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评孟浩然《春晓》“非妙悟者不能道”,到底妙在哪里?

提到的作品

[作品]唐人绝句精华

《唐人绝句精华》主要内容:甲、缘起 我自一九五九年夏患风湿性关节炎后,不良于行,承大学党委关注,暂不开课。但我自考虑,虽一时行动艰难,然坐着作研究工作是无妨的,因念王士祯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一书流行虽...

刘永济

最新跟帖
译丹_ZYidan

译丹_ZYidan

诗虽短,概括力强,意蕴丰富。春晓乃春之晨,正当春睡正酣,晨光熹微,惊起宿鸟,雀飞莺啼,唤醒梦中人。当人们陶醉于鸟语花香之时,是否会感悟着春宵苦短,花红易落的无奈?当风雨袭来,美好的春天终将化为往事的回忆,怎不教人惆怅惘然? 春天,青春,爱情,爱人,一切的美好,总是与风雨相伴,短暂易逝,唤起读者的万千联想,经久不衰。这正是春晓一诗的无穷魅力。
SummerLe011

SummerLe011

问题:唐诗解评孟浩然春晓“非妙悟者不能道”,到底妙在哪里?前言这首诗妙在不是不能解,而是可以衍生出很多种解读,我以为诗人作诗的一种境界就是如此。看山是山,看山似乎又不是山,看水是水,看水似乎又不是水,都有道理,都可以解释的通。所谓诗的韵味就在于此。明代"竟陵派"创始人,谭元春与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 通是猜境,妙!妙!一、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又有人认为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现象隐喻现实中人生的际遇和悲哀。用花落知多少来抒发作者的淡淡哀愁,看到春天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失落。而诗人偏偏不说破,任由读者去思考。苏东坡有一首诗就直接的多,一语点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接把道理给您讲清楚。这就是有些唐诗与宋诗的区别。苏东坡也有隐喻如唐诗的作品,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二、非妙悟者不能道 “通是猜境,妙!妙!”,这句评语也挺有意思,早晨醒来,虽然看不到,但是能听到鸟叫声,脑海里猜想春鸟快乐啼唱的形态。想起夜里的风雨,结尾用疑问句,脑海里又猜想窗外落花的多少。此诗的眼前事、耳边事、梦中事、心中事,交织在一起,时间上还有一个插序。二十个字的小诗章法奇妙,还包含不少意象,意象之下更隐含幽深的意蕴。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平淡的口语道出,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说“非妙悟者不能道”。三、非妙悟者不能解 猜,就是想象,一首小诗可以给我们广阔的猜想空间,孟浩然是惜春、是感悟人生、还是感悟世事?孟浩然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还是武则天当政,武则天以后又逢韦后乱政。接着是李隆基发动政变,辅佐其父亲登基,不久李隆基又接受父亲的禅让。李隆基成为皇帝后,紧接着赐死了太平公主 。这一年孟浩然25岁,早期孟浩然作隐士是有道理的,古人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料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竟然是不世出的英主。孟浩然四十多岁求仕,虽然名满天下,竟然仕途不顺,据记载中年以后一直贫苦。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 一事无成,不免会有些消极。虽然如此,但是一首小诗中,仍旧以淡语写景语,古人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是诗人本色。结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淡淡的吟诵中,隐含了诗人多少的感慨?古人说非妙悟者不能道 ,说的是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我说,非妙悟者不能解 ,说的是读者的联想。 好的诗作,读者可以有各种解读,而且都说得通。 一个作品由诗人写完之后,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由读者完成的。 联想是读者的感发,也是一种创作。@老街味道
Lxmeric

Lxmeric

应景的一首诗而已
郭林娜在路上

郭林娜在路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句,言山中无甲子(不觉晓),卧起随自然(闻鸟而起)。"夜来"句,言四时有更迭,可由听雨看落花而知也。首句"不觉"与尾句"知"(觉)呼应,写的是不问世事隐居者的生活。
糖果妈

糖果妈

谢柿柿之LOVE友邀请!孟浩然,与王维一样,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自然恬淡,意向明晰,意蕴幽美,意境悠远,余韵绕梁,美感怡人,读之使人沉醉,陶冶性情,增加对田园山水美的感受。春晓,是孟浩然的佳作之一,千古传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中,花落知多少。春夜好梦香甜,不觉天已大亮,一睁开眼睛,耳边响起鸟儿的鸣唱……春光多么美呀,处处鸟语花香!不知不觉中,许多美好的物像,奔涌而来,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昨夜曾有风雨的声音,不知那些可爱的花儿,又谢落了多少?大好的春光啊,你能不能别流逝,红粉佳人啊,愿你们青春常在!人生路上,既有风花雪月,又有风霜雨雪,物换星移,人事有代谢,升降沉浮,青春易逝,事业难成,世间有无可奈何的事情啊!唐诗解评春晓:“非妙悟者不能道!”大自然历来不缺乏美,而缺乏对美的感悟,此诗之妙,即妙在自然恬淡,对美深刻的感悟,妙在似俗实雅!明白畅晓,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而诗情画意盎然,无丝毫斧凿痕迹,浑然天成。诗中有画,画意浓郁,极尽大自然美的韵律,将读者引入美的境界,一幅春天的故事,怡人悦目!
宠爱喃喃

宠爱喃喃

这首诗就像个烙印,刻骨铭心于人心间了,无论何时吟诵,便是驻足春天,不觉自醉。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1 干净清透自然,如春风带着花香。孟浩然是真正意义上彻底归隐的诗人。这首诗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经历了科举失败,拜谒谋官,纵情山水的轻狂,翩翩少年郎成了中年大叔后,带着无缘官场的遗憾,回到了他的根据地鹿门山归隐,此时已47岁了。经历太多,越能看淡一切,放下一切,清心寡欲,只有内心清透的诗人才会细腻捕捉自然的恬静,写出这首干净透彻的自然之音春晓。正如杜甫所赞“清诗句句尽堪传”。2 沉醉春色又感伤花落,由喜而悲,真切妥贴,不着痕迹。“不觉”,诗人睡了个好觉,不知不觉,迷迷糊糊中被鸟鸣唤醒,慵懒散漫得令人羡慕。“处处”,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仿若置身山间花林,应接不暇,晴方好,雨亦奇,春浓人醉。“花落知多少”,清醒时,遍地落红,顿生怜爱,因对春的爱才会见花落而伤春。四句,时间跳跃,阴晴交替,感情微妙变化,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却饶有趣味。3 淡淡伤感中,不经意间,流露诗人对生平遭遇的感慨。感叹一声“花落知多少”,或许也在感叹自己经历风雨,不幸的人生遭遇,倾吐半生沦落之苦和政治压抑之痛,感慨人事变迁,朋友零落的孤独。隐居,是一种不得已的逃避,是一种人格独立,操守自持的孤独,那份随性自然,宁静淡远的背后是理想夭折后的自我疗伤。这场春夜酣畅的“眠”,是诗人经历风雨之后的解脱,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于世辛酸与落寞。
时光静止

时光静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蕴含着珍惜人生春晓,不愿让美好事物过早逝去的感想,永远引起人们心底的共鸣。
cynic_ronne

cynic_ronne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妙,春眠,不仅指春天尚未苏醒。也指人在生命的春天不觉醒,不知晓。处处闻啼鸟。处处听闻感受春天来临的鸟儿之鸣,也指人感受生命春天般来临。夜来,指黑夜来临。也指人生没有光明失去光明的挫折时期。风雨声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花落知多少,是自然花枝花朵落,也指人生生命容颜的飘落,生命逝去!句句双关语意。春眠不觉晓,还有另一种意,春眠,春天已逝去。不知晓。处处鸟叫。后两句指夏天来临,人生已值旺季,然而坎坷颇多,多少花飞人逝的感慨!
小莉妈的美丽人生

小莉妈的美丽人生

世传孟诗多为五言短篇,概言山水行旅,颇有造诣,故与王维并称王孟。相由心生,诗心亦然。孟浩然终身不仕,并非无意做官,实乃机缘不至。四十岁游历京师,与宰相张九龄、王维已为忘形之交。有一次王维在家私自邀请孟浩然,唐明皇忽然来他府上。皇帝听说过孟浩然,就诏他来见,并欣然诵读其诗。刚好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怒对孟浩然说,你没要求要做官,我也没有弃你,为何诬蔑我?于是打发他走了。后来,朝廷的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起去京师,想荐他入官,孟与老朋友酗饮大醉,再次错过机会。史评“浩然为诗,佇兴而作,造意极昔,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又云,唐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惟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浩然也。春晓是孟浩然求仕之前隐居鹿门山时所作,当时孟尚未出山求仕,也未经尘风漂洗宦海沉浮,所以抱庸认为,不必对此中隐情过分掘凿,此诗就是一首描写雨后春景田园山水之作。诗起于春困之闲,尔后以鸟声说衬春嚣,三句忽省忆昨夜沈梦不知风雨,四句由满地落花婉道惜春之情。全诗清新质朴,诗心恬谈。如此而已。(图片摘自网络)我是抱庸。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欢迎切磋交流。
阳光朵朵

阳光朵朵

妙在于意境,人生不得意如孟浩然,将理想埋于田园,春耕夏收,让一颗心安顿!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风雨入诗歌,人生悲离多,我们习惯于“风雨人生”的慨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又如: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人生多有不如意,寒雨中盼归程,淋心彻骨寒,境凄人怅!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人在天涯,情切依依。孟浩然的这首诗,千古在于,给人正意新思,被人解读出:香梦诗,甜睡诗,雅梦诗,梦境诗,惜春诗,意象诗。轻风细雨,诗人香甜的梦乡中,觉醒诗意酝,风雨洗出明丽,风雨洗去可恨。一个风雨摇落春花,带走春光的早上,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风雨人生何以明,浩然春眠境自清,明朝又知花落期,那得心神闲安静!
Hesterhql

Hesterhql

谢邀!“非妙悟者不能道”,“妙悟”大概就是很高的境界了,不是一般人所能说的。丰子恺与弘一法师一起用斋,吃着一碟咸菜,就说:“怎么这么咸呀!”,法师说:“咸有咸的味道。”喝了一口青菜汤,就说“怎么这么淡呀!”法师说:“淡有淡的味道!”丰子恺大为感动,法师眼里,什么都好。读诗也差不多吧,同一首诗,有人读到深情,有人读到淡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那是因为各人的性格口味有异。春晓这首诗,我觉得不深不浅,不淡不浓,很和我的口味,因为我既不能妙悟,也不是一点感受都没有。
J_复古格子

J_复古格子

题主好,唐诗解说孟浩然的春晓一诗“非妙悟者不能解”,这句话很有见地。这首诗看是平平无奇,实则水深难涉,野狐不敢称“妙悟”,只是斗胆谈谈对春晓一诗的理解。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中的情景,我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经历和感受,因为熟悉,读起来感到很亲切。春天的早上,诗人躺在被窝里,外面的鸟雀喧闹。春乏夏困,还想继续赖床,群鸟乱啼,诗人没法再睡。起身走出房间,阳光满庭,积水一地,四处落英,一片残败。昨晚睡得太沉,不知何时变天,好花正红,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可惜风雨无情,真是令人伤感。诗歌主情,唐诗更是如此,但背后必有理趣,要有生活实景,要符合生活的逻辑。上面野狐解读的,就是诗人生活中的实景,诗歌所抒发的爱春惜阴之情就以此为载体,也就是借景抒情。但诗歌不可死读,哪有这样现成的景让你借来抒情,这是诗人把自己生活中许多片段汇集浓缩在一起,把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感悟渗透在其中而成的。这种情形在诗中很常见,诗歌多是这样产生的,即兴之作,眼前的景只是一个诱因,灵感源此而来罢了。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冰山还有十分之九都在水下,我们集体潜水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眠”有实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暗示,意思说人们对春天的感知是麻木迟钝的,春天已经到了,人们还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眠而不觉。人们感觉上的春天,要比物候上的春天至少晚一个月,春天一半在冬天,一半在夏天,稍微不注意,今年春天又完了。动物对自然的感知要比我们敏感得多,她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让自己越来越远离了自然。“春江水暖鸭先知”,家禽如此,鸟就更是如此了。春天是交配繁殖的季节,你可以错过,鸟是坚决不可以错过的,错过就会灭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鸟雀呼晴”,晴天鸟会更加活跃。到处都是鸟在啼叫,自然是天气晴好。“夜来风雨”是指昨晚天气突变,一阵风雨打落无数花瓣。真是风雨难测,世事难料;好花易落,好景不长。这是诗人多少年的人生感悟,包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但他不直接说出来,只是让你体会感悟,这点要比宋诗高多了,不教训你,你自己理解,最后好自为之吧。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孟浩然四十岁以前在鹿门苦读,为科考准备,对出仕为官,他当然是充满希望和热情的,古代哪个读书人不是如此。年近四十,想想,孟浩然会是咋样的心情,他伤感的岂止是春天,更多的是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命运。你要是在三十岁前真正读懂这首诗,你将来必然了不得;你要在二十岁前真正读懂这首诗,你将来必然不得了。可惜大多数人和野狐一样,要用大半生才能读懂这首诗。人生的不幸也常在于,我们懂得了如何更好的活着,可我们活着的时间一大半都不见了。
小紫_hk

小紫_hk

谢谢邀请春晓这首小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杰作。孟浩然是唐代山水园田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以五言居多,诗风清淡幽远,清新自然。.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这首小诗,可以说传诵广泛,家喻户晓。连幼儿都能背上几句。整首诗明白如画,反复读之,却别有天地。.初看起来,是写春天的早晨,朝阳明媚,诗人在酣睡中被屋外此起彼伏的鸟呜声惊醒,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道一夜间花儿掉落了多少?短短二十个字,如行云流水,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颂它,鉴赏它。二十个字的小诗,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欣赏,去捉摸….。唐诗解被选中1500多首,对孟浩然的春晓的解读,鉴赏.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语者不能道。又如《唐人绝句精华》中解评.“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借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文章夲天成,妙手偶得之"。春晓妙就妙在..一一春天有迷人的景色,有醉人的芬芳,诗人却不直写,不用眼看,却用听觉来写春。“处处啼鸟,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被此起彼伏的鸟呜声惊醒,百鸟爭呜,生气勃勃的春景,“处处"让人感到鸟儿之多,仅仅两个字,让人感到此起彼伏的鸟儿之多的艺术效果。“处处"二字妙哉!咽啾起落,运近应和,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春晓妙在一一后两句的联想,昨夜户外夜雨春风,纷纷洒洒,花红落地,沙沙声响。诗人用“不知一知",“知一不知"的线索,将春天的景色展現给读者。表达诗人对落花的惋惜,惜春之情溢于言表。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给人们留下了鸟啼无意,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这首诗不仅收录在唐诗解中,也是小学生必学的唐诗之一,被编入小学生教材。这首诗浅易好懂,明白如画。言浅意浓。情真景真。以听觉来想象,展示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将爱春,赞春,惜舂之情想系的淋漓尽致。这倒有点像李商隐的朦胧诗。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语。这种感情随着落花进一步升华,变为人生的回味与思考,一一舂光易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谢谢阅读,欢迎点评,互相探讨,各抒己見。
贼头

贼头

读孟浩然很遗憾,不曾阅过唐诗解。“非妙悟者不能道”,的确是“不能道”。庆幸的是对春晓并不陌生。不知其妙,不可乱”道”。春哓一诗妙在何处?诗旨何在?这些都能在诗词欣赏的相关诗篇中觅得答案。有说”构思巧妙”的;诗旨是“爱春更惜春”;有说“妙在写春景不写所见,而是写所闻所想”;有说妙在“叹落花而惜春”;有说是暗写”清淡的隐逸生活,春晓是随手拈来的天籁之作”等等。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我只想从孟浩然的相关诗篇中泛读一遍来加深对春晓的理解。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进京应试,落第而归。曾漫游吴越,在张九龄府中做过短期的幕僚。令人费解的是:四十应试,落第而归。难道是孟夫子的诗文“火候”还嫩,不够老道?非也!据传,孟有一次到好友王维处,忽然唐玄宗到来,玄宗原闻其诗名,令其献诗。孟诵“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朕未弃卿”,由是放还。“落第而归”,原来如此。仕进之门堵死,诗人才漫游山水,继续过田园生活。就是这首岁暮归南山惹怒了玄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不才明主弃”,“不才”这本是自谦之词,并没有说皇帝不对。无才之人被明主所弃也正常。但是玄宗的理由是:你孟浩然不仕途,怎么怪我不用你呢?“多病故人疏”也是常情,可是把这两句诗联起来细嚼就嚼出祸事了。于是孟浩然回家去过隐逸的农家生活也不错。春晓就问世了。闲适的农家生活诗人早已习惯了,心情舒展不免有些懒散。因此才会出现“春眠不觉晓”的状态。“处处闻啼鸟”,只是听觉感观,并没有产生视觉。而“夜来风雨声”也只是对入夜时就听到的风声雨声的记忆,并不是眼前景物。“花落知多少”。这句不经意地设问其含义深藏。仕途畅通也许不会关注这花落知多少;平步青云官高位尊红极一时,终究有告老返乡的一天。诗人把这些懈透了看淡了,诗的反映就清新而自然闲适而平淡。平淡得世人读不出是在对官场的轻蔑,对田园生活的誉赞。以一己之见,这不仅是春晓这首诗的运用之妙,也是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一大特点。
Oggy

Oggy

我是这样理解的,诗人一入句词,就成家喻户晓,老少暂传诵的美句。他懂得四季人文特色,巧妙构思。人们春天贪睡,往往不醒天明,这是这个季节温暖宜人的结果。诗人巧妙构思,成千古绝唱。结尾花落知多少。大凡花痴都知道,雨后。再好的花都会被雨虐凋。这是诗人,对植物悉性的通达,细致入微的了解。我喜欢这首诗,就是对这两句独钟。
阿敏

阿敏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