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无效登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
李煜在文艺上才华横溢,他的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被称作千古词帝。
这首词是他被囚于汴京时所作。春花秋月指的是良辰美景,过去的美好时光。首句是诗人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以过往的春花、秋月,拉开了时间、空间的距离,与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的落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词首句以问答起,末句以问答结,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这首词情感内涵复杂,词人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情感落差极大,发而为词。
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秘密花园
对于“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我想还是先看一看作者的创作背景。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
从南唐小君王到北宋的阶下囚,巨大的落差使得李煜写下了不少千古流传的精美词章。这首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抒发了他的离愁别绪,哀痛感慨之情。
作品的原文如下: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首词里“春花秋月”泛指了美好的事物,如同后面的“雕栏玉砌”,泛指了华丽的宫殿,是一些物象。
睹物思人,触景伤情,面对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就想起了在雕栏玉砌的环境下,所赏到的花,赏到的月,不免神伤追思,不免悔恨伤心,处在这样的心境下,备受煎熬,时间长了不免有“何时了”的感叹,也在所难免。
zhizhimiao
“春花秋月”既象征着短暂美好的自然、人事,又象征着因轮替循环而永恒的自然,春花萌发、秋月皎洁,毕竟花有盛开凋谢、月有阴晴圆缺,自然景物善变易逝,诗人感受到自然对他的疏离,自然是如此美好,却又如此无情;而且人生的美好恰恰有似于这短暂、易逝的自然。
原词欣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虞美人》,本为唐教坊曲,最初得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一说得名于虞美人草,后衍化为词牌。同时因李煜填写这首词中的名句,又常称“一江春水”。此外,还有称“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的。
李煜(公元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他是南唐最末一代国君,世称南唐后主。25岁继位时,赵宋已取代北周建国,对南唐威胁更大。他在位14年中,不过勉强支撑着国运日蹙的危局,仅只忍辱免亡而已。40岁(976)时,宋兵攻入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南唐国都),由是不得不肉袒出降,被押解到赵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待罪。宋太祖赵匡胤因他曾守城拒降,便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虽名曰封侯,实则却从此过起高级囚徒的生活。两年后,在他42岁生日时,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毒死。
据考证,这首词当作于李煜被俘入宋后的第二年(977)正月。而据有关史料记载,李煜是在此前一年(976)正月被押赴汴京受降待罪的,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刚好整整一年。因此,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推断: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为纪念他的故国——南唐亡国周年而作。
随着南唐的覆亡,李煜陡然间由南唐的国君一变而为宋朝的囚犯,不但失去了皇帝的宝座,而且失去了豪华奢靡的生活,更失去了人身的自由。这一严酷的现实,使他沉浸于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深哀巨痛之中,产生了他特有的悲和愁。这首《虞美人》,就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了他这种特定的悲和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一开头,就是一个沉重的自问句,“春花秋月”,是以表时令的景物指代岁月的更替。春花艳艳,秋月朗朗,本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在做了亡国之囚的词人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烦厌,因而有“何时了”的发问。
词人只身独处,心中的愁绪无法向别人倾诉,所以只好自问自答,自我排遣了。“春花秋月”,在诗人词客的笔下本是极为美好的景物,且多为爱情的象征;可是,词人在这里却说“春花秋月何时了”,“了”是了结、了却的意思。“何时了”,是说到底什么时候有个完结啊!词人对“春花秋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全句是说:春暖花开,仲秋月圆,岁月就这样无休止地循环往复,我这囚徒的生活,到哪一天才是尽头?犹如《红楼梦》第一回所说:“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这里所抒发的,正是极端厌世、痛不欲生的感念,大有古语所说“是日曷丧?吾与汝偕亡”(尚书·汤誓)之慨。
他对自己眼下亡国之囚的处境再也不愿忍受下去了。“往事”句是对往昔生活的怀想。“往事”,是指他当国君时所有值得追忆的事。而“知多少”语意双关,既含有对当初豪奢的帝王生活的留恋之情,也含有对过去治国得失的历史教训的反省之意。从表达留恋之情看,“知多少”实是一声缠绵的叹惋,是说值得留恋的往事实在太多的意思。据历史记载,往昔他当国君时,终日纵情声色,与大、小周后欢歌宴舞,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
“春花”和“秋月”探析“春花秋月”,有的本子作“春花秋叶”。这是用春天的花和秋天的叶这种自然界时序变换中带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指代一年的时光,因为古人往往用“春秋”来代表一年,而这首词大约作于词人被俘之后的第二年春天,正好是一年的时间。这是说,词人觉得这种囚徒生活十分难熬,不知什么时候有个尽头。这样当然也是可以解得通的。
当然,“春花秋月”也同样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但是,联系下一句“往事知多少”,似乎还是用“花前月下”那样的意思去解说更好一些。所谓“往事”,当然可以包括词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种种国仇家恨;所以也许还是承前句而来,词人因眼前景物触发,很自然地想起昔日与大、小周后花前月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光景,和值得回忆的旧事。“知多少”,是说那些“往事”不知道有多少,即记得很多很多的意思。
然而,自然又永恒!春花虽然易谢,但春花之后还有夏水;秋月易逝,但秋月之后还有冬雪。四季景物交接,在一个美好逝去后马上有另一个来“接班”,四季轮替,逝去的美好也必然会在一定时间内重现。与这种因循环而无限的自然物侯和自然时间相比,人类唯一一次的生命是何其脆弱、渺小和短暂!与这种交接循环的自然美好相比,人生的美好何其单薄脆弱和飘渺易逝!生命与人事如此美好,却又如此脆弱,这又让诗人情何以堪?
概言之,“春花秋月”既象征着短暂而永恒的自然,又象征着短暂的人事,“往事”则象征着包括诗人特殊人生经历在内的人事的一切易逝的美好。自然美好,令人亲近亲和,体味美好,感叹造物;自然短暂、自然凋零,使人怜惜哀婉,慨叹生命易逝;自然永恒,让人感知生命有限,人生苦短。
水母
我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本人有20年格律诗歌写作经验,目前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我从“句子出处、诗词意象、作者与写作背景”这三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做答。
一、春花秋月何时了,出自何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词出自李煜的《虞美人》,其中《虞美人》是词牌名,这一词牌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这首作品的完整内容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春花、秋月,借指什么
1.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在诗词中,诗歌要表达作者情感,寄托情怀,即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这种情怀,作者借助于文字底下的一些事物传达,比如月亮,大雁等,经过一定的文化发展,这些事物就形成了诗歌中的特有的“意象”,在表达情感时,不是直喊“我想你呀,我想家呀”,而是通过意象传达,即诗词理论上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意象,又形成自己独特的意思,例如,月亮表示乡愁、相思的多,诗句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折柳,则表示送别的意思多,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意象与情感的统一化。诗词中,通过意象传达情感,有喜景写喜悦,以哀景写哀情,也有以喜景反衬哀情的。在《虞美人》这首词中,春花,秋月,就是作者笔下的意象,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借代春、秋季节,或者是这两大季节在时间上的更替。这首作品中的心情,就是通过(春花、秋月)这两个意象,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自己是一个阶下囚,这些事物给他更大的敏感,让他过往的繁耀与今日的身份、处境进行了比较,愈发突出了现在的哀伤,故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自问。
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李煜本人。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961年李煜继位,十年后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被俘后封违命侯,过着屈辱的生活,于978年七月七日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是位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的艺术天才,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
2.写作背景。《虞美人》,写于李煜被俘之后,他的身份已经从一位帝王,变成了阶下囚。面对如此变故,便发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感叹,当凉风吹来,心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亦成必然。国恨哀愁涌上心头,愁有多少人?如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对眼前景的自问,我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和担忧。
总结:
李煜,是位不合格的皇帝,但绝对是位成功的词人,余怀曾评论“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这真是李煜个人不幸,而读者幸。“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对“春花秋月”发问,实则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和担忧。
春花秋月依旧,李煜却以阶下囚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惋惜。
阿碎碎
谢邀。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因为这是固定词汇,甚至我们可以称之为成语。
“春花秋月”一词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个回答,如果来赏析李煜的这首词,那肯定是跑题了。
题主问的是“春花和秋月”有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虽然词从这首《虞美人》中来,不可避免地会谈到李后主词作的意义,但并不是问题的重点。
春花、秋月分别是一年当中最有特色两个季节的最有代表性景色。春天百花盛开,晚秋月白凄美,这其中有没有关系呢?
从客观世界来说,这二者全无关系。时间变化之下,自然产生的植物现象和天文现象会有什么关系?并没有。
但是从主观世界来说,就有关系。因为它们都为诗人和读诗词的人带来情感上的触动。我们看到春花灿烂繁华,自然心情愉悦,如观盛世;看到秋月清朗疏阔,自然心中清明,暗合悲伤气氛。
景色虽然不同,但是带来的情感是共通的。
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的心理感受。
春花和秋月之间有的就是这种关系。而“春秋”在古代用来指代整一年的变化,“春花秋月”用了这一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景色、最有共通性的情感作为排列,来泛指整个人类心理感受。从而反过来指代任何能够引起人类心理共鸣的景色、事物、经历。
作为一个农业古国,春种秋收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生活次序,也是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本。
“春秋”包含“春”“秋”两种概念,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礼仪,尤其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的时间就选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种”和秋季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时候。
与此同时,周朝有严格关于分封制的要求规定:各路诸侯定时朝觐周天子,这个时间就定于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么为什么要选在春季和秋季朝觐呢?
春季是一年之始,各路诸侯向周天子汇报去年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诸侯朝觐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贡。
最关键的一点是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在防寒防暑条件非常差的古代,出门、战争都是选季节的,也因此产生了以“春秋”纪年的习惯。
古人史书也是以“春秋”命名,如今甚至将战国之前的年代命名为“春秋时期”,可见“春秋”二字在古代、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位置。
“春花秋月”的词语结构是并列结构,这种结构的词语非常多。如“月白风清”,“天长地久”,“裂土封侯”,都是通过并列两个相同性质的词语来概括,来加强两种事情的统一共性。
从语音上来说,都是有平仄变化却又是双音节,既有变化,又四平八稳,成为成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春花秋月”可以指代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色,也可以反映出李煜对被囚禁的慨叹,陷入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美好岁月什么时候结束了呢?这就不仅仅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这些实景,而是所有过往生活为他带来的往事如梦的美好感觉。
但是这个词语脱离这个语境后,好像使用得并不算多。
因为太典型了,反而大家用得少了。只要使用这个词语,基本上都会想起李后主的《虞美人》,自然就附着了一份悲伤情绪在上面。
Emily819
谢邀。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李煜的一首绝命词。要理解题主之问,要结合整词来理解。原词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天百花开放,争奇斗艳,万物复苏,春和景明,花好月圆的景象。秋天,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月挂中天,楼台歌舞,赏月吟诗。李煜借春秋之美景来抒发对往日帝王生活的美好之感情。也象征了往日的美好帝王生活。
春天百花盛开,与后宫佳丽游园赏景,秋天,圆月中天,楼台歌舞,赏月吟词。春花秋月,四季美景无尽时,而李煜思念故国豪华美好的帝王生活也了无尽时。所以后句写了往事知多少,启示下文。
又是一年圆月夜,故国的豪华宫殿楼阁雕阑玉砌依旧,但它的朱颜已改变。表面是说雕阑玉砌改变了颜色,实指他原先居住的宫殿楼阁已属他人,自已往昔的帝王生活不再,所以用了不堪回首一词。
回忆了往日的美好帝王生活,再想到国破,山河已属他人,自已沦为阶下囚,忧愁袭上心头。这忧愁恰似春江水一样向东流,了无尽时。
作者借自然美景来象征他帝王的美好生活,以故国的宫殿楼阁的描写,点明了往日的帝王生活的夜夜笙歌和奢侈。然后笔锋一转,国破这一切已属他人,帝王生活不再。忧愁作结,水到渠成。作者以春花秋月的美景和故国的雕阑玉砌的宫殿的描写,以美景写哀愁,使忧愁更甚。以春江水,流无尽时之形象写忧愁之有形。可见作者写词艺术之高超。
浅见理解,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anitamcc
天地玄黄,辰宿列张。
春花与秋月,代表岁不我与,时变境迁。
感叹万物情深,人身不古!
深蓝绿光
“春花秋月何时了”,出自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是他在被毒死前所作,堪称绝命词,难免带有亡国后的凄凉与悲哀,尤其一开头这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更是忧伤之至,充满了厌世的情绪。
春华秋月何时了春华,指的是春天的花朵;秋月,指的是秋天的月亮。这两者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景色,多少人向往在春天里踏青赏花,在姹紫嫣红的世界里放飞心情,置身在宜人的景色中,享受大好的春光;又有多少人向往在秋天的月夜里,对着浩瀚的天空,对酒吟诗,一边赏月,一边畅谈,亲友团聚,共享人间花好月圆的美景,可惜,这些美好的景色在李煜的眼里都是过眼烟云,只希望早早完结,其悲观的情绪已近绝望。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厌烦”心理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体现,他已不留恋什么人间美好,这些对他来说已经素然无味,他的心里只有忧愁和悲伤。
往事知多少要理解李煜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得不联系到他下一句的“往事知多少”。追溯南唐亡国的历史,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从此灭亡。李煜被俘到汴京(今河南开封),虽授予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写词抒怀,抚慰亡国之痛,其词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尤以最后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传百世。
了解了李煜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我们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那么厌世和悲戚,为什么会觉得“春花秋月”在他眼里那么不愿意看到,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几乎濒于死亡。
春华和秋月的关系春华和秋月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是两个不同季节的美景,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春秋也可以指一个时代,也就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作者心里已经结束了,他不再留恋,只有忧伤和亡国之痛。
李煜的亡国之痛不值得我们同情,帝王生活都是极尽奢淫,我们只能从他词作的艺术造诣上探究,这首词确实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不得不佩服他的艺术才华卓绝非凡,不愧是“千古词帝”。
小楫夜泊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是两者都不长久。春花,开了便谢,只红一季。秋月,明镜高悬,天涯海角共婵娟。但是秋天过了便是冬天寒冷代替温暖。月光柔情不在。
把这两样令人爱恋不舍的美好事物放到一起,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美好短暂的遗憾,也更加深了人间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喜爱,从而暗示人们应该珍惜美好的事物光阴,不要辜负了韶华。
何时了,直接表述人们对美好短暂,逝去不再的怅恨。升华,拓展了春花秋月的意境,引人遐思,蕴藉丰厚。故而“春花秋月何时了”成为人们回忆青春过往,追寻美好未来的带有悲情色彩的座右铭。常用常新,经典不老。
这句话出自后唐君主李煜词《虞美人》中开篇一句。作为一代亡国之主,身被囹圄,这句发自内心的感慨,一语惊人。但是放到国亡人囚的背景下,不免有些颓废伤感,怅恨无奈。但是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换个时间环境,又会有另番含意,令人把玩品味不尽。
PrinceJim
对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句诗,你可能并不陌生。但是未必知道才女鱼玄机的“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霄是散仙”。
两处的“春花秋月”,其意思有所不同。鱼诗是单纯的表面意思,字义是指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
而李煜的诗,赋予了“春花秋月”另外高度的境界。将“春花”和“秋月”紧密连系在一起,指代一年光景。
单句互文首先试着从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来分析“春花秋月”。
解释是:『同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各自交代,但是在意义上相互交错,彼此补充』。
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要将“春花秋月”割裂成独立的词。“春”、“花”、“秋”、“月”四字其实是交错使用的。
在解释的时候将它们拼合起来,便是,春秋之花,春秋之月。古代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之数,四时迭代。即这一年的时光。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与紧接其后的“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呼应,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
“花”、“月”意象的共通性“花”和“月”都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古人特别喜欢把“花”和春季,“月”和秋季联系在一起。
“花”和“月”两者,不单单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更有着世间美好情感的寄愿,是心灵的符号。
“春花秋月”在这首诗中和结合,也泛指美好的时光,暗含着南唐后主李煜对于昔日种种的怀念,往事历历在目。
然而,“花”和“月”的另一媒介属性,同时契合这首诗的悲愁意境。“花”易谢,“月”易残,时光流逝,美景成空,不堪回首。
再加上伤“春”和悲“秋”的环境特质,暗藏着凄清孤苦的气氛,作为阶下囚的李煜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
所以,无论是在情感还是意蕴方面,“花”和“月”的美学意义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春花”和“秋月”本来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通过诗词的“有我之境”产生了关系,从而完成了整体意境的提升。
这一创造性的词,让我看到了亡国之君的文采风流。
—END—
我是西普,请大家多多关注
momo一杯无
李煜的《虞美人》,都说这是一曲亡国之音,词调哀婉悲凉,实际上这是一首有微言大义的词,王国维评李煜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从这首词中就可以读懂王国维为何如此评价。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是什么?春花年年开,秋月年年圆,宇宙是无穷的,所以春花秋月是循环的,永远不会停止的。“往事知多少”,说春花秋月虽然在宇宙中不断地循环往复,但我们的过往那些事,都已经消失了,你还能记得多少呢?你看,这两句虽然字数不同,也没有严整对仗,但其中所说的两件事,却是相对的,循环永恒,对消逝不返。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是什么?是春风。月明是什么?是秋月。东风和月明,又呼应了前两句的“春花秋月”。李后主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阶下囚、亡国奴,他是在永恒的春花秋月中,发出了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的人生无常、一去不返之叹。
“雕栏玉砌应犹在”,我曾经的宫殿,应该还在吧?一个“应”字,突出了李后主的想象,他在北宋皇宫中被囚禁,故国的雕栏玉砌只能存在于他的想象中,如果写成“雕栏玉砌依然在”就不对了,你看都看不到,怎么能说依然呢。
李煜曾经在南唐当国主,你看他早期那些词,“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那叫一个纵情享乐啊,如今呢,想象中那奢华宫殿中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可我已经成了阶下囚,可不“只是朱颜改”吗?
这两句同样也是相对应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是永恒的,只是朱颜改是无常的。想着这些,所以他问“能有几多愁”,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多的愁,春水是永恒的,不会停歇的,他的愁就像永恒的春水一样,也是不会停歇的。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有如此这般的愁,我们读者当不了皇帝,亡不了国,难道就体会不到李后主那样的愁了吗?
不是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人生无常的遗憾和悲哀,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类似的愁,工作不顺心了、失去挚爱了,甚至你玩游戏被对方逆风翻盘了,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所以我们说李后主这首《虞美人》是有微言大义的,他一个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中,表达出的却是全人类共通的悲哀情感,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在李后主之前的词,就是单纯的歌词,是士大夫写出来给歌女演唱的,就如李煜早期的词那样,纵情享乐就够了,但自从李后主亡国之后,他的词就不再是单纯写给歌女演唱的了,词也可以言志抒情了。所以我们说李后主是千古词帝,他的词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进步发展(或许是无意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词人所不能相比的。
iris_cream
谢谢邀请答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也是亡国之君李煜在被宋太宗所赐毒酒死之前夕所作的一首绝命词,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全文:“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正是通过描写这几问和景物的不堪回首,抒发了作者因成亡国之君后对生命落空的悲哀和无尽痛苦的感叹!
何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年中最好的景物,泛指一年的时节。何时了:何时完了。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何时才到尽头? 这句触景伤情,表面上指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哀叹亡国之痛何日了结。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忍受不了亡国与囚居的痛苦, 但愿早日结束生命的绝望心情。
李煜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千古词帝。他虽没有治国之才,却也是个一心向往诗词与自由而所处封建王朝中却难得一见的仁君。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读来实则令人震撼无比,悲由此起。
岁月经久不息在流逝,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凄美哀伤的诗词虽然定格在一干多年前的作者凄然离世的一天,但是诗词的回味却是无穷无尽,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远垂不朽者也。”
老猫头上的毛毛
古人词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全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春花,秋月均以代示时空(时间移动),例如:三月的春天里我等你,等到了秋天秋月升空。春风吹来百花开的季节,越过炎炎夏日,又看到了秋月。述说了词人此时的心情,对故国(乡)的深切思念。妙哉!以问答句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犹未尽,令人遐思无限!
学习古典诗词歌赋,对了解中国文化悠久历史,大有益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教!
姜沛缇要强大
这句话是南唐后主李煜留给我们的经典之作中的经典句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季节组会,是美好愉快与孤寂凄凉的组合,是流逝的过往与当今处境的组合,是对比互衬又突出现在的艺术魅力所在。这句词,能勾起起所有曾经历过美好生活而最终结局是凄凉衰败之人的情感共鸣,人生谁不想永远大富,永远如春花烂漫,充满希望的生活?哪个人愿意过孤独寂寞与凄凉的生活呢?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是面对如此的秋天,如此的月浩叹自己,想想啊,人家都是团圆之月,自己却是孤独凄惋之月,能不愁断肠?本来就寂寞,就孤独,还是被囚禁的阶下囚,没有人身自由,只有屈辱与无奈。过去是万紫千红的春花,人们欣赏我,观瞻着我的绚烂与奇妙,而今“有谁问讯”?一股悲凉的哀怨愁绪郁结心头,解也解不开,满脑、满心、满世界都被愁绪填满,且愈填愈多,多的无法承受,愁肠寸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谁不渴盼春天春花灿烂?谁不希望自己永远青春靓丽?谁不希望自己的处境如春天般温暖?谁希望自己远离家乡孤独寂寞与凄凉?谁希望过阶下囚生活,生不如死?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不断地回忆美好幸福的往事,不断地观瞻现实,这种天上人间的反差,谁受得了?只有一声声的浩叹……
谁都希望自己永远是美好,永远是春天。然而再美的春花总有凋零的时候,一想到这,岂不又是一番哀怨愁结啊!看,秋风秋雨愁煞人,看床前明月光,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怎么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个人的哀愁结晶成了文化的经典,文化的丰碑,成为文化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闪亮人间,至今滋润着人的心灵。
摩托再好也要骡拉
这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的创作背景: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宋军攻破南唐的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此时的李煜早已沦为阶下囚!万般无奈只叹命运不公,透露着不甘与悔恨,回收往事就只剩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
一、春花秋月是以乐景写哀情
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宋朝诗人苏东坡有诗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春天的花是最美丽的,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可春花也有凋谢之时,圆月也有亏缺之时,最美丽的景色也有凋谢枯萎的一刻。以乐景写哀情是古人惯用的手法,春花和秋月象征着最美丽的光景,因越是美丽和圆满其盛极而衰时就越发的令人伤感和惋惜。春花可以年年看到,秋月可以年年观赏,可我这阶下囚的悲惨生活何时是个头呢?内心的悲苦跃然于纸上。
二、现实和美好回忆的痛苦对比
眼前的景色再美,也无法弥补李煜国破被俘的悲痛现状,国破家亡受尽屈辱和曾经的美好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痛苦时不时的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只能发出一声声的哀叹,现实总是折磨人弄人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平仄押韵的音律搭配和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表达了沛然莫御的愁思和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