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推荐几本最喜欢的书?
浮华一梦
有人喜欢一二三四五,我不明白是研究后真喜欢还是爱屋及乌假喜欢。
马Sorry
有关鬼谷子的书。鬼谷子的哲理很符合现代人。
snowcat410
我的少年时代。
Coyshi
是《金瓶梅》,抛开俗的部分不谈,这是一本很好的世情小说,按照现成的说法,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以淡淡的笔触写尽人世悲凉。很多名句更是出自金瓶梅,什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什么人善被人欺,潘驴邓小闲了。
leafrain_001
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qin
遥远的救世主
hubasheng
金瓶梅可以吗???
胡小里
《追风筝的人》
对阿米尔和哈桑,对过往的自己与现今的自己,对我们自己与父母,亦是如此。
初读《追风筝的人》就被“为你,千千万万遍”打动了,第一次读过之后,就仅仅是读过了而已,然后这本书就被束之高阁。几年后的一天,依旧是被“为你,千千万万遍”打动,重新翻开了这本已经泛黄的小书。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当时是承载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才能让一个小男孩愿意为另一个小男孩放弃一切。这是哈桑的郑重承诺,乃至后来哈桑因此失去性命。
1阿米尔比哈桑早出生一年,他们吃着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俗话说吃了同一个奶妈的奶就是亲兄弟了。俗话是这样说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总有一堵隐形的高墙在阻隔这两个小男孩的友谊--阶级。阿米尔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哈桑只是一个仆人的孩子,在那时的阿富汗哈扎拉族人是阶级最低的族人,当时普什图人执政,势力要逼死哈扎拉人,再到后来的塔利班,数不清的哈扎拉人被屠杀。
而哈桑和阿米尔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出生就决定了一切。阿米尔的一切欢乐的回忆都停留在那个叫喀布尔的小城,回忆的主角就是哈桑,小时的玩伴总是最珍贵的,他愿意为你背黑锅,为你出头,倾尽全力让你开心,也是因为为了阿米尔的出头,得罪了恶霸少年阿塞夫。
阿米尔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爸爸也对阿米尔不冷不热,让阿米尔痛苦不已,而他在童年时期唯一努力引起爸爸注意的就是,不断地讨好,不断地服从。阿米尔总感觉爸爸对他冷淡,却对哈桑极其热情,会摸哈桑的头,也会送他不同的生日礼物,这样的举动引起了阿米尔的嫉妒之情。当然小朋友之间的嫉妒之心也是很纯真的,我们看的到后来阿米尔不断地捉弄哈桑,取笑目不识丁的哈桑。
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开始了,阿米尔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手,哈桑追风筝没有人跑得过他,这一次的比赛是阿米尔为了赢回爸爸对他的关注。但是这一次的追风筝,毫无疑问阿米尔的风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胜利的下一步是要追回落下的那个蓝风筝。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以最快的速度去追那只飘落的风筝,恶霸少年为了出上一次的恶气,将哈桑逼到了巷子里,性侵了他,而这一幕正好被过来去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见,胆小的阿米尔不敢出声,看着这一幕的发生终结,最终离开了。
这一幕成为了哈桑心底的一个打不开的心结,因为内疚压抑他把所有的情绪发泄给了哈桑,他诬陷哈桑偷盗,最终赶走了哈桑和他爸爸阿里。此时阿富汗发动战争,阿米尔和爸爸逃往美国,最终定居美国。而心里的这一道疤被多年后爸爸的好友拉辛汗重新撕扯开来,电话那头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2一条赎罪的路开始在夏季的某天,阿米尔坐上了美国飞往巴基斯坦的航班,去往了那儿日思夜想的小城喀布尔,而那里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到了自己出生的那个家,拉辛汗已经病重,剩下的时日不多了,而他这次是为了索拉博,哈桑的儿子,才让阿米尔回到喀布尔。
拉辛汗把哈桑留给阿米尔的信和一张宝丽来照片,递给了他,故事好像又回到了原点,照片中那个青涩的少年早已身为人夫人父。可惜时光不能重来,哈桑而妻子也因为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最终惨死于塔利班枪下。而照片中的孩子索拉博被送往了孤儿院,拉辛汗想让阿米尔把哈桑的儿子救出来。
在当时战乱纷纷,孤儿院成为了最后的救济站,千辛万苦找到了这里,事实却给了阿米尔一记重锤,索拉博被当地军官挑选为雏妓,阿米尔去了军营,找到了索拉博,而那个军官正是当年的阿塞夫。在军营里阿米尔被阿塞夫打成了重伤,索拉博用弹弓救了他和阿米尔。
阿米尔决定收养索拉博,他向索拉博承诺,要带他离开这里,可是收养程序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最后面临的问题可能要让索拉博先去孤儿院待一阵子,可是孤儿院的阴影给索拉博心理留下了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晚上索拉博选择了割腕自杀。
他们终于踏上了美国的故土,可是索拉博却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孩子了,现在的他眼中毫无生气......万物轮回,而他也正在成为哈桑,来对待索拉博正如当初的自己,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去追天边的那只蓝风筝。
3本书的作者胡塞尼,在家中排行老大,幼时和弟弟妹妹一起追风筝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天有不测风雨,动荡不安的战争一炮打响,他随父母离开阿富汗迁往美国。因为这些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国家的倾倒,一幕幕的苦痛记忆侵蚀着他的内心,最后在妻子的鼓励之下完成了《追风筝的人》这一部长篇著作。
风筝是友情,是亲情,也是一种希望,风筝是原罪更是救赎,救赎自己,救赎过往。其实那心底划得最深的伤口,一直都在,从未痊愈,而这些会随着时间一直累积,反反复复。书中有一句话是,阿富汗人天生是忧郁的,而阿富尔民族就是一个忧郁的民族。
路遥在写人生的时候,他说说他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而《追风筝的人》胡塞尼也是这样的,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所有的转折高潮都恰如其分,感觉有一种让人处在密不透风房子里的那种内心的焦灼感。
引用书中一句话: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其实这本书的救赎,从阿米尔开始,从父亲开始,从索拉博开始,这是两代人对下一代的救赎,对亲情对友情的救赎,更是对自我的救赎。
父亲在那个时代年轻气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从而有了哈桑,但他对哈桑也只是限于仆人之间的关爱,但更多的无奈与过错在巨大的落差之中,投向了阿米尔。事事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多年以后阿米尔对哈桑的救赎,就是索拉博,不同的场景,同样的感受。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救赎,最大的还是来自于父母,年少的无知冲动与父母争吵,赌气,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忽然体会到了当初父母的不易,而父母也感受到了对孩子的属于陪伴,彼此之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彼此救赎,救赎于孩子们的下一代。就如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年少时孩子是父母的观众,观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等到年龄渐长,父母成为了儿女的观众,观看着儿女的一举一动,后来孩子又有了孩子,如此往复。
在自我的成长路径中,怀疑、否定、不安、焦虑、忧郁、暴躁......都侵蚀着我们的大脑,也许因为对当初某一个决定的胆小懦弱,走向了错误的决定,当时悔恨万分。后来看来其实那个决定,也没有对自己整个人生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反而让你在接下了的路途中多了一份教训,多了一个人生的初体验而已。
在后来的生活里,我们为了救赎当初那个胆小懦弱的自己,开始改变自己,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生怕被落在别人的后面,但是在努力奔跑的同时,我们情绪波动越来越大,连最初的“笑”都变味了。我们丢失了那份独特性去追求自我认同,去实现个人价值,却变得越来越大众,越来越平庸。
我们又不得不发问,那么,我们到底在救赎着什么?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说到底也没有答案可言。但希望在随波逐流当中的你,可以留出一份时间给自己,给自己的独特性一丝喘息的机会。
生活实苦,但也别忘记好好活着。
春夏秋冬包
其实在学校的时候我是学渣。出了社会反而喜欢看书,但我只看纸质书,并且不喜欢看玄幻和言情。我说说我看过印象深的书吧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因为这本书我把刘震云的作品能买到的都买来看了。这本书我已经忘了为什么买来,但是我看完后整整一个多星期没有再翻其他书,我一直沉浸在那本书里,我有点闷闷不乐,我在为书中的人遗憾。
《兄弟》余华。事实上,刚翻前几页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这种有些荒诞的开篇。这本书里荒诞的地方其实不少,但是这本书也让我觉得停不下来。也让我继续买了余华其他的作品,比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等,《活着》应该最出名吧,但《兄弟》是带我走进余华作品的一本书。
《大清相国》王跃文。这本书是我和邻居换书看的时候看的。还他之后我自己又买了一本,因为我要藏一本。写的清朝大臣陈廷敬的故事,官场的形形色色在作者笔下像画布上的墨点一样自然的展开,绽放。不出意外,我也买了他的其他书。
《围城》钱钟书。这本书是听人介绍的,听谁呢?韩寒。读中学的时候很迷韩寒,那时候《三重门》读完之后简直我也想成为作家,韩寒的一些话我也觉得说的精辟,他的作品我基本上读完。他很欣赏《围城》,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很牛。奇怪的是,我竟然这么多年后才去买来。确实是很好看的一本书。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很出名了,应该不用过多介绍了。就是因为很出名所以我买来,上中下三本。确实,值得拥有。
小静子D
我最喜欢读得书就是——《四书五经》。
很多人可能觉得迂腐,读这种老掉牙的书。其实不然,四书五经完全称的上是一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重要传统书籍。跟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大家伙立身处世都离不开四书五经的传统范畴。咱们现在人要想了解国学的传统文化的话,也不能不读四书五经。
我刚开始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是因为初中学习论语十则,当时对论语很好奇,就决定去书店买一本《论语》,结果店长直接跟我说:青年啊,你买论语不如直接买四书五经划算,买了这一本就顶别的书好几本,绝对划算。那时候小,直接就被那个老头给忽悠了。拿回家后自己直接打开论语哪部份去看。根本不知道人家读四书五经,是有先后顺序的。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圣人朱熹认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再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要按照这个由浅入深的顺序才能读懂四书五经。(不过很惭愧,我虽然照着这个次序去读了,但是依旧没能完全读懂四书五经。)
虽然没能读透四书五经,但是书中的种种道理,确实是意义非凡。对于普通人塑造人格,丰富情感,改变思维,转变态度还是有极大裨益的。
《四书五经》作为国学经典,完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单单一本《易经》就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所以说《四书五经》绝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