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小心心心儿
人物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而,他曾经遭遇刺客荆轲刺杀,差点丢掉性命。但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却机智的救了他。
这个人名叫夏无且,是当时秦王嬴政身边的侍医,简单来说就是侍奉皇上并负责皇上医疗保健的医生。
事由那么,夏无且这样一个小人物做过什么事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战国策》有记载: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众所周知,面对秦王的步步紧逼,被逼无奈的燕国太子丹决定派遣武艺高强的荆轲以献图为名趁机刺杀秦王。
当时,图穷匕见的荆轲手持匕首刺杀秦王,秦王一时来不及闪躲,这时,距离秦王不远的侍医夏无且情急之下,看到自己背着的药袋,于是,夏无且急中生智,举起药袋向荆轲砸过去,虽然没有砸伤荆轲,但是,荆轲却不得不避让夏无且砸过来的药箱,而这个短暂的空闲时间却让秦王得以离开座位绕柱而走,并且拔出背后的长剑砍伤荆轲,最终成功躲过一劫。
可以说,在当时众臣都被禁止携带兵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夏无且这个秦王身边普普通通的小侍医的话,那么,秦王很可能因为逃离不及时,被荆轲刺杀在座位上。
那么,秦国也会因此被迫停止一统全国的脚步,甚至面临东方六国的反抗,而华夏大地可能再次陷入各国混乱之中。
所以说,夏无且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侍医,却使得秦王得以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也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由此可见,小人物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chrissperial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陈圆圆。吴三桂因为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翟小一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的是历史上所有的自然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无法改变历史,这里我们指的历史是历史的潮流,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大趋势。我们日常所说的改变历史,指的是改变历史的细节和某一个‘外貌’而已!关于这个小人物,我想说的一个人既然能够改变历史的某一个片段,那么这个人还是小人物吗?或者说当他在做出影响历史的那一刻他已经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小人物了,在历史当中我们也看到过很多以前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做了某一件大事最后成为大人物的例子。所以在这里,我把你所指的小人物定义为在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地位,行为品行‘不端’,同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完全可以一笔带过忽略不计的人物!比如,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胜,在称王之后和秦王朝的作战中兵败,在最后逃亡的途中被自己的车夫杀害,试想一下,如果陈胜不死,那么最后反抗秦朝暴政的过程中以及最终结果还会出现一定的变数,在这里那个车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车夫就是小人物‘改变’历史。
还有人说过秦朝的太监赵高也是小人物,这里我们可以说赵高在历史上秦王朝的地位确实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其行为品行也有问题,但是,赵高的地位虽底,但是赵高的历史地位客观讲却不能说低,赵高虽然用现在道德的标准评判是个小人,但不能说他是小人物,所以以后我们看待历史的话或许可以借鉴一下这样一个标准!
季陌的小傻
挺多的,太多了,比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何进,宋朝的王承恩,这是几个非常著名的
黄小末
小人得势一时既使改变了大局也将在历史上扮演小丑角色,巨人时尔屈居于小人之下而比小人更伟大,
沈小毛不说话
小人物是小人物,历史是历史,一回事是一回事,小人物能改变历史,应该就不是小人物了。
Bruce王川
先问个问题,在重要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那些,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都是名人吗?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管他们是正面还是反面,毕竟在成百上千年后进入了我们的眼里。
我想再继续问一个问题,那他们都有人名吗?这个问题估计一时间还真不好回答,不过,也很容易找到例子。
在最普及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里,
就有有名无姓的貂蝉,
有姓无名的乔国老和大小乔,
无名无姓的督邮。
这个督邮,就是被张飞绑到柱子上用鞭子抽的那个领导,这里称呼的就是他的官名而不是人名。
我下面写的这三位历史人物,在正儿八经的史书里面是有记载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被历史记下名姓,只剩下了一个职业称谓!
第一个人物,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老樵夫。
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入侵楚国。双方军队在沘水(bǐ)两岸扎营,楚军凭河死守。联军因为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一直无法渡河,战争相持了有六个多月。两军僵持时,据说联军中有人听到山上传来一个樵夫看笑话般的吟唱,赶紧去请教。老樵夫很爽快地告诉他们,凡是没有楚军守卫的地方水就非常深,要是有楚军守卫的地方水一定非常浅。一语道出天机,一言攻破天险。醒悟过来的联军,趋着夜色强攻,楚军遭受重创。这次战役因双方都在河边的沙滩上扎营列阵,史称其为“垂沙之战”。
第二个人物,化解齐国内部危机的采珠人。
大摆火牛阵的田单,因功高盖主,引起了以齐襄王为首的一些人的不舒服。一天,齐襄王在宫内自言自语的时候,无意间说出了心里话:“田单无所不用其极的收买人心,目的就是要图谋他的王位,不早一点防范,恐怕就要来不及了。”
话说出口后,他就后悔了,这时的历史记载出现的差异,有的说是在宫中,他身边当时有一个侍从,人称采珠人,他担心采珠人是田单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心腹;有的说是在野外,看到山下有个人在串珠,就把他叫过来问听到他的说话没?采珠人出奇大胆的回答他,什么都听到了。
齐襄王试探性的又问采珠人,既然你什么都听到了,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做?采珠人告诉齐襄王,要顺水推舟化解困难,一方面,要大张旗鼓的嘉奖田单,让人们认为田单做好事,那是因为齐王教导的好,他是在替齐王做好事;另一方面,大张旗鼓的惩处那些进谗中伤的人,证明齐王与田单的和睦,人们就会将对田单的感恩戴德转移到齐王身上。
齐襄王不仅听从的建议,还将表彰和赈济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战国策》载,齐国百姓都说:“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泽也!”
第三个人物,片言竟使被俘赵王归的厮养人。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自立为赵王后,拒绝接受陈胜节制,开始与当时的燕军争地盘。
喜剧性的是这个赵王武臣在外出时,竟然被燕军俘获。燕军想拿他胁迫赵军割让土地,赵军拒绝,官方正式谈判陷入了僵局。
这时候,赵军中的一个厮养卒跑到燕将那里,给他分析了一通赵军内部形势,说:“被你们抓住的这个赵王根本不值钱,他被抓后最高兴的是张耳、陈馀,他们俩才是赵军中真正的老大。他们俩人早都想称王了,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赵地已经降服,他们明着好像是想要回赵王,实际是想借你们的手杀了赵王后能自立为王,然后再打着给赵王复仇的旗号来攻燕,燕国很快就会灭亡了。”
燕将信服,于是释放了赵王武臣。
看完这三个人的故事之后,我心里也有了很多的迷惑。
这几个人,在历史中是不是真的存在,是确实没有呢还是当事人们不愿意要这份功劳?
也不知道这段时期的史官们是干什么的,他们在这些人干成了常人无法干成的大事后,为什么就没有记下他们的姓名?
这些事件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谋臣辩士的身影,而要用老樵夫、采珠人、伙夫来指点迷津、智言劝谏、只身求俘?
如果说他们真的是很无意的做出这些事情,那事情的结果确实无法让人想像,他们出现在了应该出现的场合,随后也像风一样的消失了,为什么就没有了后续的故事呢?
这么普通的身份,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冒领他们的功劳……确实值得斟酌推敲。
这三个人的身份有可能是真实的。
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他们可能是一些普通人,但绝不是一个凡人。从外在的身份上确实不能直接地看出个人的真实才智,谁都会有走背运的时候,绝大多数的能人异士开始时也都不是声位显赫。
从老樵夫来讲,他可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樵夫,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情况很熟悉,尤其是对沘水的深浅位置很熟悉,是一个爱看热闹、爱说闲话、爱惹是非之人,一方面可能是无意识的戏说讥笑,无意中指点了联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故意的为了获得利益,在重金厚礼引诱之下,说出了这个情况。
从采珠人来讲,他肯定不是普通的采珠人,否则怎么能近得了齐襄王身,退一万步来讲,如果真的是普通的采珠人,那这个没有一点城府和政治敏锐性的齐襄王确实也太亲民了吧,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要拿上大喇叭,在胸口的白T恤上喷上类似于“田单,老子不怕你夺权”样的图案、字母或文字,在全国搞宣示性的巡游吗?
从厮养卒来讲,他的身份我还是信赖的,能人不能及时被当做能人用的事情经常在发生,韩信不也曾经当过执戟郎,薛仁贵也当过伙头军,战神白起也是从大头兵一步步干起来的,这个伙夫他抓住了时机,通过毛遂自荐方式,让自己成就了一番功业。
这三个人的出现又很值得人们怀疑。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老樵夫来看,为什么这次两军对阵,没有显现多少机谋,就是在那一块硬拼硬打,争勇斗狠?看到的血流成河,看到的是浮尸漂橹。能看出两军对阵之焦点所在,应该不是平常人,因为这种交战的地方,平常躲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去主动的凑上去看热闹,如果不是这两支军队太有绅士和职业精神,那解释就只能说明老樵夫就是一位隐士类的世外高人,借樵夫的身份,来为联军指点迷津,如《西游记》中吟唱指点孙悟空到达灵台方寸山的樵夫,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自己。
从采珠人来看,他可能就是一个托,或许是某位大臣或谋士教人装扮的,或许是从众多采珠人中精心挑选政审过的一个人。如果真是很随意出现在齐襄王身边的一个采珠人,那这种情况,确实让现代的人无法想像齐襄王的安危到底能不能保障,那历史中对齐襄王最后聪明仁慈的表现记载,肯定就是被美化和修改过的,他或许就是一个傀儡君王,他不这样做还能怎么样?
从厮养卒来看,他就是张耳和陈馀派去的以非官方名义表示官方意思的代表,这个厮养卒的水平不需要有多高,对形势不需要有多清,只要他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他仅仅就是是给燕军下最后通牒的人。这不是我的乱说,历史需要联系着看,我们看看武臣这个赵王之后的情况就很清楚了,第二年武臣就被部下李良杀了,之后张陈二人反目,紧跟着陈余拥立赵歇为赵王,再后来韩信杀陈赵,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
这三个人也不能排除被杜撰出来的可能。
有时有些话当事人自己是不能明说的,可他又很想让人知道,那就得找借口,就得借别人之口来说出自己的心事。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讲,当被别人问得哑口无言时,当实在找不出托词时,当自己对自己发表的意见实在不好说是自己说的时,当自己想为说这话的人打掩护时,就会很自然地说,有人说什么什么,那谁谁说什么什么,而这个有人、谁谁到底是谁,对方肯定是问不出来的。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写到这里时,我想大胆的下个结论,如果说这些人不是主动隐世弃功的高人,不是那些很幸运的智者,那他们就可能是这段史实的记载者或传说者们,为了掩盖某种事实、推脱某种责任、出于某种动机、逃避某种不好的名声,从而给事件中杜撰了这些个原本就不存在的人物,更是假借无名无姓的樵夫、伙夫、采珠人,隐瞒了出谋划策的当事人。因为,他们还是留下了一些能引起人们疑心的蛛丝马迹!
徐志摩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管怎么说,在浩如烟海的史书记载中,像他们这样的人物虽然很少,但毕竟还是出现了,所以显得特别的稀缺,也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自由遐想的空间。
如果我不写他们,忘记他们的人将会更多!
穆思
三国,曾经有人谋划趁曹操不在许昌杀了曹的留守人员,拥立汉献帝,结果坏在了一个看门人嘴里
祺然广广然
我觉得吧,小人物引起大事件,甚至是改变历史,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只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制度,阻碍了相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部已经对旧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不满意,排斥,当这种要求改变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变革是必然发生的。当发展到剑拔弩张的时候,恰巧就有这么个小人物小事件出现,发生,充当了药引子,导火索的作用,于是,呼啦一声,反了!后面和破窗效应一样,有第一个站出来揭竿而起的人,就有第二个,第三个……,革命烈火遍地开花。直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不知道我说的,有点道理没有,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twototoo
萨拉热窝事件里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开了一枪,结果死了多少万人
tutu8024
在晚清时期,有一天,一名法院官员在轿子路穿过德胜门,看见几个穿制服的人殴打一个穿警服的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堵住了城门,所以他派人去问
家庭报道:前天,这个家庭的领导和内务部的人发生了冲突。现在,在城市营地巡逻的九个省长的士兵来请求内疚。队长说,长官应该履行诺言,在街上被杀。全家人都来了.
焦中人早年曾留学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次,我回到中国,与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一起宣传清朝的法制,倡导公平自由的社会制度改革。这时,听了回报后,我非常惊讶。我立刻拿出腰牌,让丁丁告诉执法队:看着这张脸,算了.
天气忽冷忽热,形势发生了变化。不断变化的清朝摇摇欲坠。突然,有一天,大内传来通知:封锁城门,并严格调查朝廷的改革派党员!
还是在黄昏时分,把吕的车晃到了紧闭的城门前,守城的校尉用大刀在门口掀起了珠帘,然后开门放人审问之后。
所有的人都很惊讶。当他们看到他们的队长在大门关闭后敲了三次远处的驴车行,并朝拜了九次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四个字:我是被迫的!
事实上,他们甚至想不出掌握大权的慈禧,皇太后脸上的表情和她本人一模一样!
因为他跑出了北京,他经由内蒙,转到天津,经水路到达上海,并搬到日本暂住。他在日本,和孙中山老师一拍即合,孙中山回国成立了国民革命军!逃亡的老人去美国筹集资金,全力支持中国推翻帝国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这个人是容闳
那个友善地看着门的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清朝不仅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就连容闳自己后来也多方打听,都没能再见到他的恩人.
南瓜
赵高啊! 一个太监直接导致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因为反对父亲焚书坑儒而多次上书劝谏,遭到秦始皇的疏远,被派去北方军中协助蒙恬。后来秦始皇死于沙丘,临终前下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回京继承帝位。结果赵高与李斯为了一己之私修改遗诏,命扶苏与蒙恬自杀。扶苏在军中收到秦始皇假遗诏之后,随即自杀.
按照扶苏的仁慈,大秦帝国将会一改秦始皇时期的暴政,改弦更张,奉行仁政,然后,与民休息,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大秦将会“传至万世而为君”. 也不会发生陈胜吴广大泽乡的起义, 整个秦朝的历史会完全重写.
没钱的大笨象
许多大人物没有成名或成功之前,都是小人物/随便举几个例子/
古代的/比如陈胜丶吴广/比如汉高祖刘邦,小混混+亭长/比如朱元璋,原本是个乞丐+和尚/发明家蔡伦/纺织家黄道婆/
现代的/公车上书前的康有为/流亡国外时孙中山/浪迹上海滩时的蒋介石/没上过大学的数学家华罗庚/被人们认为是呆子的陈景润/
外国的/英国发明家卡特,出身普通工人/大学没毕业下海创业的比尔.盖茨/黑人与白人的混血儿奥巴马/如此等等。
历史有一多半走向是小人物创造的与改变的。
rita_mmm
说真话做真事的人无名氏
|/*終點站|
非常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自己本身是作为这个领域的创作者,而且因为自己确实对历史这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自己最近也正在集中的做一个关于历史方面的调查工作,所以这里就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表明我自己的立场,我认为这样的事情还是非常多的。项羽垓下被围,到最后自尽,这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他突围之后,一个农夫指错了路,耽误了很多时间,以至后面被汉军追上了。《资治通鉴》里面记载“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乘其骏马名雅,魔下壮士骑从者才八百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至阴陵(安徽定远县西北)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欺骗)‘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军追及之。” 根据史书所说,项羽被围后之后,在夜里就已经突围,汉军到了第二天天亮才发觉到项羽逃跑了。项羽最后被汉军追到了,是因为一个农夫指错了方向。如果农夫没有指错路,汉军未必能追上他。历史说不定又得重写了。也就没有以后的乌江自划,项羽的死,源于“农夫的一指”。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在忽略小人物的力量,说不定就有你所料想不到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