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疯癫狂爱旅行
我是1960生人,在北方农村生活到79年,我告诉你70年代农村人怎么过夏天的晚上。
一、特别热时住院子内外的土地上1、用什么住地上?主要是凉衣,还有油布、帆布、塑料布、粗席、粮食口袋(布的、化纤的)、架子车等等。
过去的人们普遍缺少大方桌,吃饭喜欢在炕上吃,许多家都有一个小炕桌。油布、塑料布就是铺在炕沿,以备人坐,垫炕桌,没有炕桌的就在这个上面吃饭。用完方便擦洗。
有的有枕头,有的没有。枕头就是自己平时的枕头,许多人就是砖头、石头、木头、草盆等。
过去的农村普遍有草盆。就是用玉米包叶编成的矮圆柱、圆团用物,可坐,可枕。过去的人下跪垫膝盖的。
2、那时十来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有一把扇子,各类竹扇、折叠纸扇等。家里太穷没有的,就是书、报,植物自编扇等临时可以扇凉的。
3、乘凉地点的选择。有窑洞和大房(高度五六米的砖瓦房)的,部分人不出房,但是分散住着。
院子大和家里人特别注意安全的,都在院内,尤其是大树下。院子小的,人比较野的都在前门外的路上,一般都是大树下。
问题是那时不少人家没有院墙,连篱笆墙都没有。不是故意没有,而是没有钱。也就无所谓院内院外了。
4、部分人后半夜就回屋内炕上了。原因在于在室外不解乏或者是后半夜凉,存在着安全问题。
5、特殊条件。那时基本上都是土地,极少找到砖地,更几乎没有什么水泥地。
不过,如果有一块石板,就是天福。我家有一块不到一米的石板,平时可以当饭桌。大人说我们小时候爱睡那上面,不过,上面太凉,最好垫一块布。
还有个别人家有小木床,大板凳,桌子,麻床(四根木头中间用麻绳织网,有的有腿,有的没有)。
看果看瓜看井的人,就是瓜鞍子一搭住几个月半年。
6、我生活在平原地区,后来下过几次山区乡下。我问过他们夏天怎么办?
他们说没有院子的人实在在屋内呆不住了,就是村上人集中在一块地方。因为山里还是有野兽的,一集群,野兽一般就不敢来了。就这样,还是存在着野兽伤人害死人的事情发生。
二、在室外干什么主要是前半夜大都未入眠,后半夜大都入眠了。
1、闲聊。就是当时农村人很少外出,对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聊一些尽量有趣的事,一些道听途说的稀奇事。
这时如果有一二个读书人,或者是在外经历丰富的人,或者是老人,就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也是开启民智的时候。
2、唱歌唱戏。那时的农村人很可怜,就是那么几首歌,那么几个戏,来回的唱,来回的哼。
3、还有一些青少年的戏闹。主要还是精力旺盛吧。
4、青壮年少年还是听说那里有电影,戏及电视(七十年代后期已经有个别大队有黑白电视了),就奔那里去看。甚至于五六公里都去。
5、七十年代后期个别人有钱购收音机,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小集中点。
三、其他1、1976年四川松幡地震,陕西震感明显。
当时,我一个人睡在我大房内一个木床上(不知道多少年的物件了)看书,电灯还亮着。猛然间电灯动了,自己也有微动。
可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地震的概念,也没有特别在意。
后来听村上有人喊地震了。我的全家才走出院外。村上人一群一群的,又是惊慌,又是胡乱聊一些自己知道的。
第二天,陆续有人搭地震棚。就是上面用塑料布玉米杆,四周都是玉米杆所搭的住处,类似于过去的的茅草屋。
我们当时村上茅草屋刚刚消失几年。当时山里和穷地方茅草屋还不少。我八九十年代在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山区还见过茅草屋。我八十年代初还在山东沂蒙山区住过几个月茅草屋。
2、诗人雷抒雁描述的农村人在夏天在打麦场的景象,我没有见过,因为我比他小18岁。那应该是五十年代的事。
Five
七十年代的农村,很多地方都还在集体,吃着大锅饭,在那个年代电都没有,晚上都是点着个煤油灯,家里有个手电筒,可能在家里算是最值钱的家用电器,至于说电视和风扇,很多人见都没有见过。
七十年,正直走集体经济、社会主义道路的鼎盛时期,出集体,得工分,这是农村人白天必须要干的事。
那个时候的农村,有手艺的人出去干活,(也都叫搞付工),回来都是要交产钱,吃着大锅饭,挣着集体的工分,农民口袋里一年到头都没几个钱。出工不分男女,但是在工分上还分等级。
很多人都经历过那个年代,都特别的清楚,风扇、电视在那时,是很多家庭都是走的共同体,吃的是大锅,手上积蓄家底的人,也都不敢拿出来,也拿出来,关键是没有,想都不敢想的事。
那个时候的农村,别说是风扇、电视,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晚上都是点的煤油灯,出行都是拿的马灯,条件稍微好点的,就是拿得手电筒。
村里要是放场电影,能够比现在赶集还热闹,哪怕是几十里路,那怕是走路,也都跑过去看。
农村电影,早就成为过去,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就是谁也不会跑个几十里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想看的在手机上一搜,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可就在那个时候,白天干活,晚上确实枯燥乏味,夏天晚上年轻人没事,捉黄鳝泥鳅,用茶枯药鱼,这些很多都成为农村人晚上娱乐的一部分。
那个时候,只要是听到哪个村里要放电影。那些人就会把具体的放映时间,地点打听得清清楚楚,都会早早的赶到放映地点守候,等到电影放映时,才能够有个好的看位。
七十年代,农村里通电的地方不多,哪怕是通了电,都会隔三差五停电。那个时候还没有分田到户,吃喝都是在集体,到晚安收工回来,还要给小孩洗澡,洗衣服,收拾家务。
现在农村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比比皆是。现在的人做事说这也困难,那也困难,和过去相比较,根本没有可比性。都说那个时候的肉价只有几毛钱一斤,可是那个时候天天能够吃上肉的人家,屈指可数。
70年代的农村,确实没有电视、没有风扇,就算有,那也是摆设,还是竹床、蒲扇、再用稻草浇水打湿(或者在稻草上割上一把鲜辣廖),就成了乘凉、驱蚊最好的去处。那个时候的全都是瓦房,气温要比现在低,到了后半夜,身上还要盖点东西才行。
那个时候虽说没有电视、风扇,但是晚上走动聊天,关系特别亲密,比起现在的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要简单得多。
丽江老关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七十年代的农村还不太了解。七十年代的农村不只是没有电视、风扇,而是很多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电,特别是山区农村,依然还是靠用煤油灯照明。
七十年代农村,那时还是大集体时代,成年人白天都要干活挣工分,到了夜晚吃完晚饭,男人需要把白天没有干完的一些活计继续干完,女人多数要纺线织布、缝缝补补衣服总得要干上一会儿。等把手上的事情干完了,才能歇息。
一般情况下,在天黑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拿着扫帚把门前打扫干净,有的人还会到池塘里挑来几桶水,把门前泼洒一下,以减少灰尘。晚饭后,大人小孩都都会到大门口,中老年人会搬着凳子,聊着天拉着家常。孩子们会在房前屋后,有相互捉迷藏的,有捉萤火虫的等。大人们手里都会拿着一把蒲扇,一是用来扇风驱赶炎热,二是驱赶蚊子。就像我们村子,地处深山区,蚊子特别多。大人们每天晚饭后都会在自家门前用那种晒干的艾蒿草辫成长长的“蚊烟把”,那种“蚊烟把”点燃后,既不会起火,又不会灭掉,只是一直冒着烟,这样就会把蚊子赶走,而这种艾蒿草点燃后冒的那个烟不仅不太呛人,而且还会散发出一丝淡淡的香味。大人们一般会聊的很晚,总是会等到有那么点凉意后才会回家睡觉。孩子们在玩撒到疲惫时,都会回家洗澡睡觉。
也有一些中年人,在门前放两条板凳,置一床“竹薄”,再拿一床床单,就在那“蚊烟把”边睡觉。虽然是夏天,但到了凌晨,山里还是会有一些寒露,所以必须得用床单把身体盖住。
每到夏天最为炎热的季节,我就经常在家门口用两条板凳搭着这种“竹薄”睡觉。在“蚊烟把”没有烧完以前,蚊子确实不多,当“蚊烟把”烧完以后,蚊子就会多起来,要说山里农村蚊子究竟有多少,我可以形象的跟你说一下,就是你把手掌伸出去,快速的在面前一扫然后快速的一抓,再把手掌打开,少说也有五六只蚊子。我由于经常在门前露天里睡觉,确实被蚊子叮的厉害,这正因此,在七十年代的夏天,几乎每年我都会染上那种“疟疾”病,农村把他称为“打皮寒”,也有叫他“打摆子”的。后来才知道“疟疾”病就是靠蚊子传染的。直到1975年前后,我们国家才彻底灭绝了这种“疟疾”病。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没有得过“疟疾”病。
七十年代的农村,条件所限,生活单一,夏天的夜晚,除了聊天还是聊天,除了拉家常还是拉家常,别说什么电视、风扇,连收音机都很少见,要说有,那就是家家户户都有那种有线广播,可是一方面屋里头太闷太热,另一方面农村人很少外出,对普通话很少接触,几乎听不懂广播,能听懂的就是报时。所以,农村基本没有人去专心听广播的。
如今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说电视、风扇,就是网络也是全覆盖。城市有的,农村也有,甚至城市没有的农村也有,比如田野,山林、美丽乡村等。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这都是国家不断强大带来的成果。当然,我们在享受这些成果的同时,更应该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农村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
马赛
不要说农村,就是我们城市里也少有,我们家是70年代中期,才有一个华生电扇,和一个日立黑白电视机,12寸的,这还是双职工的家庭,70年代以前,我估计大多数都是以芭蕉扇为主,蚊香,家里有花露水味的,算是富裕的家庭
大饼不忧伤
七十年代农村人的晚上最好,记得那时吃过晚饭后,孩子们召集一起分两队扮演敌我双方打闹,捉汉奸,斗地主不知不觉到11点多了玩的累回家倒头睡到大天亮,还得母亲叫起炕。
大人捎上櫈子,有拿塑料布点凉席的到村中场院或坐或躺。(生产小队都有场院)我村4个小队。听上年级的人讲古,(农村人说的扒瞎话)也有说三国,水浒,杨家将的,文娱生活很丰富,不觉间到半夜,回家睡觉,明天还有活干。
那时候也许路面没硬化的事,11点那么钟,天也凉快了,不象现在夏天闷热。七十年代一月中也能放场电影在哪个村放多数两部电影。周边4,5里地的村人成群结队赶去看,电影散回家路上说笑热闹劲不用说。虽无电视,空调什么,有的人家有半导体,大队有大喇叭。
七十年代,不论白天晚上,热闹快乐着。真好。
柴妞林二
问:七十年代农村沒有电视,甚至沒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先说六十年代吧,六十年代那时我十来岁和十几岁。
六十年代前几年晚上没有电,夏天屋里又热不能点油灯,就出去玩,小的时候是跟比我们大一点儿的女孩子们玩,在村里的碾盘旁围成一圈玩游戏。
有时是两人抬一个掂着,嘴里念念有词,
"莲花莲花盆呀,坐小人儿呀,
小人儿高哇,踩高跷哇,
高饶会呀。好热闹哇,
红糖包哇,白糖包哇,
烧饼馃子,大炸糕一一哇″!
有时一帮人分两开玩,怎么分?
两个年纪最大的站两边念念有词:
"地地梨儿,找苇橘儿,
苇橘尖,拔半边,
你要谁?我要红英,
红英沒在家,要你们亲哥仨,
亲家仨,不喝酒,
要你们老母狗,
老母狗,不吃食,
要你们赶轿驴,
赶轿驴,不拉磨,
要你们干草垛,
干草垛,草不干,
你家大姐随我挑,
我要xx个臭胶泥″!就这样,你挑一个,她挑一个,最后分成两班儿。
还有就是,
"大姐大姐挖井干吗?
打水,打水干吗?
磨刀,磨刀干吗?
宰你们那帮鸡,鸡怎么了?
吃我谷子了,你就赶一下吧″!赶上一个逮一个,这就是我们这里的老鹰捉小鸡。
跳绳时二人抖绳一人跳也念念有词,
"大姐二姐来串门呀,来啦,
上炕吧,不上,
坐下吧,不坐,
抽烟吧,不抽,
喝水吧,不喝,
吃糖吧,不吃,
再坐会儿吧,不坐,
再坐会儿吧,一一″
大一些,跟男孩子一起玩,就是抓俘虏了。
到了七十年代,夏天的晚上主要就是十几个村子追电影,一直把电影追远了才拉倒。
七十年代后期,晚上忙着搞对像,打谷场和树林才是想去的地方呢。
书生Jack
首先,那个年代一般很早就睡觉了,9点左右,基本不会晚过10点。
其次,那时候用葵扇来扇凉,一堆人坐在围着聊天,就能很愉快的度过一个晚上。小孩子躺在门口的凉席上,听着大人们谈话、讲故事、看星星,也是一大乐事。我就是那个年代的小孩。
然后,还有的人会听听收音机。
就算是这样简单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会感到很充实。
差点忘了一点,感觉现在的夏天的晚上,比以前的夏天晚上,热多了,这就真的不知道是主观的感觉还是客观的变化了。
lilysong
七十年代每当夜幕降临,我就会早早躺在床上,逼着妈妈讲"瞎话"。妈妈没文化,仅知道的早就讲过,又重复过去的,我总是又哭又闹。妈妈只好不停地轻轻拍打我的屁股,慢慢我就进入梦乡。
农村没电,晚上靠点煤油灯照明,可这煤油灯妈妈也舍不得点,每当有月光的夜晚,妈妈就会把纺花车搬到月光下去纺线,然成织成布给我们做衣服。妈妈纺花,我年龄小不敢独自在睡在黑屋的床上,只得培伴在妈妈身边。时间长了,我闹着要睡觉,妈妈总是说:我再纺一根就睡,纺完了见我不吭声了就又续一根,我困的不行了,坐着就睡着了!
盛夏的夜晚,天太热,大人们都睡在外边,我家没院墙,离山近,有野曾,妈妈不敢让我睡外面,每晚妈妈总是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我扇,让我早早进入梦乡!回想过去,现在的日子我是非常的知足,为伟大的母爱而欣慰!
苏茜茜Q
古往今来,“电”为何物?
C_C小希
看起来,楼主是七十年代以后生的人。为什么不说六十年代,五十年代,或者再靠前的几十个年代呢?!人的享受条件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状态去要求的!七十年代时,农村是先用湿蒿草在屋里熏上个半小时。等把蚊子,等一些苍蝇都熏死了,或熏晕了,就进屋睡觉。因为那时是大集体生产劳动,天天干活,农村长秧子活没有干透过。所以人也很累,习惯成自然。没有其它娱乐活动。最多那时一个乡,(公社)有一个广播站,早,中,午放一个小时。有公社新闻,然后呢放几个豫剧,曲剧戏段。吃饭时正好能听到。早上还要出工去生产队锄地呀,栽红薯呀,剔谷子苗,剔芝麻苗,等等农村杂活是相当繁杂的。冬天就是担粪,拉粪,锄麦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七十年代农村农民生活状况。〈那时是人人一把芭蕉扇子)
jerry36
北方。村里人在饭场吃完晚饭,就接着唠,会讲故事的身边总是有一群小屁孩,听得津津有味。聊困了就睡了。有的直接在饭场上铺了床铺睡,有的睡在房顶,有的在村外的麦场上睡,有的睡在地头,热了就扇扇扇子,到了后半夜温度就降下来了。
birdfish
当时晚上就是夏天乘凉的时候,老人讲故事,民间故事。冬天的时候就早早睡觉了。
亦方
晚上吃饭完了,大家都在广场乘凉,大人聊聊天,谈天说地,小孩在月光下捉迷藏,观月亮看星星。
希希mami
人们从地里干活回来吃完晚饭,就都聚集到一块稍微空阔有风的地方,人们都围坐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蒲扇,在旁边点熏蚊子的植物,现在我记不清了什么植物了。大人们在一起闲聊,孩子们在旁边玩捉迷藏,玩跳绳等游戏。
一直聊到晚了,大家各自回家睡觉。到家了,如果天凉快,就在屋里睡觉。如果天气热,人们都在院子里铺凉席,在院里睡。更有的小伙子们到房顶上去睡。
记得晚上到屋里热的睡不着,躺在床上一只手摇蒲扇,一会儿手累了,就换另一只手。当时就想,我要是过去的小姐多好呀,有个丫鬟给扇扇子,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虽然那时的生活很艰苦,但是那时的人们都纯朴善良,一家有事,大家帮。现在回忆起来,想起来的都是快乐的事情,那时的童真和快乐永远都回不去了!
bobocome
我是70后,在我记事的八十年代初,我们辽东一带虽然通电,但却经常停电。煤油灯是每家必配的日常用品,昏暗的煤油下吃饭是深深的童年记忆。
至于电视,想都不要想,我家是1986年才拥有一台20英吋的佳丽彩。所以记忆里的童年夏天,是没有什么娱乐的,能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就象是过年了,够兴奋一个星期的!
绝大多数的夏季夜晚,尤其是三伏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村头的开阔地。或席地而坐,或坐在石头上,或从家里带一板凳,燃起一堆堆艾蒿熏蚊虫。妇女们说说家长里短,老爷们谈谈庄稼长势。小孩子则是一起疯打闹,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
一直到不知谁先引头打个哈欠,嗑睡象是迅速被传染一样。大人们各自抬屁股起身回家,边走边招呼孩子。有的小孩子没疯够,还想多玩会,得到的往往是大人们的呵斥……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想想,虽然那时娱乐匮乏,但似乎更值得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