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感慨颇多的短篇和经典小故事可以分享?
guling_w
Cv v nx nx the
doudoujenny_
说一个我前同事的爱情故事吧。
她25岁的时候,跟恋爱了九个月的男友,领了证。
两个人都是很上进的人,婚后两个人一起打拼,一起赚钱、贷款、买房,一起考单位职称,跳槽,存钱。平常在家,老公负责家务,她负责管钱,真正的“男主内女主外”。
结婚四年间,两人不曾吵过架,日子过得虽不是轰轰烈烈,但是也是有滋有味。他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房贷车贷的,有钱的时候两个人就开开心心地去各地旅游,四处玩耍,各种买买买,据说婚后四年两人去了半个中国。
当然,他们也有经济拮据的时候。有一年丈夫家里出了点事,父亲生病住院了,需要动手术,需要花一大笔钱,丈夫心力交瘁,她看着他,二话不说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交到丈夫手上。
最后,人救回来了,但是小家庭经济崩溃了,小两口那年冬天一起相依,在家里喝粥喝了一个冬天,只买了一件89的卫衣还有一件200的羽绒就过年了。
今年他们准备生娃了,小两口且商量且准备着,满心欢喜的期待娃的到来。
这是我身边听过的,唯一一个称得上幸福的婚姻故事,两人相依相守,一起进步,一起度过爱情的难关,在这个茫茫尘世,有你有我,我们在一起,这是爱情。
END.
纯手打,码字不易,欢迎关注。
ItsClimb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时间跳入大脑的就是——裘山山的短篇爱情小说八月蝴蝶黄。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有一种古典、含蓄的美,哀而不伤却一直萦绕心头。
已知天命的秋园回到小城探望自己十多岁时的老师韦老师,三十七年前的回忆一起涌来。具体情节不一一赘述,感慨中会有涉及。
对这篇小说的感概有三点:
一、生命短暂而爱情脆弱,如蝴蝶般。秋园十七岁离开小城回到省城,考上大学、毕业、结婚、生子、离婚,“被生活推着向前”,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回到小城,带着惶惑的心情找到韦老师,与韦老师度过了十多天平静而恬淡的生活,下定决心要突破可能来自儿女、世俗的阻碍(其实更多来自于内心)与韦老师一起在小城生活,照顾他,但韦老师却突然撒手而去,故事戛然而止。当生命不复存在,爱情便无处可以承载。有趣的是,庄子曾经“晓梦迷蝴蝶”,而梁祝殉情后也化成两只蝴蝶。蝴蝶,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直都表达着生与死的转化,真实与虚幻的不可捉摸,正如生命、正如爱情。
二、真正相爱的人却常常错失爱情。韦老师答应了秋园的姨妈自己不会娶秋园,就一直遵守了承诺,拒绝了秋园“要永远在一起”的请求,虽然后来偷偷跑到省城去看望秋园,但因“觉得自己太老了”而黯然神伤、离去。秋园在困难的岁月里也曾想向韦老师写信哭诉不幸,但却因怕连累韦老师而作罢。两个人就此错过三十余年。
三、真正的爱情无关欲望,更多是温暖与保护。韦老师看到因买不到白雪公主文具盒而哭泣的秋园,马上把买给自己女儿的文具盒送给了她(韦老师的女儿此时刚刚出生);韦老师给因不适应小城气候而皮肤过敏的秋园洗艾草水;韦老师熏陶下秋园喜欢上了文学并拿到了奖项,后来从事的都是相关的工作;秋园像小大人一样照顾韦老师的女儿,并请求姨妈帮忙照顾韦老师的女儿,以便妻子去世的韦老师能够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秋园细心照顾生病的韦老师并请求“永远在一起”。这些,更多是爱护、疼惜、陪伴、依靠、温暖;而这些保护与温暖,在关键时刻,秋园的丈夫都没有给她。
另外,个人很喜欢小说的倒叙与插叙手法,以及传递出的那种恬淡的田园风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小城、老街、坐在门口掐藤藤菜的老太太、濛濛细雨、湿润的泥土、墙角的丝瓜、小院里的菊花、翩翩而至的两只蝴蝶。这些,都是我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场景。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胡子
爱情是毒药,毒药也喝。这一点,法国作家杜拉斯绝对是个爱情痴,把爱情挥洒得淋漓尽致。《广岛之恋》里,女人把爱连骨带肉一起嚼进肚子里,捂着灵魂呓语:“你害了我,你对我真好。我有时间,我求你了,吞噬我吧。把我弄的变形,直至丑陋不堪。你为什么不这样?“饥饿的爱情原来竟是这么的触目惊心。她问他:“你的妻子,她长得怎么样?”他回答:“很美,我是个跟妻子在一起过的很幸福的男人。”她亦很平静:“我也是个跟丈夫在一起过的很幸福的女人。”没有忌妒和抱怨,爱的理性且宽容,这种爱,纯粹的近乎失真,和其他无关,和情有关。
记得在银行门口等车,一对夫妻,约莫四十来岁。女人手里捧着一束百合花,举到男人面前,闻闻,香不?没你香!男人顺势搂过女人,在她面颊亲了一下。女人在众人注目礼中羞涩,难为情,惊呼:“人都看呢!”男人神情淡定:“我就是爱你,才不管呢!”
第一次身临其境,这真实直观香艳的场景,尤如看一场微电影,无需广告造势就噱头十足,绝对震憾。我欣赏这男人的勇敢和直白,不装不掩饰,真实到目空一切。这爱情,放在现实中,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却又直抵人心。后来我想,亦或是爱情本就是勇敢的吧,它会牵着你勇往直前。
那些经得起时间打磨的爱情故事,从未老去。
我是暗香舒袖,感谢邀请!评论请留言!
梦游者
依稀记得《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韩湘景主编的书中有一句“饱满的爱情能让两个人活得酣畅淋漓”,它让我印象深刻。
爱情是美好的,让所有的人沉醉迷恋,爱情却也是痛苦的,常常让人寝食难安。会有很多问题困扰恋爱中的人,比如:为什么自己爱上新的面孔,总有旧爱的影子?为什么蹦深爱的人婚后竟变成另一个人?为什么失恋后会自杀,自残活不下去?爱情的甜蜜似乎总是那么短暂又肤浅,痛苦却深刻而长久。
寻爱途中,你爱的是和“理想的模子”接近的人。
我们常常以为:一份爱情美好还是痛苦,在于运气好坏,是否碰上了对的那个人。但事实上,我们会爱上谁,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理想中完美爱人的模板。
一些谈过几次恋爱的人,后来总结时发现,爱过的新面孔中总是有旧爱的影子,他们爱过的人似乎总有一些共同之处。这同样是因为,我们选择爱人时其实都是在照着理想中的模子选择最接近的那个人。
这个完美爱人模板的形成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是我们幼年依恋、少年梦想、青春渴望中混杂着的依附、叛逆与激情,慢慢在内心建构的一个理想的模子,我们总是在用这个模板去衡量现实中遇到的人。
26岁的小芳爱上了30岁的阿文,小芳爱阿文的高大、聪明、率真和勤奋,内心像孩子一样的纯真,同时他有事业心,能够专注地做一件事。但是小芳爱上的阿文只是她眼中的阿文,这时她眼中的阿文符合自己内心中完美爱人的形象。其实,真实的阿文还有更多她不了解的另一面,她爱的只是阿文的一部分。小芳和阿文结婚5年后,他们频繁发生争吵,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幸福美满。在小芳眼中,那个婚前深爱的阿文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喜欢做家务、很邋過、对自己的父母不够孝顺……她哭着大声控诉:“我今天才知道你是这样一个男人,你骗了我这么多年!
小芳觉得阿文变了,事实上很多太太婚后也有过类似于小芳的控诉,但是真的是阿文变了吗?阿文的父母、同事、同学和朋友都没有这个感觉,他们觉得阿文一直就是这样。
其实阿文身上的这些“改变”婚前就有,只不过被小芳忽略了,她眼中只有她认为的那些“优点”。可是婚后长时间的相处,让小芳渐渐发现了这些她不爱的“缺点”,并且这些“缺点”和“理想的模子”背离。这些小芳不爱的“缺点”慢慢替代了原来她爱的那些美好的部分,这时他们的婚烟陷入危机,最终以离婚收场。
所以,我们爱上谁并不重要,不可能有一个人与我们理想中的模板一模一样,每一段爱情都会有失望的痛苦。
有一句话说:少男少女的爱像是在爱父母,需要的是关心年轻人的爱像是爱自己,渴望认同成年人的爱才是爱别人,有着奉献与宽容。李子勋认为,有许多成年人的爱其实也是在爱自己,他可能生活在一种恋爱的幻觉中。
只有当我们从恋爱的幻觉中走出来,去接纳眼前的那个人,而不是自己心中的模板时,真正的爱才会产生。
当然,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当事情不那么如意、当爱人让我们失望的时候,还能够爱。
20年前李子勋读过一篇叫《渡口》的文章。文章讲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分别在两个相隔200多里的县城教书。眼看假期到了两个人约好在甲城相见。耐不了苦苦的相思与寂寞,男友提前两天从甲城出发到乙域去,满心希望给乙城的女友一个惊喜。而女友呢,也许是心心相通,早早结東了教学工作,千求万求让校长多准了两天假,提前两天从乙城出发匆匆赶往甲城,满心希望给甲城的男友一个惊喜。
一路上他和她都在想象着,这多出的两天将会如何快乐地在一起度过……但是阴差阳错,他们在中途的一个渡口擦肩而过两个主人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朝着一个注定会失落的前方赶着路。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却是丰盈的,因为这一路中,他们的内心都盛满了爱。纵使不能如期见面,却还是能在对方的努力中,看到更多的爱与在乎。
李子勋说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很深的哲理。爱情就像是《渡口》里的两个人,他们深爱着对方,都在为对方着想,但却在自己的心路上行进。
两条心路会不会相交,相交后会不会分离,谁也说不清。爱是内心的事,你感觉爱了,是你内心有爱。你感觉不到爱,是你内心没有爱,或者你内心没有感受爱的能力。
Tenshi_7
印象最为深刻的短篇爱情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多少恨》。在她数量很多的短篇故事里边,最最喜欢这篇,因为看完觉得有遗憾,有怅然,还有丝丝希望。
张爱玲著作很多,这篇很不起眼,是她在电影《不了情》湮灭之后,不甘心下改写的一个故事。看名字就知道,是一个悲剧。
一个是年轻貌美受过新式教育的家庭女教师,一个是成功的新潮商人。一个温柔贤淑、受过教育又思想新潮,一个事业有成长相帅气又有钞票。
两个人结识于偶遇,彼此渐生爱慕。只不过相遇的时间不对,男主已婚,老式包办婚姻,没有幸福,妻子在老家独居。男主宗豫的女儿小蛮可爱又叛逆,唯独到了女主家茵当她家庭教师的时候,开始被她的温柔感化,走上正轨。
家茵的父亲早年抛妻弃子另结新欢,他好吃懒做经济拮据,想要靠女儿的婚姻来谋些钱财;宗豫的原配病入膏肓,没有爱的婚姻不光困着宗豫,也困着她,她对家茵说,既然跟了宗豫,她不计较,只要家茵劝宗豫别离婚,她愿意退居乡下,别的不管。本来只是单纯谈了一场恋爱的家茵,被这样说深觉受辱,毕竟民国时期,不太开放,自由恋爱已经算是新潮。家茵的父亲劝她,结婚不结婚不重要,结了婚男人就会后悔,就不再爱了。企图通过歪理邪说让家茵继续留在宗豫身边,好让他攀上“摇钱树”。
摆在家茵面前的问题,爱重要还是一纸婚书重要?或者说,自尊已被丧失掉还要不要继续这段爱?家茵思虑过后做出决定,勇敢离开。在宗豫跟她憧憬新生活的时候,她跟宗豫告别,说自己要回乡下嫁给表哥。实则是到厦门另寻生活。
家茵走后,宗豫来到她生活过的小屋,看到她留下的小物件,半截蜡烛、破香水瓶子、枯萎的花朵,他开窗,天空灰蒙蒙,汽笛从远处传来,让他心痛落泪。
当时看完一直觉得故事还没有完,总是幻想,在后来的某一天,当宗豫恢复单身,走在厦门的街上,说不准就跟家茵意外相逢,然后续上这一段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