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荣文阿乐
一把蒲扇,一把柳圈椅,脚蹬大树,一晚上就过去了,聊着天
赵小姐要去北极
本人八零后四川农村人,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天苦、难熬。没有电灯(九五年以前还没有通电),点煤油灯,就一点火星星儿,农村夏季蚊子特别多,一到傍晚的时候一群群的,母亲就用最原始的方法驱蚊,摘一大把青草放在蚊罐里面点燃就产生大量的烟气,用扇子每个房间进去熏几分钟蚊子受不了就飞出去;夏天热啊,人手一把自家编的竹扇子,睡觉的时候扇着睡,一晚热醒几次,每次满头大汗的;男人们热的受不了可以光膀子下河洗澡驱散热气,女的则不行,无论多热的天都得衣衫工整的在家干活……如今我已到不惑之年,小时候的艰苦生活还历历在目,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虽然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但是活着真好啊!
朴囡囡
晚饭吃了在堰槽泡澡,睡晒坝。
指尖的温柔
七十年代的城市里(我居住的那个小县城)都还没有电视机呢。何谈更加偏僻落后的农村呢?
在那个时代,电视机绝对是属于高端奢侈品,特供商品,稀罕之物,绝对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可以想象,可以享用,有资格去享用,有条件去享用的东西。当然了,在那个时代,我们也从来都没有奢望过。在那个时代,我们最热衷的,最喜欢,最激动不已的,连环画,小人书,就是去看露天电影了。露天电影毕竟是有时间间隔的,不可能每天都有。在夏天的夜晚,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在静静地听大人们讲故事。
那个时代,我还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学生。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的夏天,远没有如今这么炎热,没有这么酷热难耐。那个时代,大家都比较穷困,没有什么贫富差距。家家户户看上去都差不多,就是一对夫妻养育了几个孩子,兄弟姐妹多,家庭从来都不冷清。父母的经济负担,经济压力都很沉重。但是由于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低,物价很低,消费水平很低。勉强还能维持下去。
那个时代,国家轻工业不发达,产能不足,有很多的消费品的生产,都跟不上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有很多东西都是属于紧俏物资,紧俏商品,是供不应求的。大多数的商品,生活日用品,生活消耗品,都是要凭票证,根据人头定量供应,限量供应的。
那个时候的百货公司商场里面,商品很奇缺,有很多东西凭票证都是购买不到的,必须通过私人关系,找熟人,去走后门才能买得到。那个时候,电风扇很少,还是高档物件。除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食堂,大型的影剧院,绿皮火车的车厢里面以外。在人们的家中,我是从来都没有看见过使用电风扇的。大家受热了,要歇凉吹风,主要还依靠一把圆圆蒲葵扇子,自己给自己扇风。每家每户都有几把蒲葵扇子。
在夏天,每到晚上,我们都是要到搬凳子去外面去乘凉的。外面很宽敞,又有凉风吹拂,空气也要好一些。晚饭后,等到天黑了,还没有去洗澡,就端着自己的小凳子,小马扎,去外面的空坝里做着吹风乘凉,陆陆续续,周围的邻居,同事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出来,聚集在一起。于是,院坝乘凉就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大人们相互交流,讲故事给孩子们听的兴致也来了。听故事,总是那么吸引人,令我们流连忘返的。有需求就有了市场。每天晚上的院坝晚会,院坝故事会就会如期而至,拉开帷幕,闪亮登场。
大家都穿着背心,汗衫,衬衣,短裤,带着入夜后的放松与随意,围坐在一块儿。大人们唱主角,孩子们就当配角,当听众。孩子们就会缠着家长,缠着大人们讲故事。孩子们会仰起脖子,充满了期待地望着大人们。那些能言善辩,能说会道,见多识广,又喜欢看书的大人们,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就是是香饽饽了,成为了孩子崇拜的,热捧的对象。他们的肚子里,囤积了太多的奇特故事,就像是一座富矿,永远也挖掘不要,还能不断地翻新呢。他们常常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孩子们听得入痴入迷,津津有味,总是感觉意犹未尽的。
那时正值十年文革时期,除了电影,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以外,文化娱乐的土壤非常贫瘠,根本就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里,文化娱乐生活的匮乏,让孩子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口口相传的故事,就独具特色,独占鳌头了。听着各种各样离奇古怪,惊险恐怖的故事,数着天上的星星,看着天上明亮的月亮,感觉时间过得真快,特别开心。每一个夜晚都是那么迷人,那么令人心驰神往,迷恋不已。
每天从一大早开始,就开始心心念念,盼望着夜晚的来临。继续倾听那些留下了悬念,还没有结尾,没有讲完的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大人们轮流上阵,为孩子们奉献精彩纷呈的故事。孩子们则是挡不住迷人的诱惑,洗耳恭听。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我的阅读习惯,欣赏兴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步培养起来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那时听到过的很多故事,仍然是印象深刻,耳熟能详,记忆犹新。还能如数家珍一般地讲述出来。
比如说带响的弓箭,三下南京,带血的钞票,英国女王的尸体,梅花党,十二个高潮,《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都是我在那个时代听到的精彩故事。那种惊险和刺激,是余味无穷,别有洞天。
Hana要快乐
一把凉椅,一把老蒲扇,一大桶老沱茶,点根六六六粉做的锯木面文烟
锦瑟醉浓
全部拖席子到大路边睡,那时没有花蚊子,蚊子也少。
旅人123
有,有的过法,没有,有没有的过法。古人啥都没有,不是照样快乐的过一生。古人甚至没有自来水和卫生纸,你说他们怎么过。所以说,世界是发展的,没有的时候不会去享受。
不要以现在的眼光是看过去,这样的优越感是莫名其妙的,你觉得是不是?
-旅行的兔子
那个时候很简单就是把家里的大床抬到大门前的大树下面,找四个竹竿分别帮到大床腿上,然后把家里的旧蚊帐给搭在四个竹竿上。然后夜晚人都睡在大床上乘凉。
大人们吃过饭以后,都会各自拿着一把破旧的蒲扇不停的摇晃,其实也挺凉快的,就是摇起来挺费劲的,在路上走着看见本村的人都会聚到一起开玩笑,很朴实那个时候还不流行打工,大家都是在家种庄稼,聊的话题最多的也就是关于种地的,知道的信息最多也就是附近三五十里的。
小孩子们其实也很天真无邪的,光着脚丫子不停的追着小伙伴奔跑,时不时的还摔一跤,把自己弄的全身灰尘像个泥猴子,回家大人看到少不了一顿训斥,但是也毫不在乎。
在没有电视、也没有风扇的七十年代夏天,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找个凉快的风口坐下来聊天。聊着一些各自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信息。
夜晚时间过的很快,大人们聊天开玩笑到一定的时间都会各自的散去,小孩也会跟大人一起回家,然后烧一锅热水,家里大人总是拿起大盆装上热水,再从院子的水井中取出凉水给小孩子洗澡,然后就会去早已支好的大树下的床上休息。
虽然夜里上半夜可能有点热的难受,但是下半夜还会有点凉爽或者小冷,不过有时候也有半夜不得不转移阵地的时候,突然变天了,下雨了不得不起来收拾赶紧把床太到屋里面去。折腾一番一身汗也不洗了,累了到头就睡一觉到天亮。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种西瓜,离我们家也不近,我们就会在瓜地旁边搭一个瓜棚,夏天我们最多的时候就是在瓜地那边度过的,记得那个时候种西瓜都是一片一片的种,村里人的地都是挨着的,大家都在附近,有时候隔着西瓜地大人们都能聊起天来,等到西瓜成熟的时候,晚上吃点西瓜吹着带着热气的风其实也是一种享受。
其实有没有电视和风扇都不重要,人们依然有不同的方式过夏天,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实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aprilliying
在七十年代,对于普通人来说,电风扇属于奢侈品,在那个年代,拥有电风扇的家庭都是经济富裕并且在社会上有路子的,因为在当时,电风扇是紧俏商品,不是光有钱就可以买得到的,想买还得要有内部关系才行。
对于没有电风扇的家庭来说,只能依靠手上的扇子来度过炎热的夏天。
不过公正地说一句,七十年代的夏天比现在要凉快一些。
其原因是:
1,人口密度小,楼宇的间距大,有利于空气流通。
2,当时根本没有空调,空调的制冷原理就是把室内的热量搬到室外,现在广泛使用空调的结果就是让环境越来越热。
3,还有宣传上所说,大气臭氧层被破坏,还有汽车数量增多,其排放的尾气及热量也造成环境变热。
没心没肺的笑
八o后应该没有多少痛苦的记忆。
michelle26
晚上看星星,看萤火虫,听池塘的蛙叫。然后回屋睡觉,蚊子抱团也来了……
李一川
79年前,家里有凤凰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钻石座扇,黑白电视,双卡座收录机。
Olina
那位朋友说得对,非常全,那时候白天干活,晚上吃完饭到大门外聚在一起拉呱聊天,有富裕点的有收音机的大家就都聚在他那听书,听杨家将,岳飞传,听得那叫一个聚精会神
以梦为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十年代月朗星稀之夜浪漫,山区夏季夜晚温度没得白天高(平原缺乏这样好运),晚风吹拂不太热,河畔柔软草坪经河风洗礼凉爽得来让身体弱人们受不了。那个年代也是样板戏普及年代全民歌舞激情燃烧时期,月夜中各单位,街道(社区),各学校,厂矿,机关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员排练各演出舞蹈,样板戏节目;吸引着好多各自不同年龄段人们围观……婆婆大娘们在月夜中集体念佛……老爷子们集中在一起聊天……小学生们玩捉迷藏,捡小石子一二三训练手巧力,老鹰抓小鸡等各类游戏活动……月亮不出来和落雨夜晚,人们在各自家中点煤油灯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学生们写家庭作业,早睡早起,睡得晚那些家庭成员们也可以相互聊天用以打发时间,打开门窗通风,用竹扇纳凉也可解暑,苦丁茶微苦返甘夏季饮用也能消除身体内毒素随出汗,窝尿排出身外,让人感觉到在温度高环境中也不怎么热,比看电视玩网络,在空调房中贪凉连香汗也舍不得出(不能全怪空调,冬天用空调取暖养阴对)更加强身健体。七十年代全民普及《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等革命现代芭蕾舞蹈与当代普遍流行广场舞相比,哪个舞蹈艺术性更高呢?
焰火瞬间
那时候我们还小!小孩子白天都是打打闹闹中过去的,没有电视手机!晚上天一黑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