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看待李叔同的一生?

提到的作品

[作品]茶花女

《经典译林: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一八四八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一八五二年将其改编成...

小仲马

[作品]自画像

叙述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的生活,描绘了他们的书与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探讨了作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水乳交融关系。

斯蒂芬 茨威格

最新跟帖
kiko0608

kiko0608

李叔同的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他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

永不言败007

永不言败007

有些人的一生,在历史里书写传奇,故事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却流水依旧,碧幽生色,例如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绚烂至极,至今为人所道,只是在人言里,他的故事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一如他的爱情,读来总是缠绵哀婉。

李叔同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经商世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钻研历朝书法,15岁那年便惊才绝艳,名噪一时。自古少年多风流,尤其还是李叔同这样有才情的少年,自是不用说。他流连风月,花间酒肆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也是在那时,他邂逅了名伶杨翠喜,一见倾心,再难自拔。年少的喜欢总是干净纯粹的,爱恋起来简单浓烈,花前月下,赏月谈心,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根深种。只是造化弄人,这段初恋最终以杨翠喜无奈嫁做商人妇的悲剧结束。

杨翠喜

失去杨翠喜的李叔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郁郁寡欢,消极堕落的,为了让儿子忘却这段感情带来的伤痛,十八岁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李叔同迎娶了俞氏为妻。由于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带着强制色彩,所以李叔同不仅仅没有通过这段婚姻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反而更添苦闷。在愁苦之际,恰逢国家遭难,李叔同便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参与维新变法之中,然而,维新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李叔同不得已只能携母亲妻子等人匆匆逃亡上海。

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左一)

上海是醉生梦死之处,李叔同沉醉其中,日夜宿于烟花巷柳之处,交友宴饮,赌书泼墨,他甚至粉墨登场表演京剧,他借用戏文里的悲欢离合,将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将自己寻找归宿的灵魂暗藏。

这样彷徨迷茫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李叔同二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的打击让他突然从感情失败,理想失意里清醒过来,从前的人生仿佛一场梦,大梦初醒,悔恨不已,于是他远赴日本,这一去便是六年。

在日本,李叔同的满腔悲愤被沉淀,一身的才情得以施展,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第三段感情,在李叔同一生的感情史里,这一段最为人知,也最刻骨铭心。

与他相爱的是一位日本女子,据说她叫做福姬,与他因为绘画结缘,她是他房东的女儿,也是她的模特,后来成为了她的妻子。因为爱,1910年,福姬随李叔同离开日本来到了中国,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李叔同是福姬唯一的依靠,可这依靠最终没有给她带来希望,反而让她陷入绝望中,因为她的爱情,最终以李叔同出家为结束。

李叔同书法

那一年,历经世事后的李叔同决心皈依佛门,当福姬从上海寻到苏杭,在虎跑寺前,与她相识十一年的李叔同却连院门都没有让她进,那一刻,他忘了她为他放弃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也忘了他为她冷落发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福姬含泪唤他叔同,他却道叫我弘一,她问他爱是什么,他眉山目水淡淡愁,回答她——爱是慈悲。

可他慈悲给了众生,却把绝情留给了深爱自己的女人,也是自己深爱过的女人。

李叔同的三段爱情,无论是年少情动,还是无奈成亲,到后来得遇真爱,每一段都是传奇,可每一段都未能善始善终,他是历史上难得的大师,无论在哪一方面都造诣颇深,从年少风流,到后来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都是故事,可唯独在感情里,他未得圆满,他最后留给每个爱过的女子的,是隐没在西子湖上雾气氤氲里的一个背影,一如在世人心里,对他最后的印象,是一袭僧服,竹杖芒鞋,然后跋山涉水,去苦寻他心中的佛。

shinelinlee

shinelinlee

初识李叔同这一名号是从丰子恺回忆恩师的文章里,就像很多生于闭塞乡间的学童一样,我心目中的厉害角色无非来源于三处:第一,小人书中的大侠或帝王将相;其二,教材课文中的作者;第三则是身边有钱有势的人。丰子恺属于第二类,因此当我看到他无限膜拜地写起恩师时我不由得震惊到了,原来厉害的角色都是有出处的,立时就对李叔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彼时我早已会哼唱送别了!

李叔同生于官宦之家,母亲,姐姐,姨娘(父亲大房)均礼佛,因此他自幼就生长在佛音之中,与诸兄弟也每每以被单做袈裟做佛法游戏。

年长之后母亲因他痴迷佛法,曲线救国,带他进入梨园,不料他立即便爱上了戏剧,同时也喜欢上了戏子杨翠喜。此时李家家道虽已不及往日,但是家底依旧殷实,其母断难容一个戏子登堂入室,遂为李叔同物色了原配俞氏,李叔同抗争不过,其母又动了欺瞒的手段,以同时杨翠喜为妾的条件引诱。李叔同与俞氏完婚,但杨翠喜此后却不知去向。

李叔同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的人才,自幼以塾学开蒙,为避婚姻也曾寄情科举,写了不少八股文章,而后接触新学。科举不中之后李叔同与俞氏成婚,哥哥以三十万巨资为他家用,他第一件事便是买了一架钢琴学习作曲。时至戊戌变法,他也是乐于鼓吹者之一,后变法失败,他更莫名成为康梁同党,为避祸迁居上海,由此开始了他风流不羁的上半生。

在沪期间组成“天涯五友”,写诗作画,生活好不惬意,同时入南洋公学,且与歌妓过从神秘,偶尔参与京剧演出,此后留学日本,结识一日本名模,且产生爱情,后一同回国。

说到李叔同的戏剧成就,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花女》与《黑奴吁天录》,而立之年专心绘画与音乐,几乎同时,家道中落。之后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授音乐美术。后又辗转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

李叔同的出家诱因是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为修心之法,他深有感悟,以断食为先导,后剃度出家,号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成就集中于佛学,绘画,音乐,书法篆刻以及戏剧五个方面。

因其以严律自修,因此对于佛教律学加以弘扬振兴;绘画方便可称中国油画之鼻祖,而且是第一个以人体模特写生的中国人;音乐方便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先驱人物;书法篆刻融合古今,开创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而戏剧成就尤其大,开创了改变戏剧的先河,且能身兼数职,因此他对于中国戏剧的发轫与拓进有启蒙的作用。

因此说李叔同当是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身兼教育家,艺术家,思想家数职,是融合古今,中西的杰出代表!

兰江之水

兰江之水

不太喜欢这个人,一个古代的风流浪子而已。置身近代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不能把一身才学用于国家、民族,沉溺于诗酒之中,终是于世无补。最后皈依佛教,更属明珠暗投。

豆儿89

豆儿89

@瑞祥 图文【李叔同之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

笔者引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在评价李叔同一生时说的一句诗句,他说:“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



一.李叔同其一生,能活出其他人的好几辈子。

二.李叔同其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但对他的争论至今也也没有停止过。

三.李叔同,他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词曲、诗文、话剧、书法、篆刻、图画等无所不能。



四.李叔同的艺术作品从《自画像》、祼女,到《素描头像》、《水彩》、佛面等可窥见一斑。

五.还有一部分艺术作品,由于战乱散失,至今无可寻找。

六.李叔同的书法,也是他人生中的主要部分,



留有不少书法作品供人们鉴赏,其书法代表作有勇猛精进、游艺、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七.李叔同创作的歌曲送别,曾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李叔同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化发展史中的奇才、通才,中国俗僧两界闻名于世,是著名的僧界宗师级人物。

广州学车_麦教练

广州学车_麦教练

李叔同的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他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

fang_聽說

fang_聽說

当弘一大师还是李叔同的时候,风流韵事总有人津津乐道;

当李叔同成为弘一大师的时候,一代律僧总为人尊重敬仰。

如果用一句佛门俗语来说就是: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一 · 南下南下

李叔同出生的1880年,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先进科技逐步被引进到日益衰微的大清帝国。

那一年,在天津经营盐业赫赫有名的“桐达李家”的主人李筱楼六十八岁,妾室王氏十九岁。四年以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李家为李筱楼举办了盛大的出殡仪式。

因母亲为妾室,至孝笃亲的李叔同深知母亲在家族中的难处。于是,李叔同十八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安排下与茶商之女俞氏结婚。

1896年的李叔同

1898年,年轻气盛、热衷新学的李叔同积极响应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不料变法旋即失败,清政府下令捕杀康梁同党,戊戌六君子首当其冲。

李叔同为避其祸,在二哥李文熙的安排下携母亲、妻子前往上海法租界,由自家在上海的钱庄照应生活用度。

二 · 幸福岁月

尽管到上海是避祸,却迎来了李叔同最为“幸福”的岁月。

“我自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

刚到上海不久,“公子哥儿”李叔同便加入了沪上名流许幻园组织的“城南文社”,通过绝佳的才情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

李叔同与上海新学领袖许幻园、上海名医蔡小香、书画大家张小楼、宝山袁家袁希濂义结金兰,举号“天涯五友”。同年,李叔同举家搬入许幻园安置的城南草堂“李庐”,其长子李准、次子李端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1899年,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许幻园

自此五年间,李叔同不仅热衷于诗词、篆刻、戏曲,还考入南洋公学,尽显一身才华。这一阶段的李叔同,尤其频繁往来于津沪名妓之间。

1901年秋,上海名妓李苹香,将诗书于扇面,向李叔同请教。同年,李叔同为章士钊所撰李苹香一书作序,直抒乐籍发达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其早年“超时代”的思想可见一斑。“若文明发达之国,乐籍棋布,殆遍都邑。杂裙垂髾,目窕心与,游其间者,精神豁爽,体力活泼,开思想之灵窍,辟脑丝之智府。”

1902年七月初七,过名妓谢秋云窗阁有感,作诗云: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前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1904年,赠歌郎金娃娃《金缕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杨翠喜

1905年初,辗转天津数次的李叔同在上海忆念起津门名妓杨翠喜,写下菩萨南 · 忆杨翠喜两首: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李叔同好友姜丹书在弘一律师小传中毫不避讳的写道:“先是上人年少翩翩,浪迹燕市,抱屈宋之才华,恨生叔季之时会。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曾走马章台,厮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辈,以艺事相往还。抑莲为君子之花,皎然泥而不滓。盖高山流水,志在赏音而已。”

三 · 悲愁起点

1905年农历二月,李叔同的母亲在上海病逝,时年四十六岁。

“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直到出家。”

针对其生母的丧事,便成了一件破天荒也是令李叔同无法在家中立足的事情。受新学思想影响的李叔同,为身为妾室的母亲据理力争,坚持用西方文明丧礼代替陈旧鄙陋的习俗,这一事件传遍津门轰动一时。

为母亲处理完后事,李叔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时逢清末留日热潮,李叔同一样以一腔爱国之情开始筹备东渡留学。

等等。

到这里,似乎一直忽略了一个人。是的,这个人就是李叔同的发妻俞氏。俞氏是李叔同的母亲为其安排的妻子,从上海到天津俞氏一直照顾婆婆并为李叔同诞下三子(大儿子乳名葫芦,早夭)。俞氏不通诗文,在城南草堂只是看客,不能加入也无法分享“天涯五友”与“津沪名妓”的唱和情谊,这份孤寂真真切切、无声无息。

如果之前与丈夫李叔同只是精神的隔阂,那么这次离别以后的故事可想而知。

当然,也正如你我所知。

四 · 雪上加霜

原本计划留日两年,结果一去就是五年。

1911年,李叔同携日本妻子回国,将其安排在上海,饱受家族眼光的发妻和二子尚在天津老家,李叔同尚不清楚该如何安排两个家庭。除此之外,迎接李叔同的还有李家即将破产的消息。

1912年,李叔同最终选择在朋友众多的上海工作,被太平洋报聘为文艺编辑,当年秋天报社关闭后,李叔同到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图画音乐教员。

此后数年间,李叔同每月两次及寒暑假会回到上海与日本妻子相聚,鲜有机会去天津。相比情感问题,更棘手的是两个家庭的开销用度。到1915年李叔同又兼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奔波于杭州南京之间,“往来千二百里,亦大苦事也”。

在此期间,李叔同因与学校在艺术课程的上课形式及编排上有理念冲突,曾计划自己筹办艺术学校,无奈从二哥处得知家族已濒破产,无法提供巨额筹办费用,这对李叔同来说实则又是一记重拳。

李筱楼年届七十得子,导致李叔同自幼身体羸弱,已经三十六岁的李叔同身体病征日益凸显,一切的一切对于婚姻、家庭、事业皆不顺利的“津门才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难怪说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那么接下来也该“出家”了。

五 · 两个传奇

相比较而言,堪称民国传奇的苏曼殊倒是个“爽快”的人。

三十五年的人生,丰富的难以置信。苏曼殊是中日混血,精于诗书绘画,通晓梵文,参加过兴中会,与陈独秀、章士钊、鲁迅共事,为秋瑾遗诗作序,起草反袁宣言,撰写“鸳鸯蝴蝶派”名篇《断鸿零雁记》。据说早年偶获一圆寂僧人度牒,随即剃度出家。苏曼殊的一生洒脱至极,绚烂至极。

之所以着重描写苏曼殊,一方面是因为苏曼殊与李叔同同在太平洋报工作,有一定的交集,且苏曼殊的出家经历想必也是李叔同所能耳闻的;另一方面,就是那本小说《断鸿零雁记》,这本小说的内容是苏曼殊根据个人经历所写。

大致内容是:主人公三郎自幼家庭不幸,但是有一个爱他的未婚妻,结果未婚妻的父亲因为自己家庭破产拒绝履行婚约,三郎一气之下出家,后来还俗在未婚妻的资助下去日本寻找母亲,被日本表姐看中,三郎因国内有未婚妻不敢触碰爱情。回国后得知未婚妻因被逼改嫁自杀,三郎却无法找到未婚妻的坟冢,小说在一片凄凉中结束。

看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因为这本小说的编辑就是李叔同。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1918年五月苏曼殊在上海病逝,1918年七月李叔同在杭州出家。

苏曼殊遗言:“一切有情,皆无挂碍”。

六 · 感怀女史

女史是古代对知识女性的尊称。

宋梦仙女史是许幻园的妻子,名贞,字梦仙,受业于长洲王韬、元和江标,擅书画篆刻,著有天籁阁集四种。后世有宋氏遗画一幅集弘一大师、吴昌硕、盛宣怀、郑孝胥等众多名人的题跋。

无奈天妒才女,1902年宋梦仙香消玉殒,年仅26岁。

宋梦仙

“天涯五友”在城南草堂聚会之时,性格开朗才情出众的宋梦仙总能语出惊人。这些对于宋梦仙的才华和追思,李叔同都在1914年七月为许幻园夫人宋梦仙遗画题词中表露无遗:

梦仙大姊,幼学于王弢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一九〇〇)九月,时余方奉母居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姊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姊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己出。壬寅(一九〇二)荷花生日,大姊逝。越三年乙已,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忧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惘逝者之不作,悲生人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今春余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甲寅秋七月 李息时客钱塘

七 · 天涯零落

“天涯五友”中的五人实际上都是富家子弟,他们不仅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还深受新学影响,吟诗作赋才情伯仲,畅论时事志趣相投。然而在大时代动荡的时局下,却各有坎坷各有造化,终究逃不过一句无常使然。

蔡小香是上海妇科世家传人,爱国名医,早在1912就年在上海去世,年50岁。1927年“天涯五友”之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李叔同在上海相聚时,只剩四人,李叔同也变成了弘一大师,许、袁、张三人晚年都一心向佛。

许幻园家道中落以后在袁希濂的介绍下,到上海大王庙做了居士,晚年靠帮人抄书为生,1929年在大王庙去世,年51岁。

弘一大师告诉袁希濂前世是僧人,劝其修佛,袁希濂学佛后深得感应于是弃官皈依印光大师,后随持松法师学密,1950年在苏州往生。

张小楼历任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官职,后辞官专攻书画,1950年在上海去世,年74岁。

八 · 送别以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915年,因袁世凯复辟风波导致家道崩殂的许幻园感怀昔日欢愉心生无尽悲凉,在李叔同上海的家门口,许幻园与之道别:“叔同,我们家破产了,我要走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刻,李叔同背负着 家道中落的重压,心系两个家庭两个儿子。饱受世俗与理想的撕裂,爱情与亲情的纠葛,事业与前途的渺茫,精神与肉体的折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凋零的不只是心绪,送别的何止是今夜。

1916年断食,1917年闻法,1918年出家。

其日本妻子或与之有一面之别,后返日。

李叔同出家前,好友姜丹书曾这样问:

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

答:“譬患虎疫死,将如何?”

1922年俞氏在天津去世,年45岁。

子李准22岁。子李端18岁。

1942年,弘一大师圆寂。

Grace喃喃

Grace喃喃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