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夫人放着名门之后的黛玉不娶,而要娶皇商出身的宝钗?
永不退缩
所有的母亲,远不止是王夫人,天下母亲都不主张娶黛玉这样的媳妇。首先,母亲是过来人,她想要的媳妇是务实的,能干的,一心一意照顾他儿子的。这一点,宝钗完胜黛玉。其次,漂亮又有才华,钗黛不差分毫,但钗家富豪且亲朋众多。黛玉则孤身一人。第三,黛玉体弱多病,不仅生育能力不及宝钗,而且婚后生病麻烦甚至可能不能长寿。
chaoyuezhihui
王夫人唯亲是用,管家不用李纨用王熙凤,因为王熙凤是她亲侄女。
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因为宝钗与她更亲。
王夫人喜欢粗粗笨笨好掌控的,信王善保家的、信周瑞家的、信袭人,对风流别致的美有很深的敌意。
王夫人昏庸目光短浅,对家族、对子孙的教养没长远计。
庶出的县公之女王夫人对国公府嫡出小姐贾敏嫉妒和自惭形秽转化成了对贾敏幼女的不喜。
爱情时光
这真的是误会了王夫人,按照《红楼梦》前八十回来看,王夫人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想让宝玉娶宝钗。不过,她的确是不想让宝玉娶黛玉。
可话又说回来,宝玉的婚事其实关系着家族的命运,不是王夫人一个人就能决定的,贾政和贾母的话语权都比她要大。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虽然糊涂颟顸没文化,不会行酒令,管家也全靠王熙凤,但是她好歹也是个伯爵府出来的大家闺秀,大家族联姻的基本法则是“门当户对”、“利益结盟”这一点她还是明白的。
所以,不管是父母双亡的清贵孤女林黛玉,还是没落皇商之家的亲外甥女薛宝钗,都不是王夫人心中理想的儿媳妇人选。
京城那么多名门闺秀,那么多高门千金,王夫人觉得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何等宝贵优秀!为什么非要在宝钗黛玉这两个有明显短板的女孩子中做选择呢?
且不说公主郡主,就是甄家、王家的女孩子也有好几个,当然,可能甄家、王家都看不上贾府,也看不上宝玉。
再有李纨的两个妹子李绮、李纹的综合条件也挺好的,知书达理,长得也不比宝钗黛玉差,家里也是清流士族,正经的世代书香门第。
还有那个贾政门生,暴发户傅试,一心攀附贾府,想把妹妹傅秋芳推荐给贾宝玉。傅秋芳的条件也不错,至少她哥是从五品通判。
但是贾府根本就没考虑过这几个姑娘,没别的原因,就是看不上,一心想要让宝玉找更好的。
很多读者之所以看《红楼梦》会有“王夫人想让宝玉娶宝钗”的误会,基本上都是不了解古代世家大族联姻的基本规则造成的。
别说王夫人没有糊涂到这个地步,就算她睡迷了,提出来让宝玉娶宝钗为妻的想法,贾政和贾母也是不可能同意的,除非贾府宣告破产,等着宝钗的嫁妆来吃饭,并且贾府以后都不准备在权贵圈子里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分析一下古代世家大族的联姻规则,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家世就非常明确了。
我国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越是社会等级高的阶层,婚姻就是政治利益的附属品。
自东汉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与成熟,一部分贵族官员阶层凭借自身家族几代人的累积,自身凝聚起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他们不但家里土地多,奴仆多,而且还有私人的武装力量,属于超级大地主,后来就发展成为“士族”和“世家”。因为有钱有势,家里世代有人做官,政治、文化、社会地位那是响当当的,加上他们手里还有武器,所以连当地的父母官也没有他们有体面,其他的中小地主,土豪商贾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世家大族发展的红红火火,形成了独特的门阀制度。通俗来讲就是,他们把自己称为士族,凭强大的综合实力享受各方面贵族特权,与寒门严格区别。
尤其是婚姻方面,这些世家大族之间严格实行内部通婚,累世联姻,坚决排斥庶族和寒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才能保持结成稳定的政治联盟,维持共同的阶级利益。
虽然唐朝以后门阀制度没落消失了,但是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规则保持延续下来,直到《红楼梦》成熟时期的清朝,就算是皇室宗亲也依然在为了稳固皇权,实行“满蒙联姻”、“满汉联姻”制度。
《红楼梦》无朝代可考,可是贾府的情况其实就很符合“士族”起源的典型。
贾府的老祖宗宁荣二位国公,当年能跟随太祖皇帝起兵,贾家原本应该也是金陵当地的大地主阶层,后来立下汗马功劳,一门两国公,成为朝堂上的风云人物,也攒下了贾府足以支撑百年的家业。
贾府中后代的婚姻都充满功利色彩,也完全符合“士族”的联姻规则,是和同等社会阶层世代联姻,累世通婚。
比如《红楼梦》中提到过的和贾府世代通婚的就有江南甄家、金陵王家,还有大明宫内相戴权的家族戴家等等。
书中提到的所有已婚人士,也全部都是政治联姻。贾代善和贾母,是荣国公府和史侯家联姻,贾政和王夫人,贾琏和王熙凤,都是荣国公府和伯爵府王家联姻……
至于贾赦的续弦邢夫人、贾珍的续弦尤氏、贾蓉的妻子秦可卿虽然出身没那么显赫,但是也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宦人家的小姐,全都属于“士族”范畴。
从贾府所有人的婚姻来看,贾家人世代的婚姻规则,讲究的是政治联盟,交换的是政治利益。这也完全符合贾家作为世家大族,顶流权贵的利益需求。
别看贾府的爷们一代一代都不如老祖宗争气,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富贵生活是怎么来的,那是宁荣二公当年位极人臣的政治地位挣来的,是贾府世代通过联姻等手段发展的人脉关系积累的。
所以,在贾府逐渐没落,子孙更加不中用的情况下,贾家更加渴望能通过联姻的方式获取社会资源,维持家族的社会地位。
贾敏嫁给列侯之后探花郎出身的林如海,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贾元春入宫做女史,后来给皇帝做妃子;贾迎春嫁给前途光明的武官指挥使孙绍祖……都是贾府在走下坡路的时期寻求家族转型和发展的政治联姻。
那么,承担着荣国府家族希望的贾宝玉,他的婚姻自然也是要寻求政治资源助益的,仅凭这一点,薛宝钗就没戏了。她的家族只有曾祖父一辈做过七品文官紫薇舍人,后来已经三代从商,虽然有百万家资,奈何不能给贾府提供任何政治资源。
至于薛宝钗本人,的确是貌美才高,圆融通达,是是非常出色的好姑娘,具备贤妻良母的综合素质,但是很可惜。在世家大族的政治联姻规则下,她因为家世一项就已经被淘汰掉了。
这一点,贾母、贾政、王熙凤都很明白,所以即使“金玉良缘”传的满天飞,他们都不在意,因为知道根本不可能。
那么到这里,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已经迎刃而解了。
关于贾宝玉的婚事,出身世代列侯之家的林黛玉,属于士族,也是贵族之后,书香门第,勋贵又清贵,如果她父亲还活着,贾宝玉可能还高攀不起。但是林如海死了,黛玉成了孤女,所以联姻价值严重下跌。
宝玉娶孤女林黛玉,只能是没有丢贾府的体面,还能博得一个贾府仁义厚待亲戚的好名声。至于宝玉将来科举做官的时候,因为他是林如海的女婿,会有一些林如海的学生、同事、同学、老师等人会稍微给他点照顾。
仅限于这样锦上添花的好处了,至于林家对于贾府在政治上的助益基本没有,经济方面林黛玉继承的林家的产业,以及当年贾敏的嫁妆就算又回到了贾府手里,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整体来说,宝玉娶黛玉,从家族角度来看,其实属于保底不赔的联姻,但是好处也不多,至少长远的好处基本是没有。
但是,如果宝玉再过几年,科举上没什么成就,贾府继续衰落,宝玉也找不到更好的媳妇。贾母很可能会做主让他娶了黛玉,这样贾母才能放心闭眼。
贾母作为荣国府的大家长,她在宝玉婚事上是有发言权的。王夫人给宝玉安排个小妾,也要跟贾母汇报,宝玉的妻子肯定要贾母点头才可以。贾政是个很孝顺的儿子,他肯定是听贾母的,二比一,王夫人是不可能自己说了算的。
再来看薛宝钗的条件:
薛家虽然祖上曾做过七品文官紫薇舍人,但是已经三代从商。曾经属于士族,现在属于商贾,但是自始至终和贵族不沾边,因为薛家没有过爵位。
宝钗比黛玉多一个寡母,和一个哥哥薛蟠,但是哥哥却不争气,不能支撑家业,母亲一心指望宝钗高嫁来扶持家族,帮助薛蟠。
薛家虽然有百万家资,也经不起薛蟠这样挥霍,和长期入不敷出的消耗亏空。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京都中几处生意全都经营不善,那些总管,伙计、掌柜的联手拐骗起来,七八年来渐渐消耗不少。
薛家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可以和伯爵王府联姻的巨富皇商了,否则薛姨妈也不至于带着成年的儿子和女儿寄居在贾府多年寻求庇护和照顾。
薛家这样的情况,就算宝钗个人条件再好,容貌是杨妃重生,文采是蔡文姬再世,她的家世也会拖累的她找不到好对象的。
别说想和四王八公中的顶流荣国府的嫡孙贾宝玉联姻,就是想其他那些不如贾府的权贵和官宦之家联姻,基本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大家都是士族,也都是贵族,还要在一个圈子里混,可以没有钱,但是要面子,古代贵族阶层的面子是高于一切的。尤其是贾府,倒驴不倒架,计算是穷的要典当,也得把面子支撑起来,因为如果连体面都保持不了,就真的混不下去了。
王夫人不肯裁减丫鬟,贾母大办生日宴,贾珍借钱给贾敬办葬礼,都是这么回事。
如果宝玉娶了宝钗,王夫人带着她出去交际,参加个什么王公诰命的宴会,人家问起王夫人:“你儿媳妇是哪户高官家的小姐呀?”王夫人是不是很尴尬?薛宝钗是不是更尴尬?
但是根据红楼梦引子中的曲词,又明明写了宝玉后来娶了薛宝钗是怎么回事呢?: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大家都知道“齐眉举案”是形容夫妻的,也就是说,宝玉在八十回之后还是娶了宝钗的。这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贾府抄家败落,过上了普通的生活。既然失去了爵位官衔,也没什么体面不体面了,黛玉也早就病逝了,宝玉和宝钗年龄都不小了,至少知根知底,凑合过吧。
而且,宝钗嫁过来会带一笔嫁妆,可以救救急,让贾府的生活改善一下。这属于“财婚”,魏晋之后,也有一些士族在没落困顿的时期选择和富商之家联姻,就是为了用女方的嫁妆来帮助家族复兴的。
这里还有一种黛玉嫁给宝玉后早逝,宝钗续弦的说法,也不是不可能的。以贾府衰落的情况来看,宝玉娶宝钗做续弦是合理的。
或者宝玉又作出了什么幺蛾子,断送了他的仕途科举之路。宝玉荒诞乖僻的性格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外面的名声也不好听;也许他在帮助蒋玉菡逃跑之后,又作出什么大事也不一定,或者他去科举考试,在试卷上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也有可能。
上一个公然嘲弄科举的人是柳永,他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桀骜不驯惹怒了皇帝,直接让他“奉旨填词”去了。
如果贾宝玉科举之路断了,那么也就无所谓前程了,肯定达官显贵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贾府倒是可以要里子不要面子,娶了宝钗这个有钱的儿媳妇,也就没所谓了。
王夫人作为大家闺秀,宝玉的母亲,贾府的当家主母,她这些道理肯定也都是明白的。所以她也很清楚,不管是名门之后的黛玉还是皇商出身的宝钗都不是她理想的儿媳妇。
虽然说“抬头嫁女,低头娶妇”,但是如果有条件更好的姑娘可选择,不管是王夫人还是贾母、贾政,都不会非选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可。
综上所述,关于的贾宝玉的婚事自然是门第根基越高越好,越是高官显贵越好。别说王夫人了,就是贾母说的什么“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也都是骗人的,贾府连通判的妹子都看不上,更别提皇商之女薛宝钗了。
要真按照贾母说的“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我觉得袭人那个穿红衣服的两姨表妹就不错,也是清白人家的好女孩,人家甚至也不用贾府给银子,自己嫁妆都有,可是贾母和王夫人她们能愿意吗?
说到底什么“性格模样”都是虚假的,只有门第根基才是顶要紧的,像贾府这样联姻功利性极强的世家大族,如果没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就是仙女下凡也是免谈。
jianglujunlala
首先,感谢邀请。
王夫人生了两儿一女,长子贾珠少年早夭是王夫人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对于小儿子贾宝玉更加是宠溺,不忍心严格要求,一切为贾宝玉着想。对于贾宝玉的妻子,王夫人并没有太多表态,但一个豪门贵族娶媳妇,有太多的考量,出身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先说容貌,自己婆婆贾母喜欢长得好看的俊俏的,王夫人倒未必,所以有稀世姿容的林黛玉反而没有优势。
至于出身,就算林黛玉是名门之后,但薛宝钗也不差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薛家虽然是皇商,但四大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之间可谓门当户对。再说贾母都说了宝玉将来的老婆穷一些没关系,但一定要心眼好模样好,王夫人自然要采纳听取婆婆的建议,对未来儿媳的出身应该是没那么要求的,所以王夫人应该不会有什么放着名门之后的林黛玉不要,要皇商出身的薛宝钗这种奇怪想法。
至于才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上王夫人喜欢那种笨笨的像袭人那种的女孩子,讨厌伶牙俐齿的晴雯,所以才情风流灵气十足的林妹妹没有优势。
那王夫人为何会选薛宝钗呢?
王夫人的大儿子贾珠必定也是位俊秀非凡的翩翩少年郎。从他的妻子李纨身上也大概可以看出王夫人选择儿媳妇的标准。必定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低调安静,却能精于算计,管家理财,要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持礼的风范。薛宝钗非常适合这个标准,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薛宝钗居住在贾府这段时间,王夫人与薛宝钗接触频繁,对自己妹妹的女儿,自己的姨侄女是非常喜爱的,金钏事件薛宝钗及时分忧,王夫人拿不出几两人参,薛宝钗也主动帮忙,管理大观园,王夫人特地让宝钗来协助帮忙探春,可见王夫人对薛宝钗的喜爱和欣赏,潜意识里,王夫人就把薛宝钗当成自家的孩子一样。
反观林黛玉,虽然和贾宝玉玩的不错,青梅竹马互相喜欢,可和自己舅妈,互动却少的可怜,你和人家儿子一起玩,怎么看见人家妈妈就不怎么搭讪呢?这不太合情理的。你说让王夫人在薛林两个之间选一个做儿媳妇,她理所当然会选薛宝钗了。
xdks
王夫人对黛玉颇有微词,与宝钗相处和谐,由此可见推知,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之间,王夫人的天平倾向于前者。林家四代列侯,林如海又荣登探花,黛玉是典型的名门之后,为何王夫人会弃黛玉选皇商出身的宝钗为儿媳呢?
薛家与贾府、史府、王家并称为金陵四大家族,在金陵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朝廷派来的地方官要令他们满意了才保得住官爵和性命。
贾、史、王、薛能称霸金陵,不是因为金陵城除了他们四家,就没大家族了。偌大一个金陵城,堂堂六朝古都(金陵在《红楼梦》时期已经是八朝古都了),锦绣繁华之地,不会只有四个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家能在众多家族中脱颖而出,凭的是综合实力。
贾府一门双公,史府一门双侯,王家乃县伯之后,皇商薛家会不会是因为和他们攀上了姻亲才得意跻身四大家族?答案是否定的。金陵城里,并不仅这四家才是姻亲,另外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也与贾府是姻亲关系。
如果结姻亲就能获得这样的称号,那应该有五大家族才对。李家世代书香,金陵名宦,来头也不小。
可是金陵只有四大家族,李家未能取代薛家跻身前四,这说明薛家四大家族之一的称号,靠的是自身的实力。
“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第四回门子言
薛家就算不靠贾、史、王三家,也有诸多世交亲友分布于经常和各地,薛家本来就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当然,连上贾、史、王三家,更是如虎添翼。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四回
从作者的叙事语气来看,宝钗入宫参选的是公主和郡主的入学陪侍。“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宝钗参选的前提便是“仕宦名家之女”。薛家虽是皇商,但也是书香继世,仕宦名家。
论荣誉,薛家无法与四代列侯的林家相提并论,但是薛家财力雄厚,整体实力不会比林家差。宝钗与黛玉一样,都是名家之后。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第二回
黛玉的母亲贾敏,在她六岁时已经去世,又过了几年,父亲林如海也撒手人寰。林家无亲支嫡派,林如海这一走,家族的荣耀无人继世,不管多么显赫,都将归于空谷。
宝钗有哥哥,有母亲,薛家仍在运转之中,家族的荣耀尚存。
第四十五回,黛玉对宝钗说:
“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土地,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
从黛玉分析出她与宝钗在贾府处境的区别,可对比出林、薛两家目前的差距。一个是一无所有,一个有房有地有买卖。
如果王夫人因家世选儿媳,她不会选空有虚名的林家,而会择取至今仍然大富的薛家。
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妹妹,两人会因血缘而天然亲近。黛玉的母亲贾敏,是王夫人的小姑子。小姑子本就无法与妹妹相提并论,况且其中或许还有一些隔膜。黛玉首先就输给了血缘。
“原要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第三十二回
在王夫人眼里,黛玉是个“有心的”,与她交集,不好太随意,要小心着点。可见她不喜欢黛玉。
宝钗听王夫人说要找新衣服给金钏儿妆裹,便马上将自己的衣服拿出来,表示自己不忌讳。王夫人不喜欢“有心的”黛玉,反之,自然会喜欢行事豁达的宝钗。王夫人与宝钗情感亲近,性格更投契,如果要选儿媳,她当然会选相处起来更舒服的宝钗。
王夫人说黛玉“三灾八难”,黛玉身体差,离不开药,相对来说,宝钗要比她更为健康。这也是王夫人倾向于她的一个因素。
宝钗的家世不差,与王夫人情感亲近,个性相投,身体还比黛玉好。不管出于哪方面,王夫人都会更愿意选宝钗做儿媳妇。
喵~ >▽<
这有点冤枉王夫人了。
事实上,宝玉的婚姻是整个贾家宁荣二府联姻事业的一部分,就算是王夫人想让宝玉娶薛宝钗,她说了也不算。毕竟真正拿主意的是贾政和贾母二人,就算是贾赦、贾珍和贾元春都比王夫人有发言权。
更何况,王夫人也并没有真的看上薛家和薛宝钗,她也没有真的看上林家和林黛玉。在她眼里,谁都配不上自己这唯一一根宝贝独苗。
但问题是,贾宝玉迟早是要娶媳妇的。更重要的是,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男丁,是有义务为家族的联姻事业做贡献的,这由不得王夫人同意不同意。
贾母为什么做主要把林黛玉接过来住?林如海还活着,怎么?你贾家家大业大,就瞧不上林家小门小户的,照顾不好孩子了?林家虽比不得贾家,好歹也是袭过列侯的,林如海当过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巡盐御史,妥妥的清贵之家,儒林领袖,后起之秀,不比你贾家一群酒囊饭袋强?
贾母的理由是,心疼早逝的女儿和年幼的外孙女,这不假,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即便是贾母,她也只是整个贾家集体决策的一员,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在家族层面早已成为共识,其目的就是在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做准备。
《红楼梦》开篇时,贾家已经逐渐走向末世。爵位是降等承袭的,到贾赦和贾珍这儿已经没什么老本可以吃了;两府中有能耐做到官场要职的基本没有;子弟之中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也还没有;有的只是不成器的子弟,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以及与皇权日益紧张的关系。
自然,贾家作为延续了百年的开国勋贵之家,是不能坐以待毙的,而通过联姻实现强强联合,进而完成家族转型,是贾家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像贾代善娶贾母,这是典型的勋贵之间的强强联合,因为当时贾家还是公爵,而史家也是侯爵,双方算是门当户对,又可互相照应。估计那时候贾家还看不上王家,因为王家爵位最高时也不过是一个伯爵,就更别提出身皇商的薛家了。当时能跟贾家联姻的,估计也就是四王八公这一级别,可能还有史家和甄家。
但到了后面这两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王家开始崛起,所以贾政娶了王夫人,薛家也娶了薛姨妈,贾琏娶了王熙凤,这三位都是王家的女儿。贾家此时也面临抉择,想长期吃老本不行,子弟必须要读书入仕,才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所以,贾家一方面鼓励子弟读书入仕,如贾敬、贾政、贾珠等人都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联姻的问题上也积极联络文人清贵之家,以此作为贾家子弟读书入仕的助力,如贾政的大儿子贾珠娶的就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之女李纨,还有就是贾敏嫁给了兰台寺大夫林如海,二人生下了林黛玉。
而到了贾宝玉要结婚的时候,贾家已经接近败落了,靠着贾元春入宫为妃,才勉强续命。有眼力见儿的家族,对贾家也是敬而远之。除了有共同利益的四王八公、四大家族之外,能跟贾家联姻的也逐渐都是一些小家族了,像秦业的养女秦可卿嫁给了贾蓉,贾迎春嫁给了只能在兵部候缺的孙绍祖,还有贾政门客傅试之女傅秋芳,是不是也有点嫁入贾家的想法呢?
在这种情况下,贾家提前预定木石前盟,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不失为一段好姻缘。因为贾宝玉天资聪颖,一旦科举得中,林如海及其家族,还有他的门生故旧都可以在官场为贾宝玉和贾家提供帮助。虽然薛姨妈带着薛宝钗凭空杀出来,还赖着不走了,但其实她并没有能力改变贾府的集体意志。只看王熙凤就知道了,她是王家人,薛姨妈也是王家人,但她并没有帮过薛宝钗,却一直在暗中撮合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她明白,她的权力来源于贾家和贾母,而宝黛婚事是贾家集体决议,她不敢提出异议。
80回之前,可能只有一件事险些改变贾家的这一决定,那就是林如海突然死掉了。但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贾家依然支持宝黛婚事,估计一方面是贾母对黛玉偏爱,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林如海虽死,但林如海的门生故旧尚在,林家的影响力再差,也比薛家那种只有钱的商人强得多。
所以,我个人觉得,80回之后唯一能阻止宝玉娶黛玉的,可能就是黛玉死掉了。贾家的如意算盘没打成,加之败落基本已成定局,想再找合适的姑娘结婚,一时也不大好找,太高的人家恨不得躲着你,太低的你还看不上。薛宝钗不高不低刚刚好,双方又熟悉,不如赶紧结婚,两家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仅此而已。
卢路
性格影响行为。
贾母老太太说,王夫人是锯了嘴的葫芦。王夫人行事低调,不事声张。
贾母史老太君,地位高贵,说话有分量。然而,对于贾宝玉的婚事上也没有明说。
贾政,认为贾宝玉年龄还小。
还有一个姐姐元春,身份特殊,是贵妃。在弟弟贾宝玉婚事上,虽有倾向,也没明说。
王夫人,深深知道贾宝玉的婚事,根本就不是贾宝玉自己的事。
王夫人低调行事,朋友圈就不会大。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周全,实属不易。
譬如,用王熙凤管家,不仅仅是她的内侄女。王熙凤还是邢夫人的儿媳妇。用李纨管家只是一家,王熙凤管家可以联络贾府两家,同时,便宜更方便联系自己娘家。
选薛宝钗,不选林黛玉。王夫人不仅仅是感情在,妹妹的女儿;更重要的是利大于弊,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薛宝钗善于笼络人心,或者说会团结人,是其一;联络了薛家,薛家是皇商,与宫里联系多,且名正言顺,要知道宫里有个贵妃叫元春,元春可是王夫人的亲闺女啊……
王夫人图啥,不就是:一,儿子有个能帮的媳妇吗?二,尽可能的帮帮女儿吗?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可怜天下父母心”
ln5757
首先,宝玉的婚姻,绝对不是王夫人一个人的决定。王夫人,她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与魄力。
其次,皇商家的宝钗,门第也并不算低。能与贾、史、王家并列为“四大家族”,薛家的门第能差到哪里去?
分析清楚这两点,再来看为什么贾家要娶宝钗,而不娶黛玉。
在八十回中,贾府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犯罪也越来越表面化,败落已经迫在眉睫。并且负责荣国府管家事务的王熙凤,本人就有这么多违法之举,在全家获罪的时候她肯定会是重要的案犯。
王熙凤归案,即使释放,也难免被休。探春是远嫁走了。李纨是“尚德不尚才”。那么荣国府中,谁来负责日常事务、生活琐事、管家理事?只有尽快引进人才。而引进人才的唯一渠道,就是让宝玉娶一个能管家的媳妇回来。
那你倒是说说,谁适合做这个管家的媳妇?是孱弱多病小性子的黛玉,还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并且已经有管理经验的薛宝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Clorice
这个问题贾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要管她家根基高低,只看模样性情。
很多读者自己喜欢林黛玉,就认为别人也应该喜欢。为了给自己的喜欢找到理由,就一厢情愿的认为贾母已经认定了林黛玉。
其实古代是可以定娃娃亲的,如果贾母认定了林黛玉,完全可以早定下来。她为什么不定呢?贾府的小厮私下里说宝二奶奶一准是林姑娘,其实只是第三方的猜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故事前后的冲突性,就好像现在很多电视剧里,观众都以为男一号和女一号能成,结果没成,只有这样不落俗套的剧情才有意思,如果一开始你就猜到了结尾,那还有什么意思?
在贾母心中,林黛玉只是有优先选择权,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林黛玉。比如同样的性情、健康、容貌情况下,肯定优先选择林黛玉,但如果林黛玉达不到这个前提,那对不起,老太太心中当然还是孙子宝玉最重要,不可能为了林黛玉牺牲宝玉的婚姻。
贾母和王夫人是在给贾宝玉找二奶奶进而考察林黛玉,不是在给林黛玉找女婿进而考察贾宝玉。
林黛玉长大后,健康成了大问题,性情虽比小时候有所改善,但还是不如薛宝钗,这点书里多次提到。只是有些黛玉粉视而不见,或者一厢情愿的说这是曹公在说反话。
性情、健康无法和宝钗处于同一水平线,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都会放弃林黛玉。门第问题,贾母已经说了只看模样性情,不看门第,只是有些黛玉铁粉故意视而不见罢了。
另外,就算论门第,林如海的探花+巡盐御史也是过去式了。
icetyle
这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家族地位: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巡盐御史,在清朝时期,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在奉命巡查盐务的时候就会被称作为巡盐御史,巡盐御史的官员品级为正七品。隶属于监察院。
宝钗家是皇商,皇商隶属于内务府。且品级都在五品以上。例如清朝的皇商范毓受封为正二品太仆寺卿、江春被封为正一品光禄大夫、胡雪岩赐封从二品布政使、张弼士赐封正一品章服顶戴、叶澄衷赐封正二品章服顶戴。这些皇商地位最低都是五品以上,甚至是二品一品。所以从地位上讲,宝钗家是高于黛玉家的。
2、经济地位:黛玉的家产已经被贾府占有了。黛玉父亲病重期间,贾璉陪黛玉回家处理后事,回来后,林家的家产已经由贾府托管并用于修建大观园了。所以娶黛玉从经济方面讲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宝钗家是皇商,她的经济实力非黛玉家可比的。书中说过,宝钗家里在全国各地都有买卖。所以娶宝钗,贾府经济方面是可以得到再次增强的。
3、身体方面:黛玉的身体状况堪忧,一直病病怏怏的,这是贾府所有人都知道的。而宝钗的身体很健壮。所以从传宗接代的角度看娶黛玉不如娶宝钗。
4、思想方面:黛玉的思想是反封建的,这是王夫人所不能容忍的。宝钗的思想是符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的,与王夫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上述四点,是王夫人选宝钗而不选黛玉的根本原因。
赵乃轩
王夫人真心看不上林黛玉确是真的,但如果黛玉不死,又有老太太在,她也不敢僭越而舍黛玉娶宝钗。
王夫人的眼里,黛玉就是一个狐媚子,妖里妖气的刻薄小性不说,还一身的病,先天不足之症,从打吃饭就一直没断了药,可见是身体真的堪忧。
但王夫人却不敢做有违老太太意愿的主。老太太早已内定了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她就是再不乐意,再有想法,也只能听之任之,任其行事。
其实,为了消除老太太坚执迎娶黛玉的想法,王夫人曾和妹妹薛姨妈合谋,一同炮制并抛出了“金玉良缘”一说。目的嘛,就是针对宝黛爱情的“木石前盟”来的,意欲取黛玉而代之。
但王夫人并非府上一言九鼎的绝对当家人,娶不娶黛玉,那要看老太太的脸色,还要看夫君贾政的意愿,当然还有身处其中的宝玉本尊的意见。绕过这些人去娶薛宝钗,她的美梦也不会得逞。
八七版《红楼梦》编剧周岭先生给出的解释是:
黛玉由于宝玉送三妹妹和蕃远嫁,一直没在身边,结果黛玉思心愈炽,忧郁成疾,病越发的重了。黛玉心心念念的一句话是“你好我自好”,只要宝玉无恙,那她也必定没大碍。
可宝玉却在归途遭遇了海盗,家下人等尽皆被杀,尸横船中,一片狼藉,宝玉的那块玉也在现场被找到,人却杳无踪迹,令人神色骇然,浮想联翩,以为宝玉必定凶多吉少,命不保了。消息传到贾府,黛玉得知凶信以后就不行了,没等宝玉的好消息传回来,她就沉疴痼疾一病不起,没熬到宝玉的好消息,黯然撒手,重返西方灵河岸了。
那首葬花词,一语成谶,竟是黛玉自诔的祭文。
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切合曹雪芹的暗喻伏线的,我个人也比较赞同这一说法。
所以,黛玉死了,宝钗才有机会,老太太也不会再拗着了——宝钗进京原本是为了朝中选秀的,目标就是宫中女官,充当个才人赞善什么的。可薛蟠事发,皇商的地位被免了,选秀的资格没了,结果自然无疾而终。
那退一步的选择,就只有姻配“金玉良缘”这一步了。这才是宝钗嫁给宝玉的主因。
不然的话,老太太那道坎儿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所以,曹雪芹才在宝玉祭奠晴雯的诔词中改了那样两句话,听得黛玉忡然变色: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此词原文为:
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
可见,黛玉是先殁了,宝钗才后来上位的。恰好对应了开篇甄士隐吟诵的那个解:
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图片来自网络
bandidos
王夫人是《红楼梦》中最神秘的女人之一。在荣国府,她是贾政的夫人,贾母的儿媳妇,贾宝玉的母亲。而她的出身也是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
在诺大的荣国府,她也是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表面上她吃斋念佛,为人和善,不太说话,就连她的婆婆贾母,都认为她是个木头一样的人。那么王夫人真的象大家说的的那样吗?在《红楼梦》梦中有几件事是王夫人办的。第一件事是宝玉被贾环使坏,烫伤了脸。王夫人当场就把贾环骂了一顿,之后凤姐就说:老三总是这样,慌脚鸡似的,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一句话就把这个事转移到赵姨娘身上。于是王夫人不骂贾环了,直接把赵姨娘叫过来骂到:“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也不管管,几次三番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越发上来了!”这里咱们不说贾环是否故意,但是王夫人的表现,跟她的身份实在是不符,贾环必竞也是个孩子,他犯了错,批评教育也说得过去,可是你为啥把赵姨娘叫过来痛骂一顿呢?而赵姨娘不但忍着挨骂,还得替宝玉收拾,赵姨娘得多窝心,她之所以变得很刻薄,实在是王夫人之流逼的。王夫人你的和善在哪儿呢?
还有金钏。她是从小就开始侍候王夫人的丫鬟。只因跟贾宝玉开了两句玩笑,惹来了灭顶之灾。书中写到:王夫人翻身起来,照着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到:“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金钏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之后叫来金钏的母亲,并不管金钏跪地苦苦相求,把金钏撵了出去。而金钏顶着勾引贾宝玉的名声,被赶出去又羞又恼,在家哭天哭地的,最后投井而死。王夫人在金钏死的这件事上是这样为自己开脱的,原是她弄坏了一件东西,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只说气她几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看看王夫人心肠,明明是污蔑金钏勾引贾宝玉,把金钏逼死了,还说她自己气性大!你说这叫啥人。此时的薛宝钗,她看到贾宝玉在王夫人房里哭了。就猜出了大概。她也为王夫人开脱,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人命关天的事,在王夫人和薛宝钗的口里,就这样糊弄过去了。薛宝钗的善良,是为金钏提供两套妆裹的衣服。在金钏投井而死的这件事上,王夫人和薛宝钗表现的太不光彩和太过冷漠,用现在话说,王夫人和薛宝钗三观一致,蛇鼠一窝。而善良美丽高贵的林黛玉,跟王夫人着实无话可说,所以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而放弃林黛玉。
momodezhufuni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最终选择的儿媳妇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点是林黛玉的身体素质太差。二点是贾母更喜欢薛宝钗。
从身份上说,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尽管在朝为官,然而他很早就去世了。至于薛宝钗,是皇商出身,然而在红楼梦后期,已经开始败落。特别是薛蟠胡作非为,基本上将家产全都折腾光了。王夫人在选择儿媳妇的时候,对于两人的身份并没有过多考虑,考虑的是两个人的脾气性情。
林黛玉比较敏感,身子虚弱,无论是王夫人还是贾母,都不认为是贾宝玉的良配。反观薛宝钗,身体素质比林黛玉好太多。尽管薛宝钗经常吃冷香丸,然而即便不吃,也只是犯病时微微咳嗽而已。单说身体素质这一项上,林黛玉便注定会输给薛宝钗。
王夫人基本上一切全看贾母的意思,贾母比较青睐薛宝钗,王夫人便顺水推舟,其结果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宝玉重回了青埂峰,一切都如梦一场。
老锅子zoe
我想不光王夫人喜欢娶薛宝钗来当儿媳妇,就是老太太,贾政也都同意了娶宝钗当儿媳妇。
就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林黛玉和薜宝钗她二人,谁最适合做媳妇?你愿意娶谁做儿媳妇?我想,选薜宝钗的应该占大多数。
不错,论出身门第,论文才,论精明,论像貌,林黛玉都是上上之选。再加上林黛玉先入为主,早于薛宝钗进入贾府,并受到老太太宠爱,和贾宝玉从小在一起长大,感情深厚。论亲戚关系,宝玉和黛玉是姑表亲,比宝玉和宝钗的姨表亲更近一些。事实上宝玉从心里非常喜欢黛玉,而并不十分喜欢宝钗。这为黛玉嫁入贾府创造了一定条件。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用在黛玉身上应该也不错。
黛玉身上自有的敏感多愁,娇柔自怜,说话刻薄,才情张扬外露,动不动哭哭啼啼的个性,王夫人不喜欢。让黛玉当儿媳妇,王夫人更不愿意。尽管黛玉有老太太宠爱,但在选儿媳妇这件事上,作为贾府女主人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而薛宝钗,论门第,家世财富,品貌才情。比黛玉一点也不差。而且宝钗,寡言内敛,扑素贤雅,大方得体,深通人情世故,兼善经济持家之道。这几点深得王夫人欢心。从贾府家族未来女主人的要求看,王夫人更愿意宝钗为儿媳妇。
加上王夫人和薛姨母同胞姐妹情深,使王夫人的这种意愿更加坚定。
nessice
林黛玉虽然是名门之后,但这个名门,只是个书香之门。父亲林如海虽是盐官,身任肥差,却未必有万贯家财。林家也不属于四大家族。林黛玉父母双亡后,她并没有继承什么家产。她实际上是投靠外祖母的孤女,吃穿用度,全靠贾府。
而薛宝钗出身皇商,父亲虽逝,但是家里的生意还在。薛家又是四大家族之一。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薛家。薛家住荣国府是交房租的,一应开支,全是薛家自己花钱。你看凑份子那一回,贾母出20两银子,薛姨妈随贾母也出20两(邢夫人,王夫人,不过各自出了16两银子),由此就知道薛家不俗的经济实力了。
薛宝钗,白富美。她的经济实力,比林黛玉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薛宝钗能赠送林黛玉珍贵的燕窝,而林黛玉只有接受恩赐的份儿,是又一个明证。
经济实力悬殊,这是第一点。王夫人想的是强强联合,尤其是在贾府已经眼看着就要日薄西山之时,更需要这样做。
第二点,薛宝钗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而林黛玉跟王夫人没有血缘关系。从情感上说,王夫人也会向薛宝钗倾斜。
第三点,薛宝钗身体比林黛玉健康得多。林黛玉自会吃饭,便会吃药。一年到头,药不离身。因为身体太弱,风一吹就倒,连个烤鹿肉都不敢吃。谁愿意找这样一个病歪歪的儿媳妇呢?
第四点,许多年前,王夫人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可能关系不和睦。王夫人嫁过来时,贾敏尚未出嫁,同在一个屋檐下,姑嫂关系不好,影响了后来王夫人对林黛玉的评价。
第五点,王夫人的朋友圈。王夫人对婆婆贾母是表面尊敬,实际上我行我素。王夫人对丈夫贾政,也是表面上相敬如宾,实际上各行其是,贾政平时和赵姨娘一起生活。所以,在贾宝玉的婚事上,贾母和贾政的意见,都不占优势。一言九鼎的,是王夫人。
王夫人和谁贴心贴肺呢?一是亲妹妹薛姨妈。她俩经常说私房话,难道不说说儿女的婚事?薛姨妈四处散播说,和尚说了,薛宝钗要嫁个有玉的才好,这不是指贾宝玉又是指谁呢?王夫人薛姨妈这老姐倆一合计,谁又能阻挡住?
王夫人第二个贴心人是宫里的贾元春,她的亲女儿。王夫人进宫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女儿听,元妃焉能反对母亲?不少人认为金玉良缘是元妃的意思,我倒觉得,也有可能是王夫人的初心,赢得了元妃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