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深受刘邦宠爱,为何最后的命运甚是悲惨?

小妞at黄石
汉高祖刘邦有后吕雉,生子刘盈,早年立为太子。其后刘邦有姬戚夫人,得爱,生子刘如意。戚夫人恃爱与吕后争立太子,常“终夜哭泣”。而刘邦爱戚夫人,兼爱如意,几度欲废太子而立如意,皆因大臣力争而未能,由此吕后深恨戚姬。戚夫人的争立太子和吕雉是一报仇极狠之人,这便是戚夫人后来悲惨的原因。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帝位,吕后为太后。吕后于当年即囚戚夫人于永巷,并鸩杀其子赵王如意,随又“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见史记一吕太后本纪)此实为后廷虐杀不忍卒读的一页,愿我中华永不再复有此。

王木木是琳
封建王朝帝王后宫的皇后一般都是政治家族联姻,但是戚夫人只有刘邦一个人的宠爱,虽然也有皇子,但是刘邦原配吕后是跟刘邦从布衣百姓走到人生巅峰的,对于刘邦的开国大臣们,吕后也是能镇的住的,而且汉朝建立以来,刘邦深陷白登之围,吕后坐镇朝中临危不乱,想方设法解刘邦白登之围,可见吕后也是有相当高的政治手腕的,对于一个只靠姿色上位的妃子带来的继承人的威胁,在刘邦去世后,吕后进行了残忍的报复,也就造成了戚夫人母子的悲惨命运

Qyana喜喜
戚夫人又名戚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姬。刘邦分封为汉王时娶了戚姬,后来戚姬还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刘如意。刘邦对这个小儿子十分的宠爱,认为刘如意的秉性很像自己,所以有了废掉太子刘盈的打算。并且戚姬经常跟随刘邦出征,所以经常在枕边劝说刘邦赶紧册立刘如意为太子。而当时的吕雉因为年老色衰,经常留守关中,渐渐就被刘邦疏远。后来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留守长安,这对于吕雉以及刘盈来说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幸亏大臣们极力反对,最终刘邦没能李刘如意为太子。
而当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吕雉就做了皇太后,掌管后宫。没有了刘邦的庇护,吕雉自然肆无忌惮,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并且给她剃去头发,穿上囚衣,在宫里做苦役。吕后还毒杀了赵王刘如意,最后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掉眼珠,熏聋耳朵,还让戚夫人喝下了哑药,将她扔到了一边,称为“人彘”。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女人的嫉妒之心。一方面,自己年老色衰,刘邦疏远了自己,而戚夫人年轻貌美,受到刘邦的宠爱。所以这必然遭到吕雉的嫉恨。另一方面,刘邦偏爱戚姬的儿子刘如意,并且一度想废掉自己的儿子,立刘如意为太子,一旦发生这个情况,从此以后,自己皇后以及将来的皇太后位置不保,自己和儿子再无出头之日,这也是为什么吕雉杀掉刘如意的原因。所以吕雉想到之前的种种遭遇,才会对戚姬以及刘如意如此残忍。

dncc
痴心妄想还没实力的后果

索纳塔
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更何况是外姓之人。看看雍正王朝,同姓亲兄弟尚且如此。看多了历史的皇权斗争,你就见怪不怪了!

想飞的北方姑娘
感谢邀请。
从市井无赖到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人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而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吕雉,在刘邦成为皇帝后,吕雉作为刘邦的结发之妻,自然也被太高身价,成为了皇后,从项羽手里获得自由后的吕雉原本以为夫妻团聚,可以过上甜蜜的幸福生活,可是等待她吕雉的不仅有他老公刘邦,还有她的“对手”-----戚姬,一个面容姣好,比自己年轻的女人,在外颠沛多年,命运坎坷的吕雉,没有因此与她争风吃醋,可是刘邦身边这位戚姬似乎太高估自己的魅力,对吕雉甚至是吕雉的儿子刘盈,可谓多方打压,吕雉岂会再忍气吞声,于是曾经骄傲的心计女戚姬,终于栽在了吕雉手里,被吕后制成人彘,落得惨淡下场,那么戚姬独得刘邦专宠多年,为何最后下场悲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基础。吕雉是刘邦的成事的贤内助,从斩白蛇起义到刘邦平定天下,刘邦的老班底成员都是比较熟稔的,反观戚姬,只是外表年轻,一副小女人姿态,拿手的除了哭就是撒娇,刘邦作为开国皇帝,看过太多的杀戮,需要柔情弥补成功男人的威严,这点戚姬正好符合,可惜的是戚姬只顾把控刘邦一人,觉得只要能把握住刘邦,一切都可以尘埃落定,其群众基础很是薄弱,想赢过吕雉只能呵呵了。想得到不应该得到的。刘邦立吕雉为后之后,其子刘盈也被立为太子,虽然刘邦宠爱戚姬及其儿子刘如意,有想改立太子的念头,吕雉这是发挥了她的运营能力,在一众大臣的保举和请来商山四郜后,刘邦打消了改易太子念头,这也是戚姬与吕雉仇视的开始,霸占丈夫的宠爱可以忍受,想夺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是万万不肯能的,这也成为戚姬日后被清算的伏笔。手段单一。对于戚姬而言,作为小女人温柔就是一把利刀,至少她认为对刘邦是适用的,只是她少算了一样,万一呢?万一刘邦不在了,作为皇后的吕雉会放过你?不幸的是万一变成了现实,刘邦真的在她们前面走了,戚姬的儿子刘如意被吕雉毒死,戚姬没有了昔日的耀武扬威,只有战战兢兢,平时不与其他大臣走动,等想到求助时,也只能认命了,吕雉呢,在这方面显然要比她成熟许多,不仅在朝廷内有大臣支持,在外还有外援商山四皓,刘邦驾崩后,她作为皇后位分最高,太子刘盈成为新君,要人脉有人脉,要权势有权势,戚姬岂有不败之理?
祝小菲菲菲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刘邦行军途中路过戚家村,遇见容貌娇人,身段婀娜的戚姬,便表明身份,随军营而行纳入后宫。
很多人会说,戚姬得宠凭的就是一张脸,其实不然,戚姬不光形象好,而且文艺多才!能歌善舞,也下的一手好围棋。据史料记载,戚夫人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棋手。
既有外貌,又有才气,娇弱可人的戚姬,对于市井之气的混混刘邦来说,真的是如释珍宝,爱不释手。有一回在正殿上,两人你侬我侬,亲亲我我,被周昌看见,得意忘形的刘邦还骑在周昌肩膀上。由此可见,刘邦对戚夫人是何等的宠爱,宠幸到不分时间场合!
当然,自身的气质修养是被宠的一部分;而为刘邦生了个脾气秉性样貌都像他的儿子,则就是更被宠的一个原因。刘邦不止一次的说,众多儿子中,只有如意最像我。
但谁又会知,就这样一位楚楚可人的戚姬,最后却被吕雉做成了“人蠡”给扔进了茅厕。汉惠帝为此曾对母后吕雉说:这岂是人所为?
为何吕后会如此残忍的对待戚姬呢?一切都得从太子之争慢慢说起:
当年的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大败,一路逃跑如丧家之犬,几次把子女踢下车,只为好逃命。大军的追杀早以冲散了家人,哪还分东西南北,跑的慢的吕雉及太公,便被项羽捉了去,关在大牢里。
牢中的吕雉担惊受怕,挨饿受冷不说;却偏听说刘邦又在外面宠幸女子。想想自己的落魄,刘邦的快活。这时的吕雉对刘邦多少是会抱怨的,而对素未谋面的戚姬来说,也必不会有好感的。这时的吕雉是有一颗恨的种子在心里的。
年轻的戚姬虽是可人,惹人怜爱,却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主。仗着刘邦的宠爱难免态度不敬,言语傲慢。
为何说戚姬不通世故呢?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当时被打入冷宫服苦役的她,每每在干活时总会唱舂歌,歌词内容是,身在远方的儿啊,母亲甚是思念你,可你又知道母亲的痛苦的吗?
吕雉心想,你还想让你儿子救你吗!于是残忍的断手削足剜目刺耳。
如果说不通圆滑是性格天性所致,那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有争夺太子的想法,偏巧对手是个精明强干的女强人吕雉。
这场争斗,注定戚姬败局己定。
首先得不到大臣支持;虽说刘邦有立如意的想法,但毕竟刘邦也明白利害关系。试探性的对朝臣提及此事,就招来满朝文武的拒绝!封建社会的废长立幼,本身就在舆论上失去先机。这是其一。
其二,自身没有根基,想那戚姬,只不过是刘邦路过定陶顺带捎回来的女人。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和她亲近。相反,吕雉,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大部分都是沛县的老相识!俗语外,胳膊肘还不望往拐呢,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在群臣眼中,皇后只能是吕雉,太子只能是长子。拥有人脉的吕雉当然也能笑到最后!
其三,戚姬看似聪明,其实愚蠢。以为当太子就仅凭皇上一句话,而忽略与大臣的走动与联系。而吕雉则不然,到处求计与大臣,让别人出谋划策保太子位。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就是吕后听从张良的献计才请出来的。
当刘邦病重时,哭哭碲碲的还在争取太子时,刘邦指着这四人说,大势己定,太子羽翼己丰,我也无可奈何。
鉴于有此三点就足够,戚姬是终不会赢的。而后掌权的吕后,也并不想杀她。只想侮辱和羞辱他,罚她做苦役。
毕竟最好的惩罚,不是让人死去。而是让人活着,却心己死。哪知戚姬在成了阶下囚,还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失败,口出怨言,不安心守分,大放厥词。
吕后想想以往的自己,如何委屈?怎样苦楚,在也忍不住内心的报复。下令执行最残酷的刑罚。
古人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话真对,没权没势不得宠,还是高傲!这不是给自个找麻烦吗?
今天就聊到这里! END
关注铭豪历史,由浅入深解读历史!

秦家瑟瑟
戚夫人年轻貌美,很得刘邦喜爱,但没有吕后世故圆滑,经验老到。吕后本身地位就高于戚夫人,儿子又立为太子多年,外有商山四皓助威,内有张良箫何扶助,岂是戚夫人孤儿寡母能斗得过的。刘邦在时,尚可保戚夫人母子平安。刘邦逝后,戚夫人尚不知收敛,其人生的悲惨结局,也是早已注定了的。

jyjailei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戚夫人。戚夫人是当时的汉王刘邦攻打彭城兵败后逃到山东定陶时遇见的。当时戚夫人的父亲收留并且一眼相中了刘邦,就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他。当晚就圆房并怀上了后来的赵王刘如意。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曾经的汉王成为了如今的九五之尊。身在定陶的戚夫人便找到了刘邦,从此两人开始了郎情妾意的生活。刘邦的后宫不乏美女,可是他却最钟爱戚夫人。爱屋及乌,戚夫人生的儿子刘邦也特别喜欢。刘邦形容刘如意两个字"类我",相对比和吕后生的太子刘盈是三个字"不类我"。
久而久之,戚夫人的欲望日益膨胀。在得到皇帝的宠幸之后还想拥有更多的权利,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于是废除太子欲登高位的心思便表露出来,这样势必会触动到吕后的势力。从此戚、吕二人水火不容,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刘邦死后,吕后将戚夫人及她的儿子刘如意残忍的杀害。并且是以最惨无人道的方式:将戚夫人的四肢七窍砍掉挖除,变成"人彘"。那么,谁该为这个惨剧负责呢?
首先
1,吕后。毫无疑问,戚夫人惨死的直接凶手就是吕后。吕后是刘邦的正牌夫人,后宫之主,她为刘邦生下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初嫁给刘邦的时候,吕后为人妇的标准还是可圈可点的。料理家务、下地务农、孝顺公婆等方面都是好手。在刘邦灭秦伐楚的这几年里,吕后是绝对的"贤内助"。说是为大汉江山的建立做出杰出贡献都不为过。
既然有贡献,就要有封赏。大汉这个股份制公司的成立,作为重要股东的吕后当然要分个大红。自己做了皇后,儿子做了太子,可是半路杀出个毫无功劳、只凭自身容貌上位的戚夫人,心理不平衡也在情理之中。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不敢对戚夫人怎样,可是刘邦一死,戚夫人便惨死于吕后之手。就算是戚夫人该死,但吕后的手段也过于残忍。无论吕后在以后的政治上的表现再怎么出色,但"没人性"三个字将永远烙在她身上,永远无法抹去!
2,刘邦。作为戚夫人的男人兼唯一的后台,刘邦对戚夫人的死要负很大的责任。
我们知道,在封建的家天下制度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观念深入人心。刘如意既不是"嫡"也不是"长"。一旦皇帝有废立做法,一定会有大部分人出来反对。失去利益的集团就会出来或者集结党羽或者发生兵变,对国家极其不利。留给想得到利益的集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只有成功,不允许失败。所以废立太子绝对是个极其危险的做法。
懂得汉朝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高祖刘邦之后,汉景帝和大名鼎鼎的汉武帝都有过废立太子的事件,并且均取得成功。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刘邦就做不成呢?恰恰是因为刘邦的忽左忽右的态度,你要么就废的干净利索,要么就只字不提。又找大臣商量,又找戚夫人商量,一点没有当年打天下时的果断。所以造成戚夫人成为众矢之的,戚夫人的死,刘邦责任重大!
3,戚夫人本人。我们知道,吕后在宫里是一个政治集团的头。而戚夫人呢,她只是一个人的战斗!她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刘邦,而她大概也没看懂,刘邦是廉颇老矣,并且刘邦的皇族集团和吕后的吕氏集团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关系。
那些真的认为皇帝说啥都好使,一言九鼎的人是政治小白。很显然,戚夫人就是个小白。她把废立这么重要的事看成了是家务事,她认为得到了男人便得到了天下。相对比刘邦的另一个女人薄夫人就可以看到什么叫老练、什么叫幼稚。薄夫人的人生观是:永远摆的清自己的位置。该是你的早晚都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怎样争你也争不到。
4,张良。大家一定很奇怪,这跟张良有什么关系。张良最大的责任就是对废立太子这件事表了态!张良当时在家修仙不参与政事,可是经不住吕后集团的再三威胁。于是便表示不支持皇帝废立太子。张良可是刘邦非常尊敬的人,其他人表态可能造不成什么影响,刘邦自始至终对张良是言听计从的。并且张良几乎是决定全局的存在,所以"张良表态,戚姬完败"。
张良不仅表了态,而且还支了招!他推荐了当时说话比较有影响力的“商山四皓”四个老头辅佐太子刘盈。影响力加影响力,刘邦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知道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民心!所以他绝不会逆天而行。
综上所述,戚夫人悲剧是在所难免的。

黑夜精灵CAT
刘邦的小妾戚夫人,是大汉朝第一个痴人说梦、且利欲熏心的女人,当然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毕竟,还没有见到哪个后妃死得那么惨的!
当然,作为后宫宠妃,如果对皇后宝座没有一丝想法,那只能说明她没有上进心。可惜的是,戚夫人她高估了自己实力,低估了吕后的魄力,以及看错了她身边的男人......
所以,惨剧的发生,大概只能归咎于她的自作自受吧!
戚夫人错误地以为:女人只要征服了男人,就能利用男人去征服世界。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戚夫人本人以为利用刘邦的宠爱,摆平刘邦;再利用刘邦,摆平所有人;最后实现自己的皇后之梦;儿子的太子之位。
然而,戚夫人这看似完美无缺的计谋,却存在两个致命的漏洞:
第一,这个计谋中的女人,一定要精明,善谋。
第二,这个计谋中的男人,一定要坚定不移。
在这场看似后宫争宠的斗争中,就是这两个漏洞,最终导致了戚夫人“人彘”的下场。
先说第一条:
做个对比你就明白了,戚夫人在这场后宫夺位之战中的劲敌——吕后。
在得知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后,吕后一不哭二不上吊三不自杀,她运筹帷幄,联系外廷,求教张良,雇用“商山四皓”,调动一切前朝后宫可利用的力量,最终获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反观戚夫人,她干了些什么?通过歌舞表演获得老刘的宠幸,再加上有事没事哭哭啼啼、流点小眼泪博得老刘的怜爱,甚至在看到刘邦要死的时候,都没向刘邦提出一个保全自己的方法。
所以,显而易见,在这场不成功便成仁的后宫斗争中,戚夫人与吕后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输是必然的。
再说第二条:
如果戚夫人的老公,也就是刘大爷他是一个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好男人,那么,她也能成功。
可惜,刘邦不是。对国家大事,;刘邦是一个雷厉风行的政治家;可一旦遇到家庭矛盾的时候,他又摇身一变成了泥瓦匠,使劲和稀泥。
当初,刘邦打匈奴不成,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态度坚定的非得让鲁元公主去和亲,结果呢?吕后跑去眼泪婆娑地哭着不让,刘邦立马就蔫了,最后只能在宗室中找了个女儿代替出嫁了。
这一次,戚夫人与吕后的战争中,刘邦再次出现了这种情况。
戚夫人想让刘邦废太子刘盈,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刘邦看见“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后,刘邦就以太子羽翼已成,天下舆论和民心在太子一边为由,再一次放弃了。
要知道,历朝历代废储之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当皇帝的如果一意孤行也未必不能成,办法是人想的。
可是刘邦了,虽然在戚夫人的枕头风下,愤怒无比地提出要换太子,可是在大臣、外戚等势力的压迫下,直接开跑,把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直接当楼梯下来了,废太子这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所以戚夫人的惨败完全是自己作的,但凡正确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老老实实的当个后妃也就没后面那档子事了......
那么,吕后在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后,想起之前的种种,她又怎么可能与戚夫人冰释前嫌呢?这个女人不仅坐享其成了自己的男人,甚至妄想要自己的位置?迎接戚夫人的只能是无尽的折磨......
END
感谢阅读,
关注历史苑,分享更多历史趣事!

金子.
刘邦死了,权力在吕后手里,争风吃醋,当然要整戚夫人

dsy313
戚夫人是深受刘邦的宠爱,但是,刘邦和戚夫人是老夫少妻。也就是说刘邦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娶了二十多岁的戚夫人。
这种年龄上的悬殊,就注定了刘邦比戚夫人要早走。
刘邦去世之后,才是戚夫人苦难之日的到来。
正是因为她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所以,她才有可能是众矢之的。毕竟刘邦的女人有很多,刘邦每天都围着戚夫人的石榴裙转,这让其他的妃子感到很不爽。
因此,得罪了整个后宫里女人的戚夫人,她的命运肯定是最悲惨的。
其实戚夫人之所以被吕后残忍的杀害,是因为她惹到了吕后。
本来刘邦活着的时候,就把吕后的儿子刘盈立为了太子。
但是,戚夫人也有窥伺太子之位的心思,她也有为刘邦生得一子,就是刘如意。
所以,戚夫人仗着刘邦的宠爱,天天给刘邦吹枕头风,说让刘邦换刘如意为太子,废掉刘盈。
刘邦还真心动了,他到处打听,问自己的臣子,能不能把太子刘盈换成爱子刘如意。
结果,刘邦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几乎没有人支持他换太子。
这件事被吕后知道了,吕后到处托人找关系,目的就是不要让刘邦再提换太子这事了。毕竟她没有得到刘邦的爱,最起码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得到大汉的江山,她也就心满意足了。
刘邦不死心,他还是想换掉太子,即使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他也想追随自己的心愿。
刘邦给御使大夫周昌商议,他可不可以换太子。
周昌还是说不要让刘邦把太子刘盈给换掉,这件事被吕后听到了,吕后见到周昌之后,就给周昌下跪了。
吕后下跪就是为了报恩,报周昌坚持不让刘邦废刘盈的恩情。
要知道当时的吕后是国母呀,国母给一个臣子下跪,真实闻所未闻的事。
看来吕后真的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这时候我们反过来再想想,吕后如今被动的局面是谁造成的,她最恨的又是谁?
结果不言而喻,可以说吕后想要杀了戚夫人的心都有。
但是,当时刘邦还活着,而且刘邦一天都离不开戚夫人,吕后根本没有机会下手,也不敢下手。
既然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下不了手,那只能等刘邦死后了?
最终刘邦到死,也没有换掉太子刘盈。反倒是让吕后和戚夫人结下了解不开的仇怨,不得不说,戚夫人的惨死,刘邦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若是刘邦当初不承诺戚夫人,戚夫人也不会被猪油蒙了心,非要去挑战吕后。刘邦即答应了人家,说话没有算数,这就是最坑爹的事。
戚夫人挑战吕后的结果,就是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当皇帝,吕后成为了大汉的皇太后。
这时候吕后手握大权,她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吕后先是把戚夫人关到了永巷,让她去做苦力舂米去了。
戚夫人从王的女人,一下变成了奴隶,她的心理当然是不平衡的了。
所以,她整天的抱怨,还说自己命苦呀,儿子刘如意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赵王,自己在都城里当奴隶,儿子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戚夫人还把这个意思,编成了歌曲,唱了出去。这首歌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舂米歌。
当吕后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她十分的愤怒,就把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给骗到了都城,然后用毒酒给毒死了。
你戚夫人不是把救你的希望,放在儿子身上了吗?
我杀了你的儿子,断了你的念想,看看你还有什么抱怨的。
当戚夫人得知自己的宝贝儿子刘如意被杀之后,她也不想活了,要求吕后赐给她三尺白绫,让她自杀。
想死,哪有那么简单,吕后还要折磨她呢,并且安排人二十四小时监视她,让她不能自寻短见。
最后,吕后还是成全的戚夫人,把她给制成了“人彘”,然后丢掉了厕所之中。
这就是戚夫人悲惨命运的始终。

好设青年
戚夫人的悲惨命运恰恰是由于刘邦的宠爱所带来的,准确的说是得其宠而未得其爱,“宠为下,得之若惊。”
其一, 刘邦本来就是个寡情的人,虎毒不食子,兵败逃亡可以将孝惠鲁元几次踹掉车下;敢分一杯羹,项羽欲烹乃父太公可以无耻的谈笑风生。戚夫人不过是刘邦众多女人中的一员,即使深情款款绝不会过于儿女父子之情,所以说戚夫人易得其宠,难得其情,未得其爱。
其二,寡情决定刘邦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刘邦兴高采烈之际,宣言改封赵王如意为太子,冷静之后还是传位与孝惠,殊不知已在吕后的内心种下仇恨恶毒的火苗,却没有趁早为戚夫人母子扫除因此而来的不利影响,这位能够指定其死后连续两位丞相继任者的汉高祖,临了没有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有丝毫的保护性安排,足见她们在刘邦心里的地位远不如江山重要,命运悲惨也就不足为怪了。
“江山情重美人轻”,汉武帝刘彻可以说完全继承了其曾祖父的薄情寡义,陈阿娇闭于咫尺长门,卫子夫母子殒命巫蛊之案,钩弋夫人子贵而亡,足以说明“宠为下,得之若惊”。

tooya
砍了双手、砍了双脚、挖了双眼、熏了双耳、哑了喉咙、拔了头发的一个女人,被扔进了厕所,而且这厕所还是个猪圈(那时候厕所就这样吧)。这女人被装在一个罐子里,跟那群猪滚在一起,和着污泥屎尿,仅剩的上节肢体弄得满是秽物,整日闻着熏天的恶臭。
惨不惨?惨!很惨!非常惨!
哎,这女人就是戚夫人;一个汉高祖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女人;此刻她又拥有了一个独特的名子——“人彘”。
那么,一个皇帝的宠姬,何至于此呢?
戚姬争储惹祸端楚汉争霸期间,刘邦行军至定陶,遇到了戚夫人,一来二去的俩人都挺情意相投,从此这女人就成了汉王刘邦的“金丝雀”。
顺理成章地戚夫人给刘邦添了一个丁。
这年月兵荒马乱的,又老大不小了,刘邦想想就乐开了花:嗯!满意!此子如我心愿!就叫“如意”吧!
之后,子随母贵(有可能这小孩真的十分优秀),如意甚得皇帝老子喜欢。
有一段时间,刘邦竟觉得太子(吕后的儿子刘盈)仁弱,“不类”(性格不像)自己,将来由他当皇帝,好像对江山社稷大有不利。所以,就起了换太子的念头。
皇帝想换储君。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啊!所有后宫生了龙子的这姬那姬,都有一搏的份儿,儿子当皇帝,母亲不就是皇太后喽!
可是,别人都有自知之明,只有这戚夫人恃宠傲娇,感觉:我还有些资本,可以拼一下哈!
于是,戚夫人卯足了劲儿,火力全开,整天抹泪带撒娇地往刘邦怀里拱:咱孩子多好呀!干皇帝准行!“
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易储大事,岂能随意?不能任由CEO 一人胡来。
经过几轮的朝廷会谈,大臣们则纷纷投否决票,理由很简单:自古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太子乃国之根本,怎么能随意更换呢?
看来戚夫人还真是打错了算盘,满朝文武都不站你那一队,还争个什么劲儿啊?你瞧,把太子的老师叔孙通都气得要去寻死了,就连那个结巴的御史大夫周昌也将不听皇帝的诏令了。
……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削污地。——史记·叔孙通传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
更不用说吕后了,她肯定和这姓戚的狐媚妖精算是彻底杠上了。
情敌还好说,老头子可以寻欢作乐,我吕皇后也没拉你多少,同样逍遥自在(暗地里有情夫审食其相伴)。可这太子的位子就有一个,到嘴的肥肉,岂能舍弃?必须得争到手。好个姓戚的,敢争太子位就是要抢我皇后、皇太后的位子,骑驴看唱本,咱们走着瞧!
吕后巧计保太子戚夫人母子都甚得皇上欢心,刘邦又有意易储。
这下吕后可就心急如焚了:一旦太子被废,不单我后宫一把手的位子不保,等刘如意登了帝位,戚夫人就是太后,她肯定要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肃清运动,到那时,不仅我毕生为刘邦付出的辛劳付之东流,甚至连我娘俩儿的性命,也恐将难保了。
得知廷议结果后,吕后居然跪谢了周昌:老周啊,您可是俺娘俩儿一生的大恩人呀!
这女人不简单呢!大有女中丈夫的豪情,皇后跪大臣,这得有多大的恩情啊!知恩图报,笼络群臣。你戚夫人有什么?不就皇上那一条大腿嘛!
就这样还不行,思量再三,吕后又使个杀手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留侯子房先生的鬼点子最多。找他去,非得逼他帮我渡过这个难关不行。
张良早已退隐山林,正天天练气功养生呢!原本就不愿意再过问朝中大事。
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史记·留侯世家
吕后很清楚,如果连张良都不愿意支招儿了,大概她也就完了!于是她就使了个“劫”计,非帮我不成!
迫于无奈,张良给吕后支招:备足厚礼,去把皇上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请出山吧!
张良说:“只要请得来这四个老头儿,皇后你娘俩无忧矣!”
该着人家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皇太后,她居然真的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果如子房先生所言,在一次宴会中,刘邦看到了当初无论如何也聘请不出的“商山四皓”侍立在太子身旁。不由得刘邦黯然对戚夫人说:“对不起,太子的翅膀长硬了,很难废了他,我也无能为力了!”
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最毒妇人心刘邦驾崩,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其实,这时的戚夫人也好,如意也罢,都已不足为患了,她娘俩就只有一个大靠山,现在也没了,还能翻起啥波浪?
认真说来,倘使吕后愿意放戚夫人母子一条生路,不仅不会有隐患,反而会增添皇室家庭的祥和气氛,这也正迎合了先帝刘邦的宽厚之风。
想当年,沛公刘邦攻入咸阳,诸将都要杀掉秦王子婴。刘邦却说:“人家投降了,这是俘虏,杀俘虏不祥,再说楚王派我攻打咸阳,不就是认为我待人宽厚吗?”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史记·高祖本纪
不杀失败了投降的人,其实就是给丧失了威胁力的对手一条生路。有此宽厚之心,难怪刘邦被楚王派来攻秦首都咸阳!也难怪他在楚汉争霸中取得胜利,雄霸天下!
可惜,吕后没有学到老公的长处。也难怪,女人嘛!报复心理极强,哪管什么宽不宽厚、吉不吉祥。多年来积怨已深,她早已掉进了复仇的深渊。
显而易见,吕后的报复是疯狂的。
先诏来赵王如意毒杀之,再施展她那精妙绝伦的虐人手段,把情敌带政敌戚夫人改造成了“人彘”。
人彘?人形猪吗?
这吕后该是把戚夫人痛恨到什么程度啊!她当然不愿意让跟自己作对的人轻轻松松地死去,得痛痛快快地过把一瘾才行。这种虐人行为是不是应该叫变态呢?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史记·吕太后本纪
恶由恶来报吕雉这女人简直疯了,不知咋想的,竟然还把儿子惠帝叫来观赏人彘。这是要教儿子怎么整人吗?
吕后万万没想到,棋差一招。惠帝在得知“人彘”就是昔日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时,竟当场惊吓得号啕大哭,随之失魂落魄,大病不起。
一年多后,惠帝刘盈的身体勉强康复,可心神却再也难以恢复正常,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史记·吕太后本纪
可怜的西汉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数年之后就这么呜呼哀矣了!死时才23岁。换句话说,这是吕后害死了自己的独子。
惠帝死后,年幼的少帝即位,于是吕后临朝称制,独揽朝纲。
江山社稷在握,吕后更要变本加厉,既不放心的那帮开国功臣,又猜忌和她无血缘关系的刘姓诸王。
怎么办?还是娘家人靠谱!
吕后把京城的兵权都交给娘家弟兄子侄,并大肆分封诸吕为王、为侯,以保证自己权力的安全。
但是,随着时光流逝,吕后又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精心布的局,竟隐藏了一个很大的祸患。
“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当年高祖刘邦在建国初期与众臣定下的“白马盟约”。
吕后违逆“白马盟约”,大封吕姓王,本就不得人心。现在没事,只是众臣忌惮她太后的权力。
吕后担心的是:等我一死,那帮功臣老将们必与刘姓诸王联合起来,到那时,娘家人可就要被连窝儿端啊!
因此,忧心忡忡的吕后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一番娘家人:“我死后,你们千万要小心了,不要送丧,时刻警惕,坚守阵地,不要受制于人呀!”
“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勿送丧,毋为人所制”——史记·吕太后本纪
徒劳,全都是徒劳,善恶到头终有报!
吕后死后,绛侯周勃、老将灌婴、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便联手举兵,朝野上下,把姓吕的扫荡了个干干净净,就连临光侯吕媭和樊哙的儿子樊伉都没放过。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这个时候该可怜吕后了,她生前机关算尽,死后却落得娘家人大祸临头,无一幸免。当初她报复戚夫人时极尽其狠毒手段,没想到十几年后,却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吕氏灭门。
两个皇帝身边的女人,同样凄惨的下场。何故?善恶轮回吗?值得深思!

Yaly_Tong
遭人嫉妒,刘邦死的太早没有留下遗嘱;而且低估了吕夫人的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