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算不算百书之首?为什么老子仅凭借《道德经》一书,就可以称为圣人?
燃烧吧小鸡腿
《道德经》吸取了《易经》部分智慧,《易经》才是百书之首,还有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老子是太上老君,不是圣人是神仙。
儒家的排名是:小人—人—君子—贤人—圣人。
道家的排名是:恶人—人—道人—真人—神仙。
佛家的排名是:坏人—人—罗汉—菩萨—佛祖。
在外国,称老子是自然科学之父。
圣人的标准是没有道德缺陷且有高级智慧的人,为后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实际功劳。相当于道家的真人佛家的罗汉。
其实老子出函谷关去寻找世外桃源后,就一直没有回来,所以我们后来佛道儒三家发展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后,道家就把老子借去当神仙了,主要是我们大家都承认他是神仙。道家为什么衰败,其实就是后继无人,观音菩萨本来是佛家的,后面也被他们借去了,其实孔子也是他们的神仙,在古老的家仙(有的叫神龛有的叫香火)排位上有孔子的排位,叫什么大成至圣,但是我们不承认他是神仙,牛魔王也有排位,反正是他们道教的人给我们写的。
儒家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不赞成有神也不反对有神,所以最高级别就到圣人为止。道家佛家研究人与神(外星人)的关系,所以最高级别是神仙佛祖。我们传统文化现在又是佛道儒为一体的文化,把老子说成是圣人最少是降低了一级。
捊泩婼夢
老子其人:原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国人;生于河南鹿邑,任楚国史官,生卒不详……大家知道老子也就是源于他的“五千真言”,也就是《道德经》一书。老子被誉为“第一圣人”,也是与时代背景有关……
老子的年代正处于春秋时期,当时正是诸子百家还未门立,老子任史官,几乎阅遍天下典籍,博学以被天下认可……学徒也广布四海,其中就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我们在来分析一下这“五千真言”~《道德经》:《道德经》的主旨思想来自《易经》,《易经》也叫变经,被誉为“群经之首”诠释“变化之道……与《易经》一样,《道德经》也是从非常宏观以人的角度来看待理解“自然”,奠定了为人的准则就是“德”……
“道”为何物?老子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一种神秘力量,支配着万物生长与衰弱;但从不主宰操控万物,老子认为它是由“阴阳”交互而成…及“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在人的身上,道的体现及为德。老子举了个例子~“水”,水是万物之中最“善”最“柔”的物质,“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万物,但水从不居功,处处放低自己身位,不与外界争斗,不贪图获利。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慈善”与“无私”……
老子的思想在于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又从“自然”的角度为人奠定最高准则,以至于后来诸子百家都要参考这部《道德经》……也逃过了始皇焚书坑儒的灾难……同样的,更是我们文化思想的启蒙之作!
惊鸿醉雪
短短50OO言,已去二千年,
虽然年已久,读之代代传。
上善本为道,无为法自然,
阴阳皆有律,违者道之反。
只要老子见,它书不想看。
道中总有道,道里法无完。
宇宙道中理,太极法又玄,
恍恍惚惚悟,恍恍惚惚传。
心灵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我研究什么,我专攻什么,我崇尚什么,我爱好什么,我信仰什么,我追求什么,那这一类的书籍就是我的百书之首。儒、道中所产生的圣人,都是后人追封的,儒家、道家对圣人的认定并无验证的标准,一个人的知见,语言和行为超越常人,他就是圣人了。老子对自然界、对人文,对社会的洞悉程度超越了凡人,所以就是圣人。五千言的巜道德经》,开篇即不同凡响,一鸣惊人,让人云里雾里,恍兮惚兮也!自古以来,人们对道德径的理解千差百异,道德经的开篇第一节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借此话题,也试着探索一二,作抛砖引玉之谈。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道也”。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道是变通的,不是恒常不变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道是什么?道是与宇宙、大自然相通的路径,所以道家和其它宗教把修行称之为修道,修行是按照相关的方法去体悟、契入,通达这条路径,所以,那些修行有成的称为“得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名字,名相。人们为一切事和物都取了名字,名字可以便用,但是名字也不是恒常不变的,比如说,“蚕”,吐丝后成为茧,茧剝开后,蚕的本体却称为“蛹”,麦子磨成粉称为面,面团蒸熟了即称为“馍”。面团拉长放入油锅炸一下,叫“油条”,“油果子”。“铁”,通过加工,成为各种名称的用器。“云”可以成为雨,雨水汇集成为江河大海,可以形成滚滚浪潮.......。当然事也一样,是变化的,分明看到张三在喝茶,可一会儿他不在了,喝茶变成打球了。一个男人,通过手术后,变成女人了。等等,以此类推,所以“名”,也不是恒常不变的。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汽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下凝为地。混沌初开,地球尚未形成之初,浑浑噩噩,模模糊糊,一片虚无缥缈,什么也没有,所以“无”,名天地之始。大地形成后,渐渐的有了生机,有了物种,这就是“有”。通过“有”的发展和变化,有了万物,所以“有”为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徼也”。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所以,当大地处于虚无缥缈的时候,人们将会去分析它的形成和发展,眇,小也。从分子,原子,离子,去剖析一切物质的本源,真相。恒有,欲以观其徼也。恒有,一切物质,物种的生成,人们将去认识它,追根溯源,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只有认识它,才能利用它。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地由无成有,无和有,其实就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真的是玄之又玄呀,奥妙无穷呀,知道宇宙间,大自然的一切深奥、神妙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开启进入自然科学的门道。
几千年前,老子能有如此这般的智慧,就不奇怪为什么称他为圣人了!
胆小唬
《道德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作者: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东周末年,老子归隐,途经函谷关时,遇守关长官尹喜问道,老子遂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以道为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乃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变化运动不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对中国的哲学影响深远。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一书所含思想博大精深,堪称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世人读之,各有所得。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与人生的真意唾手可得。哲学家从中洞察天道,军事家从中参透兵法,政治家从中得安邦定国之策,大志者从中建功立业,淡泊者从中养生延年。总之,读懂了道德经一书,进可治世兴邦,退可顿悟人生。
隽永的小米粥
谢邀,没听说《道德经》为百书之首这种说法,只听说易为六经之首,而这种说法是以正统自居的儒家经典的排序。《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鼻祖老子所撰,原称上下篇,到汉代才称《道德经》,东汉创立道教后,被奉为道教的祖典。如果按这个体系讲,《道德经》就不仅是百书之首,而应是万书之首。因为在中国古代除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大型丛书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大型丛书道藏,现存的《中华道藏》是明万历年间编辑的正统道藏和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加上历代亡佚的古籍,何止万种。《道德经》虽只五千余字,但是它讲了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个是怎样认识世界,这就是″道"。另一个是怎样改造世界,这就是"德"。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影响了中国人近三千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很少称老子为圣人的,因为道家学说是帝王之术,讲的是求变的途径和"非恒道″的方法,一般密而不宣。改成《道德经》后,将人们引到修炼成仙的宗教中,也不称为圣人,而是称为真人。圣人的宝座被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坐了。
咖啡胖老鼠
《道德经》是上古哲学之书,从探索自然规律入手,悟出了治国之道,比孔子思想更为深遂。孔子只强调有为,忽视了无为,老子强调无为,是对当时现实中诸侯你争我斗的否定。例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最大的争,被誉为最大的智慧。老子从简单的自然现象入手,把深奥的道理讲出来。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相互之间是有很大空间的。老子讲的“道”,既是自然之道,也是治国之道。有人说,文景之治,是老子理论的最好铨释,是汉武帝破坏了“道”。事实上,文景之治也非无为,其实,“无”和“为”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老子曾说,做房子,砌墙开门开窗,就是为了一个“无”字,就是房子里的空间。反过来想,如果不做房子,那房子的空间从何而来?所以,文景之治,也是治,也要出台许多措施,例如刘邦修订法律,杀人者死。平定七国之乱。所以,我认为,老子讲的道,应该是要留下空间,这个空间应该是道的重要内涵,留下空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绘画,就要留白。做行政管理,更应如此。包干到户之所以受农民欢迎,就是给了农户极大的自主权,自由空间大了,生产积极性就上去了。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成功,是给企业极大的行动空间,企业有了自主权。只有把政府的管理与市场的自主运行结合起来,就是老子讲的“有为”与“无为”的统一。这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解释得通了。老子讲的“道”就是事物的矛盾性,即对立统一规律。“道可道”其意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非常道”其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名可名,非常名”其意就是:任何事物都有规律性,但规律都有特殊性。所谓“道”,就是阴阳,也是有与无的关系,实则讲的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君主治理百姓,有道可行,但又不能固化。一切要以百姓的生存空间为根本,不要侵犯百姓的私权。“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也好理解了。意思就是:一方面,要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归零。因道中的为与无,增加一个必然损害另一个,只有做减法,无为而无所不为。现实中,往往是为损害了无,例如,城里的房子太挤,沒有了空间,人就会感到很压抑。美国的总统不管州长的事,这个不管,就给了州长自由发展空间,各州的竞争力明显增加,反之,如果大包大揽,各地都只伸手,动力就不足了。
sunyi1412
的确很经典但要说第一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它也是近现代的解读才有了新的定义历史上除了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外没看到实际应用即便历史上曾经把道教订为国教时它的学说也没看到有应用也没更大发展 后来虽然出了几个道教人物影响也不大比如文子通玄真经 抱朴子等在说道德经本身就参考了黄帝书易经等 而孔子也是继承发扬了这两部经典也许孔子的存在掩盖了老子的光辉吧
JK所说
没看过,但古文今人的理解本来可能面目全非了。主要是被道教神化了,当成祖师爷了。封神榜的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中大师兄吗,西游记的太上老君吗。
幺言幺语
老子一本正经怎不能为首?
鱼儿fish
谢谢邀请。搞错了。儒家称圣人,道家不称圣人而称真人。
阳光下的雪人
经我几十年的研究验证,老子的的确确是人类哲学的最高智慧,至于圣人,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详见拙作:四字老子圣典
导读:
1. 老子是天下第一成功学,你读老子是为了你该得到的最大成功;
2. 老子思想前后一致、绝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3. 老子不但放诸四海而皆准、而且全篇八十一章每一句都适合每一件事;
4. 更适合你的每一秒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