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最好的书是什么?

vapour314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书看。
很多成功人士(含商业巨子)都是在不同年龄段接触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并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应用。
比如马云喜欢读的书之一就是《道德经》。马云早期接触到路遥的大作《人生》重获新生。路遥的《人生》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小说,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激情着当代青年的心,马云高考落榜后正是因看路遥的《人生》,让他重拾信心,再次参加高考时终考上了杭州师范。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非常优秀小说。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是20-30岁接触诗歌散文集,30岁之后读曾国藩的书使工作顺利开展,40岁之后读《道德经》,让人生更加豁然贯通。
我觉得儿童时期可以读经书,经典,尽管不太理解意思,随着年龄,经历的增长,就慢慢理解了。
一句话,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书还是经典。《道德经》、《坛经》、《传习录》、《易经》推荐给大家[呲牙]

Leafier嘎嘎
谢邀! 我看过最有价值的书是从小陪我们长大的《西游记》,承载了满满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从我家有电视开始,就一直追寻《西游记》的脚步,最开始的版本,我们看了不少于十次,后来又有了各种改版,还是坚持不落下每一部。
因为这部剧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了,是它让我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电视,第一次追一部剧,第一次相信世间的善与恶。
不仅如此,她还告诉我们好多道理,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成长。
诚心向佛的唐僧。唐僧他一心向佛,甚至有时候顽固执着,但也不失举止文雅的性情、心底善良。
这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其实,可能是我们不知道,在潜移默化中,也许我身上的某些特点还是来自于他的影响。
他教会我们为人最基本的特征,这就是价值所在啊!
有猴性,精明顽皮,爱作弄的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
他从来不畏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都是迎难而上的,他能力出众,没有他不能打败的妖怪。
这是他特有的品质,也是我所崇拜,敬佩的英雄,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有价值的。
忠厚老实的沙和尚沙和尚: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沙僧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你品,你细品,这都是在告诉我们道理啊,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呐。
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也有优秀的一面。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但又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有时也很英勇;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看过最有价值的书是《西游记》一点都不虚假,它实实在在的带给我们太多了。
我是千鹤,记录和分享是生活所爱,学习是我终生的事业。关注我,你将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感谢这么优秀的你能来看看我

monicazyn
善知识对我来说是今生最宝贵的书集,也是教我做人道理最好的书吧![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鼻子
多谢邀请:
我个人觉得,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掩卷长思,能引得共鸣,过些日子忍不住再把它找出来,重新翻阅一次,居然还有新的领悟,就是心目中最好看的书。
可能是欣赏水平不高,上学时一本琼瑶的烟雨蒙蒙居然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到现在都认为,这本书是琼瑶的巅峰之做。
接着就喜欢上了武侠小说,把一套《笑傲江湖》奉若经典,且百读不厌,时至今日,偶尔取出来翻阅一章,依旧还有手难释卷的感觉。
后来读《鹿鼎记》时也有这种感觉。
古龙的作品个人觉得《欢乐英雄》很不错,是一口气读完的。
再后来喜欢读三毛的撒哈拉的太阳时,也是很读了几遍的。
后来就读纪实文学,张正隆的雪白血红经常有再读一遍的冲动。
我偌大年纪,居然喜欢上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买了好几个版本。
《狼群》也不错,只不过我每次只读前半部,后面有些烂尾了。
个人所见,不喜勿喷。

坐看云起时
《金刚经》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有一年在一个视频节目上,看到了企业家曹德旺先生,家里收藏了金刚经。
而且说他每天都很喜欢读金刚经,于是我就去了解曹德旺先生的经历。
原来曹德旺先生年轻时候有一段时间压力很大,本来企业做得很大了,还中途想去做和尚,出家。
然后后来没有出家成,还是决定继续办好企业。
当时记者采访他说,如果你将来要离开这个世界,你最想带走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曹德旺先生说,那我带走一本《金刚经》。
可以想象金刚经对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是多么重要,这也许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吧。
我也是被这个震撼到了。于是我就去找一本来,自己在家里看。
《金刚经》确实是一本很耐读的书,不容易读懂,因为它它里面的智慧非常的高,所以要读懂他非常困难。
但是读了很多遍以后,确实感觉到能够开启人们的智慧。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就是通过金刚经得到启发的,也有人因此开悟了。
比如像六祖慧能,当时六祖慧能还不认识字,有一次听人家讲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他就当下开悟了。
还有南怀瑾先生,佛学大家,学问非常深厚,年轻时候也是因为读金刚经有所感应的。
金刚经到底能不能让人开悟咱不敢说,但是从逻辑上来理解金刚经,有时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
一:我觉得金刚经首先是打破人们的认知思想,人这个生物头脑总是有很多固化的认知意识,他牢牢的捆住人们的行为。但是我们有时候自己不会意识到,这就需要经书来提高我们的觉知能力,比如经中说到: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教人彻彻底底的看清楚自己心里的认知。因为人的意识里面藏着很多相,他告诉你这些就是相,不要被外相所蒙蔽了。
经中中还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说心里足够清静,就能看清事物真实的本质。
经里面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不要一味的被五官所蒙蔽,而是顺从事物本质去办事情。二:金刚经里面有很多次说到布施,就是说我们要修一颗善心,做事尽可能要做到利益众生,做到有助于社会,那么自然能够活得心安理得,能够安乐,也能够得福。
经中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可以想象成为一种修养很高的境界,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三:经中说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可以说是强调人应该活在当下,当下应该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不要受过去的烦恼困扰,不要过多的想象未来被未来所束缚,只有把当下经营好,那么自然就会过得好。四:经中说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跟我们传统文化也是接近的,就如孔子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说时间一去不复返,人世间的变化非常快,没有人能够停留,要珍惜时间,这个都是强调一种时间意识,时间过得很快极快,而现实世界就像梦境一般,也不应过份执着。五:金刚经的开篇,说到佛陀乞食归来,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然后大家开始学习讨论智慧,这个很生活化,也就是跟平常人一样的生活,佛也是人哪,并没有告诉有什么神通广大,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完完全全很实在的。总结了上面几点,是我学习《金刚经》的一些心得体会,谢谢!
W。
看过很多书,但认为最好的一本是《百年孤独》。下面分享一下略带狗血的心路历程和小小体会吧。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只能用“奇书”来表示我对作者的膜拜。这本书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先说“恨”,那里面的人物名字真是让我抓狂。不做夸张解释,自己看图。
所以第一遍,我硬生生因为人物名字没有看下去。时隔一年多,因为上外国文学课,老师又提到了这本书,这使我下定决心要看完这本书。
这一看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可以算是一口气看完的。前面人物出场太多,好多情节连不上,但看到全书三分之一的时候,你会爱不释手,并陷入其实不能自拔,被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富有张力的文字,击中了灵魂。
虽然书中不少的情节我已记不清,但当时阅读的那种情绪一直保留着未曾散去。直到我现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有点激动。
我没有办法从赏析一本书的角度,去向大家分析这本书究竟哪里好,但它真的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致敬马尔克斯,致敬《百年孤独》。愿我的分享,你也喜欢。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追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百年孤独》

柿子汤圆
谢谢邀请!
题主的问题是:你看的最好的书是什么?
我阅读面较窄,不敢说读的是最好的书(况且最好的书,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尺),但确实是一本好书,推荐给各位读读。
《顺生论》
《顺生论》作者是张中行先生,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有学人推崇为“当代论语”。
张中行,193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自己最认可的是“杂家”。2006年归的道山。被誉为国学大师。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有张中行作品集八卷存世。《负暄琐话》(续话、三话)《文言津逮》《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较为著名。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加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
季羡林称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启功先生评价说,你不读张中行不知他学问有多大,你读了张中行更不知他学问有多大了,可谓中肯。
(张中行先生为笔者收藏的《顺生论》的题签)
《顺生论》自序说,张先生早年涉猎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学、哲学、宇宙学,探究人生的意义。
走过一条由“疑”而“信”的探索之路。
先学习薛知薇微(十九世纪在伦敦大学任教)伦理学之方法的分析法。对某一问题总是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如此如此,从那个角度看如彼如彼,都说完,仿佛没结论,细想,人类认识所及不过这样。分析法的妙处,不言而喻。
张先生介绍说,法国笛卡尔的学说由怀疑入门。
罗素怀疑论集,先疑,后获真知。例,英国课本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之功,德国课本说是德国人之功,罗素不怕学生无所适从,主张让学生对照念两种课本。他说,学生不信,教育就成功了,这个教育理念真是先进。
罗素继休谟后,怀疑归纳法的可靠性。例,“一定还有明天”,因为一而再,再而三,推定还有三、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自然是有规律的,叫“自然齐一律”。自然齐一保归纳法,归纳法保自然齐一,出现了“连环保”,都成为不绝对可靠了。是的,按现在人类的认知度,明天总有没有的一天。
培根说“伟大的哲学起于怀疑,终于信仰”,是的。
在张中行看来,怀疑,是他做学问以及成就人生的不二法门。
关于人生有没意义,古今无数人探讨,张先生认为,或说人生有没有目的?胆量大一些,没有。小一些,是无法证明其有。
这真够大胆的!有人敢这么想,未必敢实说,有人敢实说,未必有人敢给刊行于世,传播开来。张中行大声喊出来了。当然这是人类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对我来说一新耳目,振聋发聩。只是一说,见仁见智,悉听尊便。
尽管如此,张先生没有走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对禅学有精深研究,入世颇深,没有皈依。
使我联想到蔡澜,有人问他人生的意义,蔡才子说,如果说有,只是吃吃喝喝。回答大胆直白,与张先生异曲同工。
对于人生,各有看法,三观不尽相同。每个人都赋予一定的附加成分,都有为之奋斗的动力。虚无,无所作为,在年轻人的词典里不该出现。
(笔者所摄《顺生论》扉页作者像)
遵循《中庸》开头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张先生解释说,人有了生就必须饮食男女,此是定命,到身上成为性,顺着来就对。可是难免有冲突,这就要靠德、礼、法来调节。
此书易古人“率性”为“顺生”,阐发“怎样活才好”、“活明白”的种种人生见解。
《顺生论》从天心、社会、己身三个大的方面,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梳理出六十个问题,差不多囊括人生可能遇到的一切所有,古今钩沉,推本溯源,条分缕析,见解独到。有理论,有经验,笔法老道,似千年老狐,娓娓述教。读来开眼界,启胸襟。
我们遇到的诸多(甚至全部)人生疑问都有破解。也许有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但未必如作者那样明晰,那样深刻,那样鞭辟入里。坎坷、迷途、困顿、彷徨,这些东西都能在书中求得答案,让你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张中行先生和启功先生对酌)
《天心》部分,作者对“存在”展开了发问。“存在”是个最难解的谜。从哲学角度思考,存在不能消除“空”和“时”,存在的无边性无限性,宏观存在、微观存在,存在的目的性,一系列问题知之甚少。带着这个大疑难结束觉知,实在是憾事。
生命一章,作者由羊被人食肉寑皮,联想人的一生。羊是“人杀”,人是“天杀”。同为生命,结局同样。“天地不以万物为刍狗”,把“天地之大德曰生”尊为信条的人类,究竟怎样才合适?天地未必有知,都是定命,除安之若素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
顺生,不仅人类顺生,动物也应顺生,是人类的责任。人类不能以万物之灵的地位,凌驾自然之上,这和今天大力提倡的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链平衡的观点,不谋而合。
对于鬼神、命运、本性、不朽都有阐发。耐人寻味。
中间部分是《社会》,组织、常情、平等、财富、道德篇议论,道出人欲言而不能言,入理,入心,令人折服。
最后部分己身,恋情一章,按荀子的说法,人生有欲,不问缘由,不问价值。欲是恋情之根。透过皮肉看内情,不过是为“传种”而已。西方某哲学家说,种族的延续在人生中重于一切,故个人不得不尽一切力量完成此任务。美貌和多种称心如意,不过是为种族延续设的诱饵。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主观上,常离本质目的甚远的恋情,即柏拉图式的。不计财富,不计地位,甚至不计容貌,亲近结合,这就是纯洁的爱。稀有,也就贵重。现代人的恋情大都始于颜值、恋于才华、结于感情。
恋情可致盲目性,可产生广生和独占冲突,可带来苦。
关于家庭,离婚问题,作者认为苦多乐少,分则得多失少,权衡决定。其次,要慎重,先要忍中求合,万不得已时再下决心。再次,不能合的理由要确凿坚实,考虑周密。以理智、宽容和谅解为指针,处理好子女和财产问题。
对婚外问题,作者给出办法。天机深的人可见欲而不乱,面壁求心安。天机浅者,最好以人力移天然,择偶慎之又慎,百分之百不需另外的情热。离婚是最下策。
作者认为,像影视戏剧里那样恩爱的家庭,是极少数,大部分家庭都是“凑合过”,此语不虚,符合实际。
职业、事业、信仰、爱好、顺逆,都有见解。
老年读者,身后一章,该读。人生可怜又可笑。身后事的处理,求心安。
《顺生论》,可以修正你的人生航向,早读早受益,晚读悔矣!可以使人解惑,少迷惘,多愉悦,明明白白做事,快快乐乐做人,幸幸福福一生。
张中行先生《顺生论》写了四十年。可以这么认为,张先生用一生践行了他的率性人生。他对人生各个方面的理解阐述,给社会留下了宝贵财富,值得借鉴。
才疏学浅,言不及义。
不尽人意处,请批评。

莫寻绎
平凡的世界,狼图腾,亮剑

幽邃深海
易经

DJ-小艾-
最好的书,我读过很多书,最经典的,进化心理学,自私的基因,当下的力量,连招恋爱法,这几本都很好,真的,读书并不是重点,读书丰富了意识层思考,建立核心价值,重点在于如何执行。去执行。意识层的欲望和心智欲望极度矛盾,产生的自我批判心理尤其强烈,懂得太多太多,执行真的很难的,心不在,力量不在。这个就是大道理懂得太多,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潜意识是破碎凌乱的,里面充斥着不安,焦躁,愤怒,妥协,平和等等,在进化期间,这些是必须经历的,就好像原始祖们一样,学会用火并且执行的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这个学会里面包含了种种恐惧,而恐惧大小层级不同,我们的欲望,倒不如说是恐惧,我们的所有欲望进阶来自于恐惧,顺着恐惧行走,生存,违背了恐惧,恐惧让你有动力,去执行捕猎,采摘,活了下来,现如今人类进化太快,恐惧核心不变,欲望却产生了矛盾,觉醒了心得观察,可以觉察调理清洗核心本质欲望,唯有在当下执行才是唯一解决途径,可能强化潜意识势能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需要的契机要很长很长时间。恐惧始终是进化的原始能量,它萌生了欲望,心本体是虚无存在,为了存在,它才做了伟大的一切,执行!执行!执行!所以生活多姿多彩,这些都是外,是心外,心本体,描述的话是注意力,观察力本体,它是原始力量,它一直安静,祥和,平安,喜悦充满爱。把心放在心智,心智拥有力量去执行电路。把心放在意识层,意识层拥有力量去执行,进化途径大概是,心,类似于大树,心智,类似于得到和失去产生的电路情绪,意识层,类似于在当下环境这么做可以更好。意识层相对于心智获得的能量更少,普通人把心智当做了自己,而意识层发展太快,获取心得能量需要时间来进化沉淀,可以执行者生,然后进化者可以吧意识层转化成潜意识,大脑过于保守,接受新鲜事物必须通过执行然后进行激励效应。

風_麦默默
南渡北归

灰型圆
我认为《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曾解除我的苦闷,最有价值。
作为一位初中生的家长,曾一度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忧心忡忡,殚精竭虑。现在回忆起来,真是一段难熬的苦难岁月,尤其是初三那一年,孩子也说,那是他被逼的最惨、最痛苦的的时光。我错误的以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认为孩子不服管教,采用强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是应该的,但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和独立的孩子来说,无疑夹带着摧残。于是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幸好有位知己,在了解我的情况后,送我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合著。书中通过母子之间三十多封家书的沟通,让母子双方慢慢的走进了各自独立的内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我的灵魂也得到了解脱,我渐渐的醒悟,孩子是因你而来,但他不属于你私有,当他一天天的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就算有一万个为他好的理由,父母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遮风挡雨,并努力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来消除亲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
龙应台在书中说:“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表达。”“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龙应台以母亲的身份把亲子关系剖析的如此透彻,给天下父母、儿女以开导和警觉,实为家庭亲子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