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你庆幸读到的书是哪本?

提到的作品

[都市]秘密

每个人都有秘密,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而我的秘密是知道所有人的秘密。

弥撒

[作品]逍遥游

阴差阳错,误入大唐。这里有丰神如玉的李淳风,这里有腹黑闷骚的袁天罡。这里有婉媚无双的小高阳,这里有豆蔻十三的武媚娘。既来之,则安之,且看他一恩一仇、一情一梦、一信一诺间,如何嬉闹贞观,玩转大唐!

月关

[作品]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已经从曾经的边缘地位进入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因为它揭示个体机能的心理,丰富我们社会的灵魂。通过严密的实验和实地研究,社会心理学证明,要全面了解行为就必须认识到环境、内容和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已经...

巴伦

[作品]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

张景、张松辉

[作品]菜根谭

中华经典随笔

洪应明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

鲁迅

[作品]活法

【编辑推荐】 这本《活法》是一部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让无数人在迷茫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修炼灵魂,保护美德,瞬间激发自身潜在的伟大力量,从未做过赔钱的生意,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两个世界500强企业,让无数...

稻盛和夫

[作品]了凡四训

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

袁了凡

[作品]摸着石头过河

“史上最迷人大叔”写给在逆境中挣扎的年轻人的希望之书、力量之书。 最受年轻人追捧的励志方式——善意的毒辣、柔软的打击、坚定的支持。 杨石头用自己的奋斗之路书写的励志之作。从在大街上刷油漆标语,到奥美高...

杨石头

[作品]王阳明心学

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王觉仁

[作品]心理咨询

“累!”现代人常常以这个字来形容生活。事实上,如何放松自己,注重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新课题。 生活是连续的挑战。我们重视品位、重视舒畅的身心活动,就应该进一步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

汪道之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人格心理学

本书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由本书第一章构成,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等...

郑雪

[作品]易经的智慧

本书前言 古今中外,談'易'者多如牛毛,本書特別採用對話問答方式展開科學解析,以避免私辨性敘述的沉悶,深入淺出,字字珠璣,道盡了人性天理,也揭示了人生的真諦,易經的智慧,數千年不變,歷久而迷新;浩瀚宇...

殷旵

[作品]春望

西西由《我城》的跳躍,一變而為深沉,《春望》昭示了她的另一次嘗試。深沉二字當然難盡西西的風格,只是概括而言,西西不再刻意追求表面的文字技巧,而是以深邃的識力,表露人性的堅強和懦弱,世態的冷漠和溫情,文...

西西

[作品]少年中国说

民国奇才奇文. 梁启超卷

梁启超

[作品]易经

《易经》内容简介: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养育出光耀世界的伟大圣哲,留下了影响世界的不朽经典。《易经》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血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历经辉煌和...

梁国典

[作品]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的智慧》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巾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巾,从我们身边的细微末节就能够体会到老子的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

老子

最新跟帖
谢小兔儿

谢小兔儿

越长大越明白的十二个真理:

1.有了钱 说话真的会硬气

2.不努力真的养不起家

3.读书真的有用 时间过的真快

4.早睡早起身体真的好

5.长得好看真的有VIP待遇

6.教养真的不是装出来的

7.成人的世界 不回应就是拒绝

8.有的人错过了 真的没有办法再挽回

9.你尽管努力奔跑 爱的人迟早会追上来

10.有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终究不会属于自己

11.不学习的人 三观都只能从亲戚好友那里获得

12.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很重要 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上海媳妇小岛姑娘

上海媳妇小岛姑娘

三国演义

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晕晕要学术

晕晕要学术

平凡的世界》,上大学時读的,中国农民为改变命运兄弟两不同经历与奋斗,不同的爱情波折,都是当時农村写時的艺术再现,极其感人。

xue

xue

在上中学时,有幸读过路遥的巜平凡的世界》。从此拯救世界和平的梦想破灭了,不再去穿山洞寻找宝藏、绝世武功秘籍。从此变成一个追梦少年,用心读书,努力学习,踏踏实实放好牛、割好草……经此多年,上了大学,现在干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每天过上充实的生活。读罢此书,可算拯救了我的人生,让我这个懵懂少年明白了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通过不断奋斗拼搏,才能有所收获,不负芳华,走向人生的彼岸。


潘多拉的魔境

潘多拉的魔境

最幸运的是在十几年前,接触了《易经》一书,从此与易结缘。

易经》雄踞中国古代“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是中国文史哲思想的源头。它的核心观念与基本精神(揭示阴阳对立统一、互相依存、渗透、转化之道推动变化发展),对于后世一切意识形态,包括美学、文艺学,都有巨大影响和重大的指导作用。它至今还是、而且永远都是我国和世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更好的指导我们趋利避害 合理有效的规划大家的人生 事业 婚姻……

jingshengk

jingshengk

我最庆幸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是《红楼梦》。别说红楼深奥,年少不懂;也别说阅尽人生,读懂了红楼。我想这就是红楼的魅力所在,我在不同的年纪读了红楼多遍,到现在我仍然觉得我有必要再去一遍一遍的去读。

小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读书,那时候没有太多的钱买儿童读物,只要是在手边的书,不论是什么内容,拿起来就读,我记得妈妈给我买的第一本儿童读物是《金刚葫芦娃》,那本薄薄的彩页让我高兴了好久,翻了又翻,父亲在公司里面负责报纸,书本的发放,所以我又有个机会接触不同的书,在他发给别人之前,我都可以先读一遍,只要不把它弄坏就行了。那时候读的大多是上海故事,故事会,今古传奇之类的,看的多了,速度也快了,尤其爱长篇故事,没有看过什么作文书,但是在学校图书馆看了不少童话故事,写作文的时候编起故事来也是得心应手。到了初中开始有了一些零花钱,舍不得吃饭,舍不得用,就想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了一套中国四大名著,现在看来我觉得有些奇怪,怎么在新华书店也会买到盗版书的?印刷的不好,纸张不好,也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四大名著读完的只有一本红楼梦,还记得宝玉取亲,黛玉焚稿那个晚上,跟着眼泪哗哗的流,我想我也真的有些儿女情长吧!再到高中的时候读了金庸,读了古龙,读了席慕容,读了雨果,也读了高尔基。可是我还是又读了几遍红楼,人人都爱黛玉,那时我却独爱宝钗。宝钗圆滑处世的方式,为到目的使用的手段,让她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也让母亲和哥哥的生活更好,反观黛玉,寄人篱下,却想随心所欲,在那样的情况下,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我想宝钗的处事放在今天,仍然适用,虽然我不一定按他的方式来做,也不必一味批判。

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仍然愿意去读一读红楼,喜欢他的诗词,喜欢里面做的菜,喜欢少男少女在一起的欢快情境。从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也让我时时思考。在我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只是想看看书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我知道故事的开头也知道到故事的结尾,只是想读一读其中的文字,红楼梦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魅力,我想我会一直读下去。

四喜小丸子

四喜小丸子

我最庆幸的是去年读了《道德经》,内心豁然开朗,思想突然开阔,懂得生命和生活意义,干什么事都要遵从各自规律,瞎折腾不会有好结果……真正的安身立命

婷婷Iris_

婷婷Iris_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非常激励人们,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知难而上,苦中作乐。



小予yulo

小予yulo

了凡四训》、《菜根谭》、《活法》、《易经的智慧》、《道德经的智慧》、《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到一、《秘密》等等。

我个人比较偏爱文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中放空自己,明白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世间苦,只可自渡。

icehillx

icehillx

我读书分两种,消闲和求用。

消闲,即打消闲散的时间。

我读散文,读杂文,读小说,读诗词歌赋,所读的都是体验和情感。有如题目描述中《少年中国说》的旁礴豪迈、《狂人日记》的尖锐刺骨,还有杜甫《春望》的国破家亡,庄周《逍遥游》的自在逍遥等等。这些都是我平常日子的调剂。文学作品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我通过文学作品体验平常日子难以体验到的情感。毕竟我不想亲身体验国破家亡。

换句话来说,于我,看文学作品和玩游戏的性质是一样的,求一个乐呵和放松。

除此外我看书,都是为了求用。

求用,即在看书后收获知识,用于实践,创造价值。

浅凉

浅凉

我最庆幸读过的一本书是杰克伦敦所著的:野性的呼唤。当时,还在读初中,这本书以一个狗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生命遭遇各种磨难时的心理活动,有愤怒,有反抗,有仇恨,有不屈,更有对尊严的捍卫和对自由的向往。

书中的文字充满张力,让人读起来,心潮彭拜,血脉贲张,我惊讶于,文字可以如此有力量,让人读起来,和书中的主角感同身受,如同观看4D电影一样,置身其中,心绪随着情节起伏波动。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是思想,而思想的载体则是文字。

物质世界的趣味终究是有限的,精神世界的魅力是无穷的。此生愿意遨游书海中,归去来兮!

浅草浮游

浅草浮游

中国俗文化史。郑振铎著。把文化的活水来自民间,及雅文化演变的根,告诉国人。如现在有人,一说唐诗,宋词,就眉飞色舞,想复旧,还主张,写诗词就得那样写。俱不知。唐的七言,是在汉乐府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民歌基础上搞出来的。唐诗到极盛,怎么发展?,长短句,亦来自民间,亦由民歌而来,即用民歌曲子填词,发展到词齐开曲后,发展到元曲,元门业发展唱,亦是由民间演变,而来。戏曲,及其他艺术,如大鼓词,评弹,莲花落等。

综上所述,伟大毛主席讲,中国古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但发展须与民歌结合。

青豆写的书

青豆写的书

你可以爱从痛苦中得到拯救[祈祷]

shadow

shadow

西游记

L小R要找回梦想

L小R要找回梦想

非常庆幸自己读过《王阳明心学》,从三个纬度讲解一身的经历,做人、做事的原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复细品。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精解之一:心即理篇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

王阳明在陆九渊的思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理念。

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而“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说,一切物和事都与你的心同为一体,对你来说,你能看到的物才是物,你能想到的事才是事,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这句话其实可以证明,王阳明心学并没有否认“物”的客观存在,只是针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讲的。比如一本书,张三看到它了,那么它就存在张三的心里,李四没有看到它,那么它在李四的心里就不存在。但客观上讲,这本书仍然是存在的。过去王阳明心学曾长期被简单地贴上唯心论的标签,其实是不公正的,更是不科学的,王阳明心学也是唯物的。

深层解析:

王阳明当年在贵州龙场悟道,他所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一颗“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

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能通过人的六种感觉:眼、耳、鼻、舌、身、意去认识世界,去分辨善恶,去做出各种是非判断和复杂推理,就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

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心外无理,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

所以人人皆生而具有一颗圣心,人人皆生而具有圣人之道,人人皆有成为圣贤的潜力,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心内去求。“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直白点说,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

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所说的“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精解之二:知行合一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它很好的诠释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提倡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所以知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深层解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批判了“先知后行”和“重知轻行”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去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 。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如果内心里面道理都懂,但却不去行动和实践,只是“知” ,而没有“行”,无异于纸上谈兵。如果行动了,实践了,但是却力不从心没有做好,说明“认知”还不够,还需要再学习、再思考。

举个例子:你非常清楚孝道的重要性,但却置父母于不顾,不愿意尽孝道,说明没做好“行”。如果你尽了孝道,但是却没有做好,父母只是想让你多陪陪他们,你却总是以忙为借口推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孝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做到“知”

王阳明认为,天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身实践而空谈学问,因为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左传》云:“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思是懂得一件事的道理并不难,难得是按照道理去做。大道理人人都懂,知而不行,就是没有认识到,真正懂得了,谁人不行?

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两者做全者,无一不是成功之人

精解之三:致良知篇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圣人要教导好别人,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致良知。从上面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致良知”三个字在王阳明心中至高无上的分量。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也就是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深层解析: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认为良知人人皆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而且良知无所不能。通过良知,一个人就可以自发而本能地知道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又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个人只要心有善念,心存良知,即使是身份卑微的凡夫俗子,也可以成为圣贤。这与佛家中“万物皆有佛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天理即仁心。有些人之所以成不了圣贤,是因为这些人的良知常常被内心的私欲所侵蚀、所蒙蔽了,所以需要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的第一反应是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就会起不忍直视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物件,被无辜打碎,会起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中间过渡过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会想去扶。

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亏。”我却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来又起不来,十分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去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但话说回来,王阳明心学就是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必须跟随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为第一出发点。

精解之四:三者之关系篇

深层解析:

“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之动;

“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

“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王阳明曾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天理”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知行合一”则是人们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内心修养的根本途径,如果能够去除心中的私欲与杂念,就达到了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灵魂的修行。 面对浮躁虚华的当下世界和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的未来世界,我们都想选择一个既可以修养心性又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修行法门。这个法门,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幻、如何复杂,只要我们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动,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意之动),在致良知的前提下,知行合一地用行动去实践那么,我们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zsyzzhouyang

zsyzzhouya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