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提到的作品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原清洛

原清洛

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他是没有骨气有没有勇气的一个人物,还浪费康熙的一片苦心,自然结局不会好。在康熙启用他时不尽忠只是观望,想坐收渔翁之利。可以说是贪得无厌,康熙怎么可能给自己留下后患。

aishengbo

aishengbo

因为王辅臣曾经归顺吴三桂,他手握重兵几次叛变,康熙为了防止意外,处死了他。

❤^_^❤

❤^_^❤

这就要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了,王辅臣降清后又反叛,这在统治者眼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所以康熙帝才下令凌迟处死。

笨兔子Anna

笨兔子Anna

因为康熙知人善任,识人的能力很强,他知道王辅臣这样的人并不会全心全意效忠自己,所以这样

alisonbeckham

alisonbeckham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的历史上,陕甘统帅王夫臣不是被康熙皇帝灵芝处决的,而是为了不让家人和部下卷入而自杀。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处死王夫臣的原因是为了解恨,王夫臣应该死。

原因很简单。二月河的小说康熙朝属于双文,康熙皇帝是绝对的主人公,所有反对主人公的人都会死。

王辅臣是第一支农民起义军。后来,他与山西大同将军蒋襄在明末与清军作战。但他发现自己打不垮清军,只能向阿齐格亲王投降。

顺治四年,即永利二年(1648年),南部地区的金圣焕、王德仁、李承东先后脱离清王朝,与南明合作。

江湘得到消息,开始准备搬家。11月,由于蒙古国喀尔喀部落入侵边境地区,清朝派大军进驻山西大同。

这完全激怒了江湘。因为江湘一直把山西大同当作自己的地盘,恨别人干涉大同的事情。他总觉得这次清朝派来的英国王子阿齐格对付蒙古族喀尔喀部落是假的,在山西省接替他是真的。

一怒之下,12月,江湘在山西宣布离开清朝,前往南明。

生姜镶嵌

突然之间,清朝统治者措手不及。出京途中的阿齐格亲王闻讯后,立即通知全军加快行军速度,赶赴大同与起义军作战。

多尔根也很担心突然出现的选角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此时清朝主力向南方集中,围剿南明军和农民军的遗骸。在北方,军队非常有限。然而,山西属于北方腹地,继承了北京。于是,多尔根亲自率军出征。

最后,江湘被杀,多尔根下令屠城。

但王夫桢向清朝投降,幸免于难。然而,在多尔根摄政时期,他没有受到多尔根军队的对待,他一直无所事事。

后来,顺治皇帝清除了多尔根的权力后,他利用王夫臣为洪承周的贴身保镖。

洪承周受到了很好的服务,所以他推荐他做一个明确的总司令。当时,吴三桂已经是一位高阶的太子,所以他安排王的大臣助理担任大臣。

吴三桂追杀南明永历皇帝朱友兰时,王夫臣一直与他关系密切。

清朝统一天下后,他也取得了成功,因为康熙皇帝任命王夫桢为山西总督,守卫西梁。

康熙皇帝割据藩国后,王夫臣的反应非常有趣。

与吴三桂关系密切的王富珍只有两条路。一是坚决与吴三桂勾结,毫不犹豫地与清朝统治作斗争;二是立即向清朝投降,让清朝看到与吴三桂决裂的信心。

当时,王福臣和张勇共同领导陕西军事。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王府辰是走第二条路。吴三桂建军后,写信联系王甫臣。王夫桢把吴三桂的信寄到清朝,以示对康熙皇帝的忠心。这一举动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

因此,清朝嘉奖了王夫臣的儿子康熙皇帝。张勇不知道,这个时候谁也不开心。王辅臣的意图很可能就是想坐山观虎斗,最后自己能渔翁得利,可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压根就没有那实力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生存,说白了棋手是康熙帝和吴三桂,其他所有人只是棋子而已。

ivyiy

ivyiy

不知道题者在哪里看到王辅臣是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的呢?反正我是没有看到。

王辅臣,人称“马鹞子”。他的前世今生就不用介绍了,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平三藩之乱,王辅臣镇守平凉,手握重兵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其子王吉贞虽在京城为官,实则是康熙皇帝的人质,目的就是害怕王辅臣随吴三桂谋反。

王辅臣曾是吴三桂的下属,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王辅臣手握重兵对于康熙来讲,的确是祸福所在。尤其是在吴三桂几乎占领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下,王辅臣要是随吴三桂谋反,康熙只怕要回到燕京老家去了。

然而,康熙皇帝却一反常态,对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果断处死,而对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还将王吉贞放回到王辅臣身边,这无疑给首鼠两端的王辅臣打了一针“鸡血”,使得他更加犹豫不决。

我想,康熙为什么料定王辅臣不敢反,这才是本题的重点。个人认为如下:

一是吴三桂谋反师出无名,自扇耳光。从明朝的将领投降大清,再又反清复明,吴三桂的大旗与汉族士大夫精神大相违背,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文化大相径庭,“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始终是汉族士大夫们恪守的终极精神。吴三桂此举谋反,完全不得人心,被人唾弃,是为汉奸之汉奸,这样的人谋反,失道寡助,必定会失败。康熙皇帝对于汉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深知吴三桂此举不得善终。因此,对于镇守平凉的王辅臣,心中也不免会产生忌讳,汉人历来重视身后的名誉,何去何从,王辅臣是心有余悸的。只要他心有余悸,其实就是给康熙创造机会,只要王辅臣不动,不敢动,不想动,都对康熙有利。不求他能够帮助康熙打吴三桂,但求他按兵不动。

二是康熙对待王辅臣不薄。平心而论,大清朝对吴三桂也不薄,但是想想看,要不是碰见大清康熙皇帝或者之前顺治等皇帝,王辅臣的人生可能根本走不到这个位置。王辅臣实则是一个赌徒出身,因为时局命运把他推到了这个提督平凉城的位置。就像一个乞丐叫花子遇上了贵人,让他也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他得知道感恩。康熙并不求王辅臣能够感恩,但他知道王辅臣一反,必将受到滚滚骂名,忘恩负义的名声并不是那么好背的。所以,王辅臣不敢动。

三是王辅臣兵力有限,被周培公一战即溃。虽然王辅臣平凉城的守军有7-8万人,但是他遇上了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组织的虎狼之师,还有新进的红衣大炮,在《康熙王朝》中,由图海和周培公率领的大军抵达平凉城外,图海意欲炮轰平凉城被周培公阻止。结果红衣大炮小试牛刀,就让王辅臣的守军非死即伤,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是个带兵之人,硬碰硬的结果只怕于己不利,所以在周培公的游说下,王辅臣才放下了心结。

王辅臣的举动自然是康熙最痛恨的,拥兵自重,首鼠两端,作壁上观。就如现在所说政治立场不坚定,他明白康熙平三藩之后,自己必然也会被康熙皇帝清算,那日子必定不好过,所以干脆来个畏罪自尽,免受皇帝打击之苦。

灰拉拉

灰拉拉

王辅臣为当年平西王帐下一员大将悍匪,战功卓越,身材伟岸,为人中豪杰,他力战七十多次,,有四十多次攻城掠地战的头筹,为不可多的悍将,,,吴三桂反叛时派人联盟反清,,,他绝杀莫洛于军中,,准备举义反叛,他雄居陕甘之要,提八万铁骑势关天下大局,,康熙审时度势派员说服下旨,只要不反叛,既往不究,,王铺臣为清军势大而拆服,为平定三番之乱作出了贡献,,。平定三番后王補臣加官进爵,深受皇恩,。也自知伴君如伴虎,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敌国破谋臣死的道理,,自知罪重,,乃自杀身亡,,以保全子孙后代,,

源儿gaoyuan

源儿gaoyuan

历史上的陕甘提督王辅臣是自杀的,《康熙王朝》在这一点上也没有戏说,也是自杀的。

可是,康熙虽然并没有将王辅臣凌迟处死,但却是害死王辅臣的元凶,也就是说没有康熙,王辅臣就不会死,他的死,康熙脱不了干系。

王辅臣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坎坷,出身贫苦,父母是官宦人家的佣人。

后来明朝对百姓横征暴敛,没有活路了,王辅臣跟自己的姐夫揭竿而起,加入农民军。

后来大明灭亡,大清入关,王辅臣跟着上司姜瓖投降了清廷。

但是王辅臣不愿意当亡国奴,跟战友们一起在山西大同打出反清复明大旗,跟清军干了起来。

在战斗中,王辅臣非常勇猛,经常跨着黄马身穿白袍,所向无敌,势不可挡,身经百战的清军铁骑见到也恐惧不已,纷纷躲避。史料上说清兵"莫有撄其锋者",直呼:"马鹞子至矣。"(马鹞子是王辅臣外号)

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王辅臣又到了吴三桂的帐下,成为一员猛将。

吴三桂对他欣赏有加,出则同车,住则同席,像当年刘备对待关羽、张飞一样。

而王辅臣也没有辜负吴三桂对他的知遇之恩,在扫平南明残余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还在缅甸,擒获了南明皇帝朱由榔。

因此王辅臣不但得到吴三桂的嘉奖,也得到了康熙重用,将他调离云南,担任平凉(甘肃一带)提督,又加太子太保衔。

其实康熙这样做有两个用意,其一是赏罚分明,褒奖抓住南明皇帝的王辅臣;其二是南明彻底灭亡了,不再需要吴三桂了,要削弱吴三桂的兵力,调走王辅臣就是去掉了吴的一条臂膀。

吴三桂也明白康熙的用意,对痛失王辅臣这员大将痛彻心扉,别的时候潸然泪下,还送了王辅臣两万两银子。可见王辅臣在吴三桂心里的位置多么重要,但同时也说明王辅臣对康熙来说又是非常危险的人物,需要特别提防。

但是王辅臣心里明白,吴三桂是靠不住的,斗不过康熙,因此把宝压在了康熙这边。

当吴三桂起兵反清,招降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派儿子把招降书和招降的使者一起送给了康熙。

康熙正担心着呢,见王辅臣表忠心,内心狂喜,立马提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为太仆卿。

但是汉人终究是汉人,奴才终究是奴才,自以为得到皇上恩宠的王辅臣,受到了康熙忠臣莫洛的欺凌和排挤,不堪忍受,又经不起吴三桂拉拢,跟主子康熙分道扬镳,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还是选择了呼应吴三桂起兵反清。

两年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辅臣内外交困,再次向康熙投降。

康熙非常大度,不但没有加罪王辅臣,还让他当自己的平凉太守。

但是谁都知道,康熙不可能对王辅臣这样一再出尔反尔的人产生信任,继续任用只是为了安抚他手下的人,是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肯定要痛下杀手。

王辅臣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不知道康熙爷的心思,他料定自己凶多吉少,于是就决定自尽以保全家人。

如果不自尽,自己也难逃一死,到时候还要株连九族,所以说,自杀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康熙当时命令图海跟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所以王辅臣基本上失去自由,自杀都要躲避监视。

王辅臣为了掩人耳目,便假装自己身患重病,奄奄一息,最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卫兵用白纸喷水,一层一层敷在他鼻子上自杀。

临时之前,他交待卫兵说: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贵已极。前迫于众人,为不义事,又不成,今虽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大丈夫与其骈首于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绳死、药死,皆有痕迹,则将遗累经略,遗累督抚,遗累汝等。我筹之熟矣,待极醉,絷我手足,以纸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与病死无异,汝等以痰厥暴死为词。

王辅臣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自尽以后,仅仅是他的儿子受到革职处分,家人并没有受到牵连,不枉了他的良苦用心。

王辅臣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清朝前期一代汉族精英的悲剧。他们被判大明投靠大清身不由己,即使忠心耿耿依旧是二等公民,在主人心目中犹如犬豕,还要倍加防范。

他们投降之后怎么做都是错,要么忍辱偷生,要么身首异处,反正没有好果子吃。

QQ小茜儿

QQ小茜儿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王辅臣最开始是吴三桂的旧部,那时候康熙去山西视察,发现了王辅臣这样一个人,因为是汉臣所以被冷落,但是实际上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康熙对他重新启用了,其实这样来看康熙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

在吴三桂真的反叛了之后,康熙需要他来尽忠了,但是王辅臣却拥兵不动。他并不是想要再次跟随吴三桂,而是他想要观望究竟谁能够掌控天下。对于朝廷的调兵平叛命令,虽然回复起来平叛的立场坚定、铿锵有力,但是一回过头又对调令置若罔闻。直至周培公、图海的大军兵临城下,受红衣大炮威慑的王辅臣才被迫投降、引兵南下。 王辅臣尽管倒向了朝廷一边,但历经宦海世事沉浮的“马鹞子”,深知朝廷对其宽大处置的举动,只是为了利用他王辅臣做榜样,招抚各地像他一样观望的官兵。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全自己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宁杀三千,不放一个;狡兔死,走狗烹”永远是古代皇帝们最执着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同样是一个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行家里手。 他为了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尽的,虽然这与他一代虎将的人设不符,但他的的确确是自尽而死。

王辅臣在投降吴三桂后又再度投降清廷,康熙为安抚王辅臣,封他为平凉提督,又加太子太保衔。但是王辅臣还是惊忧有加,生怕有朝一日康熙算起来旧账,于是王辅臣决定自尽以保全家人。 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后让亲兵在他的口鼻处一层一层的蒙上纸,然后在纸上喷上酒水,王辅臣就这样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果然如他所料,王辅臣自尽以后,他的家人没有受到牵连,仅仅是他的儿子被革职处分。

亓子

亓子

王辅臣,本姓李,号“马鹞子”,山西大同人,是明末清初的地方割据军阀。康熙帝继位后,招安为陕西提督,镇守西凉。后来,在三藩之乱爆发时,王辅臣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妄图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被大将军图海和周昌所迫,在康熙二十年(1681),畏罪自杀。可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确是被凌迟处死的。那么,电视剧版的《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

首先,王辅臣自身的本质就令康熙帝深深的不信任。“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对一个官员的底线要求。当一个官员在做事时,应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就是国家的利益。面对三藩之乱,王辅臣本身手握重兵却为了自己考虑,迟迟不肯出兵救援。因为他的反水,三藩之乱的战争走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后来面对必败的结局,他又果断调转矛头,再次降清。这样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康熙的信任呢?

再次,王辅臣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在清朝满汉之争的隐形背景之下,地方官员们都需要有较为敏锐聪慧的政治头脑。驻地的官员们最重要的是学会“维稳”,也就是保持自己和当地满族高官的有良好的关系,而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是不及格的。在康熙十三年(1674)之时,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就曾因粮饷问题与八旗军营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大大激发了满汉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令康熙帝感到十分不满的。再加上王辅臣与其他官员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都令康熙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最后,作为一个帝王,康熙是非常希望树立一个宽仁的形象的。而王辅臣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典范,一个三姓家奴,造反归顺后竟然可官至太子太保。这样一个帝王是多么难得的啊,已经宽仁至此,只要大家知错能改,尽快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帝王不但既往不咎,还可以有高位厚禄,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王辅臣是康熙笼络人心,归顺招安的一块活招牌。遗憾的是,那句老话说的依然不错“飞鸟尽,良弓藏”,当三藩之乱已被平定,局势逐渐稳下来后,王辅臣这个典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康熙并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帝王,清算王辅臣那是肯定的。王辅臣也机灵了一回,他明白自己的下场,十分上道地自杀了,康熙见他如此知情识趣,也难得的放过了他的亲眷。其实我们也都清楚,历史上的王辅臣实际上是自杀身亡的。然而不管是自杀而亡亦或是凌迟处死,王辅臣都是难逃死亡结局的。而电视剧版的《康熙王朝》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以更加血腥的方式结束了王辅臣的生命,也许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封建社会帝王的残暴性,批判封建社会的局限吧。

原始_森临

原始_森临

王辅臣,本姓李,绰号“马鹞子”,山西大同人。清康熙朝曾任平凉提督,也算能征善战,凭战功发迹于明末清初风云激荡之际,后来又参与了平西王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之乱” ,反清又降清,降清复反清,叛后又再降。当时人以其反复无常之特征,称其为“活吕布” 。不过,王辅臣称得上明末清初时的一代勇将,他最初被人称为“活吕布” ,并非因他反复不定、 朝秦暮楚的性格与为人,而是形容他在千军万马中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屡立战功,其悍勇神似有三国第一勇将之称的骁将吕布。

1644年,时值天下大乱,穷苦人家出身的王辅臣为了谋个出路,干脆参加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1644年春,李自成领导大顺农民军出陕西,渡黄河,在短短数月内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山西、河北以及京畿地区,并迅速占领了明王朝的整个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疆 土。

明朝的文武官员见李自成势大,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明眼看就要房倒屋塌了,于是纷纷归降李自成,这其中就包括明大同镇总兵姜瓖。大顺军进攻北京路过大同时,姜瓖顺应时势献城而降,被自成封为将领,仍驻守大同,王辅臣由此被划拨到姜瓖麾下为将。李自成进京后,因一系列政策失误,转瞬间由盛而衰,一溃千里。在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引领下,异军突起的满洲八旗兵狂飙突进,席卷中原。李自成历尽九死一生摧垮了明王朝,其胜果却被满清轻易攫取。

当初姜瓖归附李自成,亦属逼不得已,如今见李自成再成流寇,似乎大势已去,遂杀掉自己的顶头上司、大顺将领张天琳,又举城投降了清军,王辅臣也随他一同降清。

降清没多久,姜瓖认为清军兵不血刃便得到了战略重镇大同,自己功不可没,而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满洲豪酋却不太重视他,功高而不赏,还屡屡辱慢、训斥他,常心怀愤懑,口出怨言。

不久,形势又起了悄然变化。一些故明降清的军事将领纷纷扯旗反清,声势逐渐大了起来,立足未稳的满清政权又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姜瓖旋而复叛,自称兴汉大将军,以大同为其根据地,联合其他13股反清武装力量,竖起了“反清复明” 的旗帜,王辅臣始终追随姜瓖,为他鞍前马后效力。王辅臣作战勇猛,在清军的大举围剿下,依旧奋力搏杀,歼敌无数,立下很多战功。

不久姜瓖兵败被杀,清军主帅英亲王阿济格对敌方一名勇猛无匹、在万军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地、十次挫败自己的白袍将军印象深刻。那人就是勇冠三军的猛将王辅臣。阿济格统辖的部队,是满洲最精锐的八旗劲旅,从关外攻入关内,在山海关横扫李自成并紧追不舍,几乎未遭败绩,遇到这位悍将竟纷纷落败,“莫敢撄其锋” ,对其畏之如虎。阿济格打听到那人名王辅臣,已被擒获,也算惺惺相惜,不但不杀他,还好言相劝,曲意笼络、招降, 把他带回北京,赐他一个汉军旗籍出身,顺治帝亦爱其勇猛,授予他御前侍卫职衔。

此后,王辅臣的威名传遍京师,史载“都中满人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

后来,王辅臣被清廷攫拔 ,授职云南,在平西王吴三桂麾下为将。王辅臣曾经率兵平息了云南迆东土司叛乱,是役他身先士卒,连拔9座山寨, 一举擒斩叛酋,更加名噪天下。

吴三桂对王辅臣很是倚重,待他如同子侄。据记载,王辅臣对上谦恭有礼,对下宽仁大度,打起仗来常带头冲锋陷阵,却从不独占功劳,总是率先举荐有功的部下。所以他能得到上司的青睐,更受将士拥戴。后来,清廷将王辅臣调离云南,专任平凉提督。王辅臣奉命北上,吴三桂万般不舍,怅然若失,送出了数十里。吴三桂知道王辅臣从不吃空饷,宦囊空空,此去万里迢迢,必然捉襟见肘,于是赠他白银2万两做川资。

康熙十二年(1673),因清廷撤藩,平西王吴三桂悍然举兵造反,声势浩大,天下震动。

吴三桂盘踞西南多年,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实力雄厚,西选的官员遍布天下,势力盘根错节。所以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好几个省。王辅臣任平凉提督,手握重兵,又和吴三桂情同子侄,关系密切,所以事前吴派王在云南时的亲信旧部汪世荣携其亲笔信去西北策反。

不料王辅臣不念旧情,汪世荣一到就被五花大绑,派人押赴京城,旋即被处死。为免朝廷疑虑,他还将儿子王吉贞送到京城为质。

吴三桂扯旗造反,欲拉王辅臣策应,王虽无反叛清廷的初衷,无奈形势急剧变化,他很快身不由己地卷入纷乱如麻的变局中。

新任西北经略使莫洛和王辅臣关系一向不睦,他一上任,就对王辅臣横挑鼻子竖挑眼,表现得很是不善。莫洛任山陕总督,统辖西北大军,却刚愎自用,胸襟促狭,对王辅臣部很是歧视,尤其是粮饷兵马分配不公,终于激起兵变。

面对莫洛刁难,王辅臣的副将邵某某怨气冲天,竟率部围攻山陕总督大营,混乱中,一枚冷箭射中了莫洛的咽喉,他当即毙命。莫洛是康熙朝炙手可热的重臣,“巡抚、提督以下各悉听节制,文武各官由他选用,吏兵二部不得从中掣肘”,是西北所有军队的“总司令”,位尊爵显,俨然是康熙在山陕地区的代言人。王辅臣的历史本来就不太清白,如今又涉嫌杀死朝廷的封疆大吏,他纵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了。事已至此,容不得丝毫犹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左思右想,最后咬定牙根,振臂一呼,率部反叛。吴三桂听说王辅臣反了,额手称庆,立刻封其为镇西大将军。

八旗通志记载,是王辅臣亲自策划并指挥部下进攻莫洛军营的 。或许他忍受不了莫洛的再三诘难,于是在幕后亲自策动了这场兵变。

王辅臣在西北发动叛乱,与南方的吴三桂遥相呼应,吴三桂派麾下大将王屏藩远赴陕甘,去协助王辅臣。王屏藩是吴军最善战之将,颇有智谋,他的到来,使王辅臣如虎添翼,气势更盛,不过短短数月,便接连攻克十几座西北重镇。王辅臣打仗凶悍异常,清军畏之如虎,避之唯恐不及,一次对阵,王辅臣率先捣入清军阵营,单枪匹马追杀其主将董额 ,独自一人连闯清军13座营垒,杀得清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八旗诸将见状个个胆寒,竟无一人敢于上前阻挡。

彼时吴三桂大军已经逼近长江天险, 虎视中原,王辅臣又在西北发起叛乱,边塞不稳,已经威胁到帝都北京。吴三桂遂摆出一副先占据西北,再大举东下,直捣京师,彻底驱逐满清、恢复中华的姿态。然而吴三桂遇到的对手是康熙帝——有清一代最英明的君王,没有之一。

这时的吴三桂已经年过六旬,虽然骁勇依旧,但毕竟英雄老矣,老年人特有的暮气已经溢于言表,他表面上做出一副要驱逐鞑虏、灭掉满清的架势,其实心里牵挂滞留京师的爱子吴应熊,不敢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用武力威逼清廷罢兵息战,再与他划江而治,各安半壁江山。所以他打到长江南岸后,用兵极度谨慎,只想守住已经占领的南方数省,保存实力,再不愿消耗兵力扩大胜果了。就这样,吴军长期滞留在湖北、湖南一带,白白浪费了大好战机。

吴三桂只能算一代枭雄。他也是反复无常之人,本是明朝边将,却勾引清军入塞,荡平李自成,诛杀南明永历帝,成为满清新贵;如今他又反叛满清,还举起“反清复明” 的大旗,可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又有几人信他?起兵后他色厉内荏、首鼠两端,很快便成强弩之末,加上年轻的康熙帝临危不乱,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局势很快发生逆转。

因吴三桂战略上的过度保守,使他失去了利用起事初期军事胜利迅速推进、问鼎中原的绝佳机会。西北战局也随之翻转过来,王辅臣军被满清名将图海围困于平凉,他虽然勇猛依旧,奈何清军围困万千重,始终无法突围。时间一长,城中粮草告急,就连战马亦被杀食干净,人心惶恐。清军调来红衣大炮,占据城外制高点轮番轰击,守军无处躲藏,死伤惨重。大将军图海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于是射书入城,展开攻心术,反复传达康熙既往不咎的宽大政策。于是, 走投无路的王辅臣再次选择归降满清。康熙果然一诺千金,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为表安抚,还加封他太子太保衔。

再次投降后,王辅臣毕竟心虚,为表忠心,他只好反过来再猛打吴三桂,而且表现得非常卖力。身为一职业军人,想必王辅臣内心对这般敌我反复也充满羞耻感,但身逢乱世,第一要务是如何生存下去,谁又能在兵凶战危之际把握自己的命运、做得了自己的主呢? 吴三桂贻误战机,最终儿子被杀,军事上接连遭遇失败,他预感到自己行将覆亡, 于穷途末路之际在衡州自立为大周皇帝。不久这位大周皇帝就在惊惧悔痛中一命呜呼,在位仅半年。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不久后即告平息。

当初,王辅臣在姜瓖叛乱败亡后归降满清,顺治帝欣赏其悍勇,破格授予他正三品御前一等侍卫职衔,并赐他汉军旗籍身份,亦属待之甚厚了。到康熙时,少年玄烨更是高看他一眼,授予他平凉提督要职。王辅臣以降人身份未遭歧视,反而被授予重职。当他再次鼓噪反叛时,康熙显示出恢廓大度的政治家风采,不仅不加斥责,还把其子释放回平凉,并捎信一封,承诺若肯浪子回头,绝不加罪责。王辅臣虽感激涕零,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硬着头皮反抗到底了。

三藩之乱平定后,旁人欢欣鼓舞,王辅臣内心却五味杂陈、忐忑不安。他知道谋反是灭族大罪,何况自己屡降屡叛,几经反复,哪还有一丝一毫的信用?康熙虽然宽宥了自己,不过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是一时权宜之计。随着荡平三藩,天下太平,自己和满清的这笔糊涂账恐怕就要清算了。康熙虽然年轻,但他是一代英主,断不会因为个人情感而不了了之的。史载,某日,传来尚之信、耿精忠二藩被凌迟处死的消息。这两人起兵响应吴三桂,助纣为虐, 其经历与王辅臣极其相似。王辅臣遂有了不祥预感,他表面上“呵呵”一笑,心里已经有自我了断之打算。

不久,朝廷命他赴京述职,他立刻将新婚夫人逐出家门。随后,他与部将饮酒话别,还遣散家财,全部分给了大伙。

之后,他遣散部属,惟独留下一亲兵在帐下。入夜后,王辅臣将一个重达数斤的银碗送给亲兵,吩咐他待自己熟睡后,用桑皮纸一层层蒙住自己口鼻,再喷上水。那人不忍,辅臣笑道:“大丈夫纵横沙场,何惧一死!斧钺加身, 人头落地,不过忍一时之痛耳,有何惧哉!不过图海大人对我有恩,蒙他在皇上面前替我担保。我若死于刀斧,必以畏罪自杀而牵连图海大人。窒息而死却无痕迹,你明天上报,只说我于途中暴病而亡” 。当夜,王辅臣被闷死,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

据记载,康熙听闻王辅臣死讯,默默无语,僵立良久。后来,他果然没有牵连王的家小和部将,仅仅把其子王吉贞罢职了事。到乾隆时,王辅臣被列入贰臣传,后又以“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腼颜无耻之人,并不得谓之贰臣 ”,被乾隆点名降格打入到逆臣传中。

【插图源自网络】

rcj0722

rcj0722

纠正一下,陕甘总督王辅臣并没有被凌迟处死,而是饮毒酒自杀;关于王辅臣的故事,鄙人有自己的一些观点,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其实王辅臣和吴三桂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俩都是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有人说,这样的人天生背生反骨,一直就是个反叛的主,我觉得不应该过早下结论,我们要细究一下这个人每次反叛的原因和目的,再结合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王辅臣一反:王辅臣刚出道时,是跟着他姐夫参加农民军,明末由于多年战争,赋税过重,很多农民都开始反叛,王辅臣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好赌,有一次输了好几百两,估计这钱是他姐夫辛辛苦苦赚的,当时气得不行就要杀了他,没成想,没打过王辅臣,被反杀了;杀了他姐夫的王辅臣第一次走上了反叛的生涯;

总结下一反:标准的正当防卫行为,撑死也就是个防卫过当

王辅臣二反:防卫过当的王辅臣,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手底下,拜了姜瓖的手下王进朝为干爹,从此改姓王;(他之前姓李)结果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姜瓖就投靠了农民军大顺政权,王辅臣也就跟着一起投降了;

总结二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领导反了,所以他也就跟着反了;理由很充分!


王辅臣三反:李自成在北京还没活动两天,吴三桂就领着清军杀进来了,姜瓖一看形势不好于是杀了大顺将领张天琳,投降了大清,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大清;

总结三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毛病!


王辅臣四反:姜瓖投靠了大清但是备受猜忌,加上他自恃居功至伟,结果一个没忍住有打起来反清复明的旗帜,王辅臣一直鞍前马后;

总结四反:姜瓖一定是跟王辅臣有一腿,不然王辅臣不能这么玩命跟他干,这是真爱啊!


王辅臣五反:也就是在反清复明的战役中,由于王辅臣作战勇猛,逐渐打出了名称,在清军中人送外号:马鹞子;也就是这一战,为他后来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再后来姜瓖战死了,王辅臣就像一个没娘的孩子一样,没办法又投靠了清朝。

总结五反:看来王辅臣跟姜瓖关系也一般,不然王辅臣应该跟姜瓖一起战死啊!


王辅臣六反:投降清朝之后的王辅臣从此开始平步青云,先是受到顺治帝赏识,后结识洪承畴,通过洪承畴保举做了总兵,再后来有认识了吴三桂,成为了吴三桂亲信,再到后来又花钱找人推荐做了陕甘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就在这时,吴三桂反了,而且极力拉拢王辅臣;王辅臣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后来由于和兵部莫洛存在分歧,由于莫洛将钱粮马匹分配不均,王辅臣一怒之下杀死了莫洛投降了吴三桂,值得一说的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此时还在北京当官呢;

总结六反:通过此事我们不难发现,王辅臣是个性情中人,而且时常管理不住自己情绪;


王辅臣七反:王辅臣降吴后,康熙爷命大将军图海出兵镇压,图海使用围而不攻,攻心为上的计策,加上康熙爷排了他儿子王吉贞来劝降,无奈王辅臣再次降清;

总结七反:估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王辅臣反清投吴是一时气愤,所以康熙帝、图海包括他儿子王吉贞都没过分逼迫他;


最终:再次降清的王辅臣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服毒自杀了;但是有几个细节我们应该讨论下,第一:王辅臣自杀前,无故殴打了刚娶的老婆,将他逐出了王家;第二:王辅臣散尽钱财给之前下属,并密令他们不得说出曾经是他的属下;第三:让别人说他是暴毙不是自杀,以防连累看守他的图海将军;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王辅臣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他反复投降大顺--清朝--明朝只是为了报答姜瓖的知遇之恩,他杀死莫洛也只是为了保护手下利益,最后另死之前也不忘了不要牵连别人!

黄大拿1229

黄大拿1229

电视剧《康熙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先生小说《康熙大帝》,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不管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小说里亦或者是历史上,王辅臣都是自尽而亡,并没有被康熙凌迟处死一说。

其实电视剧中王辅臣的形象和历史上大致相同,下面就说一说历史上的王辅臣。

王辅臣早年出身农民起义军,人送外号“活吕布”

王辅臣本姓李,父母本是明末一官宦人家奴仆,出身卑贱,不过王辅臣有位姐姐,嫁了一个叫刘一冲的农民,刘一冲也就是王辅臣的姐夫后来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长大之后的王辅臣由于不学无术,没有工作,于是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王辅臣长到之后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是个上阵打仗的好苗子,所以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重用,将他用为自己的亲信。

但是王辅臣这个人有个毛病,他好赌成性,为了赌博曾经一掷千金,而刘一冲治军非常严格,严禁军中赌博,王辅臣屡次违反姐夫的军规,他姐夫刘一冲因为是小舅子的关系对他包容多次,可王辅臣却是屡教不改。于是刘一冲决定将王辅臣杀掉以正军法。

刘一冲知道王辅臣素来勇猛,不敢明面抓他,而是悄悄想将他招进大营抓起来,结果刘一冲将王辅臣招进营帐想先将他射杀,反而被王辅臣识破反杀。

王辅臣杀掉姐夫刘一冲之后,也不敢再起义军中混了,只得连夜跑路,后来王辅臣跑到大同,正直明末大同镇招兵,王辅臣就此混进了明朝官军之中,隶属于明末大同总兵姜瓖麾下。

大同镇总兵姜瓖麾下有一部将王进朝非常赏识王辅臣,恰巧王进朝没有子嗣,于是王进朝收了王辅臣为义子,王辅臣从此改姓为王,奉王进朝为父亲。

之后王辅臣就一直随义父王进朝统兵,王辅臣少年时期面目俊朗白皙,身材高大,长身玉立而眉如卧蚕,一身白袍白甲手里还持着一杆长枪,酷似世上流传的吕布画像,所以当时军中给王辅臣送外号为“活吕布”。

而王辅臣这一生也确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名将吕布十分相似,都是三姓家奴,非常勇武过人且反复无常。

不久之后,王辅臣义父王进朝病逝,王辅臣为义父发丧之后,统属了王进朝的部队,后来李自成大顺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大同周围地区,大同总兵姜瓖畏惧李自成,准备向李自成投降,于是王辅臣就跟随上司大同总兵姜瓖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留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镇守大同,姜瓖虽然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是受到张天琳和柯天相的控制。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清军打的一败涂地,清军正式进驻北京,多尔衮拥立顺治入关在北京称帝,李自成已经基本是完蛋了,于是姜瓖派王辅臣奇袭了控制大同的大顺军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亲自将张、柯二人人头送往清军大营,表示了大同总兵姜瓖愿意归顺大清。

于是王辅臣随姜瓖投降清朝,这算是王辅臣职业生涯中的第三次背叛,第一次是背叛姐夫刘一冲投降明朝官军;第二次是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这回终于王辅臣又再度背叛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了清朝。

姜瓖大同反正,王辅臣随之,威震清军,被清军送了外号“马鹞子”

其实王辅臣反复无常的性格也跟他的老上司姜瓖有很大关系,姜瓖家族为明朝武将世家出身,姜瓖兄弟三人都在明朝西北担任高级武官,但是他们兄弟三人家族世受明朝政府厚恩,却毫无报国之念,明朝还没灭亡就先投降了李自成,到了李自成失败了,姜瓖又再度反水降清,可以说有了这么一位老上司的言传身教,王辅臣想不成为反复无常之人都很难啊。

姜瓖降清以后,受到多尔衮的猜忌,多尔衮根本不相信姜瓖,动不动就把姜瓖叫到北京城训斥警告一番,而且多尔衮还派了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去坐镇大同,所以姜瓖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大同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阿济格手中。

阿济格是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当时掌握了清朝大权,所以阿济格气焰十分嚣张,虽然阿济格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能征善战,但是为人却缺少智慧,政治智商也非常低下,是一个粗鲁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统治大同期间,他借口大同百姓不肯剃发留辫,在大同当地实行暴力统治,而且阿济格为人残暴好色,他的手底下人经常仗势凌人,侮辱妇女。

姜瓖有一远房亲戚娶妻,新娘子花轿还没入门呢,在街上被阿济格看中了,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走,事后姜瓖亲自去找阿济格要人,阿济格不但不给姜瓖面子,反而一顿棍棒将姜瓖打了出去。

自此姜瓖对清政府彻底忍无可忍,顺治五年(1648年),姜瓖听闻多铎病逝,多尔衮染病,于是姜瓖决意起兵反清。

姜瓖最先找到了猛将王辅臣,问他愿不愿意追随自己反清,王辅臣对待老上司姜瓖还是比较讲情义的,于是王辅臣表示愿意追随姜瓖鞍前马后,拉拢到了猛将活吕布王辅臣之后姜瓖就更加放心了。

于是姜瓖率领王辅臣领亲兵杀入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王辅臣这一路是在英亲王府内见人就杀,阿济格自恃勇武与王辅臣交手都不及王辅臣勇力,阿济格知道再不逃跑就来不及了,于是阿济格不敢与王辅臣再战,仅率几名亲兵从大同城中翻墙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开始举大同兵马反清,自称兴汉大将军,尊南明永历帝为皇帝,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姜瓖起义也激励了大同周围十一城故明投清的军事将领反抗。

姜瓖起义很快受到周围城镇的拥护,三省十余个地区军事力量都纷纷响应姜瓖,这一来给予了清政府极大的震慑,而姜瓖大同起义也被史书称为姜瓖大同反正。

阿济格很快率八旗军队前来围剿姜瓖,而王辅臣就是在随同姜瓖起义的战斗中让清朝八旗军闻风丧胆。

王辅臣在与阿济格对战中声名鹊起,王辅臣经常黄马白袍银枪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勇猛无比,所以八旗军给王辅臣送了一个外号“马鹞子”。

阿济格所率领的八旗军是关外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可以说这些八旗军都是九死一生的人,但是他们唯独非常惧怕王辅臣,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八旗军都赶紧纷纷避让,并且高喊“马鹞子来啦”。

自认勇猛无敌的阿济格也十分钦佩王辅臣的勇武,所以阿济格非常欣赏王辅臣,即便王辅臣曾经差点打死他。

姜瓖大同反正很快就在清军重兵围剿之下覆亡在即,作为姜瓖账下第一猛将的王辅臣当然深明这个局势,所以王辅臣此时就有了别的想法,毕竟小命是自己的,于是王辅臣在姜瓖败亡前夕,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

阿济格听闻“马鹞子”王辅臣来投降,高兴异常,将王辅臣留在身边。后来姜瓖兵败被部下杨振威所杀,大同平定,阿济格对大同人民极为憎恶,认为他们负隅顽抗,阿济格下令清军将除了杨振威和王辅臣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亲族之外的全部大同全城军民就地屠杀殆尽,史称“大同之屠”。

王辅臣投降阿济格后,虽被阿济格所欣赏,但是多尔衮却不信任王辅臣,将王辅臣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王辅臣兵权也被多尔衮褫夺,王辅臣入京待罪。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四次背叛,他背叛了老上司姜瓖,再度投降了清政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王辅臣虽然是以待罪之身进入北京,但是由于他“马鹞子”和“活吕布”的名号,使得崇尚勇武的满洲贵族对他都是非常钦佩,王辅臣的勇武之名冠绝北京,当时京城的满洲贵族无不以认识“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王辅臣与吴三桂相识

多尔衮在意外去世后,顺治得以亲政,顺治早就听闻王辅臣的威名,所以比较欣赏他,但是迫于多尔衮对王辅臣的不信任,所以顺治不敢任用王辅臣,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就让王辅臣做了一等御前侍卫。

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李定国和孙可望拥立南明政权,在西南抵御清军,出现了一波反清高潮,于是顺治派遣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王辅臣作为御前侍卫被顺治派去贴身保护洪承畴。

王辅臣对同为汉将的洪承畴照顾周到,尽心尽力,鞍前马后的为洪承畴服务,王辅臣的表现得到了洪承畴的认可,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就作为中间人将王辅臣介绍给了清代另一位高权重的汉将吴三桂。

洪承畴后来向顺治保举王辅臣去吴三桂部下做了总兵官,由此王辅臣与吴三桂成了上下级的关系,吴三桂也是对勇猛善战的王辅臣喜爱非常,待王辅臣非常亲厚,犹如兄弟一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追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王辅臣正是吴三桂所部如缅甸的先锋部队,王辅臣率军奔袭千里,威慑了缅甸王莽白,在王辅臣兵势的威慑下,缅甸王莽白只得向王辅臣交出了南明永历帝。

王辅臣生擒永历帝将他交由吴三桂,不久之后吴三桂在昆明派人将永历帝在昆明用弓弦勒死,吴三桂也由此在日后的三藩之乱中失去了人心。

到了康熙朝王辅臣与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发生矛盾,虽然王辅臣与吴应麒和解,但是事后吴三桂却还偶然派人用言语敲打了王辅臣,使得王辅臣闷闷不乐,王辅臣认为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外表豪迈,内心实际非常记仇。

所以王辅臣产生了想脱离吴三桂之心,他担心吴三桂未来还会给他穿小鞋,所以王辅臣重金贿赂康熙在除掉鳌拜之后最为信任的大学士明珠,通过明珠的关系,王辅臣被调任为甘肃固原提督。

王辅臣被调离云南去甘肃出任提督,吴三桂这时才颇为后悔,感觉损失了一员猛将,临行前吴三桂拉着王辅臣的手相送,眼含不舍的热泪,并给王辅臣送上两万两白银作为盘缠前往甘肃赴任。

王辅臣在赴任前,先是进京城面见了康熙皇帝,其实少年的康熙当时就已经非常善于拉拢人心了,他素知王辅臣骁勇异常,所以对王辅臣也是极为拉拢,康熙将父亲顺治留给他的两只豹尾枪其中一只送给了王辅臣,并示意王辅臣自己对他寄予厚望,王辅臣当即表现出被康熙感动的痛哭流涕。

从出任提督之后,王辅臣就算是开始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为独镇一方的军事大将了。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首鼠两端,最终落得自尽下场

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但是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永历帝,所以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并没有得到前明遗民的拥护。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派亲信汪士荣给已经调任平凉提督的王辅臣送信,送金送银,还授予王辅臣大将军印信,但是最初王辅臣不为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将汪士荣和吴三桂的书信以及金银全部送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但是王辅臣此举却惹怒了另一个人,王辅臣当时出任平凉提督,但当时陕甘一带并非王辅臣一个提督,还有甘肃提督张勇,可以说陕甘地区军务是由王辅臣和张勇共同负责,而王辅臣将汪士荣及吴三桂的金银书信送交康熙,并没有知会张勇,也就是把张勇给掩下去了,这一下置张勇于何地?所以张勇由此与王辅臣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派了大学士莫洛去经略甘陕军务,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而王辅臣之前在北京就与莫洛不和,所以莫洛到了甘陕之后,亲近张勇,处处牵制王辅臣。

后来王辅臣因为莫洛分配军需不公,所以派军冲击莫洛大营,王辅臣副将邵苓芝在混乱之中误杀了莫洛。

莫洛死后,王辅臣兼并了莫洛的部队,王辅臣一看杀了朝廷重臣莫洛,于是王辅臣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五次背叛,这一回背叛他是迫于形势向吴三桂投降。

很快王辅臣在吴三桂的支援下占领了平凉周围陇南一带,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兴盛之时,康熙无力抽调军队去对付王辅臣,于是康熙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安抚王辅臣,康熙将在京城的王辅臣之子王吉贞送回,并让王吉贞转告王辅臣,康熙已经知悉是莫洛犯错在先,只要王辅臣迷途知返尽快回归朝廷,对于王辅臣误杀莫洛之罪责和起兵响应吴三桂的罪责都可以不予追究。

但是康熙放王吉贞回到王辅臣身边,却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王辅臣认为康熙很需要自己,吴三桂也很需要自己,而自己在两大势力之中要做到利益最大化就得看哪一方开出条件更动人,自己要待价而沽。

所以当王吉贞被放回去之后,王辅臣先是将吴三桂在陇南一带的势力驱逐出去,然后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了一幅陇南地区我是老大的样子。

王辅臣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千古一帝康熙很强的反感,康熙决定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于是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统军去平定王辅臣,结果这个董额是将门犬子,根本没他老爹多铎那么能打,很快就被王辅臣打怂了,打的全军覆没,屁股尿流的逃回了北京城。

康熙只得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在这里说一下,在电视剧中周培公是抚远大将军,图海是他的副手,其实真正的历史上图海才是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在历史上名字其实叫作周昌,字培公,是满洲包衣奴才家族出身,周培公靠着包衣身份参与了平定王辅臣之战,他在历史上不过是大将军图海身边的一个参谋而已。

不过平定王辅臣之战,确实是周培公居功至伟,因为王辅臣身边参将黄九畴和布政使龚荣遇是周培公的同乡,这二人一直劝谏王辅臣不要再首鼠两端,举棋不定了,应该趁早归顺朝廷,但是王辅臣始终在吴三桂与清政府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两人为了避免殃及自身,于是在得知同乡周培公为图海军中参谋之后,暗中与周培公通信,汇报王辅臣内部情报。

因此周培公通过黄、龚二人的情报得知平凉城内部军民人心并不稳,故此周培公建议图海不要急于对平凉城用兵,于是图海对外宣称:康熙顾念平凉城中数十万生灵,如今惨遭叛贼劫掠到这种地步,覆巢之下,杀戮一定很多。希望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用来体现圣主好生之德!

图海对外这一番宣传,果然弄得王辅臣内部军心和城中民心不稳,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

在这样的心理攻势下,平凉城很快就断了粮草,人心惶惶,周培公看时机一到,于是他决定冒险进城劝降王辅臣,立下这一大功,于是周培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图海。

图海一听当然欣然同意,于是图海上书给康熙,表示军中参谋周培公愿意孤身进城劝降王辅臣。

康熙得到这个消息大喜,立刻宣周培公火速进京,康熙先是亲自召见周培公,听取了周培公的劝降计划,对周培公颇为满意,当即册封周培公陕西道员,本来道员是正四品官职,但是康熙给周培公加了从一品的衔,并御赐周培公黄马褂以及谕降诏书前往平凉城内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城,一番晓以利害,外加康熙的赦免诏书,王辅臣立刻就怂了,当下王辅臣派龚荣遇出城献出吴三桂所授大将军印以及甘陕总管大印,至此王辅臣接受了朝廷招抚。

周培公也凭借单枪匹马劝降王辅臣的功劳,后来官至从一品的盛京将军重要职位,图海则因为平定王辅臣有功,被封爵为三等公。而王辅臣依旧为平凉提督,不过图海继续率军驻扎在平凉城内,王辅臣受抚远大将军图海节制。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的第六次背叛,也是最后一次背叛,王辅臣最终还是背叛了吴三桂,重新投入了清政府的怀抱。

之后王辅臣跟随图海镇守汉中,但是这期间王辅臣内心觉得有愧于康熙,多次寻死被图海所救,图海将王辅臣自尽之事上报康熙。

康熙非常不希望王辅臣在此时自尽,因为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康熙希望利用王辅臣树立朝廷宽仁的典型,所以王辅臣如果死了,则让朝廷有失宽仁之形象。

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管好王辅臣,杜绝他再生自尽之心。但是王辅臣还是担心未来遭到政治清算,还是一心求死。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观察觉得他可能也渐渐没有寻死之心,于是也放松了对王辅臣的监管。

王辅臣就在这期间将新娶得一位夫人暴打一顿赶出家门,然后召集跟随他多年的部属开始连日饮酒,王辅臣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将家中财宝分与了部属,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于是王辅臣的部属洒泪与他告别,当夜王辅臣饮下毒酒自尽而亡,在临终前他对亲兵说他本想拔剑自刎,但唯恐利器加身而连累对他有大恩的图海,所以饮毒酒而亡,让亲兵明日上报就说王辅臣连夜暴病身亡,这样就不会连累到图海了。

后来这名亲兵不忍王辅臣如此自尽,将此事原委一一向图海与康熙交代清楚,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默然良久,事后康熙果然没有再追究王辅臣家人和部属的罪责以及图海没有看护好王辅臣的责任。

写在最后

至此一生反复无常的王辅臣终于自尽而亡,但是可以说他死的时候确实是条汉子,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自尽,即使最后遭到政治清算也是他应有之结果。

但是王辅臣一人做事一人当,在临终前他还想着怕连累家人和部属以及图海,愿意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这是十分难得气概,虽然王辅臣一生反复无常,但是总的来说王辅臣颇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豪气。

关于王辅臣的事迹和结局,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是和历史上大同小异,王辅臣是单纯的怕连累他人自尽而亡,并没有其他说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rubisco

rubisco

向敬之

凌迟,即千刀万剐。康熙并没有将降而复叛的王辅臣杀千刀,而是王辅臣畏罪自杀。

王辅臣在平凉被迫降清,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随前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时为顺治元年五月。四年后,即顺治五年十二月,姜瓖闻讯豫亲王多铎病逝,摄政王多尔衮患病,据大同叛清归顺南明,王辅臣随之反叛,曾让英亲王阿济格连损多员大将。多尔衮亲率诸王围攻,转败为胜,姜瓖死于部将刀下,王辅臣再次降清,被顺治帝破格封为御前一等侍卫,由于经略大学士洪承畴的赏识和推荐,使之受任总兵。

王辅臣平步青云,专镇一方,因随平西王吴三桂追剿南明永历帝,擒获朱由榔,结下了深厚感情。不但吴三桂极力笼络能征惯战的王辅臣,就是朝廷也看重王辅臣,命为平凉提督,将其调离吴三桂麾下。

吴三桂挑起三藩之乱,第一时间想到拉拢王辅臣。王辅臣接受吴三桂的封赏,因宿怨暗害支持康熙撤藩的经略大学士莫洛,公然反叛,击溃多铎之子董鄂,使康熙帝腹背受敌。康熙被迫命中和殿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领兵西征平凉,用幕僚周昌(周培公)计,迫降王辅臣。

王辅臣第三次归顺,康熙仍命其为平凉提督,但留下了图海与之同守平凉。名曰同守,实在监视。王辅臣自知首鼠两端,迟早会被康熙清算,但考虑到图海对他有再生之恩,又想保住家人性命,于是想方设法自杀,最后选择了服毒。

康熙帝也曾考虑防止王辅臣自杀,命人严密监控。但从康熙在胜利在望时,迫使曾反对撤藩的索额图辞去保和殿大学士,且在胜利后向明珠出卖索额图、将已下葬的吴三桂挖出挫骨扬灰等事来看,康熙是不会放过一再降而复叛、差点终止大清王朝的王辅臣的。王辅臣选择自尽,也算是保住了全尸,堵住了康熙秋后算账的嘴。

Frieda_w

Frieda_w

康熙王朝》中的王辅臣“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行为,引得了康熙的极度怨恨。

王辅臣原为吴三桂的部将,并且是号称吴三桂手下的“第一勇将”,当年遂吴三桂降清,并且在追击李自成,攻打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王辅臣在山西任职期间,与山西总督莫洛极度不和,自己也受到了极大的排挤。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王辅臣委以重用,让其统领陕甘的兵马,可以说康熙对于王辅臣也是有着“知遇之恩”和“再造之德”的。而在吴三桂起兵叛乱之后,康熙担心王辅臣再度导向吴三桂,不仅没有用王辅臣的儿子,此时在北京为质的王吉祯来为难王辅臣,而是直接将王吉祯放走,让王辅臣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希望借此来打动王辅臣,让其为己所用。

但是王辅臣后来的一些列行为让康熙极度的失望,王辅臣非但没有念在康熙对他的恩情选择坚决的支持大清王朝,而是拥兵自重,坐镇陕甘,俨然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势,完完全全是在看康熙与吴三桂斗得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康熙对于王辅臣已经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甚至比当年吴三桂对他的恩情更重,但是王辅臣却在康熙最需要他的时候成为了康熙的掣肘,这种“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举动,势必会让康熙对其是极度的反感与愤恨。


此时的康熙已经占据了战场之上的绝对主动权,因而王辅臣被处以极刑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藩之乱”刚刚开始的时候,康熙所要面对的敌人太多了,那面是吴三桂、尚之信以及耿精忠的军队已经打到长江边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加入到了对抗清朝的队伍之中,而北方的察哈尔蒙古也借机叛乱,直逼北京而来,就连京城内外,“朱三太子”杨起隆的势力也在时刻威胁着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只能是对王辅臣实施拉拢的政策,因为康熙的敌人已经够多了,整个大清王朝再也架不住更多的敌人了。然而战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清军已经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察哈尔的叛军被周培公与图海所打败,吴三桂等人的军队也被控制在了长江以南,整个战争的局势上,康熙已经占有了绝对的主动,获取最终的胜利依然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此时的王辅臣已经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康熙不需要对其再进行拉拢和安抚,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其之前“背信弃义”行为的清算,因为王辅臣被处以极刑,也就成为了无法避免的结果。

况且,此时的康熙皇帝还需要借助对王辅臣的处以极刑的惩罚,来昭告并且是警示叛军,彰显清朝统治的威严,而这也是对于吴三桂等人及其属下的一种威慑力的体现。


历史上的王辅臣,并不是被康熙处死,而是畏罪自尽的。

历史上的王辅臣,其阴险与狡诈,相较于《康熙王朝》之中所演绎的,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坐镇平凉期间,王辅臣在康熙和吴三桂之间可谓是首鼠两端,时判时降,不仅是对于康熙皇帝,就连吴三桂都是深受其害,尽管康熙皇帝对其早已是深恶痛绝,但是从整个战局的角度上出发,依然是对于王辅臣是无可奈何。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派大疆图海征讨王辅臣,王辅臣开城投降。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康熙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情,而王辅臣也越发的担心自己的结局。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辅臣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驴克

驴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