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如题,《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提到的作品

[作品]广阳杂记

《广阳杂记:清代史料笔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初刘献廷(1648——1695)撰,共五卷,此书不编类,是随手记录之作,内容涉及“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以“杂...

刘献廷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黄大拿1229

黄大拿1229

电视剧《康熙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先生小说《康熙大帝》,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不管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小说里亦或者是历史上,王辅臣都是自尽而亡,并没有被康熙凌迟处死一说。

其实电视剧中王辅臣的形象和历史上大致相同,下面就说一说历史上的王辅臣。

王辅臣早年出身农民起义军,人送外号“活吕布”

王辅臣本姓李,父母本是明末一官宦人家奴仆,出身卑贱,不过王辅臣有位姐姐,嫁了一个叫刘一冲的农民,刘一冲也就是王辅臣的姐夫后来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长大之后的王辅臣由于不学无术,没有工作,于是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王辅臣长到之后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是个上阵打仗的好苗子,所以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重用,将他用为自己的亲信。

但是王辅臣这个人有个毛病,他好赌成性,为了赌博曾经一掷千金,而刘一冲治军非常严格,严禁军中赌博,王辅臣屡次违反姐夫的军规,他姐夫刘一冲因为是小舅子的关系对他包容多次,可王辅臣却是屡教不改。于是刘一冲决定将王辅臣杀掉以正军法。

刘一冲知道王辅臣素来勇猛,不敢明面抓他,而是悄悄想将他招进大营抓起来,结果刘一冲将王辅臣招进营帐想先将他射杀,反而被王辅臣识破反杀。

王辅臣杀掉姐夫刘一冲之后,也不敢再起义军中混了,只得连夜跑路,后来王辅臣跑到大同,正直明末大同镇招兵,王辅臣就此混进了明朝官军之中,隶属于明末大同总兵姜瓖麾下。

大同镇总兵姜瓖麾下有一部将王进朝非常赏识王辅臣,恰巧王进朝没有子嗣,于是王进朝收了王辅臣为义子,王辅臣从此改姓为王,奉王进朝为父亲。

之后王辅臣就一直随义父王进朝统兵,王辅臣少年时期面目俊朗白皙,身材高大,长身玉立而眉如卧蚕,一身白袍白甲手里还持着一杆长枪,酷似世上流传的吕布画像,所以当时军中给王辅臣送外号为“活吕布”。

而王辅臣这一生也确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名将吕布十分相似,都是三姓家奴,非常勇武过人且反复无常。

不久之后,王辅臣义父王进朝病逝,王辅臣为义父发丧之后,统属了王进朝的部队,后来李自成大顺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大同周围地区,大同总兵姜瓖畏惧李自成,准备向李自成投降,于是王辅臣就跟随上司大同总兵姜瓖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留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镇守大同,姜瓖虽然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是受到张天琳和柯天相的控制。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清军打的一败涂地,清军正式进驻北京,多尔衮拥立顺治入关在北京称帝,李自成已经基本是完蛋了,于是姜瓖派王辅臣奇袭了控制大同的大顺军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亲自将张、柯二人人头送往清军大营,表示了大同总兵姜瓖愿意归顺大清。

于是王辅臣随姜瓖投降清朝,这算是王辅臣职业生涯中的第三次背叛,第一次是背叛姐夫刘一冲投降明朝官军;第二次是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这回终于王辅臣又再度背叛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了清朝。

姜瓖大同反正,王辅臣随之,威震清军,被清军送了外号“马鹞子”

其实王辅臣反复无常的性格也跟他的老上司姜瓖有很大关系,姜瓖家族为明朝武将世家出身,姜瓖兄弟三人都在明朝西北担任高级武官,但是他们兄弟三人家族世受明朝政府厚恩,却毫无报国之念,明朝还没灭亡就先投降了李自成,到了李自成失败了,姜瓖又再度反水降清,可以说有了这么一位老上司的言传身教,王辅臣想不成为反复无常之人都很难啊。

姜瓖降清以后,受到多尔衮的猜忌,多尔衮根本不相信姜瓖,动不动就把姜瓖叫到北京城训斥警告一番,而且多尔衮还派了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去坐镇大同,所以姜瓖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大同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阿济格手中。

阿济格是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当时掌握了清朝大权,所以阿济格气焰十分嚣张,虽然阿济格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能征善战,但是为人却缺少智慧,政治智商也非常低下,是一个粗鲁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统治大同期间,他借口大同百姓不肯剃发留辫,在大同当地实行暴力统治,而且阿济格为人残暴好色,他的手底下人经常仗势凌人,侮辱妇女。

姜瓖有一远房亲戚娶妻,新娘子花轿还没入门呢,在街上被阿济格看中了,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走,事后姜瓖亲自去找阿济格要人,阿济格不但不给姜瓖面子,反而一顿棍棒将姜瓖打了出去。

自此姜瓖对清政府彻底忍无可忍,顺治五年(1648年),姜瓖听闻多铎病逝,多尔衮染病,于是姜瓖决意起兵反清。

姜瓖最先找到了猛将王辅臣,问他愿不愿意追随自己反清,王辅臣对待老上司姜瓖还是比较讲情义的,于是王辅臣表示愿意追随姜瓖鞍前马后,拉拢到了猛将活吕布王辅臣之后姜瓖就更加放心了。

于是姜瓖率领王辅臣领亲兵杀入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王辅臣这一路是在英亲王府内见人就杀,阿济格自恃勇武与王辅臣交手都不及王辅臣勇力,阿济格知道再不逃跑就来不及了,于是阿济格不敢与王辅臣再战,仅率几名亲兵从大同城中翻墙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开始举大同兵马反清,自称兴汉大将军,尊南明永历帝为皇帝,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姜瓖起义也激励了大同周围十一城故明投清的军事将领反抗。

姜瓖起义很快受到周围城镇的拥护,三省十余个地区军事力量都纷纷响应姜瓖,这一来给予了清政府极大的震慑,而姜瓖大同起义也被史书称为姜瓖大同反正。

阿济格很快率八旗军队前来围剿姜瓖,而王辅臣就是在随同姜瓖起义的战斗中让清朝八旗军闻风丧胆。

王辅臣在与阿济格对战中声名鹊起,王辅臣经常黄马白袍银枪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勇猛无比,所以八旗军给王辅臣送了一个外号“马鹞子”。

阿济格所率领的八旗军是关外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可以说这些八旗军都是九死一生的人,但是他们唯独非常惧怕王辅臣,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八旗军都赶紧纷纷避让,并且高喊“马鹞子来啦”。

自认勇猛无敌的阿济格也十分钦佩王辅臣的勇武,所以阿济格非常欣赏王辅臣,即便王辅臣曾经差点打死他。

姜瓖大同反正很快就在清军重兵围剿之下覆亡在即,作为姜瓖账下第一猛将的王辅臣当然深明这个局势,所以王辅臣此时就有了别的想法,毕竟小命是自己的,于是王辅臣在姜瓖败亡前夕,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

阿济格听闻“马鹞子”王辅臣来投降,高兴异常,将王辅臣留在身边。后来姜瓖兵败被部下杨振威所杀,大同平定,阿济格对大同人民极为憎恶,认为他们负隅顽抗,阿济格下令清军将除了杨振威和王辅臣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亲族之外的全部大同全城军民就地屠杀殆尽,史称“大同之屠”。

王辅臣投降阿济格后,虽被阿济格所欣赏,但是多尔衮却不信任王辅臣,将王辅臣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王辅臣兵权也被多尔衮褫夺,王辅臣入京待罪。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四次背叛,他背叛了老上司姜瓖,再度投降了清政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王辅臣虽然是以待罪之身进入北京,但是由于他“马鹞子”和“活吕布”的名号,使得崇尚勇武的满洲贵族对他都是非常钦佩,王辅臣的勇武之名冠绝北京,当时京城的满洲贵族无不以认识“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王辅臣与吴三桂相识

多尔衮在意外去世后,顺治得以亲政,顺治早就听闻王辅臣的威名,所以比较欣赏他,但是迫于多尔衮对王辅臣的不信任,所以顺治不敢任用王辅臣,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就让王辅臣做了一等御前侍卫。

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李定国和孙可望拥立南明政权,在西南抵御清军,出现了一波反清高潮,于是顺治派遣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王辅臣作为御前侍卫被顺治派去贴身保护洪承畴。

王辅臣对同为汉将的洪承畴照顾周到,尽心尽力,鞍前马后的为洪承畴服务,王辅臣的表现得到了洪承畴的认可,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就作为中间人将王辅臣介绍给了清代另一位高权重的汉将吴三桂。

洪承畴后来向顺治保举王辅臣去吴三桂部下做了总兵官,由此王辅臣与吴三桂成了上下级的关系,吴三桂也是对勇猛善战的王辅臣喜爱非常,待王辅臣非常亲厚,犹如兄弟一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追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王辅臣正是吴三桂所部如缅甸的先锋部队,王辅臣率军奔袭千里,威慑了缅甸王莽白,在王辅臣兵势的威慑下,缅甸王莽白只得向王辅臣交出了南明永历帝。

王辅臣生擒永历帝将他交由吴三桂,不久之后吴三桂在昆明派人将永历帝在昆明用弓弦勒死,吴三桂也由此在日后的三藩之乱中失去了人心。

到了康熙朝王辅臣与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发生矛盾,虽然王辅臣与吴应麒和解,但是事后吴三桂却还偶然派人用言语敲打了王辅臣,使得王辅臣闷闷不乐,王辅臣认为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外表豪迈,内心实际非常记仇。

所以王辅臣产生了想脱离吴三桂之心,他担心吴三桂未来还会给他穿小鞋,所以王辅臣重金贿赂康熙在除掉鳌拜之后最为信任的大学士明珠,通过明珠的关系,王辅臣被调任为甘肃固原提督。

王辅臣被调离云南去甘肃出任提督,吴三桂这时才颇为后悔,感觉损失了一员猛将,临行前吴三桂拉着王辅臣的手相送,眼含不舍的热泪,并给王辅臣送上两万两白银作为盘缠前往甘肃赴任。

王辅臣在赴任前,先是进京城面见了康熙皇帝,其实少年的康熙当时就已经非常善于拉拢人心了,他素知王辅臣骁勇异常,所以对王辅臣也是极为拉拢,康熙将父亲顺治留给他的两只豹尾枪其中一只送给了王辅臣,并示意王辅臣自己对他寄予厚望,王辅臣当即表现出被康熙感动的痛哭流涕。

从出任提督之后,王辅臣就算是开始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为独镇一方的军事大将了。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首鼠两端,最终落得自尽下场

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但是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永历帝,所以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并没有得到前明遗民的拥护。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派亲信汪士荣给已经调任平凉提督的王辅臣送信,送金送银,还授予王辅臣大将军印信,但是最初王辅臣不为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将汪士荣和吴三桂的书信以及金银全部送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但是王辅臣此举却惹怒了另一个人,王辅臣当时出任平凉提督,但当时陕甘一带并非王辅臣一个提督,还有甘肃提督张勇,可以说陕甘地区军务是由王辅臣和张勇共同负责,而王辅臣将汪士荣及吴三桂的金银书信送交康熙,并没有知会张勇,也就是把张勇给掩下去了,这一下置张勇于何地?所以张勇由此与王辅臣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派了大学士莫洛去经略甘陕军务,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而王辅臣之前在北京就与莫洛不和,所以莫洛到了甘陕之后,亲近张勇,处处牵制王辅臣。

后来王辅臣因为莫洛分配军需不公,所以派军冲击莫洛大营,王辅臣副将邵苓芝在混乱之中误杀了莫洛。

莫洛死后,王辅臣兼并了莫洛的部队,王辅臣一看杀了朝廷重臣莫洛,于是王辅臣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五次背叛,这一回背叛他是迫于形势向吴三桂投降。

很快王辅臣在吴三桂的支援下占领了平凉周围陇南一带,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兴盛之时,康熙无力抽调军队去对付王辅臣,于是康熙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安抚王辅臣,康熙将在京城的王辅臣之子王吉贞送回,并让王吉贞转告王辅臣,康熙已经知悉是莫洛犯错在先,只要王辅臣迷途知返尽快回归朝廷,对于王辅臣误杀莫洛之罪责和起兵响应吴三桂的罪责都可以不予追究。

但是康熙放王吉贞回到王辅臣身边,却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王辅臣认为康熙很需要自己,吴三桂也很需要自己,而自己在两大势力之中要做到利益最大化就得看哪一方开出条件更动人,自己要待价而沽。

所以当王吉贞被放回去之后,王辅臣先是将吴三桂在陇南一带的势力驱逐出去,然后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了一幅陇南地区我是老大的样子。

王辅臣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千古一帝康熙很强的反感,康熙决定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于是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统军去平定王辅臣,结果这个董额是将门犬子,根本没他老爹多铎那么能打,很快就被王辅臣打怂了,打的全军覆没,屁股尿流的逃回了北京城。

康熙只得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在这里说一下,在电视剧中周培公是抚远大将军,图海是他的副手,其实真正的历史上图海才是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在历史上名字其实叫作周昌,字培公,是满洲包衣奴才家族出身,周培公靠着包衣身份参与了平定王辅臣之战,他在历史上不过是大将军图海身边的一个参谋而已。

不过平定王辅臣之战,确实是周培公居功至伟,因为王辅臣身边参将黄九畴和布政使龚荣遇是周培公的同乡,这二人一直劝谏王辅臣不要再首鼠两端,举棋不定了,应该趁早归顺朝廷,但是王辅臣始终在吴三桂与清政府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两人为了避免殃及自身,于是在得知同乡周培公为图海军中参谋之后,暗中与周培公通信,汇报王辅臣内部情报。

因此周培公通过黄、龚二人的情报得知平凉城内部军民人心并不稳,故此周培公建议图海不要急于对平凉城用兵,于是图海对外宣称:康熙顾念平凉城中数十万生灵,如今惨遭叛贼劫掠到这种地步,覆巢之下,杀戮一定很多。希望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用来体现圣主好生之德!

图海对外这一番宣传,果然弄得王辅臣内部军心和城中民心不稳,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

在这样的心理攻势下,平凉城很快就断了粮草,人心惶惶,周培公看时机一到,于是他决定冒险进城劝降王辅臣,立下这一大功,于是周培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图海。

图海一听当然欣然同意,于是图海上书给康熙,表示军中参谋周培公愿意孤身进城劝降王辅臣。

康熙得到这个消息大喜,立刻宣周培公火速进京,康熙先是亲自召见周培公,听取了周培公的劝降计划,对周培公颇为满意,当即册封周培公陕西道员,本来道员是正四品官职,但是康熙给周培公加了从一品的衔,并御赐周培公黄马褂以及谕降诏书前往平凉城内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城,一番晓以利害,外加康熙的赦免诏书,王辅臣立刻就怂了,当下王辅臣派龚荣遇出城献出吴三桂所授大将军印以及甘陕总管大印,至此王辅臣接受了朝廷招抚。

周培公也凭借单枪匹马劝降王辅臣的功劳,后来官至从一品的盛京将军重要职位,图海则因为平定王辅臣有功,被封爵为三等公。而王辅臣依旧为平凉提督,不过图海继续率军驻扎在平凉城内,王辅臣受抚远大将军图海节制。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的第六次背叛,也是最后一次背叛,王辅臣最终还是背叛了吴三桂,重新投入了清政府的怀抱。

之后王辅臣跟随图海镇守汉中,但是这期间王辅臣内心觉得有愧于康熙,多次寻死被图海所救,图海将王辅臣自尽之事上报康熙。

康熙非常不希望王辅臣在此时自尽,因为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康熙希望利用王辅臣树立朝廷宽仁的典型,所以王辅臣如果死了,则让朝廷有失宽仁之形象。

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管好王辅臣,杜绝他再生自尽之心。但是王辅臣还是担心未来遭到政治清算,还是一心求死。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观察觉得他可能也渐渐没有寻死之心,于是也放松了对王辅臣的监管。

王辅臣就在这期间将新娶得一位夫人暴打一顿赶出家门,然后召集跟随他多年的部属开始连日饮酒,王辅臣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将家中财宝分与了部属,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于是王辅臣的部属洒泪与他告别,当夜王辅臣饮下毒酒自尽而亡,在临终前他对亲兵说他本想拔剑自刎,但唯恐利器加身而连累对他有大恩的图海,所以饮毒酒而亡,让亲兵明日上报就说王辅臣连夜暴病身亡,这样就不会连累到图海了。

后来这名亲兵不忍王辅臣如此自尽,将此事原委一一向图海与康熙交代清楚,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默然良久,事后康熙果然没有再追究王辅臣家人和部属的罪责以及图海没有看护好王辅臣的责任。

写在最后

至此一生反复无常的王辅臣终于自尽而亡,但是可以说他死的时候确实是条汉子,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自尽,即使最后遭到政治清算也是他应有之结果。

但是王辅臣一人做事一人当,在临终前他还想着怕连累家人和部属以及图海,愿意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这是十分难得气概,虽然王辅臣一生反复无常,但是总的来说王辅臣颇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豪气。

关于王辅臣的事迹和结局,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是和历史上大同小异,王辅臣是单纯的怕连累他人自尽而亡,并没有其他说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蒋小猫OTR

蒋小猫OTR


真实历史上王辅臣是自杀而死,是死于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

到了康熙王朝电视剧之中,王辅臣却是死于凌迟处死之下,这样一来,只能理解为导演是想突出封建社会帝王的残暴和局限性。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王辅臣身为一个三姓家奴,说起来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在顺治年间,吴三桂这个大的三姓家奴曾将王辅臣争取到自己账下,两人可谓是有着不错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间,王辅臣升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到了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时,王辅臣也起兵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严重威胁了清庭的统治。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才将王辅臣击败,使王辅臣再次降清,之后康熙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辅臣再次自杀,终于自杀成功,带着耻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却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为何两者之间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看看历史,王辅臣的死可谓是将康熙的帝王心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家看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时响应吴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给清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影响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杀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后,康熙为什么没有将他千刀万剐呢?

反而是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且还加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没有惩罚,反而还有奖励。

康熙为什么这样做呢,不是因为他宽仁。而是他需要树立一个典型,需要以王辅臣来争取人心。你王辅臣造反,现在又投降了,我对你既往不咎,还加你为太子太保头衔,让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宽仁,只要知错就改,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大家赶紧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对王辅臣既往不咎,但并非真正的对他放心,还命令图海和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实际兵权自然是在图海手上,王辅臣自然是被监视架空了。

王辅臣自然是心惊胆战的,曾经自杀了一次,因为图海派来监视王辅臣的人看的严,所以没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辅臣却再次自杀,而且轻轻松松的成功了,这次自杀可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首先是无故将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脸肿,然后赶出家门。然后天天不上班脱岗,再请心腹喝酒,遣散家财都分给了他们,最后饮毒酒而死。

王辅臣这么明显的自杀,为何这次却没有人阻止呢?

因为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已经被平,大局已定,没有了三藩的威胁,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辅臣这个典型了,王辅臣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辅臣。而王辅臣也清楚康熙是什么人,所以知趣的自杀了事。


果然看见王辅臣如此上道,康熙后来也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可见历史上王辅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看似对你宽仁,其实不过是需要你,当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却反抗不得,只能识趣的自杀了事,免得祸及家人。

很多人都说康熙王朝电视剧没有雍正王朝电视剧那般耐看,太过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就像是打怪升级的剧情一般,将康熙的敌人给扮演的是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直接将王辅臣凌迟处死来看,他没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而是选择了残暴直接的方式,还真是有些太过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了现实。

当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电视剧,是想借这个来表现封建社会皇帝的残暴性,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至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中王辅臣到底为什么与现实结局差异那么大,想必现在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rubisco

rubisco

向敬之

凌迟,即千刀万剐。康熙并没有将降而复叛的王辅臣杀千刀,而是王辅臣畏罪自杀。

王辅臣在平凉被迫降清,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随前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时为顺治元年五月。四年后,即顺治五年十二月,姜瓖闻讯豫亲王多铎病逝,摄政王多尔衮患病,据大同叛清归顺南明,王辅臣随之反叛,曾让英亲王阿济格连损多员大将。多尔衮亲率诸王围攻,转败为胜,姜瓖死于部将刀下,王辅臣再次降清,被顺治帝破格封为御前一等侍卫,由于经略大学士洪承畴的赏识和推荐,使之受任总兵。

王辅臣平步青云,专镇一方,因随平西王吴三桂追剿南明永历帝,擒获朱由榔,结下了深厚感情。不但吴三桂极力笼络能征惯战的王辅臣,就是朝廷也看重王辅臣,命为平凉提督,将其调离吴三桂麾下。

吴三桂挑起三藩之乱,第一时间想到拉拢王辅臣。王辅臣接受吴三桂的封赏,因宿怨暗害支持康熙撤藩的经略大学士莫洛,公然反叛,击溃多铎之子董鄂,使康熙帝腹背受敌。康熙被迫命中和殿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领兵西征平凉,用幕僚周昌(周培公)计,迫降王辅臣。

王辅臣第三次归顺,康熙仍命其为平凉提督,但留下了图海与之同守平凉。名曰同守,实在监视。王辅臣自知首鼠两端,迟早会被康熙清算,但考虑到图海对他有再生之恩,又想保住家人性命,于是想方设法自杀,最后选择了服毒。

康熙帝也曾考虑防止王辅臣自杀,命人严密监控。但从康熙在胜利在望时,迫使曾反对撤藩的索额图辞去保和殿大学士,且在胜利后向明珠出卖索额图、将已下葬的吴三桂挖出挫骨扬灰等事来看,康熙是不会放过一再降而复叛、差点终止大清王朝的王辅臣的。王辅臣选择自尽,也算是保住了全尸,堵住了康熙秋后算账的嘴。

ivyiy

ivyiy

不知道题者在哪里看到王辅臣是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的呢?反正我是没有看到。

王辅臣,人称“马鹞子”。他的前世今生就不用介绍了,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平三藩之乱,王辅臣镇守平凉,手握重兵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其子王吉贞虽在京城为官,实则是康熙皇帝的人质,目的就是害怕王辅臣随吴三桂谋反。

王辅臣曾是吴三桂的下属,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王辅臣手握重兵对于康熙来讲,的确是祸福所在。尤其是在吴三桂几乎占领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下,王辅臣要是随吴三桂谋反,康熙只怕要回到燕京老家去了。

然而,康熙皇帝却一反常态,对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果断处死,而对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还将王吉贞放回到王辅臣身边,这无疑给首鼠两端的王辅臣打了一针“鸡血”,使得他更加犹豫不决。

我想,康熙为什么料定王辅臣不敢反,这才是本题的重点。个人认为如下:

一是吴三桂谋反师出无名,自扇耳光。从明朝的将领投降大清,再又反清复明,吴三桂的大旗与汉族士大夫精神大相违背,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文化大相径庭,“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始终是汉族士大夫们恪守的终极精神。吴三桂此举谋反,完全不得人心,被人唾弃,是为汉奸之汉奸,这样的人谋反,失道寡助,必定会失败。康熙皇帝对于汉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深知吴三桂此举不得善终。因此,对于镇守平凉的王辅臣,心中也不免会产生忌讳,汉人历来重视身后的名誉,何去何从,王辅臣是心有余悸的。只要他心有余悸,其实就是给康熙创造机会,只要王辅臣不动,不敢动,不想动,都对康熙有利。不求他能够帮助康熙打吴三桂,但求他按兵不动。

二是康熙对待王辅臣不薄。平心而论,大清朝对吴三桂也不薄,但是想想看,要不是碰见大清康熙皇帝或者之前顺治等皇帝,王辅臣的人生可能根本走不到这个位置。王辅臣实则是一个赌徒出身,因为时局命运把他推到了这个提督平凉城的位置。就像一个乞丐叫花子遇上了贵人,让他也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他得知道感恩。康熙并不求王辅臣能够感恩,但他知道王辅臣一反,必将受到滚滚骂名,忘恩负义的名声并不是那么好背的。所以,王辅臣不敢动。

三是王辅臣兵力有限,被周培公一战即溃。虽然王辅臣平凉城的守军有7-8万人,但是他遇上了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组织的虎狼之师,还有新进的红衣大炮,在《康熙王朝》中,由图海和周培公率领的大军抵达平凉城外,图海意欲炮轰平凉城被周培公阻止。结果红衣大炮小试牛刀,就让王辅臣的守军非死即伤,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是个带兵之人,硬碰硬的结果只怕于己不利,所以在周培公的游说下,王辅臣才放下了心结。

王辅臣的举动自然是康熙最痛恨的,拥兵自重,首鼠两端,作壁上观。就如现在所说政治立场不坚定,他明白康熙平三藩之后,自己必然也会被康熙皇帝清算,那日子必定不好过,所以干脆来个畏罪自尽,免受皇帝打击之苦。

Frieda_w

Frieda_w

康熙王朝》中的王辅臣“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行为,引得了康熙的极度怨恨。

王辅臣原为吴三桂的部将,并且是号称吴三桂手下的“第一勇将”,当年遂吴三桂降清,并且在追击李自成,攻打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王辅臣在山西任职期间,与山西总督莫洛极度不和,自己也受到了极大的排挤。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王辅臣委以重用,让其统领陕甘的兵马,可以说康熙对于王辅臣也是有着“知遇之恩”和“再造之德”的。而在吴三桂起兵叛乱之后,康熙担心王辅臣再度导向吴三桂,不仅没有用王辅臣的儿子,此时在北京为质的王吉祯来为难王辅臣,而是直接将王吉祯放走,让王辅臣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希望借此来打动王辅臣,让其为己所用。

但是王辅臣后来的一些列行为让康熙极度的失望,王辅臣非但没有念在康熙对他的恩情选择坚决的支持大清王朝,而是拥兵自重,坐镇陕甘,俨然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势,完完全全是在看康熙与吴三桂斗得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康熙对于王辅臣已经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甚至比当年吴三桂对他的恩情更重,但是王辅臣却在康熙最需要他的时候成为了康熙的掣肘,这种“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举动,势必会让康熙对其是极度的反感与愤恨。


此时的康熙已经占据了战场之上的绝对主动权,因而王辅臣被处以极刑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藩之乱”刚刚开始的时候,康熙所要面对的敌人太多了,那面是吴三桂、尚之信以及耿精忠的军队已经打到长江边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加入到了对抗清朝的队伍之中,而北方的察哈尔蒙古也借机叛乱,直逼北京而来,就连京城内外,“朱三太子”杨起隆的势力也在时刻威胁着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只能是对王辅臣实施拉拢的政策,因为康熙的敌人已经够多了,整个大清王朝再也架不住更多的敌人了。然而战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清军已经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察哈尔的叛军被周培公与图海所打败,吴三桂等人的军队也被控制在了长江以南,整个战争的局势上,康熙已经占有了绝对的主动,获取最终的胜利依然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此时的王辅臣已经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康熙不需要对其再进行拉拢和安抚,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其之前“背信弃义”行为的清算,因为王辅臣被处以极刑,也就成为了无法避免的结果。

况且,此时的康熙皇帝还需要借助对王辅臣的处以极刑的惩罚,来昭告并且是警示叛军,彰显清朝统治的威严,而这也是对于吴三桂等人及其属下的一种威慑力的体现。


历史上的王辅臣,并不是被康熙处死,而是畏罪自尽的。

历史上的王辅臣,其阴险与狡诈,相较于《康熙王朝》之中所演绎的,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坐镇平凉期间,王辅臣在康熙和吴三桂之间可谓是首鼠两端,时判时降,不仅是对于康熙皇帝,就连吴三桂都是深受其害,尽管康熙皇帝对其早已是深恶痛绝,但是从整个战局的角度上出发,依然是对于王辅臣是无可奈何。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派大疆图海征讨王辅臣,王辅臣开城投降。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康熙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情,而王辅臣也越发的担心自己的结局。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辅臣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stbgbusiness

stbgbusiness

三姓家奴王辅臣实在是一个左右逢源,鼠首两端的小人。他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反明,明亡后又随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反清失败后又入清得到清朝重用升任陕西提督,三藩之乱王辅臣再一次反清,结果坚持没多久又遭失败复而降清,康熙既往不咎王辅臣却心有愧疚,最终饮毒酒自尽。



王辅臣就是翻版的吴三桂、金声桓,但是他翻脸翻的比谁都快。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流窜到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被姜瓖部将王进朝认做干儿子,并跟着改姓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进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同年山海关大战李自成遭到惨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声势浩大士气高涨,大顺军一溃千里撤出北京退往陕西。姜瓖看到清军如此势大,遂杀掉大顺将领张天琳,又举城投靠清兵,王辅臣亦随之降清。



但姜瓖降清后不久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封赏,心里越想越憋屈,于是又自称兴汉大将军,联合三省反清地方势力又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王辅臣始终鞍前马后杀敌以快,连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都未能收服他,王辅臣也渐渐在清军那里赢得了声誉。后来王辅臣看清形势果断站队清朝选择了投降,没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爱惜王辅臣的才干,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王辅臣至此开始在清朝平步青云展露头角。



同为前明降臣的平西王吴三桂此时是极力拉拢王辅臣,经过一番运作,王辅臣被任命为援剿右镇总兵官隶属于自己的部下。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辅臣与吴三桂同入缅甸擒拿永历帝朱由榔,二人关系越发密切。但王辅臣不甘居人下,自己也在想办法出镇一方。不久朝廷下旨将王辅臣调离云南出镇平凉提督,吴三桂万般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慷慨的赠送白银二万两以作川资。王辅臣入京拜见康熙帝,康熙叫他过了上元节再走,并把世祖章皇帝用过的一把枪送给他,勉励他精忠报国,王辅臣大受感动,哭拜而去,至此终于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困境,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写信给王辅臣叫他在陕甘举兵起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响应吴三桂举兵反清,率大军进驻平凉,以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王辅臣以兴兵之威大掠各地,攻破兰州,陕甘危殆。康熙帝让王吉贞回去给他父亲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但王辅臣兵既已出兵事难收回。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用兵无方,攻平凉八个月不下,康熙后请图海出任平远大将军前往陕西平叛。图海到达平凉城下,没有急于攻城,而是晓以利害,匡以大义,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平凉城被围数月,粮草用尽,杀马果腹,城中人心惶惶。由于图海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就力劝他开城投降。在弹尽援绝万般无奈之下,王辅臣只得开城投降。

康熙帝爱惜人才,王辅臣虽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反复无常、鼠首两端,但康熙仍既往不咎,以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衔。随同平远大将军图海一起镇守汉中。王辅臣心自不安,深感愧疚,害怕康熙日后追究罪责会连累到家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辅臣饮下毒酒自尽。康熙帝闻知死讯,默然无语,罪止王辅臣一人,没有牵连他的家人。

亓子

亓子

王辅臣,本姓李,号“马鹞子”,山西大同人,是明末清初的地方割据军阀。康熙帝继位后,招安为陕西提督,镇守西凉。后来,在三藩之乱爆发时,王辅臣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妄图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被大将军图海和周昌所迫,在康熙二十年(1681),畏罪自杀。可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确是被凌迟处死的。那么,电视剧版的《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

首先,王辅臣自身的本质就令康熙帝深深的不信任。“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对一个官员的底线要求。当一个官员在做事时,应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就是国家的利益。面对三藩之乱,王辅臣本身手握重兵却为了自己考虑,迟迟不肯出兵救援。因为他的反水,三藩之乱的战争走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后来面对必败的结局,他又果断调转矛头,再次降清。这样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康熙的信任呢?

再次,王辅臣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在清朝满汉之争的隐形背景之下,地方官员们都需要有较为敏锐聪慧的政治头脑。驻地的官员们最重要的是学会“维稳”,也就是保持自己和当地满族高官的有良好的关系,而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是不及格的。在康熙十三年(1674)之时,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就曾因粮饷问题与八旗军营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大大激发了满汉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令康熙帝感到十分不满的。再加上王辅臣与其他官员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都令康熙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最后,作为一个帝王,康熙是非常希望树立一个宽仁的形象的。而王辅臣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典范,一个三姓家奴,造反归顺后竟然可官至太子太保。这样一个帝王是多么难得的啊,已经宽仁至此,只要大家知错能改,尽快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帝王不但既往不咎,还可以有高位厚禄,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王辅臣是康熙笼络人心,归顺招安的一块活招牌。遗憾的是,那句老话说的依然不错“飞鸟尽,良弓藏”,当三藩之乱已被平定,局势逐渐稳下来后,王辅臣这个典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康熙并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帝王,清算王辅臣那是肯定的。王辅臣也机灵了一回,他明白自己的下场,十分上道地自杀了,康熙见他如此知情识趣,也难得的放过了他的亲眷。其实我们也都清楚,历史上的王辅臣实际上是自杀身亡的。然而不管是自杀而亡亦或是凌迟处死,王辅臣都是难逃死亡结局的。而电视剧版的《康熙王朝》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以更加血腥的方式结束了王辅臣的生命,也许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封建社会帝王的残暴性,批判封建社会的局限吧。

原始_森临

原始_森临

王辅臣,本姓李,绰号“马鹞子”,山西大同人。清康熙朝曾任平凉提督,也算能征善战,凭战功发迹于明末清初风云激荡之际,后来又参与了平西王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之乱” ,反清又降清,降清复反清,叛后又再降。当时人以其反复无常之特征,称其为“活吕布” 。不过,王辅臣称得上明末清初时的一代勇将,他最初被人称为“活吕布” ,并非因他反复不定、 朝秦暮楚的性格与为人,而是形容他在千军万马中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屡立战功,其悍勇神似有三国第一勇将之称的骁将吕布。

1644年,时值天下大乱,穷苦人家出身的王辅臣为了谋个出路,干脆参加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1644年春,李自成领导大顺农民军出陕西,渡黄河,在短短数月内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山西、河北以及京畿地区,并迅速占领了明王朝的整个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疆 土。

明朝的文武官员见李自成势大,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明眼看就要房倒屋塌了,于是纷纷归降李自成,这其中就包括明大同镇总兵姜瓖。大顺军进攻北京路过大同时,姜瓖顺应时势献城而降,被自成封为将领,仍驻守大同,王辅臣由此被划拨到姜瓖麾下为将。李自成进京后,因一系列政策失误,转瞬间由盛而衰,一溃千里。在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引领下,异军突起的满洲八旗兵狂飙突进,席卷中原。李自成历尽九死一生摧垮了明王朝,其胜果却被满清轻易攫取。

当初姜瓖归附李自成,亦属逼不得已,如今见李自成再成流寇,似乎大势已去,遂杀掉自己的顶头上司、大顺将领张天琳,又举城投降了清军,王辅臣也随他一同降清。

降清没多久,姜瓖认为清军兵不血刃便得到了战略重镇大同,自己功不可没,而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满洲豪酋却不太重视他,功高而不赏,还屡屡辱慢、训斥他,常心怀愤懑,口出怨言。

不久,形势又起了悄然变化。一些故明降清的军事将领纷纷扯旗反清,声势逐渐大了起来,立足未稳的满清政权又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姜瓖旋而复叛,自称兴汉大将军,以大同为其根据地,联合其他13股反清武装力量,竖起了“反清复明” 的旗帜,王辅臣始终追随姜瓖,为他鞍前马后效力。王辅臣作战勇猛,在清军的大举围剿下,依旧奋力搏杀,歼敌无数,立下很多战功。

不久姜瓖兵败被杀,清军主帅英亲王阿济格对敌方一名勇猛无匹、在万军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地、十次挫败自己的白袍将军印象深刻。那人就是勇冠三军的猛将王辅臣。阿济格统辖的部队,是满洲最精锐的八旗劲旅,从关外攻入关内,在山海关横扫李自成并紧追不舍,几乎未遭败绩,遇到这位悍将竟纷纷落败,“莫敢撄其锋” ,对其畏之如虎。阿济格打听到那人名王辅臣,已被擒获,也算惺惺相惜,不但不杀他,还好言相劝,曲意笼络、招降, 把他带回北京,赐他一个汉军旗籍出身,顺治帝亦爱其勇猛,授予他御前侍卫职衔。

此后,王辅臣的威名传遍京师,史载“都中满人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

后来,王辅臣被清廷攫拔 ,授职云南,在平西王吴三桂麾下为将。王辅臣曾经率兵平息了云南迆东土司叛乱,是役他身先士卒,连拔9座山寨, 一举擒斩叛酋,更加名噪天下。

吴三桂对王辅臣很是倚重,待他如同子侄。据记载,王辅臣对上谦恭有礼,对下宽仁大度,打起仗来常带头冲锋陷阵,却从不独占功劳,总是率先举荐有功的部下。所以他能得到上司的青睐,更受将士拥戴。后来,清廷将王辅臣调离云南,专任平凉提督。王辅臣奉命北上,吴三桂万般不舍,怅然若失,送出了数十里。吴三桂知道王辅臣从不吃空饷,宦囊空空,此去万里迢迢,必然捉襟见肘,于是赠他白银2万两做川资。

康熙十二年(1673),因清廷撤藩,平西王吴三桂悍然举兵造反,声势浩大,天下震动。

吴三桂盘踞西南多年,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实力雄厚,西选的官员遍布天下,势力盘根错节。所以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好几个省。王辅臣任平凉提督,手握重兵,又和吴三桂情同子侄,关系密切,所以事前吴派王在云南时的亲信旧部汪世荣携其亲笔信去西北策反。

不料王辅臣不念旧情,汪世荣一到就被五花大绑,派人押赴京城,旋即被处死。为免朝廷疑虑,他还将儿子王吉贞送到京城为质。

吴三桂扯旗造反,欲拉王辅臣策应,王虽无反叛清廷的初衷,无奈形势急剧变化,他很快身不由己地卷入纷乱如麻的变局中。

新任西北经略使莫洛和王辅臣关系一向不睦,他一上任,就对王辅臣横挑鼻子竖挑眼,表现得很是不善。莫洛任山陕总督,统辖西北大军,却刚愎自用,胸襟促狭,对王辅臣部很是歧视,尤其是粮饷兵马分配不公,终于激起兵变。

面对莫洛刁难,王辅臣的副将邵某某怨气冲天,竟率部围攻山陕总督大营,混乱中,一枚冷箭射中了莫洛的咽喉,他当即毙命。莫洛是康熙朝炙手可热的重臣,“巡抚、提督以下各悉听节制,文武各官由他选用,吏兵二部不得从中掣肘”,是西北所有军队的“总司令”,位尊爵显,俨然是康熙在山陕地区的代言人。王辅臣的历史本来就不太清白,如今又涉嫌杀死朝廷的封疆大吏,他纵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了。事已至此,容不得丝毫犹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左思右想,最后咬定牙根,振臂一呼,率部反叛。吴三桂听说王辅臣反了,额手称庆,立刻封其为镇西大将军。

八旗通志记载,是王辅臣亲自策划并指挥部下进攻莫洛军营的 。或许他忍受不了莫洛的再三诘难,于是在幕后亲自策动了这场兵变。

王辅臣在西北发动叛乱,与南方的吴三桂遥相呼应,吴三桂派麾下大将王屏藩远赴陕甘,去协助王辅臣。王屏藩是吴军最善战之将,颇有智谋,他的到来,使王辅臣如虎添翼,气势更盛,不过短短数月,便接连攻克十几座西北重镇。王辅臣打仗凶悍异常,清军畏之如虎,避之唯恐不及,一次对阵,王辅臣率先捣入清军阵营,单枪匹马追杀其主将董额 ,独自一人连闯清军13座营垒,杀得清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八旗诸将见状个个胆寒,竟无一人敢于上前阻挡。

彼时吴三桂大军已经逼近长江天险, 虎视中原,王辅臣又在西北发起叛乱,边塞不稳,已经威胁到帝都北京。吴三桂遂摆出一副先占据西北,再大举东下,直捣京师,彻底驱逐满清、恢复中华的姿态。然而吴三桂遇到的对手是康熙帝——有清一代最英明的君王,没有之一。

这时的吴三桂已经年过六旬,虽然骁勇依旧,但毕竟英雄老矣,老年人特有的暮气已经溢于言表,他表面上做出一副要驱逐鞑虏、灭掉满清的架势,其实心里牵挂滞留京师的爱子吴应熊,不敢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用武力威逼清廷罢兵息战,再与他划江而治,各安半壁江山。所以他打到长江南岸后,用兵极度谨慎,只想守住已经占领的南方数省,保存实力,再不愿消耗兵力扩大胜果了。就这样,吴军长期滞留在湖北、湖南一带,白白浪费了大好战机。

吴三桂只能算一代枭雄。他也是反复无常之人,本是明朝边将,却勾引清军入塞,荡平李自成,诛杀南明永历帝,成为满清新贵;如今他又反叛满清,还举起“反清复明” 的大旗,可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又有几人信他?起兵后他色厉内荏、首鼠两端,很快便成强弩之末,加上年轻的康熙帝临危不乱,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局势很快发生逆转。

因吴三桂战略上的过度保守,使他失去了利用起事初期军事胜利迅速推进、问鼎中原的绝佳机会。西北战局也随之翻转过来,王辅臣军被满清名将图海围困于平凉,他虽然勇猛依旧,奈何清军围困万千重,始终无法突围。时间一长,城中粮草告急,就连战马亦被杀食干净,人心惶恐。清军调来红衣大炮,占据城外制高点轮番轰击,守军无处躲藏,死伤惨重。大将军图海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于是射书入城,展开攻心术,反复传达康熙既往不咎的宽大政策。于是, 走投无路的王辅臣再次选择归降满清。康熙果然一诺千金,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为表安抚,还加封他太子太保衔。

再次投降后,王辅臣毕竟心虚,为表忠心,他只好反过来再猛打吴三桂,而且表现得非常卖力。身为一职业军人,想必王辅臣内心对这般敌我反复也充满羞耻感,但身逢乱世,第一要务是如何生存下去,谁又能在兵凶战危之际把握自己的命运、做得了自己的主呢? 吴三桂贻误战机,最终儿子被杀,军事上接连遭遇失败,他预感到自己行将覆亡, 于穷途末路之际在衡州自立为大周皇帝。不久这位大周皇帝就在惊惧悔痛中一命呜呼,在位仅半年。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不久后即告平息。

当初,王辅臣在姜瓖叛乱败亡后归降满清,顺治帝欣赏其悍勇,破格授予他正三品御前一等侍卫职衔,并赐他汉军旗籍身份,亦属待之甚厚了。到康熙时,少年玄烨更是高看他一眼,授予他平凉提督要职。王辅臣以降人身份未遭歧视,反而被授予重职。当他再次鼓噪反叛时,康熙显示出恢廓大度的政治家风采,不仅不加斥责,还把其子释放回平凉,并捎信一封,承诺若肯浪子回头,绝不加罪责。王辅臣虽感激涕零,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硬着头皮反抗到底了。

三藩之乱平定后,旁人欢欣鼓舞,王辅臣内心却五味杂陈、忐忑不安。他知道谋反是灭族大罪,何况自己屡降屡叛,几经反复,哪还有一丝一毫的信用?康熙虽然宽宥了自己,不过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是一时权宜之计。随着荡平三藩,天下太平,自己和满清的这笔糊涂账恐怕就要清算了。康熙虽然年轻,但他是一代英主,断不会因为个人情感而不了了之的。史载,某日,传来尚之信、耿精忠二藩被凌迟处死的消息。这两人起兵响应吴三桂,助纣为虐, 其经历与王辅臣极其相似。王辅臣遂有了不祥预感,他表面上“呵呵”一笑,心里已经有自我了断之打算。

不久,朝廷命他赴京述职,他立刻将新婚夫人逐出家门。随后,他与部将饮酒话别,还遣散家财,全部分给了大伙。

之后,他遣散部属,惟独留下一亲兵在帐下。入夜后,王辅臣将一个重达数斤的银碗送给亲兵,吩咐他待自己熟睡后,用桑皮纸一层层蒙住自己口鼻,再喷上水。那人不忍,辅臣笑道:“大丈夫纵横沙场,何惧一死!斧钺加身, 人头落地,不过忍一时之痛耳,有何惧哉!不过图海大人对我有恩,蒙他在皇上面前替我担保。我若死于刀斧,必以畏罪自杀而牵连图海大人。窒息而死却无痕迹,你明天上报,只说我于途中暴病而亡” 。当夜,王辅臣被闷死,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

据记载,康熙听闻王辅臣死讯,默默无语,僵立良久。后来,他果然没有牵连王的家小和部将,仅仅把其子王吉贞罢职了事。到乾隆时,王辅臣被列入贰臣传,后又以“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腼颜无耻之人,并不得谓之贰臣 ”,被乾隆点名降格打入到逆臣传中。

【插图源自网络】

rcj0722

rcj0722

纠正一下,陕甘总督王辅臣并没有被凌迟处死,而是饮毒酒自杀;关于王辅臣的故事,鄙人有自己的一些观点,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其实王辅臣和吴三桂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俩都是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有人说,这样的人天生背生反骨,一直就是个反叛的主,我觉得不应该过早下结论,我们要细究一下这个人每次反叛的原因和目的,再结合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王辅臣一反:王辅臣刚出道时,是跟着他姐夫参加农民军,明末由于多年战争,赋税过重,很多农民都开始反叛,王辅臣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好赌,有一次输了好几百两,估计这钱是他姐夫辛辛苦苦赚的,当时气得不行就要杀了他,没成想,没打过王辅臣,被反杀了;杀了他姐夫的王辅臣第一次走上了反叛的生涯;

总结下一反:标准的正当防卫行为,撑死也就是个防卫过当

王辅臣二反:防卫过当的王辅臣,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手底下,拜了姜瓖的手下王进朝为干爹,从此改姓王;(他之前姓李)结果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姜瓖就投靠了农民军大顺政权,王辅臣也就跟着一起投降了;

总结二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领导反了,所以他也就跟着反了;理由很充分!


王辅臣三反:李自成在北京还没活动两天,吴三桂就领着清军杀进来了,姜瓖一看形势不好于是杀了大顺将领张天琳,投降了大清,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大清;

总结三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毛病!


王辅臣四反:姜瓖投靠了大清但是备受猜忌,加上他自恃居功至伟,结果一个没忍住有打起来反清复明的旗帜,王辅臣一直鞍前马后;

总结四反:姜瓖一定是跟王辅臣有一腿,不然王辅臣不能这么玩命跟他干,这是真爱啊!


王辅臣五反:也就是在反清复明的战役中,由于王辅臣作战勇猛,逐渐打出了名称,在清军中人送外号:马鹞子;也就是这一战,为他后来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再后来姜瓖战死了,王辅臣就像一个没娘的孩子一样,没办法又投靠了清朝。

总结五反:看来王辅臣跟姜瓖关系也一般,不然王辅臣应该跟姜瓖一起战死啊!


王辅臣六反:投降清朝之后的王辅臣从此开始平步青云,先是受到顺治帝赏识,后结识洪承畴,通过洪承畴保举做了总兵,再后来有认识了吴三桂,成为了吴三桂亲信,再到后来又花钱找人推荐做了陕甘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就在这时,吴三桂反了,而且极力拉拢王辅臣;王辅臣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后来由于和兵部莫洛存在分歧,由于莫洛将钱粮马匹分配不均,王辅臣一怒之下杀死了莫洛投降了吴三桂,值得一说的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此时还在北京当官呢;

总结六反:通过此事我们不难发现,王辅臣是个性情中人,而且时常管理不住自己情绪;


王辅臣七反:王辅臣降吴后,康熙爷命大将军图海出兵镇压,图海使用围而不攻,攻心为上的计策,加上康熙爷排了他儿子王吉贞来劝降,无奈王辅臣再次降清;

总结七反:估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王辅臣反清投吴是一时气愤,所以康熙帝、图海包括他儿子王吉贞都没过分逼迫他;


最终:再次降清的王辅臣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服毒自杀了;但是有几个细节我们应该讨论下,第一:王辅臣自杀前,无故殴打了刚娶的老婆,将他逐出了王家;第二:王辅臣散尽钱财给之前下属,并密令他们不得说出曾经是他的属下;第三:让别人说他是暴毙不是自杀,以防连累看守他的图海将军;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王辅臣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他反复投降大顺--清朝--明朝只是为了报答姜瓖的知遇之恩,他杀死莫洛也只是为了保护手下利益,最后另死之前也不忘了不要牵连别人!

河西泽凡

河西泽凡

王辅臣在《康熙王朝》中是个“二五仔”般的存在,他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他背叛了康熙,背叛是不可原谅的。康熙对他很好,给他抬高出身,而且把顺治留给自己的一对豹尾枪赠给他一枝,自己留着一枝,他跟着吴三桂反叛的时候,他的儿子在京城,康熙没有为难他的儿子,并且把他儿子送到平凉城,就指望他能不跟朝廷作对,康熙给了他这么多恩惠,他犹不知足,还跟着吴三桂一起对抗朝廷。如果没有王辅臣拖着,康熙对付吴三桂不至于打那么艰难,打的时间那么久。

虽说康熙给他的这些恩惠是一种手段,但对他够好的了,而且他不是主动归顺,而是被迫归顺,周培公和图海二人打到平凉城下,周培公不忍心血洗平凉城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王辅臣,之后康熙准备让他进京,当面问他为什么要背叛他,准备给他治罪,可能也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图海提前告诉了他,王辅臣由于害怕,服毒自杀了。图海和周培公也多少受到了他的牵连,周培公被贬盛京,图海受到了康熙的贬斥,都跟他有些关系。

反观吴三桂就对他没有那么好了,吴三桂人品本来就不咋地,先是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李自成,后来为了陈圆圆,又背叛了李自成,引清军入关,并且他还杀了已经逃汪缅甸的永历帝,这个人本身就是脑有反骨,接着又打着复兴明朝的幌子又背叛的清室。王辅臣跟了吴三桂可算倒了大霉了,要军饷没军饷,要援兵没援兵,吴三桂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哪还有时间管他,于是王辅臣的处境就尴尬的很了,但他只能硬着头皮硬撑着,看看康熙和吴三桂哪家占优势他好再做抉择。

比起吴三桂,显然康熙更高明,更得人心,吴三桂本来就是个下作黄子,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基本没有什么人支持他,最终这场拉锯战,以康熙的胜利告终。

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王辅臣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他跟康熙的瓜葛,他又是怎样死的。

王辅臣出身卑微,康熙对他非常优待

王辅臣绰号“马鹞子”,王辅臣祖上是库兵出身,库兵出身的人是富而贱,虽然有钱,却被人瞧不起。因为银库重地,怕库兵盗窃,出入时都要剥得一丝不挂。但是每月月例,又无法养家糊口,只好从小就用石头、蒜杵将肛门渐渐撑大,出库时将银块夹带在肛门中。是人人皆知的秘密,王辅臣一向视为奇耻大辱,讳莫如深。

康熙在搞定鳌拜之后,就准备着手撤藩,因为朝廷岁入三千七百万两银子,吴三桂独自拿去九百万,耿精忠、尚可喜每人是五百五十万,三藩率几十万军队坐吃朝廷粮饷,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客大欺店,康熙岂能容他们胡为!尚可喜是没办法,他的兵权早被大少爷尚之信剥夺得干干净净;耿精忠抱定主意,看吴三桂的眼色行事。

我想是个人肯定都不愿意员工比自己拿的多,并且眼看要吞掉自己的公司,何况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康熙呢,于是康熙召三藩进京,想来个杯酒释兵权,无奈吴三桂贼的很,让在京城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代为参加,三藩实到一藩半,康熙只得另想策略。

康熙先是赐婚去世的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四贞,把她嫁给了广西的孙延龄,孙延龄原是孔有德的部下,现任广西将军,赐给孔四贞的一应物品很是丰厚。

接着康熙召见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王辅臣早年随着洪承畴南征,江、浙平定之后便改归平西王吴三桂节制,后调往平凉。在得知王辅臣是库兵出身后,给王辅臣举家脱籍抬旗,改隶汉军正红旗。又拿起一对四尺多长的银制蟠龙豹尾枪,将一枝赠给王辅臣,另一枝留给自己,并说道:“这对枪是先帝留给朕护身的,朕每次出行都要把它们列在马前,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子,赐别的东西都不足为贵。这里把枪分一枝给你,你带到平凉,见枪如见朕;朕留一枝在身边,见枪如见卿”。

康熙把孔四贞下嫁孙延龄,是有一定策略的,这样做东可遏制尚、耿二藩,西可掣肘云贵,同时对王辅臣感之以情、结之以恩、化之以德。这个策略本来是很好的,但也有隐患,王辅臣的情形却有所不同,他手下的王屏藩、张建勋、龚荣遇、马一贵这些悍将,有的是吴三桂旧友,有的是闯、献余党,回去难保不生变故。孙延龄的部下构成也很复杂,大都是做贼的出身。

吴三桂若能顺顺当当地撤了藩,什么事也不会有,吴三桂要是造反,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打算,难保不生变故。本指望能顺当撤了吴三桂的藩位,但吴三桂岂能轻易罢手。

王辅臣的反叛之路

吴三桂终于还是反了,他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并颁布了讨清檄文,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檄文写的蛮像那么回事: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栽毅皇烈后之崩摧,痛矣东宫定藩之颠跌……

紧接着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各路人马纷纷反叛,一时乱成一锅粥。

王辅臣经过内心的一番针扎,还是选择了跟着吴三桂一起反叛康熙。吴三桂手下有个叫汪世荣的人,绰号小张良,此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来了到了平凉城,撺掇着王辅臣手下的一干人马蠢蠢欲动。

汪世荣首先说服了王辅臣手下的张建勋,此人原来是李自成的部下,后来不得已才降的,他和吴三桂关系密切,向来不服王辅臣,马一棍和王屏藩也都有小心思,只有龚遇荣对他忠心。张建勋手下兵力最多,汪士荣说服了张建勋许以高官厚禄,张建勋发动了兵变,杀了钦差大臣莫洛,王辅臣不得不跟着反了。

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在京城,康熙召见了王吉贞,王辅臣反志不坚,杀掉他的儿子只能激他决心与朝廷为敌到底,他见王吉贞,是想看看这块料,若是个有才有识的,当然要杀掉,如果是个没用的不妨卖个人情。

康熙看王吉贞吓得发抖,康熙说道:“你这个马鹞子的大少爷就这么点胆子?”康熙有些调侃地说道,“抬起头来听朕说!天下人千反万反,朕不信你父亲会真反,若真的反了,朕不杀他,天也要杀他!莫洛这人素来自大轻浮,你父亲手下不少人是闯贼、献贼的旧部,原难节制,激出了这场兵变,他被裹胁弹压不住也是有的!”

“这是朝廷的恩恕,万岁爷的明鉴!”王吉贞做梦也没想到康熙会这样讲,连连叩头答道。

“朕召你来的意思——”康焦一边思索一边说道,“你星夜回去,宣朕的命令:你父亲的罪在疏忽大意,杀莫洛是下面人背着他干的,朕知之甚详。叫他拿定主意,好生约束众人,为朕守好平凉,不要听旁人调唆。只要有功劳,将来连杀莫洛的事,朕也一概不究!”

王吉贞边磕头边说“是是是!”

“你心里必想,朕此时说得好听,到时候便会爽约,是不是?”

“是——臣不敢!”王吉贞不知该怎么回答了。

“是不是,敢不敢由你想,由你说!”康熙说道,“你父亲若真的反了,朕岂有不杀你之理?当年你父亲来京见朕,曾赐他一支蟠龙豹尾枪,你叫他取出来好好看看,好好想想,把事情挽回来,便是一大功劳,朕赏赐尚且不及,怎么肯杀他?”

王辅臣的结局

康熙和吴三桂打的很焦灼,一直处于相持阶段,但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王辅臣。吴三桂之所以尚能周旋,并不是靠耿、尚二人,是因为西路有王辅巨牵制朝廷兵力!如果搞定王辅臣,对付吴三桂就容易多了。

正在这个时候,察哈尔王子趁着京城兵力空虚,带着一万骑兵直奔京城而来,朝廷乱了阵脚,周培公适时的站了出来,他建议康熙将在京诸王、贝勒、贝子以及旗主家奴全数征来,立时可得精兵三万,由图海和他统领,并立了军令状,半个月可以搞定察哈尔之乱。

于是,康熙封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周培公为抚远将军参议道,图海和周培公果然不负众望,率军扫平察哈尔,只用了十二天的工夫。接着康熙命图海和周培公转头去对付王辅臣,西线的局势变得明朗起来,反守为攻。

图海和周培公带着几万生力军,与兰州的张勇夹击王辅臣,王辅臣只能龟缩在平凉城内。图海和周培公首先打下了虎墩要塞,平凉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周培公经过和图海商议,炮轰了粮库,但他不忍再打了,因为城内有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周培公想要进城说服王辅臣投降。

于此同时汪世荣也来到了平凉城内,周培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居然说死了号称小张良的汪世荣,紧接着王辅臣投降了,周培公一介书生凭借一张利口说降王辅臣实在厉害。

后来,三藩彻底被平叛,康熙深恨王辅臣背恩负义,密旨令将王辅臣召进京师,准备凌迟处死。图海见王辅臣兀自欢天喜地预备入京“领赏”,他实在看着可怜,便暗暗地透了消息。因为他和周培公说服王辅臣投降的时候答应保王辅臣的平安。王辅臣却也不忍让图海受到牵累,醉酒之后,服毒而亡。图海因为此事受到了康熙的处罚。

写在最后

王辅臣若不反,康熙打吴三桂就不至于那么艰难,何况当时康熙对他可以说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他叛了以后,康熙放了他的儿子,好让他将功补过,既往不咎,但他依然还是反了,康熙是准备凌迟处死他,但要图海带王辅臣进京再见他一面,想当面问问他一个人受恩如此深重,怎么会这么快忘恩负义,只不过图海提前透了消息,王辅臣选择了自裁。

喂喂蔚蓝

喂喂蔚蓝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应该没有康熙处死王辅臣的情节,更无关乎凌迟处死;王辅臣是自己自杀的。


清人刘献廷作的《广阳杂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王辅臣其人,《广阳杂记》虽记录杂乱,但属于纪实性内容,颇有参考价值。

历史上确有王辅臣其人,出身不好;王辅臣这个人武力值爆表,曾反复多次叛清降清。也正是因为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在三藩叛乱期间,身为陕甘提督的王辅臣首鼠两端,被清将图海迫降后再次投降清朝。战战兢兢的王辅臣,康熙还没杀他,他自己却自杀了。


王辅臣战斗力爆表,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王辅臣,王辅臣后来果然被划到吴三桂麾下做事,吴三桂对王辅臣重视程度超过子侄,后来王辅臣认为吴三桂拉偏架,王辅臣就走朝中重臣门路,请求调离吴三桂麾下。王辅臣如愿离开吴三桂被调任平凉提督。王辅臣离任前吴三桂很不舍的。特给与白银二万两做路费。

“及至省辞王,王待之愈厚,执手涕泣曰:“尔至平凉,无忘老夫。女家贫,人口众,万里迢迢,何以当此。”遂出帑二万两以为路费。”

王辅臣先到京师觐见陛下,然后到平凉上任。

王辅臣到京后被康熙召见,康熙似乎有预感似的,这次康熙对王辅臣给予了高度评价“有武臣如此,朕复何忧!”王辅臣受到的隆恩甚重,“此自恩泽频加,赏赍屡及,无日不诏入,语必移时,”,京师臣民看到康熙如此对待王辅臣,私下在传王辅臣是吴三桂的密使,此次进京是来传达吴三桂意思的。对于这种传言给予的定论是“种种不经之语,令人发笑。”康熙对待王辅臣隆恩依旧。康熙还把王辅臣的辛者库出身改成了旗人出身。对王辅臣的行期,本来确定了,康熙却说上元节临近,要王辅臣陪自己过完节再走。“朕欲留女于朝,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非女不可。”上元节过完后,王辅臣来向康熙辞行,康熙依旧不舍,对王辅臣千叮咛万嘱咐。“届期入辞,温语良久,授以方略,重加赏赐。”康熙把顺治留下来的蟠龙豹尾枪一对中的一支赐给王辅臣,这可是康熙爱物,几乎不离身的。康熙对王辅臣说“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枪以赐女,女持此往镇平凉,见此一枪如见朕,朕见此枪如见女矣。”康熙为什么对王辅臣礼遇有加,并没给出说明;我认为这与王辅臣就任地区战略位置太重要有极大关系。王辅臣面对康熙的隆恩,也只能说些为陛下肝脑涂地,为清朝竭尽全力的话,当时还声情并茂,“涕泣而出”。



王辅臣到平凉上任后,三藩之乱发生,吴三桂特意派人来劝王辅臣反清,当时王辅臣和张勇二人拥有实权,吴三桂想把二人都劝降了。吴三桂想把王辅臣劝降了,再要其把另一封劝降信交给张勇“令辅臣以书一札一转致张勇”,此时的王辅臣还是倾向于支持清朝的。

事情走向的关键因素来了;

不知道是立功心切还是其他原因,王辅臣没把吴三桂劝降的事告诉张勇,更不可能给张勇看吴三桂的劝降信。王辅臣直接把吴三桂的特使和给张勇的劝降信要其子王吉贞连夜,一并送往京师。康熙获悉后,嘉奖了王辅臣,还特意封王吉贞做太朴卿的京官(实为留作人质以备不时之需)。“上见之喜,置士荣(吴三桂信使)于极刑,留吉贞于朝,晋职为卿,而嘉辅臣之忠贞也。”

张勇知道此事后,对王辅臣瞒着自己的做法很不满意,并表示了反对意见,

“张勇闻之怒曰:“吾二人事同一体,女(你)即欲作忠臣,亦宜先使知,会同遣使入。背我独献忠于朝廷,令朝廷疑我,是卖我也。我看女作忠臣者作至几时。”

自此王辅臣和张勇日生间隙;后来康熙派朝中大臣莫洛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因为莫洛早就与王辅臣有隙,又与张勇交好;莫洛不断利用职权给王辅臣穿小鞋,处处掣肘王辅臣。最终发生了因粮饷、马匹等物资分配不公引起的秦州之变,混乱中莫洛身死。

究竟是王辅臣带头冲击莫洛,还是王辅臣授意属下为之,亦或是王辅臣属下自为之。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说法。但在《广阳杂记》中说这是其属下自为之,王辅臣事先并不知情。“然初非辅臣本意。方其下之谋为变也。”王辅臣还反复说别人害自己,“辅臣以死自誓曰:“宁杀我,无负朝廷。”

康熙还没对这件事做处理,王辅臣就认为莫洛是皇帝派的人,现在自己的兵杀了莫洛,皇帝一定会认为这是自己的授意,皇帝一定不会放过自己。王辅臣就开始灾难扩大化,开始扩军备战,积极自卫,防止朝廷来攻打自己,反意已经十分明显。“陕西督抚以反状上闻”,康熙紧急召见王吉贞告诉他其父已经反叛,王吉贞不知道这回事,康熙把陕西奏报给王吉贞看,王吉贞看完吓得慌忙叩头请罪。康熙一面安抚王吉贞,一面为王辅臣开脱,说这是经略(莫洛)不善于居中协调,还称泰州之变为平凉兵变,这明显是在为王辅臣开脱,兵变明显就是说这不是王辅臣的意思。只是王辅臣被逼的没办法才这么做;康熙明显是在安慰王辅臣,并把泰州之变的责任全推给下面的人。康熙明确说“女(汝)父无罪,杀经略罪在众人,女父宜竭力约众破贼立功,朕赦众罪,不食言也。”这与《康熙王朝》中的情节特别像;康熙一番声情并茂的话和要王吉贞到平凉送信,却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王吉贞到达平凉把康熙交代的事忘到脑后,“吉贞亦将上命置脑后。自吉贞归平凉,而王氏之反势成。”康熙并没有打动王辅臣,送归王吉贞反而导致王辅臣没有顾虑的反清了。

但王辅臣顾虑张勇的存在,没敢贸然东晋攻取长安;王辅臣坐失良机,等待清廷调兵遣将,王辅臣最后退守平凉城,清朝经略图海用重兵包围平凉城,并招降王辅臣,保证保全凉州城;王辅臣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王辅臣出城投降,尔后王辅臣随图海平定三藩之乱也立下很多战功。


等三藩之乱平定,康熙召图海和王辅臣进京,王辅臣认为这是秋后算账的时候,认为此次进京很难再回来。就开始休掉新娶的妻子,令其远嫁。遣散自己的下人,从不要提及做过自己的属下。王辅臣大概认为自己的末日来了,说“我事自当,无累女等,从此决矣。”王辅臣最后说了自己的想法: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贵已极。前迫于众人,为不义事,又不成,今虽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大丈夫与其骈首于市曹,何如自死”。

王辅臣认为自杀是自己最好的选择;王辅臣死不想连累他人,思忖很久选择暴毙。就是用不透气的那种纸,湿水敷于面部窒息而亡,就要人说王辅臣死予疾病暴毙。王辅臣真是用心良苦。但经略图海回京后没有按照王辅臣的用意说给康熙听,《广阳杂记》中并没有记载图海说的是什么,但康熙听完大怒,说图海跟王辅臣是一路人。“图海惧,吞金而死。”

王辅臣的事就算完了,另外还搭上了图海的命。


王辅臣这个人挺复杂的,即为清朝立过大功,也明确的反清过;只因走错一步,步步错。

^-^荳荳あi

^-^荳荳あi

感谢邀请,本人一直都讨厌辩子戏,对满清蒙古王朝和满清王朝都没有好感。现在民族融和了,我对蒙古朋友和满族朋友都是好感满满。但对清朝,特别是康熙,乾隆等帝王没有任何好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屠戮汉人先辈前提下建立的。这些虽然几乎每个朝代都如此,但元清只有杀戮基本没贡献,都是让中华民族文明倒退和断代,满清甚至将中华民族拖入深渊,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但现在确有那么的人喜欢拍清宫戏,辩子戏,甘当满清奴才。可要清楚,汉人连满清奴才都做不了。做满清的奴才还需要认证的。真希望能禁止拍摄与满清皇室歌功颂德的所有影视剧,小说等。他们哪有资格被歌功颂德。还好,清朝出了曹雪芹,蒲松龄等文学大家。给我们民族留下历史的痕迹。康乾盛世据考证,人民的日子远远不及明末,宋末。回到问题,康熙杀降立威,只不过是政治权术而言,可恨的是几千万上亿的汉人被几十万亲兵打败,也是汉人重文轻武的历史后果,换句话就是孔孟之道的儒术坑了。现在儒术有开始兴盛起来。只希望以后国家不要讲其做基本国策就好。

柿子汤圆

柿子汤圆

谢邀

康熙自己受前代皇帝的影响,所以注重的满汉交融,启用比较有能力的汉族人参与政事,王附臣就是其中一个,王辅臣本来是大明的将领,也是吴三桂的属下。所以在吴三桂头像之后,自己也投降了,一直跟着清朝做事,后来康熙启用了他,让他做陕甘提督,这下王辅臣才算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可惜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吴三桂拥兵反清,一路高歌猛进,年幼的康熙很难抵抗,一时间,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汉族将官纷纷起兵响应,连续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而此时的陕西正是王辅臣管理的,这个时间段,康熙层给王辅臣写信,让王辅臣出兵,而此时的吴三桂也给王辅臣写信,叙当年之情,一时之间,王辅臣唏嘘不已,就这样,他决定按兵不动,谁都不帮。

康熙大怒,派周培公去打王辅臣,没想到王辅臣兵败如山倒,最后不得了投降了康熙,而在康熙圣旨来的路上,王辅臣自杀身亡。

康熙为什么会杀王辅臣呢?主要是因为他的按兵不动,康熙觉得留着也没什么作用了,况且此时的康熙四面楚歌,确实需要这样的实力拥护。

星影荏苒

星影荏苒

王辅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绰号“西路马鹞子”,本为李姓,明末清初军阀,是宦官奴仆家的孩子,出身算是卑微。

早年经历

明末时他跟随姐夫参加农民军,喜欢赌博,后与王进朝为谊子,改姓为王。后跟随山西大同守将姜瓖反清,不久就投降了阿济格,免于被株,也没有被发配成奴隶!早年的王辅臣命运虽然坎坷,可还算幸运了,才有机会让他最后成为封疆大吏!

拥有权势

顺治七年,多尔衮亡故,顺治爷亲政,很欣赏王辅臣的才干,人命他为御前第一侍卫,寄以重任!

顺治十年,命王辅臣跟随洪承畴出征西南,去当洪承畴的贴身侍卫(其实就是保镖)。当时有两位御前侍卫保护洪承畴,可另一个不太把他当回事(就是不鸟他),而王辅臣则尽心尽力,所以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就保举王辅臣做了总兵(算是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再后来吴三桂极力笼络王辅臣,顺治爷又命王辅臣随吴三桂进入缅甸擒杀朱由榔,事成后吴三桂把王辅臣当亲侄子一样对待,慢慢的,王辅臣成了顺治与吴三桂面前的大红人!

封疆大吏

跟随吴三桂不久后,与吴应麒发生了矛盾,并传到了吴三桂耳中(肯定还变了味道呗),后不愿再屈居人下,就花钱买了甘肃固原提督,那时已是康熙时代,可依旧重视王辅臣,还让他自己亲自选好日子走马上任,可想而知有多么重视他,王辅臣也从此开始正式成为专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首鼠两端

吴三桂起兵造反,王辅臣在康熙爷与吴三桂之间“阴晴不定”,因他手握兵权,他俩都想笼络他为己所用,可王辅臣一直首鼠两端!自己还占领了平凉,割据一方,静待时变!

畏罪自杀

他的想法是好的,可吴三桂哪是康熙爷的对手,最终被康熙爷干掉了,这时候的王辅臣就很尴尬了,大家都是聪明人,回去也必然一死,就选择了算是最好的结局——自杀!

就算不自杀他也不会有好的结局,可能受到的屈辱和折磨会更多,大家想想康熙爷会轻饶他吗?这样的两面派是皇帝最厌恶的,也是最不齿不屑的,换做其他皇帝可能不止凌迟吧,灭九族都不为过了!

驴克

驴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