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中的这几句有何深意?

提到的作品

[作品]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

张景、张松辉

[作品]说文解字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

[作品]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是解放以来,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附有《笔画检字表》的大徐本和段注本的《说文解字》,为读者提供了两个很好的读本。但基本的检字以笔画为序编制,同画字按《说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部...

许慎

[作品]三字经

国学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此,我们出版了这套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国学读本:《三元启蒙丛书》。《三字经》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三字经》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已有了较多的版本。我们所出版的这本《三字...

郭丹、涂秋生、舒晨|绘画

最新跟帖
luyixiaohan

luyixiaohan

完美的德,不是为显着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而是因为为道而有德。虚伪的德,为了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的装,作秀。完美的德,遵从于道,所以能心想事成。虚伪的德,背离道,必定会无所作为。尚仁者不求回报,将仁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去遵守,以仁的言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尚义者欲求回报,以义的言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尚礼者,以礼所规范的言行模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要求别人有礼而得不到回应,就生气,抱怨、发牢骚,摔东西。所以失去了道,德就是真伪的。没有了德,仁就是虚伪的。没有了仁,义就是虚伪的。没有了义,礼就是虚伪的。虚伪的礼忠信最薄,是祸乱之首。

fishcuicui

fishcuicui

#泛文化写作班#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地38章,原文较长,

全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故去彼取此。

全文提要

本章是德经第一章,是对整篇德经的整体概括,老子站在宏观立场,对“德”进行了阐释。老子的“德”不同于孔子认为制定的伦理之“德”,这里的“德”是“道”在人生层面上的体现。

老子又把“道”在人生层面而的体现,划分为“上德”、“下德”两个范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顺道而为之,与“道”契合;“下德”,顾名思义,层次较低,等而下之的意思,何故呢?有人为因素。下德又包含“仁”、“义”、“礼”几个渐次降低的层面,层次愈低,离道愈远,“道之末”。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在本章里对“礼”进行了严肃地批判,因为在老子看来,越是繁文缛节的“人为”因素,越是悖道害人。所以,老子在本章要表达的就是:返璞归真与无为的“道”,以达到“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境界。

本问题章句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指体道者,得道者,最有道德的人。这个“德”,可以借助王弼的解释,德即得,得到了“道”的真谛的意思。“不德”不是不道德,而是“上德”者的心思言行唯道是从,自然而然,率真无为,只是出于遵道而行,而无表现其“德”的主观意愿。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并没明显的“德”,但却是真德、大德、上德。

“德”,在本章里是名词动化,为意动词,即“以为有德”的意思;“不德”,则是不以为有“德”的意思。实际上是不显现其德。上德,是“道”的体现。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有德的人,先天本性合道,但后天环境将其德磨掉了,需要靠道的约束,才能做到近乎道、合乎道。这个下德与上德相比,是多了一层“强制的约束力”,并非天然的、自然而然的属性,所以是是下德。这里的“不失德”,有“离不开”约束的意思。

章句延伸

“道”具有对德的根本规定性,是德的本源。而“德”是“道”的具体体现,是遵循道的规定性并行使道的规定的,二者之间有规定和被规定的关系。

上德之人,以“道”为根本遵循,思想、行为惟道是从,不做作,不虚伪,“人为”即是“伪”。“道”以“无为”为宗,不带有任何主观刻意。而下德之人,是有所“为”的,这种“为”带有强力的主观刻意,比如接下来说的“仁”、“义”、“礼”,无不是人为造成的,不管这种人为因素的愿望多么美好,都是与“道”的“无为”背道而驰的,这种规定性越详细越具体,离开“道”的本意就越远。老子认为,仁、义、礼的出现,正是社会背离“道”的实证。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仁、义、”在“道”失去的情况下的临时替代和补充作用。当社会整体归于真力大道的时候,这些具有临时替代和补充作用的仁、义、礼就会被淘汰。

晓丽

晓丽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先说句闲话:道德经每章都不长就不要单拿出来讨论了,何必再断章取义。

原文出自

甲本(38)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这里说的【不德】,指的是上德以“道”治天下,不宣讲德而有德。

这里的【不失德】,指的是下德不以“道”治天下,虽宣讲德而无德。


有人把这里解释成具体的指代【上德的人】【下德的人】【贵族】【平民】等不同阶层的人的区别,是一种狭隘的解释。

这一章依然说的是大的层次,参照后文就看得见在讨论道德仁义礼。

所以失道后就宣讲德,失德后就宣讲仁,失仁后就宣讲义,失义后就宣讲礼。“礼”是道、德、仁、义、礼的末端,是最没有忠信的东西,用礼治天下表明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已处在最混乱的时候。

以前的书中有关用礼治天下的记载,那都是“道”的华丽的外表,也是最容易迷惑人欺骗人的东西。所以大丈夫学习恒无名的道“居其厚”,而不学习以前书中记载的礼“居其薄”;用道治天下“居其实”,而不用礼治天下“居其华”,所以去彼而取此。

尤其跟着就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还是在说“无为”或“为之”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nicole_cao

nicole_cao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01

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首先要弄清楚“德”字的含义。“德”,起初没有“彳”旁,是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惪”(音同德)演化而来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也就是说,“德”就是心存善念、无愧天地,恩泽利他、成风化俗。

而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的“德”,主要的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02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惊世骇俗的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观点,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在老子看来,上德之人不囿于世俗道德说教的约束,而是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因而看起来是没有道德的,但这却是真正有道德的;下德之人拘泥于世俗道德说教的束缚,处处以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苛己责人,看似没有丧失道德,其实却是最没有道德的。

可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的几个“德”字的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其中,“上德”、“有德”、“下德”、“无德”,这几处的“德”是指道家哲学主张里践行自然无为天道的有道之人的修养品行;而“不德”、“不失德”,这几处的“德”,指的是世俗的道德说教。

03

这里,老子所表达的意思,与《道德经》的主旨密不可分,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无为之天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因此,在老子看来,真正有道德的人是顺乎自然无为天道的人,而遵循世俗道德规范约束的人恰恰是没有道德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表达的含义,与《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即都主张顺乎自然无为之天道。

cqnyfz

cqnyfz

楼主好!《道德经》第38章的这四句是总说“道和德”的关联性,指明“道不离德、德不离有、无也是德、德也为真”的思想。你的疑问是没看懂首章“道、无、有”三字关系所致,这是贯穿全经每句话的隐藏红线。下面由此简析几句,供参考。

【1、解读关键】

有四点:(1)先要明白“道”是万物之源,“德”是道所起的作用;道无形,故德也无形。因“道”无矛盾性,故“德”也无矛盾性。(2)因此,“上下”不是矛盾含义,“上”是无上,无上德=道;同理,“下”是无下,无下德=道。所以,上德、下德都是“道”的别名,这个“德”指德之体。(3)“不德”的德指“德之形”,“有德”的德指“德之用”,“失德”的德指“德之用”,“无德”的德指“德之形”。(4)“德”字在四句话里,有三个含义在混用,即分指“德之体、德之形、德之用”。

【2、字面意思】

连起来看,大意为:(1)“道”是无形的(无),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德”也是无形的(无),就叫“上德不德”。(2)但“道”不会因为无形而不起“德”的作用,“道”永不离“德”,就叫“是以有德”。(3)道和德是一体的,即便在“道”化身为万物(有)时,所发挥出“德”的作用也不会消失,就叫“下德不失德”。(4)又因为“德”也是无形的(无),故在万物表面(有)也看不到“德”的作用,就叫“是以无德”。

【3、为何对“道德”两字要曲折表达?】

原因有两个:(1)道与德为一,本不能分开讲,为宣说这个秘义,老子不得已,做了文字处理,把道说成“上德、下德”,但还用个“德”字在里面,显示“无分别”之意。(2)道的真性是“无”,德的真性也是“无”,但这个“无”不能言说、思维和表述出来,因为若能讲,“无”就变成“有”了,故要同时提“德”的三义(体、形、用),将“德”和“有”区别开。也就是说,凡是能被人体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认知的,都叫“有”,在首章里已明说,“有”是道的假性,在此不能与“德”混谈。

【4、四句的思想性】

主要是四个:(1)“道和德”都无形,不能旁观,也就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见,故勉强讲出来,是暂时假说,非真义。(2)“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也是“德”的属性。(3)“道和德”是一体,“有和无”是一体,不能因为分开讲,就当成对立的两个看。(4)“德”藏在“有”里,人有智,才能证悟,而不能因“德”无形,就否定之。

总之,道以“德”显示益世性,德以“道”显示存在性,同理,德以“无”显示永恒性,以“有”显示遍在性。明白此义,就知“道是万物,也是人身;德是万用,也是人慧”,故道在人心,德在人行,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yatou_mo

yatou_mo

“德”是道家为了选拔合格的“黎民”(奴隶)成为“国人”(奴隶主)的一种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国人”数量不足,无法有效镇压反对势力的问题。

“德”音,与我们人类奴役牛马时,发出的是一个声音,就是说,意味着这些人可以由“黎民”变成令行禁止的“国人”,也就是“德”人。

居于“德”人上位的“德”人领导者,并不取决于他的“德行”,而是因为他不以一般“德”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维护“国人”(道家)的统治要求,这就是最大的“德行”了,而所谓的“德行”,只是经过“国人”领导层的同意,专门给普通“黎民”看的。

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实质含义。

居于“德”人下位被领导的“黎民”,则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要求他们不脱离“上德”的领导就可以了,他们的本质是没有所谓的任何“德行”的。

这种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德”人,服从“国人”代表道家指挥的特殊的“德”人,就是我们后世称之为的“儒”,他们的群体,就是“儒家”,而包括居于祭司阶层的道家,信众阶层的儒家共同形成的宗教,就叫“儒教”。

正因为如此,《道德经》的德经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儒经,黎民经,是儒家的理论根源。

双色猫眼se

双色猫眼se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解:真正有道德的人,没有道德的观念(执着),为人处事一直在智慧(无为)的道上,被世人恭敬为有德。一直想有德(学好)的人,心里一直保持道德标准(坚持己见、执着),做起事来努力达到内心的道德标准,而损伤别人(为富不仁),就是没有道德。

挣钱总是想着钱,做什么事都看钱,有钱也看不见,有钱幸福也很短暂,总有挣不完的钱。用心把事做好,快乐了自己,也于人方便,没想过太有钱,总是有花不完的钱,有多少能力成就多大的事,厚德载物。

在xia雨

在xia雨

修道古之圣君,居道无而用德一,其德无上,故曰:上德。

上德圣君以无为为宗,不以德教化子民,尊循自然,子民安居乐业,自作自息,其德不可见,而合于道,故曰:不德。

上德圣君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风调雨顺,子民生活无忧,心身康健,民得以全,是以有德。

下德者,其修道的层次不及上德,下德之君的修炼层次,不能抱道守德。德一已经朴散为五,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德的完整性以丧失,惟恐失其德,为了防止德的流失,行有为之教化,子民可见其德,可见其功,故曰:不失德。

下德之君有为,并有意表现他的德,故曰:无德。

上德之圣君,行无为之治,法道之妄静,因循自然,无所改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因而为之,无所为而为之。

午夜普洱

午夜普洱

听人说,古代的德和得是相通的。上德不得,是以有德,我理解是不想得到却偏偏能得到,这就是上德。下德是刻追求得到,却得不到,这就是下德。

阿狸爱旅行

阿狸爱旅行

个人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是说真正有功德的人或事,是如同大道一样,不管仁,即没有吉凶祸福的私心。因为无私,没有功德之心,自然而然,所以才是有大功德者。

用白话说就是,做好事纯属下意识的行为,压根没考虑过啥功过得失,这是真功德。

再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的人因为紧守仁德,以求功德,因为有仁之念,有吉凶祸福之私心,有私心做的好事就不算真功德。

许你一世安宁

许你一世安宁

春秋时的德是才能。侧重于交往的才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等才能不以才能为意,所以越有才能;下等才能从未忘记那种才能,所以排斥外物再也没有新的才能,渐变一能或无能。

最高才能不吝其能,随性而为。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当时哪里是先着意学习夸张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再写诗?性情所至,任性挥洒而已!今人剖析许多语法修辞手法,写得有李白尽兴动人?王羲之写字,按后人什么侧锋按顿提概念写而迟钝的话,还如此流畅?美人天生皱眉处,总胜东施效颦不止一点点!

无敌小宝乖

无敌小宝乖

上德不德是已有德,勿须刻意道德。下德不德是无上德,仍须努力求德。这事可联想到济公吃肉的事,应人家已有了上德的德,所以下德的德人家就不在乎。

马小莫

马小莫

德即德也,上得不得,像马云是不用发工资的,但实际上他得到最多。下得不失得,下面的员工每个月都得到工资,但到年底,口袋空空,还是没德

瞎玩

瞎玩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远报儿女,近在己身。

多做善事,增福增寿。

日行一善,行善积德。

claudiashao

claudiashao

从孔子问道于老子就能明白此话真意。但先要把孔子与老子学说学个大概。学孔子已是不易,要学《三字经》,《弟子规》等辅助课程。上德是直接依道的,可谓道的外化。下德必先从人的普遍遵循的德说起,需天天提调,日日反省,曲不可与直相提并论。而下德不停积德,上德终可得,这是渐修。而上德直通于道,属顿悟。

加拉太熊

加拉太熊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