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过汪曾祺吗?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

提到的作品

[作品]汪曾祺谈吃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汪曾祺

[作品]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先生是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三十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京剧剧本《范进中举》等。作品被译成多种...

汪曾祺

[作品]受戒

插图珍藏本

汪曾祺

[作品]四方食事

汪曾祺作品精选集

汪曾祺

[作品]人间滋味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

汪曾祺

[作品]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本书是汪曾祺和汪朗合著的散文集。内容分为三辑,辑一按地域论述美食,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辑二论述口感独特的美食,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辑三论述美食文化、渊源,忆苦思甜,追古溯今,启发美食...

汪曾祺

[作品]我为什么写作

“小说家讲坛”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凸现作家主体而又易于批评家、立业读者沟通的充满活力的“文学现场”而设立的。当代文坛诸多知名作家:莫言、叶兆言、铁凝、史铁生、贾平凹 、余华等陆续登上这个讲坛,他们的讲演,...

王尧

[作品]沙家浜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 京剧《沙家浜》由来: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

北京京剧团集体创作

最新跟帖
默默无闻小墨紫

默默无闻小墨紫

初识汪曾祺,还是小时候读他写的黄油烙饼。那时候不懂文字里深沉的含义,倒是读出了满卷饼香,为此垂涎很久。后来,零碎时间里读了端午的鸭蛋、如意楼与得意楼等,才发觉汪老对一方人情风土刻画得细致入微。


汪老是食客,笔下也端出过佳肴无数。《四方食事》里,汪老曾说:“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得尝尝。”正是有这样的“宽容精神”,才能当好一个美食家。因此我们再看汪老“谈吃”,一定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杂博。涉及美食地域之广,品类之多,所谓“吃的足迹”遍及五湖四海。除此之外,汪老写故土的吃食,很少提及奢华的菜品,正是通过质朴的食客之门,才能浇灌心中思乡之情这块垒吧。

汪老不仅会吃,更会写吃。但无论是日常菜馔,还是野味珍馐,在汪老的笔下总是透着一种美感。这大抵是因为,汪老的“吃”中自始至终透着一种五柳先生的散淡。写吃的文章自然是浩如烟海。而我尤为喜欢的,还是《汪曾祺谈吃》这本文集。他不仅仅是就吃论吃,而是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和吃的来历,向你慢慢讲述、娓娓道来。


编剧史航作为“汪迷”这样说:“以前我说过,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汪曾祺写的吃食,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这种咕咕叫,也是怅惘……”

嘉儿晨

嘉儿晨

最喜欢汪曾祺地《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八九十年代的童年尚无手机可言。长辈忙着把被褥抱到院子里的绳上铺开晒太阳,娃娃们则忙着在泥土地上进行地毯式搜索。一朵在地砖缝隙间伸展开来的小花,足以让一个孩子兴奋良久。只是这种生活赐予的最简单的快乐,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了。

作为一本着眼于“吃”的散文集,《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收录的,正是这种“缝隙中的惊喜”。它由汪曾祺和汪朗父子二人携手写就,谈的是食事儿,蕴的是生活。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是典型的传统文人。能作诗,会写字,善画画,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据汪朗爆料,“老头儿”最拿手的菜有仨,大煮干丝,拌菠菜墩和红烧肘子。

这个喜欢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的“三杂”老头儿,写了很多跟吃喝有关的文章,每一篇居然还都有独特的味道。更妙的是,如果你如品菜般一点点细嚼,还能咂摸出丰富的生活味儿来。比如他在口味一文中写道,“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怎么样?一个晒着太阳窝于躺椅之上,半闭着眼睛挤兑你的老顽童形象,是不是瞬间就霸占了你的脑海?

不过,仔细一琢磨,汪朗给老头儿的“三杂”评价当真甚是贴切。汪老在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中的文章写的也够杂。先不说他分地区、分类型、分口味地把多种吃食进行了一一介绍与点评,单说他这些美食文章的结构也够杂。他经常聊着聊着美食,突然就串场到生活中去了。

比如他在泡茶馆一文中,先是一本正经地追溯茶馆的起源,细聊茶馆的变迁,甚至还一时兴起讲起了茶馆轶事。然而话锋一转,他就把茶馆就跟文学搅到一块儿去了。至此,这个一团和气的“老头儿”,就开始兜售他的生活理念了,比如要发掘生活细微之处的转变和人性的善良,比如要发掘那些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家往往会忽略的美好……

汪朗对此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舒服,看似简单,有时候琢磨起来发现这老头也一肚子坏水,他的文字看起来不动声色,仔细想想挺有意思的”。生活中的汪曾祺与儿子及家人的关系也是如上述般随和甚至随意的。而这种宽松的环境,反而让他的一些性格、对生活的认知等,在儿子汪朗身上得到了传承。

这种相似与传承,在《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中体现的颇为明显。 比如汪曾祺著有豆腐一文,汪朗就紧跟着写了一篇考察臭豆腐,如同一场隔空对谈。各抒己见、各“执”己见,明明是对同一事物倾注了感情,却非要试图争出个高低。

这种对谈,像极了一个小孩儿跟一个老小孩儿的争执。小孩儿一轮轮地发动总攻,老小孩儿见招拆招。最后老小孩儿一跺脚,丢下一句“你们要对我态度好一点哦,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然后一甩袖子暂且撤回房间憋大招去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于本书中体会到的美好,一对在生活的缝隙中都能发现美好的老小孩儿,一对倡导“杂”生活的文坛领军人物,以及一对让人于字里行间见证生命与传承魅力的父子。

其实汪曾祺的一生并非均如他笔下的文字一般单纯而美好,相反,他经历过不少苦难。然而,他在作品中极少言及,反而致力于传递生活的美好。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更是以食喻事,竭力告诉大家“虽然生活中存在种种不济,但仍然有美好的人或事物存在”,这些美好大多不动声色,却一直存在于你的周围,一低头就能看见。

疯狂大柠檬

疯狂大柠檬

人间滋味》——汪曾祺

豆瓣评分8.7

说起写吃的文人,汪曾祺老先生怎么都绕不过去。

有人说,汪曾祺是写文章的人中最会吃的,也是吃货中最会写文章的。

汪老写了不少关于吃的散文,其中《人间滋味》是最经典的一本合集,书中的插图也是汪老亲自手绘。


在这本书里,汪老写了五味人间——最爱的还是故乡的食物,写了吃肉和饮茶——肉食者不鄙,写了吃食与文学——前朝的人如何谈吃,写了四方食事——尤其是西南联大时期在昆明的味觉记忆。

无论是萝卜青菜豆腐干丝,还是鸭蛋江鲜烤肉手把肉,在他的描述之下,全部都是美食。

汪曾祺画作,苦瓜

这背后是他阔达包容的人生观,对食物如此,对写作也如此。

世事喧嚣嘈杂,汪老的书就像一股清流,让人觉得自然有真味,至味在人间,活着真好。

世间已无汪先生,但是他的传说和他的金句,时时在21世纪的互联网上泛起波澜,让我们看看这个老头有多可爱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所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小乖cc

小乖cc

最喜欢汪曾祺!……超级超级喜欢!!……特别喜欢他的女襄女襄陈小手《受戒》……(……对不起,字库里没有此字,只能一字分拆成两字)

奈良的浣熊

奈良的浣熊

选贴段汪老的文字: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我为什么写作

最喜欢《沙家浜

万欣

万欣

汪曾祺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是作家,还师承过沈从文。他的小说以前名不见经传,八十年代突然火起来,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我都读过,写的真好,当时真是红的了不得。他还是个美食家,对吃的很有研究,看过汪曾祺,谈吃,这本书。他还是画家,他的画真有独到的功夫,看起来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汪曾祺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师级的人物。

丫丫翔翔肥肉肉

丫丫翔翔肥肉肉

汪曾祺的故土情怀


至今读过的汪曾祺的作品是梦里频年记故踪(汪曾祺地域文集·高邮卷),很喜欢这部文集。这部文集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部分,共五十多篇文章。


小说卷收录的《受戒》、鸡鸭名家、故里杂记、辜家豆腐店的女儿等娓娓道来,文字朴实,描写细腻精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回忆小学老师的那一篇文字,师生之情情同母子,感人至深。


汪曾祺不仅会吃,还擅长写吃。散文卷收录的《故乡的食物》、故乡的野菜等让人不禁食指大动。在汪曾祺笔下,高邮的咸鸭蛋更是绝无仅有,令人垂涎。

汪曾祺的这部文集,记录着一个游子对发生在故乡高邮的人、事、物的一片缅怀与深情。浓郁的故土情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紫樱之梦

紫樱之梦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