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唯一能读懂作者感情并看哭的课文就是《我与地坛》,你们呢?
robinson_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作品,也是收录进了课本的一篇文章,跟你一样,读完之后特别感动,热泪盈眶。
史铁生被命运的齿轮狠狠碾过,造成了身体的残疾,同时也历练了他的心灵,经过了那么多的痛苦之后,终于浴火重生,造就了他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失去双腿之初内心的绝望与挣扎,好多次,他都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样残缺的活着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可是,母亲的坚持和开导让他渐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当人走到人生的悬崖边时,只有爱和信念可以救赎。母亲的深沉的爱与体贴想要全部给她最放心不下的儿子,但依然要不露痕迹的去表达。因为儿子的自尊是那样的敏感,不想被人同情,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存在。母亲看他总是闷闷不乐,天气好的时候会让他去地坛转转,可是又怕他一个人想不开,所以总是远远的看着他,很久之后他才发现,有他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
这世间唯有母爱是一提起就会让我热泪盈眶的纯粹的爱。史铁生在母亲日复一日的照顾和关怀下从一蹶不振到接受自己的残缺,再到从残缺的身体中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这是爱的力量。也正因为有个如此伟大而坚忍的母亲,我们才能读到那么多震撼心灵的作品,使更多的人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力量,汲取心灵的养料,让许多人的心灵不再荒芜,人生不再迷茫。
wx_wx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dmshawn927
只读过史老这题目,不懂
45°傾斜過後
史铁生写地坛,是写他的精神寄托,他的快乐、苦痛、绝望与宽慰。 看过他的文章后,我也曾担心着假如有一天也如此,然后默默的这样望着贡江,我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四处张望不留余地,抬头思考低头沉吟,一首首不成熟又青涩诗篇凝聚着我寻找的心意。人,一旦有了寄托,寻常风景也是心头的珍爱吧。 另,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每每读之令人泪下。
《我与地坛》以前是中学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虽时隔十几年,读着上句仍然能略微记起下句。知晓作者人生艰辛,其他作品一直不忍卒读,此次放假后又全书读来,果然屡屡热泪盈眶,有一种对真诚而质朴的感动和敬意。
史铁生先生写地坛,是写他的精神寄托,写他的痛苦、快乐、绝望与宽慰。先生与地坛的对话持续了十几年,地坛不语,但那些地坛当下没有给予他的回应,都在时光中一一做了注解,地坛所赠予的敏感、悲悯、参悟与爱,成为他的养料,一一诉诸笔端。
亲情、友情、爱情,生命、时间、意义,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总是能把冷冰冰的哲学意义具象化、拟人化,以故事的形式饱满地呈现出画面来。 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真正“死过”的人,才懂得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又身患尿毒症靠不断的透析维持生命,这是怎样巨大的痛苦,我们很难体会。但先生透过生命的裂痕,找到了光,为理想另辟蹊径,这是世界上少有人所能领会到的浪漫与伟大。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史铁生的授奖词是:“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借莫言先生的话表达我的敬意:“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rigour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课本上很多感人的片段,我都会落泪
宗璞的哭小弟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因为我无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问话:“今天小弟怎么样?”我必须告诉他,这是我的责任。再没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来分担我的责任了。那个人已经去了,再也没有了回应,从此以后天人两隔,这一段每次读时都肝肠寸断,失去小弟的伤痛,却不得不把这个最坏的消息告诉父亲。
余光中的诗《乡愁》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这一段虽然简短每次读,都有一种失去母亲的沉重,明明近在咫尺,却无法触摸。
《卖火柴的小女孩》
她又取出了一根火柴,朝墙上一擦,于是火柴点燃了,它的火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在这明亮的火光中,小女孩看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她是那么明亮,那么柔和,那么亲切,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着,“哦,我的奶奶,你就让我和你一起走吧!我明白,当这根火柴熄灭时,你就会消失的,就像那个温暖的铁炉、那只香喷喷的烤鹅、那颗漂亮的圣诞树那样消失了!”寒冷饥饿,现实的残酷都在看到“奶奶”那一刻都消失了,奶奶带走了小女孩,火光里,她看到了希望。希望她永远生活在温暖中。愿天堂没有冷风。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对亡妻的思念,自己晚景的凄凉,无处诉说,相逢不相识的悲戚,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松树,独坐在妻子的坟前,倍显凄苦。
摧心肝,不写了
流年无法挽回傲
看课文被感动落泪,说明选文成功。我在看朱自清《背影》时,读到父亲穿越铁道,爬上月台的画面,心中十分酸楚,也泪盈于睫。那时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也是同样的落魄潦倒模样,甚至想到了我自己,到了那个年纪会是什么样子……
cby777
也看的很感动。
小一大书悦读还推荐阅读过史铁生的另一本很著名的书《务虚笔记》,本书是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本书是史铁生首部长篇小说,也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
1.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2.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
3.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小一大书悦读会,每天推荐一本五色图书。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
两三年前的一些日子,我内心异常不安,可以说愁肠百结。生活长期累积下来的压抑和压力,使我的心理几乎难以承受了。在一个秋末冬初的时节,我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第一站就是北京。
在地坛公园里四处走一走,然后静静地呆了好久,这真是一处幽静的所在。距离文章里写的时候过去了几十年时间,地坛风貌可能已经迥异,在这样一个冬日午后,在银杏树下的长椅上,静静地坐着,也许内心并不安宁,但想一想几十年前,曾经有一个无比绝望不安和苦闷的青年,在这个古老的园子里,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在精神上走出了困局,我们这些普通人因工作生活造成的压力,所导致的内心惶惑又算得上什么呢?
那个下午,阳光温柔,和煦,暖暖地照在人身上,照在心田。打开手机,找到那篇经典的《我与地坛》,一字一句地慢悠悠地阅读起来。在地坛公园里读《我与地坛》,的确有很不一样的体验,只能体验,无法言喻。
人的欢乐和苦痛都是对比出来的。没有绝对的东西。所以当有心结时,想到文章的作者曾经在这个园子里所要面对的,是从肢体上再也站不起来的绝望,他都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相形之下,普通人生活里的愁苦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幸福。
当然,普通人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也各有不同,不可能说拿最绝望的事物来做对比,就能马上化解,但至少,这样的对比或参照之下,人会在总体上有一个积极的判断和认知,就是这一切都会好起来,都会得到解决的。然后在这个积极的感觉之下,静下心来,耐下心来,条分缕析,总能找到问题的所在,走出心理上的泥淖。
讲完这个故事,回到题主的问题。这肯定不是我唯一能读懂作者感情的文章,而且我也没有流泪,尽管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情感。我觉得作者也不会流泪,了解史铁生的人应该知道,他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努力都是对命运的救赎,他从精神上早已解脱,远远早于身体几十年。
而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学语文里选入的《我与地坛》是节选。
直到后来我看了整篇文章,才知道作者最经典的一句话在结尾。就是那句“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把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永恒有怎样一个俗世的姓名,可以忽略不计。”
我感觉这是一句内涵极深的话,深到可能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用语言阐释出来,所以放在文章结尾,让每一个读者自己去解读。以上@耕读随笔 的回答希望题主喜欢,期待大家评论留言讨论。
细雨飘然
如果题主限定的中心词是“课文”,课文《我与地坛》确实让人感动,但说读懂和看哭,觉得有点夸张
我记得,《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课文,现在还是不是,不知道了。
读高中那会,看过《我与地坛》不知几篇,都是为应付考试。语文老师讲得很动情,下面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自习课看它,也是很难看下去。在高中语文课里,它算是一篇篇幅很长的了,那时还不能理解读者,不能理解课文。
真正读懂和受感动,是中工作后,在成家后,在有了小孩后,在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妈妈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突然思想深处似乎穿越时空,回到《我与地坛》里的场景,一下子似乎有了感悟。
这种感悟突兀而来,却深深扎根在心里。
随着年龄增长,感悟也多了,对生命的体会也深了很多。
在中学语文“课文”里,让人感动甚至感动到哭的作品不止《我与地坛》我记得,我那时的语文课本里,还有几篇,现在想来,情感动人,不下于《我与地坛》。
像祭妹文,这是袁枚写的,忆昔伤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
真乃性灵之极的文字,言简意赅,言短情深。
像项脊轩志,这是归有光所写,追忆阿奶,细微之处,方显情真。读来无不恻然欲泪。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课文之外,读来使人感动的文章很多,但像怀念萧姗和《我们仨》这样能打动人的文章,却不多见怀念萧姗是巴金所作,《我们仨》乃杨绛女士所作。
都是高龄时写出,退尽铅华,不加修饰,情感自然流露,淡淡的哀愁和思念,老人的人生观照,无不烛照夜空。
我们看很多好文,都能感动,但要说看哭,大概是一种修辞手法。至少我没有被哪篇文章看哭过,但确实被感动过。
Freedom 噔-
谢邀。我读书的时候,还没有这篇散文。刚才看到您的提问,我去细读了前两章。想看下去,真的感觉很压抑,就没接着读。
真是太难过了,作者的母亲真伟大,多难啊!四十九岁就去世了,真像作者想的那样才能安慰自己:上天看她太难过了,就让她离去了。
作者也太难过了,二十岁的最好的年华,失去了双腿,好几年才能从苦难中磨难中解脱出来,还全靠着地坛,从荒凉中看出生机,让自己的生命重新焕发活力。
可是,母亲不在了,母亲不在了,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作者真是太多灾多难了。可是,没经历这些磨难的话,作者又怎么能写出这样触动人心震撼人心的力作呢?
Vivi君心
《我与地坛》当时读的时候很受感动,史铁生说我这一生主要是生病其次才是写一些东西。刚开始他总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可殊不知自己的痛苦在母亲哪儿是加倍的。母亲的离去对史铁生的感触极大,再也不会平白无故的自怨自艾。相信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是有意义,死亡确实是一件不怎么令人着急的事。人往往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其实不管怎么样都要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家人使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明白这一点一切也就不再那么痛苦了,读着《我与地坛》我感动的热泪盈眶与其说自己不幸但和真正不幸的人比起来我们又是何等幸运呢!有些东西是自身也是家庭没办法改变的,我们也就只能依靠自己。史铁生的文字朴实无华细腻感情真挚,是心灵对心灵的倾诉既是写给读者也是写给自己的内心独白。跳上生活的这辆车你就是驾驶者,无论走的怎样都由你自己掌握。
古城春天云卷云舒
《我与地坛》很凄凉,我读了好几次才读完,每一次都是哭得稀里哗啦,读不下去了,不得不放下。
这样的书,渗透着作者的生活,倾注着作者的感情,将赤裸裸我悲惨展露在读者面前。
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再也不没有读史铁生的其他著作。柔软的心实在承受不了他成长的血泪史。
肥嘘子
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读着读着就被带入了,为那个少年的不幸而感伤,与主人公同样感受到了无助的无奈;心境也因废园的荒芜而萧索。
史铁生先生去世十年了!
地坛如今风暖柳绿,翠荫如盖。
wishmengxi
当我们读文章读哭的时候,不一定是读懂了作者的感情,更多的是触发了自己的感情。
我是襟亚,我想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试着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
禅师说:“曾见郭象注庄子,却是庄子注郭象。”郭象注解的《庄子》,和庄子的本意已经有所出入,虽然因循原文在进行解读,但已经掺杂了太多注解者郭象的个人见地了。所以说,郭象表面上是在注释庄子,实质上则是在阐发了自己!
史铁生的命运际遇,是我们健康人永远都无法从骨子里去完成“感同身受”的。《我与地坛》感动过无数人,而感动的“爆发点”可能各不相同。课文《我与地坛》也曾深深的感动过我,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老人与海》、《热爱生命》(不是蒙田的是杰克伦敦的那篇)、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等。
下面我就来举其中的两个例子来谈谈我自己为什么会被这些课文感动!
01.陈情表祖孙“相依为命”的触动。读陈情表读到哽咽,我曾经把周围的人吓了个不轻,没有人知道,我的眼泪其实是流给我自己的祖母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李密一样,我自己也是由奶奶含辛茹苦带大的,也有过并不很凄楚但是充满五味杂陈的“相依为命”。
李密为全身说给皇帝的套话,什么“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什么“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再怎么言辞恳切也不能撬动我的情感的软肋!
到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眼泪如决堤之水……
我哭的不是李密和他的祖母,我哭的是我自己和自己的祖母!我哭的是虽有结草衔环之心,再没有反哺养育之恩的机会(再次泪奔)!
02.《老人与海》关于“勇气”的震撼。和陈情表带给我的感伤不同,《老人与海》带来的是汹涌澎湃的对于“勇气”的激发。
老人老了,“老了”的无力,我隐隐懂得,但是不可能真切的懂得。
我那时候正饱受失败感的侵扰,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里挣扎,总觉得自己不足够优秀。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一段张示文章主旨的核心句子,它曾经让我一边羞愧一边被鼓舞!
他想:不抱希望才蠢哪。
难道我就该蠢么?如果不蠢,就该操着“鱼叉"冲上去,鱼叉断了再把”刀子“绑上去,刀子也失去了就用"短棒",短棒不行的时候,——我还有双手……只要生命在,勇气就与我同在!
桑地亚哥拉着一条巨大的鱼骨上岸,等同于一无所获,失败的悲壮豪迈!我就认真的为他的结局哭了……
只可惜初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我流下的眼泪其实为的是:那些“筋疲力尽,一无所有”的“有勇气无胜利"的悲壮的无奈!
03.小结:本来还要写写《我与地坛》对于我的触动,时间原因——下次吧!
对于那些曾经让我们动情的课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触动我们的出发点毕竟各有各的不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表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意”,也欢迎朋友们交流独属自己的那一份“意”。
谢谢阅读,我是襟亚。喜欢我的回答,敬请点赞、关注和留言吧!
期待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