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西游记

古典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

吴承恩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三国史

《三国史》内容简介:作者生长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南合村,儿时祖父授以古文旧史,作者个人也喜读爱国英雄故事,尤嗜读《三国演义》,为了知晓三国人物的真实情节,也不时翻阅陈寿《三国志》中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作者...

马植杰

[作品]辞海

《辞海》(1999年版)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如期问世。封面上“辞海”二字,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7日亲笔所书。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3...

夏征农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lovedandelion

lovedandelion

这恰恰说明了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影响之大。若是没有三国演义,汉末三国的知名度估计就跟五代十国差不多。就因为大家都知道并了解了三国演义,才使三国这段历史被人熟知,才使这么多人去追溯三国历史,去了解并探究他,要是没有三国演义,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去了解三国史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说演义与史实不符,这,恰恰也是三国演义的又一大胜利。

香香雨

香香雨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指责《三国演义》脱离历史说法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文学。须知,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至于题主所说的。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这是事实,更不奇怪。人家作者罗贯中先生给书题名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史》。我写的就是虚构的故事,是文学作品。你《三国志》写的是历史,各有干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另一部中国名著《西游记》。完全是虚构的。怎么就'没人指责她与史实不符呢?问题有另一本书叫《三国志》,于是,有些人乐此不倦将两者来比较,并指责《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个人认为,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既然你喜欢读历史,你就读《三国志》吧。我喜欢文学。我就读《三国演义》。各取所需就是了。

读书人分开两类。一类是研究历史的历史爱好者,专家学者。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背离了历史背景的。对《三国演义》的指责也是这类人发出来的。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他们认为《三国演义》就是一本史书,所以,要更与事实相符。这是历史爱好者的要求。

三国演义》面对的是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总地来说,文学作品注重的是可读性,艺术性。创作上的史料人物来源于历史,但可以并且应该超越历史。这就是《三国演义》非常成功的关键所在。其实,这与我们倡导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指导方针是完全吻合的。是值得提倡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不知读了多少遍。也从书中吸收了很多智慧,用于指导我们中国革命。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毛主席也熟读中国通史。是一个顶尖的历史学家。可他从来就没有批评过《三国演义》背离了历史史实。还孜孜不倦地读了一辈子。临终前枕头下还压着一部《三国演义》!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随着现代人见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因此质疑《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声音,自然也就出现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又能如何呢?《三国演义》能够在被称为“第一才子书”,恰好说明此书是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的!

虽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取了拥刘贬曹的态度,使用了一些春秋笔法,为蜀汉集团做了大量修饰,但是此书的刻画与描述,还是大致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也是因为《三国演义》成书于《三国志》之后,因此罗贯中在创作此书时,自然会采用《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但是历史小说与史书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历史小说允许演绎和部分虚构,而史书则容不得半分虚假!

三国志》是史书,但是在影响力方面却远不如《三国演义》大!按魏、蜀、吴的人物与事件分别记载的《三国志》,因为缺乏故事情节之串联而很难被普通读者接受。

而“三分虚构七分史实”的《三国演义》,则因其逻辑思维严密,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刻画到位,主体思想明确,而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而且做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因其情节精彩而脍炙人口被历代说书人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这部书的影响力!

因此尽管《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完全是史实,但却不能否定此书的价值。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吸引,人们又怎么会对《三国志》发生兴趣呢?

花影夫子

花影夫子

指责《三国演义》为小说而不符合史实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历史了解很多,认为历史就应该是历史,而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相信有这种观点的同学,起码还是懂点历史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历史科班出身的同学,一提起三国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将《三国演义》贬低一通,以彰显自己懂得多。

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反而将罗贯中本来建立的娱乐历史基础打倒,而你又无法建立一个三国历史体系,为什么易中天那么牛呢?不是他历史水平多么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是较早将三国正史通过另一种传播形式表达出来的人!

当然,这几年解读三国的人很多,值得一看的其实没有几个,为什么?没意思!

三国演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其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的趋势,忘记了曾从哪看到的一个数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国演义》书籍都是中国的销售冠军,可见中国人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如果单纯地将《三国演义》当作一本小说,我想是难以企及这个高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虽然都是小说,但是小说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是纯粹的文学小说大家都是清楚的,《水浒传》虽然有一点三侠五义的影子,但是总体上脱胎于宋代的“传奇”。

只有《三国演义》最为奇怪,他是“演义”,而不是什么“传”“记”,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演义”不就是小说吗?

所以,要研究这个话题,搞清楚“演义”这两个字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现在文学的分类,将“演义”划分为小说是没毛病的,但是即使是在小说中,也起码是“历史小说”一类的。

根据《辞海》中关于演义的解释是:“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说白了,演义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通俗文学作品,这不等同于凭空创造,而是一种根据史料进行的再加工,也就是说,历史上这件事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演义的作者只是为他注入情感,能够更好地将他诠释出来。

为什么《三国志》早就已经存在了,人们还要去看《三国演义》呢?

一方面是《三国志》太没劲,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可能看不懂《三国志》!

尽管《三国志》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中可读性较强的史学作品,但是整体来说还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范畴,这种史料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意思,说实话,我就是现在看《三国志》也感觉没劲,因为纪传体是按照人物来记载的,是“以人为传”的体现,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都来源于某个人物,比如我要看长平之战的经过,你找不到,只能从白起、廉颇等人的列传中才能找到。

你要找官渡之战,对不起,没有,只能从曹操和袁绍等相关人物的传记中去找,现在有人写文介绍一个人物的话,从里面可以从头扒到尾,但是像我们这种注重故事情节的,费劲!

另一方面,记载历史的载体以前无非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在《史记》出现之前都是编年体,《史记》出现之后,纪传体成了王道,一直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才为编年体扳回一局,这样看待历史的视角更宏观一点,但是以时间为主线,还是无法介绍整个事情的全貌。

后来有人又搞了一个纪事本末体,这种形式,就很好地克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在记载大事时的不足。

扯的有点远了,总之,纪事本末体的出现,应该说是让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角度,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是博采众长了,他创作的作品开启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

但就形式来说,实在是太妙了,相对于前面介绍的三种历史创作方式,罗贯中的创作方式,把整个历史切割化,以时间为主轴线,以人物和故事为辅助线,从而将事情的发展连贯起来,让人读起来更有趣味性。

三国志》作为史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门槛还是太高,很多人都不爱去看,但是通过《三国演义》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既有情节,又有历史。

在人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罗贯中的这种创作形式,无疑是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使得本来只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热门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陈寿和裴松之等人的贡献也很大,但是推向巅峰的还是罗贯中。

换句话说,即使是现在热爱历史的同学,有多少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对《三国演义》如痴如醉,而从来没有看过《三国志》呢?

虽然没有人称罗贯中为历史学家,但是要将其直接称为小说家,我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笑话,只有对三国这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三国志》反复研究,再结合其他一些野史资料,才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作品。

当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了将人物更加形象化,做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变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但是这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对历史传播最重要的首先是让他热爱上历史,只有兴趣才能带给人知识。

至于历史的真假自然需要历史学者去辨别,千万不要因为《三国演义》有所谓的“史学漏洞”就去全盘否定它,这就好比一部字典中印错一个字,你难道会认为整部字典上的字全错了吗?

飞翼

飞翼

还记得那句歌词吗?“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这正是《三国演义》成功的地方,它把《三国志》里那些生硬的历史传记人物,给写活过来了,赋予了他们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引人以无限遐思。

实际上中国市井历来有这个毛病,没多少人关注正史《三国志》是怎样的,倒是对《三国演义》的段子耳熟能详,每每在街头巷尾争个面红耳赤。

三国演义》得人心,《三国志》没人看,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脱离历史去说三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曾看过真正的历史,也对其不感兴趣,他们对三国的热爱和熟悉,完全是基于小说概念而形成的,甚至不少人连小说都没看过,他们靠的是打游戏、看漫画、看动画片。

比如有个人就曾经跟我吹了一堆吕布的事儿,结果我越看越觉得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一问询,他丫看的是火凤燎原,我当时真想一“历史的巨轮”抡死他!

还有个人,咱一群人在讨论一吕二赵三典韦,他跑来张口就是“你们不玩大小姐吗?”

所以有时候还真不是《三国志》的读者在演义面前现优越,而是那些啥都没看,却游戏上头的人在拿着奇怪的知识布道,结果被群嘲了。

当然,拿演义当正史的人是相当多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杜撰的历史,大体的时空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如果读过《三国演义》,再去看《三国志》的话,很轻易就能把握人物关系和历史脉络,哪怕稍微专注一点都能很快梳理掉部分演义中的错误,还原一个主流的历史。这是演义的优点。

实际上,许多人就是在拿演义当历史讲,他们也能依靠演义剧情与《三国志》读者交流,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只要虚心的接受知识,不读《三国志》获得正史知识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人还很多。

但这样也造就了一批半吊子,他们把演义当地摊文学读,又压根不知道《三国志》的存在,又喜欢出风头,于是在积攒了一批“三国知识”后,开始大放厥词,借着似是而非的知识批驳《三国演义》的虚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我就遇到过这么个人,他没读过任何三国,仅看过央视的动画片,再加上平日里学校吹牛的熏陶,以及一点点课外历史知识,便能高谈阔论说古谈今,偏偏口才还比较好,每每能在他们班上靠“揭秘三国演义”得到不少眼球,连老师都赞叹有加。

问题是,他所在的这个圈子里,所有人其实都不读三国,仅对三国有个简单了解而已,他们听的是忽悠,听的是貌似头头是道的歪经,哪里是正经的历史讲解?

我想,大抵那些指着演义骂历史的人,便都是这种情形吧。想想这也不出奇,这世界上胡说八道的人挺多,但又有几个能识破呢?毕竟学问都是自己的事儿,你看他在胡吹法螺,别人看他却是舌灿莲花哩。

裴阿板

裴阿板

咱讲一个现象,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三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其实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说是九虚一实,实际上根本达不到。他不是史书,而是小说,和射雕、天龙八部、鹿鼎记一个性质的书。只不过,三国演义的历史脉络很清晰,就是根据正史开始杜撰的。也就是说,你读的时候,可能真的就会把它当史书去看,特别吸引人,从而让人忽略了正史。

很多人逮住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这个其实就是臭显摆,而且脑子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而这种问题,恰恰是一些吃瓜群众最喜欢干的。因为他脑子里装不了太多墨水,有点知识就想着去卖弄。正常人是不会去反驳小说的内容的,因为小说大部分是虚构的。

郭德纲相声里有这么几句:你看电影看小品你知道是假的,看俩人上床睡觉你知道是假的,怎么到我这就成真的了?

其实这就是说一些人鸡蛋里挑骨、猪鼻子插大葱。本身,水平不怎么样。而怎么去体现自己有水平,去反驳一些东西,去文绉绉的显摆一些东西。大意就是:你看那三国演义是假的,你看我知道的比作者多。

这就和一些德粉一样,这些人很讨厌,自己半桶水不怎么样,又特别喜欢拿出来秀,说的自己多么正义一样。一边狂赞德国,一边无脑贬低犹太人,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如何如何高尚。然而这种心态,是一些吃瓜键盘侠最喜欢干的。

这种毛病呢,咱们国家有个词叫自以为是,李云龙还有个台词叫:猪八戒戴眼镜———充什么大学生。

erefd

erefd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mm/mg

mm/mg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就是这种欲望助涨了一些人的自以为是

——碧海梵天语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不符?

把历史跟小说相比较,能做出这种事的人,只能说是很无脑。

现在我正好在写一本三国题材的小说,也遇到过很多读者无脑的评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有些人自以为是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我们学习东西方便了不少。

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揭秘类的文章,很多人都喜欢看。

那难免就有些人觉得自己知道了不一样的东西,就有高人一等的心态。

随着他们知道三国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不顺眼了。

加上有很大一群人知道三国的东西只是通过《三国演义》。

最后就难免出现指责《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的观点。

这样既变相打击了别人不懂历史,也抬高了自己。

就比如我在我的小说里面写了这么一句话,诸葛亮的才智是郭嘉的十倍不止。

下面马上就有读者评论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类的话。

还有甚者说抨击我不懂历史。

我当时就觉得很可笑,《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我加起来看了不下于十三遍,三国的史书我也看了不少。

他们说的这种观点,我也早就看到过。

这些人可以说连小说是什么都没闹明白,只要允许,作者想怎么写都是可以的。

只是有些人自以为是,仗着自己懂那么一点知识就拿出来显摆。

其实他们压根不知道他们那点东西都不够看的。

二、有些人故意为之

人都有表现欲。

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曾经看到有的读者有过这样的评论:我花了钱看小说,我说两句话难道都不行吗?那我还花钱干吗?

而且发出这种观点的人还不止一个两个人。

所以有人说出《三国演义》跟历史不相符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

他们就是故意这么说,找一点存在感。

通过这些事,我总结出一个道理。

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出来,就必定会受到人的批评。

所以有些人明明知道是在看小说,还是会把小说跟历史挂钩。

只要想通这一点,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leafrain_001

leafrain_001

虽然我个人并不认可这种行为,但我并不反对,只要不违法不反道德人伦,研究研究呗!既然红楼梦有红学,三国演义当然可以有三国学,没准还能提高史学普及研究呢。此外,越来越多就说明这种行为有市场有人爱看,其中也不乏抱看热闹心态的。

hua80

hua80

说实话,这种想法的确是不对的。我对历史的兴趣之始就是初中时候,同桌借我看的一本《三国演义》。后来随着历史了解的深入,《三国演义》我再来看自然是错误百出的,但是真的没必要就此把罗贯中批判一番。先不说他写的本来就是小说,他也想不到自己的小说影响力能这么大啊,再者,古人获取资料的难度是极大的,不像现在的我们,上个网,资料等着你选。

Wenj_S

Wenj_S

是的,其实作者也没说它是一本历史书,而且加了演义。作者也是在告诉读者,这不是历史。但是大多数心目中的三国人物是《三国演义》里的样子,而忽略了它本来的面目。这也充分说明了《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影响力之重。难免有人被误导。所以很多人,在强调与实不符,也是在提醒大众。小说演义,莫当真

我的回答是否一针见血呢?

牛多多爸爸

牛多多爸爸

名著就是名著。

各种阶层,各样品味的心态,名著展现在他面前,结论就是自己的影子。

伟人,从中悟出的是韬略。

能人,得出的是道理。

常人,看的是小说。

阴谋人,找寻的是心机。

捡垃圾的,书中探讨的总是千年抛弃的垃圾,拿出来说事。

儿童,逗乐,就是连环画。

总想用历史,借口,寻求理由的庸者。头撞了南墙,也总想找个理由,历史上有谁也撞的头破血流。

……

冰山彩虹

冰山彩虹

这就是所谓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具体体现。

『左右手』

『左右手』

因为古代文化人是要背经史子集的,三国志属于必读,更不会拿三国演义当正史看。普通老百姓听书是乐子,文化水平也不足以质疑演义是否正确。

现代人普遍文化水平提高了,但三国志并不属于必学科目,往往根据游戏、影视剧了解历史,很容易就把演义当正史看,等到爱好者读了三国志就会质疑演义的史实性。

另外,以前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是两拨人,相互间没有讨论的交集;现在读演义和志的是一拨人,而且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一起讨论。

大头遥

大头遥

小说和史书是截然不同的文本。

雨婷anita

雨婷anit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