,就这样吧,管好我自己的事,就得了,和珅在为老皇帝尽心竭力的办差,卖命时,一定会开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以及后来的储君嘉庆帝,所以其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乾隆皇帝到死都或者其所营造的盛世华年,天下第一的璃梦中,他也不愿相信大清已经在其的奢靡无度之下,耗尽可能再次繁盛的一点点气运。

lisaproQ

lisaproQ

我觉得是!

乾隆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一生为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事业,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作为盛世中的皇帝,并没有去一味地贪图享乐,而是选择继往开来,更进一步,足见志向与抱负,这样的一位帝王,怎么可能是个昏主!

所以乾隆宠和珅,不是不知道和珅的贪,而是乾隆觉得,自己可以驾驭得了他,不怕他最后有一天会谋反,这恰恰凸现了乾隆皇帝的能力。

乾隆宠和珅,也确实有喜欢和珅的原因。因为乾隆觉得,他自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细数古今,他自己绝对是一代明主,于是就有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和珅的出现,正好在某些方面,填补了乾隆皇帝的某些“空虚”!毕竟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自己的作为不能不让别人知道,不能不让别人去崇拜,去歌功颂德!毕竟皇帝也是人,会溜须拍马,又能恰到好处,这样的人才,乾隆皇帝也需要,恰好和珅就是一位!

关系再好,再宠爱的奴才,终归还是奴才,不可能让乾隆皇帝拿他当亲兄弟,亲儿子,因为你始终都是外人!正是由于乾隆皇帝自己的能力太突出了,所以让嘉庆皇帝的能力在乾隆皇帝眼里显得很不足!

新皇帝上位,没有什么震慑天下,皇位恐怕会不如前面几位皇帝的稳固,而所有能震慑天下的大事,仿佛都让前边这祖孙三代给办完了,到了嘉庆皇帝这了,仿佛没什么可搞了!乾隆皇帝心想,我的儿,好难啊!怎么办呢,那我就给儿子亲手养一个吧,虽说不是“野生”的,但是和珅他够贪啊,够肥啊,够震慑天下啊!于是,和珅的命运变早早的被乾隆皇帝给定好了结局。而嘉庆皇帝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

douying123

douying123

我认为和珅之所以在乾隆死后才被杀,主要有两点:

第一,和珅很有才能

和珅掌管国家的财政,并且为乾隆开源节流,为国家财政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除了和珅,没有人能在财政方面帮助乾隆,乾隆无法杀和珅。

第二,为儿子立威

嘉庆登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铲除和珅。如果这是乾隆的意思,也可以解释。大清朝第一权臣+第一贪官,这样的人物,嘉庆随随便便就给处理掉了,这样的威望是很高的,皇位也会坐的更稳。

duoduole

duoduole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满洲正红旗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奉天府开原县(今辽宁省清原县)人,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门荫入仕(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和珅的政敌),巩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宠信,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促使和珅大权在握,成为皇亲国戚。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清朝核心部门一把手的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位列紫光阁功臣,几乎把能当的官全都当了,做到了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和珅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银号,建立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的商业往来。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时年四十九岁。

和珅出生:

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父亲常保在和珅九岁时亦因病去世,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和珅、和琳两兄弟才能免于被赶出家门。和珅后考上咸安宫,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喜爱。乾隆三十三年,十八岁的和珅娶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

和珅入仕: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七年,被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乾隆三十八年,二十三岁的和珅由于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乾隆吟诵了一段《论语》,和珅接茬吟诵了下面一段),终于被乾隆赏识,破格提拔为一等侍卫。

和珅受宠原因:

第一 办事果断,一丝不苟

因皇上修典《四库全书》时,明朝的《永乐大典》找不到,和珅知道《永乐大典》并没有被盗窃或焚烧,就派人地毯式搜索,最后找到了,令乾隆很是高兴。

第二 关键时候显露才华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在避暑山庄收到了一封来自西藏的文书,因当时没带翻译官,没人能看懂。这时候就想到了和珅,因为和珅精通藏,蒙,汉等多种语言。所以在满朝文武没人看得懂,只有和珅才能翻译,这就是关键时候显露才华。

第三 善于揣摩乾隆心思

这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珅在处理贪官李侍尧案的时候,乾隆明知道李侍尧贪了很多,但是并不希望他死,在满朝文武都坚持杀了李侍尧时,和珅保了下来。后来李侍尧被乾隆再次重用。乾隆晚年的时候,如果和珅没在旁边,就会感到恐慌,因为只有和珅能懂皇上在想什么,一个动作就能知道乾隆要干嘛。

和珅之死: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令和珅总理丧事,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正月十八日,廷议凌迟,不过,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绫自杀。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进行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言应避免案件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总结:

和珅出生满洲贵族,但父母早亡,童年并未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全凭自己的聪慧、努力,赢得老师的喜爱。和珅虽也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因祖上有功,和珅才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而后在乾隆皇帝面前展露才学,被破格提升为一等侍卫(正三品武职)。

和珅凭借着过人的才学,超高的情商,加上他对乾隆皇帝心思的揣摩,对乾隆交代的事情做的滴水不漏,深得乾隆的喜欢,既而被重用,位极人臣。官当大了之后利欲熏心,在朝当官的二十余年里,聚敛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几乎是清朝15年的全部国库收入。乾隆皇帝做了太上皇,垂暮宫中的时候,更离不开和珅,上朝议事时,乾隆口齿不清,他的意思都是由和珅口述,和珅几乎就是清朝的二皇帝,嘉庆皇帝都只能坐在旁边听。

乾隆皇帝一死,嘉庆帝就迫不及待的赐死了和珅。自此,一位权倾朝野,在当时堪称世界首富的和珅自裁于狱中。

Biyinge

Biyinge

乾隆时期出了很多流传后世的故事,其中和珅与皇帝的君臣关系就屡屡被后人提起。曾经有传言,说乾隆第一次看见和珅,就觉得他像是自己曾经认识的一个少女。加上和珅本人肤白,看上去就有些女子的温柔,因此乾隆对这个臣子更是多了一份包容。和珅聪明伶俐,善于观察乾隆的心思,每次皇帝交代的事情,他都能滴水不漏的完成,是乾隆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不过,和珅却有一个天下人都知道的毛病,那就是贪财。他为官二十多年,仕途之路一帆风顺,在掌权后他贪财的本性和善于理财的本事都暴露了出来。和珅成了朝中重臣后,地方上巴结他的官数不胜数,和珅本人是来者不拒他还用这些银两开始经商。他不仅有几十家当铺、上百家银号,还与海外的商贸公司有合作,绝对是当时大清国的首富。


和珅还在皇帝下江南时表现不俗,他陪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时,提前给沿途官员下令让他们资助皇帝出行费用。于是这次下江南国库没动一分钱,全是靠沿途官员的赞助,有这么会办事的手下,皇帝当然很满意。

不过人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死后15天,和珅就被下令自缢身亡。于是有一种说法出来了,说乾隆就是因为知道和珅有富可敌国的身家,因此他在位时不动和珅,只是为了让他继续敛财,等到自己死后由自己的儿子出面除掉和珅。这样一来和珅的家财都进了国库,填补了乾隆执政一生留下的财政窟窿,另外也让嘉庆有了立威的机会。


这个说法看上去确实有道理,但是却与历史上另一个事情相悖,那就是乾隆亲自把自己疼爱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如果乾隆早就想除掉和珅,何必要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搭进去呢?

十公主在1775年出身,此时乾隆64岁,是绝对的老来得女。这位公主不仅长得非常像乾隆,就连性格脾气也与乾隆很像。她饱读诗书,通晓四书五经,又擅长骑马射箭,皇帝看着她喜爱的不行,还曾经说如果她是个儿子,一定把皇位传给她。

乾隆老年时脾气不好,经常发火,只有十公主出现他才会转怒为喜。后来宫女和太监也学的聪明了,只要哪天看见皇帝心情不好了,一定要偷偷地唤公主来,因为只有她来了皇帝才不会发脾气。


公主13岁时被封为固伦和孝公主,这原本已经是破例了,因为清朝只有皇后的女儿才被封为固伦公主,而皇帝又破格准许她出嫁时乘坐金顶轿子,这个恩赐连正格的嫡女都不一定有。

公主的母妃是惇妃 ,惇妃 一生只生下了十公主一个孩子。怀孕期间被从嫔位升为妃位,从此后由于女儿受宠的缘故,惇妃 也变得恃宠而骄起来。她曾经因为打死了宫中的宫女惹怒了皇帝,因为十公主刚刚三岁,乾隆顾着女儿才对她从轻处置,先降为嫔,没多久又恢复了妃位。从乾隆对爱女的疼爱能看出,他是真心的喜爱这个十公主。


和珅的贪当然不是一日两日之事,皇帝早就知道他的陋习,如果早就存有整治和珅的心思肯定不会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嫁给和家。毕竟父母对儿女的疼爱都是真实的,乾隆也没有必要用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去牵制和珅。


最后嘉庆皇帝从和家抄出了价值八亿多两的真金白银,这些钱比国库中的钱要多出数十倍。要知道雍正继位时,国库只有800万两,他苦心经营13年留给儿子6000万两的积蓄,而乾隆去世时国库几近亏空,如果不是有和珅的家底续命,不知道当时大清的江山要如何维持啊。

小手

小手

乾隆皇帝死了,杀和珅应该是嘉庆的意思,因为乾隆皇帝在把帝位传给嘉庆时,乾隆皇帝还是掌握这大权的,他把帝位给嘉庆,只是不想在皇帝位上的时间超过康熙,他是权利欲望很强的一个人,所以虽然嘉庆接了他爹的皇位,但是没有权,说话不算,在这段时间,和珅就有点作死了,他一直还是靠在老皇帝这棵大树上,不把嘉庆放在眼里,甚至在乾隆面前想法设法不让乾隆给嘉庆权利,有时候还打压嘉庆,嘉庆对和珅那是恨得牙痒痒的,但是老皇帝乾隆在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是怀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态等时机,乾隆死了,机会来了,虽然和珅在乾隆死了以后也去向嘉庆表过忠心,但那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因为嘉庆从心里已经把和珅判死刑了,另外他在朝中的权利也太大,所以乾隆一死,嘉庆立马动手把和珅收拾了。

兔皮虎

兔皮虎

传说:乾隆告诉嘉庆,第一个杀,和珅,因此人,狡犿危险,钱比,大清国库都多,必须杀之。

汝@梦

汝@梦

一朝天子一朝臣。

四_十三着的花

四_十三着的花

乾隆刚死,短短半个月时间,嘉庆帝就办了和珅。然后民间传言也许是乾隆故意为之。史书上没有的记载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权当是一种学习心态吧!

我觉得从乾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讨论的话,应该是不可能去。乾隆是个很爱面子的人,他应该不会允许嘉庆这波操作的。

乾隆晚年与大臣尹壮图的一场荒唐赌局

公元1790年,乾隆55年十一月,当时乾隆自认为在自己的治理下。国家是长治久安,盛世年华。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内阁学士尹壮图的一道奏折,直指和珅首倡的“议罪银制度”的弊端,认为财政亏空就是因为这个制度引起的,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

他这不是信口雌黄,而是他从南到北一路所见所闻,一路上所见皆是贫苦,他才上奏的。

乾隆自诩为盛世,而你却上奏说是乱世,这不是打他脸吗,他心里当然不爽,本来他可以直接杀了尹壮图的,但这样会坐实了乱世之说,碍于脸面他公开和尹壮图进行了一场究竟是盛世还是乱世的赌博。

他决定派满族大臣、户部侍郎庆成跟着尹壮图到山西去盘查,线路是由北而南,宣化行走,再至大同。不是暗访,而是每到一处都得提前知会地方官。让他们做好迎接准备。

试想敲着罗,打着鼓去捉奸,怎么可能捉得到奸呢。赌局最后当然是乾隆赢了。它不仅赚回帝国和自己的面子,还打击了“造谣”的尹壮图。关乎国家形象的大事他绝不允许有污点。

另外一件事是关于执政了60年退位的事也体现了他爱面子。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已经68岁,眼看着快要成为古稀老人,仍在位主政,而他的爷爷康熙死的时候是69岁。但是乾隆这个时候还没有放权的意思。

迫于外界质疑他贪恋权位的声音,遂下旨向天下宣称,他的皇爷爷在位六十一年,说他不敢和康熙比,只敢在位六十年,时候一到,我就退位。

君无戏言,在执政了60年后碍于面子只能兑现诺言,乾隆六十年,正式册立爱新觉罗·永琰为皇太子,次年登基,立年号为嘉庆。但作为太上皇的他依然掌握着大权直至到死。

嘉庆借乾隆的死来诱捕和珅,虽说让人称快,却不够光明磊落。更何况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在守灵时抓人,那不是说他乾隆一直有眼无珠,错用人吗?无疑是打脸乾隆,陷嘉庆于不孝。

乾隆那么爱面子的人,应该不可能会这样做的,要他牺牲皇家脸面,往自己脸上摸黑去除掉一个对他来说还够不成威胁的贪官,应该不可能。

小狮妹

小狮妹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清仁宗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乾隆帝死后十五天,清仁宗赐和珅自尽,时年四十九岁。

显然不是乾隆的意思,是嘉庆的意思…

tonywanght

tonywanght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文史并蒂,谈谈我的看法。

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古代皇帝为下一代皇帝铺路的方式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把对后代有威胁的人统统杀掉,最典型的莫过于朱元璋,朱标死之前,他把可能对朱标有威胁都给杀了;朱标死之后,他把可能对朱允炆有威胁的都给杀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但是副作用也非常明显,继位皇帝可能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第二种是为后代培养一批忠心可用之才,最典型的莫过于朱棣、朱高炽了,给朱瞻基留下了杨溥、杨士奇、杨荣三人,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杨”内阁,一举开创了“仁宣之治”,这种情况就赌这些能臣会始终忠于朝廷。

第三种是自污名声,替后代树立一个靶标,这个靶标可以是正面人物,比如说故意打压一批忠臣,然后让新皇帝再去起复,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也可以是反面人物,比如说故意放着一些人尽皆知的恶人不去处理,让后代皇帝去处理,帮助新皇帝快速树立权威。这种情况主要是笃新皇帝有能力去处理这些事。

乾隆生前虽然宠爱和珅,但未必不知道和珅是个巨贪,而且想必也知道和珅的这种行为对大清王朝的伤害。以清朝这几个皇帝的尿性,与大清江山相比,几乎就没有他们不能牺牲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我认为不排除和珅是乾隆故意留给嘉庆皇帝树立权威的靶标,而且如何处理和珅,两人肯定也进行过商议,不然和珅也不会如此“束手就擒”,按照正常情况,至少也应该选择致仕以自保吧。

yedcwant

yedcwant

在个人看来不是。乾隆在位多年,自己手下的人是什么样的德行,他是最了解不过的了。乾隆一定是知道和珅是个贪官,也知道和珅操纵着文官体系,但是他到死的那一天,也还是决定对和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他认为和珅本身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他的缺点的。所以乾隆在自己生前不动和珅,死后也是不能让嘉庆杀掉和珅。至于和珅为什么一定要死,嘉庆帝也是会有自己的考量的。我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因,供大家参考、了解。

一是因为嘉庆帝一直看不惯和珅恃宠而骄,一味地谄媚上主。早在乾隆在位期间,和珅就是著名的“马屁精”,他通过博得乾隆的开心,为自己谋求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合身一直身居高位,几乎是文官集团的根基,这些都被嘉庆帝看在眼里,所以嘉庆帝为了稳固日后的政局,不得不对和珅下了杀心。

二是和珅拥有的财产简直是富可敌国,嘉庆为了自己日后的生活更加富裕一些,不得不盯上了和珅的“小金库”。而且当时受和珅的影响,官僚集团出现大量腐败、贿赂现象,嘉庆帝为了“杀鸡儆猴”,不得不处理和珅这个典型,让这些官员知道,日后自己的行为要收敛,否则和珅的下场就是他们的明天。

三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和珅,竟不知道当今的天子是嘉庆帝,这让嘉庆帝很是恼怒。为了笼络百姓的心,他只有将和珅是一个大贪官的事情昭告天下,而自己是一个正义的化身,为了百姓、社会的稳定,他将和珅处死,自己的名声也扩大了,和珅也结束了自己的时代,这极大地有利于嘉庆帝登基。所以在乾隆死后十五天,和珅也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了。

所以,个人觉得和珅的结局是嘉庆帝一手促成的,目的明显,手段明确,嘉庆也真是无毒不丈夫了。

yanggua

yanggua

常言道盛极必衰,得意忘形的和珅被嘉庆处死就是这个道理,并非乾隆的意思。下面来看看权臣和珅的"该死"之处:

(1)乾隆晚年,和珅身居要职,可谓权倾朝野,其党羽吴省兰、李潢等人都为部院侍郎、卿等要职,把持枢廷,拥有决策权。嘉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死,和珅接替此职,更加嚣张。和珅甚至擅改修改成章,并用印文传示各部院衙门及各直省督抚,即使给皇帝的奏折,也必须另外缮写一份,奉送军机处以便自己看阅,已有"乘高宗昏耄,颇有挟太上皇以号令皇帝之势"。

(2)排挤忠臣,一手遮天。军机大臣董浩受乾隆召见,和珅竟"遏不上闻",乾隆偶尔出宫看到董浩跪在路旁,才知道董浩已经回京多日,和珅对乾隆要召见的人也竟敢这样对待。

(3)和珅甚至以腿疾为由,骑马直进皇宫左门,过正大光明殿,甚至乾隆所批的谕旨都可以"因字迹不甚识,将折尾裁下,另拟进呈",全然不顾君臣有尊卑之别,自己毕竟是个臣工,是替皇上主子办事的奴才而已。

(4)得罪皇帝。当得知乾隆要立颙琰(即后来的嘉庆)为太子时,提前把消息透露给颙琰,以此讨好新主子;但是传位大典过后,乾隆本打算调朱珪(嘉庆老师、两广总督)入阁,颙琰写了首诗向老师祝贺,和珅知道后密告乾隆:"嗣皇帝欲市恩他师傅",于是乾隆打消了征召朱珪的想法。和珅还把心腹吴省兰安插在嘉庆身边。1798年,嘉庆颁谕冬季举行大阅之典,和珅竟力劝乾隆降勅,"现在川东教匪虽将次剿除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着停止",这不是跟皇帝顶着干,公然违背天子的旨意吗?

面对和珅种种骄横跋扈目中无新帝的行为,嘉庆韬光养晦,强咽怒气,对和珅十分恭谨,说"凡于政令,惟和珅是听,以示亲信,俾不生疑惧"。老虎终究要发威,乾隆去世当天,嘉庆先把和珅软禁起来,然后逐一剪除其党羽。此时朝廷精明的大官僚们看着新主子的意思纷纷弹劾和珅,而后嘉庆宣布和珅22条大罪,赐和珅自尽,抄了和珅"累至数十百万"的家产。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老鼠"终于被嘉庆皇帝粘住拍死,还肥了自己。(图片来自网络)

微笑爱旅行

微笑爱旅行

乾隆刚死,和珅就被嘉庆处死,这是乾隆的意思吗?

个人觉得不完全是乾隆的意思,但乾隆未必没有这意思。

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和珅总理丧事,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

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大致来说,是什么泄露国家机密——讨好嘉庆,提前给他献玉如意,什么索贿受贿,与民争利,什么对太上皇大不敬了,什么欺上瞒下了,等等,反正各种逾制,必须死,而且得死得特别惨,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所以,刑部的老爷们,在正月十八那天,经廷议,给他定了个凌迟,档次高到顶,也最残忍。但最后呢,考虑到他是先朝重臣,是十公主的公公,于是不搞连坐那套,家人不受牵连,改赐他狱中自尽,结果和珅就在家里用一条白绫了结,第二天,嘉庆发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结,他的那些亲信党羽,只要没有犯死罪,都一律从宽发落,放宽心,继续做好大清的好臣子。

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到底哪一条才是真的,这个对于嘉庆来说不重要,毕竟,和珅,杀了也就杀了,并不伤筋动骨。只是,毕竟和珅也是清廷重臣,乾隆宠臣,乾隆死后半个月,就直接干掉了,利落得出乎意料,是不是和乾隆有关系?必须有。

乾隆和和珅处了很多年,两人搭班处事,很和谐。和珅本人极有才干,处理政务一把好手,给乾隆赚了好多钱,他文化修养也很高,特别会来事,乾隆离不开他,尤其是晚年时的乾隆,基本上就把和珅当作是自己不可缺少的玩伴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完全是君臣,有点老伙伴的意思(虽然两人年岁差了不少),所以,他前脚一走,和珅就被儿子处死,如果乾隆泉下有知,感情上也许说不过去,毕竟太快了点(但老朋友这么快去陪他,真开心啊)。

但是,把和珅留着,留个几年几十年,让他和儿子斗?乾隆不会这么想。在他眼里,和珅,终归只是个奴才,再得力再如意,那也不过就是个奴才,奴才怎么能和儿子比呢?和珅啊,是他养着的大肥猪,是送给儿子的新手超级大礼包。

和珅替乾隆挡枪,挡得够了,乾隆驾崩了,这柄枪就没什么用了。和珅就是替乾隆背锅的。乾隆骄奢?主观上不想啊,是和珅干的。乾隆贪贿?不可能啊,都和珅干着呢。皇帝还是好的嘛,对不对?其实咱们都清楚,所谓的奸臣,成长为和珅这样的,得好多年,和珅为什么会壮大到能称“二皇帝”的级别?乾隆惯的。相较于其他君主而言,乾隆并不算太昏庸,谁清谁浊,他明白着呢。

和珅为什么能成巨贪?抄家都给抄出八亿两?和珅已死,这个数字有无水分,无人得知。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真假也不好说。但是,对于天下人来说,这是喜事啊,嘉庆一上任,杀和珅,能平民愤。国政不行了,到处都闹起义了,谁干的?和珅辅政无能,如此,杀了和珅。嘉庆上台,得施恩于下,怎么办?杀了和珅。和先皇那个十全大补汤相比,嘉庆得有才干,怎么办?杀了和珅。国库空了,怎么办?杀了和珅。你们看,抄出这么多,都是这狗官贪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其实明眼人都应该清楚,和珅固然是条大肥猪,但真正的巨贪,应该是他们的先皇,可是,这不能说啊,只好拿和大人开刀了。

帝王心,海底针。

非清史专家,珠玉又在前,咱就简单说点,以抛砖引玉。

doniqi

doniq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