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里的一些故事在流传过

张云风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wuyunsheng_

wuyunsheng_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薄昭)

山野老人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长,也值得读,希望大家耐着性子读完!

文帝要派人去太原府整治地方社会治安,与丞相张苍商议,问:“应该派谁去太原府担当此大任?”

张苍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

文帝说:“没有人敢去吗?”

张苍说:“太原府的问题不在太原府,而在京城。”

文帝故意问:“丞相能说明白点吗?”

张苍说:“皇上心里明白,无需我说明白!”

文帝笑着说:“连丞相也怕谈太原府的问题?”

张苍说:“我并不是怕!我是担心出了问题,连累皇上!”

文帝说:“这个问题,丞相不需要担心,我自有处理的方式方法。丞相只需要告诉我,派谁去太原合适就可以了!”

张苍说:“处理太原地方治安问题,老官僚们关系广,面子大,去了反而无益!”

文帝问:“为什么老官僚们去了反而无益呢?”

张苍说:“老官僚们都却不开薄太后的面子,处理具体问题往往会看薄太后的态度!”

文帝问:“那怎么办呢?”

张苍说:“派个年轻点的官员去!这个官员必须有胆量、有正气、不惧怕威胁,又没有太多的关系要照顾。不过这样的人去了,没有皇上的支持,也会一事无成!”

文帝问:“丞相心里有合适人选了,请丞相告诉我,这人是谁?”

张苍说:“这人就是钟毓!是个年轻人,能办实事!”

文帝说:“可以把他带来与我见面吗?我要亲自与他谈谈,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张苍说:“可以!明天早朝的时候,我让钟毓与皇上见面。”

钟毓年近三十,是御史大夫的跟班,家中还有个漂亮的老婆,还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钟毓眉目清秀,文质彬彬,典型的书生像。觐见文帝,落落大方!

文帝见了有些不放心,这样书生气十足的人能整治太原府的恶霸势力吗?

文帝开门见山,问:“让你去太原府整治社会治安,你敢去吗?”

钟毓说:“只要朝廷让我去,就没有我想敢去不敢去的问题!”

文帝又问:“太原府社会关系复杂,弄得不好,还会把你搭进去!”

钟毓说:“把我搭进去,又有什么可怕的?我背后有皇上挺我,就是搭进去了,也心甘情愿!”

(汉文帝)

文帝又问:“你没有后顾之忧吗?”

钟毓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既然做官了,就得有担当!”

文帝说:“那你明天就去太原!”

钟毓到了太原府,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最后确定,万恶不赦的人物就是太原府的管家薄贵。

怎么处理薄贵呢?

同去的官员提醒钟毓说:“薄贵之所以敢在太原府作恶多端,就是背后有个叔父薄昭。薄昭之所以敢纵容薄贵,就是背后有个薄太后。薄太后,连皇上也让她三分!当年,皇上要处死周勃,周勃找到薄昭,薄昭找到薄太后。最后薄太后干预,周勃才留下性命。现在你要处死薄昭的管家、侄儿,薄昭会放过你吗?”

有人还提醒钟毓说:“你要好好掂量,你能够斗过薄昭吗?”

钟毓有些犹豫!

有人见钟毓犹豫,继续说:“我们可以回朝廷向皇上报告,怎么处理,是皇上的事情!”

钟毓拗劲上来了!

钟毓说:“案情上报皇上,这个案子就会不了了之了!”

同去的官员说:“那是朝廷的事情,我们管不着!”

钟毓说:“既然皇上派我到太原当差,我就应该当好这差事。一不做,二不休。我认为应该主持正义,依法办事,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处死薄贵!”

钟毓话还没说完,同去的官员脸都吓白了!结结巴巴地说:“钟毓,你不要命了?”

钟毓说:“拿我的命,换地方百姓平安,我不在乎!你们可以当作不知道,有什么事情,我一人担着!”

还有人好心提醒钟毓说:“你一人担当得起吗?你背后还有家庭、老婆、孩子。你死了,他们怎么办?”

钟毓说:“思前想后,办不了案子!”

钟毓当天就处死了薄贵!

钟毓还没有回到朝廷,钟毓处死薄贵的消息就传遍了京城!

国舅爷薄昭愤怒得满屋子转圈!

国舅爷停下来对家丁说:“我这次一定要让钟毓为薄贵披麻戴孝,然后将钟毓碎尸万段!”

(薄太后)

薄太后知道了钟毓处死了自己的侄孙,找到文帝说:“钟毓回到朝廷后,你把这家伙交给我处置!”

张苍找到文帝说:“这次钟毓闯大祸了,皇上应该替钟毓主持正义!”

钟毓的老婆知道了,整天哭哭啼啼!

京城的贫民百姓知道了,他们说:“朝廷就是需要钟毓这样的官爷!这就是为我贫民百姓撑腰的官老爷!”

张苍得知钟毓马上就要回京城了,又去见皇上,对皇上说:“钟毓马上就要回京城了,我们应该怎样防止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文帝说:“钟毓回京城,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明天在接官台大张旗鼓地迎接钟毓归来,以此震慑那些目无王法的官员!”

文帝见张苍很吃惊的样子,又说:“不妥吗?你不要怕!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你越怕越有事情!明天你通知薄昭也到接官台去迎接钟毓!”

张苍说:“薄昭也要通知去?”

文帝说:“当然应该通知薄昭去!最应该去迎接钟毓的就是薄昭,让他小心点,不要以国舅爷自居,京城里还是有人不怕他这个国舅爷的!”

张苍站在原地一动不动,颤抖着问:“要是薄昭当场刺死钟毓,怎么办?”

文帝说:“薄昭有如此胆大妄为吗?”

张苍说:“我们谨慎起见,还是让薄昭回避好!”

文帝说:“不能让薄昭回避!让薄昭回避,我们惩治地方恶霸势力的效果就打折扣了!我就是要让薄昭看看,横行霸道是什么下场!?

张苍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文帝说:“丞相就这么一点事情,就害怕了!快走吧,让薄昭到接官台迎接钟毓!不但要通知薄昭去,朝廷中那些元老重臣都要去接官台迎接钟毓!”

接官台周围,人流涌动。

有朝廷官员,也有钟毓家眷。

人们议论纷纷,有的夸奖钟毓一身正气,不畏豪强;也有人替钟毓担忧。

钟毓的妻子挤在人流中忐忑不安,一边注视着朝廷官员的议论,一边朝大路远方张望,盼望丈夫安全归来!

薄昭等元老重臣也在焦急地等待钟毓的到来!

太阳当顶的时候,钟毓乘坐的马车扬起高高的灰尘,来到了都门外接官台。

钟毓见到薄昭,向薄昭禀明了太原平叛情形。

薄昭自恃国舅爷,下令把钟毓绑回府中。并下令驱散了接官台周围迎接钟毓的人群。

薄昭威逼钟毓上书认罪并为侄儿薄贵披麻戴孝。

钟毓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薄昭恼羞成怒,挥宝刀斩钟毓于堂前。

钟夫人闻讯痛不欲生,写下遗书,弃儿自尽。

文帝为了推行新政,明正典法,下旨将薄昭午门斩首。

朝廷文武大臣纷纷下跪,替薄昭求情!文帝左右为难,杀薄昭不是,不杀薄昭也不是!

在众臣的苦劝下,文帝对文武大臣说:“薄昭非死不可,既然文武大臣,替薄昭求情,那么,就请薄昭自尽吧!”

于是命丞相张苍和老将军周兴捧御酒去薄家规劝国舅爷服法自裁。

薄昭见了张苍,哈哈大笑:“老子就是要好好活着,看那个小皇帝能把我怎么样?”

薄昭的姐姐、文帝的母后闻讯摆驾昭阳宫,怒斥儿子无情无义,斩杀皇亲重臣。

母子正在争执不下时,皇亲国戚又联名保奏,赦免薄昭。

与此同时,丞相张苍披麻戴孝,怀抱婴儿上殿为钟毓一家申冤,老将军周兴也手托冠带上殿辞官。

薄昭奉旨进宫,满不在乎的样子。

可是警卫只让薄昭从偏殿进入。

进得殿门,薄昭腿软了!

薄昭看到,先主的灵堂旁竖立着一块高达的牌子,高大的牌位上写着“东骑将军东昭公之灵位”。

只见文帝全身缟素,在灵位前捧酒献祭。

薄昭终于理解文帝大祭活人的苦心,知道薄太后、自己的姐姐也救不了他。

薄昭怨恨地想:这小子用对付淮南王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好阴险,便抽刀饮刃而死。

文帝为什么这样煞费苦心地置自己的国舅爷于死地呢?

宋代的司马光对此有个说法!

司马光在他那本《资治通鉴》中写道:我司马光说:“唐代宰相李德裕认为:‘汉文帝杀薄昭,从道义上看,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从情理上看,则有些不妥。当年秦康公送晋文公返国的时候,曾发出见到舅父就如母亲仍然在世一样的感叹。更何况太后还活着,就那么一个弟弟薄昭,决定的十分干脆,完全没有不杀舅舅安慰母亲的想法。’我认为法律是天下公正的东西,只有善于执法的人,对亲对疏一视同仁,没有偏袒的人,则人们就没有敢因为有背景依靠而犯法的了。犯事的薄昭虽然平常被称为有德行的人,但文帝没有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而是直接惩处,文帝真是善于执法的人啊。薄昭骄横,目无法纪,以至于杀汉使者,这不是因为仗着自己有背景么?如果纵容他、赦免他,这和汉成帝、汉哀帝的乱世有什么区别呢?魏文帝曾经赞扬过汉文帝的治世,但不肯定他杀薄昭这一点,说:‘外戚那些人,应该从物质上满足他们,而不是给他们权力,这样就不会等到他们触犯了法律,又不得不秉公大义灭亲。’这是在指出汉文帝一开始就应该给薄昭一个物质收入丰厚的闲职,这样就不会因为薄昭犯政治错误不得不杀他了。既然这样,那么想不让母亲难过,一开始就要谨慎给外戚那些人安排工作。”

文帝处死了自己国舅爷,这是让人不相信的事情!不过联系淮南王刘长的死,你就不得不相信了!

文帝表面看很懦弱,很多事情都是很谦卑的对待,但是从骨子里看,文帝是一个很有韧劲的人,处理事情看似不漏山,不显水,却把事情做得面面俱到,冠冕堂皇。

文帝为什么要处死国舅爷呢?

薄昭之于文帝是建立过大功的人!

周勃等人消灭吕氏势力后,决定让当时的代王刘恒进京做皇帝。刘恒没有胆量赴京城做皇帝,就派薄昭到京城打探虚实。薄昭见过周勃后,证实消息可靠。立即赶回代国,对刘恒说:“不是骗局,是真的!”于是刘恒才决定进京。

当时刘恒进京,只带有宋昌、张武、薄昭等六人。

薄昭之于文帝是值得信赖的人!

刘恒进京做了皇帝后,刘恒又派薄昭回代国迎接薄太后及其皇室成员。可以说薄昭对于文帝是竭忠尽智。

薄昭之于整个朝廷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者!

淮南王刘长造反,没有人敢出面制止。文帝就派薄昭代表自己去淮南国训导淮南王刘长,薄昭还为此对淮南王写有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训导淮南王要忠于朝廷、忠于祖先!

薄昭是薄氏家族唯一在朝廷露面的官员,是文帝唯一的国舅爷,薄太后唯一的弟弟。这样一位人物,于亲杀他不忍;于义杀他不妥;于政杀他不该,那么,文帝为什么偏偏又要杀害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呢?

像《史记》、《汉书》等正史找不到说法,也没有说薄昭是文帝处死的,只是说某年某月将军薄昭死。

其实,司马光、唐代的那个宰相李德裕、还有魏文帝曹丕都太小看了文帝。

(司马光)

文帝杀薄昭并不仅仅是因为薄昭杀死了他的使者钟毓。仅仅是因为杀死使者钟毓文帝是不会在乎的。

汉朝杀人不抵命的事情多了去。

文帝的儿子刘启因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下棋的事情,动手用棋子砸死了刘贤,一点事情也没有!

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杀死了审食其,也一点事情也没有!

现在,文帝要以杀人抵命的理由处死国舅爷薄昭也只是一个说辞,真的的理由是文帝嫉恨外戚专权。

嫉恨薄昭倚仗国舅爷的资格阻碍他的新政改革。

文帝甚至怀疑薄昭与朝廷重臣早已暗中勾结,处处刁难自己。

上次处死周勃,薄昭替周勃求情,文帝就开始怀疑薄昭早已与周勃有些不正常的关系,甚至怀疑薄昭那一次进京与周勃联系,他们俩人之间就谈妥了什么利益交换。

再从这次具体的情形来看,丞相张苍认为薄昭去接官台迎接钟毓不合适,而文帝却坚持要让薄昭去接官台迎接,这里就是一个布局,故意给薄昭一个杀钟毓的时机,然后以此处置薄昭。

文帝不也这样对待过淮南王刘长的吗?

薄昭死了,文帝以为自己除却了一个心头大患,殊不知文帝处死了薄昭,迎来了更大的心头大患,那就是他的母后的嫉恨!

guineabissau

guineabissau

刘邦死后,吕雉专政,她的七大姑八大姨,只要沾亲带故的都入朝为官,成为外戚干政第一人。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铲平了吕氏一族,杀掉了吕后所立的不是正宗刘氏血统的少帝,并在刘姓皇族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考虑的重点的母亲不能有一个强大的娘家,于是拥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就是汉文帝。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天大好消息刘恒不知所措,不知道朝中所发生的一切,他是既高兴又怀疑,刘恒拿不定主意,不敢贸然前往,便派他的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与周勃会晤探听虚实,周勃向薄昭转达了他们拥护刘恒的诚意。

刘恒继位后,对他这个舅舅高度赞赏,毫无背景、势力的刘恒非常倚重自己的舅舅,封他为轵候,此时的薄昭已权倾朝野,无人能比;周勃因冤入狱,他派人向薄昭重金贿赂,终免一死,可见薄昭也是贪财小人。

刘恒登基第十年,山西发生了以薄昭的侄儿为首的叛乱,钟毓奉旨前去平叛,先斩后奏杀死了这个侄儿,薄昭大怒,在钟毓回来的时候,也先斩后奏把钟毓给杀了;杀了钦差大臣那可是要诛九族的,刘恒也不忍心处死他这个舅舅,想当年自己年幼,孤儿寡母前往代国,全靠舅舅薄昭鞍前马后的照顾,可如今舅舅犯下死罪,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自己正在推行新政、树立权威之时,又不得不考虑母亲的感受,于是派人前去劝说薄昭自杀谢罪,薄昭此时也趾高气昂,断然拒绝,刘恒没法,只好和众大臣穿孝服前往薄昭家哭灵,这可把薄昭吓坏了,只好乖乖自杀了事。

周勃等人当初挑选皇帝时,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这个薄昭;汉文帝刘恒杀薄昭也是抑制外戚的一种手段,吸取吕氏外戚专政的教训,把他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刚刚平定了吕氏专政,又来了个薄氏专政,刘恒确实是一代明君。

篦梁灯火

篦梁灯火

汉文帝杀舅舅薄昭的事情相当传奇,采用的哭活丧的方式,逼迫薄昭自杀的,对此,后世多认为这是汉文帝的一个污点。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姬妾,后来魏豹为韩信所败后,薄姬也就被送入刘邦的后宫,干起来织布的活计。突然有一天,刘邦也不知为何,来到了织布坊,一下就看中了薄姬,春风一度,就生下了刘恒。

刘邦的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从那之后就很少临幸薄姬,因此薄姬在刘邦活着时很不受宠。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对刘邦生前的宠姬进行迫害,而薄姬因为不受宠,反而被吕后放过,跟着儿子到了封地代国享福。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着姐姐,一起到了代国。

吕后死后,陈平、周勃发动政变,大肆诛杀诸吕,废掉了少帝刘弘,并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在收到这个消息后,刘恒其实并不是高兴,而是慌得一匹。

毕竟,从古至今,我们也不知见过多少假传圣旨,将亲王、大臣骗到京师然后杀掉的例子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刘恒当然很担心陈平、周勃会不会杀了自己,所以不敢马上动身到长安继位。

但是,天下掉下来这么大的馅饼,不吃也说不过去,所以刘恒就派薄昭先去长安打探情况。薄昭到了长安,见到周勃后,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了周勃等人的真实意图后,回来告诉刘恒:没有问题,放心去长安当皇帝吧!于是,刘恒立即启程,在长安登基,是为汉文帝。

应该说,薄昭长安一行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如果这其中有什么阴谋诡计的话,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薄昭,很有可能因此丢了性命。所以,当刘恒登基后,给予了薄昭丰厚的回报。

文帝封薄昭为车骑将军、轵侯,而且还经常赐予他大量的财物,从此薄昭一步登天,富贵至极,朝中大臣纷纷来巴结他,甚至连丞相周勃也不例外。史记·绛侯世家中记载,“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连周勃蒙难的时候,都要给薄昭送礼走后门,可见薄昭的权势、声望之盛。

从古至今,凡是突然富贵的人,大多把持不住自己,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薄昭当然也不例外。

在一片阿谀奉承声中,一直是小人物的薄昭突然间成了皇帝身边的“头号红人”,这巨大的落差让他有些飘飘然,逐渐迷失自我,逐渐变得奢靡无度、骄纵不法。薄昭依仗着文帝的宠信,在朝堂内外安插亲信,还经常干涉朝政,由此逐渐引起文帝的不满。

不过,文帝为人忠厚,对自己亲戚更是宽容,小打小闹的错误一般都不追究。吕后的老情人、曾担任过左丞相的审食其,被刘恒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当众打死,后来也不了了之了。薄昭是文帝的亲舅舅,又曾为他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所以文帝对薄昭的骄纵不法行为并未及时地制止,由此导致后者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文帝为推行新政,派使者钟毓前往薄昭的封地太原宣讲,而薄昭的侄子薄贵,仗着薄昭、薄姬,在当地为非作歹。钟毓了解到情况后,不徇私情,将薄贵就地正法。薄昭知道后,极为愤怒,竟然杀死了钟毓。

杀死皇帝的使者是死罪,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杀人者是皇帝的舅舅就另当别论了。于是,文帝将此事拿到朝堂上,交给大臣们讨论。大家顾及皇帝的脸面,大部分人说应该从轻发落。只有相国张苍和大将军周兴说为一定得严办薄昭。文帝思虑良久,最后决定处死薄昭。

于是,文帝派人去请薄昭喝酒,在酒席上劝薄昭自杀。但是薄昭根本就不想死,任凭前来做思想工作的大臣磨破嘴皮子,依然无济于事。文帝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遣数位大臣到薄昭的府邸哭活丧,薄昭知道文帝杀自己的决心已定,无可奈何,只好被迫自尽。

资治通鉴》记载,““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汉文帝对薄昭的处理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用了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说法,认为文帝的这个做法不近人情,因为汉文帝的母亲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汉文帝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及时发现薄昭的弱点并派贤良帮助,最后才酿出这样的悲剧。

综上所述,文帝之所以逼迫母亲薄太后唯一的弟弟薄昭自杀,是因为薄昭为泄私愤杀了文帝的使者,犯下了死罪,这件事放到现在当然没有讨论的余地,肯定是杀人偿命。但在汉代,草菅人命的事情层出不穷,比如霍去病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淮安王刘长杀了审食其,刘启在做太子的时候因为口角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刘贤,等等,事后也都没有受到追究。文帝如果不想杀舅舅薄昭,其实还是可以做得到的,这也是后世之人诟病文帝的原因所在。

Cookie

Cookie

薄昭的事情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权力没有限制,都会犯错误。

薄昭是薄姬的弟弟,也是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早年刘恒被封为代王以后,由于薄姬生性淡薄,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吕后当政时,并没有加害薄姬,反而将她送到了代地享福。

而薄昭就这么跟着自己的姐姐前往代地。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至少是没有什么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他只想着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

毕竟看看戚夫人他们一家的下场,还是活下来的小日子最重要。因此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低调到历史上没有他的尘埃。


一、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

早年薄姬是魏王豹的小妾,由于长得比较漂亮,而且又有相士曾经表示,薄姬将来要生下天子,所以薄姬备受魏王豹宠爱。

可惜宠爱了很多年,薄姬就是没给魏王豹生下个儿子来。这或许就是天意,至于相士估摸着是当年的薄姬为了邀宠请来的。

刘邦在诛灭魏王豹以后,果断纳了薄姬,结果一个晚上就让薄姬怀上了孩子,此后刘邦再也没有宠幸过薄姬。

薄姬有了儿子刘恒,也就心甘情愿地过着寡淡的生活。刘邦不怎么喜欢薄姬,自然也就看不上薄姬的儿子刘恒。因此将刘恒封到了偏远的代地。


此后薄姬、薄昭和刘恒相依为命,在代地过着小日子。直到有一天,吕后去世,周勃等人发动了诛灭诸吕的政变,最终请刘恒入朝登基。

为啥呢?因为周勃他们考量了一番,觉得只有刘恒的母族是比较淡薄低调的,不会再出现诸吕的麻烦。因此刘恒算是沾了母亲和舅舅的光。

刘恒心里没底啊,因为长安城刚刚经历了一番杀戮,老吕家的人一个不留,就连汉惠帝的那几个孩子也都没保住。这种情况下,你敢轻易去长安吗?

但是明显这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该咋整呢?这个时候薄昭拍着胸脯表示:外甥,舅舅给你去打探一下消息!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史记

就这样薄昭便只身前往长安查探,周勃拉着薄昭的手,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薄昭恍然大悟,立刻回去表示:一点毛病都没有,外甥你放心大胆地去登基,周勃是我铁哥们了!

就这样,刘恒才敢前往长安登基,要不历史上未必就有汉文帝这一号人物了。所以说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因为如果派一般人去的话,刘恒也未必敢相信。


二、薄昭逐渐发现了权力的魅力。

汉文帝登基以后,立刻把自己的舅舅薄昭册封为轵侯,成为侯爵的薄昭,也没有让汉朝大臣们感到紧张,毕竟薄昭他们家的人,是出了名的淡薄,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

一般来说,老实人是不会害人的,所以周勃等人很放心。说起周勃,可能还是薄昭在仕途上的指路人。

当初薄昭来长安,接待他的就是周勃,两个人的交往也就由此展开。过去周勃这样的元勋是看不上薄昭这种小角色的,但是刘恒登基以后,周勃就不得不重视薄昭了。

因此薄昭和周勃的关系变得十分铁,周勃被贬到封国以后,害怕被人给杀了,于是整天穿着盔甲。这哥们的想法还真的蛮新奇,是荆轲刺秦王看多了么?

由于周勃当年是带兵打仗的猛将,现在又整日穿着盔甲,于是便有人告发周勃有谋反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就被抓入了死牢。


这个时候能救周勃的,只有薄昭了。于是周勃把自己的部分家产送给了薄昭,希望薄昭在汉文帝身边多美言几句。

薄昭终于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权力不仅可以管着人,而且还能换来如此大的财富。于是薄昭在薄太后和汉文帝跟前各种为周勃说好话,最终救了周勃一命。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史记

周勃是得救了,但是从此以后薄昭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权力欲望之中。说起来,周勃的确是薄昭在仕途上的引路人,只可惜是条歪路。


三、薄昭的小命,是被权力给耽误了。

薄昭得到了周勃的指点以后,开始利用手里的权力,为自己牟利。因此在大家看来,薄昭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由于手握重权,又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有薄太后罩着。所以薄昭在朝中几乎成了说一不二的那个人,大家都要巴结他。

在这种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会变得骄纵跋扈起来,所以说这不是薄昭一个人的问题。汉文帝一直包容薄昭,朝中大臣也都只能忍气吞声。

一直到薄昭杀掉了朝廷使者的时候,汉文帝和群臣终于忍无可忍了。按照法令来说,薄昭这是死罪。

可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社会现实,贪七八亿的人,只要认错态度认真,只会被判死缓,可有些人动了十几万,却要被判死刑。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薄昭就是前者,汉文帝压根就不忍心杀了他。但是不杀他又对不起法令,于是汉文帝就派大臣去找薄昭喝酒,顺便劝说他为了大局自尽。

薄昭又不傻,他觉得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咋可能就这么自尽呢?于是他死活不肯。无奈之下汉文帝又派大臣去为薄昭哭丧,啥意思?就是公开表示薄昭已经死了。

潜台词就是,老舅啊,你就快点自尽吧,你要是再不自尽的话,那外甥可就要动手了啊!薄昭一看,没戏了,于是就自尽了。


总结:权力得到限制,才是保护拥有权力者的好办法。

自古以来,皇权一直都会受到相权的限制,为啥非要这样呢?因为皇帝容易犯错误,没有丞相在旁边看着,极有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可是皇帝总是不甘心被相权掣肘,于是朱元璋就废掉了宰相制度,结果自己到了晚年各种杀戮,犯下了弥天大罪。

此后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宰相,可内阁充当了这种角色。连皇权都需要有人监督,其他人的权力又岂能无人监督呢?

李世民有魏征看着,才开创了贞观之治。隋炀帝是把看着自己的人都给灭了,结果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所以说权力受到监督,非常重要。

薄昭的权力,没有人敢去监督,因此才会让薄昭越来越猖狂,直到走上了不归路。这不是薄昭个人的问题,这是汉朝外戚集团的通病。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一路风尘

一路风尘

导语:吕后死后,吕氏集团覆灭,代王刘恒被拥立为皇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刘恒是个孝子。大臣们觉得一个孝顺母亲的人,治理起国家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后来,刘恒却杀了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为什么会把亲舅舅给逼死呢?

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朝的实际执政者吕后病逝,她临终曾经让吕禄、吕产等人秘不发丧,防止被忠于刘氏的汉臣夺权,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吕氏一族。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拥立以孝闻名天下的代王刘恒为帝。消息传到代国之后,刘恒非常犹豫而且充满怀疑,便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打探消息。薄昭与周勃会面并确认情况属实之后,迅速返回,然后带着外甥一行到宫中继位。待大局已定,薄昭再次返回代国,迎接姐姐薄太后。此后,薄昭被封为轵侯。



汉高祖刘邦临终时,曾经对吕后交代:“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认为周勃此后可以承担太尉。周勃后来也正如刘邦的预言,让汉朝的统治权再次回到刘氏手中。但事后周勃却遭到了“兔死狗烹”的待遇,在狱中他向狱卒以及薄昭行贿,才把自己蒙冤的消息传达到薄太后耳中。薄太后非常生气,她用帽子劈头盖脸地打向汉文帝,斥责他忘恩负义,汉文帝随即将周勃释放,并恢复了他的爵位。虽然是收受贿赂之后,薄昭才替周勃求情,但终归是避免了一场悲剧。

西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冬,西汉孝文帝刘恒推行新政,受到以东骑将军薄昭为首的皇亲国戚的阻挠。钟毓平息“叛乱”胜利而归,文帝派薄昭等元老重臣到都门外接官亭迎接。接官亭上,钟毓把太原平叛情形禀明。薄昭自恃是国舅,将斩了自己的侄子的钟毓绑回府中,薄昭逼钟毓给自己的侄子薄贵披麻戴孝并认罪,钟毓据理力争,薄昭一怒之下将钟毓杀死。



这下闹大了,钟夫人闻讯痛不欲生,写下遗书,弃儿自尽。文帝为了维护新政就下令斩首薄昭,但是受到朝中老臣的劝阻。薄太后也大骂汉文帝无情无义,但是这些大臣却表示必须要杀了薄昭。最后汉文帝命大臣宴请薄昭,让他们在酒桌上透露出皇帝想要薄昭自杀的意思。薄昭对此十分恼怒,然后拒绝了。

最后汉文帝“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唐朝名相李德裕就认为这件事虽然在法律上说得过去,但是这毕竟是自己唯一的舅舅,而且薄太后还在世,这么做太过分了。魏文帝曹丕则充分肯定汉文帝的做法:“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司马光认为认为曹丕这话十分正确:“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总体来看,其实杀人之后没什么事的也不少。当时作为太子的汉景帝一生气把吴王刘濞的儿子打死了也没什么事情,淮南王刘长击杀审食其也同样得到汉文帝的宽恕。为什么到了薄昭那里就必须要将其逼死呢?其实汉文帝这么做并不是简单为了维护法律公正,更重要的是看着薄昭的势力越来越大,担心外戚势力坐大,重演吕雉的路子。所以借着这个由头把薄昭逼死,绝了外戚势力的壮大之路。但是汉文帝刚开始没有防范薄昭却在后来将其逼死,这一点与对待淮南王刘长十分相似。不“防患于未然”而是“欲擒故纵”,故意将其放纵之后再连根处理,可以说是一种汉文帝版的“郑伯克段于鄢”。汉文帝这种举措可能是故意用这种法子“敲山震虎”吧。


总结:事实是,在汉代,草菅人命的事情不胜枚举,前者如吕后、萧何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大功臣韩信,吕后因吃醋把情敌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毒死了戚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如意。所以汉文帝对薄昭的处理,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引用了李德裕的说法。李认为汉文帝的这个做法不近人情,因为汉文帝的母亲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但司马光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汉文帝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及时发现薄昭的弱点并派贤良帮助,还让他带兵,最后才酿出这样的悲剧。

安迪

安迪

薄姬最开始是魏豹的姬妾,许负曾经给薄姬看过相,说她生的儿子能成为天子,魏豹听说之后,以为说的是自己,就叛了刘邦,最后被韩信打败,薄姬就跟了刘邦,后来生下了刘邦四子刘恒。

刘邦驾崩后,汉惠帝继位,刘恒与薄姬一起回到代国,薄昭是薄姬的弟弟,也就跟着薄姬一起去了代国。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周勃陈平等人灭了诸吕之后,迎立刘恒为帝。刘恒因为不知道京城内的具体情况,所以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派了薄昭到长安城去见周勃,周勃告诉薄昭整个事情的详细经过。

薄昭回到代国跟刘恒说明了情况,跟刘恒说:没问题,不需要怀疑。刘恒才带下决心去长安城,又派薄昭到代国把薄姬给接过来。汉文帝登基后,封薄昭为轵侯。

公元前176年,有人告发周勃谋反,周勃下了狱,廷尉审周勃,周勃很害怕,但是不知道该如此为自己辩解,最后周勃重金送给薄昭,然后在薄姬的帮助下,周勃最终被释放。

公元前170年,汉文帝推行新政,让钟毓到太原巡抚平叛,太原是薄昭的封地,薄昭的亲侄子薄贵仗着薄昭与薄姬的权势,为非作歹,做了很多坏事。

钟毓回朝的时候,汉文帝命很多大臣到接官亭去接风,薄昭很关心钟毓是怎么处置薄贵的,所以也来了,薄昭向钟毓敬酒,钟毓把奏章交给薄昭看。

薄昭一看奏章,发现钟毓已将薄贵处斩了,薄昭一怒之下,就把钟毓绑到薄府,钟毓向薄昭讲了薄贵的所做所为,薄昭根本不听,要求钟毓为薄贵披麻戴孝,钟毓给拒绝了,薄昭拿出御赐的宝刀给钟毓看。

钟毓说如果薄昭以宝刀之威阻扰新政,那么他的盖世之功将毁于一旦,薄昭哪管这些,最后将用刀将钟毓给杀死了。汉文帝听说钟毓让薄昭给杀了,就准备下诏要斩薄昭,群臣劝阻,只有相国张苍和大将军周兴说为一定得严办薄昭。

汉文帝十分的为难,他就让张苍和周兴到薄府劝薄昭自决,薄昭不仅不听,还说汉文帝与新政的坏话。薄姬也知道了,宣布赦免薄昭,钟毓的夫人一听说这个事情,也自决了。

张苍身穿孝服,抱着钟毓的儿子来见汉文帝,汉文帝就命人收了薄昭的御赐宝刀,在宫中设下了薄昭的灵堂,宣薄昭进宫,薄昭看了这个灵堂之后,就自决了。

Wilson_11

Wilson_11

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轵侯薄昭因擅杀朝廷的使者,被文帝刘恒逼迫在府邸自刎身亡,薄昭之死在当时的朝野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什么呢?这薄昭可不是普通的泛泛之辈,他是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太后的同母弟,也就说是文帝的亲舅舅。并且文帝在尚未登基前,还是代王之时,舅舅薄昭就追随他前往穷乡僻壤的代国,忠心辅佐他。

在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拥立刘恒为帝时,身在代国的刘恒心存疑虑,怕中计被害,又派舅舅薄昭先进京打探消息。可以说薄昭是刘恒登基的一大功臣。而刘恒为人宽容平和,这也是周勃等人选择他为帝的原因之一。明万历帝时的首辅朱国桢就曾把汉文帝刘恒与宋仁宗赵祯、明孝宗朱祐樘并称为一代贤主。那宽容的贤主汉文帝刘恒为何要逼死对自己有功的亲舅舅薄昭呢?

刘恒是位因祸得福的皇帝。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死后,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被吕后毒死。而刘恒的生母薄姬因为不受刘邦待见,在宫内一直隐忍低调,所以吕后认为刘恒母子毫无威胁,母子俩才得以保全性命。吕后只是把他们母子打发到远离宫廷的赵国。从此时起,薄昭就追随自己的姐姐薄姬和外甥刘恒来到了代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

刘邦死后,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朝廷大权都控制在母亲吕后手中。惠帝生性仁弱,在他目睹戚夫人被母亲吕后迫害的惨状后,深受刺激,在二十四岁时竟郁郁而终。此后惠帝的庶长子刘恭继位,但吕后与刘恭有杀母之仇,吕后害怕刘恭长大后为母复仇,于是在刘恭八岁时将其杀害。惠帝的另一子刘弘被吕后立为皇帝,吕后继续把持朝政。

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六十二岁的吕后病死,刘氏皇族与外戚吕氏之间的权力之争终于爆发。周勃、陈平联合刘氏诸王合力诛灭了吕氏一党。 由于朝臣说刘弘非惠帝亲生,于是众臣考虑从刘姓皇族重立新帝。由于吕氏外戚的专权,使朝廷饱受其害。所以再立新帝的标准就是其母亲家族的势力不能过于强大。于是,背后毫无势力的代王刘恒幸运地被迎立为帝。

对于突如其来的喜讯,刘恒是不敢相信,唯恐是计,他手下人马也分成了两派。去与不去,刘恒犹豫不决。于是就找占卜先生算了一掛,结果表明刘恒要承继大统。刘恒还是不放心,就派他的舅舅薄昭打前哨,先行前往京城探听虚实。这可是个危险的差使,万一其中有诈,那薄昭可就有去无还了。可薄昭二话没说,冒着性命危险向京城进发了。

在京城,薄昭拜见了周勃等大臣,得知群臣是真心实意迎立刘恒为帝。虚惊一场的刘恒这才向长安进发,坐上了皇位。

刘恒继位后,为刘恒称帝立下功劳的薄昭被封为车骑将军、轵侯,权势煊赫。汉文帝四年时,周勃被人诬陷谋反入狱。后周勃重金贿赂薄昭,在薄昭和薄太后的营救下,周勃始得出狱。

关于汉文帝十年的薄昭之死的死因,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汉文帝登基后,薄昭扶摇直上,位居车骑将军,成为皇帝的心腹重臣。薄昭恃宠而骄,徇私枉法,干涉朝政,令汉文帝不快。

文帝十年冬,薄昭杀死了朝廷的使者。但文帝不忍斩杀薄昭,就派朝臣前往薄府劝说薄昭自尽,哪知薄昭根本不想死,劝说无效。于是,文帝又派出大臣到薄府哭活丧。薄昭眼见文帝心意已决,薄昭不死是不行的。无奈之下,薄昭自刎而亡。

实际上,在正史上,对于薄昭的为人及为何杀汉使都没有详尽的记载。薄昭是薄太后的亲弟弟,贵为皇亲国戚,杀死一个汉使,也不至于以命抵命。汉文帝逼死薄昭,应该是汲取吕后外戚专权的前车之鉴,防止薄昭一族权势过大,以免造成尾大不掉之势。

R_iS

R_iS

这一篇回答将从揣测帝王心术的角度切入。

史书记载上,薄昭之死,主要在于其骄横跋扈,擅杀汉文帝使者,藐视皇帝权威,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但汉文帝一向以宽厚示人,且舅舅薄昭有拥立之功,即便犯此大罪,罢官削爵乃至流放,均能挽回皇帝颜面,何必非致其于死地呢?所以,这里面或有内情。


这事还得从汉文帝刘恒登基说起。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失去庇护的诸吕担心被刘氏清算,于是密谋造反,试图夺取大汉江山。



诸吕谋反的消息传到了齐王刘襄(刘邦之孙,齐王刘肥之子)耳中。刘襄当机立断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他与自己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及东牟侯刘兴居谋划举兵事宜。

随后,刘襄集团调集军队举兵西进,剑指长安。丞相吕产急忙派遣大将灌婴领兵御敌。但灌婴乃刘邦旧部,忠心刘氏,关键时刻他向刘襄倒戈,屯兵于荥阳。


此时,身在长安的刘章与陈平、周勃暗中联系,试图与刘襄、灌婴里应外合,诛杀诸吕。老谋深算的陈平、周勃夺了吕禄的兵权,控制北军。紧接着,陈平让周勃协助刘章控制南军并严守军门。如此这般,整个长安城便都在刘氏控制之下。


之后,陈平与周勃分派人手大肆捕杀长安城中的吕氏家族成员,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族诛。至此,吕氏集团被完全剿灭。


诸吕被诛杀之后,大臣们便开始商量皇帝人选。当时刘邦的直系子孙主要有三人具备资格当皇帝:


1.齐王刘襄:刘邦之孙,此次平定诸吕的发起人与大功臣。

2.代王刘恒:刘邦四子,以宽厚仁孝闻名,最主要的是母亲薄氏出身低微,没有外戚乱政的可能。

3.淮南王刘长:刘邦幼子,自幼丧母,由吕后抚养长大,对吕后十分亲近。

这三个人中,淮南王刘长肯定首先被排除,因为他与吕后亲近。大臣们刚将诸吕杀了个精光,如果立刘长,难保日后他不会为吕氏报仇。


在刘襄和刘恒中,正常来看立刘襄是名正言顺。毕竟,他是本次诛杀诸吕的发起人,居功至伟。


但陈平和周勃不这么想。因为如果立刘襄,那么自己诛杀诸吕的功劳就显得很微小,不能拿拥立之功说事,无法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刘恒。


在陈平和周勃看来,刘恒一定奖赏自己的从龙之功,加官进爵,位及人臣不在话下。后来,刘恒让陈平和周勃分列左右丞相,也算是奖赏了他们。

但事实上,刘恒被选为皇帝远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

这里面有个细节,值得推敲。那就是刘恒的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在刘恒登基前的一段时间都相继死亡。虽然正史上说四个儿子都是病死,但这里面却大有问题。


众所周知,吕后临朝的时候,特别喜欢将吕氏闺女嫁给刘姓诸侯。而刘恒能在吕后眼皮底下一直活得好好的,真的只是因为他低调吗?恐怕不是,最大的可能就是刘恒的王后是吕后指定的吕氏闺女。

刘恒以妻吕氏的方式向吕后低头换取平安。但另一方面,陈平和周勃要将皇帝宝座送给刘恒,也需要刘恒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这个定心丸就是刘恒要与吕氏完全切割干净。

所以,可以推测,陈平、周勃早已在私下与刘恒达成了协议。刘恒将自己的吕姓王后和四个儿子全部处死,以换取陈平、周勃的信任。


刘恒做的这一切,他的舅舅薄昭都知情,甚至可能是执行者。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朝廷使者到代国后,刘恒还有疑心,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万无一失登基。他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这就非常有讲究了。


刘恒的舅舅薄昭此前一直岌岌无名,为何能当此重任?合理的解释就是,当陈平、周勃私下联系刘恒的时候,薄昭就深度参与了。所以,这一次让知道内情的薄昭去跟陈平、周勃谈是最为合适的。


很显然,薄昭跟陈平、周勃谈得非常好,基本完全打消了刘恒的疑心。之后,刘恒启程赶赴长安准备登基。


等到刘恒到达渭桥之时,周勃率领群臣迎接。此时,周勃对刘恒说到:“请求代王能给点时间私聊。”刘恒的僚属宋昌听闻大喝道:“要是太尉所陈为公事,就请当众面奏;要是所陈为私事,王者无私事。”于是,周勃灰溜溜跪着送上天子玉玺。



这一段历史也隐晦点出了周勃与刘恒之间应该是有密约的。周勃想在刘恒登基之前,跟他再聊聊分功劳的事情。但很显然,周勃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资格跟刘恒讨价还价了。


这也是之后,刘恒屡屡打压周勃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周勃功高震主,而且是因为周勃知道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儿子死亡的内情。


当然,刘恒也担心另一位知情人,甚至可能是执行者的薄昭。这种事一旦泄露出去,刘恒忠厚仁义的名声就完全毁了。所以,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都要死。


后来,薄昭仗着自己的功劳,桥横跋扈,甚至杀了汉文帝的使者。这下汉文帝可算找到理由了。于是,他逼令自己的舅舅自杀。更加巧合的是,薄昭死之后的第二年,周勃也死了,而陈平早在这两人之前就死了。


所以,薄昭的死,不仅是因为他杀了皇帝使者,更重要的是他知晓了刘恒登基的内幕。


以上便是我从历史的边边角角,从帝王心术的角度做的一些推断。如有不合理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伴夏

伴夏

历史上总有这么一些人,明明可以拥有荣华富贵,平安过完一生,可是却总是喜欢自作自受,在试探的边缘疯狂徘徊,以至于最后终于被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也许初看这些故事,我们总会觉得这些人实在是太过于傻,可是当我们深入了解,沉浸其中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人性真的是经不起考验的。

薄昭原本是汉文帝母亲薄姬的唯一一个弟弟,按理来说这样的背景应该得到荣华富贵,自己一生足够肆意挥霍了,可是偏偏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薄昭最后却被自己的侄儿子汉文帝刘恒给下令杀了,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呢?

给汉文帝去探探风

公元前180年,已经掌握实权多年的吕后终于去世,被吕氏外戚干政影响严重的大汉帝国,是时候来一次彻底的洗牌,陈平、周勃等刘邦当年的功臣,此刻依旧拥护着刘家的江山,坚决不让吕氏抢了胜利果实。

经过陈平与周勃等人的努力之后,终于搞定了诸吕之乱,有了一个安定和平的大汉帝国,可是此时问题又来了,如今虽然吕氏集团已经消灭,但是新一任皇帝谁做最合适呢?

经过深思熟虑,陈平等人觉得以孝道闻名的代王刘恒是一个合适人选,于是就将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刘恒,刘恒得知这样的好消息,自然有些不敢相信,想当初自己和母亲为了活命,可是没有少操心,这么多年过来了,不会是吕氏又想对刘恒进行什么摧残吧?

单纯只是在封地思考这些问题,是毫无用处的,只有亲自去看一看才是最佳办法,当然刘恒不能自己去,还需要找一个可靠之人去看情况方可,这个人选就是自己的亲舅舅薄昭,薄昭前往都城一探究竟,周勃与之秉烛夜谈,告诉薄昭现在天下一切太平,就等刘恒出来当皇帝主持天下大局了。

薄昭喜出望外,迅速回家告诉刘恒一切都是真的,迅速动身前往登基吧,刘恒此时终于愿意相信这是现实,从而动身去到都城担任皇帝,等到事情正常之后,才派人将自己的母亲薄姬接到皇宫中,同时封自己舅舅薄昭为轵侯,一时间薄昭一飞冲天,权势在大汉朝逐渐发展起来。

收受贿赂,救了周勃一命

随着薄昭的权势不断增加,在朝廷之中地位可见一斑,基本上没有人敢得罪薄昭,薄昭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逐渐有些迷失自我,毕竟权力这种东西,从古至今,根本就没有人经得起考验的,薄昭自然也不例外。

拥护汉文帝登基的周勃,一直以来不善言辞,结果就被人诬陷入狱,在狱中周勃想要辩解说明自己是无罪的,奈何自己口才不行,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怎么辩解方可,因此无法拯救自己,眼看自己即将一命呜呼,周勃终于想起了薄昭。

周勃安排家眷去贿赂薄昭,这下薄昭才出面为周勃辩解并且求情,经过一番折腾运作之后,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得知此事,找到汉文帝就是一顿大骂,意思就是汉文帝不懂得报恩还要冤枉周勃,汉文帝听完母亲的话,自觉惭愧,很快就把周勃无罪释放了。

目无王法,自作自受

到拯救周勃的时候,可以说薄昭已经在朝廷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了,也正是得力于薄昭的蒙阴,他的一些远亲都开始狐假虎威,为非作歹,当时正遇上汉文帝推行新政,便派遣钟毓到太原去推广新政。

太原乃是薄昭的封地,这里很多人都是薄昭的亲戚,因此有一些人仗着薄昭的权力为非作歹,比如薄昭的一个侄儿子薄贵就仗着薄昭的势力在太原做了很多恶事,弄得太原人民对其十分不满,钟毓在太原明显感觉到事情严重性。

为了尽快推行新政,钟毓就在太原把薄贵先斩后奏了,等到钟毓回家的时候,薄昭设宴款待钟毓,其间聊到钟毓在太原的事情,薄昭得知钟毓已经把自己侄儿子杀掉之后,十分生气,直接拿出皇帝御赐的宝刀,威胁钟毓必须为自己侄子守孝,可是钟毓坚决不答应,因此被薄昭用宝刀杀掉。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汉文帝耳朵里,汉文帝十分纠结,不知道眼下的事情该怎么处理,一开始他借鉴了之前吕氏外戚干政的教训,打算对自己舅舅严惩不贷,可是朝中一部分大臣以及自己的母亲坚决不同意汉文帝这样干,觉得汉文帝那样太不近人情。

可是既然舅舅犯了错,就必须处理,汉文帝没有办法,只能找到舅舅,提出希望舅舅自我了解的想法,薄昭此时已经被权力冲昏头脑,坚决抵制汉文帝的想法,就差直接与汉文帝兵刃相见了。

汉文帝派人没收了薄昭的宝刀,随后设立一个灵堂,让文武百官皆披麻戴孝,这个灵堂就是为薄昭设计的,薄昭看到灵堂之后,明白自己此次是在劫难逃了,终于自行了断,让汉文帝不再为难。

结语

原本薄昭确实是薄姬唯一的弟弟,也是汉文帝刘恒的舅舅,可是所谓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尤其是薄昭的那些亲戚们倚仗薄昭的权势为非作歹,要是汉文帝不加以惩治,恐怕很快就会有薄昭这个外戚的专权乱政了,毫无疑问,汉文帝最后的处理方式是十分高明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HAJ

HAJ


谢邀。说起薄昭,可能是我国历史薄姓人士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人。薄昭作为汉文帝的舅舅,对于汉文帝刘桓登基当皇帝还是有功劳的。周勃等人拥立当年还是代王的刘桓当皇帝,刘桓当心有炸,在封地犹豫不决不敢前往长安。是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去长安看了情况,刘桓这才敢去。

因此,薄昭也算是有拥立之功。文帝即位之初,对于薄昭可是相当的恩宠,薄昭也没有大错,君臣因此相安无事。后来文帝推行新政,触犯以薄昭为代表的贵族利益,百般阻挠。同时,太原还发生了叛乱,文帝派人平叛,没想到薄昭竟然把平叛归来的人私自抓去严刑拷打,因为太原是薄昭的封地。

这下可算捅着马蜂窝了,文帝大怒,把薄昭抓去,定了死罪,多位大臣求情无效,薄昭于是自杀了。

作为一代雄主,文帝自然是有过人之处,薄昭阻挠文帝实施新政,触怒了汉文帝,正好是撞到了枪口上。

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

当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开始了外戚专权,大开封王之门。吕后一死,周勃和陈平就平定了诸吕,尽灭诸吕满门。这个时候的周勃和陈平等人考虑到刘恒没有什么势力,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就决定了让他当皇帝,而刘恒也不傻自己远在代国,如果随便进京那就有可能就是一死。

于是刘恒就派自己娘舅薄昭去看看京城什么情况。而薄昭他到了京城,周勃和他说了吕后专权的事情,所以想要立刘恒为皇帝。于是薄昭就和刘恒说没问题,就让刘恒到了京城当皇帝。刘恒当了皇帝之后就封薄昭为轵侯,这完全就是靠着裙带关系上去的。

之后有人告发周勃想要造反,廷尉就将周勃抓进了牢狱之中。身在牢狱之中的周勃饱受狱卒虐待,但是周勃并没有说表现出“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反而让家里大肆的贿赂狱卒。狱卒也不傻,知道拿钱办事。于是狱卒就指点他请公主作证,后来的周勃用重金贿赂薄昭,有经过太后和公主的努力,才被无罪释放。

西汉初年经济条件还是特别的差,所以刘恒开始推行新政,但是与此同时的薄昭却将钟毓杀了。钟毓本来是去太原平叛的,就是因为钟毓斩了薄昭的侄子所以被薄昭杀死在府中。之后引来了一连串的反应,先是钟毓的母亲写下遗书,抛弃钟毓的儿子自尽,此时的文帝为了维护新政就下令斩首薄昭,但是受到朝中老臣的劝阻,于是就命张苍带着御酒请薄昭自裁,但是薄昭却没有自裁。

此时的薄昭的姐姐,文帝的母后怒斥自尽儿子无情无义杀自己的亲舅舅。当母亲正争执不下的时候,一方面皇亲国戚联名保奏赦免薄昭,另一方面张苍披麻戴孝怀抱婴儿上堂伸冤,老将周兴手托冠带上殿辞官。这个时候就是外戚和朝臣之间的对决,而此时的文帝不好做裁决,于是就请薄昭进宫面圣。

本来薄昭以为没什么事了,所以就奉旨进宫。然而一进宫中就发现,文帝衣着缟素在灵位前献祭。而那高大的排位上也不是别人,就是他薄昭的灵位。一国之君大祭活人,此时不用说薄昭也知道该怎么做,于是薄昭就自尽而死。看似是因为薄昭杀了朝中大臣,本质上来说是文帝想要遏制外戚势力。

文帝上台前爆发了诸吕之乱,吕后的外戚势力差点就把刘氏江山变成了吕氏江山,睿智的汉文帝定然不会放任外戚势力做大,皇亲国戚们的联名保奏更是让文帝下定了决心,于是文帝就杀了薄昭,和外戚集团划分了界线。其实看似是薄昭冒犯了王法,最本质的就是文帝想要打击外戚势力,不管他做什么,文帝最终还是要遏制外戚势力的,杀钟毓也只是个导火索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gbs008

gbs008

汉文帝在大家的印象中应当说是一个仁善之君,很少会听说他有什么诛杀大臣的事。但他却逼死了自己的亲舅舅薄昭。

但首先要说,薄昭在汉文帝初期是很受器重的。当初周勃陈平等人拥立刘恒为帝,刘恒拿不定主意,就派薄昭去京城去周勃等人洽谈,薄昭带回了周勃等人的诚意,刘恒这才放心。

在京城没有势力的汉文帝登基后更是十分倚重自己的亲舅舅,封为轵侯。后来周勃入狱,还是派人贿赂薄昭才得救,薄昭之器重可见一斑。但从此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薄昭的弱点,他贪污乱法。

汉文帝十年,大臣钟毓在平叛时杀了薄昭的侄儿薄贵。薄昭大怒,竟然擅自杀了钟毓。

文帝闻讯欲将薄昭斩首。后来在大臣们的规劝下命张苍与周兴去劝薄昭自杀,但被薄昭拒绝。这时候朝廷展开了一场大争论,薄太后力保自己的弟弟,皇亲国戚们也联名保奏。同时,丞相张苍披麻戴孝,怀抱钟毓幼子上殿申冤,老将周兴也以辞官抗争,终于交定了汉文帝杀薄昭的信念。薄昭奉旨进宫,见汉文帝为他设了灵位正在祭拜,薄昭无奈自杀。

对于汉文帝杀薄昭这件事,史书记载不详,后世也多有非议。魏文帝曹丕就认为汉文帝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倚重外戚,以致埋下隐患,酿成杀舅这种人伦惨剧。此外,还有很多人认为汉文帝就是故意想杀薄昭,因为西汉并没有严格的违法必诛。比如霍去病杀李敢,就什么事也没有。而薄昭这件事上,有薄太后和各路皇亲国戚的保驾,汉文帝完全可以保住他。

关于这两种看法,我逐一反驳。

关于汉文帝不应该重用薄昭论,他们忽视了汉文帝刚开始的艰难,他乍入京城,毫无根基。功臣派位高权重,新喋血京城,就连皇帝也是说废就废说杀就杀(惠帝之子少帝及其兄弟皆被功臣派所杀)。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汉文帝不得不倚重他的旧部。

关于汉文帝可以不杀薄昭论,我想说,大家往往只记住了汉文帝是一个仁善之君,而忘记了他还是个法治之君。汉文帝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法制观念可以说超越时代,在位期间先后废除连坐、诽谤、肉刑。如此一个法治之君,是断断不会容忍自己的治下发生这种擅杀大臣而逃脱法网的事情出现的。汉文帝让薄昭自尽,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小莓莓

小莓莓

薄昭是汉文帝刘恒唯一的舅舅,也是刘恒当皇帝之前的探路先锋,有从龙之功。薄家势力微薄,亦不会有外戚之祸,薄昭究竟犯什么错,以致汉文帝不顾母亲哀求也要杀死他呢?

我是晴空莽莽,我来回答。

薄昭:我有功劳也有苦劳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后,吕雉命薄姬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居住(在今山西太原),薄姬的弟弟薄昭随同鞍前马后效力。15年后吕后身故,开国功臣陈平、周勃等人联合刘姓宗室发动“诛吕之役”,天上掉下来的皇位砸在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身上。

刘恒能够登基为帝其实沾过母族的光,《史记》载:“代王母家薄氏,君之长者”,究其原因薄氏一族仁善温顺,人丁单薄,不至于有吕氏之患。加之刘恒常年远离权力中枢不争不抢,让人误以为遗传母家温顺,较容易掌控。

在我读过的西汉朝廷大洗牌中有详细记载陈平等人议定储君之位后,遣使山西迎接代王入京继位,刘恒没有被馅饼砸晕,反而忧心忡忡害怕有诈,甚至动用占卜之术得出有皇帝气运,方才下定决心。

与众文武商议成行,仍旧为了以防万一小心翼翼,先行派遣亲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探听虚实。车架启程到长安城外50里处,刘恒再次派人试探,这一番作为足见其胸有城府,危机意识很强,绝非简单容易控制之辈。

薄昭的从龙之功在于局势未明时,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京面见周勃打探,将可能存在的危险试探清楚,免除刘恒的后顾之忧。因此功劳在汉文帝登基后被册封为“轵侯”,尽享荣华富贵。

周勃被诬告谋反下了大狱,送大量财物给薄昭求庇护,《史记》载:“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薄昭从姐姐薄太后那里进言,加之儿媳妇是公主的缘故,周勃得以无罪开释。

从这点可以看出薄昭成为皇亲国戚后,权势声望达到了新高度,少不了他人的阿谀奉承和礼物贿赂,若只是这样,还不至于遭来杀身之祸。

汉文帝无情纵容,薄昭说:我杀了不该杀的人

这里我为什么说“无情”二字,薄昭在代国15年性格如何,汉文帝应该是很清楚的。如若游手好闲、不长进、不值得信赖,也不会委以先入长安试探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重任,显而易见薄昭在汉文帝登基以前是备受重用的,更何况登基后作为有功之臣呢!

人站得太高,就容易迷失自己,薄昭也不例外,沉迷于奢侈享乐,变得骄纵跋扈,没少干那些不法之事。汉文帝明知舅舅薄昭为非作歹,却丝毫不加劝阻引导,仍然给予极大的权力,看似体谅照顾有功之臣,照顾薄太后的脸面,实则是无情“捧杀”,最终跌落尘埃。

这件事发生在汉文帝十年,或许是为了顾及脸面名誉,汉文帝使了些方法逼薄昭自杀。

资治通鉴》这样记载:“将军薄昭杀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大意是因为薄昭不知什么缘故杀害朝廷使者,汉文帝不忍心公开治罪,于是派大臣送去毒酒劝他自己喝了,薄昭不肯自杀;汉文帝再次派群臣披麻戴孝到其府内哭丧,薄昭恼怒自刎而死。

那么到底薄昭是为什么杀了汉文帝使者?史书未曾记载,留待后人猜想。

延伸:豫剧文帝杀舅虚构的汉文帝与薄昭的故事:

说汉文帝推行新政,与民休养生息,取消苛捐杂税,为了监督地方派遣刚正不阿的使者到全国各地巡查。

大臣钟毓嫉恶如仇,巡视太原时发现薄昭之侄薄贵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搞得民怨沸腾,一怒之下斩杀薄贵以平民愤。薄昭听闻怒发冲冠,直接率兵将返回京城的钟毓捉拿入府,要求他道歉并且为自己的侄子披麻戴孝。

很有气节的钟毓自然不肯,还顺带羞辱了薄昭一番,直接被怒火冲天的薄昭砍杀。朝野震怒要求汉文帝严惩凶手,丞相张苍更是怀抱钟毓幼子上朝伸冤,汉文帝终究拗不过,违背薄太后的意愿处死薄昭。

看有大臣带毒酒上门来传达汉文帝旨意,薄昭肆无忌惮惯了,岂肯引咎自戮?汉文帝于是宣薄昭入宫,并设下他的灵堂,看到此情此景薄昭也绝望了,只得自己抹了脖子。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明面上是薄昭杀了人,实际或许就是外戚过度干政招来的杀身之祸,毕竟有吕氏的前车之鉴。

你觉得呢?@晴空莽莽,欢迎点赞、发表不同见解。

爱逃避的TAMAKO

爱逃避的TAMAKO

薄昭会死,是刘恒纵容的结果,也是自己作死的结果。

薄昭,文帝之母薄姬唯一的弟弟。前196年,刘恒前往代地就国时,薄昭随其入代地。

对于文帝而言,薄昭最大的功绩,无疑就是从龙之功。

前180年,诸吕之乱爆发,由吕雉扶持上位的汉少帝刘弘被忠于汉室的大臣所废,周勃、陈平等人欲立远在代地,素有贤名的刘恒为帝。而被推举为皇帝,对于刘恒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此时京师局势尚不明朗,周勃、陈平等人是否真的忠于汉室,刘恒并不肯定。

所以,此时的刘恒虽觊觎皇位,但却并不敢冒然的前往京师登基为帝,是惧怕自己这时前往京城登基,会沦落为傀儡,甚至是枉送性命。



虽说,刘恒现在并不敢直接前往京师登基,但对于皇位,刘恒还是很觊觎的,所以他并不想就这么直接放弃。于是乎,他就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师探明情况,如若周勃、陈平等人真的是真心拥戴,他就启程进京,反之若他们有一丝的迟疑,就断然不入京城。

就这样,身背重任的薄昭就冒着生命威胁前往京城,替刘恒探明情况。薄昭进京后,他就迅速前往周勃府邸,向周勃问清事情的缘由经过,探明他真实意图。之后,通过交流,薄昭得知周勃、陈平等人确是真心拥戴刘恒为帝的,于是薄昭就回到代地,向刘恒说道:“没问题,别怀疑了”,这时,刘恒才放心去了长安当皇帝。

刘恒即位后,薄昭因有从龙之功,被册封为“轵侯”。

一跃间,薄昭成为了天下最为显赫的皇亲国戚,外甥是当今圣上,姐姐是当今太后,这天下恐怕就没有比他更为尊贵的外戚了!

在如此显赫的身份下,薄昭开始逐渐迷失了自己。

薄昭自身把控能力本就弱,这点与他相伴数十年的刘恒应该知晓。此时,对于薄昭而言,为避免其被权力迷了双眼,文帝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用恩泽赡养而不应当把权力交付给他,然后派贤良在旁辅佐于他”,但是文帝却并没有这么做,他不但不对薄昭加以限制,反而是赋予他重权,且对于他的胡作非为也是一概无视。



最终,正是文帝的纵容,薄昭开始变得越发的骄横跋扈,胡作非为,而后更是枉送了性命。

前170年,为强大西汉,汉文帝开始推行新政,如禁止列侯擅自征收捐税,苛刻百姓,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而为了让新政能够顺利实施,就派遣监察官员前往各地巡察,此时监察官员钟毓就被派往太原。太原是薄昭的封地,此时薄昭虽未在太原(在京师担任车骑将军),但他的侄子薄贵却在太原。薄贵这人,仗着薄昭与薄姬的权势,在太原是为非作歹,做了很多坏事,弄得是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而大臣钟毓本就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直臣,他眼见太原百姓被薄贵弄得是如此悲惨,自然是恼怒不已。震怒下,就以薄贵鱼肉百姓,贪赃枉法为由,下令将他处死。

试想,薄家的血脉本就稀薄,此时自己的侄子又被杀,薄昭岂能放过钟毓?于是,为了报复,薄昭就率兵将回京的钟毓给私自捉拿到自己的府中。

最初,薄昭并不想杀钟毓,只是逼迫钟毓向皇帝认罪,然后为薄贵披麻戴孝!可是披麻戴孝乃是儿子给老子做的事情,钟毓岂能答应这样屈辱的条件呢?再者,在钟毓看来,薄贵本来就该死,要为这么一个该死的人披麻戴孝,对于他来说就更是不可能。所以,对于薄昭的要求,钟毓是断然拒绝,且在拒绝之时,还羞辱了薄昭一番。试想,薄昭本来就因薄贵的死,对钟毓是恼怒不已,这时钟毓还如此无视于他,这岂能忍?



于是乎,薄昭恼羞成怒下,拿起到就砍了钟毓。这下可好,薄昭算是捅了一个大马蜂窝了!钟毓在朝中素有清名,群臣都敬佩他的刚正不阿,因此群臣闻讯,自然是震怒,为此是纷纷向文帝请奏,要求将薄昭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但是,薄昭毕竟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也是文帝唯一的舅舅,在薄太后的力保下,文帝最初并不想杀他,想着能保住他的性命。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却突然又传来钟毓妻子自杀的消息,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来,群臣算是彻底炸了窝,他们纷纷强烈要求文帝必须处死薄昭,否则天理难容。而此时,丞相张苍更是披麻戴孝,怀抱着钟毓幼子上殿申冤,老将周兴也以辞官抗争,最终文帝终于下定决心处死薄昭。

之后,薄昭奉旨进宫,见汉文帝为他设了灵位,且正在祭拜,薄昭自知已无活命的可能,无奈引咎自杀。

只能说,薄昭的死是咎由自取,也是文帝此前的刻意纵容。若不是文帝在此前的纵容,薄昭断然不会有后来的肆无忌惮。而若不是薄昭的肆无忌惮,他断然不会越过朝廷,直接砍死朝廷命官。而若不是钟毓的死,即使薄昭有千般错,他也断然不会死。只得说这一切都是命。

QT.chan

QT.chan

这其实又是一个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故事,薄昭是汉文帝唯一的亲舅舅。当年薄太后带着刘恒到封地代国,薄昭是跟着去帮忙的。汉文帝能够回到长安继承汉朝的衣钵,舅舅薄昭也是立了很大的功劳。刘恒继承皇位后,薄太后成为一言九鼎的太后,舅舅也是鸡犬升天,位高权重。人一旦得了权势,能够清醒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乐得分不清东南西北,薄昭也是如此,他和宗族里的薄姓人士们因为发达了所以头脑就发热了,仗着汉文帝和薄太后的权力,做了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


汉文帝时代的汉朝其实立国不久,国家实力还不是很强大,老百姓生活比较贫苦,汉文帝就推行了新政,要减少老百姓的赋税,还开放了属于国家的山林矿产,允许个人使用和开采。



这个新政的执行,汉文帝交给了一个能干的大臣叫做钟毓。但是新政受阻,最大的干扰者就是薄昭的侄子薄贵,因为新政损害了权贵的利益,当时的汉朝刘姓宗族大部分已经被吕后灭杀,小部分也是战战兢兢过日子,而吕后家族是被彻底灭族的,所以新来的权贵就是薄氏一族。钟毓为了推行新政斩了这个恃宠而骄的纨绔子弟。但是这个薄昭为了家族的利益简直就是不讲道理,失去了侄子的他一心要报仇,居然挥刀斩了钟毓。


此时的汉文帝为了国家的利益,面对自杀的钟毓妻子和失去双亲的孤儿,下定决心要处置舅舅薄昭,但是薄昭毕竟有很强大的靠山,那就是姐姐薄太后,她过来竭力为自己家族和弟弟求情。但是汉文帝还是一代明君,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而是用了一出活出丧的办法逼着自己的亲舅舅自杀,为新政的推行扫清了障碍,也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fifihon

fifiho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