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民国逸事?
![zhumai](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zhumai
民国逸事太多太多,这里只说一件,袁世凯误入烟花巷,走投无路之际得遇贵人相助,从此浪子回头。
袁世凯的生父是袁保中,从小过继给了三叔袁保庆。虽是养父,但袁保庆对袁世凯备加疼爱,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文武兼备之才,所以,就为他聘请了文武双全的业师王雁臣。袁世凯自幼生活优裕,偏偏不爱读书,专爱舞枪弄棒。王雁臣眼看袁世凯不是读书种子,在儒道上再用心传授也是枉费心思,只能教习袁世凯练练刀剑拳脚等武功。
孰料,袁保庆刚满48岁,便撒手人寰。当时,袁世凯只有11岁,跟随送丧队伍,扶着养父的灵柩,一路哀嚎,从南京奔回河南项城,在老家的祖坟地里安葬了养父。袁家兄弟对袁世凯视为己出,叔父袁保恒接养袁世凯,把他带到北京读书。在北京的四年时间里,袁世凯已经懂事,为了不负父辈的期望,开始用心读书,立志考取一个功名。无奈天资不足,时运不济,袁世凯绞尽脑汁,也没能考取举人。
无可奈何之际,袁世凯知难而退,弃学而去,南下上海寻访业师王雁臣,希望能谋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这一去不要紧,袁世凯一头扎进上海十里洋场,坠入烟花巷再也不能自拔。他少不更事,嫖娼宿妓一掷千金,很快就把随身所带的银两花得精光。情急之中,就用随身携带祖传古董抵押嫖资。他当的宝贝是叔祖袁甲三传下来的两个玛瑙鼻烟壶,市场价值至少2000多元,由于急需用钱,只得500元就出手了。
说来也巧,买主陆巡道竟与袁世凯的业师王雁臣相熟,陆巡道拿出鼻烟壶请王雁臣鉴赏,王雁臣一眼就认出是袁家的宝物。他便追问此物的历,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时,王雁臣在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任会审员(谳员),负责审判各类华洋混合案件。他一向敬重袁氏兄弟,且对袁保庆怀有知遇之恩,接下来很快找到了袁世凯。一番严辞斥责之后,还拿钱赎回了两个鼻烟壶,还给袁世凯。
随后,王雁臣亲笔书写一封举荐信,交给袁世凯,让他带着去山东登州投靠吴长庆。从1882年开始,袁世凯就追随吴长庆,奔赴朝鲜,很快就在军中崭露了头角。从此以后,袁世凯平步青云,步步登高,最终成为清朝的军政重臣。
![源源不断](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源源不断
能传出逸事的,必是妙人。
刘文典:为了学生殴斗事件,安大校长刘文典对黄埔校长大不敬。
蒋校长:我不办你,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刘校长:别闹了,我和总理革命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是液体!
蒋校长:你这是学阀!
刘校长:你这是军阀!
当然,还有小道消息说是两位校长现场互踹过,蒋校长吃了大亏。
刘校长后来到了西南联大当教授,对某次教授评薪很有感悟:
陈寅恪教授,的确该拿四百,我对他是十二万分的佩服。
与他相比,我拿四十都很不好意思呢。
朱自清?哦,他可以拿到四块。
什么?沈从文?可惜我说了不算,我说了算的话,我四毛也不给!你们为什么要给他评教授?他要是成了教授?我,我岂不是成了太上教授?
有天重庆拉响了空袭警报,刘文典教授若有所思的跟着人流涌向防空洞。
还没进洞口,他发现了跑在身边的沈从文,这家伙跑的还挺快,比他刘文典还快。
刘文典气的边跑边喊:你跑那么快干什么?我跑的块,是因为我要是死了,就没人给学生们讲《庄子》了,我是为学生们、为庄子而跑,你沈从文会个屁,你跑那么快做什么?
刘文典每次在课堂上讲庄子前,例行对学生们做开场白:
庄子嘛,我是不太懂。
停顿一下后,笑了笑。
我要是算不懂的话,别人就更不懂了!
这话的语气,就有点梁启超的感觉了。
梁启超:据说梁启超每年新学期要给学生们讲第一堂课前,也会先对学生们客气一下: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然后,略作停顿,看大家在下面小声议论,过了一会,脸上浮现微笑,目光盯着天花板:“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
说起刘文典的“侮辱”,沈从文另有话说。
沈从文:这话其实是说给一位西方汉学家的,当时人家问沈从文: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艰苦,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却培育出那么多人才,甚至都远超过抗战前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涌现的人才之总和?
沈从文只告诉了他两个字:
“自由。”
说起自由,有一只鸡也有话说。
陶行知:陶行知有次上课时带了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捏出一把米,摁着鸡脑袋让它吃,鸡愤怒至极,坚决不吃。
陶行知微微一笑,把摁住鸡脑袋的手松开了。
鸡看到了面前的米,开始啄食。
陶行知跟学生们说:
看,只有给它自由,而不是填鸭,它才能吃进去东西,教育也是这样。
说起教育,一位英国教育工作者很羞愧。
辜鸿铭: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一位新聘请的英国老师刚来办公室报道,他是教西方文学的,他见到头戴瓜皮小帽的辜鸿铭在办公室角落的椅子上打呼噜,很是哭笑不得,问其他人,这位是干嘛的?
他说的话惊醒了辜鸿铭,辜鸿铭很不开森,用英语问他:您是教什么课程的?
当听说是西方文学后,辜鸿铭赶紧十分尊重的改用拉丁语致意。
所有在场的老师开始看英国佬的笑话。
可怜的英国老师开始磕磕绊绊。
辜鸿铭语重心长地教育他:教西方文学,不精通拉丁语,是相当说不过去的呢。
![豌豆喵怎么办](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豌豆喵怎么办
太多了,随便说几件。
梁思成第一次去青楼,是胡适带去的。胡适还曾因为喝花酒喝醉了,和上海租界的安南巡捕打架,被关了一晚上。
徐志摩和金庸居然还有一点亲戚关系,金庸的母亲,是徐志摩父亲的堂妹,两个人是表兄弟关系。据金庸回忆,他还真见过徐志摩几次,还得到过他一本诗集,反而是同辈的族兄弟穆旦,他一次也没见过。金庸对徐志摩的评价貌似不高,有人认为云中鹤就是在黑徐志摩。
胡适的57岁生日和北大的50周年校庆是同一年,蒋介石亲自操办寿宴,席间央求胡大学士再去跑跑外援,被胡适拒绝了,他觉得这样的局面,他实在拉不下脸。蒋公当然很没有面子。
民国有一批养生粉,每天进补,盛宣怀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天固定要喝牛血和牛精,还有人乳,从盛宣怀的寿命看,效果不明显。
宋家三姐妹是民国名媛,但其中有两位都没有生育,宋庆龄据说是流产导致的不孕,宋美龄则可能是先天不孕。两个人还分别有一个视同己出的晚生后辈。宋庆龄是干儿子廖承志,廖承志是民国元老廖仲恺的儿子,据资中筠回忆,时局最紧张的时候,只有廖承志能见到宋庆龄。宋美龄则是大姐宋霭龄的大儿子孔令侃,她喜欢孔令侃到什么程度,后面会讲到。
1946年,国民政府光复上海的时候,接连发生了多起针对政商大亨的绑架案,其中最大的是对纺织大王荣德生的绑架案。当时70岁的荣德生,在上班的路上,被三个绑匪强行拉上了上海警备司令部的汽车,最后以50万美元赎金,打点花费60多万美元的代价被放了回来。后来警备司令部第二处处长毛森破了这个案子,抓了15个人,枪毙了8个,荣德生还亲自登门拜谢他。事后据有关人士回忆,这起案子本来就是毛森的策划。
1948年,蒋经国受命去上海强制收缴外汇、黄金储备,打击发国难财的投机大户,他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作只打老虎,不拍苍蝇,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当时他决心很大,连杜月笙的儿子都拿下了,杜月笙提议他去动一动扬子公司的老总,这人他也敢动,那就可以树立绝对的威望,上海的政经格局就能够稳定。
扬子公司的老总正是孔令侃,结果孔令侃找到宋美龄,宋美龄调解不成,又搬来蒋介石,蒋介石把蒋经国痛骂了一顿,要求他把已经清点过的扬子公司资产统统换回去,经过这一次,蒋经国在上海改革的威望一落千丈,上海立刻动荡起来,直接导致了金圆券改革的失败。
![鸢Durriya.L](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鸢Durriya.L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讲一个国民党高官吴稚晖的故事吧,这是我从民国名医陈存仁的书中读到的。
1940年代末,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上海居住,与沪上名医陈存仁有过交往。陈存仁眼里的吴稚晖生活简朴,不事张扬,没有政府高官的派头,像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这样描述:“两天三天稚老(吴稚晖)必定要到街头走走,一走之后,少则三里五里,多则十多里,东到杨树浦,南到城隍庙,西到曹家渡,北到横浜桥,一路走来,健步如飞,原来后面远远地还有两位护卫跟着,这两人虽然身强力壮,腿力却不及八十余岁的稚老,幸亏稚老有一种习惯,喜欢在街头买零食吃,如豆腐花、绿豆汤以及大饼油条之类,边走边吃,最后必定找到一家小茶馆,坐上一两个钟头,护卫人员到这时才能透一口气。”
吴稚晖习惯过平民生活,喜欢到处逛逛,和大家闲话家常。有一次在上海城隍庙“春风得意楼”和几个当地人谈笑,没有一点架子,人家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稚晖。最后有一位认出了他,说:“您莫非是党国要人吴稚老?”他摆了摆手:“无锡糟老头,面孔都是一个样的,你不要认错人。”那人也就不再追问。正是由于这些爱好,吴稚晖体验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掌握了许多上层人物不容易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其实,当政者经常接接地气,多了解一下民间疾苦,对于国家、对于民众、对于自己,都是一件大好事。
![ahhdg](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ahhdg
说到民国的逸闻趣事,自然少不了现在依然热度不减的那些民国大师们,本文章就说几则这些大师们的趣事,权当博君一乐了,一笑而过即可!
第一个先让我们的章太炎章大神来热热场子吧!
只能我骂——章太炎
章太炎是民国的一代国学宗师,自成一派,像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迅先生,黄侃先生,钱玄同先生都是他的学生。当然,人无完人章太炎有个臭毛病,特别喜欢嘲笑别人,就是对别人开口大骂也是常事。清德宗光绪皇帝,还有袁世凯都被章太炎戏虐过,蒋介石也被他骂过,关键是人家还资历老,没人敢动他啊!
他对孙中山也不客气,不管什么场合,张口就骂。关键是他骂的时候吧,别人还不能说话,不能反驳他更不能附和他。就算你反驳也反驳不过他,有一次啊,章太炎又上头了,又开始破口大骂孙中山,这时候他旁边一个人赶紧拍马屁说:“好,先生骂的太好了!”话音刚落,章太炎撸起袖子“啪”就给那人一耳光,然后大骂道:“你算什么个东西,总理是中国古今以来第一等的伟人,除了我之外,谁敢骂他一句试试?”
真香定律——沈从文
解放战争后期啊,国民党是兵败如山倒,不是率众起义投诚于我军就是被我军打的不顾首尾,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弹指挥间即烟消云散,当时的文史界文人纷纷向我党进行靠拢,但是唯有沈从文对此嗤之以鼻。别人就去劝说沈从文,沈从文不仅嘲笑他们,还告诉他们,管好自己,不要管他的事!后来沈从文被打成了右派,在农场改造的时候表现的十分积极。
(沈从文先生晚年照)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知道后就去看望沈从文,看到沈从文忙前忙后大汗淋漓的,就关心的对沈从文说:“先生啊,何必那么累,休息一会吧!”沈从文一扔锄头大声呵斥道:“要你管我啊?我还要入党呢!滚!”
三寸不烂之舌——辜鸿铭
话说当年的北大,有一件怪事。什么怪事呢?说来也好玩,胡适之先生每天西装革履梳着油头来给学生们教国学。而辜鸿铭先生整天穿着长袍马褂,后面还扎着一个小辫子来给学生们讲西洋学,还是一嘴的正宗伦敦腔。
(胡适之先生和辜鸿铭先生)
一次辜鸿铭先生在讲课的时候,他的下面的学生们讥笑辜鸿铭脑后的小辫子,辜鸿铭先生听了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啊!”顿时满堂鸦雀无声……
值得一提的是 辜鸿铭先生是第一个将《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还给向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搞的伊藤博文十分迷糊。还与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以及政局的分析。
(年青时的托翁和晚年托翁)
印度的圣雄甘地称辜鸿铭先生为“最尊贵的中国人”。1915年的时候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聘请辜鸿铭到北京大学任教,主要讲授英国文学。
(左起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爱莫能助——泰戈尔
1924年大文豪泰戈尔来中国,大部分学界人士热情的接待了泰戈尔,其中就有徐志摩和林徽因。当时徐志摩喜欢林徽因,可是不好意思告诉林徽因,徐志摩就借这个机会请泰戈尔来给他说和一下,泰戈尔虽然想成人之美但是最后也无能为力,回印度之前幽默的泰戈尔留给了徐志摩一首小诗,诗中这样写到: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原创内容,感谢阅览!如有误笔,烦请斧正!![❤Angel❤](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Angel❤
1941年,沦陷后的上海,发生了一起震惊世人的血案。
徐翔荪,上海嘉定人,从小家境贫寒,只上了几年私塾,就进入药房学习做生意。因为比较勤俭节约,又善于学习,所以很快就升任药房的营业主任。之后,他又和另外两人一起,盘下了华美药房,当了经理。
到了民国12年,徐翔荪掌握大权,收购了另外两人的股份,让华美药业成为了他个人所有。药店的生意越做越好,徐翔荪也成了有钱人。
徐翔荪有两儿两女,大女儿开了一家医院,小女儿还在读书。大儿子名叫徐颂尧,小儿子名叫徐达泉。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这两个儿子的。
大儿子徐颂尧因为是长子,一直都在帮着父亲管理门店,很受徐翔荪器重。小儿子徐达泉才20岁,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花钱如流水。徐达泉喜欢出入风月场所,和舞女们打的火热。但是,他自己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全靠找家里要。徐翔荪虽然有钱,但是很节俭,一直对小儿子的行为很生气。徐达泉也知道,所以干脆不找父亲要钱,每次都找自己大哥要。
徐颂尧虽然有些钱,但也不愿意弟弟拿去浪费,于是,兄弟俩经常因为钱的问题争吵。吵多了吧,矛盾就升级了。
1941年的一天晚上,徐达泉又来到了店里的账房,找到哥哥要钱花。徐颂尧不想给他,于是两人由争吵变成了打架,打着打着,徐达泉忽然看到墙角有一把斧头,于是拎起来就砍向了哥哥。徐颂尧当场倒在了血泊之中,丧失理智的徐达泉又砍了几斧头,把哥哥当场砍死了。
事情发生以后,徐家人都蒙了。
弟弟砍死了哥哥,这该怎么办?如果报官,徐达泉必然要收到法律惩处,重了就是枪毙,轻了也要在监狱蹲上十几年,这样的话,徐家就有绝后的危险了!
怎么办?徐翔荪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保住徐达泉,传宗接代最重要。好好地一个人死了,是要验尸的。他们知道不能秘密安葬,于是准备把尸体送到法租界的“同仁辅元堂验尸所”。这是一个慈善机构,是法租界监管的。徐家花钱买通了经办人员,找了一个病死的乞丐尸体,换上西装,冒充徐颂尧,送进了验尸所。
因为花了钱,所以很顺利,尸检结果是“因病而死”。
当时的上海,有些人命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很正常的事情。按理来说,这个命案也是这样。
但是,当时的上海各类报纸非常多,记者们对于小道消息很敏感。有个记者就知道了这件事,觉得既然是因病而死,那应该死在医院啊,为什么还要拉到验尸所呢?
于是,他偷偷来到了验尸所一看,马上喊了出来:“这不是徐翔荪的儿子,这里面有问题!”
徐翔荪怎么说也是上海有钱人物,他的儿子大家也认识。记者这么认了出来,也正常。这时候很简单,只要花点钱,堵住记者的嘴就行了。
徐翔荪也是这么想的,他花钱了。但是,由于太“节俭”,只给了500元法币,还是好多记者一起分。
上海这么多记者,500法币怎么够分?拿到钱的也就不吭声了。没拿到钱的,不肯罢休,继续追查这件事情。
其中,上海平报记者,就在努力追查事情真相。记者来到了“济华医院”,这是徐翔荪大女儿徐济华开的医院。徐济华面对记者的追问,没有选择花钱消灾,也没有和颜悦色,而且把记者骂了一顿。
本来拿点钱出来,记者不再追查,这事儿就过去了。但是,既然你们徐家羞辱记者,那就不要怪新闻界发疯了。
很快,以平报为首,大量的报纸开始刊登新闻,直指徐家血案有问题,引发了全上海的关注。
这时候,事情就一发不可收了。
法租界当局的警务处,向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提起了公诉。
开棺验尸,伤痕累累,徐达泉没办法抵赖了。目前徐翔荪能做的,只有多花一笔钱,打通当时的法院,请求轻判。
花钱请来的律师,也是让徐达泉装作傻子,不说话就行。再贿赂法院,以凶手又精神疾病为由,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这波操作在当时很正常,只不过,当时社会上依然传言纷纷,觉得是重罪轻判。
但是,传言毕竟是传言,只要不出意外,过不了多久有了别的新闻,大家也就淡忘了。
哪知道,又来个大“清官”。当时,汪伪政权刚刚粉墨登场,司法行政部部长罗君强,本以为自己是周佛海的亲信,能捞到个大官。谁知道只混了司法行政部部长,有职无权,憋屈死了。
这时候,他听说了这个案子。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清官”,为了捞个好名声,于是顺应民情,命令检察官向上级法院上诉。
当时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受理此案,院长是个溜须拍马的人物,看着这个案子是“司法行政部长”亲自过问的,于是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徐翔荪为了救自己的儿子,想要花钱贿赂,这个院长一本正经的拒绝了。他揣摩了部长的意思,觉得办好了,自己就能升职了。
于是,10年有期徒刑,改判为死刑。
徐翔荪赶紧抓住最后一次,向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院长名叫张韬,是个贪赃枉法的家伙,徐翔荪给点钱,自然就能改判。
但是,司法行政部长罗君强就是“杠”上了,还在行政院会议上大力抨击最高法院受贿,罔顾民情。
闹到这个地步,没人敢出声了。
徐达泉被判了绞刑,各路记者云集,第二天就纷纷报道“三收三放”的绞刑实况。
所谓“三收三放”,就是死囚跪在地上,两手绑在木椿上,头上套着草包。刽子手用绳套套住死囚,用一根木棒把绳索不断的绞紧,1分钟之后放松,死囚通常会长长的喘一口气;紧接着,再来一次,再放松;最后一次,收紧就不放松了,死囚的肚子就会逐渐隆起来。此时刽子手上去用脚猛踢一下,死囚一命归西。这是清朝就延续下来的绞刑规矩,叫做“三收三放”,徐达泉,就是这么死的。
![whyl007](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whyl007
民国比较混乱,逸事特别多,今天给大家讲一讲“马桶将军”王怀庆。
民国许多将军都有外号,如吴子玉被称为“秀才将军”、冯焕章被称为“基督将军”、孙殿英被称为“盗墓将军”,那么王怀庆这个“马桶将军”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呢?
王怀庆相较于其他军阀不是很出名,但是其资格比较老。从1905年在北洋新军中当协统(旅长),到1924年跟着直系下台,此人在军界混了将近20年。
王怀庆无论在什么地方,可以没有枪,但是一定得要有马桶,一个印有“王”字的马桶总是不离王怀庆左右。王怀庆办公的地方放的不是桌子和椅子,而是那只硕大的马桶,王怀庆总是坐在马桶上处理军务。除此之外,王怀庆打仗都要带着马桶,并派一个班的士兵专门看护马桶,只要看到这个马桶就知道是谁的队伍了。
“马桶将军”王怀庆在军界混迹20年不倒主要与他的用人有关。王怀庆根本不用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学生,士兵也不要市井之徒。只要满足他一个条件的军官就可以得到重用,那就是无条件忍受王怀庆的打骂。当王怀庆要提拔重用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当众羞辱一番,如果这个人逆来顺受,那么第二天这个人就升官了。
![adnew](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adnew
在近代众多的军阀中,杨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最后逃至台湾而以96岁高龄寿终正寝,成为四川军阀中活动空间最广、经历最复杂、寿命最长的一个。
杨森,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1884年农历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四川广安县龙台寺。
杨森小时候家境一般,其父是武术学校出身。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受父亲的影响,杨森从小便对习武从军深感兴趣。1908年,杨森进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杨森一方面高呼反封建、解放妇女的口号,当然他也的确解除了妇女缠足。但是,杨森自己却妻妾成群,依旧改不了封建旧习。可谓是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腹的男盗女娼。由于妻子儿女众多,为了让庞大的家庭有条不紊地运行,杨森便按照军事化管理,分工明确。
杨森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寻花问柳不算,单是公开的妻妾就有12位,被称为“十二钗”,子女共有43人。
杨森的第一夫人是其发妻张氏,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初,俩人感情甚笃,张氏孝顺体贴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俭持家,在杨家内外口碑甚好。后来,杨森考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后,张氏暴病身亡。杨森青年丧妻,很是伤痛,发迹后便让妻弟张元培来到二十军,充当了一位军需官,算是一种“遣悲怀”式的补偿吧!
之后,杨森纳妾皆为色欲所需,个个都是绝色美女。
然而,美丽对于女人而言,无异于抱璧藏祸。杨森的第七妾曾桂枝与第八妾蔡文娜,皆因惊艳美色,抵挡不住寻芳客的纠缠,情难自禁,导致红杏出墙,最后惨死在心狠手辣的杨森手里。
在“十二钗”中,深得杨森宠爱的是第四个老婆田衡秋。
1920年,杨森因出卖滇军利益,在刘湘的支持下得以返回四川,擢升为川军第九师师长。一次,他率部进驻阆中时,在大街上与田衡秋迎面相遇。但见该女子妩媚娇艳,心中顿掀波澜,当即骑马徐徐相尾,知道确切住址和家庭情况后,便派手下大张旗鼓地前去说媒。
这时,田衡秋已有婚约,况且田家经商多年,是远近闻名的殷实大户,根本不愿让女儿做妾。田父遂一口回绝。杨森并不死心,一面极力讨好田衡秋,一面对田家软硬兼施。次年,杨森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沪永镇守使,他更加有恃无恐,百般纠缠,田家被闹得不可开交,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女儿送往沪州了却杨森的色欲之心。但是,羞愤交加的田父受不了如此打击,不久便被活活气死了。
杨森六十来岁的时候,娶了第11房小妾胡洁玉。
胡洁玉的父亲本是杨森的仆人,帮助杨森打点祖屋。有一年杨森回老家,刚好看到胡洁玉来看望父亲。当时胡洁玉14岁,在重庆念中学。杨森一生最爱的就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了,当即他向仆人提出婚事。仆人不答应,带着女儿躲回老家。没想到杨森锲而不舍,一直追到仆人老家。仆人还不答应,杨森大怒,派兵把胡洁玉强行带入汽车,抢回府上去了。
在杨森可以公开的12个妻妾中,最小的妻妾是其到了台湾后娶的。
在1974年他90岁的时候,在一次宴会活动上他看到了当时也出席宴会的17岁中学生张灵凤。于是杨森以招募“秘书”为名,把17岁的她弄进了府中,后面的事情不说大家也知道了。一年后,杨森和这位中学生产下一女,距他上次和十一太太产女只有5年时间。杨森可谓是“战力威猛”啊!
1977年杨森以93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如此多的妻妾,竟能得此高龄,让人意外!
![啊啊啊啊均](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啊啊啊啊均
2。杨森在统一全川之战中,被刘湘等人联手击败。杨森请求停战,留少许地盘给予驻军。刘湘等人不释,开出条件,杨森只能带一个营的警卫去白帝城。喻托孤之意。杨森整兵再战,再败,只得孤身出川,时人作诗打趣杨,
十万精兵出简阳,
一王战败一王降,
一王相送出夔门,
回首西川泪两行。(诗中三王,分别是杨森手下的三位王姓将领)。
不过在杨森出川之际,老同学刘湘还是托人送来十万元,做为杨森出川盘资。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图 巴壁虎刘湘
3 滇军龙云与胡若愚争霸云南时,先龙云被胡部奇袭,失手被擒。但随后龙部卢汉,率大军来救,胡不敌,退至一地叫板桥处。释放龙云,双方盟誓,前怨一笔勾销,往后互不相犯,称板桥协定。龙云得释后即集大军,围住胡部,准备一举解决。不料后方昆明,又遭黔军支持的唐继虞偷袭。遂对胡等宣布,板桥协定,继续有效。随即抽兵回昆明平叛。。。。
4。北伐军攻南昌时,程潜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在得知南昌防卫空虚时,程潜便带少量部队,星夜兼程,抢先各友军前,急占南昌。做为友军的第三军朱培徳与大部队,见南昌即下,便勒兵不前(估计有点不爽程潜抢功)。不久北洋军大举反扑,程潜招架不住,陷重围,剃须化妆,在江西老表的帮助下,才逃了出来。后被白崇禧调侃程是,潼关孟徳战马超。。。。。。传为全军笑谈。。
北伐时期的程潜
![shiningti](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shiningti
民国时期的挽联很有意思,读懂了这些英雄奸雄狗熊的挽联,他们的一生,乃至整个民国的脉络都能管中窥豹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袁世凯了。作为一个死后骂满天下的人物,近些年名声反而慢慢好了起来。
先说袁世凯的自己临死写的,也算自挽吧。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袁世凯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旧派的军阀,还是保持了基本的底线,虽然说弱国无外交,但他还是尽力的保住中国的利益。包括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尽管他们有的作恶多端骂满天下,但对日本的态度都出奇的一致。
有意思的是“看中国再造共和”,你可以理解成悔恨“我袁某人做错了事,毁了共和。只能看你们后人再造共和了”。也可以理解成嘲笑“你们逼死我袁某人,我冷眼看你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共和”。结果如何大家看历史就懂了。
最有名的是“"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和二陈汤都是药方名字,这里的六君子指的杨度为首的六个发起组织“筹安全”的“名流”,袁接受他们的“劝进”称帝,就已注定踏上死路。“二陈汤”是指三个人,陈树藩、陈宦,汤芗铭。本来都是袁的心腹,结果纷纷反袁。让袁感觉众叛亲离大势已去。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面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这是杨度写的挽联,杨度这个非常有意思,也是大牛,他前半生都在研究君主立宪,孙中山邀请他加入同盟会他不干,理由是他要君主立宪。袁世凯临死大喊“杨度误我!”,所以杨度就写了这个挽联。袁死后,他似乎看清了什么,张勋兵变邀请他,他拒绝“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特别一提的是,他晚年加入了共产党。
为天下痛,兼哭其私,一柱存亡关气运
如四时行,成功者退,千秋华夏仰威灵
冯国璋写的这个挽联大概是极少的对袁世凯有褒有贬的评价。公平的说,袁死后军阀混战然后日军侵华,内耗+外敌入侵,中国错失了强大的机会。的确算国运中断。假如袁不作死称帝,流芳千古的可能还是很大的。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
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这个蔡锷将军对袁世凯的挽联。作为反袁的发起人,蔡锷表达来自己反袁是公心而不是私怨.蔡锷也很有意思,他是少有的死后全是赞誉的军阀。看他的挽联:他的红颜知己小凤仙写的“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孙中山写的“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有意思的是杨度也写了个挽联“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下联仍可见怨气。
好算得四十余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黄兴写的这个挽联,一反他革命先锋的风格。国学功底深厚,为人也挺老派的。郭彦威就是郭威,窃了后汉的天下,最后身死族灭。袁至少家族保住了。黄兴死后,杨度也给他写了挽联“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这个不对称的对联也算罕见了,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donzi](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donzi
我也来答一答。读民国的一些记载,我记了一些笔记,以前答题摘录了一些。现再整理一二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林徽因送醋的故事1933年,冰心那篇著名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刊载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虽然后来冰心说自己在影射陆小曼,比如客厅墙壁挂照片就是陆小曼的风格,但这篇文章有太多林徽因的影子,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是谁。
比如“太太的女儿彬彬”,影射林徽因的五岁女儿梁再冰;“约有四十上下年纪,两道短须,春风满面”的文学教授,是在影射胡适;“总以为是个烟鬼”的哲学家,影射的是金岳霖。
最明显的是那句“一个美国所谓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前年和她丈夫来到中国,舍不得走,便自己耽搁下来了”,明摆着是在影射费正清和妻子费慰梅。而费正清夫妇并不认识陆小曼,反而经常参加林徽因的沙龙,冰心的辩解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恰好当时林徽因和丈夫刚从山西考察古建筑回来,带了一坛当地的山西老陈醋。她读到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后,立即托人把醋给冰心送去,暗讽冰心写文章的原因是在眼红吃醋。
林徽因当时估计是气炸了,别的还可原谅,最难饶恕的,是冰心在文章里揭露林徽因的家庭隐私,一再暗示林徽因属于庶出,是小老婆生养的。
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冰心当年这事确实做得有点过分。
1927年,蒋介石宣传需要新的秘书,潘公展和陈布雷受推荐在南昌同时面见老蒋。
结果是,陈布雷留下当秘书,最终成为老蒋的文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以及“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两句老蒋名言,都是出自陈布雷之妙手。
而潘公展呢,则被老蒋打发回上海,靠写国党的马屁文章,以及镇压抗日救亡活动来一步步晋升。
传闻,当时两人接受老蒋面试的情形是这样的——
常凯申眼中闪现出俾睨寒光,吓得衣着讲究的潘公展目光闪烁,举止僵硬。所谓眸不正则心术邪,笃信相术的老蒋顿时就起了犯案,认为潘公展此人难当大任。
而陈布雷虽然嘴瘪唇翘,头发蓬松,着装随意,像一个只会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但面对老蒋的瞪视却神色坦然,给老蒋留下极佳的第一印象。
接着,常凯申开始出题,问:“如何对付上海的工人运动?”
潘公展抢答道:“总司令自由妙策。”
常凯申气得想打人,老子要是有妙策,还用你们来干什么!
陈布雷则回答:“愚见以为,是否应派可靠部队包围上海,造成猛虎出山之势。尔后,则用帮会势力打头阵……”
此时常凯申已经有了底,又开始进行笔试,笔试题目为告黄埔同学书。
陈布雷凝思片刻,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文采斐然,看得常凯申交口称赞。
于是,潘公展滚蛋了,回到上海去当《申报》的副总编。潘公展后来靠踩着爱国文人、工人和学生的脑袋上爬的,极力镇压民间抗日救亡活动,一步一步当上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
说起来有些黑色幽默,此君在抗战胜利后,写了本书叫做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可能是学生救国运动镇压得多,他已经成了内行吧,换成别人来写,估计真没有潘公展写得那么准确详细。
历史上,1935年6月,上海事市长吴铁城顶不住日本人的压力,因杜重远诽谤日本天皇一事彻底查封新生周刊,还因此撤换了上海公安局长,并正式宣布审判杜重远的开庭日期。杜重远被判处一年零两个月徒刑,罪名是“散布文字共同诽谤”。
杜重远是怎么“诽谤”天皇的?一篇文章而已。
新生周刊刊登了一篇《闲话皇帝》,文章在提到日本天皇时说:“日本的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对于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得不做……日本的军部和资产阶级,才是日本真正的统治者。”
就是这段话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事实上这篇文章没有骂日本天皇,反而在学术上进行夸奖。作者认为日本天皇如果不做皇帝,肯定能在生物学上取得更多成就,日本天皇本人是极其聪明的。
这特么也能把刊物的主编判刑?更为滑稽的是,杜重远被判刑的同时,字林西报也刊登了一副讽刺漫画。漫画里日本天皇拉着一辆炮车,车上载着诺贝尔和平奖证书,暗讽日本高喊和平友善,实则穷兵黩武。
日本人对此提出严重抗议,但字林西报是英国人的报纸,漫画原作者是个美国人。这幅真正侮辱了日本天皇的漫画,虽然也被告上法庭,结局却是不了了之。
两相对比,杜重远被判刑是真的冤。
这起事件是更重要的也是“西安事变”的奉系内部诱因。在杜重远被判刑入狱后不久,张学良又被老蒋调去西北“剿匪”,如此形势让东北军上下感觉前程未卜。
东北军并非全都是孬种,无数官兵将士想要打回东北,想要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而老蒋却逼着他们跟红军拼命。
张学良为什么要逼蒋抗日?完全是没有其他办法了。他如果不这样做,东北军迟早要被老蒋吞掉,就算张学良不能下定决心,他的智囊和部下们也会帮着他做出决定。逼蒋抗日,是整个东北军的集体意志。
于是乎,张学良的智囊团成员们,集体到监狱里面跟杜重远一起召开会议,共同讨论东北军的前途问题。那次秘密监狱大会,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还在坐牢的杜重远提出了一个计划:“张学良应该利用在西北之机,与杨虎城联络,停止内战,搞西北大联合,以西北为抗日根据地,和国内各实力派联系。”这为“西安事变”奠定了基调。
19.3.27 午间闲谈
![2ReUp](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2ReUp
蔡锷和小凤仙
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百姓都喜欢美人爱英雄,或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这或许是每个人都会有慰藉童年英雄梦的诉求吧,不论是成为英雄亦或是就嫁给英雄。蔡锷死后,小凤仙淡出众人视野。
直到951年,沈阳一官员家有个老保姆,名叫张洗非,丈夫是烧锅炉的。恰好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路径沈阳,张洗非写了封信,梅兰芳见信大惊,急忙约见张洗非,并说情替她安排了个正式工作。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后来张洗非有一次听评书,听到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故事,忽然落下泪来,说:小凤仙就是我啊。1952年,小凤仙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于1954年去世。洗非洗非,前尘往事,昨非今是么?
![CiciWu](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CiciWu
今天讲一讲蒋介石渣男的历史吧。
众所周知,1927年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时,宋美龄的条件就是蒋介石只能有一个妻子,如果要取她就必须和原配毛福梅离婚,跟两个侧室陈洁如、姚怡诚也要断绝关系。
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蒋介石捏着鼻子统统接受了宋美龄的所有条件,终于完成了这一次被新闻媒体称作“中(正)美(龄)合作”的婚姻。
但问题的关键是,宋美龄之前的一妻两妾可以否定,但蒋经国和蒋纬国这两兄弟的地位该怎么确定?
蒋经国是蒋介石原配毛福梅的儿子,只比宋美龄小十二岁,要说蒋经国是宋美龄的儿子,不但不好看,说出去更不好听:
蒋介石一代伟人居然好幼女?
或者说宋美龄大家闺秀居然十二岁生子?
所以最终修家谱的时候,还是得把蒋介石的原配毛福梅搬出来。不过为了和“一生只有美龄一位妻子”的誓言相一致,这位原配毛福梅被蒋介石大笔一挥变成了蒋介石母亲王夫人的“义女”,蒋介石本人的“义姐”。
至于蒋介石如何与这位“干姐姐”生出了大公子蒋经国,中正公的意思是家谱篇幅有限,请自行想象……
搞定了大公子蒋经国的事情后,二公子蒋纬国的事情其实更棘手。
因为这位二公子是蒋介石跟戴季陶盟兄弟两个在日本跟一个叫津渊美智子的日本姑娘胡天胡地一女侍二夫后生下来的,连蒋介石本人都不确定这个儿子到底是自己的还是戴季陶的。
而蒋介石领养了蒋纬国后,又一直是自己的侧室姚怡诚代为抚养。
不管是生母还是养母,这两个人是万万不能进族谱的,但又不能不要蒋纬国这个好儿子。
冥思苦想良久后,蒋介石算了算宋美龄的生日和蒋纬国的生日:宋美龄是1898年生人,蒋纬国是1916年生人,十八岁生子,总算是可信一些。于是大笔一挥将二公子放在了宋美龄名下。
但是蒋介石恐怕忘了,他和宋美龄结婚是1927年!
也就是说按照家谱上的记载的话,宋美龄剩下蒋纬国之后十二年才终于和蒋介石成婚……
所以说……渣男不管怎么改都是渣男……
![修一笑](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修一笑
就说说民国末期的事情吧。很多人有一种印象,以为凯申从大陆撤退的时候,把整个故宫的宝贝都搬空了,所以我们的文物不如台湾。记得小时候就听见人说,台湾也有一个故宫,那里面的家伙都是最好的,而我们的故宫里面都是二三流的。
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其实也未必。
台湾现在收藏有多少宝贝呢?当年因为中日战争的原因,把一部分文物从故宫等地方进行了南迁,这些南迁的宝贝,其实最后只有四分之一到了台湾。最主要的就是殷墟的标本,山彪镇和琉璃阁的标本,居延汉简,还有一些古铜器,清宫的一些小玩意小收藏(比如很有名的玉白菜),还有原来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古董。一共就是这些东西。这些哪里能和我们比?故宫宫殿群,他们搬不走。这么多的古坟他们也搬不走。1949年之后,考古在大陆蒸蒸日上,新挖掘的文物层出不穷,震动全球。传统文化从来没有断绝过。
其实,最宝贵的是人,比老古董更有价值。1948年,当时选了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相当于我们的中科院院士,一共是81个人。其中只有傅斯年、王世杰、李济、董作宾去了台湾。胡适先去美国,很久之后才去台湾。前前后后,一共才5个院士去台湾。其他的院士,一部分去了美国,比如陈省身(最后还是回来了),绝大多数院士都留在我们这里。
无论如何,不管是物,还是人,精华都在我们这里,并不是在台湾。
![bluebluefly](https://img.guwenji.org/siteinfo/2017/02/18/E0258BCB-6A87-8595-580C-8C1BACC3C32F.gif)
bluebluefly
宋教仁被一个街头小混混连开三枪当场倒地,随后,凶手跑回了客栈跟店老板说,今天我干了件大事,挣了钱,明天还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