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话,该怎样理解才对?

Olivia
刘备的真实意图是千古之迷,他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已知道!
但是,刘备的意图引起了太多人的猜想,曾经不少人对此事表达了自已的看法,其中主张阴谋论者占了大多数。
阴谋论者认为:自古强臣多欺幼主,诸葛亮才华盖世,深谋远虑而又德威并重,在刘备死后定为第一权臣,若他想代刘为帝,阿斗不可能抗衡得了他。那么刘备假意让江山,若诸葛亮稍有接受之意,刘备必杀诸葛亮。
对刘备而言,损一人才比失去江山重要得多。支持阴谋论的证据是:刘备设了托孤重臣意欲诸葛亮抗衡,叮嘱赵云……,但(密令)未传出。
试想刘备给赵云的密令是什么呢?应该是未来可能的权臣反判的事情吧。
我也认为这种说法较靠谱,毕竟历史上没有几个会纵容臣子争儿子皇位的。
欢迎关注龙啸九天令

tree1974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刘备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被誉为君臣之间的典范。关于刘备托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们不难发现,后世之争主要有三点:首先,白帝城托孤刘备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为进的把戏来试探孔明?还是像无数人猜测的那样,“五百刀斧手埋伏两侧”,只要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刘备一个指示瞬间杀掉诸葛亮?第三,刘备临死之前最后还特意嘱咐赵云一番,甚至把赵云当作‘四弟’,假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子嗣?还是用赵云来制衡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事实上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堪称古代君臣的典范。两人之间君,重情重义,信任到无限放权;“臣殚精竭, 虑鞠躬尽碎, 死而后已”。君臣之间感情如此深厚,无疑把怀疑刘备试探孔明的的妄猜击沉的无影无踪。可以说,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这段话,震慑了群臣、感动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后几十年蜀国的安定局面。而刘备对赵云的遗言更多的是对其儿子的保护。因为赵云曾七进七出长坂坡救了阿斗刘禅,并且一直紧跟刘备负责他的平时安保工作。老父亲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无疑。刘备终究也是一位父亲,孩子的安危永远是他第一考虑。以上就是小编的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Harvey GH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最后一句话是:其子若不才,可另立或自立。其意思是如果太子继位后昏庸无道,诸葛亮可以废其另立他人为王或者是诸葛亮废刘禅立自己为王,这句话其实就是一句“客气话”,同时也是刘备历来的收拢人心的伎俩。刘备深知诸葛亮只有辅佐之意无称王之心,这一点从诸葛亮常常自比自己为管仲和乐毅就可以看得出,刘备说最后那一句话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感觉深受其爱戴,让诸葛亮后面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替他完成光复汉室,

littlejulie
现看看这段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
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
很多人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说这是刘备的阴谋诡计,一旦诸葛亮答应了,或者有这方面的形体语言,刘备立马就把他拉出去砍了,还说已经布置赵云在旁边小屋待命呢。当然,也有的说,这是刘备的真心话,一旦刘禅不行,让位给诸葛亮,还能保住刘家这条根。不然,要真是诸葛亮有谋逆之心,刘禅根本就制约不来诸葛亮。
可以肯定一点,刘备不会真心让位于诸葛亮,因为自古就没人会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刘备也绝脱不了这个历史的惯性。
哪为什么刘备要搞这一出呢?
套话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不单单看刘备托孤,而是把三国里面的托孤连在一起看,,就知道这是一句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套话。三国里六次托孤,几乎同样的话就发生过三次之多,一次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吴历》)。一次是刘表托孤于刘备:“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魏书》)。”
刘备有意思,两次遇上托孤之事,只不过两次刚刚相反,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刘表之语与刘备之语同出一辙,还更明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刘表的托孤之语对刘备影响甚大,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
正因为这类话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所以其真实的意思都一样,就是——“嗣子可辅,辅之”,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是要其取而代之。
其实,类似这样的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比如说,大领导要提拔一个人,往往不会直说,一般都会把人事部门领导找来,看似漫不经意地说,这个岗位我看小王挺适合。当然了,这是我个人意见,最终以你们人事部门考核为准,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难道有不行的吗?

─━☆丫丫ゞ
我是林盛,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代表什么意思?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如此描写: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我认为这段话可能代表了两层意思。
第一,刘备在向诸葛亮道歉。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伐吴,导致自己兵败后连见诸葛亮的勇气都没有,于是留在白帝城休养了整整一年,仍就郁郁而终。
在这句话前,《三国演义》还描写了一段刘备所说的话:
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塌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
结合前后两句话,刘备的悔恨之意跃然纸上,君主很少向臣子道歉,但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大家都知道,当初刘备经常被诸葛亮安排出去负责哪一路的军事行动,甚至刘备的后期崛起离不开诸葛亮的运筹帷幄。
悔不听丞相之言,可能是刘备死前念叨最久的句子。在刘备心中,他失去了两个兄弟,也伤害了自己最得力忠心的臣子。
无论是从帝王心术还是刘备诸葛亮的君臣感情来看,刘备的话都有着道歉的意思。
第二,刘备为了堵住诸葛亮辞相的退路。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刘备说的后段话,是为了逼着诸葛亮,在大臣面前表态,挡住了诸葛亮的上位之路。
但我总觉得,即使刘备不这样说,诸葛亮也没有篡位称帝的可能。
主观上诸葛亮一心辅佐刘备,即使在刘备并不强大的时候依然能够尽心尽力。客观上诸葛亮虽为宰相,但并没有达到刘备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而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旦篡位,就如同曹丕篡汉,他改的不是蜀国正统,而是大汉正统,那时候就真的人人喊打了。
所以我感觉刘备在众位臣子面前,先说诸葛亮有定大事之才,再以此为前提,说出诸葛亮可凭刘禅之能,自行决断是否代之。
这是一种阻断诸葛亮退路的意思,他的话,让诸葛亮没有退路,无论诸葛亮如何对待刘禅,他都要为安邦定国、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
总结: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段话,包含了刘备的悔恨,他以君主的身份向诸葛亮道歉,给予了诸葛亮最高的政治地位,使诸葛亮在自己死后依然能与蜀汉绑在一起。又或许刘备所说远没有后世之人的猜测,句句皆为真实,而诸葛亮用其一生履行了对刘备的承诺,终不曾负君主之托。以上,就是我对刘备死前所说一段话的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Mister 。木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经对诸葛亮说过一段流传千载的话。据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遗言的含义在这段话中,刘备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夸奖了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能够辅佐刘禅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二是说如果刘禅具备被辅佐的资质,那么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成器,那你就可以自己做决定废掉他,另外选个儿子来做。
在这句话中,有两点需要大家主意,一是刘备说的是“嗣子”(法定继承人,相当于太子),而不是儿子。这个“嗣子”是用来和其他儿子做区分的。接下来的“君可自取”,说的意思就是如果嗣子不成器,那么,你就可以自作主张,从不是嗣子的其他儿子中选择人继位。
嗣子等同于儿子吗?如果抛开嗣子,把“君可自取”拿出来单独理解,确实容易理解成叫诸葛亮自己称帝,可是,这句话中对刘禅用了嗣子这个词,就是要把刘禅和其他儿子区分开,就很明显的是把“君可自取”视为自己做决断,选其他儿子做继承人的意思。
读者朋友们可以试着改一下,把嗣子变成儿子或者诸子,这句话就变成“若诸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刘备的遗言是这样,那么,我们确实应该把刘备的遗言视为在儿子们不堪辅佐的时候,诸葛亮可以上位。可惜不是!
古人行文是很有讲究的 ,每个字都有着意义,并不是随便说的。况且,在刘备托孤之时,每一句话都是要作为日后政权更迭时的依据来使用的,史官能记错吗?显然不能!
为什么会出现把“君可自取”理解为叫诸葛亮自己称帝?既如此,为什么会出现把“君可自取”理解为叫诸葛亮自己称帝呢?
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三种可能。
其一、李严的恶意传播
李严是刘备在白底托孤时的蜀汉政权中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重臣。可是他一是因为自身的私利,二是因为对诸葛亮北伐的策略不认同,屡次干扰诸葛亮的北伐行动,甚至还建议要诸葛亮行九锡。
作为托孤重臣,李严是有解释刘备遗言的资格的。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李严觉得自己在蜀汉政权中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权力,为了获取刘禅的支持,才恶意解释了刘备的遗言,使刘禅害怕诸葛亮篡位,变会更加依靠自己,为自己攫取在蜀汉政权中更大的权力创造条件。
其二、性恶说的臆造
诸葛亮确实如后世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位权臣。但是权臣并不意味着是奸臣或者是逆臣。诸葛亮自出茅庐以来,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在有些人眼中,诸葛亮手握大权,如果不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篡逆,就不符合人类的正常思维。这种思想是什么?就是典型的性恶说!
其三 、后世人对“君可自取”这句话的理解错误
后世很多人在读古书的时候,往往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就像刘备的遗言那样,他们把“嗣子”这两个字视若不见,没有从这段记载的整体意思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而只是看到了“君可自取”,就想当然地认为刘备想叫诸葛亮自立为帝。这不仅严重歪曲了刘备的遗言,更给诸葛亮的名誉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相比较性恶说,这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结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备遗言中的“君可自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叫诸葛亮在刘禅实在不堪辅佐的时候,要像霍光一样,把刘禅废黜,另外选一个具备辅佐资格的儿子继位。而不是叫诸葛亮自己称帝。

张杜生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白帝城刘备托孤,他就是用语言套牢诸葛亮,让死心塌地的辅佐阿斗。刘备,是一个最能忽悠人的主。那句谚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最能说出刘备在临死时候的心思。
一、长坂坡赵云救主。刘婵,生于207年,刘备长子,为甘夫人所生。刘婵出生时刘备已经46岁,过去人的寿命50岁的都不多,所以基本上是属于老年得子了。可想而知,像刘备这样的枭雄人物,对子嗣的问题,会看得有多么重要。
208年,曹操亲自杀到荆州。当年八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即位后不战而降,不敢将告知给刘备,刘备对投降之事也不知情。等有所发觉后,派人去问刘琮,刘琮令宋忠召刘备宣旨。当时,曹操军马已到达宛城,刘备听闻大惊,于是率众逃亡。途经长坂坡时,被曹操安排的曹纯率领的5000人马大败。
刘备侥幸逃脱,发现妻子孩子找不到了。赵云就回头去找,结果在一口井边上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不拖累赵云投井自杀。赵云带着阿斗奋力突围,因为曹操要抓活的,结果被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连斩50多个部将,才逃了出去。赵云见到刘备后,将阿斗递给刘备,这时历史著名的故事发生了。
赵云把孩子救出来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刘备接过孩子就把阿斗摔在了地上,痛斥他:“为了你,差点让我少了一员大将。”这样的举动感动了所有人,赵云更是感激涕零,以死相报。
在这里看得出,刘备的手段有多厉害,用一个小孩子,收买了身边的一群人,更让赵云感激地心甘情愿地奉献一辈子。这里,刘备摔孩子,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无法明确地区分出来,但是他既然想挽救大汉江山,自然儿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一个大将没有了,和儿子没有了,对已经47岁的刘备来说,还是比不得的。
二、白帝城刘备托孤。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与东吴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把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招到白帝城,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二人,其中与诸葛亮有一个经典对话。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很直白:你的才华比曹丕强十倍,必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如果阿斗是个可造之才,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就替代他。
刘备说这个话的有几个心思:
1.对阿斗的能力不认可,觉得才能不出众,怕接班之后不能很好的继承自己的事业。
2.诸葛亮太能干,才华出众,自己的儿子又不行,担心以后诸葛亮会替代阿斗,就先用话套住诸葛亮,让他不要有二心。
3.刘备的内心真实想法,绝对不是想让诸葛亮替代阿斗,而是希望诸葛亮用他的才能尽心尽力地辅佐阿斗。刘备的理想是匡扶大汉江山,即使他觉得阿斗能力不足,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让给诸葛亮,这是违背了他的初衷。江山,只要在阿斗手里,就是汉室江山,即使阿斗不行,但诸葛亮是有能力的。
4.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放心,所以用话拿住诸葛亮,让他永远地不能存有二心。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跟摔孩子的套路如出一辙。
刘备在诸葛亮表明心迹之后,又说了一句话,让诸葛亮干丞相,刘婵认他为义父。这个一招,算是彻底地把诸葛亮绑在了刘婵的身上了。以后,刘婵就是你的儿子,江山是你儿子的,你还能不尽心尽力吗?
结语:刘备,在用人上,绝对是一个高人,手腕厉害,洞察人心,善于利用人的弱点。只可惜,运气不好,在那种讲究出身和宗族势力的年代,他依靠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赢得三分天下,本是不易。
一个这样出身的人,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果子送给别人摘呢?他的初心是复兴汉室,所以临死的时候,也要利用诸葛亮的才能,让他老老实实地辅佐自己的儿子阿斗,不要心生二心,这就是刘备的本意。

极速蜗牛
不让我独揽大权,又要让我鞠躬尽瘁;担心我谋权篡位,又想叫我竭忠尽智。除了这么说,还能怎么说。
从我目前的认识来看,这是刘备最后一次收买人心,给诸葛亮的竭忠尽智上了最后一道紧箍咒。
君王在临死前,最怕的就是:自己辛苦一辈子创下的基业,落入他人之手。
临死前,他们既有对世间的留恋和不舍,又有生命垂危、不久人世的无奈,更有身后之事不可为的不甘。
这一点,很多影视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孝公在临死前,企望上天再多给二十年,完成秦国大业;秦惠文王老年多病之时,哭求嬴疾帮他看好秦国;后来到了康熙,更离谱了,他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刘备临死前,同样是这样的一种心路历程,更为明显地是:他既担心自己的未竟事业中途而废,又担心自己的基业无法留给自己的儿子。
他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其实拖给的是赵云和李严,只是把诸葛亮当做了一个辅佐角色。
他清楚地知道:赵云不可能反,也不可能越权;李严本属益州人士,定会好好发展蜀国。然而,仅仅依靠赵、李二人,还远远不够,必须一个发展生产、稳固后方的人,这个最合适的人就是诸葛亮。
也只有诸葛亮,最让刘备担心,他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驾驭他。敢于顶撞、能够遏制诸葛亮的关羽、张飞都已不在人世。
一向善于收买人心的刘备,临死前脑子还是很清楚的:他既不能来硬的,威胁诸葛亮不要起异心;也不能来软的,苦苦哀求诸葛亮辅佐刘禅。
于是,刘备当年摔刘禅,收买了赵云之心,这一次他又把刘禅甩到了地上,这次他要收买诸葛亮之心。
小说《三国演义》这样写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何等聪明,刘备将赵云、李严一起叫到白帝城,他已经明白了这个意思。他吓得手足无措、汗流遍体,不是因为民间传说的,账后藏着刀斧手,是因为刘备这次摔孩子摔得太狠了。
诸葛亮心里想:你要最后试探我的忠心,也不用讲这样的话吧!你想要我忠心耿耿辅佐太子,也没必要这么打感情牌啊!
这顶帽子太大了,这个紧箍咒太紧了,我这老命不卖也不行了。陛下,你是真牛X啊!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诸葛亮也是个戏精,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了,这个场景要是有人流点血,就更真实了。于是,他用力往地上磕头,额头都流血了。
刘备看在眼里,心里想着:有这必要吗!有这必要吗?
诸葛亮后来,一次又一次调度和消耗蜀国的资源,不停地北伐,屡战屡败。
有人反对时,他就说,这是先帝的意愿。他很清楚,如果不北伐,蜀国还要我这个丞相干啥?

立青老师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至白帝城。
戎马一生的刘备率十万大军竟然败于一介书生陆逊,而陆逊的还有一个令刘备痛恨的身份,他是袭取荆州并斩首刘备倚为股肱之臣的上将关羽的帮凶。
又羞又气的刘备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越发加重,危在旦夕。
为了预防万一,他先将以军事才能出众且有文治才干的李严从后方召来,委以尚书令一职,兼管内外军事。而后又将诸葛亮召来托付后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太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是因为刘备这最后一段话,让后人如堕云雾之中。
蜀汉,是刘备千辛万苦飘零大半生拿命换来的。他说出的这段话,等同于将皇位继承权直接交给了诸葛亮。
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引发了诸多的讨论。
主要有几种说法。
第一,刘备说出这段话。他是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攻击诸葛亮的短处。
刘备识人用人方面极为擅长,他一个贩卖草鞋的落魄宗室,依仗识人之明,聚拢了从全国精心挑选的人才,一步步达到了诸葛亮为其筹划的“隆中对策”,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有知遇之恩的刘备,感激涕零。
刘备的这番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套牢诸葛亮,赋予其莫大的权力,不惜举国托付,让诸葛亮在一展所长之时,竭力辅佐蜀汉王室。这与诸葛亮的毕生信仰和追求较为一致,从而断绝诸葛亮生出谋逆之心来。
第二种,认为刘备赋予诸葛亮了选择权。如果刘禅的才能不足以担任一国之君。那么,诸葛亮可以废掉刘禅。效仿西汉霍光废弃无道昏君,延续先帝遗志富国安民,而后再征伐外患,直至终定大事。最后,在其余刘备子嗣之中,选择贤明人才,继承大统。即自取,自行选取。
第三种,影响最为广泛,出自于《三国演义》之中的说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所有的说法,都围绕着不才两个字。也就是说,刘禅的才能不足以担当的时候,诸葛亮可以自取。
那么,刘禅的才能究竟如何呢?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由此可见,刘禅的才能至少是获得了诸葛亮的认可的。
所以,诸葛亮在听到刘备的遗嘱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至此,刘备获得了诸葛亮的承诺。
但是,刘禅的才能,刘备并不是完全放心的。他在慰勉刘禅之时,紧接着说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当然了,父辈关切下一辈的成长方向,是人之常情。但是刘备话语里突出了有关德的方面要求之外,还特别指出了言行举止的要求。可见,刘禅虽然智力度量基本符合要求,在德行方面还有所欠缺或者说不足。
他对刘禅是否在他之后,能否胜任国君,还有所保留。
那么,刘备又做了什么?说给诸葛亮的自取究竟是什么意思?
刘备临终前,曾将刘禅之弟鲁王刘永特意召来并嘱咐道,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其实是在安排后事之后的后事,让刘永与诸葛亮朝夕相处,一是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二是显现刘永的长处。
鲁王刘永,最大的长处是刚正。
黄皓是史上有名的奸佞,刘禅十分宠幸他。刘永憎恨黄皓却不遮掩,由此遭到了黄皓的诬陷,刘禅开始不断疏远刘永,以至于十多年都没有见过刘禅。
也就是说,刘禅的才能并没有完全被刘备认可,迫于当时蜀汉政权内部党派林立,外部与篡汉曹魏不两立,与东吴有杀将夺土之恨。这才不得不立刘禅,防止外敌环视,内有嫡庶之争,蜀汉会在旦夕之间破灭。
不得不立刘禅为嗣君。
而在与诸葛亮交代完后事之后,刘备又安排鲁王刘永亲近诸葛亮。可见,刘永是提供给诸葛亮的另一人选。
但为了防止这个特意安排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以及刘永过于表现自己,造成诸葛亮的错觉以及引发刘永的非分之想。刘备特别加了一句,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避免蜀汉内部出现纷争,进行内耗。
这就意味着,刘备自始到终都没有将皇位转交给诸葛亮的意思,而是一环扣一环的在为诸葛亮提供,可供选择的人选,而达到刘备与曹魏交恶,东吴断交争土之后,安国成大事。

无量胖胖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大部分应该是肺腑之言,是大实话。
刘备原先就是个织席贩履、摆小摊的,后来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偌大的基业从何而来?无非是巧取豪夺、连哄带骗弄来的。
天下就那么大,资源就那么多,有人从街头小贩成了帝王,必然有人从王侯贵胄沦为阶下之囚、冤死之鬼。
玩了一辈子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和各路高手频繁过招,刘玄德算是把厚黑之学给参悟透了,他是最清楚人世间的阴暗残酷的:汉室江山是如何落入董卓、曹操这些奸雄之手的?袁绍袁术兄弟又是如何败亡的?刘表刘景升父子是怎么玩完的?孙权父子兄弟是如何起的家业?…………胜出的都是绝顶高手啊,不要说材质稍次一点的会死无葬身之地、下场很惨。就是人精中的人精也得是九死一生呐!曹操曹阿瞒多少次绝望地得直喊:“吾命休矣!”
周瑜,也是个人精啊,不照样被气得吐血而死?高手之上还有高手啊。
曹阿瞒与其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无论是政治上的地位还是文学上的成就,都对文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被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尤其是曹植曹子建,深受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推崇和膜拜,他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即源于此。
只可惜,这是文人骚客们的评判,一代奸雄根本看不上这样的排名——“生子当如孙仲谋”,在曹阿瞒的眼里自己那被后人跪舔的儿子远远不及孙权孙仲谋。有了这样的儿子,何愁宏图不会大展?何须临死托孤?这小子不但能继承先人的祖业,还能够把它发扬光大!比先人厉害得多!曹操对这样的人物很是欣赏啊,所谓惺惺相惜:他曹阿瞒不就是这样的人嘛,刘备也是这样的货色呀!曹丕、曹植兄弟虽然与孙权、刘备差着行市,倒也能勉强应付得了。
而阿斗是什么材质、什么智商啊?不要说和乃父、孙权、曹阿瞒这些奸雄、枭雄相比了,也不要与曹丕、曹植兄弟这样的人杰相比,就连普通人阿斗恐怕也是相比不了的——“扶不起的阿斗”,以这样的大名闻于天下、彪炳于史册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个人呢?以他这样的天资能和那些顶级的高手、厚黑大家在一起玩吗?!
江山社稷不是留给谁就是谁的,他不是那块料,留给他就是在害他——汉献帝一看见曹操就害怕得发抖!他的材质比阿斗可是要强上几十倍、几百倍的呀。那又怎么样呢?不照样当了一辈子傀儡吗?
所以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所说的话,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了的——一个在刀尖和案板之间翻滚了一辈子的老油条是最清楚丛林法则的:曹丕曹植兄弟不也“煮豆燃豆萁”了吗?在实力和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手足之情、仁义道德、君臣之谊可讲,就是你死我活!
王莽隐忍了几十年、大半辈子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皇权王位嘛!诸葛亮是不是这样的人?天知道!刘备在,能够降伏、驾驭得了他;刘备不在了,谁能镇得住他呢?!
而且诸葛亮是人精中的人精,还没有出山、在草庐之中已经把天下大势、各路英豪分析了个底儿掉!人情事理、江湖险恶、尔虞我诈的东西他比谁不清楚啊?刘备的家底薄,好多强取豪夺的事情都是诸葛亮帮助完成的:想当年他们君臣合谋借荆州、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一路走来,借鸡生蛋的买卖可是没少干——阿斗行吗,能和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默契配合吗?这样的废柴,人精愿意忠心耿耿地辅佐吗?
刘备心里想的什么,诸葛亮心知肚明——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当着明人不说暗话,刘备装了一辈子的仁厚长者,演了几十年的戏,临了开诚布公地说一回实话、真话:您要是有那个耐性、那个心情,拜托您辅佐阿斗;您要是想做蜀汉皇帝就取而代之吧,只不过看在几十年交情的份上,您不要伤害那个傻子,他不会对您有丝毫的威胁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最无可奈何的时候,才会说出最真诚、最实在的话。
当然,要说刘备话语里没有耍心计的成分也不尽然——毕竟是玩了一辈子的心计了,早就炉火纯青、习以为常啦。

szxbyh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涕泗横流地对诸葛亮说:“…阿斗无能,你的本事比曹丕还大!如若你认为他值得辅佐,就好好辅佐他吧?如果你认为他不值得辅佐,那你就自己当皇帝吧!”这话听得诸葛亮真是毛骨悚然,连忙向刘备表示了绝对的忠诚:“臣自当忠心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刘备在临死托孤于诸葛亮时,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是因为刘备有几个方面的忧虑,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做!
一、刘备身处乱世之中,曾经饱经了风霜雨雪、世态炎凉!识人、察人的本领很强。在其建在时,之所以能够取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乃是由于有大才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的才干与本领刘备自然深知——说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二把手”是毫不夸张的!并且关羽和张飞都不在了,刘备集团的核心除了刘备自己,也就只有诸葛亮了!现如今,刘备己经将要命尽了,那么还有谁能够“压得住”诸葛亮呢?既然己经是这样了,那么何不先行试探一番,观察诸葛亮的反应之后,再做定夺呢?
二、刘备这话也是为了消除因为自己拒绝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东佂孙吴,而造成的两人之间的隔阂——你看,我老刘都对你孔明如此推心置腹了,你还能不感激涕零地为我儿子“保驾护航”吗?并且蜀汉内部的“本土派”和“外来派”之间,一直是有矛盾的!只是赖于刘氏的“正统地位”才得以制衡。以后也只有依赖孔明的智慧和权力才能予以压制了,孔明是否能“一忠到底”呢?不试怎会知道?
三、刘备这话更是为了让诸葛亮回忆起,两人的共同奋斗历程!告诉他:你的大功我可没忘,可你也别忘了,是谁发现并给你提供了发展舞台?是我老刘!而且我老刘家的天下可是“大汉”的旗号!你孔明纵使再有能耐,也得“守规矩”。否则你便是想夺了我儿子的位子,也会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导致人心不服!
四、刘备这话还有“敲打、提醒”诸葛亮的意思:现在的天下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下了!北边的曹丕早己篡汉建魏,而东边的孙权早晚也得称帝自立!你孔明不是心怀“兴复汉室”的理念吗?那好,如今的汉室旗号可就只有我老刘和犬子刘禅了。你孔明如果还想坚持你的崇高理想,可就得继续坚持“拥刘、保刘”路线不动摇!否则,就会因內有人心不顺之虞,外有魏吴觊觎之心,而导致你孔明想取也取不了我刘家的江山!
其实刘备还是清楚诸葛亮的忠诚的,因此在诸葛亮向他表示了忠于刘禅的决心后,刘备即令刘禅认其为“相父”,以厚结诸葛亮之心。
而且刘备还对刘禅的救命恩人,赤胆忠心的赵云,大打亲情牌,促使这位比较接近诸葛亮的大将,也一诺千金的向刘备表示了忠心!
总之:刘备的试探是有效果的,他使得素来重视名誉的诸葛亮、赵云等,除了继续拥护幼主阿斗以外,别无它路可走!老谋深算的刘备也终于可以放心的离开人世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各位朋友互相交流。】

kathleencyt
刘备死不瞑目!

李-杜
刘备夷陵大败后,伤心过度,重病不起,药石罔效,不治而亡,在临死前,把诸葛亮叫到床前,做临终嘱托。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后人对这句话有争议,有人说刘备是试探诸葛亮,其实账外早安排有刀斧手,一旦诸葛亮有僭越之心,哪怕有一点点那个意思,诸葛亮的小命也就没了。
这样理解也不是不对,因为没有哪个帝王愿意把江山拱手让人的,刘备也不例外,何况刘禅那是才十七岁,又很平庸,刘备不放心把诸葛亮留下来,恐刘禅无法驾驭他,终成祸害,所以才加以试探。
我却以为刘备是真心的,因为夷陵之败,刘备把蜀之家底都败光了,也正是从夷陵兵败开始,益州反叛四起,刚安定的民心又重起波澜,蜀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取而代之,在这种情景下,没有诸葛亮,刘禅是搞不定的。
刘备是何等睿智之人,与其蜀被别人取而代之,还不如给诸葛亮,更何况以刘备对诸葛亮的了解,他是绝然不会背叛自己,更不会取而代之,这点自信刘备还是有的,结果诸葛没有让他失望,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在用人方面绝对是三国时期第一的高手,无人望其项背,可惜天命不归蜀,如之奈何!

翔小翔
据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主要是儿子刘禅无能,“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赵小淇
《三国演义》这部书为我们描写了东汉未年,群雄争霸,群英斗智的故事。故事中充满权谋,一个个人物之间,勾心斗角,精彩纷呈。故有:“老不看三国。”
之说。作为主人公人物刘备,更是玩弄权术高手。
举个例子,有个俗语叫:“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当赵云在长坂坡杀个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书中描写“玄德接过,掷之地曰:`为汝之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上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书中描写刘备手长过膝,摔孩子就等于把轻轻地扔在地上,根本摔不坏,却换来赵云一世的忠心。
再说白帝城托孤。书中描写“先主命内待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当时,旁边还有赵云、刘永、刘理等众官。可见,刘备这些话不是说给孔明一人听的。这番话等于给孔明戴上了道德及职业操守上的双层枷锁。变相逼着孔明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发誓效忠阿斗。而这些誓言会成为孔明的紧箍咒,来约束他。
刘备会玩人吧!如此聪明的孔明,也被他玩于股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