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君主为什么是天皇而不是皇帝?天皇和皇帝有什么区别?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说文解字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

[作品]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本书是以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形式,将我从1958年到1969年发表的有关五胡北朝史的一系列论文加以编修而成的。在整个编修过程中,论文题目以及内容较之原文都作了一些修订,其中几篇还进行了大幅度缩减。此外...

谷川道雄

[作品]古事记

《古事记》是日本奈良朝文学中的一种,内容是记述某些古代传说故事。文字及内容均受印度、中国的影响很深,可以看做一部日本古代传说集。

安万侣

[作品]三字经

国学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此,我们出版了这套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国学读本:《三元启蒙丛书》。《三字经》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三字经》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已有了较多的版本。我们所出版的这本《三字...

郭丹、涂秋生、舒晨|绘画

[作品]通典

据原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重新影印出版。

杜佑撰

最新跟帖
容妍Ares

容妍Ares

天皇是有神格化的皇帝,而皇帝则是人格化的领袖。

皇帝是世俗化的领导,天皇则有道德领袖风格的领导。

正常情况下,政治领导和道德领导是分开的,如西方所说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就是说,政治领导人和道德领导人要区分开来的,各自有各自的领导范围。而日本天皇则是二合一的。

因为天皇即是人间的领袖,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在神道教中,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因而具有神性,天皇在日本被认为不是普通人,有别于日本的普通国民,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天皇的公民权,天皇也没有姓氏,天皇的姓就是天皇氏。

说文解字》中对皇和帝的解说:

皇,大也,从自从王,意思是开始王天下者,即是皇。

那么帝又是什么意思呢?帝其实是花瓣的中心,花蒂的象形。蒂与帝本义其实是一样的,是中心的意思。

也就说皇帝的本义是,大中心。又大又是中心,就是皇帝。

从中国传统上的理解,皇帝更专注人世间的功业。

从日本标榜的天皇理念上看,天皇则是人世间的俗世功业和道德功业二合一,兼有皇帝和文化思想领袖的意思。

曜石

曜石

天皇要比皇帝“牛逼”的多。

你看中国古人是如何定义皇帝的?在中国古代,皇帝被宣传为顺承天意的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这一说法的体现。

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是天子。

而天皇是啥呢?

旧日本宪法第一条是:“日本乃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是现人神,而日本人则是神民,是Protoss。嗯,En taro tassadar!

顺承天意的人,天子,在这套理论中其实是可以推翻的,只要他不顺应天意。但是在日本天皇地位的那套逻辑里,天皇是不能推翻的,天皇是神。神怎么会犯错呢?

所以在日语里,“反天皇”和“大逆”是一个词。

传说中,天皇是日本神话中创世神,天照大神的后羿,也是日本宗教的最高领袖,国家的象征。从神话中的神武天皇到现在的明仁天皇共经历了125代。而从考古学上现在能够考证到的最早的天皇是日本第十代天皇:崇神。所以日本天皇还真的是万世一系,近亲繁殖血统纯正。

日本自1185年镰仓幕府建立到1867年倒幕战争结束后大政奉还,天皇权力被架空有长达六百八十二年之久。但是介于天皇的政治,文化,宗教地位早就深入人心,所以纵然幕府将军大权在握但是也不敢动天皇。

不过不知道为啥,我一直觉得日本皇室长得没欧洲皇室好看,可能是近亲繁殖过度了吧。

近代史上,大正天皇和裕仁天皇有着极大的实权,裕仁天皇策划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罪孽深重。但是因为天皇的地位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美国人想了想还是不推翻天皇了,所以天皇的地位得以保留,日本法西斯势力清算不彻底,天皇也仍然有着一定的权力。

/dd敢敢

/dd敢敢

天皇是神,皇帝是人!所以中国人认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觉得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日子过不下去了就会拉杆子起义。而日本人觉得 天皇是神,万世一统,所以死都不会造反。直到二战以后麦克阿瑟和日本天皇的照片在报纸上公开以后他们才发现日本天皇那么猥琐,居然连普通人都不如,他们的精神支柱在那一瞬间就崩溃了。 深深的自卑感让美国人在以后的统治中没有发生太大的麻烦

大嘴巴大嘴巴1986

大嘴巴大嘴巴1986

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政治制度建立封建社会。

可以说,日本文化就是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的,

这几天日本新天皇的年号出来了,结果是上午发布,下午一片嘲讽,顺带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火了一把,日本说“令和”出自日本诗集,但是却与“张衡的赋撞了”,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年号学自中国,日本不可能摆脱这种文化影响,除非废除天皇制度。

天皇是日本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皇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

两者称呼不同,有什么区别呢?

众所周知,“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嬴政取的,直接来自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

嬴政统一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超五帝”,王的称呼已经不能代表自己的身份了,于是,断章取义造了“皇帝”这个词,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沿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皇帝制度。

“皇”与“帝”在先秦时期表示的都是天神的意思,是部落首领死后追加的封号,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嬴政很膨胀。

皇与帝连用,表明嬴政不满足于人间的权力,还想成为“神”。皇帝这个具有神秘性的的词汇,为自己权力的来源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借用神的意志统治百姓。

日本也是学的有模有样。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是向来跋扈嚣张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豺狼虎豹怎么进化也是宵小之徒。

前文也说了,自古咱们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说法不一,《三字经》中说“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

“三皇”,说法太多不再罗嗦。

“天皇,地皇,人皇”,其中“天皇”最尊贵,日本人:不好意思,这个“天皇”的称呼我要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中,“天皇”曾作为谥号出现,唐高宗李治死后,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日本天皇名称最早文字记载是689年日本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而中国开始称日本元首为天皇约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间。

现如今,都把“天皇”当做日本元首看待,实在是不应该。

当然还有“太君”,也是古代早就有了,著名人物,杨家将中的“佘太君”!

汉奸毁我文化啊。

taohe999

taohe999

日本“天皇”称号的由来

五世纪的时候,大和国基本完成了统一。到了六世纪末推古朝(推古天皇)实行社会革新前,随着国家形态的日趋成熟,国君的称号由“王”改为“大王”、“天子”。

根据《通典》边防门·倭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名多利思比孤,其国称阿辈鸡弥,华言天儿。”

这个“阿辈鸡弥”是日语“大王”的音译,在汉语中与“儿”与“子”同意,因此“天儿”也称“天子”。607年,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派使节小野妹子往随,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就以“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称,一改大和国历代大王纳贡称臣换取册封的惯例,意图与中国对等的外交关系,不再以“倭王”自称。

隋炀帝在回文中则写作:“皇帝问倭王”,圣德太子便从“天子”、“皇帝”中各取一字,组成“天皇”。

在日本最早以文字记载“天皇”这一称号的是607年建造的法隆寺金堂药师像上所刻的铭文:“池边大宫治天下天皇”。公元608年,当隋朝使节裴世清离开日本回国时,圣德太子仍派小野妹子为使节同去,这一次,在国书上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由此可见,“天皇”号原来自“天子”号。

而“天皇”作为国家元首的称号,是在公元645年,以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推翻大和国后期当权且最有实力的豪族苏我氏(推古天皇她妈就是苏我氏的妹子),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在推古朝加强王权改革的背景下,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这边是“日本天皇”这个名号正式成为国家元首的历史背景。

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的关系

就历史发展而言,日本天皇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其实跟中国皇帝是一致的,圣德太子试图获取与中原王朝同等的外交关系,在国家元首称呼上,借鉴了汉时天子,隋时皇帝的称呼,综合而来,毕竟,在圣德太子准备学习唐朝,到孝德天皇大化革新开始,日本的官方书写文字就是汉字。

以“天皇”为名号,是日本王室试图在国内建立一套跟中原王朝一致的中央皇权集中官僚制度,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制度。14年的大化改新和天智朝改革的成果,在进一步效法隋唐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使得日本古代天皇制日趋完备。


所谓日本古代天皇制,可以看做跟中国皇帝制权力运作相差不多的一种政治制度,是日本天皇们大权在握的时期。在当时,天皇是国家权力的基本渊源,除了皇子(亲王)和贱民外,其余阶层的每一位成员须由天皇授予不同的族姓以表明身份的高低。天皇作为“姓”和“位阶”的唯一授予者,实际上成了确立政治身份秩序的依据,也是官僚机构形成的主题,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吏均由天皇任命,他们只对天皇负责。

然而遗憾的是,日本古代天皇制存在的时间,没有多久就终结了。这个原因很复杂,一则是日本虽然学习引进了唐时科举制度,但这个制度在日本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没有起到改造社会结构的作用,同时,日本庄园主与武士的结合,使得日本地方形成了军事封建贵族。而日本皇室内部还发生了分裂,同时存在了一南一北两位天皇,即日本的南北朝时期。

到了公元1192年后,幕府将军(代表庄园主和武士阶层)挟天子而令天锡,由幕府为代表的军事封建贵族取代了天皇为首的朝廷确立起对全国的政治支配,日本天皇制日渐衰落。从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到江户幕府,相继统治的600多年中,除了14世纪发生过“建武中兴”由后醍醐天皇“亲政”三年左右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军事领主一统天锡,幕府将军是真正的统治全国的独裁者。

而到了1868年,明治维新后,一切权力再次回归天皇,这就是近代天皇制,这是在否定幕藩体制,重建统一的中央集团国家的过程中得以确立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体制上而言,并不是所谓的君主立宪,只是效仿了西方的政治组织形式而已。近代天皇制中天皇的统治权是靠帝国议会内阁、法院、枢密院和军部等一些重要机构辅助实施的。明治宪法是以天皇大权“不致旁落”为最高原则。这意味着,天皇论是统治权的源泉,也是国家主权所在。总而言之,立宪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混合体,是明治维新后近代天皇制的总体特征。

而如今的日本天皇体制,是在美国占领日本后进行的“民主政治”改革,所建立的象征天皇制,日本宪法界的主流是将象征天皇视为“礼仪君主”。虽然日本天皇不再具有政治运作的权力,但是因为其历史以及宗教领袖、神祗信仰的特殊地位,使得日本天皇在日本社会中依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madcated

madcated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皇帝。而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比如朝鲜,越南等,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只能称为王。但临近的日本,却称为天皇,这是何解?

汉光武帝时期,对日本的册封是倭奴国王,国王的名字一直延续很久,唐朝以前都是称为王或者君。但是在白江口战役后,这是中日第一场大战,日本开始向大唐学习,也就有了日本遣唐使。

唐朝的文化、科技等等不断传到日本,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从中国的文化中了解到了三皇五帝,而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看做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是上天的后代,有点类似君权神授的感觉,我是上天之子,并且以此衍生出了日本的神道教。

因此,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为体现自己是上天的后代,然后又是人间的主宰,从唐朝开始,有了“天皇”二字,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挺有意思的是,当时日本对内称为天皇,对外,特别是来唐时,依旧是王的身份。

借着回答天皇和黄帝有什么区别?

中国是敬畏上天的,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只用皇帝二字,因为强调的是人间的统治者。天皇是固化的,基本上指的是玉皇大帝,所以,古人称为皇帝,一方面是对上天的敬畏,不能冒犯,另外是说自己是人间的统治者。虽然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有点君权神授的意思,老子天下第一,但是从来没有像日本人那样,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后代。

不过凡事都有个但是,唐高宗李治,自称天皇,毕竟他和武则天合称二圣,为凸显和武则天女皇的不同,只能叫天皇,李治死后的谥号也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不过这里的天皇和日本的天皇寓意是完全不同的,不然谥号里也不会有皇帝二字了。

中国在甲午战争以前,是不接受天皇这个称号的,毕竟东瀛小国,哪能入我大清之眼,但甲午战争失败后,天皇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了。

小老鼠jmy_

小老鼠jmy_

日本天皇从初代神武天皇至当今平成天皇,已经历了125代。据日本“经典中的经典”《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并称记纪)记载,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原居于日向、后率领军队进入大和的磐余彦。之后,“神武天皇东征”并建立了大和政权。但是现经考证,《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多系后人杜撰,不可作为信史。事实上,不仅“神武东征说”仅是传说,而且从第二代天皇绥靖天皇至第九代天皇开化天皇,记纪均只提其名,未记其事,因此日本史学界称之为“欠史八代”。早在1118年(日本元永元年),已有人提出作为君主号的“天皇”创生于推古朝。按照这种说法,当时圣德太子取“天子”和“皇帝”字首,创制了“天皇”号。606年(日本推古十六年、隋大业二年)推古天皇致隋炀帝的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禀西皇帝”一句。按照这种观点,至迟在7世纪初,“天皇”名号已经出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者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和角林文雄的论日本古代的君主称号,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当时倭国君主自称“天王”,而别国则称之为“倭王”。上述国书中的“天皇”,很可能是“天王”之误。由于原文佚失,真相已不可考。另外,雄略纪引注百济新撰,有一处写为“天皇”,其他几处均为“天王”。因此推古朝时“天皇”号是否已经出现,并不明了。迄今为止,“天皇”号何时出现,日本学术界主要有“推古朝说”、“持统朝说”、“天智朝说”三种观点,尚无定论。但这三个朝代均存在于7世纪。

日本君主为什么是天皇而不是皇帝?根据日本史学泰斗津田左右吉在天皇考中的叙述,日本“天皇”号的由来,与“占星术”和“神仙说”有关。“天皇”主要是神和宗教信仰的对象,不是政治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天皇具有“神性”的思想是通过古人的实际生活培育起来的一种“国民精神”。

中国有关于“三皇五帝”,即作为神灵的“三皇”和作为圣王的“五帝”的传说。据《史记》记载,天皇即“三皇”之一。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君主以“天皇”为号。例如,据唐会要记载,唐高宗在上元元年(670年)改皇帝为天皇。但唐高宗显然是权力的最高主宰而不是神圣的存在。与日本的天皇不同。

那么,天皇和皇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根据东京大学教授西岛定生在皇帝支配的成立中提出的观点,至迟在汉代以后,中国君主名号的宗教和政治功能已出现分化:在祭祀天神地衹和致函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时,是“天子”。在号令王侯和臣民时则是“皇帝”。在隋唐时,更有八印玺制。三个“皇帝”印玺用于颁发国内文书,而三个“天子”印玺则用于致蕃国的文书。但是在日本,“天子”和“皇帝”自古就是“合二为一”的“天皇”。无论何种场合,天皇均使用三寸见方的“天皇御玺”。

顺提一笔,“天皇制”一词出现于共产国际在1932年制定的关于日本的形势和共产党的任务的纲领。该“纲领”写道:“日本的天皇制,一方面主要立足于地主这一寄生的封建阶级,另一方面还立足于正在迅速致富的贪婪的资产阶级。” “我们的最终目的虽然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首先必须进行废除天皇制和重新分配地主阶级财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扫清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

图:1889年2月11日(当时为纪元节、现为日本建国纪念日)日本明治天皇裕仁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诏书


tori1998

tori1998

自秦始皇起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均称皇帝,而周边的朝鲜、琉球、越南等藩属国君主则只能称王,然而同样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君主却称为天皇。可以说在整个古代东亚世界只此一家,那么日本为什么如此独立独行标新立异呢?事实上古代东亚世界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主要由政治上的宗藩朝贡体系、文化上的汉字文化圈以及农业上的水稻种植文明等方面共同构成。政治上的宗藩朝贡体系、文化上的汉字文化圈、农业上的水稻种植文明这几个概念彼此有交集,但并非完全一致的概念。事实上日本尽管接受了中国的汉字文明、水稻种植,但在政治上其实更多是与中国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和朝鲜、琉球、越南等藩属国具备完全不同的特征。古代的东亚世界大体上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所主导的世界: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而治理天下的天子,周边藩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称帝。在理论上天子所治理的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由天朝直辖的领地及周边藩国共同构成的天下。日本在其早期历史上也接受这种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这从汉光武帝册封汉倭奴王、曹魏册封亲魏倭王等事件可以证明。

在我国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当时倭国王曾遣使要求刘宋朝廷册封自己为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当时日本这种请求中国朝廷册封的举动说明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这时的日本是不敢将中国确定为自己侵略扩张的目标的,事实上这时的日本是承认东亚世界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的,所以才会有请求中国朝廷册封之举;尽管这时的日本是臣服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的,但从日本的请求册封之举中也能看出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已萌发了大陆情结,因为如果当时的刘宋朝廷满足了日本的册封请求就意味着中国朝廷承认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等地为日本的属地。这就是日本当时的野心:在承认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之下自己要扮演该体系内仅次于中国的大国角色,也就是说日本要求对其他小国拥有支配权。不过刘宋朝廷最终只册封倭国王为“安东将军、倭国王”,也就是说刘宋朝廷并没认可倭国对朝鲜半岛的支配权,倭国与百济、新罗等国一样是中国朝廷的藩属国,彼此之间属于平等关系。日本的诉求没能得到当时的中国朝廷的认可,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混战时期,日本趁中原王朝无暇顾及域外事务的时机扩张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最终日本实际上迫使百济成为了自己的朝贡国,不过此事一直没得到中国方面的认可。

随着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扩张使其野心逐渐膨胀,于是到了隋炀帝在位时期就收到了一份来自日本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这份国书标志着日本正式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在此之前日本尽管已在朝鲜半岛展开扩张行为,然而对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是认可的,所以才会请求册封之举。以隋炀帝时期的国书事件为标志宣告日本脱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随后日本朝廷以汉光武帝所赐”倭国“之名不雅为由改国号为日本(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当时已相当熟悉中原典章制度的日本朝廷已然意识到本国所使用的”大王“称号在等级序列上其实逊色于九五至尊 ”皇帝“。因此在将国号改为日本的同时日本统治者的称号也由大王改为天皇。日本统治者改称天皇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十六年(公元608年)八月日本使节小野妹子再次来隋朝递交国书。这次的国书写的是”东天皇致书西皇帝“。这是日本方面有关”天皇“一词最早的记载。1998年奈良飞鸟池遗迹发现了书写有”天皇“一词的木简,该木简后被推断为天武朝(673-686年)之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天皇“称号的最早证物。如果说日本是觉得称王显得在政治地位上低于中国皇帝,那么”天皇“这一称号又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呢?为什么不直接效法中国称皇帝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天皇“以此起源于天武天皇时期,而他之所以自称天皇是受到同一时期中国唐高宗的影响:唐高宗李治自称天皇,皇后武则天自称天后,由此开启唐朝政治史上二圣临朝的时期。唐高宗李治这个”天皇“称号源于道教: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人皇生圣人和真人。

不过也有人不认可这种说法。尽管目前发现的”天皇“一词最早的实物证据出现于天武朝,不过在此之前就有关于日本遣隋使携带的国书中出现”天皇“一词的记载,所以关于”天皇“一词的最早起源就存在“推古朝说”、“持统朝说”、“天智朝说”、”天武朝说”等若干种不同说法。如果“天皇”一词的出现真早于天武朝,那么就不可能是受唐高宗李治影响的结果了,所以那些主张“天皇”一词的起源早于天武朝的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日本人认为中国皇帝其实兼具宗教祭祀和政治治理的双重职能:在祭祀天神地衹、列祖列宗以及致函四方夷狄时其实承担的是“天子”的祭祀职能;在号令王侯和臣民时则是执行“皇帝”的政治职能。隋唐时期的中国皇帝有三个“皇帝”印玺用于颁发国内文书,而三个“天子”印玺则用于致蕃国的文书。然而在君主被塑造为天照大神的子孙,其统治因此具有了一种神性,而自古以来日本皇室从未被异姓取代的现实使这种神性被强化,形成了所谓“万世一系”的独特国体观。这种看似无形的精神权威其实是不容低估的:在中国皇帝自称天子,然而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中国历次改朝换代后新的统治者总是声称因为前朝君主的倒行逆施已导致天命的更替,以此强调自身政权的合法性;然而在日本天皇本身就是天、就是神,而神是不能被取代的。于是日本将中国的“天子”与“皇帝”两个称号合二为一组成“天皇”。归根结底这仍是一种试图与中国分庭抗礼的举动:既然中国皇帝自称是受命于天的天子,那么日本君主就直接作为天的化身。

“天皇”的名称确立后日本又从中国引入了一系列皇室专用词“朕”、“皇后”、“皇妃”、“皇子”、“皇女”、“皇太子”、“陛下”等等。“天皇”这个称号尽管至少从天武朝就已确立,然而直到明治维新确立近代天皇制后这个称号才算真正推广开。天皇尽管被视为日本国的最高象征,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天皇是不掌握实权的。古代日本长期执政国家军政大权的其实是幕府将军,事实上当时的日本民间对天皇的存在几乎缺乏感知,所谓的“万世一系”、“天皇神圣”其实更多是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绝对天皇制的宣传结果。其实在古代日本人们直接接触的是统治各藩的地方武士集团,而作为武士阶级领袖的幕府将军一般也不会使用“天皇”这一称呼,即使是在与皇室打交道时也更多会使用“天子”这一称呼。这个称呼显然是耐人寻味的: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天子主要是负责祭祀天地祖宗的职能,而皇帝所肩负的是政治职能,当初创造“天皇”这个词汇就是为显示天皇的神圣性,然而幕府将军称其为天子实际上就是在暗示皇室不要奢望插手政治。这种意识的最佳体现发生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足利义满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赐封的“日本国王”的称号,由此自隋唐时期起游离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之外的日本又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之内。足利义满的行为恰恰证明所谓的“天皇”在幕府眼中是无任何政治权力可言的。

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宪法第一条就明文确定:大日本帝国皇室万世一系,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君主大权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的权力被神话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日本就此形成了一套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治体制,从此日本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直到1945年被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战胜。1947年5月3日新的日本国宪法正式颁布以取代之前的明治宪法。新宪法针对天皇的定位在第一条中就指明:日本天皇为日本国与日本国民团结的“象征”。所谓象征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含义:战后的新宪法强调日本的主权在于全体国民,这实际上意味着国民在物质层面并不需要一个天皇作为凌驾于其之上的统治者,天皇更多只是日本国在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象征。日本宪法第3条规定:“天皇的国事行为必须经内阁批准,由内阁负责”;与此同时日本宪法第4条规定:“天皇只能根据本宪法行使国事相关行为,无权参与国政”。在日本战后宪法的体系下天皇已不再具有任何政治实权,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归于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总理大臣(首相)。至此日本天皇又失去了政治实权,重新成为精神象征角色,不过“天皇”这个称号被保留了下来。

fansiyalan

fansiyalan

日本国王为什么敢称天皇?中国什么时候承认日本有天皇的

汉语中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有的外国的国王也称皇帝,难道这词也是学中国的?

其实不是,这是翻译的原因,比如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沙皇”,这个沙皇一词就是我国古代人翻译的,他的真实词语是———Tsar,这个词是“恺撒”的意思,但是我们并没有给他翻译成凯撒。又比如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也称皇帝,但埃萨俄比亚人称他们的统治者为“万王之王”,翻译成汉语就是皇帝了。

但是,有一个国家不是翻译的原因,准确的说不是我国人翻译的原因,这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的统治者称为天皇,这名字听起来很霸气,我国历史上只有唐高宗自称过“天皇”。那么日本天皇这词是怎么来的,面对日本人从倭王称为天皇,一向看重称号的中原统治者为什么不兴兵讨伐呢。

其实日本国王不是一开始就称天皇的,累死他们也想不到这个词,这个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日本689年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细心的你可以从时间找到答案,唐高宗在位时间是649—683,其实日本的统治者在唐高宗之后称天皇,是直接抄袭了唐高宗发明的称号。此后,日本的统治者就一直称天皇了。而中国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称呼日本统治者为天皇,之前都是不承认的,都称呼日本国王。

在天皇这词出现之前,日本人称他们的统治者是“大王”或者是“倭奴王”,别看倭奴这个词不怎么样,但是日本人用的很开心,一用就是六百多年,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派使者向汉朝进贡,愿为大汉的臣藩,请求汉朝皇帝赐名。

光武帝第一次看到身高不足一米四的成年男子,便赐其国名为“倭奴国”,国王就封为了“倭奴国王”,同时赐给他一个小金印,金印上刻的是“汉倭奴国王印”,倭奴国前面加了个“汉”字,从这点看,名义上日本是汉朝的藩属。所以日本人现在还把这个印当做国宝,殊不知这是古代日本向中国跪下磕头求国名、求封国王的见证。

所以在唐代之前,中国人都称日本为倭奴国,而日本这个国名据说是武则天赐的。

但是话说回来,所谓天无二日,倭奴王称帝,为什么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兴兵讨伐呢。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倭奴国派使者出使隋朝,在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无恙乎?”炀帝看了很生气,对鸿胪卿下令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隋炀帝的意思就是蛮夷无理,别理他。此时的隋炀帝心里不是不想讨伐,只是中间隔着大海,如果日本离中国再近点,估计早就成中国的一部分了。而且不讨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压根没瞧得起倭奴国。这也是后来历代皇帝不出兵日本的原因,当然忽必烈除外。

此次倭奴国得瑟了一下,因为中国对日本没有进行惩罚和制裁,后来日本就更是厚颜无耻的自称天皇了,当然,在唐朝时,日本给唐朝的国书中都是称臣的,所以倭奴王称天皇这事,中国的皇帝很长时间是不知道的。后来知道时,也从未承认过,直到清朝。

日本遣唐使路线

从日本的国名和日本国王的称呼来看,日本受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只是中国的皇帝们没想到这个无理小邦会在千年后成中国大患,否则,这个倭奴国早就成为一个传说了。

胖熊貓/太阳

胖熊貓/太阳

据云源自唐高宗和武后时的「天皇丨天后」——唐高宗生称天皇,死谥天皇大帝,是李唐崇信道教的结果,也是桓武天皇的效法对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挑选了这个称号,是为避开帝字,避免顶撞中原天子的名分。——按:刘邦称他爹太公为太上皇,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蔡邕语「不称帝,非天子也」。天皇原称「大王」或「治天下大王」。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句,但隋书记载为「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通常认为如果真出现「天皇」二字,隋帝不可能接受国书。日本书纪谓隋使裴世清国书作「皇帝问倭皇」,圣德太子传历解「天子赐诸侯王书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彼有其礼」,可作有意避开「皇帝」连称的佐证。天皇始祖是天照大神大家都知道,她是伊邪那岐洗脸时从左眼生出的,天照大神的儿子是天忍穗耳命,天忍穗耳命生天火明命和迩迩艺命(又称琼琼杵尊,尊和命虽然读音一样,但一般认为尊是比命高贵的神号,神、明神、权现则是更高贵的神号),迩迩艺命被天照大神派到人间统治日本的故事被称为「天孙降临」。「天孙」二字,可以视作日本与中华接触之后,针对「天子」二字所做的自我矮化。

今日日本到底是不是帝国,是一个暧昧不清的课题。帝国一般有藩属王,如旧中华及旧日本时的朝鲜李王便是;被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是天皇之臣,但他的身份与藩王不太一样,而是更类似曹操(事实上,曹操、诸葛亮正是幕府政治的开创者);依据日本现行贵族制度,堂上家里面最高等是公爵,皇族可位至亲王但英国王族也有亲王,日本刻意模仿英国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基本算自视为与UK对等的国家了;可是,不管怎样,人家有「天皇」,不服不行。

然而,欧美国家却很客气地称日本君主为「Imperor」。唯南北朝鲜拒绝承认「天皇」称号,毕竟自视小中华嘛,咸称天皇为「日王」。在古代,天皇之称属于性质恶劣的僭越,主要也就是关起门在家里爽,要是明成祖知道足利义满同时是天皇之臣,非把天皇剁了;如果中国现在有皇帝,中国人绝难承认「天皇」。但是,如今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连满洲夷人的皇帝也没有了,《老子》曰「天道无亲」,论语·季氏曰「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万章上有「孔子曰 天无二日 民无二王」,日本天皇已然是中华世界也是这个地球上硕果仅存的皇室。当然,天皇道统有二,一是奉天承运,二是天孙贵胄,其中只有前者跟中华皇帝一致。

题主可能知道,但估计有人不知道 帝国/皇帝意味着什么,觉得跟国王啊总统啊一样一样的。关于总统和国王有什么区别,某些国家的人确实懒得了解,我曾有个英语老师讲到华盛顿说我们觉得合众国不需要一个国王所以做了总统时,呵呵道「没看粗来总统和国王有啥不同」。闲话少扯,要说的是皇帝和国王的区别,领土是不是广阔、是不是有属国并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讲,帝国没有边界,世界上可以有无数个国王(题主提到的泰国国王英国女王西班牙国王等),但只有一个合法皇帝(天子)!大陆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东瀛人说「八纮一宇」,就是这个意思。即使处于分裂时期的中国,但凡同时称皇帝的,一定把烹敌国头目、抚敌国百姓当作终生乃至世世代代之追求;再或者,两个皇帝相见、或致书,必至少有一方降格称臣。可能有人要说了,拿破仑时期著名的「三皇会战」怎么解释?首先,西方有很多词翻译为中文的「皇帝」,但它们彼此是有等差的。如罗马帝国时代的皇帝称号「奥古斯都」最具「天子」的神权意味,「凯撒」一词被皇帝兼领或授予副皇帝,「Imperator」也叫皇帝,含义却是(军事)统帅;东罗马时代的皇帝称号「巴西琉斯」是希腊语执政官或国王的意思,「Autokrator」是对「Imperator」的直译,此外还有「Kosmokrator」、「Chronokrator」等多个具神权色彩的皇帝称号;俄国早先的沙皇,直译为「凯撒」(副皇帝);再如也参加了三皇会战的奥皇弗朗茨I,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凯撒」。拿破仑Ⅰ由执政升任所谓「法国人的皇帝·Imperator」后,弗朗茨Ⅱ气不忿,把奥地利大公国、波西米亚王国等整合为奥地利帝国,自任「奥地利皇帝·凯撒」,隔年拿破仑Ⅰ就来把神罗踩了个稀烂,勒令弗朗茨Ⅱ放弃神罗皇帝称号(注意,拿破仑的做法也符合「世间只能有一个合法皇帝」的原则,至于奥皇,呵呵呵呵)。拿破仑称的皇帝以及彼得Ⅰ之后的「全罗斯人皇帝」都是「Imperator」,中文叫「英白拉多」,是「大将军丨统帅」意思。所以三皇会战是两个大将军和一个凯撒混斗,诸皇帝的称号不能与东亚皇帝/天子完全对等。其次,当时的欧洲已基本迈入民族国家,不再是只有一个文明中心区的时代,这三皇都是各自民族国家的皇帝,已不具备或很少具备「八纮一宇」的帝国情怀,有皇帝之名,而毫无其实。拟之中土,原本周天子叫「王」,天底下只能有一个王,等于后世「皇帝」,这时楚国因为爵位太低(子爵)跑出来称王,别人就把它看成疯子,周王或其他霸主成天想着教训楚国,事实上楚国也会因为诸如周厉王太猛等原因而自去其号(俄国与之类似,虽然自称皇帝,可早先西欧通常把它看成蛮夷之地的小丑);战国中期发生一个重大事件「徐州相王」,突然间都称起王来了,三皇会战时期的玩法,就好比欧洲版的「徐州相王」,由于之前只有楚国僭号称王,现在大家都会玩了,本是僭号的楚威王居然十分震怒,「寝不寐 食不饱」,次年就率领大军征讨徐州相王的罪魁祸首齐国,这又一次佐证了「世间只能有一个合法皇帝/王」的原则,并且可以看出此时楚国的目标是取代周天子;这个事件之后,还发生过「秦齐互帝」事件,就是秦昭襄王和齐湣王觉得能耐大,跟喽啰们一样称王没劲儿,两国约定称帝,然碍于形势,此事不了了之;秦王政一统后,说「赖宗庙之灵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其议帝号」,说大家都称过王了,再称王逼格太低,你们说我叫啥好,大臣们的话就很有意思,说什么呢,说古代的五帝也没啥了不起的,听说泰皇最牛逼,您老以后就叫泰皇吧,可见「帝」这个字已经很贵,以至于想弃用的话还得专门找个理由批判一番,而且最终失败了,秦王政说「去泰 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 号曰皇帝」。

古代日本人可能把史记里李斯等大臣的话仔细分析过,说五帝不如天皇地皇泰皇高贵,咱就用「天皇」吧。又及,天皇称号,在去掉「帝」示弱的同时,也用「天」字暗暗占了「西皇帝」的便宜。旧日本在明治维新至终战这段时间自称大日本帝国,设立帝国大学及其他类似机构,历史上也有个别天皇自称「皇帝」,可并没有将「皇帝」二字一直连称下去,这也是该国另一暧昧之处。因为帝国没有边界,世间只能有一个合法皇帝,国王可以说是某一族某一国之国王,皇帝却不可以说是某一族某一国之皇帝,在东方在西方皆是如此(三皇会战,属于类东周战国的革命年代,一旦安定下来还是只能有一个皇帝,或者全部被革除天命)。一般国家元首的印玺都会有国名国号,然日本御玺上就四个字「天皇御玺」,便是力证。中国哪朝皇帝名义上不是富有四海呢,可当日本也这样想的时候,居然被几个没有皇帝的国家胖揍一顿,休说四海,连北方四岛和普天间也被提走。罗马皇帝拥有的罗马理论上没有边界,唐朝皇帝所在的大唐理论上也没有边界,然而日本却是有确切边界的民族国家,因此,当我们说出「日本天皇」四个字时,已经是矮化;我们没有必要像南北朝鲜一样,非要把人家用汉字写就的「天皇」念成「日王」。只是,我们在念到《论语》里「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的时候,东望扶桑,内心到底是鄙夷呢还是钦羡呢,那可就见仁见智了。至于题主说这个称谓要不要修正。过去明朝皇帝不知情;清朝皇帝与日本天皇(有时甚至自称皇帝)打交道的时候,肯定很想把对方摁死,但毕竟国力不济,反而被日本支持的炮党干翻了。未来,除非某地出现了更有力的皇帝,才能根据「世间只能有一个合法皇帝」的原则,讨平之,当然谁讨灭谁尚难说;伊斯兰国自封了个哈里发叫易卜拉欣,也算皇帝同级别,不过西方叫它state这明显比empire矮两个级别可见被「夷狄遇之」了,而且他似乎只想做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对待异教徒的世界,就像当年神罗看沙皇一样,压根不屑一顾,对天皇陛下的名位不会有什么干扰;至于中国,就算人家过去有臣服表态,那也是历史了,现在这边连皇帝都没有,大义名分不再,自然失去干涉对方天皇名位的资格,别说人自称天皇,就是再叫法皇、泰皇、皇帝,也只有跟着叫的份,除非~~学一学逗逼的南北朝鲜。

璐璐生

璐璐生

日本君主称天皇,这一称号本身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皇帝制度。事实上这个称号不是日本所固有的。学界目前一般认为日本的天皇称号出现在公元700年前后,这一时期日本和中国唐朝交往频繁,日本的政治制度深受唐朝的影响。而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的行用已久的皇帝称号也发生了一些特别的变化。唐高宗在676年自称天皇,册封武则天为天后。683年高宗死后,群臣为高宗上谥号为“天皇大帝”。由此天皇这一称号给当时的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借用过来指称日本自己的君主。事实上,日本在借用天皇这个词作为自己君主的称号之前,君主名号在日本自己本民族的政治文化中的是有相应的称呼的。一个国家的君主采用什么样的称号,体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意识。古代东亚地区的国家大部分情况下,为了避免刺激中国都不会公开使用皇帝的称号,像朝鲜就一直接受国王的称号。但日本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强烈的与中国竞争的政治意识,不愿意在君主称号上低人一等。隋代日本给隋朝的国书里面就自称“日出处天子”,日本是把自己国家的君主视为古代世界“天下”的最高首领的身份,以天子自居,不愿意在中国皇帝面前表现出低人一等的感觉。但这样的做法明显在刺激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权威,引起双方的冲突。为调和这种矛盾,日本君主后来给中国皇帝的通信中自称“阿每·多利思比孤”。阿每(ame)在日语中是天的意思,多利思比孤(tarisihiko)在日语中是对男子的尊称。这个称呼实际上就是日语“天子”的汉字音译。日本后世的古籍里面说日本民间对天皇的称呼是“须卖良美已止”(sumera-mikoto),在意思上指的也是“天子”。这是后来的日本学者把这个词解释为天皇。在中国古典政治文化知识系统中,和天子相对应的就是皇帝。事实上,日本在公元769年以前是“天皇”和“皇帝”并用的,后来才稳定的使用天皇这一称号。日本君主最后选用天皇这一称号大概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天皇就是皇帝,天皇是唐代皇帝发明的另外一种新的称呼,选用这一称号,既可以表明日本君主和中国君主的对等身份,同时又可以避免在文字上直接刺激中国。二是天皇这一称号更符合和日本固有的君主神圣崇拜的特质,和中国皇帝作为世俗君主不同,日本的君主从古代以来一直被赋予神格特质,自称是神话传说中天照大神的后代。使用天皇这一称号更能够体现日本君主的身份中的神格特点。所以日本的天皇和中国的皇帝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fe49

fe49

皇帝称呼起源于秦始皇。当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群臣选出新的称号曰“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珍贵,大王可用。”结果,秦王嬴政只选个“皇”字,再加上“帝”字,用“皇帝”来称呼。秦始皇雄才大略那是有道理,选的称号囊括三皇五帝,让群臣叹服。

上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早有天皇的说法,不过称呼秦始皇觉得配不上他。日本原来没有“天皇”称号,只称呼“大王”(完整的称呼“治天下大王”),7世纪的时候才出现“天皇”称号,第40任天武天皇参考唐朝的做法。同时期的唐高宗称“天皇”、皇后武则天称“天后”,人称二圣临朝。

无论是“皇帝”也好,还是“天皇”也罢,名称上斗艳只是表面,关键要看这个位置真正代表着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才是最重要,最能看出本质来!

就这个本质来说,表面的称号都不重要,叫“阿猫”“阿狗”都无所谓。同样道理,唐高宗的“天皇”跟日本的“天皇”,也完全是不一样概念。

其实,唐高宗的“天皇”,只是换一顶帽子戴戴,实际上跟以前的皇帝、以后的皇帝没什么大的区别。总之,中国的皇帝是代替上天统治百姓,统治者讲究“德性”,丧失德性就会让上天降下灾祸,你这个皇帝就要换人、天下就要变色。

日本的天皇,讲究的是血脉继承,毕竟天皇家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按照神话传说,天皇家族统治日本列岛就是神的旨意,所以日本不存在发生皇朝更替、易姓革命的事件。

天皇的血脉有多纯洁,可能有些事情很惊奇,足以让中国人目惊口呆。多年前,明仁天皇动心脏手术,因为外人的血液不能流入天皇的身体,所以手术过程里明仁天皇用自己的血来输血。这就是日本天皇,他们一个个具有“人间神”的特征,与天上的神灵要能够联结。

那么,中国皇帝和日本天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就区别在即为的先决条件不同,中国皇帝要求品德高尚而惠泽万民,日本天皇则要求血统万世一系。

externality

externality

与中国的皇帝相比,日本天皇就是具有象征性

中国皇帝一般都握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日本天皇则除明治宪法体制(1868—1945年8月)外,不论在古代、近代、现代天皇制时期,天皇大都作为日本国象征和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存在,战后更是如此。

天皇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得以维护,就是因为它不具备实际的政治权利,不卷入政治斗争和势力斗争的漩涡,超然于所有权利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象征天皇,即没有实权而具有精神向心力的天皇。”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是一部王朝兴亡史,皇帝由掌握军队并由此统一天下的人充任,其后又被掌握军权的军阀或农民起义推翻,建立另一个王朝,可以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与此相**本皇室自始至终是特定的“家族统治”。

虽然许多学者指出前40多个天皇是编造出来的,但其后的几十个天皇“仍出自一个皇族”,虽不是“万世一系”,却也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日本皇室具有宗教政威,被赋予浓厚的神格色彩。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的现实统治者,“具有龙种的最优秀的正人君子”,但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当然不算神的子孙,因而“违背天命”的皇帝随时可以被“替天行道”的人和集团用**、起义、政变、暗杀等方式推到,另建新王朝。日本天皇则被视为活人神。

jiuyuejiu

jiuyuejiu

4月1日中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首相官邸正式公布,代替目前平成年号的新年号为“令和”。新年号将在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当天零时开始使用。年号的变更、天皇的换代,再一次将日本皇室推向了“风口”。不同于古代中国用“皇帝”来称呼君主,“天皇”是日本百姓对君主独有的称呼。为何事事学古代中国的日本,在尊称统治者时没有使用“皇帝”,而是改用“天皇”呢?二者又有着什么区别呢?

不同于中国皇帝只是世俗专制的化身,日本的天皇除了行使世俗权力之外,还是宗教领袖、精神权威,具有“神格”的特点。关于天皇的“神格”由来,日本最早的神话古籍《古事记》中有详细的记述。作为日本版的“荷马史诗”,《古事记》记载了日本从天地开辟、国土生成、诸神诞生,到第1代神武天皇的降生,以及截至第 33 代推古天皇之前历代天皇的家谱和主要经历。

当然作为拥有神话色彩的《古事记》,其内容不能全部尽信。事实上,关于日本天皇的记载,最早只能追溯到第 15 代应神天皇。而且“天皇”的称号也并非从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根据史书记载,日本的“大和政权”是在3世纪中期,以日本本州中部地区为中心兴起的一支由地方豪族构成的联合政权。发展到5世纪初,逐渐开始崛起,在征服各部之后,建立起日本列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和政权最初的首领并非称呼“天皇”,而是“大王”。

直到7世纪初推古天皇时代,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才真正改“大王”为“天皇”。日本皇室之所以会选择“天皇”这个词,而不是“皇帝”,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摄政圣德太子取取“天子”和“皇帝”字首,创制了“天皇”的称号。当时的日本皇室为了强化自己的“神格”,故意选择了“天皇”这一词来强调自己比当时的隋朝皇帝还要强大。推古天皇致隋炀帝的国书中,那句“东天皇敬禀西皇帝”就是日本皇室这一内心想法的最好佐证。

关于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二者的不同之处,还是挺多的。最直观的便是日本天皇引以为傲的“万世一系”。一直以来,日本的史著都宣称天皇的传承是“万世一系”,认为所有的天皇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家族。相反中国自陈胜、吴广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便不断的发生改朝换代的时期。

中日两国最高统治者之所以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两国统治者的地位。前文提及中国皇帝只不过是世俗专制的化身,而日本天皇除了行使世俗权力之外,还是宗教领袖、精神权威。天皇所具备的“神格”特征,保证了日本即便在幕府统治时期,都没人敢取代天皇自立。而中国则相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才会改朝换代的发生。

但也正是没人敢取代天皇,才使得日本出现了二元化权力体系。随着武士集团的兴起,日本天皇逐步的丧失世俗的权力。在镰仓、室町、江户幕府时期,政治重心由代表上层封建领主利益的皇室移向了代表军事封建领主利益的幕府。这一时期出现的二元化权力体系本质上是日本特色的二权分立,即精神权威与政治权威的分离。

与日本的二权分立相反的是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因为中国历来有改朝换代的传统,新建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分化地方势力、削弱丞相的权利,成为了每一个皇帝的首要任务。

古代日本天皇与中国古代皇帝还有一个最大不同,就是他还兼具宗教性功能,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神格”。这种“神格”在中国皇帝身上就从未体现,历朝历代的皇帝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宗教领袖是中国皇帝身上所不具备的。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往往只是把宗教作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而提倡信奉某教。从这一角度而言,在古代中国,皇权是大大高于各种宗教领袖的权力的。

choc

choc

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君主的名号“天皇”一词自然来自中国典籍。那么为什么日本君主选择天皇的称号,而不选择皇帝呢?

“皇帝”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来自三皇五帝呗,秦始皇自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称之为皇帝,以后历代君主皆称皇帝。其实这个解释还没有涉及到“皇帝”的本义。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字典,读书人必用的工具书,这里面对“皇”字是这样解释的:皇,大也,从自从王。意思是开始王天下者,即是皇。那么帝又是什么意思呢?帝其实是花瓣的中心,花蒂的象形。蒂与帝本义其实是一样的,是中心的意思。也就说皇帝的本义是,大中心。又大又是中心,就是皇帝。

中国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意思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只有“皇”和“帝”才能配得上秦始皇的功业。皇帝之意,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着眼于君主在人间的功业。

中国古代其实也有君主自称“天皇”的。中国古代只有三个皇帝的称“天皇”的,唐高宗李治谥号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其在位之时也称天皇,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朱泚的年号曾用天皇,朱泚在唐德宗时期曾反叛唐朝,自立为皇帝,国号秦,改元天皇。五代之时,南汉高祖刘岩谥号“天皇大帝”,但在位不称天皇。所以严格来讲,只有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有“天皇”的称号。

(唐高宗乾陵↓↓↓)

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用天皇?

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因为天皇具有神格性,所以人间的君主很少用天皇二字。儒家经典中的天皇就是昊天上帝,礼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晋书·天文志曰:“勾陈宫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

道教中的天皇就是玉皇上帝,玉皇上帝,又称玉皇大天尊,简称玉皇、玉帝,俗称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实际领导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天公作美”,这个天公就是玉皇上帝。正因为天皇是神,所以人间的君主一般不敢用这个称号。在祭天礼仪中,皇帝祭祀的就是昊天上帝,也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天皇大帝”。

(天坛↓↓↓)

中国人祭天,天是具有神格性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人物形象。并不是抬头仰望天空,那个自然存在的天空。

日本的君主为什么用这个带有神格性质的号呢?因为天皇即是人间的领袖,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在神道教中,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因而具有神性,天皇在日本被认为不是普通人,有别于日本的普通国民,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天皇的公民权,天皇也没有姓氏,天皇的姓就是天皇氏。

但是二战以后,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完全放弃了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

(昭和天皇↓↓↓)

在人间宣言发表以前,天皇在历史上一直具有神性。日本君主在唐朝以前都是称“王”或“君”,随着各个小邦之间不断形成联盟和大邦,日本君主开始称“大王”或“大君”,认为自己统一全日本以后就称“治天下大王”。

公元7世纪之时,圣德太子公布十七条宪法,始有“天皇”的称号。日本君主正式称“天皇”。但是在晚清之前,中国皇帝是不承认日本君主的这一称号的。

(现在的日本皇室成员,佳子公主,被认为是日本皇室颜值最高的公主↓↓↓)

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非常清楚“天皇”这个称号的意思。中国皇帝怎么可能承认“天皇”这个称号?前文已经说了,天皇在中国文化中是“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的意思。

到了同治年间,中日之间开始以近代主权国家的名义互派使节,开展国际交流之时,中国清朝皇帝默认了日本天皇的称号。

ren0381

ren0381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