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案是什么?

糖果公主
这是国际上最大的谜

乖乖的脚脚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上有太多的历史迷案了,比如说秦始皇陵里到底有什么嗯?是否真的有水银河呢?徐福东渡到底去了哪里呢?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建文帝又到底去了哪里?宋教仁到底是谁杀死的,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呢?还有被称为世界三大自然未解之谜之一的天启大爆炸(王恭厂大爆炸)等等很多,这些都还没有被考证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今天来说一下一个未解之谜,杨贵妃杨玉环之死。猫妖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呢?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对于杨贵妃的美丽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啊。据说安禄山反唐的原因也就是因为想得到杨贵妃。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走,当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士兵哗变了,杨国忠被杀死,随后矛头又指向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只能杀了杨贵妃,据说后来唐玄宗派人再去杨贵妃墓地想把杨贵妃的遗体带回长安,但是当这些人把杨贵妃的墓挖开之后,却没有发现杨贵妃的遗体,这个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里面都有记载,不过记载的有差别。那么谁会偷走杨贵妃的遗体呢?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怀疑在马嵬坡哗变的时候杨贵妃到底有没有死,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东渡去了日本,前几年在网上抄的很火的一个日本人说自己就是杨玉环的后代,而且有族谱为证。而且现在在日本还有一做贵妃墓。
所以到现在为止关于杨贵妃的死到底是什么已经是成为了千古谜团了。

ximoon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这是一个谜,一本马可·波罗行纪开辟了中西方联系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曙光。书中,马可波罗把中国描述成极其富裕的地方,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马克·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按游记还原马克·波罗的人生轨迹1、出生在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祖辈时代经商;
2、1271年,17岁跟随父亲和叔叔一起出发前往中国,传奇由此开始。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来那个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被强盗抢劫,三人只能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3、1275年,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古城敦煌,经玉门关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元朝的北部都城上都,觐见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他们三人留在了元朝,并出任官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马可.波罗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
4、1292年,三人回到阔别20年的亲人身边。带回来无数奇珍异宝,成为了威尼斯的巨富。
5、1298年,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等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为止。
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
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
第四卷记君临亚洲的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的情况。每卷又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
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以叙述中国为主的行纪第二卷共82章,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大都的描述。马可.波罗毫不吝啬地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
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万人。忽必烈每年“颁赐此万名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万名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
马可.波罗还对中国南方富庶的城市有详尽细微的描述。比如杭州。马可.波罗称杭州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高贵的城市,共有160万栋房屋,街道宽敞,有运河交通,又有石砌的沟渠排放生活污水。城里的主要大街上有10个大市场,而沿街小巷则有无数个小市场。杭州人对来贸易的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杭州人还特别爱卫生,天天洗冷水澡,但对外来之人,则提供热水澡服务,全市有3000座公共澡堂。马可.波罗还提到杭州城外美丽的西湖,湖面上的大小游船如织,以及船上陪伴客人的漂亮女子。杭州人也喜欢坐马车游览全城,常有十几个女子相伴,喝酒唱歌。杭州在马可.波罗眼中就是座人间天堂。
这些详尽的描述无一不表明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并生活过。但是真是如此吗?
行迹——纰漏太多,引起质疑德国学者徐尔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观点,认为他所谓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他还说波罗一家三口人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中国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德国汉史学家傅海波、美国学者海格尔,英国学者克雷格.克鲁纳斯等则从游记中的细节提出质疑,发出疑问:“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19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马可. 波罗研究专家亨利.玉尔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导言中列举了马可.波罗行纪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认为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中国的记载有多处缺陷,如没有记载任何关于长城、茶叶、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人工孵卵、印刷书籍、中国汉字及其他奇技巧术和怪异风俗等等,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如中国的地名多用鞑靼语或波斯语、记载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孙世系关系失误、攻陷襄阳城等等。伴随着东方之行的质疑还有游记有关马可. 波罗行迹的质疑主要是四方面内容。
最大的疑点是马可.波罗自称深受忽必烈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任何直接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杨志玖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这句话与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一致,但这也只能此事与游记叙述一致,并不能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事物在游记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鸬鹚捕鱼等等。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中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的游记中都有记载。西方人对这些中国事物特点感兴趣。捏造史实是第三大疑点。马可.波罗自称蒙古大军久攻襄阳不下,是他献上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投降的。而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马可.波罗还在去中国的路上;献抛石机的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除此之外,游记还捏造了其他史实。书中史实错误的还有将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名称。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游记原稿是用法文写成的。为什么书中名称偏偏采用波斯语呢?有人据此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恰好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其他的一些疑点。比如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家族的生意,未提到过在中国的任何经商活动。经商世家出身的三人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商业活动呢?再比如马可.波罗回国时携带的财宝没有任何中国特产。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他带回的其他宝石都是波斯的特产。为了彻底证明马可波罗的真实性,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三人走过的道路。考察队使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综上,不论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但是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开辟了中西方联系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曙光,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中西方历史的巨轮推的更近。

枫糖vivi
最大的迷案,我认为是许可馨的身世,已经一年了,依然被捂的严严实实的,好黑哦。

光脚的鱼
只有像代表君权的传国玉玺和代表神权的九鼎下落之谜,才能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大悬案。
一、玉玺迷案
秦始皇用和氏壁制作的传国玉玺,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上面有李斯亲笔写下的八个篆字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它代表了封建社会最高的皇权,也代表了秦始皇希望大秦传至万世的心愿。
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死后,强大秦朝很很快灭亡了。这枚玉玺被子婴献给了刘邦,成为汉朝的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太后王政君索要代表皇权的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之下,把玉玺扔到地上,磕掉了一个角。这个缺角后来被王莽命人用金子补上,所以传国玉玺有了“金镶玉玺”的别称。
王莽死后,玉玺传到了刘秀手中,东汉末年随着汉献帝禅位曹丕,玉玺又到了曹魏之手。曹丕让人在玉玺的侧面刻上了“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表示曹魏皇权的正当性。
在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中,这枚玉玺在北方多个政权中转来转去,偏安江南的东晋由于没有这枚传国玺,被讥讽为“白板天子”。所以很多政权都私下仿照玉玺的样式刻制了赝品,至少聊胜于无。
隋朝统一天下后,玉玺落入隋文帝之手,后又传至李唐。唐末天下大乱,随着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身亡,玉玺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后的皇帝们派人多方寻找,一直不见踪影。那些皇帝只好自己刻制玉玺,比如后晋的“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玺,后周的“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玺,以及宋代的“恭膺天命之宝”玺等,虽然可以使用,但总感觉底气不足。因为代表皇权的玉玺只有一枚,而它却偏不知所踪。
从玉玺消失到清末,无数骗子打过它的主意,历史上也不乏玉玺赝品出现的记载。而正版的玉玺究竟去了哪里?一直没有人知道。
二、九鼎下落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是王权天授、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它是夏、商、周三代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传国之宝。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象征天下九州。武王灭商后,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其中。
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楚庄王"问鼎之轻重",被认为是有不臣之心。
秦武王曾在大败韩国后,带兵入洛阳窥九鼎。武王指着九鼎中的雍说:"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为了炫耀武力,他奋力将鼎举起,但不小心失手,被鼎砸伤右足,当晚气绝而亡。
奇怪的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九鼎下落不明。按说秦始皇和秦武王相隔年代并不很久远,怎么会突然失踪了呢?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由于玉玺和九鼎都是代表国家的重器,分别代表皇权和国家,所以它们才当得起一个“最”字。相比之下,那些帝王的下落,财宝的埋藏地根本算不上最大的迷案。

包头爱北京
可怕,

于越
为什么钱包里的钱会莫名其妙的消失。

lanlong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案是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人物繁多,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的传奇故事,而有些故事就像谜一样至今无人能解,也正因此,激起了众多历史学家和兴趣爱好者一探究竟,他们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和考证,以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解开谜团。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两个和美女有关的历史谜案:
美女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还是我国最早的女间谍。然而,关于她的生死却众说纷纭,至于西施的最后结局有三种说法:
一是被勾践沉江。据《吴越春秋》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且在后人的许多诗词中也多有提到西施被沉入江中。
二是被范蠡暗中接走。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虽然《史记》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没有西施的任何描述。
三是西施是杜撰的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西施,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而且人们只不过是用西施来描述世间的美人罢了。
美女杨玉环的生死之谜一代佳人杨贵妃,究竟魂归何处一直以来也是争论不休,据史书记载,杨玉环是在马嵬驿被赐死的,但是史学家们却不这么认为,至少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杨玉环死于佛堂。据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父子被杀后,觉得留着杨玉环会后患无穷,于是强烈要求将杨贵妃赐死,最终杨贵妃缢死于佛堂。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唐代的许多诗句都描述了杨贵妃是乱军中被杀死,而非被迫上吊自杀的。如杜牧的诗句:“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第三种观点觉得杨贵妃逃亡到了日本。据说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不是杨贵妃,而是她的一位侍女。而杨贵妃被亲信护送到了上海,然后乘船到了日本。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其实并没有在马嵬驿被赐死,只是被贬为了庶人,然后流放到了民间。

zinxin
马航

发哥咖啡铺
虽然没过多久,但也是历史了,可以说是目前最大的谜案,那就是许可馨的父母是谁,她的家族为何能一手遮天。

安若今生
明朝“天启年大爆炸”,威力巨大,破坏极其严重,但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原因!

yiran_
中国历史上的谜案很多很多,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后,突然在宫中“暴崩”,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文帝的死亡,史料中有多种说法:
通鉴考异中说:隋文帝晚年得了重病,这时独孤皇后已经去世,身边就由陈、蔡两位夫人服侍。文帝次子杨广生性好色,就找机会污辱了蔡夫人。文帝非常生气,想召长子杨勇进宫,重新立他为太子,杨广觉察后,便派人进宫用毒药将文帝毒死。
通历中则是另一种说法:隋文帝病重时,只有太子杨广与陈夫人在身边。陈夫人状告太子无礼,文帝将杨广大骂一通,随后下令杨勇进宫。杨广的亲信张衡进入,将文帝逼死。
隋书中与这两种说法还有不同:隋文帝病重,杨广担心他死后会对自己不利,便写书信去问杨素,但杨素的回信却被错送到了文帝手里。知道真相的文帝便想重新立杨勇为太子。杨广见事情败露,就派兵控制了内宫,同时又命张衡去侍奉文帝,接着就传出文帝暴崩的噩讯。
杨广杀父夺位在许多史料中都有提及,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文帝的死,都跟杨广脱不了干系。

小V爱旅行
公元936年,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带着传国玉玺积薪自焚,传国玉玺这件象征帝王得国宝自此神秘失踪,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一件遗憾。从此,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说传国玉玺之前,要先说一说它的起源和氏璧。
相传在我国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卞和的楚国人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一听有人献宝玉顿时大喜,叫玉工们前来辨识,但是这块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看上去“平平无奇”。于是有眼不识珠的玉工们纷纷说那就一块普通石头,楚厉王也是个暴躁脾气,竟然还有人骗到我头上了?顿时大怒,并将卞和以欺君罪为名被砍去左脚。要说这卞和也怪,君王不识货不献了不就没事了,但他还非不,一定要把宝玉献出去。
于是等到了楚国下一位君王楚武王即位时,卞和又开启了自己的献玉之旅,不知道是不是楚国的玉工们还是原来那批人,宝玉又一次被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这下把右脚也砍了。当楚国又一位君王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想着自己那不堪的岁月,抱着这块宝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这件事情的来因后果后,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果然雕琢出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后来和氏璧辗转流入到了赵国手中,“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初高中时期学过这篇课文吧!到了公元前228年,秦朝灭亡赵国后,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手中。
秦始皇在一统中国后,派人将和氏璧镌造成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根据史料记载,天子玺由陕西的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丞相李斯在玉玺正面以大篆书刻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从此以后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玉玺就成了开国皇帝们最渴望得到的“神器”。西晋灭亡后传国玉玺遗失在外,东晋皇帝因为手上没有“传国玉玺”在手,被当时身处北方的士民嘲讽为“白板天子”,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当项羽与秦军主力部队决战上演“破釜沉舟”的时候,狡猾的刘邦率军打到了咸阳灞上,这时的秦王朝可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仅有的大军也被项羽消灭。秦王子婴被逼无奈只能投降,将皇帝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得到玉玺后,对玉玺可谓是百般呵护,并在大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天子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实际上这枚象征帝王的宝玺这个时候并不叫传国玉玺。我们可以从史记中高祖本纪这段找到相应的记载:
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在此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传国玺”此时叫“皇帝玺”。而“传国玺”的名字正式出现,应该是在东汉班固著的汉书·元后传中: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王莽代汉时,传国玉玺第一次遭受了较大的破损,说起来王莽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也是唯一一位的“民选皇帝”。西汉末年,作为大汉安汉公的王莽却最终篡夺了汉朝,“安汉”二字可谓是最大的讽刺。王莽代汉的时,当时的皇帝刘子婴年幼,传国玉玺在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遣他的其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怒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没办法只能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了。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的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了传国玉玺,跑到了宛城,将传国玉玺献给了更始皇帝刘玄。然而刘玄进入长安后,贪于享乐在加上更始政权的内斗十分激烈,本来已经快要平定的乱世又乱了。当时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杀到了长安,更始政权不敌覆灭。后来赤眉军兵败于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于刘秀,从此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王朝手中。
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时,西凉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时,在早晨时间发现有一处井口有五彩云气,于是派人下井,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孙坚为了害怕传国玉玺暴露,就将玉玺藏在了妻吴氏处。但是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袁术得知孙坚传国玉玺下落后,便抓捕了孙坚妻子,玉玺落到了袁术手中。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传国玉玺至许昌,当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汉献帝延康元年,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篡不篡自己还不清楚?
正所谓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的空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公元265年,司马炎又上演了曹丕篡汉的那一幕,从此传国玺归晋,魏蜀吴打了半辈子,没想到最后江山被司马氏得了。当然司马家的传国玉玺捂热也没多少年,西晋在位仅仅51年就宣告灭亡。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虏了西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了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亡前赵,得到传国玉玺后,在玉玺的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做了曹丕曾经做的事情,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后赵很快也灭亡了。公元350年,传国玉玺传到了西魏手里,后来西魏为了乞求东晋军救援,就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东晋手里,就这样,传国玉玺失而复得。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后,传国玉玺进入了隋宫。公元618年3月,隋帝杨广在扬州江都被杀,隋朝覆灭。萧后携太子元德带着传国玉玺逃到了漠北突厥。
唐朝贞观之初太宗皇帝李世民因为没有传国玺,于是只能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李靖率领大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回归中原,传国玉玺于是又到了李唐手中。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温篡唐废了当时的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夺走了传国玉玺,建国后梁。然而仅仅十六年后,李存勖便灭了后梁,建国后唐,传国玉玺转归后唐。
公元937年1月11日,著名的“儿皇帝”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潇洒走天涯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谜案,其实很多,但是要说最大,确实难以下定论,我今天说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案件,到底算不算最大,由你来判断。
一、事件经过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要求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必须在三月齐聚北京,3月19日,袁世凯宣布国会开会礼定于4月8日举行。
3月20日晚,作为大选的代表人宋教仁应邀从上海去到北京,打算与袁世凯等人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3月20日10点,宋教仁到火车站去送别黄兴、于右任,10点40分左右准备进站,在几人的簇拥下走向检票口,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宋教仁腹部中枪,站台陷入混乱。
中枪后的宋教仁在黄兴的护送下去到站外,拦住一辆车将其送往医院,其余人留下来抓捕凶手。
3月22日凌晨,宋教仁经过几次抢救与手术后无效身亡,彻底离开人世。
二、案件审理宋教仁去世之后,袁世凯发出悬赏希望尽快抓获凶手,就在悬赏发出不久后,一个名叫王阿发的人前去报案,声称自己认识上海滩黑帮大佬应桂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叫王阿发去杀害一个人,这个人的照片他看过,就是死去的宋教仁。
虽然王阿发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是至少提供了一点线索,相关人员马上到应桂馨住处去抓捕应桂馨,结果在他的住处又发现一些其他秘密。比如当时应桂馨那里有一个神秘人物叫武士英,当时在火车站有目击人看到过是武士英开枪杀死宋教仁,这样一来武士英就在劫难逃。
可是应桂馨的住处还发现一些当时总理赵秉钧与洪述祖还有黄兴之间的秘密电报,电报内容有涉及到对付宋教仁的方法以及一些莫名的理财。因为这些电报,应桂馨与武士英都被带到租界关押在租界牢房。
1913年3月31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开庭预审,武士英承认自己在1913年2月来到上海认识陈玉生,3月19日陈玉生带领他到应桂馨家里,3月20日看完宋教仁照片前往火车站进行暗杀。事情结束后,应桂馨还给了他应得的报酬。
可是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因为武士英说话总是前后矛盾,后来4月4日,又进行第二次审讯,不仅没有结果,反而让这个案件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错综复杂,还十分迷离。
最终经过7次的审讯,案件还是得不到最终答案,因为每次所说的那些人都无法聚集在一起当场对质,导致案件看似简单,实际复杂。最终只能不了了之,而究竟是谁才是幕后主使者,也就成为一个历史谜语。
三、事件分析随着案件不断发展,武士英关在监狱里突然暴毙,而应桂馨不久也被人刺杀,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一职,也难免在家中突然死亡的结局,而提到的洪述祖,也被抓捕判处绞刑,案件背后的主使者更是再也无法知晓。
有人说幕后黑手就是袁世凯,但是从整个案件的进展以及袁世凯的利益角度来考虑,袁世凯根本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去杀害宋教仁。换言之,即使袁世凯杀掉宋教仁,还有其他人选可以上任,比如孙中山、黄兴等,所以袁世凯杀死宋教仁根本无济于事,也不符合动机。
也有人说赵秉钧是幕后黑手,那就更不用解释了,赵秉钧作为一个名义总理,其实就类似于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杀死宋教仁对他而言,一点好处没有,况且最主要的是赵秉钧最后在家中突然死亡,可以说明他这个咖位还不够,显然幕后黑手比赵秉钧更加厉害。
结语这个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可是幕后黑手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不过宋教仁的牺牲,却换来袁世凯的退位,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也可以说宋教仁先生死得其所!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新凉
电视剧决战皇城中的靖康公主,原型便是历史上的柔福帝姬,也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个女儿,本名赵多富,小名嬛嬛,在史料上却有真假两重身份,过程曲折离奇,结局又都非常的悲惨。
因此,该事件被称为“南宋真假帝姬(谜)案”,也有人称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公主。
被俘金国,受尽凌辱,命运悲惨1127年初,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被金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及诸将攻破后,17岁的柔福帝姬随同“徽钦二帝”一起被俘虏到了金国,并受尽凌辱。
到了金国后,柔福帝姬先被献给金太宗完颜晟为侍妾。
不久,金太宗对柔福帝姬失去兴趣,便将她送到了浣衣局做苦力。
又不久,金国军中的汉族将领盖天大王赛里(别名完颜宗贤)看上了柔福帝姬,便将她纳入了府中。
再不久,完颜宗贤又对柔福帝姬失去了兴趣,又将她嫁给了一个名叫徐还的汉人。
1142年,年仅31岁的柔福帝姬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人生命运,并被宋高宗追封为和国长公主。
逃离金国,奇迹生还,却又深陷匪寨然而,正当柔福帝姬身在金国遭受磨难之时,中原却又突然冒出了另一个柔福帝姬。
1130年,南宋将领韩世清攻破土匪头子刘忠的山寨后,俘虏一名妇女,自称是“柔福帝姬”。(《三朝北盟会编》)
后经老宫女查验,该妇女的相貌确实很像当年的柔福帝姬。于是,老宫女拿宫中旧事向该妇女进行详细盘问,而该妇女的回答也是尽皆圆满。
只不过,该妇女长有一双大脚,引起了老宫女的疑惑。但是,该妇女却说自己是趁金人不备,这才侥幸逃脱,赤脚穿越万里山河,那还有原来一双纤足的模样。(《鹤林玉露》)
同时,该妇女还能一口叫出宋高宗赵构的乳名。于是,宋高宗认下了这个妹妹就是柔福帝姬,并授予其“福国长公主”的称号。
不久,宋高宗将福国长公主嫁给永州防御使高世荣,并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此后,又先后赏赐四十七万九千缗,可谓恩宠有加。
就在这时,宋金两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宋高宗的生母韦贤妃也被金国放归,而柔福帝姬则因此迎来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真假两公主,结局都悲惨,却难成定论韦贤妃回朝后,被宋高宗封为“显仁太后”,并说起了柔福帝姬一事。但是,韦太后却深表疑惑:“柔福已病死于金国,怎么又有一个柔福呢?”
于是,宋高宗便讲了柔福帝姬逃回的经过。韦太后听后说:“金人都在笑话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病死。”(宋史·公主列传)
因此,宋高宗大怒,命人将柔福帝姬抓捕,并交大理寺审问。经过严刑拷打,假的柔福帝姬便一一进行了招供,说自己名叫静善,原是汴京的流浪女子。汴京被金人攻破后,她也被金兵掠往北方。路途认识了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而张喜儿则是柔福帝姬生母懿肃贵妃身边的侍女,并给她讲了许多宫闱中的秘事。同时,还说静善的相貌气质与柔福帝姬非常酷似。
之后,静善在战乱中被三次拐卖,又被土匪陈忠抢入山寨,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并一直生活到官兵攻破山寨,这才冒充柔福帝姬,从而骗取了十年的荣华富贵。
接着,宋高宗下令将假的柔福帝姬斩首于东市。
同时,受牵连的还有宦官冯益,曾指证柔福帝姬为真。(宋史·宦者列传·冯益)
此外,就连无辜的驸马都尉高世荣,也被削夺了爵位。因此,有人嘲笑高世荣:“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虽然,此事看似落下了帷幕,但关于真假公主的说法却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疑点重重,真假难辨,成历史谜案争议一:1130年,官兵从土匪手中解救的“柔福帝姬”,说是从遥远的金国五国城(又称坐井观天遗址,位于今依兰县城西北部)逃回中原的。
但是,试想一下,在战乱年代,一个弱女子是如何穿越万里山河逃回中原一带的,这种可能性非常的渺小。如果真能逃回来,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所以,从土匪手中解救的“柔福帝姬”,假的成分居多。
争议二:柔福帝姬曾和韦太后同侍一夫,即:盖天大王完颜宗贤,而柔福帝姬和徐还又恰恰都在“绍兴议和”前一年死亡。所以,关于柔福帝姬死于五国城的事情,都是韦太后的一面之词。是否确有其事,难以证实。
因此,《三朝北盟会编》、《四朝闻见录》、随国随笔以及南渡窃愤续录等史料认为,韦氏为掩盖曾与柔福帝姬共事一夫的丑闻,这才说柔福帝姬已死于五国城。而被宋高宗所杀的静善,其实是真的柔福帝姬,目的是为了灭口。
争议三:《鹤林玉露》中说宋高宗赐福国长公主和高世荣嫁妆一万八千缗,后又赐四十七万九千缗,这些都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因为,宋朝的宰相、枢密等朝中大员,每月的俸禄也不过三百缗而已。
同时,又因《鹤林玉露》是一部文言轶事小说,其真实性更加值得质疑。
所以,关于假的柔福帝姬,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假的事件。
争议四:《三朝北盟会编》、《四朝闻见录》、随国随笔以及南渡窃愤续录等史料,却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因此,真假柔福帝姬案,便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桩难解谜案,但是否算作最大谜案,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图片来源网络