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等名著很多人看不下去还叫名著呢?
澄子团长
犹如俭以养德,勤以持家一样。这是方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做起来很难。
afaryy
一句话,名著,不是由多数人定义的,而是由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所定义。
少数文化菁英定义名著,绝大多数人跟着喊那是名著。
看不下去正常,世界名著让人看不下去的更多!
思想层次未到,到了自然就读下去了。
3dfx
闲着干什么
xuyanhua
没能领略里面的精华,人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又有几人。物质的人太多了。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读书呢!
FANNY妞
我觉得挺好就当小说看了,不符合历史有种故意抹黑曹操尊崇刘备《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嘞个妹儿爱折腾
看不进《三国演义》的人,厉害,因为半文半白的语言不入他们的法眼:要文就文如《聊斋志异》,要白就白如《金光大道》。
看不进名著的人,厉害,因为名著有一定的思想,而这思想又相对传统:思想要深就深如托马斯·品钦,要浅就浅如奥斯特洛夫斯基。
看不进就认为不是名著,这正如自己粗俗就否定“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正如“酒要一壶”的人不知道有雅俗共赏一样。
自己看不懂就否认是名著的人,要赞扬他们的英雄胆气:毕竟大多数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毕竟大多数人都力争从不知到知而不是我不知的就是默著。
至于否定莫言阎年科著作为名著的人,自有多重因素为他们撑腰:我都看不懂或我看他居心叵测竟然是名著。我对此只能连呼“阿门”。
seadragon
名著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它是写给有追求人看的。它不被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接受,那就对了。因为这是时代属性决定的。
其实名著当初也是写给普通人的,否则它不会有名。当年人家也是网红,满足了当时的大众需求。这是名著的名之所在。
为什么现在它不流行了呢?潮流总是要变的,只有满足当下大众的口味,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时代变了,名著就不再那么受欢迎了。所以我说,名著具有时代属性,它具有历史局限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开头又说名著不是写给普通人的呢?因为名著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思想性达到了一定高度。就像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到现在依然不过时,讽刺意味满满,因为它解读的人性足够深刻,所以鞭挞入里,穿越了时光。
什么是普通人?嗯,你听说过学渣没?回想一下,他们是如何虚度年华的?他们做人做事喜欢动脑子么?他们喜欢的是直接,是七层理论的最低层级,他们要的是爽,而不是反思。所以他们当然不喜欢名著。
所以,名著能够穿越历史长河,流传至今,从来就不用学渣的肯定和喜爱,它是写给思想者,写给精英看的。不要奇怪。
卡卡非非
看不下去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性情浮躁,没有思考作品的闲心。现在流行的是快餐文化,一切事情都要求短平快,能安下心研究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心情浮躁的人怎么能看明白这样的高深文学作品呢?
暖阳
看不下去的人都是浅盘子,领悟不了演义的精髓。
美丽屋_年
曲高和寡
嫩擘擘
首先,嗯,你说对了一半。很多人看不下去,很多人也看得下去。应该是你以为身边很多人看不下去。
其次,按照你这个逻辑再还给你,很多好车,我也没开,很多人也没开,他怎么能叫好车呢?很多钱,我也没有,为什么总说,有钱好办事呢?
最后,那只能是开过好车的人去评价车好不好,有了很多钱的人,去讨论钱的重要。至于名著与否,也就给读过的人去评价吧。
Sandy博扬
看不看得下去为当代人读书习惯所致,非名著不行。名著一词为古人封名,为六大名著。后又改为四大名著。
sylviavincent
因为还有很多人能看下去。而且看下去的都是真正能对文学感兴趣的。
always心捷
我从小学的时候,听到一些同学或亲戚吹逼四大名著时,就已经有种感觉了:没必要看什么四大名著。
当然了,我也知行合一,基本没怎么看,就看了一套连环画版的西游,三国演义痛苦的看了一半,其他两部完全没碰过。
后来的人生中,我确实也感觉好像没看这些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重点是,我从来没后悔过我小学时就做好的这个决定。
那么下面我把没必要看的理由简单说说。
第一个,是看的人多了,看的价值就低了。
任何事物都讲究一个稀缺性,知识、阅历一样如此。
既然是名著,尤其是中国的top 4 ,那不消说,看过的人肯定如恒河沙数。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人人都知道的故事,你知道了也就没啥特别的了。甚至拿出去吹批都嫌尬。
这一点体现最深的地方在哪呢?
写作文。
你高考作文要是引用的都是四大名著里的情节来当作论据,那我可以打个包票,你这文章最后一定会死得很惨。
要是你能扯得出胡笳十八拍这种名词,那就不一样了。(这词是我在一高中同学的满分作文里第一次看到的)当时很纳闷:这啥玩意?我不懂,但是我却能因此大为震撼。
第二个理由,四大名著本来就是在某些动机下催生出来的,而这些动机,并不包含“让读者有所收获“。
这个比第一个重要的多,因为这涉及到价值观、人生观。
且这里就有点绕了。怎么理解呢?
我们得先考虑”四大名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可以参考zhihu的一个回答:
四大名著是如何选出来的?
他给的答案如下:
清末书商要赚钱,选出了四本长篇小说,既有相当的文学水平,又深受群众(古代识字的人少,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喜爱,合在一起号称“四大名著”,出版之后,群众确实乐于接受,普遍承认了这一说法,于是就形成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这个回答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我们只需要提炼关键点:清末、书商选的。
哦,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恍然大悟:清末知识分子的共同之选,古人文化水平多少比现代人高点,那四大名著还真是名不虚传,看得,看得,值当,值当。
那你们就错了。
错的离谱。
因为这里面有个隐藏前提,这些人没意识到。没察觉。
我们都知道,现在出一本书,上一部电影,都是要审核的。
没错。古代也一样。更何况,这是在文字狱发展的特别巅峰的清朝。
你们说当时的书商会不会傻到,出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禁书?你们猜?
其实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三国演义有一个疑问:既然蜀国最后失败了,那作者干嘛围绕着他们来写呢?
察觉了吧?
现在绝大部分流行读物,主角最后都得是赢家吧?邪不胜正之类的吧。你写一个失败者为主的故事有什么意思呢?一点都不励志啊。就很丧啊。
看看国外关于三国的流行产品:日本漫画苍天航路,就以赢家曹操为主角;林俊杰做的歌也是曹操而不是刘备。说明世界范围内,还是以推崇赢家哲学为主。整天念叨着败者的故事有啥用?指不定投射到自身,导致自己也是在人生路上磕磕碰碰。
而且我们再看看其他名著各自的剧情:
西游记,一开始桀骜不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后乖乖完成天界安排的任务,当了个斗战胜佛;
水浒传,宋江带领好汉投诚了,当上朝廷鹰犬;
红楼梦,一个大户人家最后瓦解破败,主角贾宝玉据说是当了和尚(这倒是呼应了悟空的结局)还是乞丐,一堆女人不是病死就是守寡……
根本就全都是虚无主义嘛~就好像在读者耳边反复得说:别想着努力向上了,在现有阶层好好混着吧。能力再强,也要被收服;闹得越大,也得被招安;赚得再多,还是得破产……
那么,我只能说,载之、润之这类人,肯定是不看这些所谓名著的,至少,就算看了,也打从心里不相信。
如今看到的所谓名著,不一定是最原始的版本,中间口耳相传,肯定经过了不少的删改增补。就算是现代的金庸系列,也改写过两次呢。
那么,四大名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统治阶级有意推动的产物 。
说到这里,懂的都能懂,后面也不方便继续展开,公仔不能画出肠。就此打住。
最后一个,就情节来说,四大名著真心难看。
一点也不龙傲天,一点都没有能够吸引我持续看下去的点。整个尝试阅读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其实也可以理解,那么远古的东西,肯定不太能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诉求。
就整个娱乐性来说,远远不如金庸。
因此,我认为,四大名著,草草翻过,脑海里有个印象即可。深究、钻研大可不必。
人家靠红学家这个名头能捞钱的,你?你行吗?你顶多就是买买红学书,给人送钱。
如果看不下去,那就更加没必要死磕了。
书海无涯,不要为了几株残花败柳,放弃整片树海。
最后简单推荐一点我觉得真的适合提早看的书吧:
要成才、发家、有出息的,推荐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要脑子变聪明、灵活的,推荐 入门级的逻辑学教材和一些趣味IQ题集、趣味数学题集,经典推理小说;
要看爽、打鸡血的,推荐金庸和日本的少年漫画。
rocker55555
叫名著的不多,如果大多数看得懂,看得进去,那就不存在名著这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