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籍令你印象最深刻?
峰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借我一生》。对生活、对朋友的等见解很深刻,,好的散文家,能写出让人读了不光觉得优美,还有厚重的沉思感的文章。他确实是少有的实地考察文明、文化的作家。但是如果论深度而言,他的作品也有人说不适合更加深层次的研究,说他眼光的高度太高,当我不认为。
在写承德山庄时,他从山庄布局写庄园文化,写康熙,写康熙,写康熙在文化上的贡献,写政治,写慈禧,写屈辱,最后以王国维先生的自尽结尾,发出“文化的极度脆弱和极度强大,都在王国维先生纵身入水的扑通声中呈现无疑”的感叹。文章很喜欢。
在宁古塔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们,他们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在文化的意义上,他们是英勇的占领者。”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经过余秋雨的一点,才明白北方文化的积累很大程度上与宁古塔等地方的流放有关,是这样一批人在这,无所事事地发扬了文化
huangying
(活着)哭了很多次
shoushijia
国殇一林则徐之死。
baoweifan
本人认为老子的巜道德经》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经书,它的包含了,哲学,人伦,学术,自然,道德,等等,
它能使人改变思维,正确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人真正的了解真善美地识别,内容包罗万象,知识取之不尽,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值得一阅!
张三er的歌
应该是呼啸山庄吧……
我很少看女性小说(由女性写的小说),但呼啸山庄令我着迷。
我先说说理由。
首先是小说的叙事,艾米丽·勃朗特采用了“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方法,从几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故事从中间年的冬天开始叙述,然后故事情节朝两个方向发展:一边是过去——倒叙,一边是未来——顺叙。这种“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其次是小说主题的“怪异”。一般的爱情作品多为突出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包括爱情的伊始、转折和最终的结果。《傲慢与偏见》如是,《简爱》如是,琼瑶的还珠格格亦如是。而呼啸山庄却反其道而行,它不重点讲述历经爱情的过程,却体现其“因果”,以“复仇”为主要的叙事。这个“暗黑”的风格在艾米丽化腐朽为神奇的笔下充满了狂暴、凄美、崇高的各类极端化感情,但它们却如此和谐统一。
呼啸山庄一点都不浪漫,但却很美。
槐序
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
一本关于疾病和死亡的书籍,适合每一个身患重病或有过医院经历的朋友。
三月份的时候,我因为身体问题,休了三周病假。我给它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来自春天的假期。
但其实,那三个星期是我二十几年来身体遭受最大程度痛苦的三周。
因为病及髋关节,那些日常最基本的事情——走路、上厕所、穿裤子、睡觉翻身,都变得困难起来。床铺到卫生间明明来回只有不到4米的距离,挪了20分钟。
庆幸的是,我内心并没有任何绝望的感觉,反而更平静。那些平时烦恼的金钱物质问题,在此时通通变得不重要。
人在生病的时候,欲望就是会变得很低很低,只要被允许像正常人一样自主生活就已经很满足。
甚至在某些时刻,我觉得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由的上厕所。
你会认为这没什么,因为你还健康,等你卧病不起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正是因为有过这段经历,我才有了十分迫切的愿望想要读最好的告别,也因此在读到某些片段时,内心激动不已。
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疾病和死亡的故事。
萨拉在怀孕39周时查出癌症;作者的父亲因为脊髓瘤右臂麻木不得不提前退出手术台;钢琴教师佩格在生命的最后三周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
面对死亡,医生或者病人家属的默认选择是采取措施,治疗点儿什么!
于是,大多数人在监护室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日子。
他们躺在那里,戴着呼吸机,身上插满了管子,血肉里还有新缝的线,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且的、灯火通明的地方,更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或者“我爱你”。
我想,这对病人自己来说,已经不能算活着。
抛开个人或家庭,对社会而言,把费用花在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也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不是认为老年人或者得绝症的人,就不值得救治,而是倡议放弃一些耗费大量资源而又无明显效果的救治,把资源留给更有希望的群体。
日语里有“业”这个词,它意味着,如果事情要发生,那么,我做什么都无法阻止。
既然如此,就好好的活到终点。
我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患上了癌症,或者任何相似的晚期、不可治愈的疾病,我会选择放弃治疗。
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告诉他们我最在乎的是什么,我想怎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如果我想吃冰淇淋,那就让我吃冰淇淋。
我害怕的不是疾病或者疼痛本身,而是因此带来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无法保持完整的自己。
疼痛毕竟只是间歇性的,而不能自主带给人的内心煎熬却是每一分每一秒。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疾病,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可以避免或者治愈。但更多疾病,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避免或者无限推迟。
我们不能把生命的决定权完全丢给医生。
对医生来说,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永远是安抚。
我还年轻,在医学条件和身体允许的范围内,我会认真的活着。
我还会希望,有一天开门很慢是因为房子太大,而不是生病了走得太慢。
多么美好的愿望,不是吗?
Azure小吃货
道德经
LumLam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是托尔斯泰以19世纪初的俄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一本文学巨著,书中的人性与罪恶交织,生存与毁灭并存,颂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人物生动,情节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推荐给大家。
▋||▍▋||▍
印象深刻的书籍有好些,这里说一本外国的小说吧,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名为《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本书令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里面关与教育的话题,我觉得只要是身为父母的,看完之后会有非常大的启发。
书中说到的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很多时候,大人会对某些事情习以为常,觉得这件事情就该是怎样怎样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不是的。他们会跳出大人的双眼,去打开更多的真相,所以这之中,也是在给大人的一个启发吧。就是即使经历了很多,不管是好事坏的事情,保持初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书中的那位父亲,他对子女的影响。当时黑人被告侵犯了一个白人妇女,在那时来说黑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连享受辩护的权利都没有。
有很多人知道他是无罪的,但是他们却认为黑皮肤是罪,但那位父亲阿迪克斯的做法很令人佩服,他成为了黑人的辩护律师,他觉得应该为正义站出来。因为孩子们仰望世界时,首先仰望的是他们的父亲。
虽然最后的辩护失败了,但是他却教会了自己的孩子一个道理,要坚守正义,并且不能因为正义的缺席,就放弃争取胜利。
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印象是深远的,未来的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父母真的都非常大的关系。
因此,如果想要成为好的父母,完全可以看看这样一本书,也许会在里面得到很多启示。这里有对事情该持什么样的观点的建议,也有如何为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示。总之,这是一本互相成就的书,教会你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纯真的世界,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绿妖
我来给大家分享两本我印象深刻的书。
不敢说所有人都会喜欢。但是我是很建议:喜欢文学,喜欢大自然,喜欢农村生活。还有喜欢植物的朋友都能来读这两本书。
这本书我读的比较早。那时候书名叫《大地的事》。
作者陈冠学,是台湾人。他当过编辑,当过老师,后来就辞职了。隐居。回自己的老家农村隐居。他就一边种地,一边写日记。最后日记结集就是这本书。
这本书特别像《瓦尔登湖》。文字特别简单,质朴。把南台湾田野之间的美好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有很多人隐居。好像隐居是一种时髦一样。但是陈冠学先生他不是。它是出自于内心的自省。他的内心是非常纯粹的。所以他笔下的田园、花草、人物,就显得很纯粹美好。
我摘录几段大家可以读一下。
读这本书的收获,就好像和朋友在聊天一样。这本书里面,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白鹡鸰、鹌鹑、云雀;还写到了很多植物。一篇篇读下来,我们跟着作者看云看山,看飞鸟,看花花草草,看溪水清凉。真的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田园之秋》这本书是用日记体的形式来写的。在书里面,作者记录了一年之中从初秋到晚秋的田园生活。既有农活的记录,又有自然美景的描绘,还有各种读书心得。也就是说,这本书不单单是写田园生活,他还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在书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台湾的土地之美,还可以回归本心。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自己心灵的栖息地。
汪曾祺这个咱们就不用多介绍了。他是一个好作家。非常牛的作家。我最喜欢的作家。
这本《人间草木》,其实内容很专一。主要就是写植物。写了木芙蓉,车前子,甜菜,紫穗槐。还有花和金鱼。这些花草,还有美食。都是汪曾祺亲眼所见所感。
汪曾祺写植物,第一,知识渊博。第二,观察细致。比如他写植物。他不仅写植物的习性,花期,颜色。他还会写到这种植物有什么用?还有什么奇闻异事?引用一段大家可以看一下。
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还有一点,汪曾祺他写植物。其实并不仅仅是写植物。而是在写人。写人的生活遭遇,写人的命运,还有人的性情。
汪曾祺是一个很真性情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它的文字风格朴素,幽默,简洁。很多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他写出来就别有一番情趣,会刷新我们的认识。并且读完之后我们还会会心一笑。真是有满满的幸福感。
耿耿~
您好,我个人认为要分阶段。
孩提时,西游记连环画对我影响深刻。沾满灰尘的抽屉里,叔父和爷爷的收藏变成了孩提最初启蒙的教育。翻开泛黄的记忆,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小西天,红孩儿…这些还有后来很多的数量不齐整的一些连环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地道战等。
少年时,小学已经识字,开始看一些文字类的读物。比如八仙过海,七侠五义,三字经等。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反而是白话文版本盗版蒲松龄聊斋志异,打开了我对除了人类之外另外一个空间妖仙的想象魔盒。
初中时代寄宿开始有了时间泡文学社的一个小图书馆。对顾城海子和舒婷的诗歌开始有了阅读后发表的处女作。我开始爱上了中外的现代诗,对泰戈尔的诗集特别喜欢。短短却哲理隽永,原来,诗歌就在身边,虽然诗人已在天边。
高中忙碌于高考,课外读物也多了起来。特别喜欢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那时关注更多的是世界名著。比较喜欢小仲马的茶花女。
大学的肆意飞扬开始拥有了第一本自己写的书,那时候开始写诗集和长篇小说,比较中意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韩寒,萌芽杂志和新概念的一些作者。说起来奇怪,有段时间沉溺古龙和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于是。才后来有了上官朝夕的这个笔名。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是一本独立思考并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书。
如今在工作创业的旅程中,我们反而更多手机互联网时代开了太多繁杂的网络小说如清宫剧穿越剧和盗墓类书籍。
缓解生活的疲劳,鬼吹灯,盗墓笔记系列和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是我最近比较印象深刻的小说。
个人浅见,希望你们也喜欢。感谢关注。
游走的风
【传媒版本类话题】
谢邀。哪些书令你印象最深刻?广告语不容许使用极端用语——“最”字的。对每一个读书的人,印象最深刻的书,却或多或少能说出几本。这个“最”字呢,何止是读过的书,编过的书、写过的书,最是心心念念不忘;真就有一首歌叫作从前慢,说的是极罕见复印机和录音机的年代,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最后一年,好不容易在图书馆找到所要的报刊书等绝版或孤本,也要靠手抄,很容易抄错。这几年的情形是,想看见真版原件却成为极端困难——复印、照相、影印、录像,十八般武艺,却难闻墨香。如今已是纸质书到电子书的时代,在图书馆、档案室、史志办大多是看电子版。
李兰颂:〈李又然散文集〉的版本说明就都用于上首图和北图查阅资料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是散文家李又然平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的第五本;其版本需要说明和补充交代之处,大概只有他的后代,才能在其晚年,在其辞世,也是这本书问世的同时,这样的一些时间节点上,可以透露许多与之相关又值得记录——起码可供研究的编辑工作细节。现在看来,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对于中国现代和当代散文写作的贡献在于,它不仅将李又然平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的前四本内容大多囊括其中了,还收集了李又然写作发表的包括散文杂文在内的其他散文类文字,如散文诗和回忆录等。其中回忆录发表后均引起轰动,许多篇章被载入文学史册。
其间,1979年二三月间,李又然最先携长子即辑注者前往萧军在鼓楼大街鸦儿胡同烟袋斜街的著名居所(萧军夫妇未在家,其长子萧鸣接待);由萧军家出,去后海彦涵家(那蜗居格局风貌已被收入版画史),还其多年前借款,为其子学画拜师;前几日去西单江丰家拜访,两个上海人讲话编注者没听懂。进而,辑注者单独拜见丁玲、陈企霞,也是在北京,前者住木樨地,后者住团结湖;拜见艾青、萧军、塞克、舒群,则是在哈尔滨,并大多写了专访发表;恰是在哈尔滨和平邨,拜见萧军的时候合影,与黑龙江省出版局满锐闲聊,他当即约李又然书稿,尤其对李又然回忆录感兴趣,表示先睹为快。
辑注者对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原委曲折深有所感及至今日,始于1966年至1979年的十三年间,父子双双天各一方,一在北京、湖北,一在辽宁、黑龙江。待1979年父亲冤案得到改正,恢复党籍、职务级别、工薪待遇,辑注者也有了每年一次十四天探亲假的待遇,就都用于上首图和北图查阅资料。首图即首都图书馆,隶属于北京市,当时位于国子监,现在十里河有了大厦式新馆;北图即北京图书馆,后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只有文津街一处,现新馆已完成二期工程,数字化程度较高。辑注者从哈尔滨调回北京后,为查阅与李又然相关的报刊书真版原件、复制品和电子版,几乎长在了两个馆里。
还需要指出,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恰在十年浩劫之后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那几年间。李又然病卧在床许久,他不可能亲自与出版单位商谈出书事宜,能写出编后记来已是拼尽全力;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文字真正把关,只好任凭他人(包括子女)自由取舍排列。例如〈李又然散文集〉编后记,有三处存在其他人编辑或添加痕迹,如开头一段,文章篇数,年代演绎,过于计算;第二段前一句,“作为一种尝试,我在每辑的前面都附了一首小诗,为的是更充分地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并以此加强散文集的内在联系。”均不见李又然的著译文风。此次辑注又然文存(上中下附编)有所避免。
得到咸宁五七干校的熟人相助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得到咸宁五七干校的熟人相助。如果说李又然在咸宁五七干校有所受益,那倒是大浪淘沙般结识了在困难中肯于出手相助的人。其中之一是北京图书馆刘婉如,第二个是时任《丑小鸭》期刊编辑何养明。两个人都曾在中央文化部五七干校湖北咸宁与李又然相识(也许更早时间)都为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出了力,帮了忙。李又然女儿李达妮甚至去过刘婉如、何养明在北京的家里。
1980年6月9日,李又然在北京,辑注者在哈尔滨,父子分别一年半之后,父亲来信催儿子赴北图查找并抄录文章——“以便编起书来。”接着,几天一封信,甚至拍电报,或要乘飞机,或称父病重,也要——“以便”——“编起书来。”8月10日,辑注者终于再一次请下探亲假来,这是于改革开放后第二次有机会和条件回北京(时任哈尔滨市一工厂共青团书记及电工班长,又调入上级机关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党委秘书,这两个工作很难随时抽身外出,探亲假每年只十四天)。
辑注者每次从哈尔滨回北京的十四天探亲假,很少一时的偷闲和探亲访友的时间,都是立即全身心投入为父亲李又然“编起书来”的工作,就都用于上首图和北图查阅资料。李又然先自己写信去,也为辑注者找熟人寻方便——给北京图书馆。“刘婉如同志:/不知你是否还在上班?近来身体怎样?念念!我的长子李兰颂来看你,他要从文艺报《新观察》《文艺学习》译文上抄我的文章,请帮助他为幸!/此致/敬礼!/李又然/1980年8月10日”。
1980年9月3日,辑注者十四天探亲假很快结束,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同时,在文津街北京图书馆查到的李又然在报刊书发表过的著译,大多是一些索引,只有作品标题,手抄时间显然不够。这样,父亲催儿子,儿子催北图——11月28日,当时复印旧报刊书比买一本新书花费还大,机器又少,需要预约,无法立等可取,而有些报刊书真版原件不宜复印,手抄也难;父亲急了,给其远在长春市的学生胡昭写信,再由胡昭催促——“以便编起书来。”
1980年12月3日,辑注者苦于工作难以脱身,又恐告假时间过长则无工资,依赖父亲开支,自己和其他家人也会不舒服,从业本难告假,无业则难生存;万般无奈,决定跑去抄录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书资料,其馆藏报刊书比北京图书馆少了许多,恰逢文革结束不长,封存资料甚多;加之对外借阅工作时间也短、服务也差,还不时地限电,东北无霜期短,冬季昼短夜长,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这一切源自于李又然在报刊书发表著译没有存留样报样刊样书的习惯。这一次李又然竟同意辑注者如此办法——1980年12月12日,由于北京图书馆刘婉如发挥作用,由她复印北京图书馆的资料,辑注者抄录黑龙江省图书馆的资料,“编起书来”的工作总算初见成效。1981年1月4日,“编起书来”的工作,时间从1980年年初算起,经过一年的查找复印抄录,终于首战告捷。
请你写序好么?请一定写!1981年间,应李又然之约,丁玲写了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这篇李又然散文集序言,全文载《丑小鸭》青年文学月刊(1982年1月创刊号·总第1期),用于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初收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丁玲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丁玲所著的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之后陆续收入《丁玲文集》(改标题为序〈李又然散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丁玲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包括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致函二则均被收入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后据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回忆:
1981年春天,出版社要给李又然出一本散文集,他想请丁玲写篇序言,托人(何养明)把稿子带给丁玲,写信说:
“我出书不容易的。请你写序好么?请一定写!我本想写回忆录,我有很多好写的,但是没有力气,写不动了!一篇毛主席,足足写了几个月!一篇《丁玲》,也得很长时间!但我无论如何要写的!我来看过你,找不到地方,尽管你的地方很好找的。现在不能再来了,因为我在房间里沿着桌子走走,都非常吃力,十分困难了!奈何!”
信用钢笔写在稿纸上,一字一格,字迹有点打颤,写得很吃力。
一周以后,丁玲就把序言写完,不长,只有千把字。丁玲回忆说,初见李又然时,“觉得他仿佛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现在也仍然觉得他挣扎一生,却很少得志,意气洋洋。他总是暗暗地为别人祝福,寂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没有害人之心的人。”
本来丁玲文中还有“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样的话,李又然读后,给丁玲写信说:
“序,我珍惜的。我不满意的是自身,缺陷太多了!”又说:“‘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句话一定、一定涂掉!”
李又然的长子李兰颂读了丁玲写的序言,于1982年2月农历正月十二这天,特意到木樨地丁玲家登门致谢,当着丁玲和陈明的面说:他和弟弟刘华沙(母姓)都认为丁玲阿姨短短千把字,把他爸爸的一生、为人都写出来了,他爸爸确确实实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李又然的病情每况愈下。1982年5月末,丁玲和陈明要去沈阳、大连疗养和讲学,行前到医院看过他。8月初,陈明临时回北京处理一些事情,又以丁玲、陈明两个人的名义给周扬写信,希望能够加强医疗力量,对李又然的治疗及处境给予关心。
另据王增如、李向东编著的丁玲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记载:“1982年2月5日:李又然之子李兰颂从哈尔滨来访,说他和弟弟都认为丁阿姨短短千字,把他爸爸一生、为人都写出来了,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这也就等于他写了序!恰是在1981年期间,李又然散文集编辑出版即将付梓,先是丁玲的序写好寄来了;之后,关系到陈企霞的序,李又然接受了长子李兰颂即编注者的建议。于是,先后分别写信给辑注者——
李又然:致李兰颂兰颂:
丁玲的序立即抄一份来!立即去抄,立即寄来!至要至要!
祝康健!
又然
1981年7月16日
兰颂:
就照你的意思办:
把读〈吉普车〉⋯⋯放在丁玲的序后面,也作为序。把名字改为陈企霞。封面换过(今附上)。加一条注:“《礼物》是萧三同志的作品,见文艺报。”把读〈吉普车〉⋯⋯上的钢笔字涂掉。把后记里的陈企霞一段去掉。
清样一定让我看过!
又然
1981年8月7日
这样,将陈企霞读〈吉普车〉一文作为代序之一(另一篇序为丁玲所作的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于是李又然写下了以下附言——
李又然:这也就等于他写了序!要陈企霞也写序,他怎么也不肯写,说自己没有文章,怎么能写序呢?他文章少,是事实,但是,序是可以写的,应该写的。他心力都用在编辑上了,没有时间写文章。我的东西,绝大部分就是他发表的。现将他早在50年代初发表的评论放在本书的前边,这也就等于他写了序!
李又然
1982年3月
读〈吉普车〉原题为读〈吉普车〉和〈礼物〉。初收于陈企霞著文艺评论集光荣的任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北京第一版、1953年5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由于《礼物》系萧三的作品,所以李又然散文集编辑出版即将付梓时,便改题为读〈吉普车〉——代序,并在内容上对萧三散文《礼物》的评论部分,作了相应的删节。
样书预订购600本该有多好李又然散文集在各地新华书店面世的时候,李又然已溘然长逝:1984年11月13日上午;虽说该书版权页清楚地印有“1984年4月第一版”和“1984年4月第一次印刷”字样,但是,辑注者及亲属看见李又然散文集样书,即——并非校对大样,而是真版原件,已是1985年了——李又然竟没能亲眼所见自己以毕生精力写作的散文结集!
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在网上的成交率,远比国际家书吉林书店初版本(1948年)、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初版(1949年)、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再版(1951年)数量多不少,又比伟大的安慰者作家出版社初版本(1955年)数量少很多。辑注者在孔夫子旧书网连续购买到十几本。
由此看来,在网上购买旧书,关键并不单纯在于某一版本的出版时间或早或迟,图书的发行量是一个主要的因素;长江文艺出版社给李又然散文集作者样书30本,辑注者胞弟加订70本,辑注者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又购买8本,加在一起108本,送至爱亲朋和老师同事根本不够。后悔晚矣,当初要从4600本印数中,预订购600本多好。
说到版权页,李又然散文集伟大的安慰者(1955年)与李又然散文集(1984年)是一脉相承的,早在1980年的时候,李又然曾致信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请其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伟大的安慰者的版权出公函移交新任李又然散文集的出版单位,此公函先后给过黑龙江出版局、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李又然散文集版权页
李又然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湖北省新华书店发行
咸宁地区印刷厂印刷
850×1168毫米32开本 7印张 6插页 172.000字
1984年4月第一版 1984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4.600
统一书号:10107·334 定价:0.85元
封底标注:
责任编辑 陈流沙
封面设计、辑题插图 陈靓
数字化馆藏信息可提供服务2010年6月11日,辑注者居住的西城寓所再一次成为一项补助款的受益方,由歌华有线电视公司发放电视数字技术高清装置,从家里的电视机荧屏上的国图空间专栏,可以链接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便查询图书资料和相关信息。
该技术另两项功能包括:一是可以反复回看CCTV和BTV一星期内播出过的所有电视节目,错过了播出的时间,也很好弥补;二是凡是用遥控器点击过的所有频道的广播、电视、网络节目,都会被记录下来,以此进入大数据库。
这一技术的普及推广,已使网上阅读从虚拟空间走进现实家庭,甚至链接自媒体上,人们的想像和期待简直唾手可得。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有:李又然散文集首次印刷初版本,查询以及借阅这个版本的真版原件方法和数据为——
李又然散文集[专著]/李又然著
头标区 00599nam0 2200241 450
I D号 0184014990
通用数据 19950527d1984 em y0chiy0110 ea
题名与责任 李又然散文集[专著]/李又然著
出版项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
载体形态项 219页:肖像;21cm
语言 chi
主题 散文--中国--现代--选集
中图分类号 I267
著者 李又然(1906-1984)著
更为新近的信息,对于撰写相关回忆的年长者和研考相关论文的青年人(尤其是本硕博研究生)需要利用移动数字或网络查询必备的——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发布有:李又然生前最后编选的李又然散文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寻求并获取这个版本文档的位置和服务为——
李又然散文集
文献类型:专著
责任者:李又然
出版、发行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1984
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分享到: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所有责任者:李又然著
标识号:CN:10107.334
出版、发行地:武汉
关键词:散文---中国---现代---选集
语种:Chinese 汉语
分类:中图分类:I267
载体形态:219页
李又然散文集 馆藏信息
位置 提供服务显示地图
南京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浙江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重庆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杭州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广州市图书馆 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常州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青海省图书馆 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江西省图书馆 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陕西省图书馆 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天津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以上就是辑注者亲力亲为和所闻所感的——诗人李又然,也是散文家,一生出版过的五本散文集中的第五本散文集——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始末。
借此更要再次特别感激感谢为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发行广告评论收藏阅览的记名的先圣先贤先辈和没有记名条件的都是无记名为出好书的奉献者。
丁玲: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我听说过一个故事,说在“四人帮”得意的年代,有一位同志也凑上去了,准备歌功颂德,写篇文章以示忠心。可惜遇到一点意外的事,文章还未脱稿,而10月6日那天,“四人帮”陷入汪洋大海,他却脱险了,且还有了摇身一变的机会。真可谓塞翁未失马,免祸又得福。世界上总有许多人是有福气的。看来这种福也要费尽心机,得来不易。但另外有些人,总好像在穷愁中过日子,长年给人以穷愁潦倒的印象。我初见李又然同志时就有这种感觉。觉得他仿佛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现在也仍然觉得他挣扎一生,却很少得志,意气洋洋。他总是暗暗地为别人祝福,寂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没有害人之心的人。是一个弱者,但也是一个强者。
我知道,我这样说,李又然同志是不会同意的。他自己觉得,而且常常觉得他是一个站在高处的人,他不是一个受人怜悯的人,而是常常怜悯他人的人;他是一个自豪的人,他会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充实,很大方,很高傲。然而我总还觉得他需要同情,需要温暖。他给过别人爱,给过别人同情,给过别人温暖,然而他得到的却是很少。(他一定又要反对我这样说了。)胡考同志曾经称他为“姑母”,意思是他像狄更斯小说中考柏菲尔的姑母。我以为这是恰当的比喻。可惜的是,这个姑母却生在20世纪的中国,随着革命的进程,经历了多次的运动,和灾难的十年,他现在是瘫了,病了,出不了门。他只能从报纸期刊上关心着跟随着革命和新的、旧的朋友的踪迹,踽踽前进,看着世态的多种变化,更深刻地体会着先圣先贤们给我们留下的许多至理名言。
但这只是一方面。李又然同志确实年青过、忙碌过,生活得很充实。我记得大约是1941年,我们住在延安边区文协的时候,他在女大教世界语,还兼女大业余文学小组的辅导工作。有一天天刚亮,我站在窑洞外面,看见他急匆匆地往山下跑去。我问他:“李又然,这样早你忙着到哪里去?”他回答:“到女大去,昨天我给她们写了一张墙报,半夜想起错了一个字。好容易盼到天亮,这就赶去改正。”我说:“吃了早饭去也不迟啊!看你连脸也还没洗。”他一边继续下山,一边说:“那不行,那不行,那就晚了。她们也许一早就会去看墙报的。”后来他回来了,说墙报上的文章没有错字,只是他以为错了,他也并不后悔冤枉跑了一趟。
抗战胜利后,他到了东北,在吉林大学任教。这个工作对他是非常合适的。听同学们说他是一个很好的教员。诗人胡昭同志就曾得到他的教益不少。自然还有许多别的学生;而围绕着李又然同志的,也有不少打心眼里真的对他有深厚感情的人。不过我不十分知道罢了。
我过去,认为他的散文写得很好,这次重读50年代作家出版社为他出版的散文集伟大的安慰者,我还是感到很大的安慰。原来李又然同志还是一个很健康的人。他有健康的饱满的热情,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事业。他不只具有菩萨心肠,不只是一个“姑母”,而且是一个壮士,一个战士。他的感情是一个战士的感情。可惜后来他没有得到继续发挥的机运,他的身体也确实不很好了。他最近写的回忆录就未免有点显得苍老了。有些事也可能记得不那么准确了。但他同艾青同志少年时代的交往,仍然是非常感动人的,是可以载入文学史册的。
我对李又然同志可以说并不完全了解,但我仍坦然地说了一些我自己的片面的感觉。我愿意向读者介绍他的散文,也愿意说出我对他的一点偏见。请作者和读者指正。
1981年5月30日
相关链接:丁玲序中原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一句,李又然致信务必删掉这一句。李又然在信中说:“序,我珍惜的。我不满意的是自身,缺陷太多了!”又说:“‘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句话一定、一定涂掉!”
据王增如、李向东编著丁玲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载:“1982年2月5日:李又然之子李兰颂从哈尔滨来访,说他和弟弟都认为丁阿姨短短千字,把他爸爸一生、为人都写出来了,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注释:全文载《丑小鸭》青年文学月刊1982年1月创刊号·总第1期(主编胡石英,胡乔木之子),由该刊编辑何养明前后接洽,包括去丁玲府上送阅书稿,用于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后收入丁玲所著我的生平与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丁玲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丁玲文集》(改标题为序〈李又然散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丁玲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包括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致函二则均被收入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何养明:给丁玲送书稿:〈李又然散文集〉前些时候,听说老诗人、老作家李又然病了,住在医院里。我到医院去看望他。
他已经很衰弱了,不能动,但是他的眼睛很是有神,依然显示着照人的光彩。我站在老人的面前,一股对他的尊敬的情感油然而生。
前些年他经常谈起毛主席。在延安,有一天毛主席派人来找他,他见到毛主席,问主席有什么事,主席说:“没有什么事,你这个人能谈心,找你来谈谈。”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开会之前,他去找毛主席提议说:“毛主席,文艺界有很多问题!”“文艺界开个大会,毛主席亲自主持!”此后,毛主席开始找文艺界的同志谈话,又过不多久,文艺座谈会就召开了。前几年见到李又然老的时候,我问过他:“李老,听说文艺座谈会是你最早向毛主席提议召开的?”李又然老谦虚地说:“毛主席多次找我去谈话。我向主席提出过文艺界开个大会的建议,不过,那是因为时机成熟了,就要开这个会了。”今年,我看到李又然老写的回忆录之一毛主席,开始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又由7月号《人民文学》转载。他的这篇回忆录里写了这段历史。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些往事。李又然老在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年代中被冤案纠缠着。我第一次见到李又然老,是1950年,他到我们机关看望老朋友张振亚教授。我那时还是个小青年。记忆中,他是那样的热情,是一个热爱和关心青年的长者,但是,也才40多岁。此后一系列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了,他的冤案才被平反,恢复了党籍,他自己非常感动,经常和人说起,他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毛主席过问、陈云谈话、丁玲和江丰介绍的。然而,似乎一切都晚了,他写字都已经十分吃力;在他的争取下却又不算晚,他毕竟新创作了许多的诗、散文和回忆录,并被众多报刊争相发表,为结集出版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我多么希望李又然老早日康复啊!我多么想看到他病愈后新写的诗、散文和回忆录啊!他是散文高手。我想,在他的健康恢复的时候,他一定还会再写诗、散文和回忆录的。而读者朋友,一定也有这种心情。他说过回忆录至少要写十篇的,现在只有毛主席《丁玲》《艾青》古久里几篇发表⋯⋯
现在,我高兴地告诉读者朋友,日前,我再一次到医院去看望李又然老,他的病情大有好转。我们谈话约一小时,还集中谈了李又然散文集的出版情况。李又然散文集由丁玲同志序,这序先已在《丑小鸭》杂志上刊出。
“周扬同志到家里来,说:‘你爸爸是好人啊!’” 守在李又然老身边的女儿,这样悄声地告诉我。的确,正如周扬同志所说,对李又然老,这应该是恰当评价。
注释:全文载西安晚报1982年10月9日。1981年5月27日丁玲在致李又然的信开头就说:“你的文稿我都读了。当何养明同志把它交给我时,曾说希望我能写几个字。我也一口气答应了。”5月30日,丁玲又给李又然寄一封信,随信寄来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即李又然散文集序。
陈流沙:从〈李又然散文集〉想到的当了大半辈子的编辑,李又然散文集,是我离休前最后发出的一本书。
那时,我还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一天,得到北京何养明来信,说他从臧克家那里,才打听到我的下落,跟着叙述分散后的经历⋯⋯不久,就推荐李又然散文集,告知李又然因病长期在京住院,起卧艰难。我立即回信,请得文稿寄来。几经商酌,增删处反复推敲,此间书信往返,均由刘(母姓)华沙代其父执笔。张振亚亦自青海来信谓:“此老卧床数年,不能行,亦不能言,一生为党,可怜可敬人也。”因嘱成书事凡代能。发完这部稿,我就离开了编辑部。
这部稿,注明是重点书。征订后,发行部门提出印数不多。印刷部门又把周期拖得很长,朋友们心急,我自然也心急。我想,作者及其家属,更是心急。但没办法。
又是一天,得到北京李又然同志治丧委员会讣告,附来又然同志照片一帧。对着照片,又然同志似乎有很多话要说,说什么呢?
书出了,终于出了。我赶忙分寄样书。华沙来信,说“封面设计淡雅清远,富有诗意和哲理,很耐人寻味,这种风格与家父的文章及为人很相符。”末了,还说:“陈叔叔,我及家姊再次向您致谢。”像看到又然同志的照片时一样,我对他们,又然同志的子女,我又能说什么呢?
两年过去了,何养明又来信,吿知“张振亚偏瘫,现在北京住院,已好转,知注特闻。”振亚,也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任教于青海民族学院外文系,难怪他好久没来信了。紧接着又收到童心自三北文艺季刊编辑部来信,信说:“李先生是我县(浙江慈溪)观海卫人。但是,我们对他的了解很不够,尤其是他的作品,也极不容易见到。⋯⋯我们很急需李又然散文集,希望您能想办法,代购二册,⋯⋯如果您能为我们写点纪念李又然先生的文字,我们则感万分的荣幸。”是的,又然文集,毕竟还是有“急需”要它的人,当时提出只能印4600册,有什么办法呢?
我和又然同志,是未曾见过面的朋友,文字上,也未能直接交往。即使如此,我觉得,我还是了解他的。了解他,就在于他的严谨。丁玲说他:“现在也仍然觉得他挣扎一生,却很少得志,意气洋洋。”我认为,即使他得志,也不会意气洋洋。因为,他总认为:“做得太少,要感谢的却是太多了。”(国际家书初版后记)他常用罗曼·罗兰的话勉励自己:“做到伟大而不显得伟大。”
他争取做明天的事。为什么?“给明天做事吧,减轻明天的负担,使它轻快,不再背满一身债。”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对自己满足,也永远不会意气洋洋的。他赞美烈士:“结束就是开始——开始更高、更辉煌更新的生命。”
又然同志,不是烈士,他是病死在医院的病床上的。但他的死,却达到了烈士同样的境界,开始了“更高、更辉煌更新的生命。”因为,他的无私,他的负重,他的希望,他的诺言,都在他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又然同志在本书编后记中“愿大家自强不息,有大成绩!”现在,是时候了。
1986年4月29日于汉上半角楼
注释:全文载三北文学季刊1986年冬季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