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话,该怎样理解才对?

kathleencyt
刘备死不瞑目!

szxbyh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涕泗横流地对诸葛亮说:“…阿斗无能,你的本事比曹丕还大!如若你认为他值得辅佐,就好好辅佐他吧?如果你认为他不值得辅佐,那你就自己当皇帝吧!”这话听得诸葛亮真是毛骨悚然,连忙向刘备表示了绝对的忠诚:“臣自当忠心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刘备在临死托孤于诸葛亮时,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是因为刘备有几个方面的忧虑,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做!
一、刘备身处乱世之中,曾经饱经了风霜雨雪、世态炎凉!识人、察人的本领很强。在其建在时,之所以能够取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乃是由于有大才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的才干与本领刘备自然深知——说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二把手”是毫不夸张的!并且关羽和张飞都不在了,刘备集团的核心除了刘备自己,也就只有诸葛亮了!现如今,刘备己经将要命尽了,那么还有谁能够“压得住”诸葛亮呢?既然己经是这样了,那么何不先行试探一番,观察诸葛亮的反应之后,再做定夺呢?
二、刘备这话也是为了消除因为自己拒绝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东佂孙吴,而造成的两人之间的隔阂——你看,我老刘都对你孔明如此推心置腹了,你还能不感激涕零地为我儿子“保驾护航”吗?并且蜀汉内部的“本土派”和“外来派”之间,一直是有矛盾的!只是赖于刘氏的“正统地位”才得以制衡。以后也只有依赖孔明的智慧和权力才能予以压制了,孔明是否能“一忠到底”呢?不试怎会知道?
三、刘备这话更是为了让诸葛亮回忆起,两人的共同奋斗历程!告诉他:你的大功我可没忘,可你也别忘了,是谁发现并给你提供了发展舞台?是我老刘!而且我老刘家的天下可是“大汉”的旗号!你孔明纵使再有能耐,也得“守规矩”。否则你便是想夺了我儿子的位子,也会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导致人心不服!
四、刘备这话还有“敲打、提醒”诸葛亮的意思:现在的天下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下了!北边的曹丕早己篡汉建魏,而东边的孙权早晚也得称帝自立!你孔明不是心怀“兴复汉室”的理念吗?那好,如今的汉室旗号可就只有我老刘和犬子刘禅了。你孔明如果还想坚持你的崇高理想,可就得继续坚持“拥刘、保刘”路线不动摇!否则,就会因內有人心不顺之虞,外有魏吴觊觎之心,而导致你孔明想取也取不了我刘家的江山!
其实刘备还是清楚诸葛亮的忠诚的,因此在诸葛亮向他表示了忠于刘禅的决心后,刘备即令刘禅认其为“相父”,以厚结诸葛亮之心。
而且刘备还对刘禅的救命恩人,赤胆忠心的赵云,大打亲情牌,促使这位比较接近诸葛亮的大将,也一诺千金的向刘备表示了忠心!
总之:刘备的试探是有效果的,他使得素来重视名誉的诸葛亮、赵云等,除了继续拥护幼主阿斗以外,别无它路可走!老谋深算的刘备也终于可以放心的离开人世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各位朋友互相交流。】

无量胖胖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大部分应该是肺腑之言,是大实话。
刘备原先就是个织席贩履、摆小摊的,后来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偌大的基业从何而来?无非是巧取豪夺、连哄带骗弄来的。
天下就那么大,资源就那么多,有人从街头小贩成了帝王,必然有人从王侯贵胄沦为阶下之囚、冤死之鬼。
玩了一辈子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和各路高手频繁过招,刘玄德算是把厚黑之学给参悟透了,他是最清楚人世间的阴暗残酷的:汉室江山是如何落入董卓、曹操这些奸雄之手的?袁绍袁术兄弟又是如何败亡的?刘表刘景升父子是怎么玩完的?孙权父子兄弟是如何起的家业?…………胜出的都是绝顶高手啊,不要说材质稍次一点的会死无葬身之地、下场很惨。就是人精中的人精也得是九死一生呐!曹操曹阿瞒多少次绝望地得直喊:“吾命休矣!”
周瑜,也是个人精啊,不照样被气得吐血而死?高手之上还有高手啊。
曹阿瞒与其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无论是政治上的地位还是文学上的成就,都对文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被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尤其是曹植曹子建,深受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推崇和膜拜,他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即源于此。
只可惜,这是文人骚客们的评判,一代奸雄根本看不上这样的排名——“生子当如孙仲谋”,在曹阿瞒的眼里自己那被后人跪舔的儿子远远不及孙权孙仲谋。有了这样的儿子,何愁宏图不会大展?何须临死托孤?这小子不但能继承先人的祖业,还能够把它发扬光大!比先人厉害得多!曹操对这样的人物很是欣赏啊,所谓惺惺相惜:他曹阿瞒不就是这样的人嘛,刘备也是这样的货色呀!曹丕、曹植兄弟虽然与孙权、刘备差着行市,倒也能勉强应付得了。
而阿斗是什么材质、什么智商啊?不要说和乃父、孙权、曹阿瞒这些奸雄、枭雄相比了,也不要与曹丕、曹植兄弟这样的人杰相比,就连普通人阿斗恐怕也是相比不了的——“扶不起的阿斗”,以这样的大名闻于天下、彪炳于史册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个人呢?以他这样的天资能和那些顶级的高手、厚黑大家在一起玩吗?!
江山社稷不是留给谁就是谁的,他不是那块料,留给他就是在害他——汉献帝一看见曹操就害怕得发抖!他的材质比阿斗可是要强上几十倍、几百倍的呀。那又怎么样呢?不照样当了一辈子傀儡吗?
所以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所说的话,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了的——一个在刀尖和案板之间翻滚了一辈子的老油条是最清楚丛林法则的:曹丕曹植兄弟不也“煮豆燃豆萁”了吗?在实力和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手足之情、仁义道德、君臣之谊可讲,就是你死我活!
王莽隐忍了几十年、大半辈子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皇权王位嘛!诸葛亮是不是这样的人?天知道!刘备在,能够降伏、驾驭得了他;刘备不在了,谁能镇得住他呢?!
而且诸葛亮是人精中的人精,还没有出山、在草庐之中已经把天下大势、各路英豪分析了个底儿掉!人情事理、江湖险恶、尔虞我诈的东西他比谁不清楚啊?刘备的家底薄,好多强取豪夺的事情都是诸葛亮帮助完成的:想当年他们君臣合谋借荆州、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一路走来,借鸡生蛋的买卖可是没少干——阿斗行吗,能和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默契配合吗?这样的废柴,人精愿意忠心耿耿地辅佐吗?
刘备心里想的什么,诸葛亮心知肚明——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当着明人不说暗话,刘备装了一辈子的仁厚长者,演了几十年的戏,临了开诚布公地说一回实话、真话:您要是有那个耐性、那个心情,拜托您辅佐阿斗;您要是想做蜀汉皇帝就取而代之吧,只不过看在几十年交情的份上,您不要伤害那个傻子,他不会对您有丝毫的威胁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最无可奈何的时候,才会说出最真诚、最实在的话。
当然,要说刘备话语里没有耍心计的成分也不尽然——毕竟是玩了一辈子的心计了,早就炉火纯青、习以为常啦。

立青老师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至白帝城。
戎马一生的刘备率十万大军竟然败于一介书生陆逊,而陆逊的还有一个令刘备痛恨的身份,他是袭取荆州并斩首刘备倚为股肱之臣的上将关羽的帮凶。
又羞又气的刘备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越发加重,危在旦夕。
为了预防万一,他先将以军事才能出众且有文治才干的李严从后方召来,委以尚书令一职,兼管内外军事。而后又将诸葛亮召来托付后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太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是因为刘备这最后一段话,让后人如堕云雾之中。
蜀汉,是刘备千辛万苦飘零大半生拿命换来的。他说出的这段话,等同于将皇位继承权直接交给了诸葛亮。
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引发了诸多的讨论。
主要有几种说法。
第一,刘备说出这段话。他是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攻击诸葛亮的短处。
刘备识人用人方面极为擅长,他一个贩卖草鞋的落魄宗室,依仗识人之明,聚拢了从全国精心挑选的人才,一步步达到了诸葛亮为其筹划的“隆中对策”,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有知遇之恩的刘备,感激涕零。
刘备的这番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套牢诸葛亮,赋予其莫大的权力,不惜举国托付,让诸葛亮在一展所长之时,竭力辅佐蜀汉王室。这与诸葛亮的毕生信仰和追求较为一致,从而断绝诸葛亮生出谋逆之心来。
第二种,认为刘备赋予诸葛亮了选择权。如果刘禅的才能不足以担任一国之君。那么,诸葛亮可以废掉刘禅。效仿西汉霍光废弃无道昏君,延续先帝遗志富国安民,而后再征伐外患,直至终定大事。最后,在其余刘备子嗣之中,选择贤明人才,继承大统。即自取,自行选取。
第三种,影响最为广泛,出自于《三国演义》之中的说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所有的说法,都围绕着不才两个字。也就是说,刘禅的才能不足以担当的时候,诸葛亮可以自取。
那么,刘禅的才能究竟如何呢?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由此可见,刘禅的才能至少是获得了诸葛亮的认可的。
所以,诸葛亮在听到刘备的遗嘱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至此,刘备获得了诸葛亮的承诺。
但是,刘禅的才能,刘备并不是完全放心的。他在慰勉刘禅之时,紧接着说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当然了,父辈关切下一辈的成长方向,是人之常情。但是刘备话语里突出了有关德的方面要求之外,还特别指出了言行举止的要求。可见,刘禅虽然智力度量基本符合要求,在德行方面还有所欠缺或者说不足。
他对刘禅是否在他之后,能否胜任国君,还有所保留。
那么,刘备又做了什么?说给诸葛亮的自取究竟是什么意思?
刘备临终前,曾将刘禅之弟鲁王刘永特意召来并嘱咐道,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其实是在安排后事之后的后事,让刘永与诸葛亮朝夕相处,一是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二是显现刘永的长处。
鲁王刘永,最大的长处是刚正。
黄皓是史上有名的奸佞,刘禅十分宠幸他。刘永憎恨黄皓却不遮掩,由此遭到了黄皓的诬陷,刘禅开始不断疏远刘永,以至于十多年都没有见过刘禅。
也就是说,刘禅的才能并没有完全被刘备认可,迫于当时蜀汉政权内部党派林立,外部与篡汉曹魏不两立,与东吴有杀将夺土之恨。这才不得不立刘禅,防止外敌环视,内有嫡庶之争,蜀汉会在旦夕之间破灭。
不得不立刘禅为嗣君。
而在与诸葛亮交代完后事之后,刘备又安排鲁王刘永亲近诸葛亮。可见,刘永是提供给诸葛亮的另一人选。
但为了防止这个特意安排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以及刘永过于表现自己,造成诸葛亮的错觉以及引发刘永的非分之想。刘备特别加了一句,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避免蜀汉内部出现纷争,进行内耗。
这就意味着,刘备自始到终都没有将皇位转交给诸葛亮的意思,而是一环扣一环的在为诸葛亮提供,可供选择的人选,而达到刘备与曹魏交恶,东吴断交争土之后,安国成大事。

极速蜗牛
不让我独揽大权,又要让我鞠躬尽瘁;担心我谋权篡位,又想叫我竭忠尽智。除了这么说,还能怎么说。
从我目前的认识来看,这是刘备最后一次收买人心,给诸葛亮的竭忠尽智上了最后一道紧箍咒。
君王在临死前,最怕的就是:自己辛苦一辈子创下的基业,落入他人之手。
临死前,他们既有对世间的留恋和不舍,又有生命垂危、不久人世的无奈,更有身后之事不可为的不甘。
这一点,很多影视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孝公在临死前,企望上天再多给二十年,完成秦国大业;秦惠文王老年多病之时,哭求嬴疾帮他看好秦国;后来到了康熙,更离谱了,他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刘备临死前,同样是这样的一种心路历程,更为明显地是:他既担心自己的未竟事业中途而废,又担心自己的基业无法留给自己的儿子。
他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其实拖给的是赵云和李严,只是把诸葛亮当做了一个辅佐角色。
他清楚地知道:赵云不可能反,也不可能越权;李严本属益州人士,定会好好发展蜀国。然而,仅仅依靠赵、李二人,还远远不够,必须一个发展生产、稳固后方的人,这个最合适的人就是诸葛亮。
也只有诸葛亮,最让刘备担心,他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驾驭他。敢于顶撞、能够遏制诸葛亮的关羽、张飞都已不在人世。
一向善于收买人心的刘备,临死前脑子还是很清楚的:他既不能来硬的,威胁诸葛亮不要起异心;也不能来软的,苦苦哀求诸葛亮辅佐刘禅。
于是,刘备当年摔刘禅,收买了赵云之心,这一次他又把刘禅甩到了地上,这次他要收买诸葛亮之心。
小说《三国演义》这样写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何等聪明,刘备将赵云、李严一起叫到白帝城,他已经明白了这个意思。他吓得手足无措、汗流遍体,不是因为民间传说的,账后藏着刀斧手,是因为刘备这次摔孩子摔得太狠了。
诸葛亮心里想:你要最后试探我的忠心,也不用讲这样的话吧!你想要我忠心耿耿辅佐太子,也没必要这么打感情牌啊!
这顶帽子太大了,这个紧箍咒太紧了,我这老命不卖也不行了。陛下,你是真牛X啊!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诸葛亮也是个戏精,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了,这个场景要是有人流点血,就更真实了。于是,他用力往地上磕头,额头都流血了。
刘备看在眼里,心里想着:有这必要吗!有这必要吗?
诸葛亮后来,一次又一次调度和消耗蜀国的资源,不停地北伐,屡战屡败。
有人反对时,他就说,这是先帝的意愿。他很清楚,如果不北伐,蜀国还要我这个丞相干啥?

张杜生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白帝城刘备托孤,他就是用语言套牢诸葛亮,让死心塌地的辅佐阿斗。刘备,是一个最能忽悠人的主。那句谚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最能说出刘备在临死时候的心思。
一、长坂坡赵云救主。刘婵,生于207年,刘备长子,为甘夫人所生。刘婵出生时刘备已经46岁,过去人的寿命50岁的都不多,所以基本上是属于老年得子了。可想而知,像刘备这样的枭雄人物,对子嗣的问题,会看得有多么重要。
208年,曹操亲自杀到荆州。当年八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即位后不战而降,不敢将告知给刘备,刘备对投降之事也不知情。等有所发觉后,派人去问刘琮,刘琮令宋忠召刘备宣旨。当时,曹操军马已到达宛城,刘备听闻大惊,于是率众逃亡。途经长坂坡时,被曹操安排的曹纯率领的5000人马大败。
刘备侥幸逃脱,发现妻子孩子找不到了。赵云就回头去找,结果在一口井边上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不拖累赵云投井自杀。赵云带着阿斗奋力突围,因为曹操要抓活的,结果被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连斩50多个部将,才逃了出去。赵云见到刘备后,将阿斗递给刘备,这时历史著名的故事发生了。
赵云把孩子救出来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刘备接过孩子就把阿斗摔在了地上,痛斥他:“为了你,差点让我少了一员大将。”这样的举动感动了所有人,赵云更是感激涕零,以死相报。
在这里看得出,刘备的手段有多厉害,用一个小孩子,收买了身边的一群人,更让赵云感激地心甘情愿地奉献一辈子。这里,刘备摔孩子,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无法明确地区分出来,但是他既然想挽救大汉江山,自然儿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一个大将没有了,和儿子没有了,对已经47岁的刘备来说,还是比不得的。
二、白帝城刘备托孤。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与东吴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把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招到白帝城,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二人,其中与诸葛亮有一个经典对话。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很直白:你的才华比曹丕强十倍,必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如果阿斗是个可造之才,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就替代他。
刘备说这个话的有几个心思:
1.对阿斗的能力不认可,觉得才能不出众,怕接班之后不能很好的继承自己的事业。
2.诸葛亮太能干,才华出众,自己的儿子又不行,担心以后诸葛亮会替代阿斗,就先用话套住诸葛亮,让他不要有二心。
3.刘备的内心真实想法,绝对不是想让诸葛亮替代阿斗,而是希望诸葛亮用他的才能尽心尽力地辅佐阿斗。刘备的理想是匡扶大汉江山,即使他觉得阿斗能力不足,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让给诸葛亮,这是违背了他的初衷。江山,只要在阿斗手里,就是汉室江山,即使阿斗不行,但诸葛亮是有能力的。
4.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放心,所以用话拿住诸葛亮,让他永远地不能存有二心。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跟摔孩子的套路如出一辙。
刘备在诸葛亮表明心迹之后,又说了一句话,让诸葛亮干丞相,刘婵认他为义父。这个一招,算是彻底地把诸葛亮绑在了刘婵的身上了。以后,刘婵就是你的儿子,江山是你儿子的,你还能不尽心尽力吗?
结语:刘备,在用人上,绝对是一个高人,手腕厉害,洞察人心,善于利用人的弱点。只可惜,运气不好,在那种讲究出身和宗族势力的年代,他依靠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赢得三分天下,本是不易。
一个这样出身的人,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果子送给别人摘呢?他的初心是复兴汉室,所以临死的时候,也要利用诸葛亮的才能,让他老老实实地辅佐自己的儿子阿斗,不要心生二心,这就是刘备的本意。

ananias
是在敲打诸葛,也是说给赵云们听,让其在以后牵制诸葛,一句话,表现对未来的担忧。

MachinePig
帝王心术、试探诸葛亮的忠诚而己。从后来蜀国政权变化看、阿斗上位时、诸葛亮已经独揽行政、军事大权、连同时受命于刘备的托孤大臣、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李严、也被诸葛亮轻描淡写的拿掉、所以说诸葛亮是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的、
刘备临终前也知道如果诸葛亮想取而代之的话其他人根本无力阻挡、所以才会说出"如其不立.公可自取"这可以说是试探、也可以说是警告、然而诸葛亮也自知之明。

哎呀玥玥
这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得一段故事。
刘备遭受大败后,命不久诶,命诸葛亮领阿斗去白帝城觐见。见到诸葛亮后,大概意思这样说:孔明呀,这次我悔不该听你,此次遭受大败。我身心俱疲,没有多少日子了。我死后,阿斗能帮助就帮,不能帮你就废了阿斗自立。
其实,这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得一段话,刘备知道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若神人,老一辈武将大都也不在,他担心自己死后。已经没有人可以斗得过诸葛亮,已经没有人可以制衡诸葛亮。
刘备说此话,也是想让诸葛亮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是让诸葛亮能真心辅助阿斗,日后匡复河山。
刘备说完话后,便让阿斗觐见,正好让阿斗视诸葛亮为亚父,就是半个父亲。这样诸葛亮也就不好意思再去抢夺自己孩子的位置。
所以说,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话可谓是诛心之言,以此达到诸葛亮只会尽心辅佐阿斗得目的!

Paris 伊子雅
杯酒释兵权,再次提个醒,汉家就靠你了,诸葛亮不能背负千古骂名,不忠不义,自然只能辅佐阿斗了,这导致了孔明内外交困,既要出师北伐,又要顾及朝内动向,最终英年早逝,殒命五丈原。

我叫小vi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单单针对刘备说这些话分析显示了对刘禅的担忧,以及蜀汉的未来的担忧,更是对诸葛亮的忌惮,仅此而已,刘备已死,心里所想无法考究,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其说刘备死前对诸葛莲所说的话代表了什么不如说刘备死前对诸葛亮所说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更为贴切,其作用收买人心,也是刘备的专长,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刘备死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出师表更是千古绝唱。最后凑点字数,建议大家简单的问题简单化,没必要从人类起源开始讲起。

洋葱炒肉丝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在白帝城要死的时候,把诸葛亮从成都召见了过来,然后就说了这番话,也就是要把他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可以说诸葛亮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刘备对于诸葛亮那是绝对信任的,在一起从漂无居所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这其中的革命友谊可见是多么的深厚,彼此之间早就已经是知根知底了,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对方的一个眼神甚至一个动作,可能早就知道了对方的心思。而此时关,张二人早已命丧黄泉,而赵云只是有勇无谋而已,综合来看的话,刘备选择诸葛亮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就当时的天下形式来看,就算是刘备有心让位,诸葛亮也是不可取的,当时的蜀汉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蜀地有三大集团,荆州集团是居于上层的,就是说都是刘备的老部下,这些人大多是管理阶层,还有就是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大集团在蜀国内部各产业和权重是不可小视的,虽说益州集团处于下层,但是经济实力是很强的,而诸葛亮当时不能够全部得到三大集团的支持,特别是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而我么再来回顾下刘备为何能够凭借小小的益州称帝呢,其根本是什么呢?而为何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呢?他为何不自己称帝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血脉,刘备姓刘,这始终是一张王牌,在那个时候人们把血统看得很重要,这就是为何曹操终其一生都不能称帝的缘故了。刘备说诸葛亮是‘才十倍曹丕’其实不然,如果诸葛亮真有这个能力但也没有曹丕那样可以称帝的条件,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去称帝来自取灭亡,我们反观诸葛亮这一生行事,都是抓住刘备这张正统王牌不放的,直到后面他北伐时都是打着“讨贼兴复”的旗号,连后世人都要忍不住从道义上来同情蜀汉,觉得占据了中原正统的曹魏反是奸贼。诸葛亮其实明白一点就是,蜀汉要存在,要想做大,那就必须姓刘,所以他不可能篡位,而刘备最后说他可以取而代之那只是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而已,叫他安心铺作刘禅而已。

ennduhk
大家好我是峰哥看历史!自古以来能从臣下之民成就帝王大业的人,皆是杀伐果断、心狠手辣,对于权术玩弄和驭人手段更是登峰造极。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根深蒂固,让很多人认为整个三国时代只有曹操一人堪称枭雄。殊不知主打抑曹扬刘的内容走向,让从一穷二白到拥一方之地的同样该称之为枭雄的刘备,成为了一个重情重义、毫无主张但却一心想匡扶汉室的无公害老好人。
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夷陵之战的战败让已经成为蜀汉皇帝的刘备惭恨交迸,病倒在白帝城。自知命不久矣的刘备,不得不为了自己努力了半辈子才得到的江山考虑,于是就在这白帝城的永安宫,以寥寥数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足以流传千古的君臣关系之融洽和信任。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摘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大体意思是说,刘备病重,召见诸葛亮以定后事,对亮说:“你的才能是魏文帝曹丕的十倍,治国理政不在话下,终究能完成一统天下、匡扶汉室的大业。若我的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其昏聩不堪,难成大器,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听罢,痛哭流涕的说:“臣必定竭尽所能,尽忠辅佐,以死报恩。”之后刘备召见太子刘禅,对其说:“你以后与丞相(诸葛亮)共事,要向尊敬我一样尊敬丞相,视他如父。”
我们不难看出,刘备说这番话对于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君臣关系如此融洽,甚至都到了可以将江山托付予人,让自己儿子认爹的地步。但我们再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这段话。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意思是说,刘备病重,将身后的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到了四月,刘备就驾崩于永安宫,终年63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托孤的对象不单单是诸葛亮,还包括李严。反过来想,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是特别放心,故而采用李严作为副职来牵制诸葛亮。当然,历来正职都是拥有绝对权利的,相对而言只不过要顾及副职的态度。
由此我们根据先主传和诸葛亮传来看,刘备临终的确是要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的,但对于在自己死后,诸葛亮能否真心辅佐儿子刘禅而不效仿曹操,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而彼时的蜀汉,能成为擎天支柱的人只有诸葛亮,刘备肯定也不想在自己死后,蜀汉王朝也跟着自己成为历史,以亲情牌并许于绝对权力只能是刘备最后的方式。而之所以安置李严,也是无奈之举,寄望于能多少牵制些诸葛亮的权利和欲望。不过,历史最终像我们证明,诸葛亮虽然专权,却对得起刘备的托孤之恩。
至于所谓的阴谋论,在账下和屏风后埋伏数百刀斧手,一旦诸葛亮说错话,就乱刀解决他不过是黑刘备罢了。试问能成为一国丞相的诸葛亮,是那种不过脑子办事说话的人嘛!

我是谁?!
那段话代表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吧!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阿斗不成才 毕竟知儿莫如父嘛。而刘备 我们都知道他是已哭出名的,可以说了刘备的江山都是哭出来的!而刘备这么说 是看准了诸葛亮的为人。知道诸葛亮不会取而代之,
这样可以使得诸葛亮更加人为 刘备对他很看重。有点类似的苦肉计,只为了让诸葛亮更加辅佐阿斗。之后有两朝开戴老臣心 看看诸葛亮那么呕心沥血的帮助阿斗,当时以诸葛亮的远见 知道蜀国是没希望了。 不要说诸葛亮没远见,从出师表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远见。
可他还是那么的去维护阿斗!可见刘备的苦肉计成功了。然而刘备心老了,刘备是重义气的人 从他知道关羽被害后,不顾诸葛亮的欠解。帅七十万大军 几乎是蜀国的全部军队,攻打吴国 可以说明重义气的程度。。而那时的蜀国是适合休养生息政策的,看到关羽、张飞都是了,
他们三个亲如手足 那种失去的心情。让他没有了奋斗的激情 而且是火烧连营八百里,心累。。而且阿斗 刘备又不怎么看中,从他在长坂坡摔阿斗就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有点苦肉计,可你想想战场情意之情!有时胜过出生不久的儿子。 而且诸葛亮和刘备感情很好,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诸葛亮取代也好,这样阿斗会有个好的未来!辅佐阿斗也好 都可以,他心里还是更多诸葛亮能辅助阿斗!!

四好阿官
那是真情流露:天不睱年,统一无望。儿子就这样,大业之重任肯定指望不了。孔明有这能力,从心里想是望其能辅佐儿子完成大业,但又怕儿子不成器扶不起。所以用反激法逼亮表达。而孔明之心病被刘备点破而汗流夾背。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战战競競尽人臣之道表态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刘禅为大业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