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后面两句表达诗人什么?
張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大爱与大恩的感激之情。
大大卷卷卷
作 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孤烛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正在给将要远行的孩子缝制新衣,一阵阵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我们都非常熟悉这首诗,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诗。
在古代成衣很少,衣物都是有亲人亲手制作的,男子都是由母亲或者妻子或者是姐妹做的,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都是由最亲近的人亲手缝制。所以,诗人用针和线,这两个最为常见的,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物品,将慈母和游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
因为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不像现在如此发达。出个远门少则月余多则几年,所以母亲思念儿子,担心孩子离开难以回归的心情,通通体现在千针万线密密缝。密密,迟迟,可以想象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时候,对儿子的担心,忧虑通通体现在这一针一线上。
那么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进行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的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啊。
作者用小草和春天的阳光作对比,阳光恩泽万物,不求回报,用来比喻母亲对儿女的的恩情也不求儿女的回报。阳光之于小草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但是小草,能够回报给太阳的,又能够有什么呢?
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母亲对于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qujia323
苏轼说:“郊寒岛瘦”,孟郊的“寒”,是生活的平寒,是仕途的艰难,是人生的陡峭。
孟郊一生,也许只有在他四十六岁登科时,才得以品尝到人生的欢愉吧,这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贞元十八年,孟郊五十一岁,才得到了溧阳县尉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安局长的职位。在上任的时候,他接自己的母亲去溧阳,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出远门的人,是要赶制衣物的,衣物缝得越细越密越好。看着老母亲连夜为自己缝制衣物,情出肺腑,写下了这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手上那根细线,就着昏暗的灯光,来回穿梭。那一针一线,尽是母亲的真情啊。人世太冷,到处都是繁华,到处都是富贵,可这些,与他孟郊没有半点关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人世就是一个大冰窖,行走在路上,寒气逼人。世间太冷,哪里可以得到一丝丝的暖意呢?昏黄的灯下,那个忙碌的身影,让他倍感温暖,也有几许失落。在这世上,母亲,永远是那个爱着自己的人呐。落第时,是母亲的鼓励给了他力量;失意时,是母亲的眼神给了他抚慰。可是,自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仍然不能让母亲过上过得去的生活,想到这,他也会潸然泪下吧。那个无论自己如何都不会离去的人,是母亲,而自己却无法回报一丝一毫。他哭了!
其实,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让自己有机会能够回报母亲——可是,现实的寒冰不会消退。
wega101
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此一名句出自唐·盂郊《游子吟》
全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亲手中的线缝做的呀.
临行时让我把这衣裳缝得密密的, 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会破损.
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
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成语“寸草春晖”就是从这首诗中简缩而来的.
可乐爱豆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是全诗的升华浓缩。表达了母亲对出门在外儿女的牵挂。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不要说古代的,就说现在的,那一家的父母不牵挂,担忧在外的儿女。怕儿女冷着,饿着……君不见有些条件好的,儿女在外读高中,大学,父母就象古代的书童,全程陪伴在儿女身边,洗衣,做饭……直到工作,成家立业。父母就象一只母鸡,随时跟着,冷了护在翅膀下面,饿了找食,宁愿自己饿着,也要给儿女吃。父母又象是避风的港湾,儿女在外,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可以回家,回到充满温馨的港湾,有父母爱着,疼着,护着……这也就是孟郊《游子吟》的真谛。
遇见。
想要报答母亲的想法。姐姐我来赋诗一首,步韵游子吟
亲妈手作汉服
刘艳红
拍剧明容止,家慈妙手飞。
先裁成旧例,后坐等新衣。
灯下千针缝,心中万爱归。
难言孺慕重,暖我三春晖。
Abdallah
爱子情真、思乡情切!
afan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春晖,永远报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贾岛孝亲报恩的思想感情。世间滴水之恩尚以涌泉相报,何况是自己的生身母亲!古人有杀身难报父母恩之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也多以孝治天下,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推崇孝道,并作为纲常伦理,此当另说。而作为人伦根本大端的孝亲报恩,以诗人在游子吟后面两句出之,形象生动,深入人心,流传千古!
Sharon.Q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炽热的情感。我们是区区的小草,母爱像那春天的阳光,你的恩情,我们难报答万分之一。
母爱是平凡却伟大,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都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她们渐渐老了,我们忙于生计,几个月也没去看望她。她们却能为了看我们,背井离乡。她们的爱,我们何
报答?她们却只在乎我们是否过的好?开不开心?这种感受,有了孩子之后,体会的更深,更浓烈。当那个小肉球来到世间,我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却在心里默念我已成为了母亲。他笑,全世界都亮了;他哭,我心急如焚。他慢慢的成长,走的第一步路,说的第一句话,我都会欣喜。孩子,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守护你,不求回报,只要你健康快乐成长。
寂寞の张小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爱如日月之光,小草迎春生长是基本义务,无以回报日月之恩。
夏希希
这两句用传统的方法:儿女想去吃,小炒母爱像暖暖的阳光,儿女怎么报答母爱,只万一呢?
MALYNN
感谢邀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青代著作《围炉夜话》中“百善孝为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生活中两件极为细小平常的“线”“衣”将“慈母”“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血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老母亲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缝缀是怕儿迟迟难归,冻着了,衣服磨破了,故而把衣服缝得再厚实点再结实点。母亲的一针一线缝的是对儿子深笃之情和无边的牵挂,“密密缝”含有母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希望儿子早些归来更是希望儿子衣锦还乡。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与逢同音,希望早日相逢图个吉利。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小的事情自然流露出来。前四句采用白描写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真切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前四句的升华。用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的炽热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表达的孝心怎么能报答得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
孟郊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穷身寒窗苦读,直到四十岁时才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启了进京赶考之旅。四十六岁终于考中进士,五十一岁当上了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漂泊流离的生活,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便将母亲接来同住以尽孝道。在接母亲来溧阳前一晚上,诗人回想这五十多年来母亲给自己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让自己考取功名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想着想着老泪纵横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赞美母爱伟大的《游子吟》。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雕饰然而清新流畅,于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