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家陈忠实一辈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为啥不多写几本长篇小说?
鸟儿
经典。
cherrymore
写过短篇小说的人,就会知道,写一个中篇小说的体量就已经很大了,你甚至需要练习很久写作之后,才敢下笔写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呢,更不必提了,一个作家,写一个长篇小说,除了对叙事技巧,布局结构已经很熟练之外,还有自己心血的灌溉,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
真正的文学写作不是像网文写作一样,提笔就写,卡壳就停。
有时候一个章节没写好,和前后衔接不畅,就全部删掉,哪怕坐在那里一天写出来的。
而真正的作家写出一部长篇成名作,也不是为了之后量产写好几部去卖的。
陈忠实写白鹿原是在觉得自己人生已过一大半,想写出一部可以留下来的小说,才动笔开始写的,并且做了大量的写作准备工作,一点一点磨出一部小说。
没什么可以惋惜的,一个作家一辈子如果可以写出一部能够流传下来,并且进入文学史的作品,就已经足够辉煌了。
数量不代表质量,尤其对于文学来讲,深度才最重要。
假如说流浪
所有无论啥东西:
产量总是有高低!
甘蔗辣椒都含糖:
老鼠奶牛产乳量?
nVIDIADriver
写名著的都这样。曹雪芹一辈子不就写了不部红楼梦吗。
zhoutingye
为什么不问他呢?
拜托别来爱我
故事来源与生活,白鹿原是西北地方的乡土文学长篇小说,陈忠实老师用六年时间才写完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盖世名作,小说来源于生活,陈老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出生离白鹿原很近的村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起白鹿原人们心中就会想起陈忠实,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书里好多经典句子都来源与生活,他的作品真实接地气,故事人物情节就是活生生的西北民俗乡情的呈现。陕西的油泼面和方言历经一个世纪也未曾改变。人看着看着仿佛就把自己融进了书里。比如陈老写到,<人是一个贱虫,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惺兮兮的,人已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读懂了陈老的白鹿原也就读懂了人生。
lishu
作家本人已说明白了,躺倒后压枕之作。所以只能是唯一白鹿原
Prague的星空
有些作家属于高产作家,诸如贾平凹,基本上是一两年出一部,而有些作家“潜心著书黄叶村,十年辛苦不寻常。”代表人物曹雪芹、陈忠实。
kahwai23
有人未识乾坤大时,也曾问过陈忠实这个问题。他当时支支吾吾没答上来,只说还在写东西-----当年想的可能是指新小说,如今想来不过说的是字。现在人已逝,觉得一部垫棺材板子的书足矣。如果这部书有《白鹿原》的质地,真真算是活过了,也写过了。
水果沙拉
精益求精,是陈老先生的做派。
小番茄走天涯
文学成就以质量胜而非以数量胜,以一首诗流传成唐诗大家的不少,陈忠实若穷一生心血来修改完美《白鹿原》,那将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会更高,语言艺术成就会更大。曹雪芹十年心血一生一部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高峰,如若他像当代作家,一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绝无可能有如此伟大不朽。由此来看,倒庆幸陈忠实长篇写的不多,反而因其少而投入心血精力大,故成其当代屈指可数长篇小说杰作:少些,精些,好些。木心说的好,文学是尖的,能流传的是那极少的文学尖塔之作,而一位作家的历史地位也因其最好的作品而决定。
anastasia_j
谢邀。《白鹿原》我是在十五年前在打工期间借来匆忙阅读的。尽管书中对作家做了介绍,但因为我基础浅,欣赏能力有限,所以,这部作品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留下什么印象。现在,触网以后,才知道此作品获得了比较高的评价。至于问为啥不多写作品。我想,就现在情形而言,如果仅写一部的陈忠实,不说高过,至少能够和写过多部的作家相提并论,又何必多写。反过来说,如果他写了很多部,但连一部精品也没有,象很多平庸作家一样,作品随出随没,又何苦呢。作家写作品,有如父母育儿。有的父母,儿女成群,却连一个成才的也没有。而有的父母,一生只育一子,而此子竟就是爱因斯坦,或托尔斯泰。孰得孰失呢。曹雪琴著一《红楼》,便永垂不朽,B作家著作等身,却寂寂无闻,是也。当然还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但文贵精而不贵多,不能说不是一条至理。
touch Me NOT
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也是思想境界的不同。
凭陈忠实老师的文学造诣和实力,一两年写出一部商业味浓郁的长篇小说,简直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的事儿,接着便可以当编剧或出卖版权拍成影视剧,人民币像流水一样哗哗地进入腰包。还可以随着剧组四处演讲出头露面做宣传,名利双收啊!
先生的智力不小于任何人,他何尝不知道这等好事呢?
可是,他为什么不像有的人那样去做呢?
有领导曾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咋不写啦,要接着写呀!
先生同样半开玩笑地回答:你懂个球!——
一个“球”字,蕴含着无尽的哲思!......
一部《白鹿原》,先生仅是查找资料、艺术构思就进行了两年,接着是伏案四年。身为省作协主席,他推开那些可有可无的所谓的出头露面的社会活动,一个人躲在乡下老屋,吃饭由家人送来饼子,一吃就是几天。有时断顿了,就自己煮碗面对付过去。
四年时间,他是用生命作代价,为了写出能够身后垫枕的精品巨著,而呕心沥血。
当把作品手稿交到编辑手中时,他觉得,仿佛是交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曾对爱人说,如果不能成功,咱就回老家养鸡去。
同样的路遥,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带着病体,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放弃城里相对舒适的生活条件,躲在偏僻简陋的矿山乡村,自讨苦吃地坚持一字一句地写作。当作品得奖去北京参加颁奖会议时,穷得连路费都需要去筹借。
在某些聪明人的眼里,他们都是“傻子”,但正是这种“傻”的精神,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文学世界的天空。
难道他们不知道去迎合某些所谓的商业精神,去连篇累牍地、高产高效地、每隔一两年就写出一部名利双收的所谓的作品么?
当然知道。
但他们宁可忍受贫穷,宁可多年默默无闻,宁可消失在鲜花、掌声、聚光灯后,也不去做那种昙花一现的人物,也不去写那些速朽的文字。
他们虽然不在了,但他们的伟大精神,将永放光芒!——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后人,在文学这个永恒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让我们为他们而骄傲和自豪吧!——
Dear:Sara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作者浓缩一生的精华,在充分做了思想上、条件上和艺术上以及文本方面的储备以后的泣血之作。
作品围绕渭河平原五十年的世事变迁,展开了触目惊心、五彩斑斓的叙述,将那一历史时期的翻云覆雨、国仇家恨等等通过一个原上的农民群体的阵痛与颤栗、哺育与反诘,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史实,写得荡气回肠,雄浑浩荡。
陈忠实说,他是要准备着将这部书死后带入棺材作为枕头的,必须付得起毕生的心血,承得住生命的代价——无疑,陈忠实做到了,且做得超凡脱俗,十分完美。
陈忠实在准备创作之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若干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包括地方志、党史、文史资料等;系统研究、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穷究民族、宗教等问题的核心内涵;浏览和诵读了世界各种文学流派的创意、结构以及表达技巧等项,是一次身心的全情投入,也是一次人格的淬火与历练,更是一次自我涅槃的浴火重生。
以如此厚重的笔调写出来的《白鹿原》,被称之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小说艺术的最高水平。无论是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都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性,屡次得获大奖,摘取了中国文学奖项的最高桂冠。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本书中唯一入选的当代长篇小说;被中国出版集团列入中国文库;入选当代大学生必读的文学名录;2018年又入选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的小说。
就连一向矜持而高傲的西方学者们,也由衷的赞誉说:《白鹿原》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技巧上,都是当代最好的小说,比之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并不逊色。
以如此卓绝的才情,毕生一部足矣!
至于那些动辄几部、十几部乃至几十部长篇的作家们,那些书貌似迎合了当代一部分观众读者的认可,但随着岁月的迁延传续,几乎都销声匿迹,被风卷残云般扫入了文史的垃圾堆,也是文坛上一件极为可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